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强民富,中华民族自古酷爱美玉的天性再一次大爆发,民间藏玉之风愈演愈烈。而且,随着城市、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展开,几千年难见天日的精美玉器,在民间大量出现,古玩市场星罗棋布,好的玉器更是屡见不鲜,古玉器收藏进入丰硕期。更有大批立志保护中华民族玉器珍贵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把中华玉器作为藏品加以珍藏,实乃中华历史文化之大幸。 虽然中华民族收藏玉器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认真研究玉器的时间并不长。国家真正重视玉器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民间知玉器芳龄者也比较少。加上玉器几乎历代都有仿品,特别是近几年,仿品之多、仿术之高,为历代所不能及。不要说民间普通收藏者,就算是有多年收藏经验的爱好者和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也有视赝品为真品而上当受骗的时候,或视真品为赝品而错过收藏精品玉器的机会。 作为收藏爱好者,对古玉器断代,主要是通过眼睛能看到的玉料、器形、纹饰、刀工、钻孔、沁色、冰裂、蚀斑、抛光、包浆,摸到的打磨抛光,嗅到的玉器散发的气味来判定,很难做到每件玉器都通过先进的仪器,进行理化分析后来判定。 宏观看年代 我们要想知道一件古玉器是什么年代的或一件仿古玉器是仿的什么年代的,主要是根据玉料、器形、纹饰、刀工、沁色的时代特征来判定,称之为“宏观看年代”。 新石器时代以前,以实用工具为主的玉器,普遍使用地方玉料。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玉料使用的地域特点也比较明显。以红山玉器为代表的辽河流域,以岫岩为主;以良褚玉器为代表的太湖地区,以阳起石、蛇纹石为主;以齐家玉器为代表的西域地区,以新疆玉、和田玉为主,蓝田玉亦常见。夏代玉器以南阳独山为主;商代和田玉大量使用,青玉多见;西周多用和田玉、新疆玉,重大礼器多用青玉琢制;春秋战国以和田青白玉为主,以青玉为尊,较大的器皿以青白水苍料为主要原料,且水苍料到汉代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至今还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迷;汉代及以后和田白玉多见,以羊脂玉为贵。可见,西周以后中华民族历代都追捧和田玉,一直延续到今日。 但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又都有大量地方玉料的使用,如岫岩玉、独山玉、密山玉、玛瑙、绿松石、天河石、水晶等玉料,几乎历代都有使用,品种繁多,且事过境迁,单从玉料断定玉器年代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用料特点和习惯,结合器形、纹饰的特征,对玉器断代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通过器形看年代 玉器的器形是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断代依据之一。玉猪龙、C形龙是红山时期的玉器,如是仿品也是仿制的红山玉器;玉琮在良褚、齐家时期盛行,但良褚玉琮多带纹饰,齐家玉琮多素面;玉圭始于夏商,兴于西周;“六器、六瑞”形成于西周;片状龙、虎、兽佩兴于春秋;谷纹璧始于战国;辟邪出自汉代;飞天始于魏晋,兴于唐朝;玉山子始于宋代,兴于明清。因此,给玉器断代,不同时代的玉器器形是最重要的依据。 通过纹饰看年代 玉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纹饰,时代特征最为明显,是判断玉器所处时代的最有力佐证。红山文饰和造型两者合而为一,玉件的结构既是结构又是纹饰,如玉猪龙、虫身琥等,刀状边、瓦构纹、牛鼻孔是红山玉器最明显的纹饰特征;良褚的神人兽面纹、耳朵形眼眶纹;夏商的臣字眼、方格纹、方折叠纹;西周由一面坡宽阴线或虺纹刻画出龙凤纹;春秋龙首纹、饕餮纹。战国谷纹、蒲纹、螭琥纹,双首双尾龙纹;汉代的四灵神纹;唐宋的植物花鸟纹;辽金的秋山春水纹;明清的蝙蝠纹、龙凤呈祥纹等。读懂和掌握玉器不同时代的纹饰特征,是对玉器进行考究、断代的首要前提。 通过加工痕看年代 由于加工玉器的工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展,所以不同时代的玉器加工痕有所不同。人类制造玉器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石制玉器时期。以石、木、骨等较坚硬的物体为工具打、磨制玉器,用树皮、皮革、纺织物加砂子对玉器磨平或抛光。这一阶段虽然管钻和砣机已经被使用,仍然是依石、木、骨等材料成机借助解玉砂磨制玉器,加工痕的特点是“磨痕”,包括钻孔也是磨出来的。夏代以前的玉器加工痕多为磨痕,钻孔错位,钻痕不明显,平滑不起锋。 第二阶段是铁制玉器时期。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后,铜、铁等工具的发明,使制玉器进入切割、雕琢玉器,皮革、纺织物加砂子对玉器磨平或抛光阶段。这阶段的玉器切割、雕琢、刮削、刻画痕迹明显。如阴刻线多呈V字形,U字形较少,且由多刀刻划而成。铁制钻具钻痕清晰可见,但由于硬度不够,转速不高,钻痕留锋较钝且排列不够规律。当然,这期间由于跨越时代多、时间长,随着冶炼技术和砣、钻机的技术进步,钻痕留锋有一个由粗到细、由钝到锐的发展过程,但钻痕基本形状变化不大。商代至清代的玉器多数呈现此类加工痕。 第三阶段是现代高速机械工具加工玉器阶段。合金钢锯开料,固定砣机、手持砣机雕琢,合金钢钻打孔,机械砂轮打磨,高速布轮抛光。现代仿古玉器高速机械工具加工痕迹明显,如阴刻线多成U字形,两边多见崩茬,沟底无多刀划痕现象。钻孔有喇叭口也有垂直打孔,孔口多有崩茬,孔内钻痕细密,留锋锐利,排列规律。现代仿古玉器多呈现此类加工痕。 但是,对加工痕迹多年的研究表明,管钻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了,一直延续至今;砣机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含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一直延续至今;铜、铁工具的应用一般都认为是商代开始使用的,但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国佛都山东省汶上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骨针,长120毫米,直径3毫米,穿线孔直径只有0.3毫米且为垂直转孔。当时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工具钻出如此细小的垂直穿孔,到现在还是个谜。自古研究古玉的专家学者,都将古人制玉器之工称为鬼斧神工,并未完全研究透。由于中华民族使用相同的制玉器工具跨越时代多、时间长,不同时期的加工痕,虽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时代特征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所以,单凭玉器加工痕判断玉器年代是比较困难的。不过,熟练掌握玉器不同时代的加工痕特点,结合玉器的器形、纹饰等其他特征,会大大提高对古玉器断代的准确性。 通过沁色看年代 玉器的沁色是最为复杂的。从理论上讲,同品质的玉器处在同等环境之中,时间越久其沁色越重,这是一般规律。大自然中大部分色彩,在玉器沁色中都能找到。天然沁色是玉器所处环境中的有色元素长时间对玉石纹理结构沁入、渗透形成的,沁色沿纹理结构线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由深到浅,过渡自然。大多纹理结构清晰可见,展现出玉器玉石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精美图案。但是由于玉质不同,特别是所处的环境化学成分不同,同地区的玉器沁色差距很大,不同地区差距更大。出土玉器由于土壤所含的铁、硫、酸、铜等化学成分不同,沁色差距非常大。 因此,同时代的玉器沁色相差甚远,有的沁色很重,有的几乎看不出沁色。有的明清玉器沁色比红山时期玉器的沁色还重。所以,根据沁色判断玉器年代,只能根据不同玉料、不同时代的玉器,所处的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受沁规律,作出大概的参考性的判断。而人工做沁是通过火烧、水煮或化学染色做沁,一般浮在表面,既是沿纹理结构有所沁入,也无往两边的天然过渡。化工染色的仿古玉器,闻起来会有轻重不同的化工材料气味。带有人工做沁的玉器为仿品,无收藏价值。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宋、明、清都有仿古做沁的玉器,收到精美的古代仿品,也价值不菲。 我们熟练地掌握了不同时期玉器的玉料、器形、纹饰、刀工、沁色的不同特点,就可以对一件古玉器是出自什么年代或一件仿古玉器是仿的什么年代的,从宏观的角度作出基本的判断了。只要用心,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难。 微观断真假 作为古玉器收藏爱好者,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是古代的玉器(俗称真玉器),哪些是后仿的古玉器(俗称假玉器)。由于玉器以上的几个特点,仿古玉器者相对比较容易仿造,有的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以此判断古玉器的真假比较困难。笔者认为判断真假古玉器,借助比较难以仿造到位的蚀斑、冰裂、包浆、抛光等微观现象比较容易实现。 通过蚀斑断真假 玉器蚀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蚀斑多出现在唐代以前的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玉器蚀斑很少见的原因。携带蚀斑的玉器是古玉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带蚀斑的玉器都是真的古玉器,首先要区分是天然蚀斑还是人为仿造蚀斑。天然蚀斑是玉器或玉石长时间受环境的腐蚀发生溃烂并受微生物侵蚀后形成的自然斑点或溃洞。50倍放大镜下看,斑点收口自然、不规则,边沿有过渡,斑点底部高突不平,亏蚀自然,溃洞一般口小内洞大,洞内如天然溶洞留有熔岩状,环境干净的溃洞内如冰川,有雪花状晶体,微观世界精美天然。人为仿造的蚀斑,一般为强酸或其他化工材料短时间腐蚀而成,斑点收口较规则且断然无过渡,斑点底部平整,溃洞口大内洞小,成碗或杯状,洞内较平滑,无熔岩或冰川状物质。带有人为仿造蚀斑的玉器是仿古玉器。其次是要区分玉器是先有雕工后有蚀斑,还是先有蚀斑后有雕工。先工后癍的为真古玉,50倍放大镜下看蚀斑收口自然无创伤,溃洞内形成自然结构也无伤损。先癍后工的是老料新作,为仿品,50倍放大镜下看斑口有创伤,溃洞内形成的天然结构仔细看会有损伤,有时还留有后加工的新鲜碎玉沫。 通过冰裂断真假 玉器自然冰裂的形成主要是长时间受所处环境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加之玉石本身组成元素缓慢运动导致内结构发生裂变的现象,一般需要2000年左右时间才能形成。自然冰裂在汉代以前的玉器上多见。近几年来仿古玉者仿造玉器冰裂的技术也已出现。因此,对玉器的冰裂首先要判定是自然冰裂,还是仿造冰裂。自然冰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玉器玉石内部出现冰裂纹图案,用50倍放大镜侧观折射光,玉石表面并无裂纹现象,出现这样冰裂的玉器是古玉器,因为这样的冰裂现在人为还无法仿造。一种是玉器玉石表里都出现冰裂纹的现象,包括天然冰裂和人为仿造冰裂两种情况。古玉器的天然冰裂纹,用50倍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沿裂纹有轻重不同的沁色,裂纹处沁色深,往两边沁色逐渐变浅,过渡自然,带有这样冰裂的玉器也是真古玉器。人为仿造的古玉器冰裂纹,是在短期内,通过对玉石的多次急升降温出现的冷炸现象。形成的冰裂纹,一般裂纹较大较深,且人工通过高压着色做沁,用50倍放大镜可见沁色只在裂纹缝隙之中,无沁色由深到浅往两边自然过渡的现象。带人为仿造冰裂的玉器为现代仿品,是假古玉器。 通过包浆断真假 玉器的包浆是判定真假古玉器的重要依据。从万物是运动发展的观点讲,玉器也是运动发展的、有生命的。所有把玩过玉器的爱好者,都会发现玉器的变化是比较快的。玉器包浆的形成和其他物质一样,是由其内部所含的胶原物质在漫长的时间里外溢,并与外部环境的化学物质相结合形成的结晶体。如在树皮上划一刀或人的皮肤划破后,都会有胶原物质溢出来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结合成结晶体,修复伤口,形成包浆状。这种现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也许是几乎所有的文物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都不同程度会有包浆的原因,如铜器、木器、瓷器、牙器等都是如此。天然包浆摸着温润,手感好,光线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不褪色不走光。特别是要注重利用50倍放大镜观看玉器刀工底部有无天然包浆。确认玉器有天然包浆的为真古玉器。而人为仿造的包浆,是在做好的玉器上直接涂上一层胶状物质或采取化工表面结晶的办法来仿造包浆,人造包浆不够温润,手感不好,光线要么不够晶亮,要么贼光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后,有褪色走光的现象。带有人为仿造包浆的玉器为假古玉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收藏爱好者把现代高速布轮抛光,视为玉器的包浆,很容易把现代仿品当古玉器收藏。天然包浆是玉石多点出浆后形成的点式反光集合体,50倍放大镜下观其表面是高突不平的,反出的光为晶亮,柔和不耀眼。而布轮抛光是靠玉器表面平滑反光,反出的光为镜亮,贼光耀眼,不柔和。我们要通过多看多比较,悟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通过抛光断真假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清代,玉器的抛光都采用粗细解玉砂分级抛光的工艺,先是粗砂磨平,再用细砂完成抛光。不同时代只是由于砣机应用的进步和选砂工艺的提高,抛光效率不断提高,抛光精度越来越高而已。直到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高速机械砂轮、布轮的出现,玉器的抛光效率和精度才达到了新的顶峰。 古老玉器的抛光,光泽柔和,亮而不耀。用50倍的放大镜看,可见抛光打磨痕不规则,痕棱圆润,侧观折射光,可见微小的饭渣坑点,无高速布轮抛光痕迹。手摸上去柔润感强,既不滑又不涩,有手玉合一的奇妙感觉。 而新仿古玉器的抛光,由于人工抛光效率低、成本高,抛光的完成一般都采用高速机械轮砂轮或布轮抛光来完成。用50倍的放大镜看,采用机械细砂轮抛光的玉器表面,可见抛光痕是规则的成排平行线,痕棱起峰,无天然包浆。采用高速布轮抛光的玉器表面,光洁如镜,贼光四射,50倍放大镜侧观折射光,无微小的饭渣坑点,只见高速布轮抛出的成排细微的平行光线,贼光耀眼。手摸上去柔润感不强,滑而不润,光而不柔。带有现代抛光痕迹的玉器,为现代仿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