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路小透。 从 品书评文 移动到本区(2013-03-18)
—
逐浪而奔-----感评海宴《琅琊榜》 在《琅琊榜》之前,从未听说过海宴,再百度帖吧转一圈,发现支持率也挺高的。其实只要用心坚守,谁,都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所以,如果是浪花,就该逐浪而奔,越挫越勇! 笛安说过:“已经变成海浪的人永远心怀谦卑,因为他的梦想原本就是倾尽全力的破碎。”海宴笔下的梅长苏,就是这样一朵浪花吧? 我无法想象从林殊到梅长苏这中间有过怎样的伤痛,尽管有人说“爱和伤痛都会败给岁月”,但我仍是不敢去太仔细地想。 一战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和他并肩的兄弟,没有被敌方的千军万马踏平,却丧命于自己人的刀光剑影之下,而他,则活了下来,并在经历了削皮挫骨后,貌似和常人一样的生活。在烈火里重生,从地狱中归来,他是真的从一个冲动少年蜕变成了忍辱负重的男人了,只是这成长的代价,是不是,太过沉痛? 那最后的一把火,将曾经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光荣和信仰的战场变为了嗜血的修罗道;那最后的一把火,大的可以化掉多少柄莫邪,又烧碎了多少人的心,这些壮士当真无需马革裹尸还了,只可惜,青山亦无幸埋忠骨,一切都化成了灰烬,飞扬到南北西东,烈烈忠魂,即使含冤未白,却依旧守卫祖国长空! 然,未亡之人,又该如何自处? 古井无波,心如止水,说的就是梅长苏的表面吧?面对靖王,面对霓凰,面对太皇太后,他越是从容越是淡定,就越是让什么都知道的我们倍加难过,我不知道“谁的爱像糖,甜到哀伤”,可我知道,他的沉着冷静像极了冰凌,在别人的心上,一戳一个窟窿,温热的红绸状液体汩汩流动,片刻中无声无息地变缓变淡,到最后,竟会让人迷惑,胸前那雅致如中国山水画的红晕,到底如何而来?卫峥说起当年真相的时候,在场的哪一个七尺男儿眼中没有泛着水光?只有他,梅长苏,面,依旧不换色。可是他靠向墙壁,退进灯外的那些动作,又怎能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脆弱和心伤?那些名叫往事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最不敢正视的一些事,所以,一经发生,就被尘封。面对景王的叛乱,面对皇帝的怯懦,他,又是何感想?而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支持大局,安抚人心,鼓舞斗志的,还是他。说到这一章,也想评两句静妃,这样一个女人,能在后宫生存,当真是个奇迹!“请陛下将此剑赐予臣妾,臣妾愿为陛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听她这样说的时候,真的是太震撼了,多像一句剜心的情话,可我们都知道它不是,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再是甜言蜜语的年纪了...而我想说,在这23个字里,我见识到了属于一个女子的大气和威仪,“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我愿守土复开疆”,观千年中华越沧桑,谁说女子不如儿郎? 读这部小说的过程里,没有掉一滴泪,相反,很多桥段让我笑得特别“开心”,什么“不会说谎的小孩不是好小孩”,救卫峥时那一场精彩的劫狱,还有东宫太子府不新鲜的榛子酥...物极必反,这词儿是这么用吧,有的时候笑得越开心,心里却越是荒凉。“哭不出来,却又无时无刻不想哭泣”。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放声大笑,一手捧着书,一手拍着桌子,拍红了手掌,抖落了书,依旧狂笑不止。 战事告捷,将士凯旋,“ 萧景琰在东宫的一间素室中夙夜不眠地抄写本次战事中那些亡者的名字,从最低阶的士兵开始抄起,笔笔认真。可是每每写到最后一个名字时,他却总会丢下笔伏案大哭,悲恸难以自抑,连已怀有身孕的太子妃,都无法从旁劝止。”,而我在写下这篇感评的时候,才终于咬着嘴唇,任泪放肆地飞溅。珠连线,泪成花,咸咸的,涩涩的,味道好象浪花,逐浪而奔的感觉啊... 掩藏在一朵朵浪花中,林殊走了,梅长苏也走了,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吧?天纵英才的少帅,永远留在了林氏祠堂;麒麟之称的江左梅郎,成了江湖永远的传奇。 风起,云涌。 “海到尽头天作岸 ”。 至于那个痛哭的男人,他已经做的很好了,以后,还会做的更好。“山登绝顶我为峰”,高处不胜寒,那是王者必经的孤独。 山,依旧是山——挺拔巍峨,更多人向上攀登。 海,依旧是海——壮阔汹涌,更多浪花逐浪而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