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毒:
矿物类:最常用的是,铅丹,砒霜,水银,但是几乎所有的矿物盐都有毒,砒霜古人认为有大热,入血分,人吃了全身血液加速流动,处处肿胀,七窍流血而死。铅丹是铅的氧化物,最常用的是黄丹粉,使用1.5克就会立即死亡,相当于吃5公斤皮蛋。水银是药用的,事实上是一种复杂的硫汞化和剂,大寒大凉性质正好和砒霜相反,死前全身抽搐,神智不清,死后全身铁青,尸体有金属味。梁山好汉卢俊义死于是。
只有这一类可以在古代也只能用银质的餐具来鉴别——银单质碰到了硫磺或砒是会变黑的。
治疗越早越好,如果毒物都由肠入血分,就有七成无救了。治疗大都首先药用阿魏,藏红盐,昌莆,香旱芹,青木香,消石,硼沙,毕茇,搞得人上吐下泻,如果还没泻死,再用药物卸去血脉中的毒素。
动物类:肉类 用山羊肉,禽肉,狗肉,黄鼠狼肉,斑蝥,鱼肉,蜘蛛,蛙肉,蝎子,蜥蜴,海螺等一种或几种配和。蛇毒,蛊毒,疯狗毒,虫毒也勉强算是动物类。
肉毒吃是不大吃得死的,不过上吐下泄肝肿尿血也得病上一年半载的。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对活物的看法“它是不是有毒”,可见中国人对食物中毒的重视。不过拼死吃河豚之之外,边区吃有碳疽的羊肉,沿海食用有剧毒的海螺,中部食用有寄生虫的青蛙,都是常见。除了文明的内地,连远在边区的敦煌出土的藏文卷子也注重:“红白喜事上要防中毒”。这份文件指出了多种防毒法,多半没有用处,但其中:“肉类呈显孔雀翎毛颜色有毒”倒是对的。以上大多数肉类,古人吃死了几个后,借用“万物有灵说”,认为都是有“灵性的东西”,吃大仙的念头当然就没人有了。宋代有一个圣旨,认为蛙类形态似人,吃蛙也被禁止了。
蛇毒 笔记中往往提到杭州南山净慈寺后是叫花子捉蛇的有名场所,叫化头用药物聚蛇杀之买钱,小市民远远的看着,付一点参观费,他们的蛇药是一种叫“滴水珠”的强力药物,又名“独叶一枝花”,能使毒血倒流。这种蛇药今天是中药医治脑瘤的独门密方,清人发明的“南通蛇药”远比其流行,它的主药是“七叶一枝花”。
蛊 夷人特产。完全不是什么把几种毒虫放在一个容器里,选出一个厉害的来。蛊的主体是各种绦虫,丝虫,钩虫,苞子虫,线虫,裂头*(虫幼),吸虫。当地人采集有疫病的水中生物(多为甲壳动物,螺类),或把死鸡,骨头放在疫水中,然后回收待用,多用于部族之间的战斗。在肠胃中的可用各种草药,矿物类驱虫。深入肉,神经,脑,眼,肝中的,就得靠药物来提高血中毒性,以毒攻毒,常用的有砒霜,可不是开玩笑的。
疯狗毒 发作在古代是无救的——理论上。但中医和藏医都有方剂,巧妙的提高和促使抗体产生,但成活率还是不大,所以全村出动,打死疯狗是唯一的办法。
虫毒 有咬伤和误用两种。咬伤主要是过敏,只要不是过敏体质,都是火伤口灸,针刺放血然后用当地药物施治。误用多是用药不当,使用了斑蝥(mao),红娘子一类剧毒虫药,这时首先是大泄不止,得首先止泄,然后保肝肾,再泻去毒物或用药物中和。
解毒
“水,分为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咸水,森林中的水等七种。
依次前者为上品,后者为下品。天空的雨水无异味而有香味,其性能凉而轻,与甘露一样,为上品。雪山上流下的雪水其质优良,能降胃火。蓄积的水能引起虫病,腿部象皮病,心脏病的发生。总之,经过风吹日晒,清结地方的水是好水,沼泽水,苔鲜丛生的泉水,树木杂草丛生阴影笼罩的水,咸水等等都是下等水,其味苦,能诱发疾病。凉水能治昏迷,头晕,酒病,口渴,发热,呕吐,血病,赤巴病等。水煮沸后其性温热,助消化,止呃逆,能治培根病,腹胀,呼吸困难,初期感冒,初期瘟疫等;凉开水能治赤巴病而不诱发培根病。开水放一昼夜后,犹如毒液,能诱发许多疾病。——第二部,食物论”
“……病因:XX毒的病因是血液中的七种有毒微虫致病。”其虫色红如铜,体小,看不见,倾刻衍生遍身。其病缘是龙与赤巴,培根等。由于境域,时刻,饮食,起居,邪魔等缘故,刺激了血液中的微虫衍乱,身体的元气被破坏,产生了这种疫炎。乳食与甜食皆有害,宜用毒攻。——第三部,第五十章,丹毒”
“中毒途经:毒依光线入于肤色;毒依风入于脉穴与鼻腔;毒依潮气入于鼻孔与毛孔毒依油腻入于汗毛孔;毒依饮食入于口腔。其毒首先进入胃,危害胃液清糜使其致病,因起吐逆,防碍消化食物,然后依其清糜进入肝,与血液混合,肝脏胸部刺痛,脉象数。随着血液又侵害肌肉,肤色发青,身体逐渐消瘦,全身疼痛。又由肌肉危害脂肪,出现体乏无力,失眠等现象。然后又危及骨胳,牙齿和指甲疼,关节疼痛。又由骨胳危及脑髓,骨髓,头昏,不能忍受阳光,四肢抽搐颤抖,脊椎疼痛,按压时有舒适感。从脑髓,骨髓又危及精卵,男子遗精,性欲衰退,女子月经不调。随精血进入心,夺精健忘,恍惚癫狂。总之,毒依赖精血运行,伤及身体七素和诸种排泄物,发病部位的变化和病象变化都很明显。
龙,赤巴,培根紊乱失调,因而,发病初期,中期,至最后时期,诊断治疗以及断除后遗症,皆非常困难。毒进入病体,依赖饮食为引子,堕入脏俯,著于骨,于脉道,传至肌肤无定处。——第三部第八十七章,中毒症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