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活动]初见情怀自难忘,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与赵明诚
[table=700,#ffffff,#000000,3][tr][td] [attachment=11336948]
[b][size=3]爱情典故介绍1:[/size][/b]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attachment=11336949]
[b][size=3]爱情典故介绍2:[/size][/b]
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其夫赵明诚。赵的祖上是山东诸城,就是康生江青还有大诗人臧克家的故乡。按现在的说法,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出身“高干”家庭。所不同的是,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曾任京官礼部员外郎,礼部是一个没什幺实权的一个部门。李格非学识渊博文笔出众,是文学泰斗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他在京城做官只是一般的工作,而做学问才是他的事业。其传世名著《洛阳名园记》中可见其学识高雅的文笔和修畅的意味,此外他对佛学经学文学理论也颇有造诣。从这点说,李清照应算是出身“高知”之家;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一生热衷于仕途,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步步升迁,曾任吏部侍郎,是管干部的一把手,以后官至宰相,陪伴皇帝于左右,权倾一时辉煌足够。勿庸置疑,赵明诚是一“高干”子弟了。不管怎幺样,李跟赵的结合还是门当户对的。
结婚后的李赵二人一个美貌才女,一个风流才俊,有着共同爱好,相得益彰恩恩爱爱,第二年赵明诚就在京城当上了相当于现在处一级的干部,可为少年得志。在郎才女才郎貌女貌的和谐与惬意中,他俩度过了六年的黄金时光。明诚之父赵挺之原是老宰相蔡京保举先任副宰相的,可他当了副相后就在皇上面前进言蔡京的不是,于是蔡京被罢免赵挺之升任正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蔡京岂是等闲之辈,又在皇上面前使出解数,很快便梅开二度,再次称相。赵挺之这会一下子从权利的巅峰而落为寻常百姓,沉重的打击使他被削职后病亡。
这时的赵府,赵明诚的母亲郭老太太,原来的宰相夫人,升为一家之主,于是新的问题显现出来了。原来,李清照打过门起,在赵家就不把做女人的“三从四德”放在心上,而整日里沉湎于琴书诗话,这与郭老夫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可以说郭老太从来也没喜欢过这位儿媳妇。更有甚者,李清照过门六年,还没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郭老太太怎么喜欢她。
还有严重的,李清照在赵家压根儿就没有上下尊卑长幼之序!结婚的第二年里,李格非在中央政府被列为“反党集团成员”,赵挺之怕自己得罪皇上竟然置若罔闻袖手旁观。情感炽烈的李清照不顾丈夫的一再劝阻,几次写信给公爹要求公正的对待其亲家。她写信就是写词,其中有化用杜甫骂杨国忠“炙手可热视绝伦”的句子为“炙手可热心可寒”,这种言词不知超过了山野村妇泼口骂娘的多少倍!……..现在,郭老夫人是一家之主,家境败落,这婆媳关系如何处理?何况婆媳关系的处理古今中外就是一大难题。甭问,积蓄多年的不和谐迅即凸现出来。赵明诚也试图从中调和平息,奈何缘木求鱼!郭老夫人做出决定,命李赵夫妇远离京诚,到明诚的姥姥家住去了。
姥姥家在山东益都,即今青州。来到青州,对李清照来说,是从黑暗的京都来到了清新的故园;从政治斗争的混浊漩涡走入了宁静的生活;从压抑人性束缚人情的藩篱飞入了真善美的大自然的怀抱。而赵明诚则由宰相府第迁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热烈一变为“门虽设而常关”的寂寥。虽然如此,青州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拥有丰厚内涵的人文环境,对赵明诚来说,仍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又有清照这位绝代佳人才情炽烈的妻子在身边,那些家族的不幸,仕途的坎坷也暂时忘却了。于是,清照将二人居住的宅院取名为“归来堂”,将其居室取名为“易安室”“归来”“易安”均出自陶渊明老先生的文章中,表达了她对陶老先生的热爱。
红梅初开新春将至,自然环境与清照的内心世界获得了沟通,心情愉悦的她拿起笔来言情寄志了。《小重山》:春到长们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至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归来也/着意过今春。这是她来青州后的第一首词,从中可以清晰的觉触到她喜悦的心情。毕竟是年轻人,李赵的二人世界变得丰富充实起来。搜集金石书籍是明诚的爱好,清照协助丈夫共同校勘考证;游览名胜是二人的共同爱好,泰山灵岩寺沂山蒙山仰天山直至渤海岸边,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迹。这一时期,也是清照文学创作的高峰。现在看到的《漱玉词》中那些清新流畅的词句,大都成于此时。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夫妇二人“归来堂”的“斗茶”。饭后,二人沏茶,指书橱中某书某页说出何内容,以决胜负,败者献茶胜者饮之。清照自小博学强记不压于现在的电脑,每每胜之。二人笑语欢声……在这如影随形相知相投轻松和谐的日子里,二人渡过了七年的时光。
郭老太太不愧是“高干”夫人,几年来上下奔走于朝廷内外,皇上终于恩准,赵家的案子得以平反,赵家的男儿相继再出仕。明诚在闲居七年后的一个夏天,皇上降旨又要启用他了。上任那天,郭老夫人专程从京城赶来为儿子送行。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老夫人下令,不许清照跟随明诚上任!却把自己随身丫鬟给了赵明诚。
明承的再出仕,对李清照而言,是失望是失落,是心灵承受的剧烈打击——她津津乐道世外桃源,与顷刻之间遭到了毁灭性的摇撼。从此,李清照的生活乃至整个情感世界发生了转折行的变化。如果把它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话,以此为界。
或许有人不解,李赵二人共同生活十几年,为何突然发生感情危机?试想,明诚再仕的时候正值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那个年代有钱人纳妾的多的是,何况是大夫,法律允许啊!再者,母命不可违;重要的还有,清照一直未育,“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是郭老夫人和明诚不能接受清照这一缺陷的.。
独栖青州后的李清照,时刻在思念着夫君。想起以前那些欢乐时光,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红稀香少”“绿肥红瘦”的心情直落笔端。或许有人还问,以清照的叛逆性格,为何不去陪伴郎君?事实是,在明诚莱州府任上时,清照来过明诚身旁。然而,赵明诚已不是原来的赵明诚了,他一心“为官”只为“孔方兄”而忙碌了,而且,他又纳妾了。清照在孤寂中只得到一位挚友“净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原来子虚乌有。彻底地明白了,明诚已不再是她的知音,连个影儿也难得见了。可能,清照早有预感,就在去莱州行至昌乐暂憩时,他写到,一心怀念青州故人,未到莱州泪已流,两人的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
以李清照的性格,她那里也不去了,就在“归来堂”做她的“易安居士”。然而,归来容易易安却难。调整心态后的李清照,继续她的词作;一本《词论》也在这时破壳而出。期间,她的政治见解也升华到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她的词更加直书胸臆,如《蝶恋花》:暖雨轻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花钿重………把一个少妇独处思念意中人的心境表述的淋漓尽致;对靖康二帝被金人掳去,国人疾呼要不惜代价迎回二帝时,她却淡然一笑挥笔写到:“不乞隋珠与和壁,但乞乡关新信息”,两块国宝无所谓,重要的是不再要战争,其政治见解可见一斑;她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词论》,更是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此时,还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感情丰富内心世界不甘寂寞从不把三从四德放在眼里的李清照“改嫁”了。说是再婚,实际是于本地一才高八斗风流倜儻的冯姓男子同居.因为赵明诚和她从来没有解除婚约……..关于李清照“再蘸”的事实,一直以来人们讳莫若深,就连赵明诚纳妾也不愿在文章中提起。然而确是史实。二000年,具体时间忘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马教授专门在《齐鲁晚报》撰文,就李清照再婚的研究做了详尽的表述。可惜这篇文章我找不到了。
“再婚“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李清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是别的男人无法与之沟通的。屈指算来,李清照在青州已居住二十年整了,其中独居十年,从24岁到44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冬天,青州沦陷于战祸,“归来堂”被付之一炬。刀光火影使清照不得不南下安徽贵池寻找赵明诚。辗转半年时间夫妻终于见面。这次的相逢对于李清照来说,只是找一个安身之地而已。不久,明诚又到浙江湖州任职,清照仍不遂前去。此时,江北已被金兵占领,金兵的马蹄不断的向南踏进,烽火狼烟随时随地可燃。李清照只有“凄凄惨惨戚戚”的体验了。一年半后,清照接到明诚来信,前去湖州探视病中的明诚,他已经病入膏肓。。就在永别之际,赵明诚终于悔悟,面对原配糟糠,“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即把所有家产留给了清照一人,并挚手相托,要她把《金石录》修订成书。这年,李清照45岁。
金兵占领湖州以后,一说清照隐姓埋名,在民间过起了真正的平民生活,一说随赵氏家人,为避战乱流离失所。分析起来,流离失所的可能大些。如果没有在战火中的颠沛体验,是不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千古绝唱的。
二十三年后,清照不负丈夫之托,终将《金石录》修书完毕。为不致散失,以她68岁高龄亲自到泉州明诚的二哥思诚那里,将此书送去珍存。
天高云低,白发苍苍的李清照坐在回返的船上,木雕似的望着远方,江天一色。忽而,她想起了年轻时作的一首词,轻轻的吟唱起来:“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b][size=3]朝代背景:[/size][/b]
正值南北宋之交,历经三朝皇室,内忧外患,颠沛流离……
宋哲宗赵煦(1077---1100)
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岳”,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宣和七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史称靖康之乱。宋徽宗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 (1126年)金人复来,十一月金兵围困汴京开封,亲自前往金营议和被扣留。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灭亡,与徽宗被金废为庶人,四月与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掳北去,先置于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遥远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
次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方抵上京,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又将徽、钦二帝发配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北,一说吉林梨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往北国边陲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在此“坐井观天”。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其父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病死。
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为天水郡公,昏德公(徽宗,已故)为天水郡王,海滨王耶律延禧(辽末代皇帝)为豫王。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之母韦氏与徽宗“梓宫”被放还南归,临行前在五国城赵桓跪求韦氏带信给高宗赵构,求他这位同父异母弟将其赎回,“只为太乙观主足矣,他不敢望也。”明说只求让他回宋出家去道观做一个道士就行了,不再有做皇帝的念头。韦氏归后,渺无音信。然高宗议和,杀岳飞等名将,所虑着惟钦宗尔。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一度曾把赵桓迁到上京会宁府居住。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自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将赵桓带去。
正隆元年六月(1156年),赵桓在燕京病死,终年57岁,金朝将其葬于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
[b][size=3]人物介绍[/size][/b]
[b]赵明诚:[/b]
赵明诚(1081~1129)中国北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少为太学生,历官知湖州军州事。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书画,所藏商周青铜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仿欧阳修的《集古录》撰《金石录》30卷。中国现存较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职业生涯:
赵明诚少喜收蓄前代石刻。为太学生,以父荫入仕。崇宁中除鸿胪少卿。大观二年(1108年)与李清照归青州故居,广求古今图书、遗碑、石刻。宣和中出守莱州,调淄州。靖康末,起江宁知府,病卒于建康。笃志于收藏、考证,藏图书极富,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父亲居相位,亲朋也多在馆阁就职,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夫妇节衣缩食,极力搜讨,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建藏书楼有“归来堂”,登记编目。按类罗列图书。金兵南侵,携家避难,图书、金石不能尽载,择其精华,仍载书15车至东海。青州尚有书册10余间,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侵犯青州,藏书化为灰烬。他仿欧阳修《集古录》,作《金石录》30卷,将金石刻辞2000种编排成帙,诠述条理,考证精博,为金石学名着。李清照作有《金石录后序》,述《金石录》编撰经过、夫妇收藏书、画之细委,凄楚婉约,文笔动人。另撰有<古器物名碑>15卷。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与李清照结婚后,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着。着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
《金石录》
《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着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着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着。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版书无上珍品。此本今藏王八蛋。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子福,字德基,号梦六,生平好学,也喜欢蓄书。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欤?此书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秀,笔画严整,纸质匀净。前有赵明诚序,而无易安后序。洪迈《容斋四笔》称:“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书中宋讳缺笔至慎字,敦字不缺笔,证以刻工,及<容斋四笔>所记,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后(公元1174—1189年)龙舒郡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称的“龙舒初版”。
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可供观众一饱眼福。
不堪记载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冲进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b]李清照[/b]
[attachment=11336950]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简介: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李清照李清照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诗词作品
[attachment=11336951]
词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文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艺术手法
白描手法:国画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诗词手段: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和谐的音调: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视音律声字,强调“协律”,但在创作中又不受束缚。节奏是构成诗歌音乐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如《声声慢》这首词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不仅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李清照词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具有美感。
[/td][/tr][/table]
[b][size=3]爱情典故介绍1:[/size][/b]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中秋佳节,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等人来访。陆德夫向李清照施过礼后,转身笑问赵明诚:“赵兄,近日又有几首佳作,能否拿出与大家共享?”赵明诚将夹有李清照填好词的十几篇近作递给好友们,大家传换阅读,吟咏品味。忽然,只听陆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阴》,真可谓千古绝唱。”众人也都齐声叫好,纷纷评论说:“《醉花阴》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更是绝妙之极。”赵明诚又是高兴,又是惭愧,只好承认这一阙实为夫人所作,并当着众人的面拜夫人为师。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
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attachment=11336949]
[b][size=3]爱情典故介绍2:[/size][/b]
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其夫赵明诚。赵的祖上是山东诸城,就是康生江青还有大诗人臧克家的故乡。按现在的说法,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出身“高干”家庭。所不同的是,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曾任京官礼部员外郎,礼部是一个没什幺实权的一个部门。李格非学识渊博文笔出众,是文学泰斗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他在京城做官只是一般的工作,而做学问才是他的事业。其传世名著《洛阳名园记》中可见其学识高雅的文笔和修畅的意味,此外他对佛学经学文学理论也颇有造诣。从这点说,李清照应算是出身“高知”之家;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一生热衷于仕途,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步步升迁,曾任吏部侍郎,是管干部的一把手,以后官至宰相,陪伴皇帝于左右,权倾一时辉煌足够。勿庸置疑,赵明诚是一“高干”子弟了。不管怎幺样,李跟赵的结合还是门当户对的。
结婚后的李赵二人一个美貌才女,一个风流才俊,有着共同爱好,相得益彰恩恩爱爱,第二年赵明诚就在京城当上了相当于现在处一级的干部,可为少年得志。在郎才女才郎貌女貌的和谐与惬意中,他俩度过了六年的黄金时光。明诚之父赵挺之原是老宰相蔡京保举先任副宰相的,可他当了副相后就在皇上面前进言蔡京的不是,于是蔡京被罢免赵挺之升任正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蔡京岂是等闲之辈,又在皇上面前使出解数,很快便梅开二度,再次称相。赵挺之这会一下子从权利的巅峰而落为寻常百姓,沉重的打击使他被削职后病亡。
这时的赵府,赵明诚的母亲郭老太太,原来的宰相夫人,升为一家之主,于是新的问题显现出来了。原来,李清照打过门起,在赵家就不把做女人的“三从四德”放在心上,而整日里沉湎于琴书诗话,这与郭老夫人的要求格格不入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可以说郭老太从来也没喜欢过这位儿媳妇。更有甚者,李清照过门六年,还没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郭老太太怎么喜欢她。
还有严重的,李清照在赵家压根儿就没有上下尊卑长幼之序!结婚的第二年里,李格非在中央政府被列为“反党集团成员”,赵挺之怕自己得罪皇上竟然置若罔闻袖手旁观。情感炽烈的李清照不顾丈夫的一再劝阻,几次写信给公爹要求公正的对待其亲家。她写信就是写词,其中有化用杜甫骂杨国忠“炙手可热视绝伦”的句子为“炙手可热心可寒”,这种言词不知超过了山野村妇泼口骂娘的多少倍!……..现在,郭老夫人是一家之主,家境败落,这婆媳关系如何处理?何况婆媳关系的处理古今中外就是一大难题。甭问,积蓄多年的不和谐迅即凸现出来。赵明诚也试图从中调和平息,奈何缘木求鱼!郭老夫人做出决定,命李赵夫妇远离京诚,到明诚的姥姥家住去了。
姥姥家在山东益都,即今青州。来到青州,对李清照来说,是从黑暗的京都来到了清新的故园;从政治斗争的混浊漩涡走入了宁静的生活;从压抑人性束缚人情的藩篱飞入了真善美的大自然的怀抱。而赵明诚则由宰相府第迁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热烈一变为“门虽设而常关”的寂寥。虽然如此,青州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拥有丰厚内涵的人文环境,对赵明诚来说,仍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又有清照这位绝代佳人才情炽烈的妻子在身边,那些家族的不幸,仕途的坎坷也暂时忘却了。于是,清照将二人居住的宅院取名为“归来堂”,将其居室取名为“易安室”“归来”“易安”均出自陶渊明老先生的文章中,表达了她对陶老先生的热爱。
红梅初开新春将至,自然环境与清照的内心世界获得了沟通,心情愉悦的她拿起笔来言情寄志了。《小重山》:春到长们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至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归来也/着意过今春。这是她来青州后的第一首词,从中可以清晰的觉触到她喜悦的心情。毕竟是年轻人,李赵的二人世界变得丰富充实起来。搜集金石书籍是明诚的爱好,清照协助丈夫共同校勘考证;游览名胜是二人的共同爱好,泰山灵岩寺沂山蒙山仰天山直至渤海岸边,都留下了二人的足迹。这一时期,也是清照文学创作的高峰。现在看到的《漱玉词》中那些清新流畅的词句,大都成于此时。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夫妇二人“归来堂”的“斗茶”。饭后,二人沏茶,指书橱中某书某页说出何内容,以决胜负,败者献茶胜者饮之。清照自小博学强记不压于现在的电脑,每每胜之。二人笑语欢声……在这如影随形相知相投轻松和谐的日子里,二人渡过了七年的时光。
郭老太太不愧是“高干”夫人,几年来上下奔走于朝廷内外,皇上终于恩准,赵家的案子得以平反,赵家的男儿相继再出仕。明诚在闲居七年后的一个夏天,皇上降旨又要启用他了。上任那天,郭老夫人专程从京城赶来为儿子送行。预料之中的事情发生了:老夫人下令,不许清照跟随明诚上任!却把自己随身丫鬟给了赵明诚。
明承的再出仕,对李清照而言,是失望是失落,是心灵承受的剧烈打击——她津津乐道世外桃源,与顷刻之间遭到了毁灭性的摇撼。从此,李清照的生活乃至整个情感世界发生了转折行的变化。如果把它的词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话,以此为界。
或许有人不解,李赵二人共同生活十几年,为何突然发生感情危机?试想,明诚再仕的时候正值三十出头,风华正茂。那个年代有钱人纳妾的多的是,何况是大夫,法律允许啊!再者,母命不可违;重要的还有,清照一直未育,“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是郭老夫人和明诚不能接受清照这一缺陷的.。
独栖青州后的李清照,时刻在思念着夫君。想起以前那些欢乐时光,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红稀香少”“绿肥红瘦”的心情直落笔端。或许有人还问,以清照的叛逆性格,为何不去陪伴郎君?事实是,在明诚莱州府任上时,清照来过明诚身旁。然而,赵明诚已不是原来的赵明诚了,他一心“为官”只为“孔方兄”而忙碌了,而且,他又纳妾了。清照在孤寂中只得到一位挚友“净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原来子虚乌有。彻底地明白了,明诚已不再是她的知音,连个影儿也难得见了。可能,清照早有预感,就在去莱州行至昌乐暂憩时,他写到,一心怀念青州故人,未到莱州泪已流,两人的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
以李清照的性格,她那里也不去了,就在“归来堂”做她的“易安居士”。然而,归来容易易安却难。调整心态后的李清照,继续她的词作;一本《词论》也在这时破壳而出。期间,她的政治见解也升华到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她的词更加直书胸臆,如《蝶恋花》:暖雨轻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花钿重………把一个少妇独处思念意中人的心境表述的淋漓尽致;对靖康二帝被金人掳去,国人疾呼要不惜代价迎回二帝时,她却淡然一笑挥笔写到:“不乞隋珠与和壁,但乞乡关新信息”,两块国宝无所谓,重要的是不再要战争,其政治见解可见一斑;她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词论》,更是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此时,还发生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感情丰富内心世界不甘寂寞从不把三从四德放在眼里的李清照“改嫁”了。说是再婚,实际是于本地一才高八斗风流倜儻的冯姓男子同居.因为赵明诚和她从来没有解除婚约……..关于李清照“再蘸”的事实,一直以来人们讳莫若深,就连赵明诚纳妾也不愿在文章中提起。然而确是史实。二000年,具体时间忘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马教授专门在《齐鲁晚报》撰文,就李清照再婚的研究做了详尽的表述。可惜这篇文章我找不到了。
“再婚“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李清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是别的男人无法与之沟通的。屈指算来,李清照在青州已居住二十年整了,其中独居十年,从24岁到44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冬天,青州沦陷于战祸,“归来堂”被付之一炬。刀光火影使清照不得不南下安徽贵池寻找赵明诚。辗转半年时间夫妻终于见面。这次的相逢对于李清照来说,只是找一个安身之地而已。不久,明诚又到浙江湖州任职,清照仍不遂前去。此时,江北已被金兵占领,金兵的马蹄不断的向南踏进,烽火狼烟随时随地可燃。李清照只有“凄凄惨惨戚戚”的体验了。一年半后,清照接到明诚来信,前去湖州探视病中的明诚,他已经病入膏肓。。就在永别之际,赵明诚终于悔悟,面对原配糟糠,“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即把所有家产留给了清照一人,并挚手相托,要她把《金石录》修订成书。这年,李清照45岁。
金兵占领湖州以后,一说清照隐姓埋名,在民间过起了真正的平民生活,一说随赵氏家人,为避战乱流离失所。分析起来,流离失所的可能大些。如果没有在战火中的颠沛体验,是不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千古绝唱的。
二十三年后,清照不负丈夫之托,终将《金石录》修书完毕。为不致散失,以她68岁高龄亲自到泉州明诚的二哥思诚那里,将此书送去珍存。
天高云低,白发苍苍的李清照坐在回返的船上,木雕似的望着远方,江天一色。忽而,她想起了年轻时作的一首词,轻轻的吟唱起来:“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b][size=3]朝代背景:[/size][/b]
正值南北宋之交,历经三朝皇室,内忧外患,颠沛流离……
宋哲宗赵煦(1077---1100)
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时被立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仅九岁,由高太后执政,1093年,亲政后,任用主张变法的大臣,对守旧派、中间派进行打击。追贬司马光,并将苏辙等人流放到岭南。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终止与西夏的谈判,加强边境防御,屡败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
统治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等奸臣权阉,贪污横暴, 掠夺民财。又尊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兴木土、广建宫观庭院,设局搜刮奇花异石,称“花石纲”。于京师筑“艮岳”,劳民伤财,导致农民揭竿起义。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宣和七年(1125年)传位给钦宗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为金兵俘虏北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至死不得归,史称靖康之乱。宋徽宗工于书画,以花鸟画和“瘦金书”书法名于世。书法初师薛稷,草书学黄庭坚。楷书瘦劲峻丽,有“屈铁断金”之誉,自成法度,世称“瘦金体”。传世书迹有《真草千字文》、《临写兰亭绢本》等。
宋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时受父徽宗之禅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斩杀罢黜了蔡京一党,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应以赔款、割太原等三镇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 (1126年)金人复来,十一月金兵围困汴京开封,亲自前往金营议和被扣留。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灭亡,与徽宗被金废为庶人,四月与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掳北去,先置于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遥远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
次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方抵上京,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又将徽、钦二帝发配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北,一说吉林梨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往北国边陲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在此“坐井观天”。天会十三年(1135年)四月,其父徽宗赵佶在五国城病死。
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为天水郡公,昏德公(徽宗,已故)为天水郡王,海滨王耶律延禧(辽末代皇帝)为豫王。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高宗之母韦氏与徽宗“梓宫”被放还南归,临行前在五国城赵桓跪求韦氏带信给高宗赵构,求他这位同父异母弟将其赎回,“只为太乙观主足矣,他不敢望也。”明说只求让他回宋出家去道观做一个道士就行了,不再有做皇帝的念头。韦氏归后,渺无音信。然高宗议和,杀岳飞等名将,所虑着惟钦宗尔。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一度曾把赵桓迁到上京会宁府居住。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自上京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将赵桓带去。
正隆元年六月(1156年),赵桓在燕京病死,终年57岁,金朝将其葬于永献陵(今河南省巩县)。
[b][size=3]人物介绍[/size][/b]
[b]赵明诚:[/b]
赵明诚(1081~1129)中国北宋金石学家。字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少为太学生,历官知湖州军州事。与妻李清照同好金石书画,所藏商周青铜器及汉唐石刻拓本甚富。仿欧阳修的《集古录》撰《金石录》30卷。中国现存较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职业生涯:
赵明诚少喜收蓄前代石刻。为太学生,以父荫入仕。崇宁中除鸿胪少卿。大观二年(1108年)与李清照归青州故居,广求古今图书、遗碑、石刻。宣和中出守莱州,调淄州。靖康末,起江宁知府,病卒于建康。笃志于收藏、考证,藏图书极富,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父亲居相位,亲朋也多在馆阁就职,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夫妇节衣缩食,极力搜讨,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建藏书楼有“归来堂”,登记编目。按类罗列图书。金兵南侵,携家避难,图书、金石不能尽载,择其精华,仍载书15车至东海。青州尚有书册10余间,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侵犯青州,藏书化为灰烬。他仿欧阳修《集古录》,作《金石录》30卷,将金石刻辞2000种编排成帙,诠述条理,考证精博,为金石学名着。李清照作有《金石录后序》,述《金石录》编撰经过、夫妇收藏书、画之细委,凄楚婉约,文笔动人。另撰有<古器物名碑>15卷。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与李清照结婚后,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从大观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这是一部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研究金石之学的专着。着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录》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就所见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加以辨证考据,对两《唐书》多作订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资之书。
《金石录》
《金石录》三十卷, 宋赵明诚撰。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金石录》一书,着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着之一。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赵明诚之妻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词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金石录》一书,实际是夫妇二人的合着。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写到,“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是他们新婚贫困时搜求书画的写照。赵明诚出仕后,生活好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们一起搜集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损失殆尽,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当年赵明诚“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而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时间百感交集。她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
《金石录》在南宋时有龙舒郡斋刻本及开禧元年俊仪赵不谫刻本,皆不显于世,元明两代未见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传。清初,冯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录》,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录十卷人家”的图章,一时传为佳话。当时由于此书是《金石录》仅传的宋刻本,虽属残卷,却公认是宋版书无上珍品。此本今藏王八蛋。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录》,前人已称颂备至,岂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录》,尚存天壤之间。建国初,赵世暹在南京购得宋本《金石录》,三十卷完好无缺。此本旧藏金陵甘氏津逮楼。甘氏藏书,在清代嘉道间享有盛名。甘国栋,字遴士,藏书有十余万卷。子福,字德基,号梦六,生平好学,也喜欢蓄书。世传甘氏<津逮楼书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录》,却不载于书目,岂其矜秘不肯示人欤?此书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秀,笔画严整,纸质匀净。前有赵明诚序,而无易安后序。洪迈《容斋四笔》称:“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此本版心下镌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珏、徐亮、胡刚等,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书中宋讳缺笔至慎字,敦字不缺笔,证以刻工,及<容斋四笔>所记,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后(公元1174—1189年)龙舒郡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称的“龙舒初版”。
赵世暹收得龙舒宋刻《金石录》之后,不欲私为己有,随即捐献国家。此书今藏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上,可供观众一饱眼福。
不堪记载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 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金人冲进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b]李清照[/b]
[attachment=11336950]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简介: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李清照李清照结婚。赵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孙氏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卒,卒年五十三,她十岁时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由此可知,李清照当卒于1151年之后。《宋史·艺文志》中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
诗词作品
[attachment=11336951]
词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文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艺术手法
白描手法:国画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
诗词手段:诗词的语言必须具备精炼凝重的特点,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和谐的音调: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视音律声字,强调“协律”,但在创作中又不受束缚。节奏是构成诗歌音乐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如《声声慢》这首词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不仅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李清照词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具有美感。
[/td][/tr][/table]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4-12-09 22:3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