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赞美她,所有描绘美好的词烘托她,只是满头青丝曼妙的女子谁又能去理解她的多愁善感?人云:浮生如梦
——题记
又是一年梅雨度,那七里山塘早已湮没在烟雨楼阁中,眺望远处才偶然依稀见到那门枋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随着雨水冲刷而四处摇晃,仿若女子般孱弱的身躯。而后雨越下越大,远处的一切都像盖上了一层白蒙蒙的雾,摇曳留下的雨滴好似串起的水晶门帘。
我踏上那陈旧的木板楼梯,走一步就发出吱吱的响声,四周是一片昏黄的光,更衬得我脚下是如此黑暗暗淡。扶过一旁的木质扶手,上面早已沾湿了长久的水汽,因而摸上去潮湿不堪。我轻轻推开眼前的木门。不大的房间内到处充满精致的气息,精致的雕花红木床,床两柜上摆放了两只青花瓷,红玫瑰绰约的身姿娇艳欲滴。正对面一排雕花窗没有完全合上,隐约飘来淅沥沥,我干脆推开窗户,雨丝拂过我的脸庞,冲刷多日来我的劳累不堪,深呼一口气,伸出手掌,晶莹的泪珠般落在手中。闭上双眼,良久才张开眼,灰蒙蒙的天空,眼前是青黛白瓦,雨水顺着青黑色屋顶溅入青色石板路中。贩菜小贩在楼下隐隐吆喝着,来来往往的人们焦急踏上返家的路途,被吆喝声吸引,停下脚步,仔细挑选要买的新鲜蔬菜。不长的山塘街涌动着鲜艳的雨伞,给这一幅水墨画添上鲜艳的色彩,静止中跃动着跳跃。我偏爱这样的雨天,安静却不显忧郁,精致中不乏豪气,冷色中不缺暖色。
站在这烟雨蒙蒙中,我又想起陆文夫先生的《小巷深处》中的一段话“苏州的小巷是饶有风味的。它整洁幽深,曲折多变。巷中都用弹石铺路,春天没有灰沙,夏日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巷子的两边都是高高的院墙,墙上爬满了长春藤,紫藤;间或有缀满花朵的树枝从墙上探出头来”。走惯了城市的柏油路,踏在小巷的青石板上的确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像这样的雨天,全身都舒畅起来,那些烦恼压力也统统不见。但凡是外来人总是觉得这样的小巷是女性化的,就连这些苏州人的吴侬软语也是女性味十足。假若是晴朗天来山塘,又恰逢阳澄湖螃蟹的丰收期,总是能看到一些苏州男人坐在小板凳上仔细用工具吃着蟹肉,剥开的蟹肉蘸上一些糖醋,慢口慢口吃着,比女子还要细致万分。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精致的享受,不关乎钱财等外来因素的影响。
究竟有多少年不曾有过的感受,突然再次涌入,时间仿佛只是一瞬间,我又来到这样的小巷,这样曲径通幽的场景。脚下是下过雨的滑腻的青石板路,小巷两旁是袅袅的饭菜香味,在阴暗的天气里放出一道道白烟,不断缠绕。每当这时认识熟悉的阿婆总会呼唤我的小名喊我去吃饭,我也欣然应允。小巷中总是这样,生活在平凡的感动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长大后我特别爱戴望舒的《雨巷》,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寄托般,爱“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句。只是小巷的记忆永远停留在那刻,彼时城市的喧嚣已经彻底蔓延,小巷的美好也在渐渐消失,但愿这一天山塘将永远不会到来。
灰暗的灯光一晃一晃地送我下楼,我突然恍然开朗,微笑走下楼去。
山塘再回首,今夜你会出现在我安甜的睡梦中。
PS:我是特别爱散文的,但真正能写出来的太少,前段时间看宗璞和萧红的散文集,我自己也就试试。这一篇感觉就像初三中考时间段做的关于苏州的阅读理解,笑~~ 言情故事好像真不适合我来写,难道自己老了?总感觉有很多牢骚感触之类的。如果有机会要看看叶兆言先生的散文,雨不停下,总会有天晴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