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创始人阿北,玩出来的豆瓣
[color=#6666CC]“改变”来得很慢,就好像雪崩,它源自天空中悄无声息地落下的一片雪花、再一片……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突然爆发。
好吧,就让我们相信时间会站在我们这边,可是人生有限,几百年后的改变对你杨勃个人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时间不会永远站在我们这边。例如你是一个好 人,你却不幸出生在纳粹时期的德国……等到局势扭转,你又老了……那么多被时代抛弃的人……”杨勃对个体悲剧的认识十分彻底。他甚至在那一刻骤醒,难以置 信:“啊,我能够工作的时间大概只有20多年了。”
但是你不能把生命意义建立在最终的结果之上,多简单的道理。
杨勃简介:陕西汉中人,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博士,曾任快步易捷公司首席技术官。现为豆瓣网创始人,网名阿北。
其自我介绍:豆瓣的临时总管。现在多数时间在忙忙碌碌地为豆瓣添砖加瓦。坐在马桶上看书,算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 我不但喜欢读书、旅行和音乐电影,还曾经是一个乐此不疲的实践者,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记。现在自己游荡差不多够了,开始懂得分享和回馈。 豆瓣是一个开始,希望它对你同样有用。
让你心中不安,可这不安感落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渐渐地就没有那么不安了。
一生就这样默默地改善机器?在见到计算机之前,父亲曾断言说计算机是工具。
自己要成为工具的工具?它利用着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自己呢,一辈子都做生命实践的局外者和游离人?
你在做在你喜欢做的事情,你也在做一件能产生良好影响的事情。
不安
保安站在小区的门口,面无表情。“我该不该跟他打招呼?如果对他视而不见,是不是不礼貌?如果打招呼,他又会不会觉得不习惯?”杨勃路过小区大门的时候,心里的不安感涌上来又落下去,“为什么一个小区会需要那么多保安?”这不安感在其他时刻也会冒出来,比如进入一个电梯,有人经年累月地坐在那个封闭的小空间里,替你用小木棍戳一下你要去的楼层;再比如,在街道上停车的时候,有人呼哧呼哧地不知从什么角落里跑出来,找你收个一块、两块钱的。还有就是去吃饭,一顿饭菜的钱可能比那个跑前跑后为你端盘子的服务员一个月的工资还多,隔壁桌的人呵斥或者调笑服务员……这些,都曾经令杨勃深感惊讶与不安。
2000年之前,杨勃没有意识到别人的生活会给自己带来不安感。从这一年回推到1989年,他在美国学习、工作。
1989年的秋天,杨勃从清华大学物理学毕业,朝美国的旧金山飞去,再从那儿转机飞去念加州大学的物理系硕士。下了飞机之后,发现乘客们都是拿了行李就走,没有任何人来要求你出示证件证明你是你自己,以及你手里的行李是否真的归你所有。
坐上离开机场的汽车,这位中国留学生禁不住发出他对美国的第一个疑问:“为什么机场不检查你是不是拿了别人的行李?”司机回答他:“美国的东西不值钱。”哦,美国的东西便宜!过了些时日之后再悟:“在美国,东西不值钱,人值钱!”
他在那个“人值钱”的美国待了11年才回到中国,看到一些“很值钱”的人,也看到更多“不值钱”的人,贫富差距悬殊又成为更新鲜的刺激。而新经验势必会震荡你、在空气中形成一股张力,让你心中不安,觉得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可这不安感落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渐渐地就没有那么不安了,习惯了,适应了,不太能看得见了,接受了。
尤其是,假如身为海外空降回来的优秀人才,还非常能够自我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小环境:服务于国际型大公司,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为自己带来优厚待遇,住在宽敞精致的房子里,以车代步――那些侨居海外的人回到中国,往往会啧啧惊叹:“中国的中产阶级过得比美国的中产阶级享受多了!”并且周围的朋友大多都是高学历高收入,你可以洁身自好地在小圈子内履行自我的道德,是个体所能做到的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我们在那著名的小资场所“雕刻时光”里面坐着,半自嘲地说起这一切,这不顾一切地狂奔的社会,这让人逐渐麻木、逐渐无动于衷的处境……然后,从这咖啡馆里出来,一个拿着破碗的老妇矫捷地冲到我们面前,气势汹汹地讨钱,我们尴尬地怔愣住,不知所措,双双地瞅见对方满脸的窘迫,竟然谁也没好意思掏出一块钱“打发”她,显得很没人情味、很不仁地离开了……
老兵
你看看杨勃,就好比看到了所有的IT青年:他穿休闲西服,靛蓝色牛仔裤,沉甸甸的双肩背包、用得脱了漆皮的苹果电脑……喜欢哪个咖啡馆就永远都去同一家,坐同一个位置,喝不变样的咖啡。2004年,杨勃在离豆瓣胡同不远的星巴克里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网站――豆瓣网。
2006年,“长尾理论”红遍全世界,它说非主流产品并非失败者,它们是市场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尽的尾巴。这话鼓舞了很多人,杨勃是其中之一,他曾用网名“朗太乐”,即取“long tail”之意。豆瓣网也似乎成了“long tail” 在中国的最佳现实注解。
比“长尾”更早被我们感受到热度的是:“WEB2.0”――你常常能从那些企图抓住未来的人的嘴里听到这个词,风险投资也再一度地趋之若鹜,方 兴东的博客中国首当其冲就拿到了1000万美元,此后奇虎融资2000万美元,千橡拿到4800万美元,土豆融资850万美元……豆瓣网在2006年的6 月也得到了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尽管这WEB2.0投资狂潮迅速地陷入了寒冬,人们犹疑着,嗫嚅着“不看好WEB2.0”,“豆瓣网的营利前景不明”之类的话,但无论如何,杨勃携着豆瓣网登上了2006年的历史舞台是不言的事实,而且他自称“目前有稳定的收入,资金不是问题。”
我们看到,这俨然网络新贵的杨勃,其人本身也生就一副适宜登台、见报、上电视的好样貌,清晰缜密的表达方式,还有漂亮的学识背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开始关注他,不可思议他一个人就建了一个网站,赞赏他给了豆瓣网简洁清爽、不流俗的视觉效果,羡慕豆瓣网在没花一分钱做推广的时候就被口耳相传得悄然成名,还顺便佩服他把“物理”这门艰深的科学念到了博士的级别……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没有一篇报道准备地给出杨勃的年龄。就连我们在饭桌上貌似不经意地问起,他也是笑眯眯地语焉不详。
我们知道,张朝阳1964年出生,1998年他34岁的时候创立了搜狐;丁磊,1971年出生,1997年他26岁的时候创立网易,然后陈天桥, 1973年出生,网络游戏产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31岁晋身中国首富……可能是生于1969年的杨勃,对不起,我们还只能说他是2005―2006年间 十分被看好的网络新星,有人说他是老兵不甘寂寞。
IT世界,“出名要趁早”得简直残酷!
巨人肩膀
说起来,这位老兵也算是早早地就“青年才俊”了。初中,从没有见过电脑的时候,就写出了“把一块钱换成零钱有多少种可能性”的程序。20岁的时候,他就 已经被清华培养成了响当当的物理系毕业生。而接下来直到30岁,杨勃的大部分光阴继续奉献给大学。人生经不起细想,细想会有恐怖感,怎么会花那么时间考 试、学习、考试……杨勃,就象现当代每一个在美名里面成长起来的中国少年那样,沿着冲刺的惯性征服一场又一场的考核,人身在其中反而不知其味。
可是又非得如此不可,尤其是他念的“物理系”这种学科,是那么辽阔深远的科学领域,有无限的不可穷尽性,有那么多伟大的巨人的肩膀等着你站上去眺望宇宙……所以,当他的那些同龄人“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杨勃同学还在学校里狠攻“博士学位”。
再说,作一名“科学家”是他自幼浇灌的梦想,这梦想的来历也是有那么强烈的时代烙印――我们不得不去一再地颂扬《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它们开阔了无数小 朋友的视野,也让幼年的杨勃发现世界原来是无限大,还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记》等,除非是在童年适时地阅读,你简直无从想象它们竟能将天真的童心引向那 么丰盛的幻想之地。
不是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象爱因斯坦那样强烈而热忱地关心人类命运,而且科学有时候也如同宗教一般,能令人痴迷地物 我两忘。所以,杨勃念本科的1985年至1989年,当中国社会还沉浸在理想主义情怀的文化热潮中,清华大学也充盈着“黑格尔研究小组”、“尼采研究小 组”的时候,理科生杨勃却极其自我地活在“矩阵、磁场、光、海森堡、量子力学……”的世界里,读《约翰.克里斯朵夫》那种天才的经历,可以说是“不怎么关 心社会”。
甚至当他乘上飞机飞往另外一个国度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多少“中国”的概念,想的是“为人类”――这三个字是憋了半天才说出口,而且笑出声来,修饰羞涩。才过去20多年,“为了全人类”这句被人人常挂嘴边的口号已经变成谁也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或者是玩笑话。
但是,他不想当科学家了,一瞬间,甚至想过出家――这是出国之后不久的想法。“科学家!”多么理想的职业,何其之激动人心!可是,那些传说中的伟大科学 家实实在在地出现在眼前,原来他们貌不惊人、气质普通,有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无尽地、重复地计算,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少之又少,少得可怜,少得令人绝 望!
懵懂少年时代的理想,原来是被自己错误地蒙上一层浪漫的面纱,撕开之后象一声冷笑。
我们尝试把它理解为延缓来临的青春期。禅 宗的书对他起到安抚作用,而且是到了国外,才对中国文化感到一种突然的需要,于是读林语堂,读西方人书写的有关中国的书,选修“上海的历史”……西方视角 之下被浪漫化、古老化、静态化的china成为这位在美留学生心中的祖国形象。
产生者
生活里那些时时都能感受到的乏味和雷同,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自知之明后的迎合。既然人人都与死亡有约,那么又何苦去摧毁那些凭借寒窗努力才赢得的一切?
况且,赢来的是那么有光彩,杨勃说:“在IBM工作5年以上的人,我能一眼认出,因为他们脸上都飘浮着慈祥的微笑。”意指大公司的大气魄是对人最大的善 待。这位IBM的前顾问科学家,乍一进IBM的时候,上司对他说:“给你半年的时候学习,不要求你作出成果。”而他身处的部门,做着全世界不超过10个人 在从事的前沿技术研发。
可是,这工作离人类太远了!你所努力的内容要经过层层的转变,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一生就这样默默地改善机器?在见到计算机之前,父亲曾断言说计算机是工具。自己要成为工具的工具?它利用着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而自己呢,一辈子都做生命实践的局外者和游离人?
而且对于20年之后的自己,连细节都可以想象出来:进公司的微笑,打开电脑在键盘上敲下一个又一个代码,恪尽职守地盘算它们……下班,娶妻、买房买车、 生子,换大房子换好车,作了多年朋友的人继续朋友下去,只是渐渐发胖、皮肤上裂出皱纹。这生活一点错都没有,甚至连犯错的机会都被控制得死死的。虽然修炼 成了社会机器中最尖端的螺丝钉,可它毕竟还是一颗螺丝钉,在别人的机器上,随着别人制定的程序运转,身边那些斑白头发的老科学家,他们此刻的生活,就是他 杨勃未来的生活样板?
还有,消费社会里,一切皆是消费。我,只做一个消费者?何以我就不能化为“产生者”?而且2000年的中国,世界都以为它遍地皆是赤裸裸的机会,尤其是尚在起步阶段的它还没有转型到精细分工的时代,于是,斩钉截铁地辞职,回到中国。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网络上找到2002年跟杨勃有关的片段:“快步易捷,他们擎出中国第一面第四方物流的大旗,这就是中国世纪之交的一个最前卫的创业 组合:不同国籍,高等学历,大部分有世界级公司高级白领经历,他们放弃了自己优厚的收益,杨勃放弃了自己的宝马车,袁澍松远离了自己在澳大利亚的游泳池, 如此不寻常又如此自然走到一起,创立了如此有趣的合伙企业,要从中国的物流革命中实现财富的光荣和梦想。”
尽管,快步易捷在四年之后失 败的命运使得上面那段制造了美妙幻影的报道读起来令人有些尴尬,杨勃也几乎觉得那四年并不很愉快,但我们回头眺望时,喜悦的是它激发了主人公未曾想象过的 思考――譬如,你在工作中不得不反感地迎合那种热衷于“洗脚”、“泡歌舞厅”的产业主,你抱怨市场环境糟糕、合作方素质太差,可是为什么海外归来的职业经 理人失败了,反而是这些看起来没文化没品味的人大行其道?
而经过这次检验,自己也不再去模仿别人――那第一次跟随同学所实施的创业,主要还是被个人的成功欲望所诱引吧,想着先对生活妥协一下,等成功之后再去做自己喜欢做事情,这太茫然了。
也更是让杨勃看清个人的真相:人不能总处在挣扎的边缘。一个人真的接受或者不接受自己,会让他呈现出来的状态有天壤之别。当我问他对美好社会的想象,这 位放弃了海外生存方式的人答说:“欧洲的部分发达国家大约可称为理想国了吧。”但是富裕国家的公民相对于处在社会转折期的例如中国、印度人民来说,会不会 比较缺乏活力?他反诘:“活力就全是好事吗?活力的另外一面是挣扎。我说那些国家好是说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平衡的社会基础,人们不用疲于奔命,而可以在心 平气和的状态下发挥个人的独特创造力。”
雪崩
“你对豆瓣的未来规划是什么?譬如用数字来描述?”一次讲座上,杨勃被这样询问,因他刚刚告诉大家豆瓣网 目前的估计约为几千万美金。但见他沉吟数秒:“我对豆瓣的期望,不能用数字来描述。我希望,它能促进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譬如,即便是很生僻的书,你也 能在豆瓣找到同道中人;多匪夷所思的爱好,你也能在豆瓣小组中发现同好。”更尤其有功德的社会效应是,它大约可以对产业起到推动的作用――推动非大众读物 的传播,由而出版社愿意出版一些非主流的图书。
这之于社会所产生的勃勃雄心与美好期望,并非杨勃在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敲下第一个代码 时即创想到的前程。那之前还只是在实践中沥清自己所不情愿、不擅长,最好不要去做的事情――这减法对个人有意义,但如果不找到今后的出路,也没有多大意 义。甚至,当他基于个人兴趣地开始做豆瓣网时,也只是想到那一步:“自己看了很多书,跟周围同事、朋友沟通感觉自己学的东西有限,别人看了一些好书、有一 些好的东西,我们是否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体验,用什么更高的方式和别人分享。”
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理由、乃至于赋予意义,是人的天性 吧。只不过,意义一旦超出个体小我、福泽普罗大众时,就能够让人“善待成功”了:你在做在你喜欢做的事情,你也在做一件能产生良好影响的事情。然后,不会 急于去获得表面的成功,心态更平和,不会期望社会一下子就变得完好,不会抱怨制度抱怨用户抱怨社会没有把万事俱备只欠自己来放一把东风。而且即便是不成 功,它亦是一件值得去努力的事情。
这种闪闪发光的理想足以带来力量,只不过我们仍然要不停地近距离直面现实中琐屑的烦恼:豆瓣小组本来 应该是可以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对各种话题进行沟通探讨。但是往往发现很多人还是一遇不同意见就要打倒对方,争吵不休,而不能心平气和地做理性的沟 通。还有,社会表面的五光十色下是单调、缺乏想象力的本质。[/color][size=2][/size]
[ 此贴被夏锦宁在2011-05-28 16:4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