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部队野外驻训期间如何严把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工作,不仅关乎官兵的身体健康,更与部队战斗力紧密相连。当前,随着部队陆续开展野外驻训,如何做好野外条件下的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官兵吃上放心、营养、可口的饭菜,提高训练效率,加快战斗力生成,成为驻训部队面临的一项考题。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硫磺姜、陈化粮、地沟油、毒牛奶、染色馒头”等问题食品的曝光,让人们陷入不安和恐慌。面对日渐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部分官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自我防护能力偏弱。军医提醒,食品安全关乎部队战斗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正值一些部队开展野外驻训,野外条件下吃饭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官兵主要面临以下几项困难。
1、自然环境恶劣。部队野外驻训点大多远离城市和居民区,处在山区、海边、草原等偏僻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卫生条件较差,驻训时间又多为夏秋两季,气温高、蚊虫多,细菌、病毒繁殖和传播迅速,食品储存难度大,容易腐坏变质,食品安全面临很大考验。
2、保障条件有限。野外驻训期间保障与平时保障有很大区别。食品采购时,采购人员对驻训点采购环境生疏,市场供应能力、监管力度和规范程度有限,容易采购到未经检疫的不合格食品。食品加工时,由于烹饪设施简陋、加工能力受限、卫生条件较差,给炊管人员加工食品带来困难。
3、应对能力欠缺。部分保障人员对野外驻训条件下的食品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专业技能不强,有的采购人员不懂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不善于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有的炊管人员不熟悉野外条件下的食品加工和储存程序,卫生制度坚持不经常;有的军需干部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较少,指导能力不强,给野外驻训食品安全带来一些隐患。
严把食品安全“三关”
野外驻训往往具有环境条件差、持续时间长、气候变化快等特点,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和加工存在一定困难,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监管不力,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保食品安全就是保健康,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如何确保驻训官兵的食品安全?军医提醒,严格控制把住“三关”,才能打好卫生防疫主动仗。
1、加强食品质量检测,把好“采购关”。食品采购前,要货比三家,认真查看食品的色、香、味、形和新鲜程度,了解识别劣质食品的基本技巧,杜绝购买流动摊贩的非包装食品,避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流入驻训地。
购买肉类食品,要通过正规渠道,经地方防疫部门检验合格方可采购,注意检查卫生印戳,仔细观察肉类颜色、肌纤维粗细,查看有无注水、变味、发黏现象,避免购买死猪肉、注水肉和变质肉。
购买蔬菜和瓜果,应具备较强的识别能力,注意查看外观,选择色泽自然、新鲜干净的,不买采摘过久的蔬菜和水果。有条件的部队在采购时,可使用简易检测设备对蔬果中所含农药和激素剂量进行检测,避免购买被农药污染或使用过激素的蔬果。
采购罐头、调味品或定型包装食品,应查看是否具有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应向供货方索取卫生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单,认真进行卫生检验。
野外条件下,食品选择余地小、质量保障难,但越是条件有限,越要严把质量关,宁愿路跑远些、价格贵些,也要为驻训官兵采购到安全、新鲜、优质的食品。
2、严防食品污染变质,把住“储存关”。驻训地一般离城镇较远,在运送食品时最好定人定车,使用敞篷车辆运输食品时,必须妥善覆盖,做到防尘、防雨、防污染,严禁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
受存放设备限制,食品采购量不宜过大,最好实行“日购制”,根据一天的需求量,吃多少买多少;确因路途遥远或购买食品不方便需要储存的,要分类存放、合理储存,做到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等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提倡食品现做现吃,剩余的食品必须低温冷藏,冷藏时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做到生食熟食分开、先后秩序分开、原料与辅料分开;搞好野外条件下储藏室及周围环境卫生,落实好防尘、防雨和防虫措施,做到通风、干燥、防霉、无虫害,尽可能创造干净卫生的储存环境。
3、注重食品烹饪管理,确保“加工关”。炊事人员在对食品加工制作前,应先检查原材料质量,严防混入霉烂变质的材料,同时要立足野外条件对炊具进行消毒,装载的容器、刀具、面板等生熟分开,不可混用。
烹饪蔬菜时,要充分浸泡、清洗后再烹调食用,做到“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现场加工的食品应该烧熟煮透,达到消灭病菌的目的。
野外条件下,凉拌菜由于未经加热消毒,易滋生细菌,应尽量少制作凉拌菜;食品制作上,要生熟分开、现吃现做,做好后尽快食用;食用隔餐、隔夜的熟食制品及豆类食品,必须重新加热后再食用;尽量避免使用简易炊具做大量食品和集体供餐。
炊事人员每天接触饭菜,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必须体检合格后再上岗,凡患有消化道疾病、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痢疾、肺结核等)及患有皮肤病者,必须调离炊事岗位。
“三招”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很重要,自我防护莫忘掉,养成饮食好习惯,安全健康身体好”。食品安全不能单纯依靠伙食保障部门,而是需要每名官兵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对此,军医为官兵支出三招。
1、练就“火眼金睛”。牢固树立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在野外条件下,借助眼、鼻等器官对食品进行检验,应正确识别各类食品的安全期、新鲜度,准确发现假冒伪劣、腐败变质、发霉发馊的食品,及时处理被污染过和蚊蝇叮爬过的食品,积极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课及可食性动植物识别课目训练,练就一双辨别食品安全的“火眼金睛”。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禁食用不认识的菌类、河鱼和野菜,生吃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饭前洗手,饭后冲洗消毒餐具,驻训期间不自行聚餐,不到驻地附近餐馆就餐,从点滴中防微杜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懂得正确的处置程序。一旦发现食品中毒现象,要以最快速度向领导和军医报告,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物,对接触有毒食品的食具、容器、用具、设备等进行煮沸、蒸汽消毒。对被患者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墙壁要进行擦洗消毒,彻底清理环境,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染源。如属化学性食物中毒,应将所有接触有毒食品的器具、设备等彻底清洗消除污染,引起中毒的包装材料在取样留证后应予以销毁。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硫磺姜、陈化粮、地沟油、毒牛奶、染色馒头”等问题食品的曝光,让人们陷入不安和恐慌。面对日渐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部分官兵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自我防护能力偏弱。军医提醒,食品安全关乎部队战斗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正值一些部队开展野外驻训,野外条件下吃饭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官兵主要面临以下几项困难。
1、自然环境恶劣。部队野外驻训点大多远离城市和居民区,处在山区、海边、草原等偏僻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卫生条件较差,驻训时间又多为夏秋两季,气温高、蚊虫多,细菌、病毒繁殖和传播迅速,食品储存难度大,容易腐坏变质,食品安全面临很大考验。
2、保障条件有限。野外驻训期间保障与平时保障有很大区别。食品采购时,采购人员对驻训点采购环境生疏,市场供应能力、监管力度和规范程度有限,容易采购到未经检疫的不合格食品。食品加工时,由于烹饪设施简陋、加工能力受限、卫生条件较差,给炊管人员加工食品带来困难。
3、应对能力欠缺。部分保障人员对野外驻训条件下的食品安全知识学习不够,专业技能不强,有的采购人员不懂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不善于识别假冒伪劣食品;有的炊管人员不熟悉野外条件下的食品加工和储存程序,卫生制度坚持不经常;有的军需干部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较少,指导能力不强,给野外驻训食品安全带来一些隐患。
严把食品安全“三关”
野外驻训往往具有环境条件差、持续时间长、气候变化快等特点,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和加工存在一定困难,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监管不力,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保食品安全就是保健康,保健康就是保战斗力。如何确保驻训官兵的食品安全?军医提醒,严格控制把住“三关”,才能打好卫生防疫主动仗。
1、加强食品质量检测,把好“采购关”。食品采购前,要货比三家,认真查看食品的色、香、味、形和新鲜程度,了解识别劣质食品的基本技巧,杜绝购买流动摊贩的非包装食品,避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流入驻训地。
购买肉类食品,要通过正规渠道,经地方防疫部门检验合格方可采购,注意检查卫生印戳,仔细观察肉类颜色、肌纤维粗细,查看有无注水、变味、发黏现象,避免购买死猪肉、注水肉和变质肉。
购买蔬菜和瓜果,应具备较强的识别能力,注意查看外观,选择色泽自然、新鲜干净的,不买采摘过久的蔬菜和水果。有条件的部队在采购时,可使用简易检测设备对蔬果中所含农药和激素剂量进行检测,避免购买被农药污染或使用过激素的蔬果。
采购罐头、调味品或定型包装食品,应查看是否具有品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应向供货方索取卫生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单,认真进行卫生检验。
野外条件下,食品选择余地小、质量保障难,但越是条件有限,越要严把质量关,宁愿路跑远些、价格贵些,也要为驻训官兵采购到安全、新鲜、优质的食品。
2、严防食品污染变质,把住“储存关”。驻训地一般离城镇较远,在运送食品时最好定人定车,使用敞篷车辆运输食品时,必须妥善覆盖,做到防尘、防雨、防污染,严禁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
受存放设备限制,食品采购量不宜过大,最好实行“日购制”,根据一天的需求量,吃多少买多少;确因路途遥远或购买食品不方便需要储存的,要分类存放、合理储存,做到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药物等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提倡食品现做现吃,剩余的食品必须低温冷藏,冷藏时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做到生食熟食分开、先后秩序分开、原料与辅料分开;搞好野外条件下储藏室及周围环境卫生,落实好防尘、防雨和防虫措施,做到通风、干燥、防霉、无虫害,尽可能创造干净卫生的储存环境。
3、注重食品烹饪管理,确保“加工关”。炊事人员在对食品加工制作前,应先检查原材料质量,严防混入霉烂变质的材料,同时要立足野外条件对炊具进行消毒,装载的容器、刀具、面板等生熟分开,不可混用。
烹饪蔬菜时,要充分浸泡、清洗后再烹调食用,做到“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现场加工的食品应该烧熟煮透,达到消灭病菌的目的。
野外条件下,凉拌菜由于未经加热消毒,易滋生细菌,应尽量少制作凉拌菜;食品制作上,要生熟分开、现吃现做,做好后尽快食用;食用隔餐、隔夜的熟食制品及豆类食品,必须重新加热后再食用;尽量避免使用简易炊具做大量食品和集体供餐。
炊事人员每天接触饭菜,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必须体检合格后再上岗,凡患有消化道疾病、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痢疾、肺结核等)及患有皮肤病者,必须调离炊事岗位。
“三招”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很重要,自我防护莫忘掉,养成饮食好习惯,安全健康身体好”。食品安全不能单纯依靠伙食保障部门,而是需要每名官兵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对此,军医为官兵支出三招。
1、练就“火眼金睛”。牢固树立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在野外条件下,借助眼、鼻等器官对食品进行检验,应正确识别各类食品的安全期、新鲜度,准确发现假冒伪劣、腐败变质、发霉发馊的食品,及时处理被污染过和蚊蝇叮爬过的食品,积极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课及可食性动植物识别课目训练,练就一双辨别食品安全的“火眼金睛”。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禁食用不认识的菌类、河鱼和野菜,生吃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饭前洗手,饭后冲洗消毒餐具,驻训期间不自行聚餐,不到驻地附近餐馆就餐,从点滴中防微杜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懂得正确的处置程序。一旦发现食品中毒现象,要以最快速度向领导和军医报告,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物,对接触有毒食品的食具、容器、用具、设备等进行煮沸、蒸汽消毒。对被患者呕吐物污染的地面、墙壁要进行擦洗消毒,彻底清理环境,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染源。如属化学性食物中毒,应将所有接触有毒食品的器具、设备等彻底清洗消除污染,引起中毒的包装材料在取样留证后应予以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