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突击――波兰闪击战
[table=100%,#ffffff,#00b050,1][tr][td]
[b]波兰闪击战 - 简介[/b]
[size=2][color=#00b050]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79f14439423227712162d39d3fde.jpg[/img][/align]
[size=2]名 称:[color=#00b050]波兰战役[/color]
地 点:[color=#00b050]波兰西部[/color]
时 间:[color=#00b050]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 [/color]
参战方:[color=#00b050]德国、波兰、苏联、斯洛伐克[/color]
结 果:[color=#00b050]德国、苏联完全胜利,二战爆发 [/color]
参战方兵力:[color=#00b050]德国约151万人 、波兰约100万人 、苏联466,516–800,000人 [/color]
伤亡情况:[color=#00b050]德军伤亡3.8万人、波军伤亡24.4万人、斯洛伐克军队伤亡0.1万人、苏军3000-5000阵亡或失踪8000-10000人受伤 [/color]
主要指挥官:[color=#00b050]德国:古德里安,博克,伦德施泰特;波兰:希米格维,艾尔豪森 [/color]
领土变更:[color=#00b050]波兰的领土主要被德国、苏联瓜分 [/color]
特 点:[color=#00b050]实践了闪击战术[/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简介[/b]
[size=2][color=#00b050]1939年9月1日04:45,德军联合其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军队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给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因为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所有参与的国家都没有估计到这场战争会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以及对于之前1921年签订的屈辱的《里加和约》的不满,在1939年9月17日从东面收复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德军和红军在9月28日在布格河会师。波兰侵略战大致上在10月6日结束,但是波兰没有向德国或苏联投降。而且,波兰的流亡政府在盟国组织了一个有力的地下组织。[/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0a1f14439423248c7ee4a0682aca4.jpg[/img][/align]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背景 [/b]
[size=2][color=#00b050]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
由于众所周知的“绥靖政策”,法西斯德国的扩张终于到了露出獠牙的时候了,在希特勒的精心策划下,德国正式拉开了侵略的序幕,而波兰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补充军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波兰成为了首要的目标。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格但斯克),有权在“波兰走廊”修筑公路、铁路,但被波兰拒绝。3月21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于31日给予波兰安全保证,这更坚定了波兰的信心。4月3日,德国最高统帅部颁布了《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color]
[b]凡尔赛体系[/b]
[color=#00b05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三大欧洲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解体,原本其领地内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为民族国家,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南斯拉夫以及波兰,这些国家形成的欧洲态势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其中,波兰第二共和国人口约2,700万,领土面积为388,000平方千米(排于全欧洲第六位),是东欧最大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德国与苏联逐渐自一战与内战的创伤恢复,这些独立出来的新兴小国感受到两欧洲大陆强权国的威胁,同时其本身国力又不足以对抗,遂开始寻找盟国以保障其本身安全,波兰便寻求英国与法国的协助。
英国与法国虽为传统盟国,在一战中对抗德国和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时皆并肩作战,但面对波兰的要求则有了不同的回应。英国为保持欧洲的均势,不愿过份削弱德国而令法国变得过强,因此在20年代波兰请求帮助时皆予以拒绝。英国认为,波兰是法国的盟友,对于英国本身并无利益,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甚至连波兰领土西里西亚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曾说过:“波兰人民从未在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有能力维持长久的独立。[18]”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也曾于1925年2月表示:“任何英国政府都不会、也永远不会为保护波兰走廊而牺牲一名英国掷弹兵的性命。[19]”法国则是波兰的盟国,希望后者能取代俄国的作用,因此在德波领土问题上总是站在后者一边。然而在另一方面,法国与波兰间的关系又并非对等,法国有时会因为本身目的而损害波兰的利益,而波兰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肘吋。换句话说,倘若法国背弃波兰,后者在欧洲大陆上即会丧失唯一的有力盟友,将陷入军事上孤立无援的境地。
欧洲大陆上其他的小型国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组成了所谓的“小协约国”,波兰在寻求邻国盟友的过程中也想加入其联盟,但遭到捷国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两国间又彼此煽动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冲突,捷国煽动波兰内的乌克兰人,波兰则鼓励捷国的斯洛伐克人反对捷克人。在波兰领土四周,仅有罗马尼亚始终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21年3月还曾签订同盟条约,以应对俄国的威胁。虽然到了1939年该条约已经过期,但罗马尼亚仍对后来波兰政府、士兵与难民的逃亡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color]
[b]德、波、苏之关系[/b]
[color=#00b05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被迫接受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放弃东部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大量领土,而俄罗斯帝国崩溃、苏联成立后,波兰趁此机会独立,并与后者发生了波苏战争,结果波兰在华沙战役中扭转局势,让苏联无法将其并吞。在整个1920年代,德国与苏联于国际上备受孤立,两国反而因此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助关系[23],1922年4月德国就与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后者将提供德国武器试验的场所,许多未来发迹的技术都在此时获得宝贵的测试经验,如坦克;而苏联则得到德国教官对其军队进行现代化与训练,令百废待兴的苏联红军可以更快地抵御波兰的威胁。两国间的合作十分密切,且并无意识形态的冲突,当时德国军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认为苏联是理想的盟友,两国的合作可以长久,并共同于未来将波兰毁灭[23][24]。
在此时期,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国军事思想转为防御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且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1772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作为败战之惩罚)、割让但泽这个纯德国城市以及“走廊地区”给予波兰(该市超过95%的人都讲德语),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限制了后者的发展。大战结束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3%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27]。出身自德东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并灌输军队中“毁灭波兰”之信念,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25],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Joseph Wirth)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20],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George Lloyd)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27]”1925年6月起,德国开始对波兰进行关税战,并对其境内德意志侨民宣传复仇主义,鼓励其分裂运动[28]。
苏联刚从战争中结束时与波兰的关系也同样紧张,尤其是《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更是让后者感到极大的威胁,认为德苏两国军队未来可能发动向华沙进攻的巨大箝形攻势。但实际上,苏联这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不愿在国际事务上发生冲突,故对外采和平外交。波兰提出除了维护其现有的《里加条约》规定的边界外,在其他领土上已无所求,加上面对逐渐壮大且不友善的德国,波兰无力再抽身对付苏联,苏联尽管对现行边界不满意,但还是愿意与其重修关系。1922年6月,波兰与苏联签订《波苏友好条约》,有了一定的改善[29],但两国间仍存有相当的不信任。1926年9月,苏联向波兰外长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波兰同意,并建议苏联同波罗的海三小国都签订相同的条约,苏联亦答应。然而两国间的谈判又因为领土问题而陷入胶着,苏联认为立陶宛应拥有波兰领内的维尔诺省,而波兰认为这违反了《里加条约》,双方关系急速恶化[30],甚至在1927年6月,苏联大使遭到波兰的白俄罗斯侨民刺杀身亡。一直到1929年,苏联与波兰签订《白里安-凯洛格条约》,双方协议不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执行工具后,波苏关系才解冻。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亚洲发生了战事,苏联为抽出兵力顾及该区,于1932年7月与波兰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时间为10年。[/color]
[b]希特勒上台后[/b]
[color=#00b050]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与其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获得了政权,一反先前德国与苏联交好的关系,提出了纳粹主义向东方扩张的“生存空间”理念,并宣称将建立一个在欧洲大陆拥有霸权的泛德意志国家,德国最终将对苏联展开战争。为达到此目的,希特勒将在德国的周围建立其反共战争的同盟国、卫星国或傀儡国。希特勒执政之初,德国与波兰关系急速恶化,1933年2月,希特勒接受英国《星期日快报》记者谈话时曾扬言:“要求波兰将走廊还给德国,并要在‘短时间内’。”还策动了德波边境的反波兰游行示威运动,如宣称将“解放”在但泽与走廊地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并声称但泽将德国领土隔为两地是“《凡尔赛条约》中最丑恶的部份”。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则以武装部队驻于边境,施加军事压力,令希特勒收手[33]。德国与苏联的交恶,反而促使苏联与波兰改善,希特勒便改变方针,表示愿意修补两国的关系,停止了20年代以来的关税战和攻击性的宣传。1933年11月,德波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称:“将以外交手段解决两国间的纷争。”1934年,两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36]。1935年后,继任毕苏斯基职务的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将军察觉到德国的威胁,该国正违反《凡尔赛条约》,积极的重整军备。但波兰外交部长、同时也是毕苏斯基内阁成员的约瑟夫·贝可勒尔则继续奉行亲德政策,从“德奥合并”到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危机事件”时,波兰都表示支持德国。同时,波兰也仿效德国以武力威胁他国—出兵立陶宛、强迫后者承认维尔诺属波兰领土,以及施压捷国、成功吞并了捷欣一地[38],这些侵略作为都令波兰在欧洲的形象恶化,国际地位更为孤立。
完成吞并捷国后,希特勒开始正式拉拢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如同后来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芬兰和日本帝国的联合战线,1938年,新任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波兰大使会晤,提出其联盟必须以但泽划归给德国、并在走廊地区建立一条高速公路来连结德国领土为前提,倘若波兰答应,希特勒将会未来给予波兰乌克兰北方的领土,并将德波条约将延长25年作为补偿。然而波兰认为,若加入了德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将会沦落为一个卫星国,甚至最终其国家地位将受到威胁,如同捷国被德国所吞并,因此贝可勒尔拒绝其提议,波兰外交部与军事领导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兰政府领导人亦不信任希特勒。3月21日,贝可勒尔前往柏林与希特勒会晤,后者强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国的条件,但遭到拒绝,双方不欢而散。希特勒即命令军方拟定入侵波兰的计划—《白色方案》,并于4月3日予以批准。
英国也意识到德国与波兰关系的改变,1939年3月31日,波兰得到英国的保证,将维护前者领土的完整;4月6日,贝可勒尔前往伦敦签署《英国-波兰安全保证条约》;5月19日,波兰又与法国签订类似的议定书,表示当波兰受到攻击时,法军将攻击德国,同样地,当法国与比利时受到德国攻击时,波兰也会进攻后者。希特勒于同月28日以波兰接受英法两国保护为由,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命令德军在8月前做好进攻该国的准备。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仍认为能与希特勒能达成一项关于但泽(也许还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9a114439423540fe389b668f9145.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在华沙举行阅兵式[/font][/color][/align] [size=2][b]德、苏的妥协[/b]
[color=#00b050]在但泽和走廊的会谈破裂后,德国几个月内与波兰之间没有任何外交互动。希特勒也知道,自从1939年4月起,英法两国为遏止德国而与苏联谈判,但前两者仅欲苏联提供帮助,却不愿在苏联同样受到攻击时援助,谈判遂陷入胶着,再加上苏联与德国国境并未相接,若要与德军战斗就得通过波兰或罗马尼亚的领土,而这两个国家却都不同意其军队通过,尤其是波兰,贝可勒尔认为若与苏联同盟只会激怒希特勒,让战争提早爆发。希特勒见此,便于8月23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于当天晚上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有效时限为十年,国际上对德苏的关系改变感到震惊,原先这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对立的。然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非仅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其中还附加了一项秘密协定:两国共同瓜分东欧,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家,以波兰来说,他将被德苏两国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领土,剩余则划给苏联,两国不但将共同出兵打击波军,在德国因进攻波兰而遭英法宣战时,苏联将会维持中立,波兰即因此将面对历史上德国与俄罗斯的第四次瓜分。[/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df4f1443942355fd9d920c39e18d0.jpg[/img][/align]
[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国坦克[/font][/color][/size][/align]
[b][size=2]最后通牒[/size][/b]
[size=2][color=#00b050]在英国的催促下,1939年8月29日,德国发布了最后一次的外交声明,同时,《白色方案》的时程表必须重新修正。当晚,德国政府作出回应,除了要保护波兰的德国少数民族外,德国还要收复但泽以及波兰走廊(先前希特勒仅要求于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现要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现已要一场真的战争,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时西方国家介入的问题,并欲分化波兰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因此提出了有一个附带条件:前来的波兰全权代表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抵达柏林来签署一项协议。英国的张伯伦内阁仍为可以继续进行谈判而感到高兴,但若考虑到德国规定波兰全权代表要在限时一天的时间里抵达,这个难以达成的限时行动也意味着此为德国的最后通牒[49][50]。1939年8月30日至1939年8月31日间的凌晨,里宾特洛甫向英国大使宣读了德国的十六项要求,而当英国大使内维尔·汉德逊要求将该文件副本转交给波兰政府时,遭里宾特洛甫拒绝,理由是“波兰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达。”[51]当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于当日中午抵达柏林、求见里宾特洛甫时表示,波兰愿意考虑与德国进行谈判,但他也承认自己没有全权能签署任何协议,里宾特洛甫便将他赶走。不久,德国的广播宣布波兰否决了德国的提议,因此谈判终止。下午四点,希特勒决定将攻击行动于隔天早上4时45分展开。[/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概述[/b]
[size=2][color=#00b050]落后保守的波兰军队几乎不知道外界军事的巨大变迁,更不知道德军所用坦克的强大威力,而是依然故我的停留在骑兵无所不能的时代。在战场上,波兰以为德军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猛攻。
波兰的骑兵部队十分勇敢,他们狂风般席卷而来,马蹄声、喊杀声响成一片。但是,德军坦克部队的熗炮威力远远超过骑兵。骑兵们一排一排地倒下去,几乎没有能接近坦克的。波兰人的确是英勇的,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又补上来,坦克里的德国人觉得这已不是战场,而是靶场甚至屠场。看到波兰人没有打算投降的,甚至没有后退的,德国人很开心地一个接一个、一排接一排地去杀。
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波兰军队迅速溃败。9月28日,波兰首都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破灭了。随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正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双方军力部署[/b]
[size=2][b]德军[/b]
[color=#00b050]德军指挥部为隐蔽的突袭波兰,预先在两个方向上隐蔽地展开了部队。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3集团军(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集结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4集团军(司令官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官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将军)和第4航空队(司令为勒尔将军)提供支援。德军共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共计88.6万人,如果算上预备队则兵力为62个师,160万人。[/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15aa1443942326e1bd120d1359584.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fea714439423293ab7744f5012b3f.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cfa314439423402cecba45db1285e.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集结在德波边境待命出发的德国坦克机械化部队[/font][/color][/size][/align]
[size=2] [b]波军[/b]
[color=#00b050] 波兰在和英法结盟后,在德国进攻的威胁下,波兰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由于在人数和装备上大为逊色于德军,波兰为抵抗侵略仅能出动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近80个民防营。计有轻型坦克22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7架飞机。波兰海军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约100万人,最高司令官为斯米格威-罗兹元帅。在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并未完成。波军指挥部在预定的防御地区仅展开了24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1个装甲摩托化旅,3个山地步兵旅和56个民防营。在战争开始初期波兰军队的展开还在继续。波军总司令部计划实施战略防御,阻止敌人,为英法联军的行动赢得时间并根据形势采取进一步行动。波军主力沿德波边境展开,占领北部防线的是“莫得林”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指挥官是普谢德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将军),“维希库夫”战役集群(3个步兵师)和“纳雷夫”战役集群(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在“波兰走廊”是“波莫瑞”集团军(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为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在波兹南省西部是“波兹南”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库特谢巴将军),“罗兹”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鲁梅尔将军)担任罗兹和华沙方向的掩护。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维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结了“克拉科夫”集团军(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1个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将军)。保卫南部边界的任务由“喀尔巴阡”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司令官法布里奇将军)担任。“普鲁士”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贝尔纳茨基将军)为第2梯队,配置在凯尔采,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拉多姆地域。[/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0021443942341ee881a4fbfd1559.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13901443942344f01fb29c54cc015.jpg[/img][/align]
[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波兰步兵及骑兵[/font][/color][/size][/align]
[b]波兰闪击战 - 参战兵力[/b]
[size=2][b]作战国家:德国VS波兰[/b]
[b]德军方面[/b]
[color=#00b050]投入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dff1443942348973381080a2189f.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军训练有素的渡桥[/font][/color][/size][/align]
[size=2][b]波兰方面[/b]
[color=#00b050] 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架,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color]
[b]苏联方面[/b]
[color=#00b050]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过程[/b]
[b][size=2]战斗开始[/size][/b]
[size=2][color=#00b050]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作答。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1b3a1443942332f544698176d1767.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波兰格但斯克,正在移除德波边界界杆的德军士兵[/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8956144394233400fe748ed7adfa5.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军步兵训练有素突破防线[/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2e1214439423362c0f35ecd6a2cd6.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柏林当局到处张贴标识,指示防空洞位置[/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2e85144394233882a5261917b1a21.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军以坦克为先导,进入波兰腹地[/font][/color][/align]
[size=2][b]突破防线[/b]
[color=#00b050]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腹地突进。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李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1939年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有说法声称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的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熗向波军扫射,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人想象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然而经考证,骑兵对阵坦克只是德军的欺骗宣传。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1939年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至1939年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军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olor]
[b] 陷入被动[/b]
[color=#00b050]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战略纵深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51014439423469f506a7ba579fb0.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波兰骑兵面对坦克大受损失[/font][/color][/align]
[size=2][b]重创波军[/b]
[color=#00b050]至1939年9月7日,龙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纳的第16装甲军于1939年9月8日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1939年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1939年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1939年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1939年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939年9月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1939年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939年9月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color]
[b] 背后阴谋[/b]
[color=#00b050]早已同德国商量好收复寇松线以西波兰所占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1939年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1939年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1939年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1939年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1939年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1939年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1939年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1939年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939年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e0071443942352398b486e9b37791.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手无寸铁的波兰人在党卫军的威逼下举手列队[/font][/color][/align]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结果[/b]
[size=2][color=#00b050]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
二战结束以后,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工兵部队在撤退中被捕,其余全被歼灭。”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波军死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波兰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牺牲。仅华沙就死近25万人,数万无辜公民受伤。
德军的损失:死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人。[/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a1dc14439423507299833da1f3edd.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宣布投降[/font][/color][/align]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评论 [/b]
[size=2][color=#00b050]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作战以及闪电攻击理论,率领第十九装甲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第十九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四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熗向波军扫射,用厚重的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想像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唐吉诃德的笑话被愚蠢地再现。
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战马的血肉之躯与坦克的钢铁之身的碰撞,是一种落后与先进、愚昧与文明的失衡撞击。这一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再次昭示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睿智。
二战虽然已经远离,和平与发展亦已成为当今的主题,但是动荡甚至战争的因素一直存在着。从2001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都表现出了世界和平的脆弱。忆古思今,以史为鉴,任何一个国家要保证自己的尊严,占据战争来临时的主动,就必须不遗余力的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的国防实力。[/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意义[/b]
[size=2][color=#00b050]法西斯德国为侵略和占领波兰而发动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是大战在西方的第一战。德波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过这次战争,原本一个独立的波兰成为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蛋糕,而一直执行绥靖政策的英法等国却并没有由此而真正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直到战争在欧洲全面爆发。[/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后总结[/b]
[size=2][color=#00b050]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略失误[/b]
[size=2][color=#00b050]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西线法军83个师面对德军23个师,其中德军只有11个师较精良,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作了一个援助波兰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德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线”。法军9月12日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德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马奇诺防线。当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向前苏联结盟。由于轻敌情绪的强烈干扰,它又不能设法稳住背后的前苏联人,将其推向德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单独与德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波兰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军事观念上,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德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德军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波兰骑兵,因为不懂得我军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波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此时的波兰西部就像一块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事实上我们从战后的分析可以看到,波军应考虑放弃西部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流域右线重点设防,作有步骤的防御,以此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那么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毕竟拖延时间对波兰总是有利的。但波兰指挥官总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一败涂地。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同时,在波军的部署上,我们还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们将主力靠前配置,很显然他们还打算一旦英、法在西线作战成功,德军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结局说明了一切,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德国空军已使波兰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德军机械化速度。即使波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多点设防,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波兰能坚持多久?其间前苏联会不会同德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大国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波兰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德军点评[/b]
[b][size=2]战役部署上危机四伏[/size][/b]
[size=2]关于两线作战
[color=#00b050]应该说,德军进攻波兰是在两线作战威胁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当时,德军东面有波兰40多个师,装备870辆坦克、火炮4300、飞机1000余架;而西面则是英法联军110个师,装备坦克3000多辆、火炮2.6万余门、飞机3000余架。德军此时总兵力共106个师,装备坦克3195辆、火炮1万余门、飞机2500架。相比之下,德军处于严重劣势,不具备两线同时开战的能力。因此,如何减轻两线作战负担是保证其不败的关键。
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主要兵力击败波兰,德军为此所做努力是在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驻守了33个师并可以得到第2和第3航空队共约500架飞机的支援。同时,希特勒严令西线德国空军在英法空军没有没有进行大规模攻击前不得越境进攻,只能在德国本土实施防御。
从德军部署来看,尽在西线留下33个师的兵力显得远远不够。何况这33个师中没有装甲与摩托化部队且只有11个是现役师。齐格菲防线虽说可以依托但并不很牢固,这一点上远远比不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而且防线也缺乏足够的纵深,对于势力庞大的英法联军并不能构成很大的阻碍。500架飞机可以对守军起到增援作用,但同英法联军上千架飞机相比则感觉有些寒酸。所以实际上,德军进攻波兰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两线威胁并没有解除。
德军在西线的33个师直接面对的是法国驻守马其诺防线的86个师,两者兵力相差悬殊。何况,法国空军可以出动对德国军火基地-鲁尔区实施大规模轰炸,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德军作战计划。而且,对于法军来说,这应该是保存己方实力而又能打击德国的最佳方案。德军的许多将领在9月份也最担心这件事的发生。尽管由于法国害怕空袭会引起德国报复而最终没有出动空军对德国实施空袭,但德国自身以寄希望于德不动则法不动的消极思想来组织西线防御本身有很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国没有轰炸德国是胆小而缺乏眼光,对于德国来说没有背后遭到空袭实属侥幸。
德国在对波兰作战中是没有必要担心英法大规模进攻的,原因就是有苏联的暗中帮助。在苏波战争爆发次日即1939年9月2日,苏联就宣布局部动员。而在英法对德宣战后两天,9月5日,伏罗希洛夫命令基辅和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入战备状态。这时的形势非常明朗,波兰已经处于与德国作战,英法也已经卷入;此事无论是英法波德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威胁到苏联。这时的苏联是中立国,在“事不关己”时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世界和平”而协助仇视自己的波兰攻打德国。显然,苏联的军事举动是针对英法对德宣战的。1939年9月9日,法国第4集团军向萨尔布吕肯地域实施有限进攻。第二天,苏联西部军区部队再次进入战备状态,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意图。
1939年9月17日, “苏联红军向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开始JF进军,以便将渴望重归苏维埃共和国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制止XTL侵略的进一步扩大。”这个行动,协助德国的用意很明显,当然还有自身国家利益需要。
结合德苏秘密协定,无疑苏联两次将军队进入战备状态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德国牵制、消灭波兰,并以此来威慑英法,为德国减轻西线威胁,以使德国在万一遭到英法大规模进攻时不必顾虑波兰而全力对付英法。这样,苏联不仅能够得到协定中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也能利用英法同德国大战之际四处扩张并最终坐收渔利。[/color]
兵力部署
[color=#00b050]根据现有资料,德军进攻波兰兵力部署如下:
南方集团军群:88.6万人,中路第10集团军、北翼第8集团军、南翼第14集团军,共有33个师。
北方集团军群:63万人,第4集团军,第3集团军;共有21个师,其中11个师部署在东普鲁士。
上述两个集群的装甲部队都在波兰西部边境的西普鲁士展开。
德军的部署应该不予肯定,尽管在实际作战中并没有起到一些不利作用。
德军进攻波兰的主攻部队是装甲兵,而保证战役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尽量避免装甲部队前进受阻。而纵贯波兰中西部的维斯瓦河正是这样一个天然的障碍物。倘若波军依托这个巨大的“防坦克沟”进行防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反坦克武器不足的弱点,对德军装甲部队迅速推进有不利影响。
另外,德军在东普鲁士仅部署11个师也是一个较大失误。这11个师中没有装甲部队,突击能力弱、抗突击能力也不行;而且,东普鲁士被波兰领土三面包围,缺乏支援;如果兵力不足,容易被对方歼灭。波军如果集中兵力即便不依靠装甲部队,对付这11个师还是胜算很大。如果这部部队被歼,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也会实力大损,最终可能对战局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还有,德军在制定作战计划中没有采取大规模合围部署,而基本属于追击方案,从而未能在开战之初利用突袭条件大量歼灭波兰军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作战有了32天的拖延。[/color][/size]
[b][size=2]进攻中的一些问题[/size][/b]
[size=2]闪击战的成功背后[/size]
[size=2][color=#00b050]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使用大批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等快速兵团突破波军防线,迅速插入波军后方并将其包围歼灭。应该说,德军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闪击战术运用得当。
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德军作战中依旧有些问题。
首先,虽然德国是第一个组建了装甲师的国家,但是除了装甲部队军官外的大部分高级军官,包括最高统帅部的官员们都对装甲兵运用属于外行。他们都普遍认为,现代战争尽管有了新兵种的出现,但基本仍然同一战一样,仍是以步兵作战为主,装甲兵只是支援步兵的一个兵种,只能从属于步兵。这一点从德军只成立了装甲师和将装甲师隶属于步兵军而没有单独成立装甲军可以看出,这对发挥装甲兵的威力和加速战役进程相当不利。更何况德军此时装备的坦克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有相当数量训练用的I型坦克,装甲和火力都很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德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危险程度。整个战役中德军损失坦克217辆,而波兰宣布德军损失坦克和装甲车900余辆,损失数量较大与此有些关系。
其次,德军中许多中下级军官是比较称职的,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但这同时也造成军官伤亡率相当高,使得一些战斗因为缺乏指挥部队乱成一团。由于这场战役是德军第一次实战,士兵们也缺乏经验,缺少现代战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概念。部队在行进中相互混杂、战场上怯战、误伤时有发生。德军的混乱给波兰造成多次反击机会。
比如1939年9月9日,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强渡布祖鲁河,向其东南方向的德军第8集团军侧翼实施反突击,德军在援军12个师的支援下击退波军反击并合围该集团军。
不过侥幸的是,波军的情形更为混乱。如果在初战失利后仿效德军将残存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并配合其他部队在夜间对德军混乱部队反击,很有可能对德军构成较严重威胁。
所以说,对于德军在对波兰作战运用闪击战的成功,公正评价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则是己方缺点未被波军利用和对方自身失误所赠。[/color][/size]
[size=2]关于华沙战役[/size]
[size=2][color=#00b050]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西邻维斯瓦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上十分重要。对于德军来说,迅速攻克华沙可以对波军士气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战役的速战速决。
战争仅仅爆发一周后,1939年9月8日,德军第4装甲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时华沙波兰守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并且已经有东撤迹象。正常来说,上策是放任波军撤出华沙城再行围歼,但德军确是并未突袭该城反倒是绕道将其包围后又向东推进,使得波军拼死反抗,而德军直到1939年9月28日方才攻克该城。这其中固然有波军英勇抵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希特勒的干预,而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忽略。
1939年9月9日,即德军抵达华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发出第三号命令,要求进攻波兰的陆空部队做好调往西线的准备。原来这一天,西线的法国第4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而希特勒非常担心这是对方大规模进攻的前奏。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做为德国来说,需要保存实力,尤其是需要保存装甲部队和空军等快速兵团的实力,以便一旦形势紧迫时可以迅速西调。不过,在未明确法军意图前,德军是不应该调往西线的,只能处于一种待命状态。同时,对于德军来说,也需要为部队西调后仍能有实力依靠剩余部队打败波军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其在调动之前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波军,以减轻日后东线战场上波军对峙的压力。如果放任波军华沙守军向东撤离将使德军难以保证在西调前追上并歼灭这支12万人的部队,况且法军9日的行动明显是针对8日德军夜抵华沙一事。德军采取对华沙的围而不克策略应该说相当高明,一方面有利于稳住法军,另一方面又可以争取时间歼灭更多的波军有生力量。
正是出于这一初衷,德军才将准备东撤的波军又堵回了华沙,并放弃了迅速攻克华沙的胜利,转而向东以求歼灭更多波军及其新建兵团,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果然几天后,1939年9月12日,根据英法最高层的指示,法军的进攻行动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军兵临布列斯特要塞。这次德军一反前次在华沙的围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经过4天攻坚,力克该城,随后形成了将波军在布格河以西部队全部合围。
在攻克要塞过程中,为了防止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和因华沙波军的牵制导致进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军于1939年9月15日请求苏联出兵。这个请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怀,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下辖第3、4、10、11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独立步兵军)与乌克兰方面军(下辖第5、6、12集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和铁木辛哥指挥下开进波兰东部。这个行动,立刻将布列斯特以东30余万波军牵制并吸引过去,使得德军也迅速攻克了该要塞。
当然,德军请求苏联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也同华沙之战有关。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苏联出兵相助为上策。
当9月25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政治上的影响[/b]
[b][size=2]反抗与占领政策[/size][/b]
[size=2][color=#00b050]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内容,德国将拥有18万8,000平方千米、2,020万人的占领区。于是在波兰战役尚未结束时,德国就先于9月8日和13日设置了占领波兰的军区,分别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指挥的“波森”军区(Posen,后来该区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主力部队—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部)和由瓦尔特·海茨指挥的“西普鲁士”军区(Westpreußen),分别占领了大波兰和波美拉尼亚两区,之后将两者划入本国领土,共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1000万,较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东部边界长250千米。后来希特勒将任命阿瑟·格雷泽和但泽的纳粹党州领袖艾柏特·福斯特两位纳粹党行政人员管理波森与西普鲁士军区,而剩余的波兰领土则由新成立的波兰总督府管辖,由汉斯·法兰克负责。1939年10月3日,希特勒再设立了“罗兹”和“克拉考”军区,并分别由伦德斯特和利斯特将军指挥。
占领期间,纳粹政府对并入德国领土的地区施以“德国化”政策,判断居民是否具有德意志血统,或无则依照种族而施加不同待遇,波兰人不是遭到驱逐就是被派放至德裔人家庭作劳动力,并剥夺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其成为单纯的劳动群众,而单纯因为他们是波兰人就被德军杀害的事件时有所闻,德军部份将领,如布拉斯科维茨曾向希特勒抱怨党卫队的行径,希特勒后来因此对他产生了恶感。驱逐出德国境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被送至波总督府中,尔后德国设立大量的集中营将他们有系统地屠杀。苏联方面,其吞并的波兰领土被瓜分至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中,并施行“俄罗斯化”政策,将大量波兰知识份子、军官、地主等社会精英予以屠杀(最为著名者即是“卡廷森林屠杀案”),并把大量平民送至古拉格劳改营。根据波兰民族纪念研究所的资料,在1939年至1941年苏联占领期间共有150,000波兰人死亡、320,000名波兰公民遭到驱逐。战争全期,共有全国六分之一(600万人)的波兰人死于德国或苏联的占领政策下,为二战各国伤亡人数比例中最高者(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波兰官方在战事结束后从未正式宣布投降,其残存军队逃往西方盟国继续对德作战,也有大量的士兵脱下军服躲到森林或是民众之中,波兰本土因而逐渐诞生一支地下反抗军,并在二战期间于波兰本土上进行过多次的游击战,波兰境内的抵抗运动也是二次大战各个被纳粹所占领的国家中最大规模者,也是仅次于苏联(120万)和南斯拉夫(80万)境内游击队人数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装部队(51万)。1939年9月30日,波兰推举出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作为流亡政府的领导人,并于各地战场加入盟军对轴心国作战,如1940年的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西部沙漠战场、1943年的意大利战场、1944年的大君主作战和1945年柏林战役等,本土上亦多次爆发大规模武装抵抗行动,如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1944年的华沙起义,希特勒为报复后者的行动而下令德军摧毁华沙,华沙因而被夷为平地,成为二次大战受创最为严重的一个城市。除了提供可用兵力外,波兰人也在情报领域方面也对盟军有相当的贡献,其中以协助窃听无线电和战前破译了恩尼格玛密码机最为出名。[/color][/size]
[b][size=2]与苏联关系的变化[/size][/b]
[size=2][color=#00b050]法国战役结束后不久,由于预见苏德战争不久将爆发,波兰同与德国瓜分其领土的苏联外交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盟军欲组成一个统一的反德战线,英国向波兰流亡政府施压,加上国内外极其对雷兹和贝可勒尔同时与德国和苏联为敌的“两个敌人”政策不满,西科尔斯基被迫与苏联修好,并要于后者领土内建立一支波兰军队。波兰内部还曾在看法上存有分岐而一度分裂,在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后,西科尔斯基宣布支持苏联,两国暂时恢复了外交关系。然而到了1942年,苏波两国关系再度恶化,并分为两派:亲西方的安德斯与西科尔斯基将军派和反对派。
1943年,德国于卡廷发现了遭苏联屠杀的波兰军官尸体,波兰流亡政府要求进行调查,苏联借口波兰“与德国同流”而宣布断交,并继续培养苏联境内的波兰部队,人数逐渐壮大至十万多人,称“波兰人民军”。到了1944年,波兰地下反抗军—波兰家乡军进行史称“华沙起义”的抗德作战,但距离极近的苏联军队不前往支援,任其被德军所消灭,而后占领华沙时,再将其他反苏或是意识形态敌对的波兰人逮捕,扶持其共产党政权,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之后再度分裂为主张和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谈判与其反对者。战后,波兰长期由共产党“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并以“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流亡于西方的波兰政府则要一直到东欧革命后才重回故土。[/color][/size]
[size=2] [b]衍生的大众文化[/b][/size]
[size=2][color=#00b050] 以下为故事背景设定于波兰战役爆发期间之作品,并非全数列出:
《利伯维尔》(Wolne Miasto,1958年电影)
《逃犯》(Lotna,1959年电影)
《鹰》(Orzeł,1959年电影)
《……无论您在何处,总统先生》(……Gdziekolwiek jestes Panie Prezydencie,1978年电影)
《波兰道路》(Polskie drogi,1976年电视剧)
《四位坦克兵和一条狗》(Czterej pancerni i pies,1966年电视剧)
《华沙青年的生日》(Urodziny młodego warszawiaka,1980年电影)
《威尼斯》(Wenecja,2010年电影)
《铁皮鼓》(1959年小说,君特·格拉斯著)[/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波兰政府流亡[/b]
[size=2][color=#00b050]波兰政府先是在在1939年9月17日逃往罗马尼亚,1939年9月30日瓦迪斯拉夫·西科尔斯基在巴黎成立了一个波兰流亡政府,1940年夏天德国入侵法国后,波兰流亡政府逃到了伦敦。[/color][/size]
[/td][/tr][/table]
[b]波兰闪击战 - 简介[/b]
[size=2][color=#00b050]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国、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79f14439423227712162d39d3fde.jpg[/img][/align]
[size=2]名 称:[color=#00b050]波兰战役[/color]
地 点:[color=#00b050]波兰西部[/color]
时 间:[color=#00b050]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 [/color]
参战方:[color=#00b050]德国、波兰、苏联、斯洛伐克[/color]
结 果:[color=#00b050]德国、苏联完全胜利,二战爆发 [/color]
参战方兵力:[color=#00b050]德国约151万人 、波兰约100万人 、苏联466,516–800,000人 [/color]
伤亡情况:[color=#00b050]德军伤亡3.8万人、波军伤亡24.4万人、斯洛伐克军队伤亡0.1万人、苏军3000-5000阵亡或失踪8000-10000人受伤 [/color]
主要指挥官:[color=#00b050]德国:古德里安,博克,伦德施泰特;波兰:希米格维,艾尔豪森 [/color]
领土变更:[color=#00b050]波兰的领土主要被德国、苏联瓜分 [/color]
特 点:[color=#00b050]实践了闪击战术[/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简介[/b]
[size=2][color=#00b050]1939年9月1日04:45,德军联合其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军队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给予纳粹德国48小时限期撤出波兰领土。因为德国没有听从英法的警告,英国和法国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所有参与的国家都没有估计到这场战争会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以及对于之前1921年签订的屈辱的《里加和约》的不满,在1939年9月17日从东面收复寇松线以西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德军和红军在9月28日在布格河会师。波兰侵略战大致上在10月6日结束,但是波兰没有向德国或苏联投降。而且,波兰的流亡政府在盟国组织了一个有力的地下组织。[/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0a1f14439423248c7ee4a0682aca4.jpg[/img][/align]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背景 [/b]
[size=2][color=#00b050]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
由于众所周知的“绥靖政策”,法西斯德国的扩张终于到了露出獠牙的时候了,在希特勒的精心策划下,德国正式拉开了侵略的序幕,而波兰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补充军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波兰成为了首要的目标。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格但斯克),有权在“波兰走廊”修筑公路、铁路,但被波兰拒绝。3月21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并于31日给予波兰安全保证,这更坚定了波兰的信心。4月3日,德国最高统帅部颁布了《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color]
[b]凡尔赛体系[/b]
[color=#00b05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三大欧洲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解体,原本其领地内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为民族国家,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小国、芬兰、南斯拉夫以及波兰,这些国家形成的欧洲态势被称作“凡尔赛体系”。其中,波兰第二共和国人口约2,700万,领土面积为388,000平方千米(排于全欧洲第六位),是东欧最大的国家之一,但随着德国与苏联逐渐自一战与内战的创伤恢复,这些独立出来的新兴小国感受到两欧洲大陆强权国的威胁,同时其本身国力又不足以对抗,遂开始寻找盟国以保障其本身安全,波兰便寻求英国与法国的协助。
英国与法国虽为传统盟国,在一战中对抗德国和武装干涉俄国内战时皆并肩作战,但面对波兰的要求则有了不同的回应。英国为保持欧洲的均势,不愿过份削弱德国而令法国变得过强,因此在20年代波兰请求帮助时皆予以拒绝。英国认为,波兰是法国的盟友,对于英国本身并无利益,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甚至连波兰领土西里西亚在哪里都不知道,还曾说过:“波兰人民从未在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有能力维持长久的独立。[18]”外相奥斯丁·张伯伦爵士也曾于1925年2月表示:“任何英国政府都不会、也永远不会为保护波兰走廊而牺牲一名英国掷弹兵的性命。[19]”法国则是波兰的盟国,希望后者能取代俄国的作用,因此在德波领土问题上总是站在后者一边。然而在另一方面,法国与波兰间的关系又并非对等,法国有时会因为本身目的而损害波兰的利益,而波兰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肘吋。换句话说,倘若法国背弃波兰,后者在欧洲大陆上即会丧失唯一的有力盟友,将陷入军事上孤立无援的境地。
欧洲大陆上其他的小型国家,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三国组成了所谓的“小协约国”,波兰在寻求邻国盟友的过程中也想加入其联盟,但遭到捷国的拒绝,因而怀恨在心。两国间又彼此煽动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冲突,捷国煽动波兰内的乌克兰人,波兰则鼓励捷国的斯洛伐克人反对捷克人。在波兰领土四周,仅有罗马尼亚始终与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21年3月还曾签订同盟条约,以应对俄国的威胁。虽然到了1939年该条约已经过期,但罗马尼亚仍对后来波兰政府、士兵与难民的逃亡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color]
[b]德、波、苏之关系[/b]
[color=#00b05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战败,被迫接受协约国的《凡尔赛条约》,放弃东部历史上曾属于波兰的大量领土,而俄罗斯帝国崩溃、苏联成立后,波兰趁此机会独立,并与后者发生了波苏战争,结果波兰在华沙战役中扭转局势,让苏联无法将其并吞。在整个1920年代,德国与苏联于国际上备受孤立,两国反而因此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助关系[23],1922年4月德国就与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后者将提供德国武器试验的场所,许多未来发迹的技术都在此时获得宝贵的测试经验,如坦克;而苏联则得到德国教官对其军队进行现代化与训练,令百废待兴的苏联红军可以更快地抵御波兰的威胁。两国间的合作十分密切,且并无意识形态的冲突,当时德国军队领导人汉斯·冯·塞克特将军认为苏联是理想的盟友,两国的合作可以长久,并共同于未来将波兰毁灭[23][24]。
在此时期,德国对于波兰的厌恶程度甚至超过英法等国,原因包括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转向容忍、法国军事思想转为防御为主、并还有士气萧条的情况,故不易另起战端,且在一战结束时,德国只丧失了阿尔萨斯-洛林两省给法国,这两省在历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国,民族成份复杂而难定其归属,但在波兰的情况中,德国不但要让其恢复1772年时的领土,还要丧失西里西亚此一重要的工业产煤区(作为败战之惩罚)、割让但泽这个纯德国城市以及“走廊地区”给予波兰(该市超过95%的人都讲德语),在名义上成为独立的“利伯维尔”,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限制了后者的发展。大战结束后,德国总计丧失帝国时期的13%领土与12%的人口,其中波兰又占其极高之比例[27]。出身自德东一带的塞克特对波兰更是痛恨,曾说道:“波兰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与德国本身的需求不可调和的,波兰必须灭亡,而且一定会灭亡。并灌输军队中“毁灭波兰”之信念,后来此主张也同样为柏林的高级官员所接受[25],魏玛共和国总理约瑟夫·魏尔斯(Joseph Wirth)曾公然发表过“波兰必须受到惩罚”的言论[20],而英国首相乔治·洛伊德(George Lloyd)也曾说过:“波兰被给予的太多,以后会造成大麻烦。[27]”1925年6月起,德国开始对波兰进行关税战,并对其境内德意志侨民宣传复仇主义,鼓励其分裂运动[28]。
苏联刚从战争中结束时与波兰的关系也同样紧张,尤其是《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更是让后者感到极大的威胁,认为德苏两国军队未来可能发动向华沙进攻的巨大箝形攻势。但实际上,苏联这时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不愿在国际事务上发生冲突,故对外采和平外交。波兰提出除了维护其现有的《里加条约》规定的边界外,在其他领土上已无所求,加上面对逐渐壮大且不友善的德国,波兰无力再抽身对付苏联,苏联尽管对现行边界不满意,但还是愿意与其重修关系。1922年6月,波兰与苏联签订《波苏友好条约》,有了一定的改善[29],但两国间仍存有相当的不信任。1926年9月,苏联向波兰外长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波兰同意,并建议苏联同波罗的海三小国都签订相同的条约,苏联亦答应。然而两国间的谈判又因为领土问题而陷入胶着,苏联认为立陶宛应拥有波兰领内的维尔诺省,而波兰认为这违反了《里加条约》,双方关系急速恶化[30],甚至在1927年6月,苏联大使遭到波兰的白俄罗斯侨民刺杀身亡。一直到1929年,苏联与波兰签订《白里安-凯洛格条约》,双方协议不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执行工具后,波苏关系才解冻。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亚洲发生了战事,苏联为抽出兵力顾及该区,于1932年7月与波兰签订了《波苏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时间为10年。[/color]
[b]希特勒上台后[/b]
[color=#00b050]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与其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获得了政权,一反先前德国与苏联交好的关系,提出了纳粹主义向东方扩张的“生存空间”理念,并宣称将建立一个在欧洲大陆拥有霸权的泛德意志国家,德国最终将对苏联展开战争。为达到此目的,希特勒将在德国的周围建立其反共战争的同盟国、卫星国或傀儡国。希特勒执政之初,德国与波兰关系急速恶化,1933年2月,希特勒接受英国《星期日快报》记者谈话时曾扬言:“要求波兰将走廊还给德国,并要在‘短时间内’。”还策动了德波边境的反波兰游行示威运动,如宣称将“解放”在但泽与走廊地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并声称但泽将德国领土隔为两地是“《凡尔赛条约》中最丑恶的部份”。波兰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则以武装部队驻于边境,施加军事压力,令希特勒收手[33]。德国与苏联的交恶,反而促使苏联与波兰改善,希特勒便改变方针,表示愿意修补两国的关系,停止了20年代以来的关税战和攻击性的宣传。1933年11月,德波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称:“将以外交手段解决两国间的纷争。”1934年,两国签订了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36]。1935年后,继任毕苏斯基职务的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将军察觉到德国的威胁,该国正违反《凡尔赛条约》,积极的重整军备。但波兰外交部长、同时也是毕苏斯基内阁成员的约瑟夫·贝可勒尔则继续奉行亲德政策,从“德奥合并”到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危机事件”时,波兰都表示支持德国。同时,波兰也仿效德国以武力威胁他国—出兵立陶宛、强迫后者承认维尔诺属波兰领土,以及施压捷国、成功吞并了捷欣一地[38],这些侵略作为都令波兰在欧洲的形象恶化,国际地位更为孤立。
完成吞并捷国后,希特勒开始正式拉拢波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如同后来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芬兰和日本帝国的联合战线,1938年,新任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波兰大使会晤,提出其联盟必须以但泽划归给德国、并在走廊地区建立一条高速公路来连结德国领土为前提,倘若波兰答应,希特勒将会未来给予波兰乌克兰北方的领土,并将德波条约将延长25年作为补偿。然而波兰认为,若加入了德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将会沦落为一个卫星国,甚至最终其国家地位将受到威胁,如同捷国被德国所吞并,因此贝可勒尔拒绝其提议,波兰外交部与军事领导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兰政府领导人亦不信任希特勒。3月21日,贝可勒尔前往柏林与希特勒会晤,后者强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国的条件,但遭到拒绝,双方不欢而散。希特勒即命令军方拟定入侵波兰的计划—《白色方案》,并于4月3日予以批准。
英国也意识到德国与波兰关系的改变,1939年3月31日,波兰得到英国的保证,将维护前者领土的完整;4月6日,贝可勒尔前往伦敦签署《英国-波兰安全保证条约》;5月19日,波兰又与法国签订类似的议定书,表示当波兰受到攻击时,法军将攻击德国,同样地,当法国与比利时受到德国攻击时,波兰也会进攻后者。希特勒于同月28日以波兰接受英法两国保护为由,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命令德军在8月前做好进攻该国的准备。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仍认为能与希特勒能达成一项关于但泽(也许还包括波兰走廊)的协议、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9a114439423540fe389b668f9145.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1939年10月5日,希特勒在华沙举行阅兵式[/font][/color][/align] [size=2][b]德、苏的妥协[/b]
[color=#00b050]在但泽和走廊的会谈破裂后,德国几个月内与波兰之间没有任何外交互动。希特勒也知道,自从1939年4月起,英法两国为遏止德国而与苏联谈判,但前两者仅欲苏联提供帮助,却不愿在苏联同样受到攻击时援助,谈判遂陷入胶着,再加上苏联与德国国境并未相接,若要与德军战斗就得通过波兰或罗马尼亚的领土,而这两个国家却都不同意其军队通过,尤其是波兰,贝可勒尔认为若与苏联同盟只会激怒希特勒,让战争提早爆发。希特勒见此,便于8月23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于当天晚上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有效时限为十年,国际上对德苏的关系改变感到震惊,原先这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是完全对立的。然而《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非仅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其中还附加了一项秘密协定:两国共同瓜分东欧,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家,以波兰来说,他将被德苏两国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领土,剩余则划给苏联,两国不但将共同出兵打击波军,在德国因进攻波兰而遭英法宣战时,苏联将会维持中立,波兰即因此将面对历史上德国与俄罗斯的第四次瓜分。[/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df4f1443942355fd9d920c39e18d0.jpg[/img][/align]
[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国坦克[/font][/color][/size][/align]
[b][size=2]最后通牒[/size][/b]
[size=2][color=#00b050]在英国的催促下,1939年8月29日,德国发布了最后一次的外交声明,同时,《白色方案》的时程表必须重新修正。当晚,德国政府作出回应,除了要保护波兰的德国少数民族外,德国还要收复但泽以及波兰走廊(先前希特勒仅要求于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现要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现已要一场真的战争,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时西方国家介入的问题,并欲分化波兰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因此提出了有一个附带条件:前来的波兰全权代表必须在一天的时间内抵达柏林来签署一项协议。英国的张伯伦内阁仍为可以继续进行谈判而感到高兴,但若考虑到德国规定波兰全权代表要在限时一天的时间里抵达,这个难以达成的限时行动也意味着此为德国的最后通牒[49][50]。1939年8月30日至1939年8月31日间的凌晨,里宾特洛甫向英国大使宣读了德国的十六项要求,而当英国大使内维尔·汉德逊要求将该文件副本转交给波兰政府时,遭里宾特洛甫拒绝,理由是“波兰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达。”[51]当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于当日中午抵达柏林、求见里宾特洛甫时表示,波兰愿意考虑与德国进行谈判,但他也承认自己没有全权能签署任何协议,里宾特洛甫便将他赶走。不久,德国的广播宣布波兰否决了德国的提议,因此谈判终止。下午四点,希特勒决定将攻击行动于隔天早上4时45分展开。[/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概述[/b]
[size=2][color=#00b050]落后保守的波兰军队几乎不知道外界军事的巨大变迁,更不知道德军所用坦克的强大威力,而是依然故我的停留在骑兵无所不能的时代。在战场上,波兰以为德军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猛攻。
波兰的骑兵部队十分勇敢,他们狂风般席卷而来,马蹄声、喊杀声响成一片。但是,德军坦克部队的熗炮威力远远超过骑兵。骑兵们一排一排地倒下去,几乎没有能接近坦克的。波兰人的确是英勇的,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又补上来,坦克里的德国人觉得这已不是战场,而是靶场甚至屠场。看到波兰人没有打算投降的,甚至没有后退的,德国人很开心地一个接一个、一排接一排地去杀。
在德军的强大攻击下,波兰军队迅速溃败。9月28日,波兰首都华沙守军12万人投降。10月6日,波军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破灭了。随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正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双方军力部署[/b]
[size=2][b]德军[/b]
[color=#00b050]德军指挥部为隐蔽的突袭波兰,预先在两个方向上隐蔽地展开了部队。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3集团军(司令官屈希勒尔上将)和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总指挥官为冯·博克上将。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集结了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4集团军(司令官李斯特上将)、第10集团军(司令官赖歇瑙上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官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总指挥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这两个集群分别由第1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将军)和第4航空队(司令为勒尔将军)提供支援。德军共投入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步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共计88.6万人,如果算上预备队则兵力为62个师,160万人。[/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15aa1443942326e1bd120d1359584.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fea714439423293ab7744f5012b3f.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cfa314439423402cecba45db1285e.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集结在德波边境待命出发的德国坦克机械化部队[/font][/color][/size][/align]
[size=2] [b]波军[/b]
[color=#00b050] 波兰在和英法结盟后,在德国进攻的威胁下,波兰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由于在人数和装备上大为逊色于德军,波兰为抵抗侵略仅能出动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3个山地步兵旅,2个装甲摩托化旅,近80个民防营。计有轻型坦克220辆、超轻型坦克650辆、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7架飞机。波兰海军编有16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总兵力为约100万人,最高司令官为斯米格威-罗兹元帅。在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并未完成。波军指挥部在预定的防御地区仅展开了24个步兵师,8个骑兵旅,1个装甲摩托化旅,3个山地步兵旅和56个民防营。在战争开始初期波兰军队的展开还在继续。波军总司令部计划实施战略防御,阻止敌人,为英法联军的行动赢得时间并根据形势采取进一步行动。波军主力沿德波边境展开,占领北部防线的是“莫得林”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指挥官是普谢德齐米尔斯基—克鲁科维奇将军),“维希库夫”战役集群(3个步兵师)和“纳雷夫”战役集群(2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在“波兰走廊”是“波莫瑞”集团军(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为博尔特诺夫斯基将军),在波兹南省西部是“波兹南”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库特谢巴将军),“罗兹”集团军(4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司令官鲁梅尔将军)担任罗兹和华沙方向的掩护。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维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结了“克拉科夫”集团军(7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1个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将军)。保卫南部边界的任务由“喀尔巴阡”集团军(2个步兵师,2个山地步兵旅,1个摩托化机械旅,司令官法布里奇将军)担任。“普鲁士”集团军(8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贝尔纳茨基将军)为第2梯队,配置在凯尔采,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拉多姆地域。[/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0021443942341ee881a4fbfd1559.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13901443942344f01fb29c54cc015.jpg[/img][/align]
[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波兰步兵及骑兵[/font][/color][/size][/align]
[b]波兰闪击战 - 参战兵力[/b]
[size=2][b]作战国家:德国VS波兰[/b]
[b]德军方面[/b]
[color=#00b050]投入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dff1443942348973381080a2189f.jpg[/img][/align][align=center][size=2][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军训练有素的渡桥[/font][/color][/size][/align]
[size=2][b]波兰方面[/b]
[color=#00b050] 拥有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架,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color]
[b]苏联方面[/b]
[color=#00b050]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过程[/b]
[b][size=2]战斗开始[/size][/b]
[size=2][color=#00b050]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作答。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1b3a1443942332f544698176d1767.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波兰格但斯克,正在移除德波边界界杆的德军士兵[/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8956144394233400fe748ed7adfa5.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军步兵训练有素突破防线[/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2e1214439423362c0f35ecd6a2cd6.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柏林当局到处张贴标识,指示防空洞位置[/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2e85144394233882a5261917b1a21.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德军以坦克为先导,进入波兰腹地[/font][/color][/align]
[size=2][b]突破防线[/b]
[color=#00b050]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腹地突进。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李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第19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1939年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有说法声称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的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熗向波军扫射,用履带碾压波军。波兰人想象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然而经考证,骑兵对阵坦克只是德军的欺骗宣传。古德里安战后在其回忆录中描述道:“到1939年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列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 至1939年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军视察,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古德里安对于坦克集群的结论,给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olor]
[b] 陷入被动[/b]
[color=#00b050]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率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就此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波军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战略纵深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土崩瓦解。英法虽然在西线陈兵百万,却按兵不动,宣而不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道:“当波兰正被消灭之时,西线也正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冲突。它很快就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而更好的名称是‘静坐战’。”9月6日,波军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下令所有部队撤至维斯瓦河以东,组成维斯瓦河——桑河防线。波兰政府当日仓惶撤离华沙迁往卢布林。大局已基本决定。冯.伏尔曼上校对希特勒说:“剩下来的只不过是打一只兔子,从军事角度看,战争已经结束。”[/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551014439423469f506a7ba579fb0.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波兰骑兵面对坦克大受损失[/font][/color][/align]
[size=2][b]重创波军[/b]
[color=#00b050]至1939年9月7日,龙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纳的第16装甲军于1939年9月8日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1939年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1939年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1939年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1939年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939年9月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1939年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939年9月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color]
[b] 背后阴谋[/b]
[color=#00b050]早已同德国商量好收复寇松线以西波兰所占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的西乌克兰与西白俄罗斯地区。1939年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1939年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会师。希特勒希望赶紧占领华沙,命令德军必须在1939年9月底之前拿下华沙。
1939年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1939年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1939年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1939年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1939年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至1939年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e0071443942352398b486e9b37791.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手无寸铁的波兰人在党卫军的威逼下举手列队[/font][/color][/align]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结果[/b]
[size=2][color=#00b050]古德里安在向希特勒谈论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时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
二战结束以后,古德里安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道:“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工兵部队在撤退中被捕,其余全被歼灭。”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一共只死亡150人,伤700人。
波军死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波兰居民遭到了巨大的牺牲。仅华沙就死近25万人,数万无辜公民受伤。
德军的损失:死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人。[/color][/size]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5/10/35261_a1dc14439423507299833da1f3edd.jpg[/img][/align][size=2][/size][align=center][color=#666666][font=宋体]宣布投降[/font][/color][/align]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评论 [/b]
[size=2][color=#00b050]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作战以及闪电攻击理论,率领第十九装甲军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第十九装甲军隶属北路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辖有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四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显然还不了解坦克的性能,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用锡板做成的伪装物,是用来吓唬人的。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用他们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德军见状大吃一惊,但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熗向波军扫射,用厚重的履带碾压波军。波兰骑士想像中的战场决斗化成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唐吉诃德的笑话被愚蠢地再现。
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性在此次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战马的血肉之躯与坦克的钢铁之身的碰撞,是一种落后与先进、愚昧与文明的失衡撞击。这一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再次昭示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睿智。
二战虽然已经远离,和平与发展亦已成为当今的主题,但是动荡甚至战争的因素一直存在着。从2001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都表现出了世界和平的脆弱。忆古思今,以史为鉴,任何一个国家要保证自己的尊严,占据战争来临时的主动,就必须不遗余力的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的国防实力。[/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争意义[/b]
[size=2][color=#00b050]法西斯德国为侵略和占领波兰而发动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是大战在西方的第一战。德波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过这次战争,原本一个独立的波兰成为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蛋糕,而一直执行绥靖政策的英法等国却并没有由此而真正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直到战争在欧洲全面爆发。[/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后总结[/b]
[size=2][color=#00b050]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战略失误[/b]
[size=2][color=#00b050]在整个波兰会战期间,西线法军83个师面对德军23个师,其中德军只有11个师较精良,其余都是预备役部队。但甘末林只是在西线作了一个援助波兰的姿态,以搪塞世界舆论。9月7日至8日夜间,他发动了一个所谓的“萨尔攻势”。德军按预定方案迅速退入边境后面的“齐格菲防线”。法军9月12日在15英里长的战线上向前推进了约5英里,占领了大约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之后,甘末林命令他们停止前进,并指示了前线部队,一遇德军反攻,就立即退回马奇诺防线。当波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部要求紧急支援时,甘末林还欺骗说法军一半以上兵力已投入作战。实际上萨尔攻势中法军只动用了15个师。许多纸面上的东西看上去使人感到很踏实、很实在,但真正落到实处便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波兰人轻信了英、法两国的空头支票,而不考虑向前苏联结盟。由于轻敌情绪的强烈干扰,它又不能设法稳住背后的前苏联人,将其推向德国人一边,导致了战争一开始就单独与德国交战的困境。事实证明这一失策造成了军事机器的迅速瓦解。从纯粹的军事角度而论,波兰的迅速崩溃又与军事观念的落后和战略方针的失误有关。军事观念上,他们对机械化战争和德国迅速发展的机械化军队的改革和作战方式,几乎是一无所知。德军第十九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波兰骑兵,因为不懂得我军坦克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受了极大的损失。”长矛马刀与装甲坦克对抗,是愚昧和鲁莽嫁接的苦果,用这种中世纪的作战方式对付现代坦克,若发生在原始部落那儿,并不感到奇怪,但发生在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波兰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可悲的现象,一个由无知导演制造出来的悲剧。由于波军统帅部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缺乏清楚的认识,因而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重大错误,他们把主力沿漫长的边境靠近部署。如前所述,在战略态势上,德军已三面包围波兰西部地区,此时的波兰西部就像一块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结果让德国轻而易举地分割合围,聚而歼之。
事实上我们从战后的分析可以看到,波军应考虑放弃西部一些有价值的地区,如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流域右线重点设防,作有步骤的防御,以此拖延时间,等待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那么即使失败也不至于败得这样快,这样惨。毕竟拖延时间对波兰总是有利的。但波兰指挥官总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结果反倒丢了一切,一败涂地。这又验证了一条军事经验: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区,势必一败涂地。同时,在波军的部署上,我们还看到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他们将主力靠前配置,很显然他们还打算一旦英、法在西线作战成功,德军主力西调,他们就马上转入攻势,波兹南地区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结局说明了一切,这一企图完全脱离现实,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想迅速东撤已不可能了,德国空军已使波兰不怎么发达的交通线陷于瘫痪,步行军的速度又远跟不上德军机械化速度。即使波军以战略防御为主,放弃西部地区,在那累夫河、维斯托拉河多点设防,其意义也只能是作争取时间的努力,一切取决于英、法在西线作战的结果如何。波兰能坚持多久?其间前苏联会不会同德国前后夹击?还是未定之数,谁也无法预料。一个国家若把自己的命运系于大国身上是何等的危险!所以,波兰为但泽而战,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问题。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德军点评[/b]
[b][size=2]战役部署上危机四伏[/size][/b]
[size=2]关于两线作战
[color=#00b050]应该说,德军进攻波兰是在两线作战威胁下的一次军事行动。当时,德军东面有波兰40多个师,装备870辆坦克、火炮4300、飞机1000余架;而西面则是英法联军110个师,装备坦克3000多辆、火炮2.6万余门、飞机3000余架。德军此时总兵力共106个师,装备坦克3195辆、火炮1万余门、飞机2500架。相比之下,德军处于严重劣势,不具备两线同时开战的能力。因此,如何减轻两线作战负担是保证其不败的关键。
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主要兵力击败波兰,德军为此所做努力是在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驻守了33个师并可以得到第2和第3航空队共约500架飞机的支援。同时,希特勒严令西线德国空军在英法空军没有没有进行大规模攻击前不得越境进攻,只能在德国本土实施防御。
从德军部署来看,尽在西线留下33个师的兵力显得远远不够。何况这33个师中没有装甲与摩托化部队且只有11个是现役师。齐格菲防线虽说可以依托但并不很牢固,这一点上远远比不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而且防线也缺乏足够的纵深,对于势力庞大的英法联军并不能构成很大的阻碍。500架飞机可以对守军起到增援作用,但同英法联军上千架飞机相比则感觉有些寒酸。所以实际上,德军进攻波兰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两线威胁并没有解除。
德军在西线的33个师直接面对的是法国驻守马其诺防线的86个师,两者兵力相差悬殊。何况,法国空军可以出动对德国军火基地-鲁尔区实施大规模轰炸,如果真的发生的话,将会严重影响德军作战计划。而且,对于法军来说,这应该是保存己方实力而又能打击德国的最佳方案。德军的许多将领在9月份也最担心这件事的发生。尽管由于法国害怕空袭会引起德国报复而最终没有出动空军对德国实施空袭,但德国自身以寄希望于德不动则法不动的消极思想来组织西线防御本身有很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国没有轰炸德国是胆小而缺乏眼光,对于德国来说没有背后遭到空袭实属侥幸。
德国在对波兰作战中是没有必要担心英法大规模进攻的,原因就是有苏联的暗中帮助。在苏波战争爆发次日即1939年9月2日,苏联就宣布局部动员。而在英法对德宣战后两天,9月5日,伏罗希洛夫命令基辅和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入战备状态。这时的形势非常明朗,波兰已经处于与德国作战,英法也已经卷入;此事无论是英法波德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威胁到苏联。这时的苏联是中立国,在“事不关己”时它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为“世界和平”而协助仇视自己的波兰攻打德国。显然,苏联的军事举动是针对英法对德宣战的。1939年9月9日,法国第4集团军向萨尔布吕肯地域实施有限进攻。第二天,苏联西部军区部队再次进入战备状态,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意图。
1939年9月17日, “苏联红军向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开始JF进军,以便将渴望重归苏维埃共和国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生命财产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制止XTL侵略的进一步扩大。”这个行动,协助德国的用意很明显,当然还有自身国家利益需要。
结合德苏秘密协定,无疑苏联两次将军队进入战备状态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德国牵制、消灭波兰,并以此来威慑英法,为德国减轻西线威胁,以使德国在万一遭到英法大规模进攻时不必顾虑波兰而全力对付英法。这样,苏联不仅能够得到协定中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也能利用英法同德国大战之际四处扩张并最终坐收渔利。[/color]
兵力部署
[color=#00b050]根据现有资料,德军进攻波兰兵力部署如下:
南方集团军群:88.6万人,中路第10集团军、北翼第8集团军、南翼第14集团军,共有33个师。
北方集团军群:63万人,第4集团军,第3集团军;共有21个师,其中11个师部署在东普鲁士。
上述两个集群的装甲部队都在波兰西部边境的西普鲁士展开。
德军的部署应该不予肯定,尽管在实际作战中并没有起到一些不利作用。
德军进攻波兰的主攻部队是装甲兵,而保证战役顺利进行的关键是尽量避免装甲部队前进受阻。而纵贯波兰中西部的维斯瓦河正是这样一个天然的障碍物。倘若波军依托这个巨大的“防坦克沟”进行防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反坦克武器不足的弱点,对德军装甲部队迅速推进有不利影响。
另外,德军在东普鲁士仅部署11个师也是一个较大失误。这11个师中没有装甲部队,突击能力弱、抗突击能力也不行;而且,东普鲁士被波兰领土三面包围,缺乏支援;如果兵力不足,容易被对方歼灭。波军如果集中兵力即便不依靠装甲部队,对付这11个师还是胜算很大。如果这部部队被歼,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也会实力大损,最终可能对战局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还有,德军在制定作战计划中没有采取大规模合围部署,而基本属于追击方案,从而未能在开战之初利用突袭条件大量歼灭波兰军队,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整个作战有了32天的拖延。[/color][/size]
[b][size=2]进攻中的一些问题[/size][/b]
[size=2]闪击战的成功背后[/size]
[size=2][color=#00b050]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使用大批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等快速兵团突破波军防线,迅速插入波军后方并将其包围歼灭。应该说,德军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闪击战术运用得当。
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德军作战中依旧有些问题。
首先,虽然德国是第一个组建了装甲师的国家,但是除了装甲部队军官外的大部分高级军官,包括最高统帅部的官员们都对装甲兵运用属于外行。他们都普遍认为,现代战争尽管有了新兵种的出现,但基本仍然同一战一样,仍是以步兵作战为主,装甲兵只是支援步兵的一个兵种,只能从属于步兵。这一点从德军只成立了装甲师和将装甲师隶属于步兵军而没有单独成立装甲军可以看出,这对发挥装甲兵的威力和加速战役进程相当不利。更何况德军此时装备的坦克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有相当数量训练用的I型坦克,装甲和火力都很薄弱,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大大增加了德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危险程度。整个战役中德军损失坦克217辆,而波兰宣布德军损失坦克和装甲车900余辆,损失数量较大与此有些关系。
其次,德军中许多中下级军官是比较称职的,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但这同时也造成军官伤亡率相当高,使得一些战斗因为缺乏指挥部队乱成一团。由于这场战役是德军第一次实战,士兵们也缺乏经验,缺少现代战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概念。部队在行进中相互混杂、战场上怯战、误伤时有发生。德军的混乱给波兰造成多次反击机会。
比如1939年9月9日,波军“波兹南”集团军强渡布祖鲁河,向其东南方向的德军第8集团军侧翼实施反突击,德军在援军12个师的支援下击退波军反击并合围该集团军。
不过侥幸的是,波军的情形更为混乱。如果在初战失利后仿效德军将残存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并配合其他部队在夜间对德军混乱部队反击,很有可能对德军构成较严重威胁。
所以说,对于德军在对波兰作战运用闪击战的成功,公正评价是一半靠自身努力,另一半则是己方缺点未被波军利用和对方自身失误所赠。[/color][/size]
[size=2]关于华沙战役[/size]
[size=2][color=#00b050]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西邻维斯瓦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上十分重要。对于德军来说,迅速攻克华沙可以对波军士气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战役的速战速决。
战争仅仅爆发一周后,1939年9月8日,德军第4装甲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时华沙波兰守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并且已经有东撤迹象。正常来说,上策是放任波军撤出华沙城再行围歼,但德军确是并未突袭该城反倒是绕道将其包围后又向东推进,使得波军拼死反抗,而德军直到1939年9月28日方才攻克该城。这其中固然有波军英勇抵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希特勒的干预,而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忽略。
1939年9月9日,即德军抵达华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发出第三号命令,要求进攻波兰的陆空部队做好调往西线的准备。原来这一天,西线的法国第4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而希特勒非常担心这是对方大规模进攻的前奏。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做为德国来说,需要保存实力,尤其是需要保存装甲部队和空军等快速兵团的实力,以便一旦形势紧迫时可以迅速西调。不过,在未明确法军意图前,德军是不应该调往西线的,只能处于一种待命状态。同时,对于德军来说,也需要为部队西调后仍能有实力依靠剩余部队打败波军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其在调动之前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波军,以减轻日后东线战场上波军对峙的压力。如果放任波军华沙守军向东撤离将使德军难以保证在西调前追上并歼灭这支12万人的部队,况且法军9日的行动明显是针对8日德军夜抵华沙一事。德军采取对华沙的围而不克策略应该说相当高明,一方面有利于稳住法军,另一方面又可以争取时间歼灭更多的波军有生力量。
正是出于这一初衷,德军才将准备东撤的波军又堵回了华沙,并放弃了迅速攻克华沙的胜利,转而向东以求歼灭更多波军及其新建兵团,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果然几天后,1939年9月12日,根据英法最高层的指示,法军的进攻行动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军兵临布列斯特要塞。这次德军一反前次在华沙的围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经过4天攻坚,力克该城,随后形成了将波军在布格河以西部队全部合围。
在攻克要塞过程中,为了防止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和因华沙波军的牵制导致进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军于1939年9月15日请求苏联出兵。这个请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怀,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下辖第3、4、10、11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独立步兵军)与乌克兰方面军(下辖第5、6、12集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和铁木辛哥指挥下开进波兰东部。这个行动,立刻将布列斯特以东30余万波军牵制并吸引过去,使得德军也迅速攻克了该要塞。
当然,德军请求苏联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也同华沙之战有关。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苏联出兵相助为上策。
当9月25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政治上的影响[/b]
[b][size=2]反抗与占领政策[/size][/b]
[size=2][color=#00b050]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内容,德国将拥有18万8,000平方千米、2,020万人的占领区。于是在波兰战役尚未结束时,德国就先于9月8日和13日设置了占领波兰的军区,分别阿尔弗雷德·冯·沃拉德-博克尔贝格指挥的“波森”军区(Posen,后来该区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主力部队—中央集团军群的总司令部)和由瓦尔特·海茨指挥的“西普鲁士”军区(Westpreußen),分别占领了大波兰和波美拉尼亚两区,之后将两者划入本国领土,共面积达9万平方千米,人口约有1000万,较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东部边界长250千米。后来希特勒将任命阿瑟·格雷泽和但泽的纳粹党州领袖艾柏特·福斯特两位纳粹党行政人员管理波森与西普鲁士军区,而剩余的波兰领土则由新成立的波兰总督府管辖,由汉斯·法兰克负责。1939年10月3日,希特勒再设立了“罗兹”和“克拉考”军区,并分别由伦德斯特和利斯特将军指挥。
占领期间,纳粹政府对并入德国领土的地区施以“德国化”政策,判断居民是否具有德意志血统,或无则依照种族而施加不同待遇,波兰人不是遭到驱逐就是被派放至德裔人家庭作劳动力,并剥夺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使其成为单纯的劳动群众,而单纯因为他们是波兰人就被德军杀害的事件时有所闻,德军部份将领,如布拉斯科维茨曾向希特勒抱怨党卫队的行径,希特勒后来因此对他产生了恶感。驱逐出德国境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被送至波总督府中,尔后德国设立大量的集中营将他们有系统地屠杀。苏联方面,其吞并的波兰领土被瓜分至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中,并施行“俄罗斯化”政策,将大量波兰知识份子、军官、地主等社会精英予以屠杀(最为著名者即是“卡廷森林屠杀案”),并把大量平民送至古拉格劳改营。根据波兰民族纪念研究所的资料,在1939年至1941年苏联占领期间共有150,000波兰人死亡、320,000名波兰公民遭到驱逐。战争全期,共有全国六分之一(600万人)的波兰人死于德国或苏联的占领政策下,为二战各国伤亡人数比例中最高者(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波兰官方在战事结束后从未正式宣布投降,其残存军队逃往西方盟国继续对德作战,也有大量的士兵脱下军服躲到森林或是民众之中,波兰本土因而逐渐诞生一支地下反抗军,并在二战期间于波兰本土上进行过多次的游击战,波兰境内的抵抗运动也是二次大战各个被纳粹所占领的国家中最大规模者,也是仅次于苏联(120万)和南斯拉夫(80万)境内游击队人数的第三大地下抗德武装部队(51万)。1939年9月30日,波兰推举出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作为流亡政府的领导人,并于各地战场加入盟军对轴心国作战,如1940年的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西部沙漠战场、1943年的意大利战场、1944年的大君主作战和1945年柏林战役等,本土上亦多次爆发大规模武装抵抗行动,如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1944年的华沙起义,希特勒为报复后者的行动而下令德军摧毁华沙,华沙因而被夷为平地,成为二次大战受创最为严重的一个城市。除了提供可用兵力外,波兰人也在情报领域方面也对盟军有相当的贡献,其中以协助窃听无线电和战前破译了恩尼格玛密码机最为出名。[/color][/size]
[b][size=2]与苏联关系的变化[/size][/b]
[size=2][color=#00b050]法国战役结束后不久,由于预见苏德战争不久将爆发,波兰同与德国瓜分其领土的苏联外交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盟军欲组成一个统一的反德战线,英国向波兰流亡政府施压,加上国内外极其对雷兹和贝可勒尔同时与德国和苏联为敌的“两个敌人”政策不满,西科尔斯基被迫与苏联修好,并要于后者领土内建立一支波兰军队。波兰内部还曾在看法上存有分岐而一度分裂,在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后,西科尔斯基宣布支持苏联,两国暂时恢复了外交关系。然而到了1942年,苏波两国关系再度恶化,并分为两派:亲西方的安德斯与西科尔斯基将军派和反对派。
1943年,德国于卡廷发现了遭苏联屠杀的波兰军官尸体,波兰流亡政府要求进行调查,苏联借口波兰“与德国同流”而宣布断交,并继续培养苏联境内的波兰部队,人数逐渐壮大至十万多人,称“波兰人民军”。到了1944年,波兰地下反抗军—波兰家乡军进行史称“华沙起义”的抗德作战,但距离极近的苏联军队不前往支援,任其被德军所消灭,而后占领华沙时,再将其他反苏或是意识形态敌对的波兰人逮捕,扶持其共产党政权,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之后再度分裂为主张和苏联与波兰民族解放委员谈判与其反对者。战后,波兰长期由共产党“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并以“寇松线”作为苏波边界,流亡于西方的波兰政府则要一直到东欧革命后才重回故土。[/color][/size]
[size=2] [b]衍生的大众文化[/b][/size]
[size=2][color=#00b050] 以下为故事背景设定于波兰战役爆发期间之作品,并非全数列出:
《利伯维尔》(Wolne Miasto,1958年电影)
《逃犯》(Lotna,1959年电影)
《鹰》(Orzeł,1959年电影)
《……无论您在何处,总统先生》(……Gdziekolwiek jestes Panie Prezydencie,1978年电影)
《波兰道路》(Polskie drogi,1976年电视剧)
《四位坦克兵和一条狗》(Czterej pancerni i pies,1966年电视剧)
《华沙青年的生日》(Urodziny młodego warszawiaka,1980年电影)
《威尼斯》(Wenecja,2010年电影)
《铁皮鼓》(1959年小说,君特·格拉斯著)[/color][/size]
[b]波兰闪击战 - 波兰政府流亡[/b]
[size=2][color=#00b050]波兰政府先是在在1939年9月17日逃往罗马尼亚,1939年9月30日瓦迪斯拉夫·西科尔斯基在巴黎成立了一个波兰流亡政府,1940年夏天德国入侵法国后,波兰流亡政府逃到了伦敦。[/color][/size]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