仓央嘉措有一个称号:六世禁词喇嘛。也许听到这里,大家都会肃然起敬。但如果仅仅如此,也许我并不会动心。先来看看关于他的一段官方历史: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守门的狗儿呀
你比人还机灵
别说我黄昏出去
别说我清晨才归
这是仓央嘉措在和玛吉阿米约会时候写的文章。玛吉阿米是活佛在一次酒馆中偶遇的女子,如月亮一般美丽。这所小酒馆现在还在拉萨的帕廓街,是一座黄色的楼房,房主人以此为荣耀,黄房子三百年金色不改。现在那里已被改造成一处咖啡馆,招牌上用藏、汉、英文赫然书写着店名——“未嫁娘”。
门达旺是门隅地区的首府。在门巴人的传说中,太阳名叫“达登旺波”,意谓七匹马拉的车,达旺就是达登旺波的简称。七匹马的太阳车辚辚过处,还生长着门巴人起源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明镜般的湖水中走出一位美男子,怎样以月亮为弓,以流星为箭,将定情的靴带射向美丽的姑娘;这里还生长着卓瓦桑姆的美丽传说,说的是天女化身的贫家姑娘卓瓦桑姆怎样与嘎拉王一见倾心,后来又怎样遭致反面人物王后的*,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仓央嘉措就是在这样的故事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藏族,母亲则是门巴族人。在这藏族和门巴族聚居地,两个民族的文化相异而又交融。这是仓央嘉措的幸运,也是仓央嘉措的不幸。因为生在红教区,他向往着爱情。而黄教则是唯一一个限制结婚和情欲的藏传佛教。
与其他转世灵童不同,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仓央嘉措并非自小被迎请入宫,因此他是在天籁中长大的。当年五世喇嘛圆寂。第悉·桑结嘉措作为摄政王正当其政,那个人上对朝廷下对人民隐瞒了真相,长达15年之久秘不发丧,只在私下里秘密查访转世灵童。这一事件改变了仓央嘉措人生的轨迹,揭开了他悲剧命运的序幕。如果仓央嘉措一辈子只生活在东山顶上,也许他会幸福;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成为活佛,也许同样的他会幸福;可是没有。两样对他来说都是惘然。虽然藏史声称两三岁时就将他隐秘地转移并教授佛法,但民间的说法则让他一直在家乡成长到15岁。我宁肯相信后者,不然何以解释那个自由的性灵和人间情怀缘何而来。
其时西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明争暗斗:位高权重的摄政第悉·桑结嘉措与朝廷册封的蒙族汗王的藏蒙之间,以及蒙族人内部矛盾冲突日益白热化,局势动荡不安,正值一次政治大地震前夕。无心于政治也无心于佛身的仓央嘉措被迫参与其中,满心的厌倦与失望。他看不到未来,一切都无从逆料。心灰意冷,彷徨无倚。任凭第悉好言规劝或严厉申饬,年轻的活佛只是不思学经。
用墨写下的字迹
一经雨水就洇湿了
没能写出的心迹
想擦也擦它不掉
仓央嘉措的眼睛和心不属于布达拉宫。深夜的雪地上开始踏出一行脚印,从布达拉宫一直伸向帕廓街;一个名叫宕桑旺波的高贵儒雅青年出现在街头的酒肆中。虚幻的物质世界多么诱人,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想她想的放不下
如果这样去修法
在今生此世
就会成佛了吧
戒律森严的环境和多情的内心世界、角色和天性的冲突,终于在20岁那年不可遏止地爆发了。曾为少年仓央嘉措落发授戒的五世班禅大师,五年后又该再次为之授比丘戒了。仓央嘉措依约去往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满脸的乌云密布。我们无从得知一路上他想了些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的决心已定。经由五世班禅自传我们得知了结果:班禅大师祈求劝导良久,仓央嘉措沉默以对良久,然后毅然站起身来,夺门而去。他双膝下跪在日光大殿外,给大师磕了三个头,反反复复只说一句话:“违背上师之命,实在感愧”,念念叨叨黯然而去。在后来的许多天里,不仅没有转机,甚至变本加厉: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大师收回此前所受的出家戒和沙弥戒。说这番话的时候,仓央嘉措痛彻肺腑:“若是不能交回以前所受出家戒及沙弥戒,我将面向扎什伦布寺而自杀。二者当中,请择其一!”
这就是仓央嘉措,惟一不再的仓央嘉措,无可奈何的仓央嘉措。他从来就身不由己,他的命运全由别人来安排。他甚至不如一个农奴还有逃亡的自由,甚至不如一个小僧也有还俗的自由。他是藏传佛教第一人,他拥有的是最多的不自由。说那番话的时候,他的心在流血吧。
从那以后,我们看到的仓央嘉措,就是一个放浪的活佛。他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他决定背叛,即使这种背叛极为危险,并且,终于成为了悲剧。回到那首诗的结局。狗遵从了活佛的意愿,然而天没有。在破晓时分,人们读着男人在雪野里清晰地印下的夜奔的足迹,那足迹急促而有力,人们疑惑,沉思, 继而惊愕。这些蜿蜒连接着布达拉宫和小巷深处的脚印, 在坦然以爱情的名义歌唱的同时,也写下了对宗教的背叛。
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出轨的离经叛道。仓央嘉措就这样因“耽于酒色, 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立。年仅24岁。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在监视的目光下仓惶走在逃亡的路上,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卒年及准确的圆寂之地。此去无痕,有人说是在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被水肿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有人说是被清朝皇帝软禁于山西五台山并圆寂于当地,有人说是在藏南一山洞坐化,又说是决意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等地。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细节,当人们迎接六世*的灵童的时候,大家发现灵童居然就在玛吉阿米的故乡……
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这历代喇嘛的驻锡地。 它以尊荣显赫的姿态永远地拒绝了仓央嘉措。在西藏的历史上,曾经一共产生过十四辈*喇嘛, 除却第一代*的灵塔在扎什伦布寺外,其它历代*喇嘛总有灵塔、塑像、 绘画等纪念物供奉在布达拉宫,即使人们不怎样提及的只活了十一岁的九世*、只活了十八岁的十一世*都有他们的灵塔在,然而,声名远扬的六世*仓央嘉措呢?塑像是不会再铸的了,壁画中也看不见他的影子,至于灵塔的安置,布达拉宫说,他?不配。
然而, 他的诗却传遍了前藏、后藏,传遍了藏北、藏南,传遍了古老的山南。传遍了大江南北。
喇嘛仓央嘉措
别怪他风流浪荡
他所追寻的
和我们没有两样
这就是仓央嘉措最后的结局,三百年来我们一直传唱这首歌,只为了仓央嘉措,一个不成功的活佛,然而却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读完这段回头再看他流畅轻盈的情诗,感受蕴涵其中的偷偷的喜悦,对世俗不畏惧不张扬的态度,想起三个字“不容易”。原来情诗中也有禅,不管外界多么纷繁嘈杂,心内始终平静如砥,爱情始终明澈快意,这就是爱他的理由。
让我们再看仓央嘉措最传世的一首诗: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而“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原诗是: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佛慈悲!
人神共扰
甘丹林活佛蹒蹒跚跚
甘丹林活佛嘟嘟哝哝
自从管家那次率众阻婚
活佛从些黯淡了眼神
活佛亲手选购的年画是时装挂历
并赫然张贴起林黛玉和王昭君
荧屏上正显示打虎上山的子荣英雄
迪斯科节奏,乐队百人之众
漫不经意地拉开书橱
书橱里满是乱力怪神
白焚王之子格萨尔在美学里漫步
高鼻梁的福尔摩斯在佛经中穿行
甘丹林活佛蹒蹒跚跚
甘丹林活佛嘟嘟哝哝
未到不惑之年正被众惑所惑
而多少僧俗人众正期盼你的摸顶
我不是最先一个,前有仓央嘉措
我不是最后一个,身后是二十一世纪的人
奢望么也只是做些自己愿做的事儿
只想当一个凡人,包括当一个―――父亲
活佛斜倚着沙发假寐
全不理管家怎样小心殷勤
唔不错,历代甘丹林活佛确乎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望重,德高,德望,高重―――
活佛随手写下一行
蹬上自行车出了庄园大门
管家探头一看瞪圆了双目
上写着:离天太远,离地很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