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冬日洗澡不当猝死”成了微博上热议的话题。很多爱美爱干净的朋友们,无论是在天南海北,到了寒冷的冬天也坚持着每日冲凉泡澡。其实这种看似讲究的生活习惯,却成了健康误区。冬日洗澡方式不当,易惹疾病上身!下面,我们先看看,寒冷的冬天洗澡有什么禁忌吧! 禁忌一:每天洗澡 太勤洗澡,会把皮肤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到皮肤的角质层,引起皮肤瘙痒,皮肤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反而容易得病。 建议:1、老人皮肤处于变薄和萎缩状态,建议7天洗一次,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延长到10天洗一次。 2.肤质干燥者,建议2-3天洗一次。 禁忌二:长时间洗澡 洗澡时间过长皮肤容易脱水,人容易疲劳,还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致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另外,洗澡时间过长,头部血液供应相应减少,易导致脑缺血而发生意外。 建议:盆浴20分钟,淋浴3至5分钟即可。 禁忌三:水温过高 水温过高容易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干燥的程度。同时,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因为全身皮肤血管明显扩张,使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会使心脏缺血缺氧。特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水温过高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并增加血液黏稠度。 建议:水温24℃到29℃为宜。 禁忌四:饭后立刻洗澡 每顿饭后,人体要从全身调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肠帮助消化。饭后立即洗澡,由于消化道血流量较少,会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引起肠胃道疾病,另外因为脑、心脏等部位供血不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一方面会加剧心脏缺血,甚至发生心绞痛或猝死。 在注意了四大禁忌过后,冬日洗澡最让人纠结的还是干燥的皮肤。一旦滋养不当,瘙痒过敏全部都尾随而来。因此在冬季洗澡时,滋养皮肤,减轻瘙痒刻不容缓。 冬日洗澡滋养皮肤 减轻瘙痒 1.洗澡次数不宜频繁。老年人一周一次。习惯天天沐浴的人,最好不用沐浴液。 2.洗澡时水温以40℃为宜。瘙痒病患者大多喜欢用温度高的水,但是过热的水会增加皮肤表面的保护膜溶解,使皮肤更干燥。 3.不宜搓澡。搓下来的“泥”是皮肤保护膜。搓澡过于用力是引起皮肤瘙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4.洗澡时间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即可。过长时间的洗涤必然会将人体表面的皮脂膜洗去更多。 5.冬季洗澡宜选用中性浴液:冬节洗澡的时候我们宜选择中性沐浴用品,以避免对于肌肤的刺激,洗澡时选用的浴液一定要选择碱性小的,中性的最好。沐裕后最好涂一层可以润肤、保湿的护肤品。每天必须多饮水,还可以在房内放上一盆水,或使用空气加湿器,以增加室内的湿度,如有需要,可每隔数小时给皮肤喷点水,使皮肤始终处在一种较为湿润的状态。 6.适量涂抹保湿护肤品。在洗完澡5分钟内涂抹,防止皮肤干燥起屑。 7.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减少体内水分的缺失。摄入含铁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海带;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等蔬菜,和胶质丰富的食物如猪蹄、肉皮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和酸性食物。 小心猝死!五个时刻最不能洗澡 1.血压过低不洗澡: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发生虚脱。 2.酒后不洗澡:酒精会抑制肝脏功能活动,阻碍糖原释放,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3.饱餐后不洗澡:饱餐后洗澡,表皮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4.劳累后不立即洗澡: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后,休息30分钟后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昏厥。 5.发烧时不洗澡: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日本每年上万人因洗澡不当致死 冬季洗澡,你洗对顺序了吗? 洗澡时,你是不是先洗头,再洗脸,最后洗身体?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 这周,微博上热传着“最正确的洗澡顺序”:先洗脸,再洗身,最后洗头。如果按照错误的顺序洗澡,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长,长期如此甚至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这令不少网友惊觉自己洗澡顺序“错很大”。 网友惊觉洗澡顺序“错很大” “洗澡先洗头,这是错的!正确的顺序应为:先洗脸,再洗身,最后洗头。”本周,这样一条微博在网上热传,起因为近日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11月21日,日本《日刊现代》杂志称,日本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人数多达1.4万人,特别是冬季期间,温差使心血管及心脏负担增大,在洗澡时摔倒从而溺死的情况尤为突出。 “难怪最近洗完澡都晕晕乎乎的。”网友"dadacunzhang"告诉记者,“先洗头”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夏天还行,一到冬天就觉得脑袋胀胀的,原来是洗错顺序了!”在萧报热线QQ群上,许多读者也表示自己的洗澡顺序“错的很彻底”,“真是伤不起!像我这种洗澡顺序完全相反的人,竟然能活到现在!”"Ngahui"对此恍然大悟:“都说头部最需要保温,想当然地以为洗澡也应该先让头暖起来,原来是错误的啊……” 也有一些读者对这个“最正确洗澡顺序”表示怀疑。“可能是因为日本有泡澡习惯,一下子站起来冲头时,温差造成头晕跌倒,才会摔死或溺死。”“阿花花”分析,所谓的“最正确洗澡顺序”应该考虑到国情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读者管倩则认为,先洗身体才是正确的做法,“冬天洗澡当然要先暖身体啦,不然也太冷了吧!” 医生:“最正确洗澡顺序”确实可取 对我们来说,洗澡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因此,洗澡洗错顺序可能引发人猝死的消息很是令人惊悚。那么,这个“最正确洗澡顺序”真的正确吗? “洗澡直接导致死亡的几率虽小,但错误的洗澡方法确实可能会引发危险。”萧山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高振宇认为,“最正确洗澡顺序”确实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洗澡温差大的冬季。 “冬季气温低,脱掉衣服进入浴室后,血液还会集中在内脏和头部。”高医生认为,这时如果马上洗头,可能会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先洗身体再洗头。”高医生表示,清洗身体时,应先从远离心脏的四肢开始冲淋,等身体适应后,再冲躯干,最后洗头。“这样可以避免冷热交替刺激脑部血液循环。” 看来,洗澡确实应该先洗身体再洗头,那洗脸应该放在哪一步?记者又咨询了静博士美容连锁萧山店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洗脸要放在洗澡顺序的第一步,“人体淋了热水后,毛孔会迅速扩张,先洗脸可以避免毛孔进入脸部毛孔,造成毛孔堵塞。” 洗澡水温应控制在40℃以下 冬天洗个热水澡,是件非常享受的事情。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市民冬季洗澡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出水温度也比较高。 “冬天洗澡应该控制在30分钟内,老人、小孩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多不超过20分钟。”高振宇医生提醒,控制洗澡时间,是避免洗澡后晕厥的关键。“此外,洗澡的水温最高不宜超过40℃,如果觉得冷,可以用浴霸取暖。”洗澡前,还可以先用热水拍打身体,逐步适应水温,以免刺激过大。 冬季洗澡十注意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皮肤里的水分流失比较多,汗腺分泌的汗液和油脂减少,很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如果不注意保养,可能加剧皮肤的干燥状况,引发乏脂性湿疹,又称干燥性皮炎、冬季皮炎,还会容易引发感冒等等疾病。特别是冬季洗澡要讲究科学方法,才能有益而无害。下面谈谈冬季洗澡十注意: 一、换衣服时温度不可太低 从温度高的地方,突然来到温度低的地方,身上还没有保暖的衣物,会使血管受冷收缩、血压升高,因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要做好保暖工作,洗完澡出来时,多披一条毛巾,或在浴室里提前换好衣服。必要时,应使用电暖气或浴霸等电器。 二、注意水温不能过高 适宜的水温可以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水温过高却会因体内能量消耗大而造成疲劳。同时,太热的水会把皮肤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其角质层,引起瘙痒、干燥等症状。适宜的水温应与体温相接近,即37-41℃。 三、注意不可久泡 研究表明,长时间用水洗澡,会刺激呼吸道,引起疾病。另外,洗澡时间过长,头部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易导致脑缺血而发生意外,尤其是老年人,还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致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正确的时间应该是盆浴15分钟,淋浴5-10分钟即可。 四、注意不该饱食、空腹洗澡 饭后,人体要从全身调集一部分血液到胃肠,饭后立即洗澡,会使消化道血流较少,妨碍食物消化和吸收,引起肠胃不适。另外,心脏等部位供血不足,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空腹则会造成低血糖,脑部供血不足,会导致晕厥。洗澡时间应在饭后1小时左右为宜。 五、注意劳动后别立即洗澡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昏厥。 六、注意血压过低请勿洗澡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发生虚脱。 七、注意酒后忌洗澡 酒后洗澡,人体内的葡萄糖消耗会增多。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八、注意发烧时莫洗澡 人体温升到38℃时,身体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九、注意浴室温不要太高 很多人总是把卫生间温度调得很高,造成浴室内外温差大,反倒更容易感冒。 十、注意洗澡不能过频 如果洗澡过频,或用过烫的水洗脚、洗澡等,都可能加剧皮肤的干燥状况,引发乏脂性湿疹,又称干燥性皮炎、冬季皮炎。尤其是老年人应适当减少洗浴次数,洗澡、泡脚时不要用过烫的水,不要用碱性过强的肥皂等洗涤用品,沐浴过后还应适当抹些有保湿作用的润肤露。孕妇最好洗淋浴,老年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差,冬天洗澡次数应适当减少,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意外。孩子洗澡时家长要看护好。 我的感想:原来洗澡也有这么大的讲究,而且洗澡不当也会引发猝死,好吓人,以后还健康洗澡。不能先洗头再洗澡了,原来一直以来坚持的顺序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