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学习必备
—
(天若舞)
内容集中在两个楼层内为宜,尽快修改,可以加分。
(2013-09-30 21:00)
—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和词牌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根据长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60字以内为小令,60~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在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创造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的。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调式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
4、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b][u]词 谱[/u][/b]..•°**.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列举十个常用词牌的词谱:[b]忆江南、浣溪沙、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b]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词牌来说明,为了显示古人填词的严格,所以举例不止一首。举例全部选正体。阅读时注意:[color=#548dd4]蓝[/color]字表示平仄可变通,[color=#ff0000]红[/color]字表示必须押韵。
[color=#ff0000]《忆江南》[/color]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attachment=11334930]
例1:《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例2:《梦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color=#ff0000]《浣溪沙》[/color]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等。四、五两句常对仗。
[attachment=11334931]
例1:《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例2:《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color=#ff0000]《西江月》[/color]五十字 双调 一、二句,五、六句例用对仗!
[attachment=11334932]
例1:《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例2:《西江月》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例3:《西江月》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color=#ff0000]《鹧鸪天》[/color]五十五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3]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例1:《鹧鸪天》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例2:《鹧鸪天》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例3:《鹧鸪天》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color=#ff0000]《临江仙》[/color]又名《谢新恩》、《庭院深深》等。六十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4]
例1:《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例2:《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例3:《三国演义》开篇词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color=#ff0000]《蝶恋花》[/color]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黄金缕》等。六十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5]
例1:《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例2:《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color=#ff0000]《满江红》[/color]九十三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6]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①少数用仄平平;②有人用仄平仄;③句法照例是上一下四,也有用平平平仄仄的,罕见;④宋词人填此调以柳永“暮雨初收”为准,但是仅柳永用平仄平。)
例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例2:《满江红》宋•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一本作将)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color=#ff0000]《水调歌头》[/color]九十五字双调 别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
[attachment=11334937]
注:上下阕后七句相同!①可以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上下阕②句实际是个十一字句,可以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attachment=11334938]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attachment=11334939]
上下阕③均可以用“(仄)仄(平)仄仄”。
④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用平仄平(未见到例子),切记不能用平平平!
⑤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⑥多用仄平平,少用仄仄平(见三例)、平仄平(见二例)。
例1:《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和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水调歌头》宋•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color=#ff0000]《念奴娇》[/color]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一百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40]
注:此调较灵活,常用入声韵。上下阕后七句相同;
①用上一下四句法;
上下阕②第二字可以用仄,或者用“(仄)仄(仄)平平仄”;
③可以是律句或上一下四句法;
④可以用上一下四“仄平平平仄”;
⑤可以用上一下四。
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一本作“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例2:《念奴娇》宋•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例3:《念奴娇》宋•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例4:《酹江月》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color=#ff0000]《沁园春》[/color]一百一十四字 双调 别名:《寿星明》《洞庭春色》《东仙》
[attachment=11334941]
上下阕后十句相同;
①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少用“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②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少用“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③常用“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①②③都禁止用“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④必须是上一下四句法,少用“仄(仄)仄(平)平”仍然是上一下四;
⑤不能犯孤平!
⑥可以用仄平仄;
⑦是上一下四句法,上阕这句有人首字用平声,(三例,文天祥“为子死孝”属此)
⑧可以拆成两句:平[color=#ff0000]平[/color],[color=#548dd4]仄[/color]仄平[color=#ff0000]平[/color]。
⑨三字豆可以是“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不能用“平平仄”。或用上一下七句法,首字必须用仄声。后五字绝对不许犯孤平!
例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例2:《沁园春》宋•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例3:《沁园春》宋•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例4:《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正体和变体..•°**.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color=#ff0000](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color]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以《卜算子》为例来进行分析:
[b]《卜算子》[/b]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attachment=11334942]
例1:《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例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3:《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
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
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
[attachment=11334943]
例: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attachment=11334944],四十五字。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attachment=11334945]四十六字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
[attachment=11334946]
[attachment=11334947]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此仅举七种变体。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color=#ff0000](二)同调异名[/color]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color=#ff0000](三)同名异调[/color]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的平仄规律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color=#ff0000](一)“句”与“豆”[/color]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color=#ff0000](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color]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color=#ff0000]1、一字句[/color]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color=#ff0000]2、二字句[/color]
律句:平平、平仄。少见拗句:仄仄。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color=#ff0000]3、三字句[/color]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
例如: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color=#ff0000]4、四字句[/color]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2)常见拗句:
平仄仄平 《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仄仄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平仄平仄 《永遇乐》第三句。
平平仄平 《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3)少见拗句:
仄平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仄仄平仄 《雨霖铃》第三句。
平仄仄仄 《沁园春》第一句。
(4)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color=#ff0000]5、五字句[/color]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例如:《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color=#ff0000]6、六字句[/color]
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
例如:《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attachment=11334948]
[attachment=11334949]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ttachment=11334950]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color=#ff0000]7、七字句[/color]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color=#ff0000]8、八字句[/color]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毛泽东《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color=#ff0000]9、九字句[/color]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
[attachment=11334951]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color=#ff0000]10、十字句[/color]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attachment=11334952]
[color=#ff0000]11、十一字句[/color]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attachment=11334953]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attachment=11334954]
[color=#ff0000](三)词的拗救 [/color]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的押韵和对仗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color=#ff0000](一)、词的押韵[/color]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如《西江月》:
[attachment=11334955]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attachment=11334956]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color=#ff0000](二)词的对仗[/color]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
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谱的制定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color=#ff0000](一)例作的选择[/color]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少数合律的还是可以用来举例的,)!
[color=#ff0000](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color]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太少,或者编者见到的作品太少,词谱中就会有许多可平可仄字校对不出来!严重影响词谱的准确性。第二,正体和变体区分不合理,区分过于严格,反而使正体的例作更加缺乏!如《满江红》,戴复古有首作品比正常格式多押一个韵,其它格式根本没有明显区别,就被另立一体。又如《水调歌头》,贺铸又一首作品用了平仄韵同部通押(他喜欢这样做,其它词牌也好如此),也被另立一体!还有什么样的体是正体,有人认为最早的是正体,名家作品是正体。实际上有的作品出现虽早,但是格律没有定型,后人模仿者极少,根本不能做正体!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韩幄的《生查子》(侍女动妆奁)等。还有的词牌,格律根本没有定型,各家,甚至同一词人的各首作品格式都不一致,根本没有正体可选!
那么正体和变体如何区分呢?
[color=#ff0000](三)正体和变体的区分[/color]
1、正体的特点:(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如《卜算子》。不过有人认为是衬字。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在小令里很严格,在长调里如果不涉及关键句子,且多个句子变化交织,可以不算变体。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等。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如《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有平韵、仄韵两体。如果只是1、2句押韵的增减,往往可以不算变体。例如《沁园春》首句可以入韵,但是这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不算变体。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四。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和词牌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一)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词根据长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60字以内为小令,60~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在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创造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的。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牌的来历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三)调式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
4、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b][u]词 谱[/u][/b]..•°**.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列举十个常用词牌的词谱:[b]忆江南、浣溪沙、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b]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词牌来说明,为了显示古人填词的严格,所以举例不止一首。举例全部选正体。阅读时注意:[color=#548dd4]蓝[/color]字表示平仄可变通,[color=#ff0000]红[/color]字表示必须押韵。
[color=#ff0000]《忆江南》[/color]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attachment=11334930]
例1:《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例2:《梦江南》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color=#ff0000]《浣溪沙》[/color]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等。四、五两句常对仗。
[attachment=11334931]
例1:《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例2:《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color=#ff0000]《西江月》[/color]五十字 双调 一、二句,五、六句例用对仗!
[attachment=11334932]
例1:《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例2:《西江月》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例3:《西江月》宋•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color=#ff0000]《鹧鸪天》[/color]五十五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3]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例1:《鹧鸪天》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例2:《鹧鸪天》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例3:《鹧鸪天》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color=#ff0000]《临江仙》[/color]又名《谢新恩》、《庭院深深》等。六十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4]
例1:《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例2:《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例3:《三国演义》开篇词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color=#ff0000]《蝶恋花》[/color]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黄金缕》等。六十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5]
例1:《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例2:《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color=#ff0000]《满江红》[/color]九十三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36]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①少数用仄平平;②有人用仄平仄;③句法照例是上一下四,也有用平平平仄仄的,罕见;④宋词人填此调以柳永“暮雨初收”为准,但是仅柳永用平仄平。)
例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例2:《满江红》宋•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一本作将)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color=#ff0000]《水调歌头》[/color]九十五字双调 别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
[attachment=11334937]
注:上下阕后七句相同!①可以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上下阕②句实际是个十一字句,可以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attachment=11334938]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attachment=11334939]
上下阕③均可以用“(仄)仄(平)仄仄”。
④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用平仄平(未见到例子),切记不能用平平平!
⑤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⑥多用仄平平,少用仄仄平(见三例)、平仄平(见二例)。
例1:《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和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水调歌头》宋•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color=#ff0000]《念奴娇》[/color]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一百字 双调
[attachment=11334940]
注:此调较灵活,常用入声韵。上下阕后七句相同;
①用上一下四句法;
上下阕②第二字可以用仄,或者用“(仄)仄(仄)平平仄”;
③可以是律句或上一下四句法;
④可以用上一下四“仄平平平仄”;
⑤可以用上一下四。
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一本作“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例2:《念奴娇》宋•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例3:《念奴娇》宋•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例4:《酹江月》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color=#ff0000]《沁园春》[/color]一百一十四字 双调 别名:《寿星明》《洞庭春色》《东仙》
[attachment=11334941]
上下阕后十句相同;
①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少用“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②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少用“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③常用“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①②③都禁止用“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④必须是上一下四句法,少用“仄(仄)仄(平)平”仍然是上一下四;
⑤不能犯孤平!
⑥可以用仄平仄;
⑦是上一下四句法,上阕这句有人首字用平声,(三例,文天祥“为子死孝”属此)
⑧可以拆成两句:平[color=#ff0000]平[/color],[color=#548dd4]仄[/color]仄平[color=#ff0000]平[/color]。
⑨三字豆可以是“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不能用“平平仄”。或用上一下七句法,首字必须用仄声。后五字绝对不许犯孤平!
例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例2:《沁园春》宋•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例3:《沁园春》宋•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例4:《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正体和变体..•°**.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color=#ff0000](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color]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以《卜算子》为例来进行分析:
[b]《卜算子》[/b]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正体
[attachment=11334942]
例1:《卜算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例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例3:《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变体一
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变体二
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变体三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变体四
[attachment=11334943]
例: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变体五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attachment=11334944],四十五字。
例:《卜算子》宋•徐俯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变体六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attachment=11334945]四十六字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变体七
[attachment=11334946]
[attachment=11334947]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此仅举七种变体。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color=#ff0000](二)同调异名[/color]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color=#ff0000](三)同名异调[/color]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的平仄规律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color=#ff0000](一)“句”与“豆”[/color]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1、一字豆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2、三字豆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color=#ff0000](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color]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
[color=#ff0000]1、一字句[/color]
律句:平 仄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color=#ff0000]2、二字句[/color]
律句:平平、平仄。少见拗句:仄仄。罕见拗句:仄平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
[color=#ff0000]3、三字句[/color]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
例如: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color=#ff0000]4、四字句[/color]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1)律句和“特种律”句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2)常见拗句:
平仄仄平 《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仄仄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平仄平仄 《永遇乐》第三句。
平平仄平 《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3)少见拗句:
仄平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仄仄平仄 《雨霖铃》第三句。
平仄仄仄 《沁园春》第一句。
(4)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color=#ff0000]5、五字句[/color]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
例如:《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color=#ff0000]6、六字句[/color]
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
例如:《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
[attachment=11334948]
[attachment=11334949]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ttachment=11334950]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2)常见拗句: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3)少见拗句: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color=#ff0000]7、七字句[/color]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
(1)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常见拗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3)少见拗句: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color=#ff0000]8、八字句[/color]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毛泽东《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color=#ff0000]9、九字句[/color]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最常见的格式是:
[attachment=11334951]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color=#ff0000]10、十字句[/color]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attachment=11334952]
[color=#ff0000]11、十一字句[/color]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attachment=11334953]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attachment=11334954]
[color=#ff0000](三)词的拗救 [/color]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的押韵和对仗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color=#ff0000](一)、词的押韵[/color]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如《西江月》:
[attachment=11334955]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attachment=11334956]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color=#ff0000](二)词的对仗[/color]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
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ffffff,#9ACD32,3][tr][td] [table=46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45,#ffffff,#9ACD32,1][tr][td] [color=#6B8E23][align=center].**.•°.
.词谱的制定 ..•°**. [/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table=480,#9ACD32,#9ACD32,1][tr][td] [table=460,#FFFFFF,#9ACD32,1][tr][td]
[color=#ff0000](一)例作的选择[/color]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少数合律的还是可以用来举例的,)!
[color=#ff0000](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color]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太少,或者编者见到的作品太少,词谱中就会有许多可平可仄字校对不出来!严重影响词谱的准确性。第二,正体和变体区分不合理,区分过于严格,反而使正体的例作更加缺乏!如《满江红》,戴复古有首作品比正常格式多押一个韵,其它格式根本没有明显区别,就被另立一体。又如《水调歌头》,贺铸又一首作品用了平仄韵同部通押(他喜欢这样做,其它词牌也好如此),也被另立一体!还有什么样的体是正体,有人认为最早的是正体,名家作品是正体。实际上有的作品出现虽早,但是格律没有定型,后人模仿者极少,根本不能做正体!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韩幄的《生查子》(侍女动妆奁)等。还有的词牌,格律根本没有定型,各家,甚至同一词人的各首作品格式都不一致,根本没有正体可选!
那么正体和变体如何区分呢?
[color=#ff0000](三)正体和变体的区分[/color]
1、正体的特点:(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如《卜算子》。不过有人认为是衬字。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在小令里很严格,在长调里如果不涉及关键句子,且多个句子变化交织,可以不算变体。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等。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如《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有平韵、仄韵两体。如果只是1、2句押韵的增减,往往可以不算变体。例如《沁园春》首句可以入韵,但是这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不算变体。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四。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td][/tr][/table][/td][/tr][/table]
[ 此帖被77恋兰在2013-09-30 22:1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