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报和邸报
塘报(塘報)
-----------------------------------------------------------
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2.官方文告,报道一些重要时事和朝廷政策。据说源自大明朝。
3.满清朝廷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4.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也就是邸报。关于古代报纸的出现,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当代新闻界总体肯定的一点是源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他认为报纸源于唐代。20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者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后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报纸。
-----------------------------------------------------------
1.军事情报。亦指专职传递紧急军情报告的人。
2.官方文告,报道一些重要时事和朝廷政策。据说源自大明朝。
3.满清朝廷自京至省,驿站设有塘兵,沿途接替递送。后来发行报纸,塘报废。
4.浙东一带赛会时,由一个化装的孩子骑马先行,预示赛会队伍即将到来,称"塘报"。
--------------------------------------------------------------------------------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也就是邸报。关于古代报纸的出现,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当代新闻界总体肯定的一点是源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他认为报纸源于唐代。20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者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后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