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是苏轼所有诗词之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或许跟诗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喜欢那种宦海沉浮后超然于世的那种感觉吧。。
从序所看知道了时间,地点,已经情节,而此诗的背景仍是苏轼乌台诗案被贬的所作。
上阕一字‘莫’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态度,诗人不随波的一种牵引,另一方面则是不在乎这风雨而至的情形,一个“穿”字,表现风大,一个“打”表现雨狂,紧接着,一句“何妨”,倒也给以不羁豪放之感,倒是应了前句的一个“莫”字。而‘吟啸’和‘徐行’则表示动作,强调了之前的那种感觉,再然后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前者竹杖和芒鞋是名词,山林野夫的形象,诗人也顶着这种状况道出一句‘轻胜马’,又加强了散脱豁达无谓之感,借以后句‘谁怕?’反问句来表现诗人是想要成为那种,所以后一句便将心境淋漓尽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借此诉说作者内心的世界,和人生感悟。表现了他的豪放,寄情山水的超然心态。
而下阕,第一句“料峭春风吹酒醒,”一字料峭表现春初寒未减,一字‘醒’表现了现实不如所想,所以便有了‘微冷’之感。此为一转转上阕,而后笔锋再一转,一句‘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的不仅是景色的雨果天晴,既是与前者对比,更为后者心境铺垫,一个‘回’字既是动词,又是意指,故而‘萧瑟处’而出,萧瑟应了上阕风雨,又应了回字,而后一字‘归’一方面表现的是诗人因晴而归,更是心境归属,最后来了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借以诗人被贬心情和遭遇来看,所以前者的也无风雨应该是这个意思,而后面的也无晴倒是像是庄子那种超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