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祛暑三宝:凉枕凉席凉床
过了夏至,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随之而来。如今各种降温设备五花八门,没有空调、电扇可以降温的古人在夏夜休息时如何祛暑?凉枕、凉席、凉床这三样东西可谓必不可少……
[b]凉爽“药枕”最受古人青睐[/b]
[b]唐代文人薛逢《石膏枕》诗云:[/b]
[b]“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b]
古代睡觉对枕头很在意,夏天当然首先要在枕头上想办法。
所谓枕,“卧所荐首也。”这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枕头就是垫在头下的物件。从《诗经》所写来看,枕头在先秦时已是常见的寝具,如《唐风·葛生》一诗就有“角枕粲兮,锦衾烂兮”的说法。这种角枕是先秦时很流行的一种枕头,由牛角或鹿角做成,很上档次。但角枕并不是古人夏天常用枕,炎炎夏日古人一般都用凉枕。
仅就质地来说,能“荐首”之物均可以做枕头。古人多用的方枕,就有金属、玉石、陶瓷、木材、竹质、丝织品等多种质地,同样材质的枕头也有不同的款式,如玉石类枕头,有文石枕、白石枕、桃花石枕、青玉枕、碧玉枕、翡翠枕、水晶枕、琥珀枕、玻璃枕、珊瑚枕、石膏枕等。
由于玉石质地的枕头降温效果好,所以最受古人青睐。据载,清末慈禧太后入殓,所枕的就是一只翡翠枕头,雕成西瓜状,名曰“翡翠西瓜枕”,后被军阀孙殿英盗出。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记的“夜明枕”也是一种玉石枕头:“虢国夫人有夜明枕,设于堂中,光照一室,不假灯烛。”虢国夫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从枕主人的身份看,夜明枕确是相当讲究的稀罕物。
类似的,水晶枕也是有条件的古人夏用枕头。《杜阳杂编》记载,李纯(唐宪宗)当皇帝时的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大轸国曾进贡一只“重明枕”,洁如水晶,中有楼台人物,栩然若生。《杜阳杂编》是本笔记小说,重明枕是不是水晶枕存疑,但唐代人青睐水晶枕是毫无疑问的。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塔地宫中曾出土过一只水晶枕,据考为唐僖宗李儇礼佛之物。
此外,“石膏枕”也是古人夏天休息时的消暑佳物。唐代诗人薛逢《石膏枕》诗即称:“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
石膏枕还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保健枕,而古人祛暑用枕较为讲究、也较为流行的是使用可以降温安神的药枕,药枕多用菊花、荞皮、蚕沙、茶叶、决明子等中药材做芯,因其性凉,可清脑明目,更具有保健功能。
除了祛暑,古人还喜欢在夏天的枕芯里放上檀香,可以驱蚊虫、除异味,这叫“枕檀”。唐孟棨《寄内诗》即称:“瘦尽宽衣带,啼多渍枕檀。”
在古人夏天用的枕头中,最有技术含量的是一种“冷暖枕”。这种枕头是一种瓷枕,枕头里面是空的,有个夹层,上有一个注水洞口。夏天睡觉前,用从井里刚打的凉水注入其中,上垫枕巾,头枕其上,凉爽宜人;到了冬天,则灌温热水于其中。[align=center][attachment=13184820] [/align]
[b]竹制“凉簟”被古人称为“夏清侯”[/b]
[b]隋炀帝杨广《夏日临江》诗云:[/b]
[b]“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b]
古人管凉席叫“夏簟”或“凉簟”。簟是一种竹制的席子,亦指用细芦苇编织的席子。在早期,席和簟是有严格区分的:席子性温,是冬天用的,而簟性凉,是夏天用的。三国时期东吴的张纯在其《席赋》中所说的“席以冬设,簟为夏施”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南朝梁江淹《别赋》称:“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
夏簟祛暑降温、凉爽宜人,所以古人送给它一个相当到位的称呼“夏清侯”。不少古诗中都提到了夏簟,如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诗:“宴引春壶酒,恩分夏簟冰”;元稹《友封体》诗:“雨送浮凉夏簟清,小楼腰褥怕单轻”。连隋炀帝杨广对夏簟都高看一眼,他的《夏日临江》诗中就有一句:“夏簟荫脩竹,高崖坐长枫。”
夏簟在宋元时更受欢迎,这之后人们干脆将夏簟直接称为“凉簟”,进而有了现代“凉席”的概念。南宋辛弃疾《水龙吟·过剑南双溪楼》词云:“云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这首词是辛弃疾途经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时所写,由此可见,凉簟在当年的南方很流行。
古代有两种凉席尤受有钱人青睐。一种叫“桃笙”,这种凉席选料讲究,要用四川阆中山的桃笙竹篾来编织,暑天睡在上面不出汗。魏晋时期桃笙已很出名,西晋左思《吴都赋》即称:“桃笙象簟,韬于筒中。”还有一种叫“黄琉璃”,其加工方法比桃笙凉席更精细,竹篾加工时要细磨,这样编织出来竹席黄亮似琉璃,故名。黄琉璃是送礼佳品,唐代任衢州刺史的郑群曾送一副给韩愈,韩愈遂写下了《郑群赠簟》长诗:“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
编织精美的竹凉席甚至被古人称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词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做成的凉席,而是竹簟。但古代贵族确有用玉做凉席的,南朝梁萧纲《筝赋》称:“命丽人于玉席,陈宝器于纨罗。”这里的“玉席”即是真正用玉石做的凉席。
古代还有一种用象牙做的凉席叫“牙簟”,据刘歆《西京杂记》“昭阳殿”条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妹妹赵合德所居昭阳殿内卧室里,就有“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绿熊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象牙席,为清雍正年间文物。据说此象牙席系在广州制成,共制5件。由于工艺难度极大,造价昂贵,清世宗胤禛曾下旨不许再制,以示“躬行节俭”。
在上述质地凉席之外,古人还喜欢用牛、虎、熊这类兽皮做凉席,甚至有用猪毛的。一种叫“壬癸席”的凉席就是用猪毛做的,此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引《河东备录》所说的:“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b]弥勒榻四面床为古人首选寝具[/b]
[b]南宋词人程垓《小桃红》词云:[/b]
[b]“珍簟小胡床,待日长闲坐”[/b]
床是继席子之后,出现最早的卧具。“床”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已出现写作“爿”,早期的床坐卧两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即称:“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床一般用木材制作,故过去床写作“牀”。但出于祛暑考虑,也有的床用玉石、象牙、水晶等来制作。其中,“石床”就是古人认为最好的夏用降温寝具之一,南朝宋武帝刘裕有“热病”,坐卧都需要用降温物品,有人便献石床,“寝之,极以为佳。”刘裕出身贫寒,是位布衣皇帝,刘裕认为用石床太腐败,遂将石床打碎——尽管用玉石制床也是有传统的,据说上古三代时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与妲己所用的床就是一张玉床,《世本》称为“纣作玉床”。
比石床还高级多的是“象牙床”。据《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条记载,当年孟尝君巡行到楚国,楚国送给他一张象牙床。因为“象床之直千金”,太贵重,当时一个姓登徒的人被派送床,怕万一有闪失,“卖妻子不足偿之”——卖了老婆孩子也赔不起,根本不敢去。可见,象牙床在先秦时就是珍稀床具,价值连城。
上述床具并不是功能单一的凉床,古代夏天专用的凉床一般称为“小床”,亦即一种简易单人床,也称为“榻”,以别于常规卧具、双人使用的“大床”。榻与床做寝具时,功能上稍有不同:床多是家用,而榻多为客用;床多用来卧躺,榻多用于坐和小憩。
古代凉床什么样?有箱式和框架两种结构,一般以木板为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佚名绘《槐荫消夏图》中有一张凉床就是框架结构的榻,此凉榻比较讲究,后置一座山水独屏。
类似的凉榻在宋代很流行,如南宋马和之《荷亭纳爽图》也是这种结构。这种榻属于板榻,没有常见的围子,故古人又称之为“四面床”。
将四面床稍微改一下,后有背板,一侧加扶栏,一头有枕,就变成更为讲究的榻——古人称为“美人榻”或“贵妃榻”的家具。
还有一种“弥勒榻”,夏天也多当凉床用,弥勒榻又叫“罗汉床”。四面床应该是这种罗汉床去繁就简、去了围子后形成的榻或是复杂了的四面床。
较低廉的凉床多用藤、竹制作,其中竹床、竹榻在南方最常用。宋人吕荣阳有一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夏天躺在竹凉床上休息的情形:“老读文书兴易阑,须知养病不如闲。竹床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
在古代,还有一种“胡床”也是古人夏天常用的睡具。南宋词人程垓在《小桃红》中曾称:“珍簟小胡床,待日长闲坐。”所谓珍簟,就是珍贵的竹席;而所谓“胡床”,其实不是床,更似现代夏季老人休息时常用的躺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