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啊 我就是个微博中的凹凸曼~
但即使凹凸我也要BS下楼上的 这种不淡定的精神
莫非我们几个都是一晚上没睡 然后楼上的是坚持最久的那个
.......

写在前面的话:请注意此篇属于毫无逻辑性可言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纯感想文,非评论性质。 今晚看了不少评论和专业博文,所以这篇拖到凌晨四点才开始想起来写。今晚和羚音媳妇聊天,她说要在近期渐渐“戒微博”,因为微博的碎片化浪费了她太多的时间,而这绝不是少关注一些人就能解决的问题。新浪微博是我目前使用率最高的SNS类的社交网站,虽然推特,饭否,腾讯微博,facebook也多多少少上一点,但是都不如在新浪的体验感觉佳,慢慢的我也发现了这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微博不仅将我仅有的注意力切割的支离破碎,而且在习惯了这个以140字为王的地方后,当我在进行一些其他长篇阅读的时候发现越来越容易心浮气躁,数字化时代已经悄然不觉的走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与此同时的是今晚恰好看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篇名叫《广告社交汇》的评论,全文洋洋洒洒写了有万字有余,其中有一点关于社交媒体营销的地方拿来和大家分享看法。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企业微博和企业家个人微博,拿来被举例的是爱国者的冯军,其中提到说冯军的微博头像是一张他本人拿着公司产品、站在“爱国者”题词前的影像,并且高频率地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创业感悟和各种公司动态,并用抽奖来激励关注者们转发、评论。这无疑是一种拿微博进行营销的好案例,推广了企业的知名度不说,也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属于企业知名度上的营销,既然说到这里,那么就不得不提起通过SNS在产品营销上大占噱头的七喜饮料了。 据说那条七喜圣诞的广告片6个月的点击量已经超过287万。而我当时所见很多网友跟帖评论说就冲这创意也得去喝七喜啊,可见胡戈策划此广告有多么成功了。当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条七喜圣诞广告最令人惊叹好创意的地方在于一个目前差点被广电局和谐掉的词汇—穿越。再说说这个广告制作人胡戈之后的作品吧,如果我提起你一定也如雷贯耳的《咆哮私奔谍战剧—我是来洗空调的》。这两个广告在微博上的火热程度绝对不下于热门话题,而其实这两个广告本身就不离当前的热点“私奔体”和“咆哮体”。作为一个长期看广告为生的好少年,我发现胡戈创作出的广告之热是其他广告远远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归根结底,不论是广告还是视频,但凡是在SNS网站上得到万余转发量的无不是紧扣时下热点,其实在创意上我实在很难看出有什么亮点。但是社交媒体是个真正靠用户博知名度的地方,一个转发可能带来100个转发,广告在SNS中似乎有点颠覆传统的4A广告,唯有恶搞,噱头,新鲜有趣并且紧抓时下流行元素的才能脱颖而出博得大众一致的青睐。当然,这个创意也不是我理解中的创意了。 “创意方案登上社会化媒体后,借助自媒体的二次乃至N次传播,可以取得几何量级的收效。在社会化媒体中,只要方案内容足够有噱头、新奇有趣、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就会被用户主动传播和推送出去,广告公司即可零成本的使用自媒体们。” |
营销是个大话题,广告是个被人看到崩溃,但总能从崩溃中找到新奇的神奇物事。 做为一枚非专业人士,只能从非专业的角度抛点砖头,希望能引来美玉为伴吧。 凹凸曼的微博之旅 一个东西,想做为一种手段,首先一定要有众多的受众——微博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最开始看到微博相关的宣传大概是在时事版块,某某地方遭难了,联系不上相关部门,于是发了个微博,然后被广大网友竞相转载。于是,一方之难,引起发放关注。么错,有点慈善活动的宣传词的感觉,不过这个宣传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手机或者一部电脑,一个简单的分享,或者更多一点的关注。而这种活动和其他活动相比,你会时时的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人,最最重要的是,惟其真实——很多的人和你一起辨别是非黑白,提供了您一个张眼看世界的平台。 后来就是某某明星也被送了微博账号,很忙的时候,没时间上网,就用手机发个微博。然后海量的粉丝关注,毕竟相比普通娱乐媒体而言,微博更加的高效,算是一个零距离的接触。 再后来,一些同好活跃于微博。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微小说,传说中沸沸扬扬的微小说大赛。不必花去很多的阅读时间,短短140余字,便带你体验人生百味。据说温瑞安现实都准备写微武侠了,不得不说,微时代踩着轻盈的脚步来临了。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段故事,说是某报业大亨,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处,深感电子阅读的奇妙,于是进军电子传媒产业,并预言纸质时代的衰亡。但那大亨到晚年,居然又重新办起了报纸…… 微博以它的真实直白,它的群星环绕,它的廉价快捷,它的让普通人可以受到不普通的关注,迅速占领了网络传媒市场。以至于微风一刮,很多门户网站受到的关注度大为减少,于是无聊是网络还是电视媒体都迅速的搭上的微车,省事省力又省钱。 但做为一种媒体手段,一种快节奏的传播工具,一种一旦不小心就刷到下一页了,并且下一页的很多内容和上一页其实是一样的,有新鲜的懈怠也有强制的无聊。 窃以为,营销若长借微博之路,活均借其路,基本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结果。 国人似乎始终如是,像当初的开心农场,每天大半夜的起来偷菜到现在只是想起来去看眼。 新鲜的总会过去,说到底手段终归是手段。就像盐╮(╯_╰)╭,没人给它打广告,但辐射来了还都疯抢。 现象神马的,大概博人一笑再伴人一段无聊时光之后,就剩下眼神的享受和心的荒芜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