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金庸小说人物在历史上的结局如何
[table=100%,#ffffff,#92d050,4][tr][td]
7部金庸小说经典人物的真实原型:众所周知,金庸小说里时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主角也时常参与历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统一、南下征宋,李自成进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书中所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历史」的外衣,里面则根据剧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冲突的戏剧化。
因为真实世界里极少有凭着个人武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与武侠中的一骑当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须要对史实进行删改,甚至只借个名字进行原创,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NO1.《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与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的功夫则厉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见于史书的真实人物:
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
(张中和周颠的事迹都载于《明史·方伎列传》,两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张三丰之前)
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着名道士,善于养生、音律、书法、绘画。他的事迹曾被许多书籍记载,而且侧重各不相同,可见此人学识之渊博。最权威的是《明史·乐志》记载他为宫中太常司校订音律,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吧。另外他道号龙阳子,这让五散人的兄弟情变得十分可疑……
最后的布袋和尚说不得虽是虚构,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个疯疯癫癫的游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怀,身背一个大布袋,圆寂后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如今庙中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当年照着布袋和尚所塑的。
历史上对张三丰的种种神奇记载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说他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元末明初,连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关于他的事迹流传。小说中的张三丰比较接近《明史》的记录:原名君宝,身材魁伟、环眼大耳、邋里邋遢。而且借民间传说将他设定为武当派创始人与太极拳发明人。
武当七侠生平事迹不详,只有姓名流传,除了六侠殷利亨改为殷梨亭之外,其余六人都沿用原名。其中唯独张松溪见于古籍记载:他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着名内家拳师,自称拳法传承自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据传是北宋徽宗年间人……金庸直接把他拉前了一百多年,成了张三丰亲授的四弟子。
小说中对明教历史和教义的描述,大都出于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金庸也承认小说中许多灵感来自吴先生此篇考证,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仿佛真的将武侠融入了历史。
小说中元末各地起义军均以明教总舵为领导核心与精神领袖,不过实际的明教并无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而是早已分散在各地成为独立教派,波斯总教更是灭亡于数百年前,怎能大举遣使来中土寻找圣女呢?
各起义军则只在初期以宗教作为凝聚人心的口号,所建立的政权也不是宗教国家。不过类似书中的情况倒是曾发生过:宋代方腊起义就是政教合一的风格,从帝王到军士均严格遵守教义,难怪会令杨逍和张无忌十分神往了。
波斯总教流传的圣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历史上中亚着名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首领,全名叫拉希德丁·锡南·伊本·萨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霍山即为哈桑的另一译法。在《倚天》中仅作为背景人物出现,想多了解的话不妨去玩《刺客信条》。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场的主要就是帖木儿家族(金庸写书时特意将常用的「帖木儿」改译为「特穆尔」,显得不那么像游牧民族)。
父亲察罕帖木儿,历史上确实是朝廷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但他并没有被封汝阳王,而是遭刺杀后朝廷追封颍川王,真正的汝阳王是一并被追封的他父亲阿鲁温……
儿子王保保可是元末的名将,连死对头朱元璋、徐达都佩服不已。但他并非察罕的亲生儿子,而是外甥,且有汉人血统,后来过继给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扩廓帖木儿是后改的名字。
女儿赵敏——这位人见人爱、聪明美貌的郡主却是虚构的。察罕并没有女儿,王保保倒有个亲生妹妹,史书也没记下名字。王氏妹妹后来被朱元璋强行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秦王朱樉,想必是为了向王保保示好招降。但王保保至死未降,朱樉死后,或许是朝廷认为王氏已经无用,或许是她自己心灰意冷,竟然随夫殉葬。这位赵敏原型的悲惨结局令人扼腕不已。
NO2.《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有近四分之一篇幅发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
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之内。
西征前决定汗位继承人时的分歧也和史载一致:术赤出身有争议,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纪太小,最后立窝阔台为下一任大汗。而术赤和察合台酒后带兵厮杀、被郭靖平定的剧情则是虚构出来加主角光环用的。
有人说郭靖的原型是元朝大将郭宝玉,实际并不然,硬要给两人找共同点的话也只有三条:1、汉人血统,都姓郭;2、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善用兵;3、参与了西征花剌子模之战。
除此之外,两人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郭宝玉本是金国将领,后来降了蒙古,当然不会是弯弓射雕的金刀驸马,也不会降龙十八掌,在西征归途上就病逝于军中了。而且他极有政治和军事才能,曾为铁木真献上平定南朝之策;郭靖当然没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且就算他想得出,也绝不会让成吉思汗攻宋。
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纯属虚构,他和历史上真实的六王完颜忒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后者是金章宗完颜璟第六子,夭折时年仅两岁。
用来与精明强干的完颜洪烈做对比的是纨绔子弟三王完颜洪熙。此人原本叫完颜讹鲁不,是章宗的次子,比六王更惨的是还没满月就夭折了……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并非武林高手而已。
周伯通也是确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几句讲了他是宁海富户,崇拜并大力推广王重阳的学说,然而未能正式拜师,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化为小说里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静养生、止杀爱民是史实,但时间略有不同。
整部《射雕》的时间跨度不长,全真掌教始终是丹阳子马钰。而历史上此时不仅王重阳逝世已久,全真七子中的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都已担任过掌教并先后去世,身为掌教的丘处机也已七十四岁高龄,仍然不远万里去劝说成吉思汗戒杀行善,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无愧于「真人」二字。
而丘处机辞行回乡后,成吉思汗特发圣旨问候,其情可见一斑: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相比之下,「南帝」一灯大师的形象就没那么高大了。历史上的大理宣宗段智兴在位 29 年,崇信佛法,整日不理国事反而大修寺庙,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与小说中不同的是,他并未避位为僧,而是在皇位上驾崩的。
NO3.《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中冲突双方的主力,一边是清廷,另一边是红花会和回部。
红花会是完全的原创,借鉴了一些天地会的元素。(如天地会的标志红花亭,被金庸借来一劈两半,化为红花会的前任总舵主于万亭)
而回部和清军的战争正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小和卓之乱”,中学历史课上都教过。
回部首领老英雄木卓伦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给他的一双儿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
书中所写的兆惠将军征回部,在黑水河被围困三月,次年援军抵达并里应外合大破回军这些均属史实。唯一的不同在于小说情节里木卓伦父子战死,而史载大小和卓西逃后还有很多后续,看来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砍掉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件重口味的事情:史载霍集占原有一位妻子法蒂玛,但由于她的家族与霍集占家族不和而被抛弃。清军平定回部后,被俘的法蒂玛作为大小和卓的家眷被解送北京并入宫,后来被封为容妃。
这位容妃,就是日后民间传说中的香妃,也就是《书剑》中的香香公主。
倘若把史实和小说结合起来,那么同时爱上陈家洛的并不是姐妹二人,而是母女……
嗯咳,大家先不要遐想了,历史上的容妃和乾隆恩爱二十余年,既没有怀恨也没有刺杀,更没有多出一个陈家洛在中间插足。
顺便提一下陈家洛带着母女……姐妹两人在沙漠中发现的那座玉山与古城,原型正是历史上着名的楼兰古城。当然,楼兰城中并没有什么通体雪白的玉山,但古城位于罗布泊复杂多变的雅丹地貌中,地磁强烈,指南针都会失灵,所以书中所讲的迷宫与吸走兵器的磁山还是有些根据的。
书中乾隆的身世之谜源于清朝各地都流传过的着名民间传说:雍正无子,用自己的公主偷换了某某家的孩子,就是日后的乾隆(某某的身份在各版本里均有不同)。
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流言最初应该是各反清团体所散布,用于涣散对面的军心:你们的皇帝其实是汉人,那你们的血脉就断了,江山也坐不牢啦!
金庸依据自己家乡的传说,将乾隆设定为阁老陈世倌之子,和陈家洛是同胞兄弟。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之说也一直十分流行,主要是因为乾隆对他超乎寻常的宠信,让不少人起了疑心。事实上乾隆是福康安的姑父,从小就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侄子,召他入宫学习,长大后又让他带着精兵良将屡立战功,如果不是四十多岁就去世,将来肯定能封王。
而福康安受此娇宠,变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引起了无数人的不满。
传出这种流言,有一半也是出于泄愤——别看你平日闹得欢,其实你只是个短命的私生子!
[/color]
[/td][/tr][/table]
7部金庸小说经典人物的真实原型:众所周知,金庸小说里时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主角也时常参与历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统一、南下征宋,李自成进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书中所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历史」的外衣,里面则根据剧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冲突的戏剧化。
因为真实世界里极少有凭着个人武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与武侠中的一骑当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须要对史实进行删改,甚至只借个名字进行原创,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NO1.《倚天屠龙记》
《倚天屠龙记》与历史的交集甚多,单是元末明初这一段混乱时期的出场名人就不计其数。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等一干开国元勋以及韩山童、韩林儿等义军头领都曾是张无忌的旧识或部下,但这几位名气太大,不好自由发挥,所以也没安排什么武侠戏份。
陈友谅的情况也差不多,不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时他还年轻,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帮、挟持少林之类的剧情,失败后就逃走并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的功夫则厉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见于史书的真实人物:
彭莹玉最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场时就是周的部下),失败后又联合徐寿辉等起事并建立「天完」政权,可惜日后战败身死;铁冠道人张中曾辅佐朱元璋大破陈友谅,据说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运。而后功成身退,不知所踪;周颠人如其名,是个疯疯癫癫、蓬头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载他多次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预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后不辞而别。朱元璋十分怀念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时亲笔撰写了一篇《周颠仙传》来纪念他。
(张中和周颠的事迹都载于《明史·方伎列传》,两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张三丰之前)
冷谦则是元末明初的着名道士,善于养生、音律、书法、绘画。他的事迹曾被许多书籍记载,而且侧重各不相同,可见此人学识之渊博。最权威的是《明史·乐志》记载他为宫中太常司校订音律,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吧。另外他道号龙阳子,这让五散人的兄弟情变得十分可疑……
最后的布袋和尚说不得虽是虚构,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个疯疯癫癫的游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怀,身背一个大布袋,圆寂后被人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如今庙中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当年照着布袋和尚所塑的。
历史上对张三丰的种种神奇记载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说他是北宋人,有的说是元末明初,连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关于他的事迹流传。小说中的张三丰比较接近《明史》的记录:原名君宝,身材魁伟、环眼大耳、邋里邋遢。而且借民间传说将他设定为武当派创始人与太极拳发明人。
武当七侠生平事迹不详,只有姓名流传,除了六侠殷利亨改为殷梨亭之外,其余六人都沿用原名。其中唯独张松溪见于古籍记载:他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着名内家拳师,自称拳法传承自张三丰,而这个张三丰据传是北宋徽宗年间人……金庸直接把他拉前了一百多年,成了张三丰亲授的四弟子。
小说中对明教历史和教义的描述,大都出于吴晗的《明教与大明帝国》,金庸也承认小说中许多灵感来自吴先生此篇考证,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仿佛真的将武侠融入了历史。
小说中元末各地起义军均以明教总舵为领导核心与精神领袖,不过实际的明教并无如此强大的凝聚力,而是早已分散在各地成为独立教派,波斯总教更是灭亡于数百年前,怎能大举遣使来中土寻找圣女呢?
各起义军则只在初期以宗教作为凝聚人心的口号,所建立的政权也不是宗教国家。不过类似书中的情况倒是曾发生过:宋代方腊起义就是政教合一的风格,从帝王到军士均严格遵守教义,难怪会令杨逍和张无忌十分神往了。
波斯总教流传的圣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历史上中亚着名刺客组织阿萨辛派的首领,全名叫拉希德丁·锡南·伊本·萨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霍山即为哈桑的另一译法。在《倚天》中仅作为背景人物出现,想多了解的话不妨去玩《刺客信条》。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场的主要就是帖木儿家族(金庸写书时特意将常用的「帖木儿」改译为「特穆尔」,显得不那么像游牧民族)。
父亲察罕帖木儿,历史上确实是朝廷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将。但他并没有被封汝阳王,而是遭刺杀后朝廷追封颍川王,真正的汝阳王是一并被追封的他父亲阿鲁温……
儿子王保保可是元末的名将,连死对头朱元璋、徐达都佩服不已。但他并非察罕的亲生儿子,而是外甥,且有汉人血统,后来过继给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扩廓帖木儿是后改的名字。
女儿赵敏——这位人见人爱、聪明美貌的郡主却是虚构的。察罕并没有女儿,王保保倒有个亲生妹妹,史书也没记下名字。王氏妹妹后来被朱元璋强行许配给了他的儿子秦王朱樉,想必是为了向王保保示好招降。但王保保至死未降,朱樉死后,或许是朝廷认为王氏已经无用,或许是她自己心灰意冷,竟然随夫殉葬。这位赵敏原型的悲惨结局令人扼腕不已。
NO2.《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有近四分之一篇幅发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后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里面遍地都是真实历史人物,如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麾下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哲别;对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剧情不涉及郭靖时基本符合史实,一旦郭靖出场,历史就要为主角让位。
比如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与西征花剌子模之间相隔了十几年,但为了让郭靖参与进来,时间被压缩到了两三年之内。
西征前决定汗位继承人时的分歧也和史载一致:术赤出身有争议,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纪太小,最后立窝阔台为下一任大汗。而术赤和察合台酒后带兵厮杀、被郭靖平定的剧情则是虚构出来加主角光环用的。
有人说郭靖的原型是元朝大将郭宝玉,实际并不然,硬要给两人找共同点的话也只有三条:1、汉人血统,都姓郭;2、成吉思汗麾下大将,善用兵;3、参与了西征花剌子模之战。
除此之外,两人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郭宝玉本是金国将领,后来降了蒙古,当然不会是弯弓射雕的金刀驸马,也不会降龙十八掌,在西征归途上就病逝于军中了。而且他极有政治和军事才能,曾为铁木真献上平定南朝之策;郭靖当然没有这样的战略头脑,而且就算他想得出,也绝不会让成吉思汗攻宋。
金国六王爷完颜洪烈纯属虚构,他和历史上真实的六王完颜忒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后者是金章宗完颜璟第六子,夭折时年仅两岁。
用来与精明强干的完颜洪烈做对比的是纨绔子弟三王完颜洪熙。此人原本叫完颜讹鲁不,是章宗的次子,比六王更惨的是还没满月就夭折了……
王重阳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并非武林高手而已。
周伯通也是确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几句讲了他是宁海富户,崇拜并大力推广王重阳的学说,然而未能正式拜师,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这个名字,化为小说里人见人爱的老顽童。
丘处机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清静养生、止杀爱民是史实,但时间略有不同。
整部《射雕》的时间跨度不长,全真掌教始终是丹阳子马钰。而历史上此时不仅王重阳逝世已久,全真七子中的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都已担任过掌教并先后去世,身为掌教的丘处机也已七十四岁高龄,仍然不远万里去劝说成吉思汗戒杀行善,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无愧于「真人」二字。
而丘处机辞行回乡后,成吉思汗特发圣旨问候,其情可见一斑: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相比之下,「南帝」一灯大师的形象就没那么高大了。历史上的大理宣宗段智兴在位 29 年,崇信佛法,整日不理国事反而大修寺庙,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与小说中不同的是,他并未避位为僧,而是在皇位上驾崩的。
NO3.《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中冲突双方的主力,一边是清廷,另一边是红花会和回部。
红花会是完全的原创,借鉴了一些天地会的元素。(如天地会的标志红花亭,被金庸借来一劈两半,化为红花会的前任总舵主于万亭)
而回部和清军的战争正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小和卓之乱”,中学历史课上都教过。
回部首领老英雄木卓伦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给他的一双儿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
书中所写的兆惠将军征回部,在黑水河被围困三月,次年援军抵达并里应外合大破回军这些均属史实。唯一的不同在于小说情节里木卓伦父子战死,而史载大小和卓西逃后还有很多后续,看来是为了剧情需要而砍掉了。
这里不得不提一件重口味的事情:史载霍集占原有一位妻子法蒂玛,但由于她的家族与霍集占家族不和而被抛弃。清军平定回部后,被俘的法蒂玛作为大小和卓的家眷被解送北京并入宫,后来被封为容妃。
这位容妃,就是日后民间传说中的香妃,也就是《书剑》中的香香公主。
倘若把史实和小说结合起来,那么同时爱上陈家洛的并不是姐妹二人,而是母女……
嗯咳,大家先不要遐想了,历史上的容妃和乾隆恩爱二十余年,既没有怀恨也没有刺杀,更没有多出一个陈家洛在中间插足。
顺便提一下陈家洛带着母女……姐妹两人在沙漠中发现的那座玉山与古城,原型正是历史上着名的楼兰古城。当然,楼兰城中并没有什么通体雪白的玉山,但古城位于罗布泊复杂多变的雅丹地貌中,地磁强烈,指南针都会失灵,所以书中所讲的迷宫与吸走兵器的磁山还是有些根据的。
书中乾隆的身世之谜源于清朝各地都流传过的着名民间传说:雍正无子,用自己的公主偷换了某某家的孩子,就是日后的乾隆(某某的身份在各版本里均有不同)。
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流言最初应该是各反清团体所散布,用于涣散对面的军心:你们的皇帝其实是汉人,那你们的血脉就断了,江山也坐不牢啦!
金庸依据自己家乡的传说,将乾隆设定为阁老陈世倌之子,和陈家洛是同胞兄弟。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之说也一直十分流行,主要是因为乾隆对他超乎寻常的宠信,让不少人起了疑心。事实上乾隆是福康安的姑父,从小就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侄子,召他入宫学习,长大后又让他带着精兵良将屡立战功,如果不是四十多岁就去世,将来肯定能封王。
而福康安受此娇宠,变得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引起了无数人的不满。
传出这种流言,有一半也是出于泄愤——别看你平日闹得欢,其实你只是个短命的私生子!
[/color]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