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已经说明,我写的是读后感,完全由感而发,没有逻辑可言的,先在这里谢罪。
首先我要说,我其实弃过文,虽然没有不捡起来的念头,但还是缓了好一阵子。那是在易帜那一章过后,虽然没有人提前告知这一定是个悲剧,但我却已然看到了悲伤的轮廓。但那也是我真正爱上这对夫妻的开始。陆惊心动魄的话,使顾就像长出了一口气一样。想到这女人一门心思都在音乐上,对正事冷漠疏淡,但他终究没娶错人。其实岂止是他,我也很在乎陆方妮的回答,她的回答要我为她感到骄傲。然而当看到“举身赴清池”这样任性又真实的感受时,我很没骨气地弃文了。或许有读者会觉得陆不大气,死是最逃避的想法。可是她虽逢乱世,但到此为止依然可谓一生顺利,并且深受西方教育影响,所以我认为做到此已经是她可以做得最好的了。
那一段时间每每想到那句“举身赴清池”我就忍不住地心痛,那样相爱的一双人,被命运逼出这样的一种心情,该如何继续?同时也不明白为什么文章还停留在如此美好的时刻,我却已然无法释怀。后来才想通,原来是作者细腻又充满暗示性的笔调(这是我一厢情愿的理解啊)。虽然是在描摹一段时间、地点、人物都刚刚好的佳话,但却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种子。有读者说,作者对顾悲剧性的刻画有些明显,反复强调。或许,作者回头看时也会觉得这是自己处理地不太恰当的一点吧。但我却不这样想,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过关于真与美的问题。比较印象深刻的是这一段:“然而有些指挥家,他们宁可抛弃外在的华丽,去挖掘音乐本身表达出的荒谬和迷惘,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世间不可解的问题,他们不要美,只求真,然而这‘真’本身恰恰是极致的美,是一种超越了悲喜剧的境界……您能理解吗?您一定以为我是个疯子……但您不知道她有多勇敢,她用暴君的方式驾驭这支乐队,把一种对音乐宗教式的情感毫不留情的灌输给她的乐团……”于是我不禁也会想:好的作者不会不负责任地写故事,他下笔之前人物大概就已经活在他心里,不是他在写故事,是故事在写他。不是他想一再强调顾的悲剧色彩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而是顾就是那样的存在,美好又悲伤,见到他的人都会有那样的触动,所以作者必须还原,必须正视。
之后在偶像的鼓动下,我又重新拾起,这次更残忍的是我被预知了结局。从不相信我会喜爱后面多过前面,因为我是十足的小女人主义,觉得不能和心爱的人相守,那就没有意义可言。然而我错了,陆的改变要我震撼也要我释怀,原来相爱的人可以用这样执着的相守做给命运看。仔仔细细想了很多遍,我还是觉得陆的选择没有错,陆的活法更没有错!因为他们不只有他们自己,还有他们的孩子,那样迫切需要照顾的孩子。如果陆选择死在顾的怀里,可以预见他们的孩子将会面对多么缺少关爱的未来。可是当看到这样的描写时我还是心疼到流泪“她想起一个小说家描写孩子夭折了的母亲:她的奶水还在胸□里鼓胀着,可是没有人来吮吸了。她胸腔里作为女人的万般柔情也还在,可是她心爱的男子远在重洋之外。”可惜他们书信来往却总是只言片语,也不在要求别人一再讲对方的事情。我是多么希望他们能多说一点对彼此的思念,互诉衷肠。然而慢慢地我想通了,他们不是不深爱,是爱的更加深沉厚实,有些感情说与不说,它始终在那里,无需喧哗,无需矫饰,不悲不喜,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说了这么多,好像一点都不切题,言归正传一点点吧。之所以读《北平组曲》让我觉得遇见命运,是作者的文笔实在太好了。在大事件和人物的架构下,细致地描摹着男女主人公如寻常夫妻一般的悲欢离合,欢笑泪水。使我泪水涟涟,却一点不怨作者是后爸,只觉得这是命运的捉弄,人物的选择。其实受尽命运如此捉弄又如何呢?难道命运一再捉弄,使人物连与其讲和的机会都没有,命运就赢了吗?殊不知太完美的不完整,即使悲剧也是一种传奇,一种不朽,苦难让情谊更永恒。
最后,还有一点想说一下。一开始读我就觉得这篇文章与我以前读的言情是那么不同,但自己也说不清不同在哪里。后来知道作者是男性,才算完全开化。因为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情感的刻画实在太细腻了,我完全没想过作者是男性。但是仔细想想作者的写法又和网络上其他女性作者完全不同。现在很多女性作者写文完全只表现小儿女情长,所以怎么虐情基本上都无法催生我的眼泪。而作者不一样,男女主人公眼里不只有儿女情长,还有家国大义、乡愁离恨以及对朋友亲人的至情至义。或许我太笨说不清楚,反正就是不一样!(好吧,我都被自己雷到了)
总之感谢作者奉献了这么好的文文,愿更多有缘的人读到这篇冷到谢伯利亚的文(你自己的形容,表拍我!)。实感命运难揣,但愿大家都能岁月静好现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