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文化】 之 道教名山
—
本帖被 wj宝宝 执行合并操作(2015-10-17)
—
【道学文化】 龙虎山
龙虎山资料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南郊二十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风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共分六大景区,包括: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王湖。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观,山因成名”。张道陵,精诚修道,创立道教的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正一派也叫符箓派,以符咒为特征,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在宋元明时期,张天师被赐封一品,统领江南道教,总领三山符箓,成为中国道教传播发展中心,天师世家世代相袭,显赫一方,与山东曲阜孔子世家并受朝廷重视,故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冬天不很冷,夏天很凉快,所以四季都适合旅游。
上清宫、天师府
龙虎山上清宫汉天师府,是历代大师的生活起居之所。位于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中央。北靠西华山,门临沪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被历史上门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天真人府”,尊为道教祖庭。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筑有府门(头门)、仪门、二门、私第、家庙、万法宗坛、真武殿、玄坛殿。灵宫殿、知教厅、赞教厅、法得局、提举署、书院、花园、占花塘等,计房屋220余间,占地40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格。私第建筑尤为豪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壮观,俨然是“龙虎山中宰相家”。院内豫樟成林,古树参天,绿树红墙,交相辉映,还有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还有古钟、古碑等众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罗汉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见,堪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从1991年以来,国内外道友游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师府已成为弘扬我国道教文化,促进海内外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理想之处。
声溪河、仙水岩
“一条涧水流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这是宋人白玉蟾对芦溪河风光的真实写照。龙虎山景区,以秀美迷人的芦溪河为中心,“一线五点”。即芦溪河水上游览线和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排衙石、马祖岩五大景点。
芦溪河因两岸长满芦苇,深秋芦花雪白一片得名。河水深处泓遂莫测;水浅处可见游鱼;水鲺处,船筏如箭离弦;水滞处,河面平滑如镜。可谓:水从天上来,芦溪仙镜流,船筏直落画图间,飘飘逸逸,逍遥自在。难怪宋文学家晁朴之在游完龙虎山后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千越上溪滩”的名句。
龙虎山风景精华多在芦溪河中段——仙岩景点区。仙岩分“旱仙岩”、“水仙岩”两部分,距龙虎山西5公里,还有“神仙洞府”、“人间仙境”之誉。
旱仙岩之奇在岩洞,洞穴垒垒,散落于高崖绝壁千尺云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迹不能至。自古以来被视为神仙居所,夙号“仙人城”,最著名的为二十四岩,不仅位置险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装有门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学漠乘一小舟至仙岩观二十四岩后,根据洞穴形状,置放物品不同,分别命名为:仙仓岩、仙棺岩、仙犬岩、仙羊岩、仙船岩、仙棋岩......
在二十四岩南侧,有座奇异岩洞,洞口呈喇叭状,里面建庵。游人从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侧盘旋攀附,踏584级台阶,径三道山门,环行300米,至绝壁无路的庵堂。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后山有龙化池、清水塘、浊水塘。传说是蛟龙为报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滚成,解决了山上饮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清浊分明,来不见源头,去不见流向,堪称山中奇观。
登上宫楼龙虎山十里翠屏,一览无遗。正如明成化年临川才子胡紫高游旱仙岩写道:“千尽云崖上,仙城白莲开,徘徊临绝顶,好景胜蓬莱。”
水仙岩是芦溪河两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组成的景观。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芦溪河中南北两公里长的水面上遍布着奇石,形成各种维妙维肖人、花、兽、狗。观后让人拍手叫绝、惊叹神奇!
这些奇峰怪石被称为芦溪仙水岩十大景点(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场岩”,披不得的“云锦石”,扯不得的“卷积石”,用不得的“丹勺岩”,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莲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两边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殖器的“仙女现花岩”。
水仙岩脚有座异庙叫“飞云阁”。阁高七层,石壁上修一栈道通庙。阁壁留下许多名人的石刻:“鹤为留影”、“神仙可栖”、“仙踪漂渺”、“仙岩环翠”。最显目者为明朝更言所刻2米见方的四个大字“玉壁凌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游神游,河须渡海寻瑶岛!
仙水岩、悬棺
“昔人骑鹤上天去,不向人间有蜕蝉;千载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这是唐代诗人游仙水岩看到崖墓悬棺后留下的诗句。
仙水岩临水的高崖绝壁上垒垒洞穴里,散布着数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古棺,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最多洞内有10具棺木,安放着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现已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种陶器、青瓷器、丝麻织品、乐器、木竹器等随葬文物200余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经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鉴定,这些墓葬都是战国早期的墓葬。悬棺的主人是什么民族?又是如何放进去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绝壁墓葬?令游人惊叹不已,思索无穷。仙水岩的悬棺奇迹吸引着国内外考古工作者浓厚的兴趣,已成为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文物考古学的科研基地。
恒山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贾岛《恒岳庙》
北岳恒山,为我为五岳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恒山山雄地险,横贯塞上,西衔雁门关,东连太行山,南接五台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绵延,奔腾起伏,横跨250千米,号称108峰。主峰位于山西浑源县之南,由两座山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称翠屏山,海拔高达2017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两峰对峙,耸入云天,万年的沉默摒弃人世诸般滚滚红尘;两旁绝壁,刀削斧劈,天工开物终显造化之伟力;中间为金龙峡,浑水从峡中奔流,歌唱着大自然本真清纯的生命韵律。峪谷极为幽深,蔚为天险奇观。 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注了‘;岳籍‘;。《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礼·;职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而真正在历史上为恒山‘;定位‘;的,还是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因为它位居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相传远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浑源,见此山气势雄伟,若北天之门,遂封为‘;北岳‘;,成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独特的地势和悠久的历史,使恒山留下了众多文化奇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区。
恒山景点
金龙口
出浑源县城,沿着绿树成荫的浑(源)灵(邱)公路南行约四公里,顺路而上,便进入了一条幽深的峡谷,峡谷长约1500米,从北至南,分为金龙口、石门峪口、磁窑口三段。
金龙口谷深山崇。两岸悬崖壁立,斗峙如门;群峰突起,争相为高。最窄之处宽不足10米,仰首只见一线之天。人立其中,颇有巨岩压顶之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书“壮观”二字,镌刻在东面的峭壁上,更增添了峡谷的雄伟气势。古人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身于此,方有深刻体会。
金龙口中,浑河之源唐峪河集千沟万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峡而去。平日在谷底静静流淌,水势不大,一到阴雨时节,河水猛涨,浊浪排空,奔腾咆哮,恰似一条奔驰的金龙,一泻而下,势不可挡,正如古诗所云:“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从金龙口再上,为石门峪口。这里“高排石壁悬双阙,独耸危峰接九霄”,地势更为险要。在东岸悬崖的半山腰里,古时筑有栈道,名为“云阁”。云阁与西岸半山之中的悬空寺之间,曾有一座架空悬桥,名曰“虹桥”。这两者合称为“云阁虹桥”,为当时恒山著名一景。据说,“云阁虹桥”是北魏道武帝年间(公元386—408年)修建的。如今云阁仅有在崖间插横梁的石孔遗迹尚存,而虹桥则早已毁坏。由于唐峪河水夹带大最泥沙,长年淤积,谷底河床越来越高,现在云阁的石孔遗迹只能看见一排,而且已离谷底很近了。著名的“云阁虹桥”胜景现在只有“云阁”两个大字,还镌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从石门峪口再往上来,就到了磁窑口。磁窑口峡谷的东岸,在原来半坡村傍,曾建有恒山山门。山门切石坡筑台基上下二层。上层台上建西向券洞门三道,檐饰瓦顶都为琉璃烧造。门洞上方的龙凤板上大书“北岳恒山”四字,落款书清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余年。台前砌三出踏道,共十级。下层台基的中部建四柱三路木牌坊,当中横匾上书“屏藩燕晋”。牌坊东面树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塞北第一山”五个大字,据考证大约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所立。碑南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北岳恒山碑,北面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祀恒祭文碑。牌坊左右,雄峙石狮一对。牌坊前,原修石台百级,后渐被泥沙埋没,外露仅剩六十余级。
磁窑口西岸崖下,有一罗汉洞。洞深而广,能容二、三百人。洞内石壁上,凿石为基,塑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向有“南罗汉,北悬空”之称。
非常遗憾的是,恒山山门和罗汉洞这两处十分宝贵的文物,1958年修恒山水库时未能迁建,被葬于千顷碧波之中。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些有关的史料中了解当时的概貌。
悬空寺
唐峪水(即浑水)在峡中蜿蜒曲折,淙淙流过。峡越向前越窄,崖也显得越高,两旁绝壁宛如两面巨剑,劈入云空。在悬崖峭壁处举眼眺望,可见西壁山腰的奇特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北岳最负盛名的悬空寺。此寺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观,缀于主峰翠屏山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傍崖而栖,如挂半空,宛如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紧贴在崖壁上。上载危峰,下临深谷,楼阁高悬,分外壮观,分外惊险!站在谷底仰望,好似玉宇琼楼;登上楼台俯瞰,又如置身缥缈仙境。“金门寺院神仙府,海市蜃楼隐山中。”千百年来,都倍受人们推崇。悬空寺下南侧的峭壁厉岩上,刻有大如方半的两个巨字:“壮观”。笔力流畅遒劲,又不失潇洒俊秀,为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游恒山时兴之所至,泼墨淋漓的“文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悬空寺,忍不住叹曰:“天下巨观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望之如蜃吐重台。”历代赞赏悬空寺的诗篇不胜枚举,浩如烟海。明人王湛初对之作了这样的描绘:“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莫讶星枢近,应知帝座通。恒河沙作观,大地总成空。”诗人写出了恒山诡怪难测的神奇魅力和壮丽景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些都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悬空寺的特色。
据《恒山志》记载,神奇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已度过了1400多个春秋。全寺的整个构思极为精巧,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寺门坐北朝南,自南而北,由低到高,由三组建筑群组成:前面一组以三官殿为中心;中间一组突出三圣殿;后面一组的主体为三教殿。进入山门,钟鼓楼迎面而立。楼的下层向外一面,都用砖砌成墙,开有月宫式圆窗,显得玲珑别致。经过一院落空地,前面就是三宫殿,这里也是正殿,为一座两层楼阁。由北前行,先后是两座三层三檐九脊瓦顶的悬空楼阁。前者为三圣殿,后者就是三教殿,两者之间相隔数丈,中间架有悬空栈道相通。栈道之上,又建有重檐式阁楼两层。寺内共有殿宇40间,像是一条美丽的彩虹凌空排开,悬挂在危崖峭壁上面。入寺登山,只见楼阁上下重叠,高低错落,前后有致,曲折迷离。楼阁相望,有的以栈桥凌空飞渡,有的却以暗道悄悄沟通。时而面临绝壁,忽又重见殿宇。扶栏探视,下临深渊,令人惊心动魄。多么奇特的建筑!身临其境,畅游其间,真是其乐无穷。
这鬼斧神工的奇迹昭示着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悬空寺到底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据说,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岩石层面的曲折凹凸,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洞眼,将悬梁插入洞眼中,然后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楼阁。同时,又利用力学原理,竖立起几十根碗口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柱,支撑着上面的建筑物。表面上看似惊险异常。实则安稳得很,经受住了漫长的自然界变幻的考验。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石碑,记载着当年修建悬空寺的“实况”:工匠们都用一根粗大的绳索系捆在腰际,再挽一个圈蹬在脚下,把绳头结在上层山崖上,人却悬荡在半山腰进行“高空作业”。
仰望这一个世间奇绝的高空建筑,游人常会油然而生一种惊奇的疑问:偌大的一座悬空寺,竟然能以小小的木柱支撑千百年,风吹日蚀,岿然不动,安然无恙,到底是怎样的一股“神力”在起作用呢?建筑学家们反复研究分析,都认为这和悬空寺择地而建,设计精巧,技艺精湛,以及历代的高度重视与维修有关。悬空寺位于深山峡谷的小盆地中,其全部建筑都高挂在峡谷西侧翠屏山的石崖中间。石崖略呈弧形,而悬空寺则刚好建在弧形的凹陷处,这样的位置十分有利。周围的高山护卫着它,像抱着自己襁褓中的爱婴,既免受狂风的侵蚀,又少被烈日曝晒,严冬基本上见不到阳光,盛夏时节日照也不过4小时左右。更为奇妙的是,石崖上方突出的部分成为一道天然顶篷,晴日遮阳,天下大雨时寺前滴成一片奇丽的珠帘。它又地处山腰之中,离地面有数十米的高度,峡谷中汹涌上跃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先人们卓绝的智慧与才能,使悬空寺建于一块“风水宝地”上,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它得以免遭自然的损害。同时,悬空寺独特的内容与造型,素来为人们所关注,便它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所以,悬空寺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聪明、勤劳的美好品德。
毫无疑问,悬空寺必然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处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这恰好是形容悬空寺超一流建筑艺术的铭文,也表达了人们游览悬空寺后叹服的心声。
恒山水库
出悬空寺庙门南望,一座大坝屹立于峡谷之中,把天峰、翠屏二山连接起来,气势不凡,巍峨壮观。大坝西边有依山而建的数十级水泥混凝土台阶,由此登上坝顶,只见群山环抱,碧波荡漾,这就是著名的恒山水库。
金龙峡谷中的唐峪河,发源于恒山山脉的千沟万壑之中。由于河流所经地区,大多为质地比较松软的砂岩,加之历代战火毁灭和人为的破坏,使恒山的森林覆盖面积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唐峪河夹持着大量泥沙,从峡谷中流过,使河床越淤越高,渐渐形成了“河在天上流”的形势,比浑源县城以及周围的村庄田野要高出五十多米!每当大雨来临,唐峪河上游的龙盆峪、正谷、刁旺谷等许多条沟沟壑壑里的洪水,顺着陡峻的山势俯冲而下,最后汇集于狭窄的金龙峡谷之中,如同翻江倒海,奔腾呼啸,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峡口,淹没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历史上发生过的洪灾不计其数,浑源城也曾多次成为水中之城。可是到了久旱不雨的季节,因河床高出地面很多,以致于无法引流浇灌,只得听任河水白白流去。过去的唐峪河,真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仙人云游到此,对人们说,如果在金龙峡谷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锁住蛟龙,消除水患。可是,那奇妙的悬空寺已经矗立了一千多年,唐峪河却依然恣意横行。这古老的传说,只不过反映了当地百姓迫切要求根治水患的愿望而已。
水库大坝从1958年破土动工,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于1962年全部完工。大坝高55米,长150米,顶宽2.5米,如同天峰、翠屏二山伸出的钢铁巨臂,将峡谷之水截于大坝之内,形成了一个总容量达一千多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唐峪河水再也无法逞凶,只得乖乖地听从人民的调遣。
恒山水库存的建成,不仅根除了千百年来的水患,而且给古老的北岳增添了一处新的风景胜地。当我们在宽阔的水库大坝上漫步时,只见四周翠绿,群山环绕,怪石嶙峋,奇峰插天,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色;水库里波光粼粼,千山万峰之影倒映于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辉;再转身向下望去,只见大坝放水,激流自闸门喷泻而出,形成几十米高的瀑布,浪花飞溅,吼声震耳。悬空寺的奇光异景就在近处半山之中。今日水库胜景与昔日古寺风光相互衬映,更显出祖国河山之美!
大字湾
沿着水库坝顶漫步向东,穿过隧洞,大约走2000米,有一岔道口,往北便是通向天峰岭的山道。顺山道向上,可见突兀山峰峭壁上刻着遒劲有力的“恒宗”两个大字,气势雄伟磅礴,一个字足足有30平方米,字形雄健,刚劲有力,给人以大气恢宏之感,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大字”的根致,也恰好象征着恒山气势磅礴的天然神韵与丰姿。
相传大字湾的“恒宗”二字,为明成化三十年所镌,但此说可能有误。因为成化为明宪宗皇帝的年号,而宪宗在位只有二十三年,成化三十年已到明弘治七年(1494年)了。在如此陡峭的石壁上能雕刻这样的巨匾,实在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石匠艺人本领之高强。游人到此,无不为之而惊叹。
在大字湾前面的梁上,伫立着四株形态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
虎风口
“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陡峭路口,刮起风来,声如虎啸,所以取名“虎风口”。游人至此要分外小心,否则就有被吹落悬崖的危险。可是,就在这风口路旁,却有一株苍劲古朴的松树,名叫“梵宫悬根”,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松树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也给众多攀山的游客,以一种强劲坚韧的人格启示,堪称恒山一奇景。
果老龄
由虎风口向前,不久就到了“果老岭”。赵之韩在《果老岭》诗中写道:“一岭迢迢古树多,仙人览胜此经过。秋苹春草年年发,不见重来奈若何?”吟叹着北岭的秀丽和对仙人的追怀,也溶入了诗人睹景后心旷神怡,飘然欲仙的感受。岭上那弯弯的小路,由一块接一块的青石天然连接而成。其中有一块硕大无朋的青石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大石坑,但看上去却很像人的足迹和毛驴的脚印。原来,有个术士名叫张果老,最初隐居在中条山,自称出生于帝尧丙子年。唐朝武则天听说他很有道法,便派人去请他,他却假装死了,后来有人在恒山由又看见了他。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好仙喜道,又派人去请他,这次他应召到了京城。可是他很不习惯,在京城呆了不久,又回山去了。人们传说他后来成了神仙,被列入了八仙。有一次,张果老倒骑毛驴来到此岭,因坡陡路滑不能前进。他仰天长叹,束手无策,只得跳下驴来,牵着毛驴一步一步攀行而过,在这大青石上留下了斑斑印痕,这就是有名的“张果老留痕”的故事。
北岳庙
过了果老岭,很快就到了北岳建筑规模最高最大的“朝殿”。“朝殿”又称北岳庙,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依傍山势而建,负崖高耸,列于阜上。古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形容这所庙宇“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山门两侧有青龙、白虎二殿堂。步入山门,迎面就是那徒若天梯的石阶,共有百余级,每级高达60厘米,宽约25厘米,脚踏面向前倾斜40度,所以显得格外险陡。登上石阶,便是朝殿,殿内正中端坐着北岳大帝。殿前众多的石碑和牌匾,记录着北岳庙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元代铁铸菱形云碑等,都是很名贵的文物。北岳庙的右下方有两口古井,两者相距不过1米,而水质一苦一甜,区别极其明显,被称为苦甜井。甜井很深,从不干涸,水味清冽甘甜,道家弟子奉为圣水。唐玄宗曾为甜井题匾,名之曰:“龙泉观”。今苦井已被填塞,甜井依然存在,想是人们均有追求甜美生活之愿。北岳庙的西侧有一块“鸡叫石”,长40厘米,宽30厘米,击打其上便作鸡叫之声。清晨敲击鸡叫石,引起山谷回声,如群鸡争鸣,所以被称之为“金鸡报晓”。据地质学家考察,此石可能刚好位于群山之焦点处,故一拍即有回声。这是恒山特有的音响之美了。北岳庙的寝宫,隐于幽深之处,嵌于石窟之中。而三清殿,则巧妙地建在绝壁之上,下面则是万丈深渊。魁星阁,独立于险峰,而与北斗相应。明朝李梦龙曾赋诗一道《谒岳庙》:“嵯峨恒岳锁云中,望秩何车有閟宫。片面飞来明月冷,六龙归去碧山空。松杉晚挹浮岚翠,殿客晴摇旭日红。敬谒瓣香修岁事,满庭霜叶起秋风。浑源南去是恒山,路阻千岩万壑艰。一自重华移望后,便传飞石落人间。彩云缥缈龙旌远,紫盖茏葱鹤驭还。时雨时肠帷帝念,愿分和气散尘寰。”李梦龙之诗,增添了北岳庙浓郁的文化色彩。
围绕着北岳殿周围,尚有不少建筑与名胜。元灵宫,在恒山主峰左侧,离北岳庙不远,也是有名的北岳祠庙之一。该宫倚岩为壁,内外共有三进。山风一吹,炉烟四散飘溢,祥云笼罩。早晚不断的钟声,轻轻地敲打着空寂的山峰,倍添静穆之感。殿阶有98级台阶,两帝栽植着松柏,至少也有500年的树龄,历经四季的轮回,依然苍苍郁郁,分行鹄立,像两排忠实的侍臣。
会仙府,在元灵宫西,因里面排列着许多神仙的塑像,故得名。会仙府极为宽敞,建立在一片高平的岩石之上。春天,青翠的萝蔓遍被山庙,秋天,满山的红叶衬托,映红了会仙府,好一个神仙居所。府东即是万寿亭以及文昌阁,都极为幽静秀美。
琴棋台,在会仙府的西北山岩上,像半轮山月凸出于悬崖峭壁。该台极其平坦,方圆一尺五左右,活像一个大棋盘。原先,琴棋台上还真的有一盘石棋子放于其上。这些,虽然是闲来好事的游人所为,却也能勾起后人幽思追古的遐想。
通元谷,位于琴棋台西边,入谷处有一巨大的石门。谷内云蒸霞蔚,草木含翠,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灵气。古人有诗赞曰:“万叠奇峰汇眼前,丹炉汞结几经年。我来欲觅元空旨,云在孤岑月在天。”据传,此谷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烧炼灵丹妙药的地方。因为唐开元时张果老被赐封为通元先生,所以此谷有此称呼。
九天宫,由通元谷往南步行500余步即到。殿庭楼阁,规划整齐。鸣钟响鼓,振荡在通元谷之中。宫门外药草丛生,春天带露的杞树茁壮清纯,秋际着霜的野菊高洁挺立,采摘回来配成茶食之佐料,芳芬清神。当月凭栏,山中烟云弥漫。和宫中道士把茶而谈,极尽人间人悠闲之乐。
纯阳宫,在九天宫的前面。相传吕洞宾曾在此降乩卜卦。以前有一块诗碑,记录此事,现在已经遗失。
另外,还有御碑亭、十王殿、飞石窟、姑嫂崖、夕阳返照、岳顶松涛、玉羊游云等名胜古迹,它们都与一定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相联系,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北岳的一草一石,均染灵秀之气。
天峰岭
如果从北岳庙再奋力向上,经过一两个小时的艰苦攀登,便可直抵主峰之巅。想当年明朝大文学家李梦阳,登上北岳主峰之后,即兴赋诗三首《北岳》,其中一首写道:“天高西北还乔岳,下视东南尽大洋。玄武苍苍气流黑,扶桑滚滚涛浮黄。回岩日射千松暗,绝顶风来六月霜。安得移将万人石,顿令炎海坐清凉。”道出了峰顶万千的气势和奇绝的美景。站在恒山之巅,极目远眺,峭壁林立的群峰,辽阔的大同草原,远近高低景色尽收眼底,真可谓:“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金人元好问也赞道:“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在灵境在,地位岂合他山尊!”
龙虎山资料
龙虎山位于鹰潭市南郊二十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风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共分六大景区,包括: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王湖。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观,山因成名”。张道陵,精诚修道,创立道教的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正一派也叫符箓派,以符咒为特征,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在宋元明时期,张天师被赐封一品,统领江南道教,总领三山符箓,成为中国道教传播发展中心,天师世家世代相袭,显赫一方,与山东曲阜孔子世家并受朝廷重视,故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冬天不很冷,夏天很凉快,所以四季都适合旅游。
上清宫、天师府
龙虎山上清宫汉天师府,是历代大师的生活起居之所。位于龙虎山景区上清镇中央。北靠西华山,门临沪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被历史上门许多皇帝赐号“宰相家”、“天真人府”,尊为道教祖庭。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为祖天师张道陵修道之所。主要建筑有府门(头门)、仪门、二门、私第、家庙、万法宗坛、真武殿、玄坛殿。灵宫殿、知教厅、赞教厅、法得局、提举署、书院、花园、占花塘等,计房屋220余间,占地40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格。私第建筑尤为豪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有封建王朝的“大府第”之一,其地位、其名望、其壮观,俨然是“龙虎山中宰相家”。院内豫樟成林,古树参天,绿树红墙,交相辉映,还有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出处。还有古钟、古碑等众多文物,尤其那千年罗汉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见,堪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从1991年以来,国内外道友游客接踵而至,今天的天师府已成为弘扬我国道教文化,促进海内外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理想之处。
声溪河、仙水岩
“一条涧水流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这是宋人白玉蟾对芦溪河风光的真实写照。龙虎山景区,以秀美迷人的芦溪河为中心,“一线五点”。即芦溪河水上游览线和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排衙石、马祖岩五大景点。
芦溪河因两岸长满芦苇,深秋芦花雪白一片得名。河水深处泓遂莫测;水浅处可见游鱼;水鲺处,船筏如箭离弦;水滞处,河面平滑如镜。可谓:水从天上来,芦溪仙镜流,船筏直落画图间,飘飘逸逸,逍遥自在。难怪宋文学家晁朴之在游完龙虎山后写下“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千越上溪滩”的名句。
龙虎山风景精华多在芦溪河中段——仙岩景点区。仙岩分“旱仙岩”、“水仙岩”两部分,距龙虎山西5公里,还有“神仙洞府”、“人间仙境”之誉。
旱仙岩之奇在岩洞,洞穴垒垒,散落于高崖绝壁千尺云崖之上,猿猴不可攀,人迹不能至。自古以来被视为神仙居所,夙号“仙人城”,最著名的为二十四岩,不仅位置险要,洞口造型也十分奇特,有的砌以土堆,有的装有门窗,有的散放陶器,有的安放棺木等。明朝文人徐学漠乘一小舟至仙岩观二十四岩后,根据洞穴形状,置放物品不同,分别命名为:仙仓岩、仙棺岩、仙犬岩、仙羊岩、仙船岩、仙棋岩......
在二十四岩南侧,有座奇异岩洞,洞口呈喇叭状,里面建庵。游人从西北的仙蚌石、仙鼠石侧盘旋攀附,踏584级台阶,径三道山门,环行300米,至绝壁无路的庵堂。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在庵堂中央。庵堂后山有龙化池、清水塘、浊水塘。传说是蛟龙为报答庵主的救命之恩,就地滚成,解决了山上饮用水源。此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清浊分明,来不见源头,去不见流向,堪称山中奇观。
登上宫楼龙虎山十里翠屏,一览无遗。正如明成化年临川才子胡紫高游旱仙岩写道:“千尽云崖上,仙城白莲开,徘徊临绝顶,好景胜蓬莱。”
水仙岩是芦溪河两岸水中之奇峰怪石组成的景观。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芦溪河中南北两公里长的水面上遍布着奇石,形成各种维妙维肖人、花、兽、狗。观后让人拍手叫绝、惊叹神奇!
这些奇峰怪石被称为芦溪仙水岩十大景点(十不得),有敲不得的“石鼓峰”,坐不得的“道场岩”,披不得的“云锦石”,扯不得的“卷积石”,用不得的“丹勺岩”,吃不得的“仙桃”,采不得的“莲花”,梳不得的“玉梳”,走不得“尼姑背”。更有两边巨峰相逼酷似女性生殖器的“仙女现花岩”。
水仙岩脚有座异庙叫“飞云阁”。阁高七层,石壁上修一栈道通庙。阁壁留下许多名人的石刻:“鹤为留影”、“神仙可栖”、“仙踪漂渺”、“仙岩环翠”。最显目者为明朝更言所刻2米见方的四个大字“玉壁凌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也留下名篇佳句。如此神奇仙境,此番道游神游,河须渡海寻瑶岛!
仙水岩、悬棺
“昔人骑鹤上天去,不向人间有蜕蝉;千载玉棺飞不动,空江斜月照寒烟”这是唐代诗人游仙水岩看到崖墓悬棺后留下的诗句。
仙水岩临水的高崖绝壁上垒垒洞穴里,散布着数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柞。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古棺,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最多洞内有10具棺木,安放着一个大家族几代人。现已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种陶器、青瓷器、丝麻织品、乐器、木竹器等随葬文物200余件,有些是稀世珍品。
经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鉴定,这些墓葬都是战国早期的墓葬。悬棺的主人是什么民族?又是如何放进去的?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绝壁墓葬?令游人惊叹不已,思索无穷。仙水岩的悬棺奇迹吸引着国内外考古工作者浓厚的兴趣,已成为中国民族学、民俗学、文物考古学的科研基地。
恒山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
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
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
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
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贾岛《恒岳庙》
北岳恒山,为我为五岳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恒山山雄地险,横贯塞上,西衔雁门关,东连太行山,南接五台诸峰,北控塞北盆地,山峰绵延,奔腾起伏,横跨250千米,号称108峰。主峰位于山西浑源县之南,由两座山峰组成,东为天峰岭,西称翠屏山,海拔高达2017米,为五岳之最,号称‘;入天北柱‘;。两峰对峙,耸入云天,万年的沉默摒弃人世诸般滚滚红尘;两旁绝壁,刀削斧劈,天工开物终显造化之伟力;中间为金龙峡,浑水从峡中奔流,歌唱着大自然本真清纯的生命韵律。峪谷极为幽深,蔚为天险奇观。 北岳恒山很早就被载入史册,注了‘;岳籍‘;。《尚书·;禹贡》中说:‘;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周礼·;职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山海经》中称恒山为‘;北岳之山‘;。而真正在历史上为恒山‘;定位‘;的,还是汉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写道:‘;北岳,恒山也。‘;因为它位居北方,为万物所伏,系恒常之所,故称之为恒山。相传远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浑源,见此山气势雄伟,若北天之门,遂封为‘;北岳‘;,成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独特的地势和悠久的历史,使恒山留下了众多文化奇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区。
恒山景点
金龙口
出浑源县城,沿着绿树成荫的浑(源)灵(邱)公路南行约四公里,顺路而上,便进入了一条幽深的峡谷,峡谷长约1500米,从北至南,分为金龙口、石门峪口、磁窑口三段。
金龙口谷深山崇。两岸悬崖壁立,斗峙如门;群峰突起,争相为高。最窄之处宽不足10米,仰首只见一线之天。人立其中,颇有巨岩压顶之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书“壮观”二字,镌刻在东面的峭壁上,更增添了峡谷的雄伟气势。古人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身于此,方有深刻体会。
金龙口中,浑河之源唐峪河集千沟万壑之水,自南向北穿峡而去。平日在谷底静静流淌,水势不大,一到阴雨时节,河水猛涨,浊浪排空,奔腾咆哮,恰似一条奔驰的金龙,一泻而下,势不可挡,正如古诗所云:“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从金龙口再上,为石门峪口。这里“高排石壁悬双阙,独耸危峰接九霄”,地势更为险要。在东岸悬崖的半山腰里,古时筑有栈道,名为“云阁”。云阁与西岸半山之中的悬空寺之间,曾有一座架空悬桥,名曰“虹桥”。这两者合称为“云阁虹桥”,为当时恒山著名一景。据说,“云阁虹桥”是北魏道武帝年间(公元386—408年)修建的。如今云阁仅有在崖间插横梁的石孔遗迹尚存,而虹桥则早已毁坏。由于唐峪河水夹带大最泥沙,长年淤积,谷底河床越来越高,现在云阁的石孔遗迹只能看见一排,而且已离谷底很近了。著名的“云阁虹桥”胜景现在只有“云阁”两个大字,还镌刻在陡峻直立的石壁之上。
从石门峪口再往上来,就到了磁窑口。磁窑口峡谷的东岸,在原来半坡村傍,曾建有恒山山门。山门切石坡筑台基上下二层。上层台上建西向券洞门三道,檐饰瓦顶都为琉璃烧造。门洞上方的龙凤板上大书“北岳恒山”四字,落款书清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余年。台前砌三出踏道,共十级。下层台基的中部建四柱三路木牌坊,当中横匾上书“屏藩燕晋”。牌坊东面树一座石碑,上面刻着“塞北第一山”五个大字,据考证大约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所立。碑南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北岳恒山碑,北面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祀恒祭文碑。牌坊左右,雄峙石狮一对。牌坊前,原修石台百级,后渐被泥沙埋没,外露仅剩六十余级。
磁窑口西岸崖下,有一罗汉洞。洞深而广,能容二、三百人。洞内石壁上,凿石为基,塑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向有“南罗汉,北悬空”之称。
非常遗憾的是,恒山山门和罗汉洞这两处十分宝贵的文物,1958年修恒山水库时未能迁建,被葬于千顷碧波之中。如今我们只能从一些有关的史料中了解当时的概貌。
悬空寺
唐峪水(即浑水)在峡中蜿蜒曲折,淙淙流过。峡越向前越窄,崖也显得越高,两旁绝壁宛如两面巨剑,劈入云空。在悬崖峭壁处举眼眺望,可见西壁山腰的奇特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北岳最负盛名的悬空寺。此寺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观,缀于主峰翠屏山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傍崖而栖,如挂半空,宛如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紧贴在崖壁上。上载危峰,下临深谷,楼阁高悬,分外壮观,分外惊险!站在谷底仰望,好似玉宇琼楼;登上楼台俯瞰,又如置身缥缈仙境。“金门寺院神仙府,海市蜃楼隐山中。”千百年来,都倍受人们推崇。悬空寺下南侧的峭壁厉岩上,刻有大如方半的两个巨字:“壮观”。笔力流畅遒劲,又不失潇洒俊秀,为唐朝大诗人李白,当年游恒山时兴之所至,泼墨淋漓的“文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面对悬空寺,忍不住叹曰:“天下巨观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望之如蜃吐重台。”历代赞赏悬空寺的诗篇不胜枚举,浩如烟海。明人王湛初对之作了这样的描绘:“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莫讶星枢近,应知帝座通。恒河沙作观,大地总成空。”诗人写出了恒山诡怪难测的神奇魅力和壮丽景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这些都恰到好处地形容了悬空寺的特色。
据《恒山志》记载,神奇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已度过了1400多个春秋。全寺的整个构思极为精巧,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前绝后。寺门坐北朝南,自南而北,由低到高,由三组建筑群组成:前面一组以三官殿为中心;中间一组突出三圣殿;后面一组的主体为三教殿。进入山门,钟鼓楼迎面而立。楼的下层向外一面,都用砖砌成墙,开有月宫式圆窗,显得玲珑别致。经过一院落空地,前面就是三宫殿,这里也是正殿,为一座两层楼阁。由北前行,先后是两座三层三檐九脊瓦顶的悬空楼阁。前者为三圣殿,后者就是三教殿,两者之间相隔数丈,中间架有悬空栈道相通。栈道之上,又建有重檐式阁楼两层。寺内共有殿宇40间,像是一条美丽的彩虹凌空排开,悬挂在危崖峭壁上面。入寺登山,只见楼阁上下重叠,高低错落,前后有致,曲折迷离。楼阁相望,有的以栈桥凌空飞渡,有的却以暗道悄悄沟通。时而面临绝壁,忽又重见殿宇。扶栏探视,下临深渊,令人惊心动魄。多么奇特的建筑!身临其境,畅游其间,真是其乐无穷。
这鬼斧神工的奇迹昭示着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悬空寺到底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据说,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巧妙地利用岩石层面的曲折凹凸,在陡峭的山崖上开凿洞眼,将悬梁插入洞眼中,然后再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楼阁。同时,又利用力学原理,竖立起几十根碗口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柱,支撑着上面的建筑物。表面上看似惊险异常。实则安稳得很,经受住了漫长的自然界变幻的考验。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石碑,记载着当年修建悬空寺的“实况”:工匠们都用一根粗大的绳索系捆在腰际,再挽一个圈蹬在脚下,把绳头结在上层山崖上,人却悬荡在半山腰进行“高空作业”。
仰望这一个世间奇绝的高空建筑,游人常会油然而生一种惊奇的疑问:偌大的一座悬空寺,竟然能以小小的木柱支撑千百年,风吹日蚀,岿然不动,安然无恙,到底是怎样的一股“神力”在起作用呢?建筑学家们反复研究分析,都认为这和悬空寺择地而建,设计精巧,技艺精湛,以及历代的高度重视与维修有关。悬空寺位于深山峡谷的小盆地中,其全部建筑都高挂在峡谷西侧翠屏山的石崖中间。石崖略呈弧形,而悬空寺则刚好建在弧形的凹陷处,这样的位置十分有利。周围的高山护卫着它,像抱着自己襁褓中的爱婴,既免受狂风的侵蚀,又少被烈日曝晒,严冬基本上见不到阳光,盛夏时节日照也不过4小时左右。更为奇妙的是,石崖上方突出的部分成为一道天然顶篷,晴日遮阳,天下大雨时寺前滴成一片奇丽的珠帘。它又地处山腰之中,离地面有数十米的高度,峡谷中汹涌上跃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先人们卓绝的智慧与才能,使悬空寺建于一块“风水宝地”上,而这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它得以免遭自然的损害。同时,悬空寺独特的内容与造型,素来为人们所关注,便它得到了多方面的保护。所以,悬空寺是无数代人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聪明、勤劳的美好品德。
毫无疑问,悬空寺必然会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处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这恰好是形容悬空寺超一流建筑艺术的铭文,也表达了人们游览悬空寺后叹服的心声。
恒山水库
出悬空寺庙门南望,一座大坝屹立于峡谷之中,把天峰、翠屏二山连接起来,气势不凡,巍峨壮观。大坝西边有依山而建的数十级水泥混凝土台阶,由此登上坝顶,只见群山环抱,碧波荡漾,这就是著名的恒山水库。
金龙峡谷中的唐峪河,发源于恒山山脉的千沟万壑之中。由于河流所经地区,大多为质地比较松软的砂岩,加之历代战火毁灭和人为的破坏,使恒山的森林覆盖面积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唐峪河夹持着大量泥沙,从峡谷中流过,使河床越淤越高,渐渐形成了“河在天上流”的形势,比浑源县城以及周围的村庄田野要高出五十多米!每当大雨来临,唐峪河上游的龙盆峪、正谷、刁旺谷等许多条沟沟壑壑里的洪水,顺着陡峻的山势俯冲而下,最后汇集于狭窄的金龙峡谷之中,如同翻江倒海,奔腾呼啸,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峡口,淹没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历史上发生过的洪灾不计其数,浑源城也曾多次成为水中之城。可是到了久旱不雨的季节,因河床高出地面很多,以致于无法引流浇灌,只得听任河水白白流去。过去的唐峪河,真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仙人云游到此,对人们说,如果在金龙峡谷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锁住蛟龙,消除水患。可是,那奇妙的悬空寺已经矗立了一千多年,唐峪河却依然恣意横行。这古老的传说,只不过反映了当地百姓迫切要求根治水患的愿望而已。
水库大坝从1958年破土动工,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于1962年全部完工。大坝高55米,长150米,顶宽2.5米,如同天峰、翠屏二山伸出的钢铁巨臂,将峡谷之水截于大坝之内,形成了一个总容量达一千多万立方米的人工湖。唐峪河水再也无法逞凶,只得乖乖地听从人民的调遣。
恒山水库存的建成,不仅根除了千百年来的水患,而且给古老的北岳增添了一处新的风景胜地。当我们在宽阔的水库大坝上漫步时,只见四周翠绿,群山环绕,怪石嶙峋,奇峰插天,好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色;水库里波光粼粼,千山万峰之影倒映于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辉;再转身向下望去,只见大坝放水,激流自闸门喷泻而出,形成几十米高的瀑布,浪花飞溅,吼声震耳。悬空寺的奇光异景就在近处半山之中。今日水库胜景与昔日古寺风光相互衬映,更显出祖国河山之美!
大字湾
沿着水库坝顶漫步向东,穿过隧洞,大约走2000米,有一岔道口,往北便是通向天峰岭的山道。顺山道向上,可见突兀山峰峭壁上刻着遒劲有力的“恒宗”两个大字,气势雄伟磅礴,一个字足足有30平方米,字形雄健,刚劲有力,给人以大气恢宏之感,创造了中国书法史上“大字”的根致,也恰好象征着恒山气势磅礴的天然神韵与丰姿。
相传大字湾的“恒宗”二字,为明成化三十年所镌,但此说可能有误。因为成化为明宪宗皇帝的年号,而宪宗在位只有二十三年,成化三十年已到明弘治七年(1494年)了。在如此陡峭的石壁上能雕刻这样的巨匾,实在不是轻而易举之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石匠艺人本领之高强。游人到此,无不为之而惊叹。
在大字湾前面的梁上,伫立着四株形态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
虎风口
“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陡峭路口,刮起风来,声如虎啸,所以取名“虎风口”。游人至此要分外小心,否则就有被吹落悬崖的危险。可是,就在这风口路旁,却有一株苍劲古朴的松树,名叫“梵宫悬根”,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松树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同时,也给众多攀山的游客,以一种强劲坚韧的人格启示,堪称恒山一奇景。
果老龄
由虎风口向前,不久就到了“果老岭”。赵之韩在《果老岭》诗中写道:“一岭迢迢古树多,仙人览胜此经过。秋苹春草年年发,不见重来奈若何?”吟叹着北岭的秀丽和对仙人的追怀,也溶入了诗人睹景后心旷神怡,飘然欲仙的感受。岭上那弯弯的小路,由一块接一块的青石天然连接而成。其中有一块硕大无朋的青石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大石坑,但看上去却很像人的足迹和毛驴的脚印。原来,有个术士名叫张果老,最初隐居在中条山,自称出生于帝尧丙子年。唐朝武则天听说他很有道法,便派人去请他,他却假装死了,后来有人在恒山由又看见了他。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皇帝,好仙喜道,又派人去请他,这次他应召到了京城。可是他很不习惯,在京城呆了不久,又回山去了。人们传说他后来成了神仙,被列入了八仙。有一次,张果老倒骑毛驴来到此岭,因坡陡路滑不能前进。他仰天长叹,束手无策,只得跳下驴来,牵着毛驴一步一步攀行而过,在这大青石上留下了斑斑印痕,这就是有名的“张果老留痕”的故事。
北岳庙
过了果老岭,很快就到了北岳建筑规模最高最大的“朝殿”。“朝殿”又称北岳庙,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依傍山势而建,负崖高耸,列于阜上。古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形容这所庙宇“上负绝壁,下临宫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山门两侧有青龙、白虎二殿堂。步入山门,迎面就是那徒若天梯的石阶,共有百余级,每级高达60厘米,宽约25厘米,脚踏面向前倾斜40度,所以显得格外险陡。登上石阶,便是朝殿,殿内正中端坐着北岳大帝。殿前众多的石碑和牌匾,记录着北岳庙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元代铁铸菱形云碑等,都是很名贵的文物。北岳庙的右下方有两口古井,两者相距不过1米,而水质一苦一甜,区别极其明显,被称为苦甜井。甜井很深,从不干涸,水味清冽甘甜,道家弟子奉为圣水。唐玄宗曾为甜井题匾,名之曰:“龙泉观”。今苦井已被填塞,甜井依然存在,想是人们均有追求甜美生活之愿。北岳庙的西侧有一块“鸡叫石”,长40厘米,宽30厘米,击打其上便作鸡叫之声。清晨敲击鸡叫石,引起山谷回声,如群鸡争鸣,所以被称之为“金鸡报晓”。据地质学家考察,此石可能刚好位于群山之焦点处,故一拍即有回声。这是恒山特有的音响之美了。北岳庙的寝宫,隐于幽深之处,嵌于石窟之中。而三清殿,则巧妙地建在绝壁之上,下面则是万丈深渊。魁星阁,独立于险峰,而与北斗相应。明朝李梦龙曾赋诗一道《谒岳庙》:“嵯峨恒岳锁云中,望秩何车有閟宫。片面飞来明月冷,六龙归去碧山空。松杉晚挹浮岚翠,殿客晴摇旭日红。敬谒瓣香修岁事,满庭霜叶起秋风。浑源南去是恒山,路阻千岩万壑艰。一自重华移望后,便传飞石落人间。彩云缥缈龙旌远,紫盖茏葱鹤驭还。时雨时肠帷帝念,愿分和气散尘寰。”李梦龙之诗,增添了北岳庙浓郁的文化色彩。
围绕着北岳殿周围,尚有不少建筑与名胜。元灵宫,在恒山主峰左侧,离北岳庙不远,也是有名的北岳祠庙之一。该宫倚岩为壁,内外共有三进。山风一吹,炉烟四散飘溢,祥云笼罩。早晚不断的钟声,轻轻地敲打着空寂的山峰,倍添静穆之感。殿阶有98级台阶,两帝栽植着松柏,至少也有500年的树龄,历经四季的轮回,依然苍苍郁郁,分行鹄立,像两排忠实的侍臣。
会仙府,在元灵宫西,因里面排列着许多神仙的塑像,故得名。会仙府极为宽敞,建立在一片高平的岩石之上。春天,青翠的萝蔓遍被山庙,秋天,满山的红叶衬托,映红了会仙府,好一个神仙居所。府东即是万寿亭以及文昌阁,都极为幽静秀美。
琴棋台,在会仙府的西北山岩上,像半轮山月凸出于悬崖峭壁。该台极其平坦,方圆一尺五左右,活像一个大棋盘。原先,琴棋台上还真的有一盘石棋子放于其上。这些,虽然是闲来好事的游人所为,却也能勾起后人幽思追古的遐想。
通元谷,位于琴棋台西边,入谷处有一巨大的石门。谷内云蒸霞蔚,草木含翠,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灵气。古人有诗赞曰:“万叠奇峰汇眼前,丹炉汞结几经年。我来欲觅元空旨,云在孤岑月在天。”据传,此谷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烧炼灵丹妙药的地方。因为唐开元时张果老被赐封为通元先生,所以此谷有此称呼。
九天宫,由通元谷往南步行500余步即到。殿庭楼阁,规划整齐。鸣钟响鼓,振荡在通元谷之中。宫门外药草丛生,春天带露的杞树茁壮清纯,秋际着霜的野菊高洁挺立,采摘回来配成茶食之佐料,芳芬清神。当月凭栏,山中烟云弥漫。和宫中道士把茶而谈,极尽人间人悠闲之乐。
纯阳宫,在九天宫的前面。相传吕洞宾曾在此降乩卜卦。以前有一块诗碑,记录此事,现在已经遗失。
另外,还有御碑亭、十王殿、飞石窟、姑嫂崖、夕阳返照、岳顶松涛、玉羊游云等名胜古迹,它们都与一定的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相联系,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北岳的一草一石,均染灵秀之气。
天峰岭
如果从北岳庙再奋力向上,经过一两个小时的艰苦攀登,便可直抵主峰之巅。想当年明朝大文学家李梦阳,登上北岳主峰之后,即兴赋诗三首《北岳》,其中一首写道:“天高西北还乔岳,下视东南尽大洋。玄武苍苍气流黑,扶桑滚滚涛浮黄。回岩日射千松暗,绝顶风来六月霜。安得移将万人石,顿令炎海坐清凉。”道出了峰顶万千的气势和奇绝的美景。站在恒山之巅,极目远眺,峭壁林立的群峰,辽阔的大同草原,远近高低景色尽收眼底,真可谓:“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金人元好问也赞道:“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在灵境在,地位岂合他山尊!”
[ 此帖被御风蝶衣在2015-10-18 12:3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