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江湖——关于书评这回事
—
本帖被 °○丶唐无语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我们人类总是很擅长在事后分析原因,比如股市崩盘了条缕分明地分析造成股票下跌的各种因素,足球比赛分出胜负后专家们头头是道地讲述哪支球队赢球或输球的各种理由,某人创业成功了成了一方巨头外界津津乐道地细说重头道出他成功背后的各种性格上、天资上、机遇上等等一切造就他伟业的传奇背景……我忍不住有点恶作剧地想,假如结果在一瞬间颠倒过来,不知道旁人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分析出何种看似鞭辟入里、精彩绝伦的前因后果?
有过炒股经历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面对一支股票,它上涨或下跌的因素都摆在那里,但在结果出来之前,对不起,你没法确定这支股到底能不能为你赚钱,专家也不能。而事后诸葛亮总是比比皆是,且一个个总是摆出一副貌似高深貌似专业貌似权威貌似无所不知的面孔。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世界似乎原本就是这样。没什么大惊小怪。
其实看一部电视剧也好,一本小说也好,一部电影也好,都是这样的道理。你喜欢它,不是因为那些后来我们看到的无数绝妙点评,无数解析它如何深刻,人物塑造如何丰满生动,情节如何鬼斧神工出人意料,结局如何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不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我们爱上这些作品,恰恰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爱上了这部作品才给了这些我们自己都奉若圭臬、深信不疑的理由。那些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人儿,让我们辗转反侧刻苦铭心的爱恨悲欢,让我们唏嘘感叹的故事经历……都在击中我们灵魂的那一刻才变得熠熠生辉起来,如果它没有打动你,那些理由就都只是一堆苍白的文字堆积和繁琐表述,与你无关。
所以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件事物,喜欢一部作品,都是很难用条条框框去界定,去评判的。爱便是爱了,那种爱的感觉,你很难用语言去与另一个人分享。原因理由什么的,你可以给出一千个一万个,但是另一个人怎么想怎么体会,不必试图分辨。
在天涯里逛,看到不少迷们为热播的《步步惊心》争论不休的,有支持的,给出一二三理由,也有反对的,还有保持中立的,都有自己的道理。
抛开是与非,得与失的价值判断,尊从自己的内心去迷恋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漫画,个中缘由自己斟酌细品,千回百转自己体味,倒也不辄是一种纯粹的幸福。就像追逐一只球队,每场比赛无论输赢,还是为它摇旗呐喊加油助威,投入地享受每场比赛,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至于股票这种,是另一回事,敝人不懂,也不想长篇大论。只能说,在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包括自己的分析后,毅然地选择某支或某几支股,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最后赢也罢输也罢,笑着接受淡定再来吧!毕竟总有得失,就像总有成败悲欢。
我爱你,就是因为爱你,不必刻意给出理由。身旁的人,相信认同自然可引为知己或同道,不认同,也不必耿耿于怀纠结不已。这书评,与其说是给别人看,倒不如说是给自己看,不过是情绪亢奋激昂了憋不住留下的一篇肺腑之言,其他人,可能也有感动深受者,附和不是因为你的分析评价,或许更多是因为你们的灵魂特质接近;嗤之以鼻者,也不是因为你写得不够好,分析得不够深刻,仅仅只是因为他(她)不是你,你的情怀感慨,是你一个人的事。
看、写书评多了,越来越发现,看的、写的不是一本书而已,看的写的都是自己一直在寻觅的知己同好。那个让我拍手叫绝伏案大笑的书评,不是因为他的分析解读有多好,而是恰恰好他文字中的观点正是我认同的,信仰的,那种找到另一个相似的自己的感觉,难以用言语形容。而那些让我捧书夜读的小说,不是因为它的文章有多惊艳离奇,而是因为我在作者的描述里,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人在不知不觉地老了,经历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总是在评判,或者被评判,在人浮浮于世的世道里,总有人在走向成功,或者归于平庸。对于我这么一个不思进取的人而言,个人的快乐自由比世俗的功成名就更重要。也会无聊之极地想,多年以后,我们同龄或者同时代中那些最终站在成功巅峰的人,他的耳里充斥的是成功以后众人对他的歌功颂德,还是落魄时拍着肩膀对他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那个人的箴言笑语?或者,那个站在高楼或滚滚江河前准备一死了之的不幸者,脑中会不会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不经意地在闲聊八卦时说的那么一句“放心,你绝对不是那种懦弱得用死解决问题的人,你不是那种人。”这番话,会不会改变他往前跳下的决定?
人是世俗的,功利的,名家、名作、名言,往往在人功成名就、或者手掌权势以后才被附上了那么多冠冕堂皇的价值和含义。而我们又何其渺小,与其在看到那么多让我们眼花缭乱乱的理由去选择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物,不如还是坦诚地接受内心给出的意见。
关于书评的种种,最初纠结在意的是给出的理由充不充分,下的判断是否客观,最重的,是能不能说服大众接受我的眼光,我的选择。但是在看遍各种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同一影视剧的不同解读,同一个民众的对他不同的评价,又恍然觉得,自己又何必纠结这些。喜欢这回事,喜欢的总会喜欢,不喜欢的也总是不喜欢,岂是区区一个你,或者区区几百字的原因分析可以改变?至于那些从不喜欢到喜欢,或者喜欢到不喜欢的,终归是他自己的微妙心理体验,那种转变的历程,又岂是你一语能点拨概括?
有过炒股经历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面对一支股票,它上涨或下跌的因素都摆在那里,但在结果出来之前,对不起,你没法确定这支股到底能不能为你赚钱,专家也不能。而事后诸葛亮总是比比皆是,且一个个总是摆出一副貌似高深貌似专业貌似权威貌似无所不知的面孔。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世界似乎原本就是这样。没什么大惊小怪。
其实看一部电视剧也好,一本小说也好,一部电影也好,都是这样的道理。你喜欢它,不是因为那些后来我们看到的无数绝妙点评,无数解析它如何深刻,人物塑造如何丰满生动,情节如何鬼斧神工出人意料,结局如何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不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我们爱上这些作品,恰恰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爱上了这部作品才给了这些我们自己都奉若圭臬、深信不疑的理由。那些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人儿,让我们辗转反侧刻苦铭心的爱恨悲欢,让我们唏嘘感叹的故事经历……都在击中我们灵魂的那一刻才变得熠熠生辉起来,如果它没有打动你,那些理由就都只是一堆苍白的文字堆积和繁琐表述,与你无关。
所以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件事物,喜欢一部作品,都是很难用条条框框去界定,去评判的。爱便是爱了,那种爱的感觉,你很难用语言去与另一个人分享。原因理由什么的,你可以给出一千个一万个,但是另一个人怎么想怎么体会,不必试图分辨。
在天涯里逛,看到不少迷们为热播的《步步惊心》争论不休的,有支持的,给出一二三理由,也有反对的,还有保持中立的,都有自己的道理。
抛开是与非,得与失的价值判断,尊从自己的内心去迷恋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漫画,个中缘由自己斟酌细品,千回百转自己体味,倒也不辄是一种纯粹的幸福。就像追逐一只球队,每场比赛无论输赢,还是为它摇旗呐喊加油助威,投入地享受每场比赛,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至于股票这种,是另一回事,敝人不懂,也不想长篇大论。只能说,在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包括自己的分析后,毅然地选择某支或某几支股,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最后赢也罢输也罢,笑着接受淡定再来吧!毕竟总有得失,就像总有成败悲欢。
我爱你,就是因为爱你,不必刻意给出理由。身旁的人,相信认同自然可引为知己或同道,不认同,也不必耿耿于怀纠结不已。这书评,与其说是给别人看,倒不如说是给自己看,不过是情绪亢奋激昂了憋不住留下的一篇肺腑之言,其他人,可能也有感动深受者,附和不是因为你的分析评价,或许更多是因为你们的灵魂特质接近;嗤之以鼻者,也不是因为你写得不够好,分析得不够深刻,仅仅只是因为他(她)不是你,你的情怀感慨,是你一个人的事。
看、写书评多了,越来越发现,看的、写的不是一本书而已,看的写的都是自己一直在寻觅的知己同好。那个让我拍手叫绝伏案大笑的书评,不是因为他的分析解读有多好,而是恰恰好他文字中的观点正是我认同的,信仰的,那种找到另一个相似的自己的感觉,难以用言语形容。而那些让我捧书夜读的小说,不是因为它的文章有多惊艳离奇,而是因为我在作者的描述里,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人在不知不觉地老了,经历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总是在评判,或者被评判,在人浮浮于世的世道里,总有人在走向成功,或者归于平庸。对于我这么一个不思进取的人而言,个人的快乐自由比世俗的功成名就更重要。也会无聊之极地想,多年以后,我们同龄或者同时代中那些最终站在成功巅峰的人,他的耳里充斥的是成功以后众人对他的歌功颂德,还是落魄时拍着肩膀对他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那个人的箴言笑语?或者,那个站在高楼或滚滚江河前准备一死了之的不幸者,脑中会不会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不经意地在闲聊八卦时说的那么一句“放心,你绝对不是那种懦弱得用死解决问题的人,你不是那种人。”这番话,会不会改变他往前跳下的决定?
人是世俗的,功利的,名家、名作、名言,往往在人功成名就、或者手掌权势以后才被附上了那么多冠冕堂皇的价值和含义。而我们又何其渺小,与其在看到那么多让我们眼花缭乱乱的理由去选择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物,不如还是坦诚地接受内心给出的意见。
关于书评的种种,最初纠结在意的是给出的理由充不充分,下的判断是否客观,最重的,是能不能说服大众接受我的眼光,我的选择。但是在看遍各种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同一影视剧的不同解读,同一个民众的对他不同的评价,又恍然觉得,自己又何必纠结这些。喜欢这回事,喜欢的总会喜欢,不喜欢的也总是不喜欢,岂是区区一个你,或者区区几百字的原因分析可以改变?至于那些从不喜欢到喜欢,或者喜欢到不喜欢的,终归是他自己的微妙心理体验,那种转变的历程,又岂是你一语能点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