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史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了成熟时期。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畲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畲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年,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当时,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等。为适应竞赛需要,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各洲举办的武术锦标赛中也都设有太极拳项目。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除了上述我们所熟知的太极流派以外,还有诸多门派,如:龙形太极拳、蛇雀太极拳、郑子太极拳等都继承发扬了太极拳的精髓与文化。
愿中华武坛的各家流派争放异彩,让中华传统武术更加发扬光大!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随着逐步吸收太极哲理来规范太极拳技,太极拳进入了成熟时期。18世纪20至60年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对象和不同的保健需要,相继出现了陈有本在老架基础上编成的陈氏新架太极拳、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又在此基础上创编的赵堡架和忽雷架。随后,河南省陈家沟陈氏拳械的第一位外姓传人杨露禅删改陈氏老架,创编成架式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架。
曾师从杨露禅和陈青萍的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与其甥李亦畲将两年多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写出了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太极拳文论,并于1881年由李亦畲编定为《太极拳谱》。
此后,由杨露禅编传的”绵拳架”,经其子杨健侯和其孙杨澄甫修润定型为后世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河北省武清(今属天津)人李瑞东以从王兰亭学得的“杨式”搬拦锤、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五锤为基础,编成“太极五星椎”(今被称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年,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在北京传授武禹襄创编的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得郝为真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融会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创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将其父全佑的杨式拳架作了删难就简、突出轻柔的整理,创编成吴式太极拳。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到北京传授陈式老架太极拳。当时,年近古稀的和兆元长孙和庆喜开门授徒,其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为“和式太极拳”在西北传播打下基础。太极拳苑出现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1956年后,国家体委相继组织太极拳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太极拳,整理修订了杨式八十八式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太极拳推手练习法等。为适应竞赛需要,还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各洲举办的武术锦标赛中也都设有太极拳项目。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除了上述我们所熟知的太极流派以外,还有诸多门派,如:龙形太极拳、蛇雀太极拳、郑子太极拳等都继承发扬了太极拳的精髓与文化。
愿中华武坛的各家流派争放异彩,让中华传统武术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