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海涅抒情与政治讽刺艺术于一身的著名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一生创作的顶峰,长诗通过诗人1843年回汉堡的见闻,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封建割据及庸俗专横。此外,为支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写作的《西里西亚织工之歌》(1844)也是这时期海涅创作的一大收获。恩格斯曾撰文说它“宣传了社会主义”,并说海涅是“德国当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然而,太过于描写时代和带有政治色彩的诗歌,我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喜爱分析,那些从来都不是我想要的功课。 |
看海涅的《新春曲》 我爱一枝花,不知是哪一枝; 真使我伤心。 我向所有的花萼里观看, 寻找一颗心。 花儿在夕阳下吐香, 夜莺在歌唱。 我找寻一颗心,像我的一样美, 一样的动荡。 夜莺在轻鸣,我懂得它的 甜蜜的歌唱; 我们俩是这样忧伤而苦闷, 苦闷而忧伤。 有如那月亮的影子 在汹涌的海波里颤动, 月儿本身却悄然而安稳地 遨游于太空之中: 爱人啊,你就是这样 悄然而安稳地遨游, 只有你的倩影在我心中颤动, 因为我自己的心儿发抖。 |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on't be dismal,don't be wild!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现在却常是忧郁。 In a moment,passes sorrow;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 一直很喜欢这首诗。也许经过了英译汉译,我读到的并不是作者本人当初意想的词句,但这并不妨碍我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首诗是作者在被沙皇流放,与世隔绝中写出的,然而词句间却不见消沉和低迷。语调深沉而热烈,深情乐观而悠长。用中文辅佐对含义的理解,然后读其词句,便更有体悟。当然,若是能读原著更好,只可惜自己英文就是个半吊子,更不说俄文什么的了。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自己品读外文诗的法子,一来二去,便不似从前那样远离译文作品了。 我自己也很喜爱中国的古诗词,喜欢推敲,喜欢琢磨,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对一字之妙用回味无穷。我想,中国的古典诗词之美大抵就在于炼字中。用字凝练变换,意象的组合,手法的多变,都使得古诗词在不同的感情赋予中却体现相同的回味之美。一幅画卷,一个故事,都能被精巧的表达,融入诗中,跃然纸上。 私以为,古诗词现今难有媲美当时的佳作,大概是因为脱离了那个时代,因而现在人对诗词中用语的斟酌和韵脚的编排更胜于对情感的表达,过于的推敲词句而使得真情被打了折扣。王国维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而这外国之歌之美,大概就在这里说的“脱口而出”上。 外国诗歌也有一定的韵,但其对词句的锤炼定不同于中国古诗词的精巧。但每每朗诵一首,便觉得情真意切。感觉多似站在山谷高歌,余音坏绕,与自然相唱和。我读过的外文诗,大多是寄情与自然之物,或者自抒胸意,又或是融入诗人自身的哲学思想居多。其美感与中国诗歌不同,却也令人向往。文化交流不因国界而断绝,而文化之美却带着各自的异域风情。其美感不该因为语言的束缚而被掩盖,我以为,读诗读的是情,懂的是心。在欣赏外文诗歌的同时,试着对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有所了解,更利于我们真切的领悟其中的奥妙。 |
看到这个话题,首先想到的是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Freedom and Love Life is precious of all, But love is indeed valuable more. If, for the sake of freedom, I must pay, I would the above give away! 裴多菲的一生也如他所写,为了自由,可以抛却一切,短短26载年华,活得那么耀眼,自认没有这样的一往无前,每每读及此诗,总觉得该更有些激情的。为信仰赴汤蹈火的这份真挚与勇气,激励我心,什么时候,我可以更勇敢些?此为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