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战役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b6bd1457422017c5a756e19fb8aa9.jpg[/img]
法国战役(又称法国沦陷,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在战争历时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便被纳粹德国击败。战争最后,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本土。
法国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 称 法国战役
地 点 低地三国,法国
时 间 1940年5月10日-1940年6月22日
参战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王国
结 果 德意联军获得决定性胜利,法国沦亡 。
参战方兵力 轴心国3,350,000
参战方兵力 同盟国3,300,000
伤亡情况 德国155,492
盟国360,000(不含被俘)
主要指挥官曼施坦因,希特勒,古德里安 魏刚 甘末林
别 称 法国沦陷、西方战役
著名事件 发动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
[b][size=3]背景[/size][/b]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议,但为英法所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心用实力来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但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勃劳希契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b][size=3]序幕[/size][/b]
自从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与盟军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欧陆上处于未交战的状态,被称为假战。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国和英国默许德国征服波兰并立即停战。因为德国的原物料储存量(需从外地进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国的战争机器主要依靠自苏联的原物料,出于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希特勒对该情况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两国提出和平建议,未等到两国答复,在10月9日已为应对盟军否决其建议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军事行动:《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法西斯纳粹德国在这场战役中包括两大行动:第一部分的“黄色作战”(Fall Gelb,攻打荷比卢三国和法国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红色作战”(Fall Rot,进攻法国本土)。
[b][size=3]战役计划[/size][/b]
[b]德国[/b]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个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 此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似,即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但是A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却讨厌这个方案,认为不过是老调重弹。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盟军,迅速灭亡法国。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拒绝将曼施坦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国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观念,这使勃劳希契非常厌恶,把他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eb2e1457498326e8d375f694c27fc.jpg[/img]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陈述,“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并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见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虽然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复没。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奉命根据曼施泰因的建议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与曼施坦因设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取代号为挥镰行动。据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
[b]变更计划[/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679f145742221549b1a9fd895450c.jpg[/img]
1940年1月10日,1架德军梅塞施米特Bf109飞机被迫降在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马斯梅赫伦(所谓的“梅赫伦事件”)。机上的乘客是德国空军的要员赫尔穆·赖因贝格尔,他携带一本最新版本的“黄色方案第2号方案”。赖因贝格尔无法销毁文件,该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时的情报机构手中。经常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是德军计划进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军事行动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订为“黄色方案第3号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调任在普鲁士的军级司令,于2月9日在斯德丁开始他的指挥工作。这一举动是哈尔德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响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愤怒的下属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获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请于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个人解释他的建议。希特勒对该计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改变计划。这些构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提出了一些能达至获得真正廉价胜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尔德再次更改计划,冯·曼施坦因没有进一步介入。哈尔德同意将主力,即所谓“战术突破力量”向南转移。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多大凭借(从一个防御性的角度来看),因为阿登地区密林遍布,而且只有恶劣的道路系统,它们作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制胜的元素,这对盟国回应最初设想的计划将是至关重要的,即法国和英国的主要精锐部队向北前进保卫比利时。为了有助于确保这种情况下,德国B集团军将攻击比利时和荷兰,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是德军的主力,以吸引盟军东移进入预定之包围圈和牵制它们在这里。要做到这一点,现有10个装甲师中的3个仍被分配给B集团军。
但是,哈尔德无意偏离既定的原则,让A集团军的7个装甲师作一次独立的战略穿插。这让古德里安愤怒的是,这一点最初在新的计划里被完全删去。“黄色方案第4号方案”在2月24日发出。默兹河在色当的渡河点应该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师攻占。直到经过多次辩论后,才改为让装甲师的摩托化步兵团在入侵后第4天于此建立桥头堡。即使现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峡前进只能在第9天开始,中间5天的停留时间是为了让足够数量的步兵师可以追上与装甲部队建立一条连续的战线。
即使适应更多的常规方法,新战略还是引发了多数德军将领的抗议。他们认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个位置上是不负责任的,穿插部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补给供应,而这些本已不足的补给路线更很容易被法军切断。如果盟军的反应也并不如德军的预期,该攻势最终可能造成灾难。不过他们的反对意见被无视了。哈尔德认为,由于德军的战略地位似乎毫无希望的,无论如何,即使是轻微的机会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也比完全不行动而战败为佳。适应性的变化还暗示,它会令盟军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尔德指出,如果这样,德军的胜利会更轻松,因为这将是对已放弃低地国家协约国(是1940年英法联盟的俗称)在声誉上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德军的战斗力将仍保持不变,将可以执行“红色方案”,之后全力进攻法国。然而,这方面的决定将不得不推迟到成功地完成“黄色方案”后才作出。事实上,德军的详细实施计划只包括头9天的行动;有固定的时间表以确定了前进的通道。按照传统的“任务指挥”,这依赖战地指挥官的判断和行动。这种不确定性对事件的实际过程会产生巨大影响。
1940年4月,出于战略原因,德军实施威瑟演习作战,攻击中立国家丹麦和挪威。英军、法军和自由波兰军实施行动作为回应以支持挪威人.
[b]同盟国[/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c2ef14574984025ca4af955112bf3.jpg[/img]联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然而,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备战不力。盟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保守失算,该计划重点是防御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把比利时作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根据D计划,盟军把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五国盟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
[b][size=3]战前状况[/size][/b]
美国作家德鲁·米德尔顿在其著作《用兵之道》中,对法军在法国战役初表现有这么一段叙述:“二次大战初的法国战役中德国人比法国人有更大的干劲和魄力。虽然法国人是为保卫祖国而战,但是他们往往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他们一心只想从战争中脱身出来,好赶紧回家团圆。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冬天,军官团中许多人的强烈反共、亲法西斯的情绪对法国的崩溃起了作用。也就是在这个冬天,我初次听到了这样的话:‘宁要希特勒,不要勃鲁姆(注:当时法国左翼政治势力的总统后选人)’”。
[b][size=3]参战部队及部署[/size][/b]
[b]德国[/b]
德国部署了约3,000,000人参加该战役。1940年5月共157个师中只有79个完成了训练;另外14个师仍然直接参加战斗,主要是在C集团军和进攻荷兰的部队。除了其中93个师被部署在前线(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也有39个师作为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预备役师被部署在西方,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不会参加战斗。约四分之一的作战部队是来自40岁以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
在西线的德军于5月至6月共部署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指派作战的预备队;约7,500门火炮可以作战,弹药库存可足够作6个星期的战斗。“德国空军”的部队将分为两组。共有1,815架作战飞机、487架运输机和50架滑翔机被部署支援B集团军,而另外3,286架作战飞机被部署支援A和C集团军。
德国陆军部队分为三组:
A集团军由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指挥,共有45½个师(含7个装甲师),是实施决定性的行动,切断“镰刀”-没有官方正式名称的翻译,但在德国的一个短语事件发生后温斯顿·丘吉尔把从德文中的一段短语翻译出该名字为“镰刀切割” (甚至更早“装甲镰刀行程”) — 通过盟军在阿登的防线。它由3个军团:第4、第12和第16军团组成。它有3个装甲军;其中一个,第15军,已分配给第4军团,但另外2个(第41军包括第2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9军)是联同隶属于第16军团的2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一个独立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前进至默兹河,一旦建立了桥头堡,在河对岸的装甲集群司令部将解散,其3个军将分别隶属第12和第16军团。
B集团军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共有29½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任务是通过向低地国家推进和吸引盟军北部单位进入口袋。它由第18和第6军团组成。
C集团军由威廉·里特尔·冯·李布指挥,共有18个师,主要是防止从东面发起的迂回进攻,并持续对马其诺防线和上莱茵河发动小规模攻击。它包括第1和第7军团。
[b]同盟国[/b]
由于低出生率,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下降,法国有一个相对于总人口的严重人力短缺问题,这还仅是德国的一半。为了弥补人力的问题,法国已动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介乎20岁至45岁的男性人口,使自己的武装部队兵力超过6,000,000人,超过了整个“德国国防军”的5,400,000人。但其中只有2,200,000人的部队被部署在北部,虽然加上英国、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总共超过3,300,000人。至5月10日共有93个法国师、22个比利时师、10个英国师和9个荷兰师在北部,总数为134个师,其中6个装甲师、24个摩托化师。另外有22个师正在受训或在战时紧急情况下装备起来(不包括改组后的单位),其中有2个波兰师和1个捷克师。除了这些足额师外盟军有许多独立的小型步兵单位:荷兰有相当于约8个师的独立旅和营;法国有29个独立的要塞步兵团。在法军中有18个师,是由殖民地志愿部队组成;包括19个“B级师”,虽然是受过充分培训的单位,但在摩托化后仍有大量超过30岁的人需要接受再训练。最好的盟军部队是训练有素的英国师,其中有充分机动力和具有很大比例的职业军人;最严重缺乏装备的是荷兰部队。
盟军部署在5月10日共部署了大约3,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另有1,200辆被承诺编入新单位加入战斗,或由预备队拨出;另有1,500辆过时的FT-17坦克被送往前线,这让法国在前线共有约5,800辆坦克。他们有大约14,000门火炮。盟军因此在地上享有一个明确的人数上的优势但在空中则处于劣势:法国空军共有1,562架飞机,及英国皇家空军可提供680架飞机,同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可提供392架飞机投入战斗。大多数盟军飞机是过时的类型;战斗机部队中只有英国的飓风战斗机和法国的德瓦蒂纳D.520战斗机能够在一些接近平等的条件下抗衡德国的Bf109战斗机。
在“黄色方案”开始时,法国的航空工业已达到相当的输出量,估计连预备队在内接近2,000架。然而,由于长期缺乏零件而削弱了这支被弃置的机队。只有百分之二十九(599架)的飞机可供使用,其中170架是轰炸机。
法军在东北部共有3个集团军:第2和第3集团军在东面防守马其诺防线;由加斯东-亨利·比洛特指挥的第1集团军位于西部地区,并将进入低地国家防守。在沿海地区的,是法国第7军团,得到1个轻机械化(装甲)师(DLM)的加强。第7军团的目标是通过安特卫普进入荷兰。在南面的是为数9个师的英国远征军(BEF),将推进到迪尔防线及防守在比利时军的右面地区。法国第1,得到2个轻机械化师的加强,以1个后备装甲师(DCR)作为预备队,将防守让布卢走廊。最南端参加前进到比利时的是法国第9军团,它必须防守在那慕尔和色当之间的整个默兹地区。在色当,法国第2军团将成为行动的“铰链”及保持防卫地位。
第1集团军共有35个法国师;加上在该地区其他盟军总数为40个师,他们的部队人数相等于德国A及B集团军人数之总和,但前者只需要面对为数18个师的法国第9和第2军团,因此将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为了增援受威胁的地区甘未林已留下16个师作为总部的战略预备队,其中2个是装甲师。这些名义上而言是“预备”师,实际上包括高质素的部队-其中大部分是在和平时期的现役师,因此不能与德军只受过一半训练的预备役师相比。容易混淆的,所有已被动员的法军师被正式列为A或B级“预备役师”,虽然其中大部分直接增援在前线的军队。
[b][size=3]战役战略[/size][/b]
[b]德军战略[/b]
1939年9月,比利时和荷兰仍然保持中立。他们试图尽一切可能通过坚持严格的中立政策来避开战争。虽然他们秘密安排与同盟国进行合作以对付德国入侵其领土,但都没有公开作好准备。法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漠里斯·甘末林,在该月建议盟军应利用德国被捆绑在波兰的时机抢在德国之前占领低地国家。但是,这一建议未被法国政府采纳。
1939年9月,法军发动了象征性的萨尔攻势——只是名义上履行战前保证波兰而由西方执行救援许诺的攻击——法军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萨尔前进5千米(3.1英里)。在这个时候,法国已部署了98个师(但有28个是后备或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对抗德军43个师(其中32个预备役师)及,且德军没有任何坦克。根据当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威廉·凯特尔的推断,法国军队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1939年10月以后,法国决定在1940年内不采取主动行动,虽然法国大部分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设计为针对进攻作战。盟军认为,即使没有东部战线,德国政府也可能会因封锁而出现不稳定,这种情况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过。如果在纳粹政权没有崩溃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容易,1940年时盟军将执行一个巨大的现代化扩军方案,以在对德国的战争中,用现有军工生产的优势 ,建立压倒性的机械化部队,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然后盟军将在1941年夏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低地国家该日期时仍然没有承诺参加盟国的行动,同盟国如有必要可坚决破坏其中立。
显然,德国人会先发制人,因此战略上必须对此万一出现有所准备。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预期波兰能如此被迅速击败,他们对德国的快速胜利感到非常不安。大多数法军将领赞成采取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德国的意图是可以准确预测。大部分部队应预留在一个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备不测。如果德国人确实明显的通过佛兰德(比利时北部)之路线前进,只应在法国北部与德军交战,因为德军步兵到时已疲惫不堪及缺乏补给。然而,如果德军试图攻击盟军战线的中路,这些盟军的预备队将具备理想的攻击优势,以阻止德军前进。如果德军通过瑞士前进,该预备队将成为唯一的手段来应付这样的攻击,形势将变得异常的危险。
[b]盟军战略[/b]
1939年9月,比利时和荷兰仍然保持中立。只要有可能通过坚持严格的中立政策,他们试图避开战争。虽然他们秘密安排与同盟国进行合作以对付德国入侵其领土,他们没有公开作好准备。法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莫里斯·甘未林,在该月建议,盟军应利用德国被捆绑在波兰的事实,应抢在德国之前占领低地国家。但是,这一建议未被法国政府采纳。
1939年9月,象征性的萨尔攻势- 只是名义上履行战前保证波兰而由西方执行救援的攻击-法军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萨尔前进5千米(3英里)。在这个时候,法国已部署了98个师(但有28个是后备或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对抗德军43个师(其中32个预备役师)及德军没有任何坦克。当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首长威廉·凯特尔判断,法国军队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10月以后,法国决定在1940年不采取主动行动,虽然法国军队的大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设计为针对进攻作战。盟军认为,即使没有东部战线德国政府可能会因封锁而出现不稳定,这种情况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过。如果在纳粹政权没有崩溃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容易,1940年时盟军将执行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和扩军方案,以发挥在对纳粹德国的战争中,以现有军工生产的优势建立压倒性的机械化部队,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以在1941年夏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低地国家该日期时仍然没有承诺参加盟国的行动,同盟国如有必要可打算坚决破坏其中立。
显然,德国人会先发制人,因此战略上必须对此万一出现有所准备。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预期波兰能如此被迅速击败和德国的快速胜利令人不安。大多数法军将领赞成采取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德国的意图是可以准确预测。大部分部队应预留在一个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备不测。如果德国人确实明显的通过佛兰德之路线前进,他们只应留在法国北部,因为他们的步兵是疲惫不堪及缺乏供应。然而,如果他们试图攻击盟军战线的中路,这些盟军的预备队将具备理想的优势,以阻止德军前进。如果德军通过瑞士前进,该预备队将成为唯一的手段来应付这样的突击。
[b][size=3]战役经过[/size][/b]
[b]荷兰及比利时[/b]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Ju 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兴奋地对周围人说到:“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 ‘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博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b]阿登森林[/b]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德施泰特上将打头阵的是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赫尔曼·霍特的第15装甲军和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那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精神发生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赫尔曼·霍特的15装甲军属下的埃尔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40英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伦亨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馀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熗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内维尔·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1940年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
[b]冲向英吉利海峡[/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73071457498487a1eaaefe5f324ee.jpg[/img]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盟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克莱斯特曾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出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以至于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克尔克地区。1940年5月20日,古德里安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这时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
[b]敦克尔克大撤退[/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4757145742246059dbe524d44b681.jpg[/img]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装甲师向敦克尔克前进;第1装甲师向加莱前进;第2装甲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团军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万馀英法盟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1940年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希特勒担心装甲师团消耗过大,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盟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盟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二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因为利益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限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陷落。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b]失算[/b]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b]命令[/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88901457422733954d8c14d7350e4.jpg[/img]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24日,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伦斯德司令部的战争日志记载了会面时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同时纳粹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
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不过此说和希特勒24日下达的13号指令不符,在13号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团军和空军配合,尽快消灭包围圈中的英法比荷军队。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著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同年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但是古德里安的回忆(《闪击英雄》)也提到24日之后他的部队并没有停止攻击,而卡莱斯的英军更是一直坚持到26日下午16点45分才投降。而当天希特勒已经下令恢复攻击,因此停止命令究竟对A集团军造成多大影响,还有很多说法。
[b]行动过程[/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0caf145742279018d83e57350444e.jpg[/img]撤退示意图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拉姆齐同时建议加强空中掩护力量,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将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同年5月20日,德军主力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幸运的是此时古德里安以没有接到命令为由裹足不前,整整休息了两天,直到22日才根据A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北上攻击沿岸港口(古德里安《闪击英雄》),给了英军以逃出包围圈的机会。同年5月22日,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
同年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第一个愚蠢的命令。关于这个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希特勒从政治考量,希望留下和英国谈判的余地,但是5月24日下达的第13号指令明确指出“下一个作战目标是,通过北翼我军实施向心突击,歼灭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被包围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迅速夺占和守卫那里的海岸。”,显然这一说法猜测因素过多。而更多的资料都认为是由于22日英军的反击使得A集团军司令部产生了误判,主动提出了暂缓攻击的建议。而这正符合希特勒希望将装甲部队保留到继续攻击法国这一任务的需求,于是同意了这一建议。
“十一时三十分,希特勒来到在夏尔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听取了一次战况报告,并征询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意图。伦斯德强调,步兵应在阿拉斯东部进攻,而机动部队则停留在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以便截住在B集团军群前面撤退的敌军。很显然,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担心冯·克莱斯特战斗力薄弱的装甲集群挡不住正在撤退的英国部队。希特勒高兴地发现无论是伦斯德已经做的还是他建议要做的事都很合乎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表示完全同意集团军群司令的意见。希特勒一再强调他表示同意,并说为了即将采取的作战行动,现在尤有必要节约地使用装甲部队。同时,如果在敦刻尔克周围的包围圈收得太紧,空军的活动反而会受到妨碍。”(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博士《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1981)“说到这道著名的命令的责任问题,不管伦斯德后来怎样辩解,他必须与希特勒分担责任。元首在5月24 日早晨,曾到伦斯德将军设在查理维尔的A集团军总司令部去过,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 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他还说,如果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缩得大小,就会妨碍空军的活动。停止前进的命令可能是伦斯德获得元首的批准以后立即发出的。因为据丘吉尔说,英国远征军曾截获到德国那天早晨11点42分下达那个命令的无线电报。希特勒和伦斯德当时正在开会。”(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同时,这一命令也得到了约德尔、伦德施泰特等人的支持,由于此时攻击敦刻尔克的德军共16个师,他们分别属于2个集团军群的4个集团军,龙德施泰德希望在继续攻击前理顺复杂的指挥系统。不管如何这就给了英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使其组织海上撤退成为可能。[1]
5月26日晚十八时五十七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制定计划时更险恶,原准备使用的法国三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布伦和加莱分别于23日和27日被德军占领。3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就是敦刻尔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线,敦刻尔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国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以吞吐量计为法国第三大港,拥有7个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长8公里的码头,港口航道经过疏浚,大型船只能够自由进出,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码头可以有效抵御英吉利海峡的狂风大浪,如果这些港口设施能够充分利用,30万英法联军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携带全部装备安全登船,但两个星期以来,该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4个船坞全部被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甚至敦刻尔克大半个市区也在空袭中被夷为平地。唯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而且还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非常简易,宽度最多只能8个人同时并排通行,只有在靠海一面有个混凝土的柱子,设有灯塔,堤岸周围有一些木桩,紧急时也能系泊船只,但是水流较急,船只停靠时有一定危险。
附近海岸线没有港口设施和防波堤,离海岸不远有一条与岸平行的深水航道,和敦刻尔克港区航道相连,但这条航道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航行有相当危险。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三条航线,Z航线航程最短,仅40海里,但处在德军炮火封锁下,无法使用;X航线距离稍长,55海里,但英军已在航线上布设了多个水雷区,短时期里难以清除,也无法使用;唯一能够使用的就只有航程最远的Y航线,全程近90海里,驶完全程几乎要六小时,虽然没有德军炮火威胁,但德军飞机空中威胁的危险却大大增加了。
拉姆齐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总共只有16人,来组织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拉姆齐负责全面指挥协调,韦克沃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负责指挥敦刻尔克港和海滩登船事宜,杰克·克劳斯汤海军中校则负责指挥最关键的东堤。其中坦南特上校特意用香烟盒中的锡纸剪了SNO三个字母贴在钢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负责指挥撤退的海军最高军官,他率领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领导组织30万人的海上撤退。——他在这场海上撤退中,表现异常出色,因此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被委以重任,那时他已晋升为海军少将,负责领导登陆准备中最艰巨的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道工程建设,为登陆成功立下汗马功劳。1940年5月26日晚,即“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海军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队,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撤退行动一开始,就不可能再有机密可言,加之形势紧急,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远征军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所以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他们主要从英国南部的六个港口出发,这六个港口是希尔内斯、马加特、多佛尔、纽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在敦刻尔克接上英法联军官兵后再返回英国。
同年5月27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英国空军从本土起飞200架次战斗机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尽管英机没有能阻止德机对敦刻尔克的空袭,但却给德机以沉重打击,仅德军第2航空队就被击落23架,空勤人员死64人,伤7人,损失超过原先十天的总和!因此这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英机损失11架。英国海军也全力以赴,抽调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其他舰艇前来,这是英国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用军舰来运输人员,满载着官兵的军舰吃水很深,甚至还有几分倾斜,海军官兵凭借着高超的操舰技术,全速通过海浪滔天、弹如雨下的英吉利海峡。
尽管英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当晚,纳粹德国海军潜艇、鱼雷艇和扫雷艇也从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出动,企图借助夜色掩护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令英法联军最为胆战心惊的装甲师再度投入战斗。
地面上,德国陆军步兵正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军防区直扑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眼看已没有部队可以前往阻截,敦刻尔克危在旦夕!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以出色的机动巧妙突出德军包围——全师分乘600辆军车,在所有军车的减速器上都涂上一层反光油漆,用隐蔽在后挡泥板下的小灯照亮,后一辆车的司机就利用这点亮光紧跟着前一辆车,整个车队则关闭大灯,实行严格灯火管制,乘着夜色悄然撤出。为防意外,蒙哥马利还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弯处设置了交通纠察哨,指挥车队行进——就这样,第3师夜行军60公里,成功跳出了德军合围,并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组织起坚固防线,有力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蒙哥马利也因此显示出优秀军事才干而开始崭露头角,在撤回英国后升任第2军军长,从此开始在战争中大展身手,成为二战中英军最著名的将领。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德国空军在戈林的严令下,不顾恶劣天气的影响,出动2个轰炸机大队,到达敦刻尔克之后,终因能见度太差,被迫带弹返航。而英军则利用这一时机,抓紧组织官兵撤退,由于港口损毁严重,海滩的作用越来越大,官兵们每50人一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1名水手带领,以组为单位从海滩下海,涉过逐渐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再乘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大船,撤回英国。
下午,德军不断以3至5架飞机组成的小编队对敦刻尔克实施扰乱性空袭,企图干扰英军的撤退。但英军很快发现德军空袭几乎没有什么损害,大部分炸弹都落到海里和空旷地带,少数炸弹即使在士兵集结地点附近爆炸,柔软的沙滩也能吸收了爆炸的绝大部分能量,甚至在身边爆炸也不过是震动一下,飞溅一脸的泥沙。等待撤退的士兵们见状,纷纷从隐蔽处走出,有的在海滩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在海水里洗澡,还有的甚至悠闲地玩起了沙雕,似乎对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充分显示了对德军的轻蔑。入夜后,海滩上似乎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那是成千上万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烟,烟头一明一暗的闪光所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全天,有17804人撤离,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万人,这是因为公开呼吁的民船开始陆续到达,发挥作用。
1940年5月29日,英军吸取三天来的经验,采取很多措施来加快登船速度,特别在东堤,为了克服高达4至5米的潮位差,凡是能够找到的木板、木梁,连球门的木门柱都被用来当作临时跳板,英军还将卡车一辆接一辆沉在海滩,作为延伸入海的临时栈桥。下午,天气开始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击,一副要把几天的损失补回来的架势,德机以大型船只为目标进行集中攻击,击沉了3艘驱逐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了7艘驱逐舰,迫使拉姆齐将将参加撤退的8艘最先进的驱逐舰调回本土,以避免这些新锐军舰受到损失,影响以后抗击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作战。
陆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种车辆拥堵得水泄不通,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英法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日益缩小,德军地面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记录的每小时两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为几天来的最高记录。
1940年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由于空气中湿度非常大,大雾几乎将海滩笼罩住,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海面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却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使得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内河船只都能够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同年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他是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的。
上午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仍旧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开始增强,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因此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地继续。下午,天气放晴,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料到德军飞机必定会大举来袭,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了战斗机,保证在海滩上空始终有不间断的战斗机巡逻飞行,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
地面上,德军从西、南两方向发起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拼死坚守防线,战斗殊为激烈。就在这一天,哈罗德·欧文·安德鲁上尉因为他的英勇表现,荣获了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颁发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为的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安德鲁指挥着他的连队,经受住了长达十小时的猛烈炮击,打退了德军一次次冲锋,始终守住了阵地,当侧翼友邻部队出现缺口,他又主动率领36名士兵,赶去支援,击退了至少500名德军,最后当他的部队弹药消耗殆尽,所坚守的阵地的核心据点又被德军炮火击毁,这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艰难跋涉16000米,回到后面的阵地,没有休息又奋战在阵地上……正是无数像安德鲁这样的官兵,以大无畏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殊死拼杀,终于遏止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这天,有68014人撤回英国。1940年6月1日,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几乎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从喷火式战斗机、飓风式战斗机、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式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但德军战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有效掩护轰炸机的攻击,德机虽被击落23架,但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这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就在如此激烈的空中厮杀,炸弹、炮弹四下横飞的险恶形势下,素以沉着冷静著称的亚历山大越发表现临危不惧,在海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边啃着苹果,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的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影响了部队情绪,有一名军官就站在海滩上精心地修着胡子,身边的勤务兵还为他拿着镜子;还有一个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钓,部队洋溢着对德军轰炸毫不在乎的蔑视。而那些坚守在阵地上的部队,则在坚持战斗,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队也一边还击一边后撤,一直战斗到登船那一时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同年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同时考虑到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为了保存足够的空中力量在以后战争中使用,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只利用夜间组织进行撤退。德国空军因此失去了攻击目标,只得改变攻击目标,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对敦刻尔克的攻击将主要由地面部队来完成。
夜幕刚一降临,由各种各样船只组成的舰队就从英国起航了,午夜前,到达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断,救援船只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导撤退,英军“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的水手还吹起英格兰特有的风笛,在到处是烈火的市区从废墟中将掉队人员召集起来,带上驱逐舰。当晚,又撤出26256人。同年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同年6月4日九时四十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英军“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十四时二十三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进行,至同年6月4日结束,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b]行动结果[/b]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熗和数百挺机熗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熗、6400支反坦克熗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一艘名为“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被征用为撤退军事运输船,被德军炸沉,死亡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这次海难事故比“泰坦尼克号”死亡人数还多。英国政府事后一直封锁信息。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他说明了英国将决心继续战斗: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64e11457422942bf930bf516a8599.jpg[/img]撤退中的联军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1940年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够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德军的指挥失误。5月24日,古德里安集结好进攻敦刻尔克的坦克群,请希特勒允许其率部强攻,冲垮联军阻击线,突入敦刻尔克港区,给英法联军最后一击。希特勒深恐敦刻尔克港区地势低洼,河渠纵横,不宜坦克作战,正犹豫不决,这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元帅(似乎只会吹牛的元帅)向希特勒请缨,用空军轰炸机消灭英法残余部队,封闭英吉利海峡,得到希特勒的认可。德军错过了包围封锁敦刻尔克的机会。等到希特勒发现戈林的牛皮吹爆了以后才派古德里安出击,为时已晚。
[b]历史影响[/b]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或许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决定刚刚作出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军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在他们眼里,战斗,乃至是死亡,才是一名优秀军人的真正归宿。他们没有错,但有的时候,退却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此外,蒙哥马利在扭转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困局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虽然他当时仅仅是一名不为人知的师长,但历史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他没有因为职位的低下而退却,相反凭借自己的才华抓住了这一机会,所以才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历史。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这是后人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的敬意!
[b]红色作战[/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2b8d1457423135325d5c8a370c01b.jpg[/img]红色作战中德军进攻形势图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使比利时全军复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马克希姆·魏刚 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军团(第6、第7、第10军团)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奇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德军兵力达137个师之多,其A、B两个集团军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
1940年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击。1940年6月5日拂晓,博克的B集团军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1940年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军团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拥入。1940年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50英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1940年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46401457498538aa0426abb8d9a63.jpg[/img]德军进入巴黎
在B集团军发起进攻后,左翼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也于1940年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1940年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军团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熗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1940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1940年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熗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奇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奇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前后夹击,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1940年6月17日,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馀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b][size=3]伤亡数字[/size][/b][b]德军[/b]
大约27,074名德军阵亡,另有111,034人受伤,18,384人失踪,伤亡人数总计156,000人。[b]盟军[/b]
德军消灭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赶走了英国军队。盟军共损失2,292,000人(含被俘)。伤亡,包括死亡或受伤,如下:法国 - 90,000人阵亡、200,000人受伤,大约1,800,000人被俘。1940年8月,1,575,000名战俘被送往德国,其中大约940,000人被留下直至1945年被盟军解放为止。而在德国被囚禁期间,共有24,600名法军战俘死亡、71,000人逃跑、220,000人根据维希政府和德国各个协定而被释放,以及数十万人由于残疾和/或疾病而获得假释。大部份战俘在被囚禁期间被当作奴隶劳工。
英国 - 68,111人阵亡、受伤或被俘比利时 - 23,350人阵亡或受伤
荷兰 - 9,779人阵亡或受伤波兰 - 6,092人阵亡、受伤或被俘
捷克 - 1,615人损失,包括400人阵亡
[b][size=3]法国投降[/size][/b]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后,法国政府旋即垮台并且分裂,主要是继续留在法国本土由菲利普·贝当元帅所组成的和平派政府,和在英国由夏尔·戴高乐所建立的流亡政府,当时全世界除了英国几乎没有其他国家支持戴高乐。
1940年6月21日,贝当的维希法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休战并且宣布投降。
此役盟军共伤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盟军共伤亡155000人,其中阵亡45000人,受伤110000人。
[b][size=3]法国战役法国失败的原因[/size][/b]
1940年5月1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军正式施行军事方案“挥镰行动”,天刚刚微亮,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就开始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同时,地面部队也分别对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至此,入侵法国的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在德军进攻6周内就被迫宣布停止抵抗并签下了停战协议。
为什么这么一个军事强国在进行六周的抵抗后就输得一败涂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是德军先进的军事理论使法国无法招架;也有人说是法国民心涣散...我想就课上所学到的和了解到的略述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法国惨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之一正是在于法国国民士气低落,无心应战,军队战斗力较德军而言堪称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促使法国推行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推行一方面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另一方面也使国内百姓渴望和平,厌恶战乱的情绪高涨,无法控制。据隆美尔回忆到,有一次独自坐着指挥车寻找落在后面的部队,路遇大约有50辆军车的法国军队,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纷纷投了降。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军有多么无心恋战了。肖伯纳曾说过:“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而二战中的法国恰恰失去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失败自然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原因之二:(较其德国而言)法国军事理论过于落后:在法兰西战役中法国仍沿用了一战的阵地战、防御战,而且盲目依赖马奇诺防线,完全忽略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而这次战役中,精明的德军实行了闪电战,即各兵种立体式配合进攻,对敌军进行突然毁灭。闪电战中德军大规模使用了装甲兵和航空兵,而法国却将坦克分散在各个部队中,无法集中。因此当强大的装甲部队从天而降时,法军只剩举手投降的份了。然而值得讽刺的是法国当时拥有近代化陆军的许多构成因素,他们所拥有的坦克要比德国人在开战时所已经建造的全部数量还要多──其中许多都比德国的坦克体型大、装甲厚,虽然速度可能较慢。法国的迅速败亡,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
原因之三即是二战时法国将领过分轻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让法国的高级将领完全陶醉了胜利的喜悦中,夜郎自大,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理论置之不理。法军在1936年制定的《大兵团战术使用条令》中写到:“杰出的长官们在胜利后(指一战后)的日子里客观确立的军事学说的实质应当仍然是我们大兵团战术使用的主要基础。”可见,当时法军的自我陶醉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也这样描述到:“在法国方面,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培养了他们的骄气,而其他国家的军人也都一致推崇他们的军事知识,于是也就更使他们有不可一世之感。...那些较高级的法国将领们对于这种英国产生的“理论”,几乎完全不加以注意──这与那些积极研究的德国新派将领们恰好成一强烈对比。”法国的确不能忽视以往战争的经验,但也必须牢记,它不能成为当今时代的规范。
法兰西——这个使德国在第一次世界战争中国力殆尽,血战四年却未能攻克的国家,在22年后的六周内便被其轻而易举征服,这血的教训不能不发人省心。
跳出法兰西战争的圈子,我联想到了中国。现如今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周边环境却让人担忧: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因此,暂时安定的中国应从法兰西惨败中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扬长辟短。俾斯麦曾经说过“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更加好些”。否则,中国成为第二个“二战中的法兰西”也是有可能的。
[size=3][b]强国之间的对决——法国战役[/b][/size]
[b]注定爆发的战役[/b]
在攻占了荷兰与比利时之后,德国又占领了卢森堡。在与荷兰进行艰苦的作战的同时,德军的一个团也向卢森堡发动了象征性的进攻。
德国军队的一个小队潜伏在麦田中,悄悄地靠近卢森堡边境线。恰好那里有几名卢森堡士兵在巡逻,他们以为德国士兵们是非法入侵者,开熗朝他们还击,当场就打死了3个人。
与波兰战役爆发的缘由一样,希特勒以“私自射杀他国人”为由,下令对卢森堡宣战。在同一天,卢森堡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商量着。经过短暂的讨论,卢森堡政府高级官员一致通过投降纳粹德国的决议,并在当天下午向德国正式递交投降书。
说真的,卢森堡在风云多变的二战战场,就不用来什么“英雄主义”。不是说他们国家没有英雄,而是就算有英雄,死的也有些可惜了。卢森堡面积太小,国力也很弱,政府没有能力让英雄出现。因此,在二战中,卢森堡唯一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中立、要么敌对。
如果卢森堡投身盟国队伍,在没有别国驻军的情况下,谁能保证它不会遭受德军的攻击呢?总之,卢森堡在二战中就是一个足球,看踢给谁了!不管提给谁,带给卢森堡本国的麻烦都很大。
德国与法国之间的三个国家都被纳粹德军占领,希特勒给法国领导人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领导人投降于德国。如果这样的话,德国将与法国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要不然就发动对法兰西的大举进攻。
雷诺知道投降德国意味着什么,而且希特勒此人非常狡猾,即使向德国投降,希特勒也不会给法国人民什么好处。与其屈辱的活着,不如壮烈地牺牲,就和德军大战一场。用我们的鲜血,抵御德军强大的坦克,决不让他们踏上法国的土地半步!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629e14574990462c88ced00f37571.jpg[/img]
[b]强大的德军坦克部队[/b]
德军在欧洲的威名,法国又不是不知道。德军的“闪击战术”曾在几天之内闪击波兰、挪威等国家,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最忌讳的莫过于德军坦克部队。那雷诺怎么敢如此嚣张?
其实,雷诺对德军坦克部队也很畏惧,他只不过是依仗着英法联军人数上的优势,与德军拼死一战。不过,英法联军的战斗力经过张伯伦那么一折腾,已经半年多没摸过熗了。而且法国本土可以随时出动的飞机还不到400架,加上英国本土驻法国的空军飞机数量,也就总共450架,与强大的德国空军没法子比。
一日,雷诺又在广播中声明:法国政府将从始自终地与法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抵御德军的入侵,捍卫属于法兰西的领土。雷诺的演讲振奋了人心,法国全境士气高昂,所有军队拿起武器,进入了战备状态。
希特勒非常生气,法国政府在灭亡前,竟然还主动向自己挑衅。愤怒至极的希特勒终于爆发了,下令德军正式入侵法国,要让嚣张的领导人看看德军的真正实力。
[b]扭曲的战线[/b]
在之前,法军俘获了德国进攻法国的计划书,他们依然认为德军的战略进攻将会按照上面的进行,就在相应地点进行了部署。但没想到德军又临时修改了计划,原本的非重点地区变成重要攻击区域,由于那里法军部署数量并不多,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落荒而逃。
那些原来被德军当做重要攻击地点的地区,现在又被德军“忽视”。那里部署了大量的英法联军,却整天无所事事,吃喝玩乐,就好像根本没有打仗这一回事儿似的。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752314574991404497fbcc5597d15.png[/img]
[b]投降的英法联军[/b]
在赶跑其它部队之后,德军又折回来,开始围攻这些“无聊的士兵”。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经过训练,在德国军队发射出第一枚炮弹前,还在踢着足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包围时,拼命地往外突击,却怎么也突破不了德军坚固的封锁线。几次突击都以惨烈的牺牲告终,包围圈内的军队士气锐减。
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包围圈最高长官向德军递交了投降书。几万人的法军,就是这样,被德军击败、俘虏的。后来,德军几乎清除了马斯河以外的所有军队,并在那里建设防御工事与机场。
那些侥幸逃脱的法军士兵,越过马斯河,逃到了马其诺防线。希特勒下令德军继续在马其诺防线正面发动佯攻,同时派大批部队偷袭防线后部,通过夹击的方式让法军束手就擒。
马其诺防线虽然不是“欧洲最强防线”,但是该防线却是最有内涵的一条。马其诺防线修了10多年之久,耗费上亿法郎,用了大量的钢筋混泥土,才正式竣工。马其诺防线中部署着几个师的部队,而里面的粮食储备足可以让这只庞大的守军过冬。这样一支强大的防线,就连战无不胜的德军,也只能驻足观望了!
如果说想用伞兵把该防线占领的话,那几乎就是白日做梦。马其诺防线的防空机熗就有一万多挺,就算再多的伞兵也抵挡不住几万发子弹的猛烈攻击。况且马其诺防线很长,伞兵即使成功降落,也不容易互相集结,很容易被守军分割击败。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3ca8145749920058a4356275d2f69.jpg[/img]
[b]马奇诺防线地图[/b]
马其诺防线似乎成为了摆在德军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不过由于法军指挥官被第一套计划书所迷惑,仅仅在马斯河以内部署了防御兵力,并没有防御阿登森林。而阿登森林环境恶劣、杂草重生,他们也不会相信德军能成功从那里通过。
但他们想错了。德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力,客服了阿登森林中的经济与沼泽,成功绕到了马其诺防线的后部。不知他们是为了尽快逃出这片森林的欲望,还是忠于纳粹党以及元首的信仰。总之,他们成功偷袭了防线,没有让希特勒失望。
在防线前后的德军夹击下,强大的马其诺防线被攻克了,几万名法军成为了俘虏。从现在开始,局势似乎已经很明朗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朝德军倾斜。就在这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b]马斯河战役[/b]
在马其诺防线陷落前的几天,一些法国士兵得到了消息,提前从防线内撤往马斯河附近的森林。由于马斯河人烟稀少,树木丛生,因而并不是德军的重要目标。德军指挥官认为马斯河附近应该没有法军,就将许多重要的弹药库、坦克厂、工业设施部署在了这里。
德军指挥官将会为他这一大意、轻敌的举动,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日夜晚,几名法军士兵趁着夜色的掩护,逃过了哨兵的眼睛,来到了德军重要军事设施区域内。他们在这里埋放了数十枚定时炸弹,随后匆匆撤离。
凌晨时分,马斯河附近传来一声巨响,把一片天空都照得非常明亮。德军哨兵闻讯赶到,发现许多重要的军事设施,如今被炸得破败不堪。弹药库内的军用装备也接连爆炸,致使德军在马斯河附近的军事设施大部损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亿元!
希特勒得知消息后,大怒,宣称要把马斯河填平。他命令空军部队对马斯河附近的森林实施地毯式轰炸,同时又派几万名德军把马斯河围得个水泄不通。希特勒要求他们绝对不要放过任何一名法军士兵,抓住之后要将他们打得皮开肉绽,要让他们懂得与纳粹党对着干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4c7c1457499274ccc510ceb18c46e.jpg[/img]
[b]马斯河战役期间的德军[/b]
轰炸过后,德军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森林,搜寻那些罪大恶极的“破坏分子”。其它地区法军似乎也看出德军的行动有变化,也开始向马斯河附近集结,准备将德军在马斯河附近全部歼灭。
过了几天,法军的先锋部队赶到马斯河,开始包围马斯河森林。空军也开始飞往马斯河,掩护法国陆军的进攻。之后,法军又把德军反包围,森林里的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时,马斯河意外的德军闻讯赶到,在马斯河森林周围与法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同时,其它德军也在加快对法国重要城市的攻击,战局顿时一边倒。马斯河的法军被迫开始撤离,结果又被森林内外的德军反包围,陷入了夹击的境地。
这些法军还比较有骨气,他们坚持防守马斯河一带,让德军在这里消耗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最终,德军派来了数个联队的轰炸机,对法军控制的区域实行了大面积的轰炸扫射,才使马斯河附近的法军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场意外爆发的战役,终于以法军壮烈的“惨败”而结束了!
此时的法国战局非常明朗,英法联军已经陷入了败退的境地。面对铺天盖地的敌军轰炸机以及攻击迅猛的坦克,此时的英法联军,又能做些什么呢?
[b]“面条”出场[/b]
马斯河战役过后,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场上逐渐陷入了被动的局面,由防守转为撤退。纳粹德军攻势迅猛,邻国意大利看着眼馋,就向从中分一杯羹。
早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墨索里尼就已经开始与希特勒“表面意义”上的合作:共同援助西班牙右翼,其政治理念也大致相同。在那时候,希特勒也曾煽动过他,鼓动意大利与自己站在一起。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dbea145749936348fa0b1b3eaf996.jpg[/img]
[b]二战时期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b]
墨索里尼又不是傻子,他知道轴心国势单力薄,他自己也不想发动战争,背上永世恶名。因而墨索里尼就迟迟没有答复希特勒,希特勒也没有去催他。因为对于国力在那时候还不是很强的意大利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此时的意大利就算参加了战争,也没有出兵的资本,反而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唾骂。荣誉上没有收获,反而失去了精神信仰,真是得不偿失。
自从希特勒发动对欧洲各国的进攻时,墨索里尼心中的这一想法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他认为,希特勒从一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到如今统领万军的德国元首,希特勒的崛起对世界来说都是可怕的。德国那么小的国家,竟然还打败了强大的欧洲其它国家,现在法国也即将成为他的阶下囚。这是令所有人吃惊的!
希特勒带领德国走向了崛起,如果他的纳粹党能像这样迅猛无敌,谁也无法预料他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必然会先拿欧洲各国“开刀”。个人信仰是虚幻的,不如眼前的危机感重要。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意大利人民,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跟着希特勒打天下了。
此时的墨索里尼表现得更像一个哲学家,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他考虑得很全面。跟着英法联军,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如果参加轴心国集团,至少还可以暂时性的得到一些便利。墨索里尼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便给希特勒发电报,宣布自己将参加轴心国联盟。
希特勒听后,大喜过望。虽然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很弱,但毕竟“人多势众”,可以以兵力上的优势击败法军。反正武器是足够的,多一些兵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而此时,法国政府也听说了意大利那边的消息,感到非常绝望和无助。意大利那里地盘虽小,地大物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48项名胜古迹就不说了,最关键的是,意大利的军用武器数量非常多。从西班牙内战墨索里尼不惜血本,疯狂援助西班牙右翼,与苏联进行“援助竞赛”,就可以看出意大利兵弱器强。
这些武器装备到意大利军队当中,对法军并没有威胁;一旦它们成为德军的装备,那这场战争还有什么打下去的意义!可以说,意大利的参战,并非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击败法军自信的一击重拳。不光如此,法国军队也为此丧失了信心,认为本国此战必败,已经没有再打下去的意义。其实,光在人数上,英法联军就已经输掉了!
有了人当炮灰,希特勒就可以充分地让日耳曼人发挥其用武之地,不再大胆地去冒险,白白地牺牲。而在法国政府那边,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法国政府的变化,对纳粹德国以及战场军队的进展,的却非常有利。
[b]战争的态度[/b]
之前曾经提到过,法国领导人雷诺是反对与希特勒结盟,支持反击德军的一方。现在,法国战场风云多变,由贝当领导的——支持与德军结盟的一方,开始有了话语权。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fd731457499426b0c5bb9cc31f875.jpg[/img]
贝当
头衔:二战时期法国傀儡政府首领,元帅军衔。
特点:胡子,头发全白了。(他的年纪本来就很大)
贝当此人原本是一战时期法国的英雄,参加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亲自指挥击退了德军,一举改变一战的战局。他因此受到了法国人民的尊重与爱戴!战争结束后,由于一战时期的影响力,贝当在政坛拥有很大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戴高乐将军还曾投到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与副官,受到贝当的赏识。这段经历对于戴高乐本人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在二战时期,贝当本人的表现与一战相比,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臣服于纳粹党,并向希特勒俯首称臣,这是法国人民最不能容忍的。贝当的名誉一下子落到了低谷,在人民面前抬不起头来。二战结束后,许多人都强烈要求判贝当死刑。戴高乐念之前贝当对他给予的帮助,就将死刑改为终身监禁。
不过,就算贝当做出了种种丧尽天良的事情,老天爷还是“宽恕”了他,让其活了95岁。
在当时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他的这一决策还是得到许多政界人员认可的。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法国领导人没有选择去英勇地抗争,而是选择了胆怯地屈服。张伯伦兄弟,他们今天之所以在精神上如此颓废,你的功劳也不小吧!
后来,贝当政党的风头逐渐压过了雷诺,在法国呼声非常高。雷诺被迫放弃自己坚持的抵抗理论,参加了贝当的政党。雷诺的这一举动,意味着法国人民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本来还有点精神上的安慰,与希特勒据理力争,现在也就只能等着向德国投降了。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43_6a5b1457499496b7ae67752af1dee.jpg[/img]
[b]希特勒和贝当会面[/b]
过了不久,攻势迅猛的德军,已经占领了法国大部分领土,希特勒开始和贝当政府协商。希特勒要求他们成立傀儡政府,支持德国在法国的一切行动。并要命令法国全境的军队放下武器,向德国政府缴械投降。如果法国政府这么做,自己将会让法国人民继续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如果不行,贝当,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这是一个丧尽辱国的决策,一旦按照上面的执行,自己就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屈辱柱上,被法国人民所厌恶。但德军的威胁尽在咫尺,自己的决定有一丝一毫的错误,他们就将毫不客气地对法国发动猛烈的总攻。以法国目前的局势,那肯定是抵挡不住的。
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要可以维持现在局势的稳定,同时稳住德军的进攻脚步,才是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向德国投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贝当管不了那么多了,第二天,他就向希特勒递交了辞呈,表示同意决策上的一切要求。希特勒非常高兴,他决定到时候要举行一个投降仪式,借此来侮辱法国政府,激发法国人民对政府的怨恨。
的确,希特勒接下来的举动,确实让法国领导人们下不来台,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
[b]投降后的世界[/b]
一战时期,德国战败的投降仪式在一辆火车里举行,这是希特勒一直忘不了的耻辱。现在,希特勒终于有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他甚至把当年的火车从博物馆中拉了出来,并宣布就要在这辆火车上面举行投降仪式。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43_b05b14574995816e09bcfaf4b5f23.jpg[/img]
[b]进入法国的德军部队[/b]
投降的那天终于到了,希特勒与贝当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特勒骄傲地走在最前方,脚上踩着正步,士气高昂;而贝当则低着头,跟在希特勒身后,一路上没有看法国人民一眼。也许他愧疚与百姓,因而不敢看;或者因为他做出了亡国的举动,面对人民心理上很有压力罢了。
在车厢内,希特勒按照惯例宣读了那些政策,贝当点头同意。随后,两人又分别在投降书上签名,表示愿意接受投降书上的一切指令,并积极按照上面的执行。此时的贝当应该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不知道当他签完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母后,该如何面对法国人民,面对整个世界。
德军再一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小国,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占领。德国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它与日本一样,都是历经大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没有“死”(国家经济破产)的强大国家。
之后,贝当命令各地法军向附近的德军投降,不过真正执行的部队很少。他们的指挥官忍受不了这种耻辱,纷纷冒死突围。由于其在人数上寡不敌众,基本上都是以悲壮收场。法国军队的这一英勇的举动,并不符合条约上所提到的规定。因而希特勒对贝当此人也就没什么好感,认为他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并没有与其真心的合作。
说白了,贝当和他的傀儡政府,只不过是被希特勒利用的一颗棋子罢了。而他的学生戴高乐在国外听闻法国投降,立即在异地建立流亡政府,并获得了非洲及一些大西洋小岛的支持。
戴高乐的复国事业,从现在起正式开始。而这一伟大的事业,必将经历数不尽的坎坷与磨难。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次复杂的考验。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43_2fe714574996303d57350945cc87d.jpg[/img]
戴高乐
头衔:二战时期法国流亡政府领导人,战后法国政府领导人,准将军衔。
外号:法兰西的救星。
大部分的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法国临海的沙滩上,此时的他们处境非常危险。前面是茫茫的大海,后面则是随时可能追上来的德军。而法国的投降,意味着他们的军事行动将得不到支持,被迫孤军奋战。组织反攻是不可能的了,他们要想办法从这个残酷的占领区内逃脱,避免被强大的德军歼灭。
随之,一场大型的撤退计划,渐渐拉开了序幕……
法国战役(又称法国沦陷,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役(Westfeldzug)),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低地国家,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在战争历时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便被纳粹德国击败。战争最后,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本土。
法国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名 称 法国战役
地 点 低地三国,法国
时 间 1940年5月10日-1940年6月22日
参战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王国
结 果 德意联军获得决定性胜利,法国沦亡 。
参战方兵力 轴心国3,350,000
参战方兵力 同盟国3,300,000
伤亡情况 德国155,492
盟国360,000(不含被俘)
主要指挥官曼施坦因,希特勒,古德里安 魏刚 甘末林
别 称 法国沦陷、西方战役
著名事件 发动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
[b][size=3]背景[/size][/b]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阿道夫·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议,但为英法所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心用实力来逼迫英法求和。10月9日他在给德国陆军将领的一个指令中,阐明了他之所以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担心和苏联签订的条约,只有在符合苏联的目的时才会使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一但英法向德国进攻,苏联很可能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所以他要提早在苏联准备好之前进攻法国。他还相信一旦法国失败,英国也会就范。但以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为首的德国陆军将领们坚决反对,理由是德国陆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击败西欧军队,一但开战,德国必亡。希特勒严厉斥责勃劳希契等人胆小怕事,并命令他们无条件遵从他的主张。
[b][size=3]序幕[/size][/b]
自从德国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其与盟军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欧陆上处于未交战的状态,被称为假战。阿道夫·希特勒曾希望法国和英国默许德国征服波兰并立即停战。因为德国的原物料储存量(需从外地进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国的战争机器主要依靠自苏联的原物料,出于两国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希特勒对该情况感到不安。因此在10月6日,他曾向英法两国提出和平建议,未等到两国答复,在10月9日已为应对盟军否决其建议的可能性,希特勒也制定了军事行动:《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法西斯纳粹德国在这场战役中包括两大行动:第一部分的“黄色作战”(Fall Gelb,攻打荷比卢三国和法国北部)和第二部分的“红色作战”(Fall Rot,进攻法国本土)。
[b][size=3]战役计划[/size][/b]
[b]德国[/b]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个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 此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似,即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但是A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却讨厌这个方案,认为不过是老调重弹。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盟军,迅速灭亡法国。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拒绝将曼施坦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国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观念,这使勃劳希契非常厌恶,把他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eb2e1457498326e8d375f694c27fc.jpg[/img]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陈述,“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并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见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虽然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复没。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奉命根据曼施泰因的建议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与曼施坦因设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取代号为挥镰行动。据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
[b]变更计划[/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679f145742221549b1a9fd895450c.jpg[/img]
1940年1月10日,1架德军梅塞施米特Bf109飞机被迫降在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马斯梅赫伦(所谓的“梅赫伦事件”)。机上的乘客是德国空军的要员赫尔穆·赖因贝格尔,他携带一本最新版本的“黄色方案第2号方案”。赖因贝格尔无法销毁文件,该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时的情报机构手中。经常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是德军计划进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军事行动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订为“黄色方案第3号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调任在普鲁士的军级司令,于2月9日在斯德丁开始他的指挥工作。这一举动是哈尔德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响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愤怒的下属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获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请于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个人解释他的建议。希特勒对该计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改变计划。这些构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提出了一些能达至获得真正廉价胜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尔德再次更改计划,冯·曼施坦因没有进一步介入。哈尔德同意将主力,即所谓“战术突破力量”向南转移。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多大凭借(从一个防御性的角度来看),因为阿登地区密林遍布,而且只有恶劣的道路系统,它们作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制胜的元素,这对盟国回应最初设想的计划将是至关重要的,即法国和英国的主要精锐部队向北前进保卫比利时。为了有助于确保这种情况下,德国B集团军将攻击比利时和荷兰,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是德军的主力,以吸引盟军东移进入预定之包围圈和牵制它们在这里。要做到这一点,现有10个装甲师中的3个仍被分配给B集团军。
但是,哈尔德无意偏离既定的原则,让A集团军的7个装甲师作一次独立的战略穿插。这让古德里安愤怒的是,这一点最初在新的计划里被完全删去。“黄色方案第4号方案”在2月24日发出。默兹河在色当的渡河点应该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师攻占。直到经过多次辩论后,才改为让装甲师的摩托化步兵团在入侵后第4天于此建立桥头堡。即使现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峡前进只能在第9天开始,中间5天的停留时间是为了让足够数量的步兵师可以追上与装甲部队建立一条连续的战线。
即使适应更多的常规方法,新战略还是引发了多数德军将领的抗议。他们认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个位置上是不负责任的,穿插部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补给供应,而这些本已不足的补给路线更很容易被法军切断。如果盟军的反应也并不如德军的预期,该攻势最终可能造成灾难。不过他们的反对意见被无视了。哈尔德认为,由于德军的战略地位似乎毫无希望的,无论如何,即使是轻微的机会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也比完全不行动而战败为佳。适应性的变化还暗示,它会令盟军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尔德指出,如果这样,德军的胜利会更轻松,因为这将是对已放弃低地国家协约国(是1940年英法联盟的俗称)在声誉上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德军的战斗力将仍保持不变,将可以执行“红色方案”,之后全力进攻法国。然而,这方面的决定将不得不推迟到成功地完成“黄色方案”后才作出。事实上,德军的详细实施计划只包括头9天的行动;有固定的时间表以确定了前进的通道。按照传统的“任务指挥”,这依赖战地指挥官的判断和行动。这种不确定性对事件的实际过程会产生巨大影响。
1940年4月,出于战略原因,德军实施威瑟演习作战,攻击中立国家丹麦和挪威。英军、法军和自由波兰军实施行动作为回应以支持挪威人.
[b]同盟国[/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c2ef14574984025ca4af955112bf3.jpg[/img]联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然而,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备战不力。盟军最高统帅部制定的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保守失算,该计划重点是防御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把比利时作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根据D计划,盟军把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五国盟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
[b][size=3]战前状况[/size][/b]
美国作家德鲁·米德尔顿在其著作《用兵之道》中,对法军在法国战役初表现有这么一段叙述:“二次大战初的法国战役中德国人比法国人有更大的干劲和魄力。虽然法国人是为保卫祖国而战,但是他们往往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他们一心只想从战争中脱身出来,好赶紧回家团圆。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冬天,军官团中许多人的强烈反共、亲法西斯的情绪对法国的崩溃起了作用。也就是在这个冬天,我初次听到了这样的话:‘宁要希特勒,不要勃鲁姆(注:当时法国左翼政治势力的总统后选人)’”。
[b][size=3]参战部队及部署[/size][/b]
[b]德国[/b]
德国部署了约3,000,000人参加该战役。1940年5月共157个师中只有79个完成了训练;另外14个师仍然直接参加战斗,主要是在C集团军和进攻荷兰的部队。除了其中93个师被部署在前线(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也有39个师作为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预备役师被部署在西方,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不会参加战斗。约四分之一的作战部队是来自40岁以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
在西线的德军于5月至6月共部署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指派作战的预备队;约7,500门火炮可以作战,弹药库存可足够作6个星期的战斗。“德国空军”的部队将分为两组。共有1,815架作战飞机、487架运输机和50架滑翔机被部署支援B集团军,而另外3,286架作战飞机被部署支援A和C集团军。
德国陆军部队分为三组:
A集团军由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指挥,共有45½个师(含7个装甲师),是实施决定性的行动,切断“镰刀”-没有官方正式名称的翻译,但在德国的一个短语事件发生后温斯顿·丘吉尔把从德文中的一段短语翻译出该名字为“镰刀切割” (甚至更早“装甲镰刀行程”) — 通过盟军在阿登的防线。它由3个军团:第4、第12和第16军团组成。它有3个装甲军;其中一个,第15军,已分配给第4军团,但另外2个(第41军包括第2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9军)是联同隶属于第16军团的2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一个独立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前进至默兹河,一旦建立了桥头堡,在河对岸的装甲集群司令部将解散,其3个军将分别隶属第12和第16军团。
B集团军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共有29½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任务是通过向低地国家推进和吸引盟军北部单位进入口袋。它由第18和第6军团组成。
C集团军由威廉·里特尔·冯·李布指挥,共有18个师,主要是防止从东面发起的迂回进攻,并持续对马其诺防线和上莱茵河发动小规模攻击。它包括第1和第7军团。
[b]同盟国[/b]
由于低出生率,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一步下降,法国有一个相对于总人口的严重人力短缺问题,这还仅是德国的一半。为了弥补人力的问题,法国已动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介乎20岁至45岁的男性人口,使自己的武装部队兵力超过6,000,000人,超过了整个“德国国防军”的5,400,000人。但其中只有2,200,000人的部队被部署在北部,虽然加上英国、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总共超过3,300,000人。至5月10日共有93个法国师、22个比利时师、10个英国师和9个荷兰师在北部,总数为134个师,其中6个装甲师、24个摩托化师。另外有22个师正在受训或在战时紧急情况下装备起来(不包括改组后的单位),其中有2个波兰师和1个捷克师。除了这些足额师外盟军有许多独立的小型步兵单位:荷兰有相当于约8个师的独立旅和营;法国有29个独立的要塞步兵团。在法军中有18个师,是由殖民地志愿部队组成;包括19个“B级师”,虽然是受过充分培训的单位,但在摩托化后仍有大量超过30岁的人需要接受再训练。最好的盟军部队是训练有素的英国师,其中有充分机动力和具有很大比例的职业军人;最严重缺乏装备的是荷兰部队。
盟军部署在5月10日共部署了大约3,1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另有1,200辆被承诺编入新单位加入战斗,或由预备队拨出;另有1,500辆过时的FT-17坦克被送往前线,这让法国在前线共有约5,800辆坦克。他们有大约14,000门火炮。盟军因此在地上享有一个明确的人数上的优势但在空中则处于劣势:法国空军共有1,562架飞机,及英国皇家空军可提供680架飞机,同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可提供392架飞机投入战斗。大多数盟军飞机是过时的类型;战斗机部队中只有英国的飓风战斗机和法国的德瓦蒂纳D.520战斗机能够在一些接近平等的条件下抗衡德国的Bf109战斗机。
在“黄色方案”开始时,法国的航空工业已达到相当的输出量,估计连预备队在内接近2,000架。然而,由于长期缺乏零件而削弱了这支被弃置的机队。只有百分之二十九(599架)的飞机可供使用,其中170架是轰炸机。
法军在东北部共有3个集团军:第2和第3集团军在东面防守马其诺防线;由加斯东-亨利·比洛特指挥的第1集团军位于西部地区,并将进入低地国家防守。在沿海地区的,是法国第7军团,得到1个轻机械化(装甲)师(DLM)的加强。第7军团的目标是通过安特卫普进入荷兰。在南面的是为数9个师的英国远征军(BEF),将推进到迪尔防线及防守在比利时军的右面地区。法国第1,得到2个轻机械化师的加强,以1个后备装甲师(DCR)作为预备队,将防守让布卢走廊。最南端参加前进到比利时的是法国第9军团,它必须防守在那慕尔和色当之间的整个默兹地区。在色当,法国第2军团将成为行动的“铰链”及保持防卫地位。
第1集团军共有35个法国师;加上在该地区其他盟军总数为40个师,他们的部队人数相等于德国A及B集团军人数之总和,但前者只需要面对为数18个师的法国第9和第2军团,因此将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为了增援受威胁的地区甘未林已留下16个师作为总部的战略预备队,其中2个是装甲师。这些名义上而言是“预备”师,实际上包括高质素的部队-其中大部分是在和平时期的现役师,因此不能与德军只受过一半训练的预备役师相比。容易混淆的,所有已被动员的法军师被正式列为A或B级“预备役师”,虽然其中大部分直接增援在前线的军队。
[b][size=3]战役战略[/size][/b]
[b]德军战略[/b]
1939年9月,比利时和荷兰仍然保持中立。他们试图尽一切可能通过坚持严格的中立政策来避开战争。虽然他们秘密安排与同盟国进行合作以对付德国入侵其领土,但都没有公开作好准备。法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漠里斯·甘末林,在该月建议盟军应利用德国被捆绑在波兰的时机抢在德国之前占领低地国家。但是,这一建议未被法国政府采纳。
1939年9月,法军发动了象征性的萨尔攻势——只是名义上履行战前保证波兰而由西方执行救援许诺的攻击——法军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萨尔前进5千米(3.1英里)。在这个时候,法国已部署了98个师(但有28个是后备或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对抗德军43个师(其中32个预备役师)及,且德军没有任何坦克。根据当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威廉·凯特尔的推断,法国军队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1939年10月以后,法国决定在1940年内不采取主动行动,虽然法国大部分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设计为针对进攻作战。盟军认为,即使没有东部战线,德国政府也可能会因封锁而出现不稳定,这种情况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过。如果在纳粹政权没有崩溃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容易,1940年时盟军将执行一个巨大的现代化扩军方案,以在对德国的战争中,用现有军工生产的优势 ,建立压倒性的机械化部队,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然后盟军将在1941年夏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低地国家该日期时仍然没有承诺参加盟国的行动,同盟国如有必要可坚决破坏其中立。
显然,德国人会先发制人,因此战略上必须对此万一出现有所准备。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预期波兰能如此被迅速击败,他们对德国的快速胜利感到非常不安。大多数法军将领赞成采取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德国的意图是可以准确预测。大部分部队应预留在一个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备不测。如果德国人确实明显的通过佛兰德(比利时北部)之路线前进,只应在法国北部与德军交战,因为德军步兵到时已疲惫不堪及缺乏补给。然而,如果德军试图攻击盟军战线的中路,这些盟军的预备队将具备理想的攻击优势,以阻止德军前进。如果德军通过瑞士前进,该预备队将成为唯一的手段来应付这样的攻击,形势将变得异常的危险。
[b]盟军战略[/b]
1939年9月,比利时和荷兰仍然保持中立。只要有可能通过坚持严格的中立政策,他们试图避开战争。虽然他们秘密安排与同盟国进行合作以对付德国入侵其领土,他们没有公开作好准备。法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莫里斯·甘未林,在该月建议,盟军应利用德国被捆绑在波兰的事实,应抢在德国之前占领低地国家。但是,这一建议未被法国政府采纳。
1939年9月,象征性的萨尔攻势- 只是名义上履行战前保证波兰而由西方执行救援的攻击-法军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萨尔前进5千米(3英里)。在这个时候,法国已部署了98个师(但有28个是后备或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对抗德军43个师(其中32个预备役师)及德军没有任何坦克。当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首长威廉·凯特尔判断,法国军队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10月以后,法国决定在1940年不采取主动行动,虽然法国军队的大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设计为针对进攻作战。盟军认为,即使没有东部战线德国政府可能会因封锁而出现不稳定,这种情况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过。如果在纳粹政权没有崩溃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容易,1940年时盟军将执行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和扩军方案,以发挥在对纳粹德国的战争中,以现有军工生产的优势建立压倒性的机械化部队,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以在1941年夏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低地国家该日期时仍然没有承诺参加盟国的行动,同盟国如有必要可打算坚决破坏其中立。
显然,德国人会先发制人,因此战略上必须对此万一出现有所准备。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预期波兰能如此被迅速击败和德国的快速胜利令人不安。大多数法军将领赞成采取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德国的意图是可以准确预测。大部分部队应预留在一个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备不测。如果德国人确实明显的通过佛兰德之路线前进,他们只应留在法国北部,因为他们的步兵是疲惫不堪及缺乏供应。然而,如果他们试图攻击盟军战线的中路,这些盟军的预备队将具备理想的优势,以阻止德军前进。如果德军通过瑞士前进,该预备队将成为唯一的手段来应付这样的突击。
[b][size=3]战役经过[/size][/b]
[b]荷兰及比利时[/b]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Ju 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兴奋地对周围人说到:“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 ‘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博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b]阿登森林[/b]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德施泰特上将打头阵的是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赫尔曼·霍特的第15装甲军和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那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1940年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并使法军的精神发生了瘫痪现象。下午4时,德军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开始强渡马斯河。下午5时30分,德军终于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了下午8时,古德里属下的第1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突入相当纵深。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在午夜全部渡过了马斯河。同一天,赫尔曼·霍特的15装甲军属下的埃尔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也在西面40英里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
马斯河防线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敞开了,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英法部队面临被包抄的危险,陈兵马奇诺防线的法国大军也将腹背受敌,英法这才感到形势严重。英国迅速增派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空军和法国空军一起实施反击。14日下午,马斯河上空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英军布伦亨轰炸机和法军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直扑马斯河而来,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各有500馀架。从中午到天黑,登陆场上熗炮声连绵不绝,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相互追逐,不时有飞机中弹起火,拖着黑烟下坠,英法飞机胡乱投下的炸弹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冲天的水柱。德军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断以猛烈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密集的地空火力网令英法飞机成了扑火飞蛾,一批批闯来,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损失惨重的英法飞机悻悻败走,德军渡河浮桥大都完好无损。此战德军击落英法飞机数百架,其中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包办了112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装甲集群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之中。1940年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内维尔·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邱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为进一步探明战局真情和给已经感到绝望的法国领导人打气,1940年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急飞巴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他一见到法总理雷诺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尔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
[b]冲向英吉利海峡[/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73071457498487a1eaaefe5f324ee.jpg[/img]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盟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克莱斯特曾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禁令解出后,他的速度比以前还快,以至于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溃散的法军士兵,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俘虏,仅用扩音器喊:“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1940年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克尔克地区。1940年5月20日,古德里安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这时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想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得如此顺利,因此,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
[b]敦克尔克大撤退[/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4757145742246059dbe524d44b681.jpg[/img]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决定:第10装甲师向敦克尔克前进;第1装甲师向加莱前进;第2装甲师向布洛涅前进。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团军构成的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已经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团军已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万馀英法盟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处在德军的深远包围之中。眼下对方得以逃脱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占领这几个海港,以彻底切断对方的海上退路。1940年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克尔克还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须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
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希特勒担心装甲师团消耗过大,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盟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盟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从1940年5月26日到1940年6月4日,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成为日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对于希特勒这一让人费解的命令,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一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希特勒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二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因为利益对德国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限的军事支援。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陷落。在此其间,英法两国只对德国对外交上予以谴责。这一期间被德国人称为“假战”或“奇怪的战争”。[b]失算[/b]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b]命令[/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88901457422733954d8c14d7350e4.jpg[/img]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24日,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伦斯德司令部的战争日志记载了会面时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同时纳粹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
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不过此说和希特勒24日下达的13号指令不符,在13号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团军和空军配合,尽快消灭包围圈中的英法比荷军队。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著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同年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但是古德里安的回忆(《闪击英雄》)也提到24日之后他的部队并没有停止攻击,而卡莱斯的英军更是一直坚持到26日下午16点45分才投降。而当天希特勒已经下令恢复攻击,因此停止命令究竟对A集团军造成多大影响,还有很多说法。
[b]行动过程[/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0caf145742279018d83e57350444e.jpg[/img]撤退示意图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拉姆齐同时建议加强空中掩护力量,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将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同年5月20日,德军主力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幸运的是此时古德里安以没有接到命令为由裹足不前,整整休息了两天,直到22日才根据A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北上攻击沿岸港口(古德里安《闪击英雄》),给了英军以逃出包围圈的机会。同年5月22日,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
同年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第一个愚蠢的命令。关于这个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希特勒从政治考量,希望留下和英国谈判的余地,但是5月24日下达的第13号指令明确指出“下一个作战目标是,通过北翼我军实施向心突击,歼灭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被包围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迅速夺占和守卫那里的海岸。”,显然这一说法猜测因素过多。而更多的资料都认为是由于22日英军的反击使得A集团军司令部产生了误判,主动提出了暂缓攻击的建议。而这正符合希特勒希望将装甲部队保留到继续攻击法国这一任务的需求,于是同意了这一建议。
“十一时三十分,希特勒来到在夏尔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听取了一次战况报告,并征询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意图。伦斯德强调,步兵应在阿拉斯东部进攻,而机动部队则停留在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以便截住在B集团军群前面撤退的敌军。很显然,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担心冯·克莱斯特战斗力薄弱的装甲集群挡不住正在撤退的英国部队。希特勒高兴地发现无论是伦斯德已经做的还是他建议要做的事都很合乎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表示完全同意集团军群司令的意见。希特勒一再强调他表示同意,并说为了即将采取的作战行动,现在尤有必要节约地使用装甲部队。同时,如果在敦刻尔克周围的包围圈收得太紧,空军的活动反而会受到妨碍。”(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博士《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1981)“说到这道著名的命令的责任问题,不管伦斯德后来怎样辩解,他必须与希特勒分担责任。元首在5月24 日早晨,曾到伦斯德将军设在查理维尔的A集团军总司令部去过,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 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他还说,如果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缩得大小,就会妨碍空军的活动。停止前进的命令可能是伦斯德获得元首的批准以后立即发出的。因为据丘吉尔说,英国远征军曾截获到德国那天早晨11点42分下达那个命令的无线电报。希特勒和伦斯德当时正在开会。”(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同时,这一命令也得到了约德尔、伦德施泰特等人的支持,由于此时攻击敦刻尔克的德军共16个师,他们分别属于2个集团军群的4个集团军,龙德施泰德希望在继续攻击前理顺复杂的指挥系统。不管如何这就给了英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使其组织海上撤退成为可能。[1]
5月26日晚十八时五十七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此时形势比制定计划时更险恶,原准备使用的法国三个港口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布伦和加莱分别于23日和27日被德军占领。30万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就是敦刻尔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线,敦刻尔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纪以来一直是法国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以吞吐量计为法国第三大港,拥有7个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长8公里的码头,港口航道经过疏浚,大型船只能够自由进出,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码头可以有效抵御英吉利海峡的狂风大浪,如果这些港口设施能够充分利用,30万英法联军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携带全部装备安全登船,但两个星期以来,该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4个船坞全部被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甚至敦刻尔克大半个市区也在空袭中被夷为平地。唯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而且还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非常简易,宽度最多只能8个人同时并排通行,只有在靠海一面有个混凝土的柱子,设有灯塔,堤岸周围有一些木桩,紧急时也能系泊船只,但是水流较急,船只停靠时有一定危险。
附近海岸线没有港口设施和防波堤,离海岸不远有一条与岸平行的深水航道,和敦刻尔克港区航道相连,但这条航道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航行有相当危险。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三条航线,Z航线航程最短,仅40海里,但处在德军炮火封锁下,无法使用;X航线距离稍长,55海里,但英军已在航线上布设了多个水雷区,短时期里难以清除,也无法使用;唯一能够使用的就只有航程最远的Y航线,全程近90海里,驶完全程几乎要六小时,虽然没有德军炮火威胁,但德军飞机空中威胁的危险却大大增加了。
拉姆齐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指挥班子,总共只有16人,来组织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的海上撤退,拉姆齐负责全面指挥协调,韦克沃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军上校负责指挥敦刻尔克港和海滩登船事宜,杰克·克劳斯汤海军中校则负责指挥最关键的东堤。其中坦南特上校特意用香烟盒中的锡纸剪了SNO三个字母贴在钢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负责指挥撤退的海军最高军官,他率领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领导组织30万人的海上撤退。——他在这场海上撤退中,表现异常出色,因此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被委以重任,那时他已晋升为海军少将,负责领导登陆准备中最艰巨的人工港和海底输油管道工程建设,为登陆成功立下汗马功劳。1940年5月26日晚,即“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海军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队,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撤退行动一开始,就不可能再有机密可言,加之形势紧急,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远征军对于英国意味着什么,所以积极响应海军部的呼吁,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他们主要从英国南部的六个港口出发,这六个港口是希尔内斯、马加特、多佛尔、纽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在敦刻尔克接上英法联军官兵后再返回英国。
同年5月27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了猛烈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英国空军从本土起飞200架次战斗机竭尽全力掩护海滩上的登船点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尽管英机没有能阻止德机对敦刻尔克的空袭,但却给德机以沉重打击,仅德军第2航空队就被击落23架,空勤人员死64人,伤7人,损失超过原先十天的总和!因此这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英机损失11架。英国海军也全力以赴,抽调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其他舰艇前来,这是英国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用军舰来运输人员,满载着官兵的军舰吃水很深,甚至还有几分倾斜,海军官兵凭借着高超的操舰技术,全速通过海浪滔天、弹如雨下的英吉利海峡。
尽管英国海空军竭尽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无法迅速将人员从海滩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只,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当晚,纳粹德国海军潜艇、鱼雷艇和扫雷艇也从刚占领的荷兰和比利时的港口出动,企图借助夜色掩护攻击担负撤退的英国船只。希特勒也取消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令英法联军最为胆战心惊的装甲师再度投入战斗。
地面上,德国陆军步兵正利用比利时投降的机会,从比军防区直扑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眼看已没有部队可以前往阻截,敦刻尔克危在旦夕!英军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以出色的机动巧妙突出德军包围——全师分乘600辆军车,在所有军车的减速器上都涂上一层反光油漆,用隐蔽在后挡泥板下的小灯照亮,后一辆车的司机就利用这点亮光紧跟着前一辆车,整个车队则关闭大灯,实行严格灯火管制,乘着夜色悄然撤出。为防意外,蒙哥马利还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弯处设置了交通纠察哨,指挥车队行进——就这样,第3师夜行军60公里,成功跳出了德军合围,并在28日凌晨赶到德军前面,组织起坚固防线,有力保障了敦刻尔克的安全。蒙哥马利也因此显示出优秀军事才干而开始崭露头角,在撤回英国后升任第2军军长,从此开始在战争中大展身手,成为二战中英军最著名的将领。5月28日上午,敦刻尔克地区大雾弥漫,德国空军在戈林的严令下,不顾恶劣天气的影响,出动2个轰炸机大队,到达敦刻尔克之后,终因能见度太差,被迫带弹返航。而英军则利用这一时机,抓紧组织官兵撤退,由于港口损毁严重,海滩的作用越来越大,官兵们每50人一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1名水手带领,以组为单位从海滩下海,涉过逐渐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再乘小船摆渡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大船,撤回英国。
下午,德军不断以3至5架飞机组成的小编队对敦刻尔克实施扰乱性空袭,企图干扰英军的撤退。但英军很快发现德军空袭几乎没有什么损害,大部分炸弹都落到海里和空旷地带,少数炸弹即使在士兵集结地点附近爆炸,柔软的沙滩也能吸收了爆炸的绝大部分能量,甚至在身边爆炸也不过是震动一下,飞溅一脸的泥沙。等待撤退的士兵们见状,纷纷从隐蔽处走出,有的在海滩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在海水里洗澡,还有的甚至悠闲地玩起了沙雕,似乎对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充分显示了对德军的轻蔑。入夜后,海滩上似乎有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那是成千上万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烟,烟头一明一暗的闪光所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全天,有17804人撤离,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万人,这是因为公开呼吁的民船开始陆续到达,发挥作用。
1940年5月29日,英军吸取三天来的经验,采取很多措施来加快登船速度,特别在东堤,为了克服高达4至5米的潮位差,凡是能够找到的木板、木梁,连球门的木门柱都被用来当作临时跳板,英军还将卡车一辆接一辆沉在海滩,作为延伸入海的临时栈桥。下午,天气开始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击,一副要把几天的损失补回来的架势,德机以大型船只为目标进行集中攻击,击沉了3艘驱逐舰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内的21艘船只,重创了7艘驱逐舰,迫使拉姆齐将将参加撤退的8艘最先进的驱逐舰调回本土,以避免这些新锐军舰受到损失,影响以后抗击德军入侵英国本土的作战。
陆地上,大批法军和法国百姓退入敦刻尔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种车辆拥堵得水泄不通,德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英法联军所控制的地区日益缩小,德军地面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东堤和航道。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因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达到了创记录的每小时两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为几天来的最高记录。
1940年5月30日,敦刻尔克地区由于空气中湿度非常大,大雾几乎将海滩笼罩住,不时还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很低,德国空军无法前来攻击。海面上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却一反常态的风平浪静,使得英国动员的大批小型船只其中不少是内河船只都能够出海,到达敦刻尔克接运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军。同年5月31日,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奉命回国,他将指挥权移交给第1军军长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刚在敦刻尔克郊外焚毁了自己的座车,他是骑着自行车赶来接受指挥权的。
上午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国空军仍旧无法出击,但海面上风力开始增强,英军用卡车搭成的临时栈桥因此无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紧张地继续。下午,天气放晴,德国空军出动了9个轰炸机大队,英军也准确预测到了天气变化,料到德军飞机必定会大举来袭,尽最大努力向敦刻尔克派出了战斗机,保证在海滩上空始终有不间断的战斗机巡逻飞行,竭力掩护撤退部队和船只。
地面上,德军从西、南两方向发起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英法联军的后卫部队拼死坚守防线,战斗殊为激烈。就在这一天,哈罗德·欧文·安德鲁上尉因为他的英勇表现,荣获了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颁发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为的最高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安德鲁指挥着他的连队,经受住了长达十小时的猛烈炮击,打退了德军一次次冲锋,始终守住了阵地,当侧翼友邻部队出现缺口,他又主动率领36名士兵,赶去支援,击退了至少500名德军,最后当他的部队弹药消耗殆尽,所坚守的阵地的核心据点又被德军炮火击毁,这才带着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艰难跋涉16000米,回到后面的阵地,没有休息又奋战在阵地上……正是无数像安德鲁这样的官兵,以大无畏的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殊死拼杀,终于遏止了德军的攻势,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这天,有68014人撤回英国。1940年6月1日,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全力出动,英国空军针锋相对,几乎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够派出的飞机,从喷火式战斗机、飓风式战斗机、无畏式战斗机到哈德逊轰炸机、双翼箭鱼式鱼雷攻击机,甚至连侦察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但德军战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有效掩护轰炸机的攻击,德机虽被击落23架,但击沉了包括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内的31艘船只,还重创11艘,这是英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就在如此激烈的空中厮杀,炸弹、炮弹四下横飞的险恶形势下,素以沉着冷静著称的亚历山大越发表现临危不惧,在海滩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态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静地注视着部队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边啃着苹果,边在海滩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飞机呼啸,地面炮火纷飞,他的这种镇定泰然的气势极大影响了部队情绪,有一名军官就站在海滩上精心地修着胡子,身边的勤务兵还为他拿着镜子;还有一个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钓,部队洋溢着对德军轰炸毫不在乎的蔑视。而那些坚守在阵地上的部队,则在坚持战斗,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队也一边还击一边后撤,一直战斗到登船那一时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同年6月2日,由于德军飞机的巨大威胁,同时考虑到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为了保存足够的空中力量在以后战争中使用,英军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只利用夜间组织进行撤退。德国空军因此失去了攻击目标,只得改变攻击目标,开始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空袭,对敦刻尔克的攻击将主要由地面部队来完成。
夜幕刚一降临,由各种各样船只组成的舰队就从英国起航了,午夜前,到达敦刻尔克,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从东堤登船。当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断,救援船只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导撤退,英军“马尔科姆”号驱逐舰派出的水手还吹起英格兰特有的风笛,在到处是烈火的市区从废墟中将掉队人员召集起来,带上驱逐舰。当晚,又撤出26256人。同年6月3日早晨,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海滩,对英国远征军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两人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作为最后一批英军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撤至英国的26175人绝大部分是法军。
同年6月4日九时四十分,德军第18集团军所属的装甲部队冲入了敦刻尔克市区,海滩上担负最后的后卫部队约4万法军来不及撤离,全数被俘。当天还有26175名法军官兵撤离敦刻尔克,满载法军的英军“布卡里”号驱逐舰是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十四时二十三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开始进行,至同年6月4日结束,共历时9天。此次撤军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同时动用各种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4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b]行动结果[/b]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熗和数百挺机熗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熗、6400支反坦克熗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一艘名为“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被征用为撤退军事运输船,被德军炸沉,死亡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这次海难事故比“泰坦尼克号”死亡人数还多。英国政府事后一直封锁信息。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他说明了英国将决心继续战斗: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64e11457422942bf930bf516a8599.jpg[/img]撤退中的联军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这一奇迹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大雾、小雨以及弥漫的硝烟,使得德国空军只在1940年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3、5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是没有出动。而海面上,素以风大浪高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在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风平浪静,使英国很多内河船只都能够加入到撤退中,发挥了不小作用。
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后卫部队英勇抗击着德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德军的指挥失误。5月24日,古德里安集结好进攻敦刻尔克的坦克群,请希特勒允许其率部强攻,冲垮联军阻击线,突入敦刻尔克港区,给英法联军最后一击。希特勒深恐敦刻尔克港区地势低洼,河渠纵横,不宜坦克作战,正犹豫不决,这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元帅(似乎只会吹牛的元帅)向希特勒请缨,用空军轰炸机消灭英法残余部队,封闭英吉利海峡,得到希特勒的认可。德军错过了包围封锁敦刻尔克的机会。等到希特勒发现戈林的牛皮吹爆了以后才派古德里安出击,为时已晚。
[b]历史影响[/b]
如果,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或许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决定刚刚作出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军人表示不解,甚至反对。在他们眼里,战斗,乃至是死亡,才是一名优秀军人的真正归宿。他们没有错,但有的时候,退却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为了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此外,蒙哥马利在扭转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困局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虽然他当时仅仅是一名不为人知的师长,但历史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他没有因为职位的低下而退却,相反凭借自己的才华抓住了这一机会,所以才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历史。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这绝不是一场奇耻大辱的败退。美国军事历史学家则把敦刻尔克撤退列为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战役之首。而纳粹德国陆军上将蒂佩尔斯基在战后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写到:“英国人完全有理由为他们完成的事业感到自豪!”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这场史诗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献身的英法联军阵亡将士。这是后人对于那些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将士的敬意!
[b]红色作战[/b]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2b8d1457423135325d5c8a370c01b.jpg[/img]红色作战中德军进攻形势图
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毁灭性突击,使比利时全军复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马克希姆·魏刚 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军团(第6、第7、第10军团)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奇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德军在占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代号为红色方案的法兰西战役第二阶段作战计划。这一方案要求德军挥师南下,彻底击败法国。德军兵力达137个师之多,其A、B两个集团军迅速改组完毕。博克的B集团军(辖6个装甲师)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实施突破;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辖4个装甲师)为左翼,向埃纳河作正面突击。
1940年6月3日,德国空军向法国机场和后方实施了猛烈轰击。1940年6月5日拂晓,博克的B集团军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1940年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军团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拥入。1940年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50英里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1940年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46401457498538aa0426abb8d9a63.jpg[/img]德军进入巴黎
在B集团军发起进攻后,左翼的伦德施泰特德A集团军也于1940年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晚,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1940年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军团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趋直入似入无人之境。成群结队的法军俘虏丧魂落魄地把熗支扔给德军,放在坦克下面压毁。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1940年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奇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公里,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1940年6月10日,法国政府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意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国宣战。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熗一弹占领了巴黎。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当天,德军A集团军的左翼已进至到马奇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奇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立即选择马奇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前后夹击,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1940年6月17日,C集团军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馀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b][size=3]伤亡数字[/size][/b][b]德军[/b]
大约27,074名德军阵亡,另有111,034人受伤,18,384人失踪,伤亡人数总计156,000人。[b]盟军[/b]
德军消灭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赶走了英国军队。盟军共损失2,292,000人(含被俘)。伤亡,包括死亡或受伤,如下:法国 - 90,000人阵亡、200,000人受伤,大约1,800,000人被俘。1940年8月,1,575,000名战俘被送往德国,其中大约940,000人被留下直至1945年被盟军解放为止。而在德国被囚禁期间,共有24,600名法军战俘死亡、71,000人逃跑、220,000人根据维希政府和德国各个协定而被释放,以及数十万人由于残疾和/或疾病而获得假释。大部份战俘在被囚禁期间被当作奴隶劳工。
英国 - 68,111人阵亡、受伤或被俘比利时 - 23,350人阵亡或受伤
荷兰 - 9,779人阵亡或受伤波兰 - 6,092人阵亡、受伤或被俘
捷克 - 1,615人损失,包括400人阵亡
[b][size=3]法国投降[/size][/b]
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后,法国政府旋即垮台并且分裂,主要是继续留在法国本土由菲利普·贝当元帅所组成的和平派政府,和在英国由夏尔·戴高乐所建立的流亡政府,当时全世界除了英国几乎没有其他国家支持戴高乐。
1940年6月21日,贝当的维希法国政府向德国提出休战并且宣布投降。
此役盟军共伤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盟军共伤亡155000人,其中阵亡45000人,受伤110000人。
[b][size=3]法国战役法国失败的原因[/size][/b]
1940年5月1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军正式施行军事方案“挥镰行动”,天刚刚微亮,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就开始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同时,地面部队也分别对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至此,入侵法国的战役正式拉开了序幕。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在德军进攻6周内就被迫宣布停止抵抗并签下了停战协议。
为什么这么一个军事强国在进行六周的抵抗后就输得一败涂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是德军先进的军事理论使法国无法招架;也有人说是法国民心涣散...我想就课上所学到的和了解到的略述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法国惨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之一正是在于法国国民士气低落,无心应战,军队战斗力较德军而言堪称一个地下,一个天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促使法国推行了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推行一方面纵容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另一方面也使国内百姓渴望和平,厌恶战乱的情绪高涨,无法控制。据隆美尔回忆到,有一次独自坐着指挥车寻找落在后面的部队,路遇大约有50辆军车的法国军队,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纷纷投了降。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军有多么无心恋战了。肖伯纳曾说过:“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而二战中的法国恰恰失去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失败自然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原因之二:(较其德国而言)法国军事理论过于落后:在法兰西战役中法国仍沿用了一战的阵地战、防御战,而且盲目依赖马奇诺防线,完全忽略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技术和战术思想的进步。而这次战役中,精明的德军实行了闪电战,即各兵种立体式配合进攻,对敌军进行突然毁灭。闪电战中德军大规模使用了装甲兵和航空兵,而法国却将坦克分散在各个部队中,无法集中。因此当强大的装甲部队从天而降时,法军只剩举手投降的份了。然而值得讽刺的是法国当时拥有近代化陆军的许多构成因素,他们所拥有的坦克要比德国人在开战时所已经建造的全部数量还要多──其中许多都比德国的坦克体型大、装甲厚,虽然速度可能较慢。法国的迅速败亡,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真理。
原因之三即是二战时法国将领过分轻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让法国的高级将领完全陶醉了胜利的喜悦中,夜郎自大,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理论置之不理。法军在1936年制定的《大兵团战术使用条令》中写到:“杰出的长官们在胜利后(指一战后)的日子里客观确立的军事学说的实质应当仍然是我们大兵团战术使用的主要基础。”可见,当时法军的自我陶醉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也这样描述到:“在法国方面,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培养了他们的骄气,而其他国家的军人也都一致推崇他们的军事知识,于是也就更使他们有不可一世之感。...那些较高级的法国将领们对于这种英国产生的“理论”,几乎完全不加以注意──这与那些积极研究的德国新派将领们恰好成一强烈对比。”法国的确不能忽视以往战争的经验,但也必须牢记,它不能成为当今时代的规范。
法兰西——这个使德国在第一次世界战争中国力殆尽,血战四年却未能攻克的国家,在22年后的六周内便被其轻而易举征服,这血的教训不能不发人省心。
跳出法兰西战争的圈子,我联想到了中国。现如今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周边环境却让人担忧: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一触即发。因此,暂时安定的中国应从法兰西惨败中积极吸取经验和教训,扬长辟短。俾斯麦曾经说过“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更加好些”。否则,中国成为第二个“二战中的法兰西”也是有可能的。
[size=3][b]强国之间的对决——法国战役[/b][/size]
[b]注定爆发的战役[/b]
在攻占了荷兰与比利时之后,德国又占领了卢森堡。在与荷兰进行艰苦的作战的同时,德军的一个团也向卢森堡发动了象征性的进攻。
德国军队的一个小队潜伏在麦田中,悄悄地靠近卢森堡边境线。恰好那里有几名卢森堡士兵在巡逻,他们以为德国士兵们是非法入侵者,开熗朝他们还击,当场就打死了3个人。
与波兰战役爆发的缘由一样,希特勒以“私自射杀他国人”为由,下令对卢森堡宣战。在同一天,卢森堡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商量着。经过短暂的讨论,卢森堡政府高级官员一致通过投降纳粹德国的决议,并在当天下午向德国正式递交投降书。
说真的,卢森堡在风云多变的二战战场,就不用来什么“英雄主义”。不是说他们国家没有英雄,而是就算有英雄,死的也有些可惜了。卢森堡面积太小,国力也很弱,政府没有能力让英雄出现。因此,在二战中,卢森堡唯一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中立、要么敌对。
如果卢森堡投身盟国队伍,在没有别国驻军的情况下,谁能保证它不会遭受德军的攻击呢?总之,卢森堡在二战中就是一个足球,看踢给谁了!不管提给谁,带给卢森堡本国的麻烦都很大。
德国与法国之间的三个国家都被纳粹德军占领,希特勒给法国领导人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法国领导人投降于德国。如果这样的话,德国将与法国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要不然就发动对法兰西的大举进攻。
雷诺知道投降德国意味着什么,而且希特勒此人非常狡猾,即使向德国投降,希特勒也不会给法国人民什么好处。与其屈辱的活着,不如壮烈地牺牲,就和德军大战一场。用我们的鲜血,抵御德军强大的坦克,决不让他们踏上法国的土地半步!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629e14574990462c88ced00f37571.jpg[/img]
[b]强大的德军坦克部队[/b]
德军在欧洲的威名,法国又不是不知道。德军的“闪击战术”曾在几天之内闪击波兰、挪威等国家,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最忌讳的莫过于德军坦克部队。那雷诺怎么敢如此嚣张?
其实,雷诺对德军坦克部队也很畏惧,他只不过是依仗着英法联军人数上的优势,与德军拼死一战。不过,英法联军的战斗力经过张伯伦那么一折腾,已经半年多没摸过熗了。而且法国本土可以随时出动的飞机还不到400架,加上英国本土驻法国的空军飞机数量,也就总共450架,与强大的德国空军没法子比。
一日,雷诺又在广播中声明:法国政府将从始自终地与法国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抵御德军的入侵,捍卫属于法兰西的领土。雷诺的演讲振奋了人心,法国全境士气高昂,所有军队拿起武器,进入了战备状态。
希特勒非常生气,法国政府在灭亡前,竟然还主动向自己挑衅。愤怒至极的希特勒终于爆发了,下令德军正式入侵法国,要让嚣张的领导人看看德军的真正实力。
[b]扭曲的战线[/b]
在之前,法军俘获了德国进攻法国的计划书,他们依然认为德军的战略进攻将会按照上面的进行,就在相应地点进行了部署。但没想到德军又临时修改了计划,原本的非重点地区变成重要攻击区域,由于那里法军部署数量并不多,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落荒而逃。
那些原来被德军当做重要攻击地点的地区,现在又被德军“忽视”。那里部署了大量的英法联军,却整天无所事事,吃喝玩乐,就好像根本没有打仗这一回事儿似的。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752314574991404497fbcc5597d15.png[/img]
[b]投降的英法联军[/b]
在赶跑其它部队之后,德军又折回来,开始围攻这些“无聊的士兵”。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经过训练,在德国军队发射出第一枚炮弹前,还在踢着足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被包围时,拼命地往外突击,却怎么也突破不了德军坚固的封锁线。几次突击都以惨烈的牺牲告终,包围圈内的军队士气锐减。
最终,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包围圈最高长官向德军递交了投降书。几万人的法军,就是这样,被德军击败、俘虏的。后来,德军几乎清除了马斯河以外的所有军队,并在那里建设防御工事与机场。
那些侥幸逃脱的法军士兵,越过马斯河,逃到了马其诺防线。希特勒下令德军继续在马其诺防线正面发动佯攻,同时派大批部队偷袭防线后部,通过夹击的方式让法军束手就擒。
马其诺防线虽然不是“欧洲最强防线”,但是该防线却是最有内涵的一条。马其诺防线修了10多年之久,耗费上亿法郎,用了大量的钢筋混泥土,才正式竣工。马其诺防线中部署着几个师的部队,而里面的粮食储备足可以让这只庞大的守军过冬。这样一支强大的防线,就连战无不胜的德军,也只能驻足观望了!
如果说想用伞兵把该防线占领的话,那几乎就是白日做梦。马其诺防线的防空机熗就有一万多挺,就算再多的伞兵也抵挡不住几万发子弹的猛烈攻击。况且马其诺防线很长,伞兵即使成功降落,也不容易互相集结,很容易被守军分割击败。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3ca8145749920058a4356275d2f69.jpg[/img]
[b]马奇诺防线地图[/b]
马其诺防线似乎成为了摆在德军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不过由于法军指挥官被第一套计划书所迷惑,仅仅在马斯河以内部署了防御兵力,并没有防御阿登森林。而阿登森林环境恶劣、杂草重生,他们也不会相信德军能成功从那里通过。
但他们想错了。德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力,客服了阿登森林中的经济与沼泽,成功绕到了马其诺防线的后部。不知他们是为了尽快逃出这片森林的欲望,还是忠于纳粹党以及元首的信仰。总之,他们成功偷袭了防线,没有让希特勒失望。
在防线前后的德军夹击下,强大的马其诺防线被攻克了,几万名法军成为了俘虏。从现在开始,局势似乎已经很明朗了,胜利的天平似乎已经朝德军倾斜。就在这时,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b]马斯河战役[/b]
在马其诺防线陷落前的几天,一些法国士兵得到了消息,提前从防线内撤往马斯河附近的森林。由于马斯河人烟稀少,树木丛生,因而并不是德军的重要目标。德军指挥官认为马斯河附近应该没有法军,就将许多重要的弹药库、坦克厂、工业设施部署在了这里。
德军指挥官将会为他这一大意、轻敌的举动,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日夜晚,几名法军士兵趁着夜色的掩护,逃过了哨兵的眼睛,来到了德军重要军事设施区域内。他们在这里埋放了数十枚定时炸弹,随后匆匆撤离。
凌晨时分,马斯河附近传来一声巨响,把一片天空都照得非常明亮。德军哨兵闻讯赶到,发现许多重要的军事设施,如今被炸得破败不堪。弹药库内的军用装备也接连爆炸,致使德军在马斯河附近的军事设施大部损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近亿元!
希特勒得知消息后,大怒,宣称要把马斯河填平。他命令空军部队对马斯河附近的森林实施地毯式轰炸,同时又派几万名德军把马斯河围得个水泄不通。希特勒要求他们绝对不要放过任何一名法军士兵,抓住之后要将他们打得皮开肉绽,要让他们懂得与纳粹党对着干将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4c7c1457499274ccc510ceb18c46e.jpg[/img]
[b]马斯河战役期间的德军[/b]
轰炸过后,德军开始陆陆续续地进入森林,搜寻那些罪大恶极的“破坏分子”。其它地区法军似乎也看出德军的行动有变化,也开始向马斯河附近集结,准备将德军在马斯河附近全部歼灭。
过了几天,法军的先锋部队赶到马斯河,开始包围马斯河森林。空军也开始飞往马斯河,掩护法国陆军的进攻。之后,法军又把德军反包围,森林里的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这时,马斯河意外的德军闻讯赶到,在马斯河森林周围与法军展开了一场大战。同时,其它德军也在加快对法国重要城市的攻击,战局顿时一边倒。马斯河的法军被迫开始撤离,结果又被森林内外的德军反包围,陷入了夹击的境地。
这些法军还比较有骨气,他们坚持防守马斯河一带,让德军在这里消耗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最终,德军派来了数个联队的轰炸机,对法军控制的区域实行了大面积的轰炸扫射,才使马斯河附近的法军基本上全军覆没。
这场意外爆发的战役,终于以法军壮烈的“惨败”而结束了!
此时的法国战局非常明朗,英法联军已经陷入了败退的境地。面对铺天盖地的敌军轰炸机以及攻击迅猛的坦克,此时的英法联军,又能做些什么呢?
[b]“面条”出场[/b]
马斯河战役过后,英法联军在法国战场上逐渐陷入了被动的局面,由防守转为撤退。纳粹德军攻势迅猛,邻国意大利看着眼馋,就向从中分一杯羹。
早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墨索里尼就已经开始与希特勒“表面意义”上的合作:共同援助西班牙右翼,其政治理念也大致相同。在那时候,希特勒也曾煽动过他,鼓动意大利与自己站在一起。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dbea145749936348fa0b1b3eaf996.jpg[/img]
[b]二战时期意大利领导人墨索里尼[/b]
墨索里尼又不是傻子,他知道轴心国势单力薄,他自己也不想发动战争,背上永世恶名。因而墨索里尼就迟迟没有答复希特勒,希特勒也没有去催他。因为对于国力在那时候还不是很强的意大利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此时的意大利就算参加了战争,也没有出兵的资本,反而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唾骂。荣誉上没有收获,反而失去了精神信仰,真是得不偿失。
自从希特勒发动对欧洲各国的进攻时,墨索里尼心中的这一想法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他认为,希特勒从一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到如今统领万军的德国元首,希特勒的崛起对世界来说都是可怕的。德国那么小的国家,竟然还打败了强大的欧洲其它国家,现在法国也即将成为他的阶下囚。这是令所有人吃惊的!
希特勒带领德国走向了崛起,如果他的纳粹党能像这样迅猛无敌,谁也无法预料他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必然会先拿欧洲各国“开刀”。个人信仰是虚幻的,不如眼前的危机感重要。为了自己,同时也为了意大利人民,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跟着希特勒打天下了。
此时的墨索里尼表现得更像一个哲学家,对于当时的局势而言,他考虑得很全面。跟着英法联军,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如果参加轴心国集团,至少还可以暂时性的得到一些便利。墨索里尼下定了决心,第二天便给希特勒发电报,宣布自己将参加轴心国联盟。
希特勒听后,大喜过望。虽然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很弱,但毕竟“人多势众”,可以以兵力上的优势击败法军。反正武器是足够的,多一些兵力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而此时,法国政府也听说了意大利那边的消息,感到非常绝望和无助。意大利那里地盘虽小,地大物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48项名胜古迹就不说了,最关键的是,意大利的军用武器数量非常多。从西班牙内战墨索里尼不惜血本,疯狂援助西班牙右翼,与苏联进行“援助竞赛”,就可以看出意大利兵弱器强。
这些武器装备到意大利军队当中,对法军并没有威胁;一旦它们成为德军的装备,那这场战争还有什么打下去的意义!可以说,意大利的参战,并非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击败法军自信的一击重拳。不光如此,法国军队也为此丧失了信心,认为本国此战必败,已经没有再打下去的意义。其实,光在人数上,英法联军就已经输掉了!
有了人当炮灰,希特勒就可以充分地让日耳曼人发挥其用武之地,不再大胆地去冒险,白白地牺牲。而在法国政府那边,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不过,法国政府的变化,对纳粹德国以及战场军队的进展,的却非常有利。
[b]战争的态度[/b]
之前曾经提到过,法国领导人雷诺是反对与希特勒结盟,支持反击德军的一方。现在,法国战场风云多变,由贝当领导的——支持与德军结盟的一方,开始有了话语权。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38_fd731457499426b0c5bb9cc31f875.jpg[/img]
贝当
头衔:二战时期法国傀儡政府首领,元帅军衔。
特点:胡子,头发全白了。(他的年纪本来就很大)
贝当此人原本是一战时期法国的英雄,参加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亲自指挥击退了德军,一举改变一战的战局。他因此受到了法国人民的尊重与爱戴!战争结束后,由于一战时期的影响力,贝当在政坛拥有很大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戴高乐将军还曾投到他的门下,成为他的学生与副官,受到贝当的赏识。这段经历对于戴高乐本人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在二战时期,贝当本人的表现与一战相比,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开始臣服于纳粹党,并向希特勒俯首称臣,这是法国人民最不能容忍的。贝当的名誉一下子落到了低谷,在人民面前抬不起头来。二战结束后,许多人都强烈要求判贝当死刑。戴高乐念之前贝当对他给予的帮助,就将死刑改为终身监禁。
不过,就算贝当做出了种种丧尽天良的事情,老天爷还是“宽恕”了他,让其活了95岁。
在当时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他的这一决策还是得到许多政界人员认可的。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法国领导人没有选择去英勇地抗争,而是选择了胆怯地屈服。张伯伦兄弟,他们今天之所以在精神上如此颓废,你的功劳也不小吧!
后来,贝当政党的风头逐渐压过了雷诺,在法国呼声非常高。雷诺被迫放弃自己坚持的抵抗理论,参加了贝当的政党。雷诺的这一举动,意味着法国人民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本来还有点精神上的安慰,与希特勒据理力争,现在也就只能等着向德国投降了。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43_6a5b1457499496b7ae67752af1dee.jpg[/img]
[b]希特勒和贝当会面[/b]
过了不久,攻势迅猛的德军,已经占领了法国大部分领土,希特勒开始和贝当政府协商。希特勒要求他们成立傀儡政府,支持德国在法国的一切行动。并要命令法国全境的军队放下武器,向德国政府缴械投降。如果法国政府这么做,自己将会让法国人民继续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如果不行,贝当,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这是一个丧尽辱国的决策,一旦按照上面的执行,自己就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屈辱柱上,被法国人民所厌恶。但德军的威胁尽在咫尺,自己的决定有一丝一毫的错误,他们就将毫不客气地对法国发动猛烈的总攻。以法国目前的局势,那肯定是抵挡不住的。
远水解不了近渴,只要可以维持现在局势的稳定,同时稳住德军的进攻脚步,才是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向德国投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贝当管不了那么多了,第二天,他就向希特勒递交了辞呈,表示同意决策上的一切要求。希特勒非常高兴,他决定到时候要举行一个投降仪式,借此来侮辱法国政府,激发法国人民对政府的怨恨。
的确,希特勒接下来的举动,确实让法国领导人们下不来台,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
[b]投降后的世界[/b]
一战时期,德国战败的投降仪式在一辆火车里举行,这是希特勒一直忘不了的耻辱。现在,希特勒终于有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他甚至把当年的火车从博物馆中拉了出来,并宣布就要在这辆火车上面举行投降仪式。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43_b05b14574995816e09bcfaf4b5f23.jpg[/img]
[b]进入法国的德军部队[/b]
投降的那天终于到了,希特勒与贝当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特勒骄傲地走在最前方,脚上踩着正步,士气高昂;而贝当则低着头,跟在希特勒身后,一路上没有看法国人民一眼。也许他愧疚与百姓,因而不敢看;或者因为他做出了亡国的举动,面对人民心理上很有压力罢了。
在车厢内,希特勒按照惯例宣读了那些政策,贝当点头同意。随后,两人又分别在投降书上签名,表示愿意接受投降书上的一切指令,并积极按照上面的执行。此时的贝当应该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不知道当他签完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母后,该如何面对法国人民,面对整个世界。
德军再一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小国,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将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占领。德国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它与日本一样,都是历经大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没有“死”(国家经济破产)的强大国家。
之后,贝当命令各地法军向附近的德军投降,不过真正执行的部队很少。他们的指挥官忍受不了这种耻辱,纷纷冒死突围。由于其在人数上寡不敌众,基本上都是以悲壮收场。法国军队的这一英勇的举动,并不符合条约上所提到的规定。因而希特勒对贝当此人也就没什么好感,认为他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并没有与其真心的合作。
说白了,贝当和他的傀儡政府,只不过是被希特勒利用的一颗棋子罢了。而他的学生戴高乐在国外听闻法国投降,立即在异地建立流亡政府,并获得了非洲及一些大西洋小岛的支持。
戴高乐的复国事业,从现在起正式开始。而这一伟大的事业,必将经历数不尽的坎坷与磨难。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次复杂的考验。
[img]http://l.paipai.fm/118851/photo/Mon/2016/03/78343_2fe714574996303d57350945cc87d.jpg[/img]
戴高乐
头衔:二战时期法国流亡政府领导人,战后法国政府领导人,准将军衔。
外号:法兰西的救星。
大部分的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法国临海的沙滩上,此时的他们处境非常危险。前面是茫茫的大海,后面则是随时可能追上来的德军。而法国的投降,意味着他们的军事行动将得不到支持,被迫孤军奋战。组织反攻是不可能的了,他们要想办法从这个残酷的占领区内逃脱,避免被强大的德军歼灭。
随之,一场大型的撤退计划,渐渐拉开了序幕……
[ 此帖被路易十四°在2016-03-09 13:0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