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人们靠什么来照明?
我们知道,宋代夜禁制度松弛,城市中出现了繁华的夜市,市民的夜生活很是丰富,酒楼茶坊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瓦舍勾栏每晚都上演精彩节目,令人流连忘返;店铺与街边摊营业至深夜,乃至通宵达旦;街市上热闹不减白昼。城市夜生活的展开、市民对黑夜的开发,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发达的照明。如果没有明亮的照明工具,在黑夜里,大伙儿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早点洗洗睡。
也因此,我们看宋人描述夜生活时,总是提到灯烛。《东京梦华录》写道,“凡京师酒店,……向晩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最豪华的樊楼,“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樊楼的灯火,成为东京的繁华象征,深深铭刻进宋朝诗人的记忆:“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铁围山丛谈》记述,“(东京)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多年之后苏轼回忆起马行街的繁荣时,也写到“灯火”:“蚕市时光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灯光,消弥了白昼跟黑夜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夜晚与白天一样光线明亮、人声喧哗。
那么宋人用什么照明呢?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因为答案众所周知:不就是油灯吗?
油灯确实是古代最常用的照明工具,不过,宋朝时,人们已比较广泛地使用蜡烛。曾有人在网上询问:“宋朝用什么灯,蜡烛有吗?”一大神回答:“没有蜡烛,蜡烛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宋朝人还不懂这个技术。”这显然是不熟悉照明史所致。
白蜡的应用
实际上,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魏晋时期,《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世说新语》中也有石崇“以蜡烛灼炊”的记述。这里的蜜烛,当为蜂蜡所制。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从蜂巢中提取蜂蜡的方法:“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不过,最初的蜜烛形制跟今天的蜡烛并不一样,多是蜡块,使用时先加热熔化成液体,再充当油脂点灯。然后才出现了粗短的圆柱体蜡烛,这是因为蜂蜡熔点低,易软化变形,难以制成细长的管状烛。而且,汉晋时期的蜜烛绝对是奢侈品,只有皇家或石崇这样的巨富,才用得起蜡烛。
宋人所用的蜡烛,形态上已经跟汉代的蜜烛完全不一样,而跟我们现在所用的蜡烛更接近,呈长长的管状,中间有烛芯,可以直接点燃。从表现夜游、夜宴题材的宋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宋代的蜡烛形态,如宋代佚名《夜宴图》(美国私人收藏)、南宋李嵩《四迷图·酗酒图》(收藏者张大千曾将此图标注为“文酒夜宴图”,似不确)、南宋人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麟《秉烛夜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都出现了点燃的蜡烛。
不要小看这种长管状的蜡烛,它不但携带、使用方便,燃烧时间较长,亮度也远大于油灯,可谓是人类照明史的一次进步。它的出现,得益于古人对制烛新材料的发现:白蜡。白蜡熔点比黄蜡(蜂蜡)高,既有可塑性,又有一定硬度,这才可以制成长长的蜡烛,点燃后也比较光亮,正是照明的理想材料。
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由于白蜡是中国特产,西洋人也将它叫做“中国蜡”。中国养殖蜡虫提取白蜡的历史,也许可以追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确证的时间则是宋代。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录有“白蜡”条目,介绍了蜡虫的养殖情况:“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又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这条史料透露了几个信息:南宋后期,白蜡虫养殖业从淮河一带扩展至江浙地区;养殖白蜡虫的收益跟养蚕不相上下;白蜡的价格高于黄蜡。
宋人还用乌桕油脂制作蜡烛:“乌桕,实如鸡头,液如猪脂,可压油为烛”。乌桕种子有一层蜡质表皮,是制蜡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蜡,倒进模具内,凝结后便是桕烛。按南宋诗人陆游的使用体验,桕烛的光亮可将蜡烛比下去,“乌桕烛明蜡不如”。不仅陆游这么说,另一位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臼熖光寒泪亦收,臼灯十倍蜜灯休。”
宋人用来制烛的原料还有石油,叫做“石烛”。今日蜡烛所用的工业蜡即从石油中提炼,不知宋人又是如何制作石烛的,因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不好臆断。不过我们确知,石烛的照明效果很不错,来看陆游记录进《老学庵笔记》的使用体验报告:“宋白《石烛》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色似黛。’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贵之。”据说石烛也耐烧,一支可顶蜡烛三支,但缺点是烟浓。
蜡烛的商品化
从出土的唐墓壁画来看,长管形的蜡烛至迟在唐朝就出现了。陕西乾陵博物馆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就绘有手执蜡烛的侍女。但是,蜡烛此时还是贵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可消费不起。因此,燃烛也是唐朝人炫富的一种方式,如贵戚“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
到了宋代,蜡烛才成为普通的商品,开始进入一般士庶家庭。我们查宋代笔记,便会发现关于蜡烛的使用记录突然多了起来,《夷坚志》多次提到“烛”,如“洛中怪兽”条载:“宣和七年,西洛市中忽有黑兽,仿佛如犬,或如驴,夜出昼隐。民间讹言能抓人肌肤成疮痏。一民夜坐檐下,正见兽入其家,挥杖痛击之,声绝而仆。取烛视之,乃幼女卧于地已死。”这个故事很诡异,不过我们不去管它,只注意故事透露出来的信息:洛阳平民家中备有蜡烛。
《梦粱录》则记载,南宋杭州的年轻人谈婚论嫁,女家收了聘礼后,要在“宅堂中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到迎亲之日,男方派人各执“花瓶、花烛、香球、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结、青凉伞、交椅”等礼品,“前往女家,迎取新人”。蜡烛显然是宋人办婚嫁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品。宋人婚后生子,为孩子举行“抓周”仪式时,摆出来让孩子抓的物品,包括“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其中也有“烧香炳烛”。
宋朝都城设有一个服务机构,叫做“四司六局”,相当于现在的婚庆服务公司。人家若有喜庆欲办筵席,可雇佣“四司六局”承办全部流程。这“四司六局”中,专设了一个“油烛局”,职责即是“掌灯火照耀、上烛、修烛、点照、压灯、办席、立台、手把、豆台、竹笼、灯台、装火、簇炭”。可知宋代一般平民的生活中常常都需要用到蜡烛。
在《梦粱录》记录的杭州“团行”(工商行业组织)中,有“修香浇烛作”,说明制作蜡烛在南宋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在“铺席”(商店)中,则有“童家桕烛铺”、“马家香烛裹头铺”两家“有名相传”的大品牌;《梦粱录》又载,杭州“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可知南宋杭州出现了蜡烛专卖店,蜡烛是市场上常见的普通日用品,不再是贵族豪富专享的奢侈品。
宋朝图像也佐证了我们的观察。黑龙江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初画院摹本《蚕织图卷》,画的是江南蚕织户从“腊月浴蚕”到“织帛下机”的全过程。我们发现,蚕织户的家具当中,就有一架烛台.
那么宋代的蜡烛价钱几何呢?宋史学者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价研究》收录了一则蜡烛价格信息:据《宋会要辑稿》,宋神宗年间,朝廷给予官员的奠仪包括“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可知宋代每根蜡烛的价格为150至400文不等,相当于一名城市下层平民两三天的收入。不过宫廷的蜡烛制作豪华,用料精细,无疑偏贵。坊间民用蜡烛的价钱应当不会这么高。
程民生教授的高足张彦晓提供了另一条宋代蜡烛价格信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哲宗年间,定州采购的防城器具计有“松明一十四万一千六十二斤半,桦烛一百一十四万四千五十二条,估定合用物料价钱二万二千九百九十七贯二十七文”。如果我们忽略掉松明与桦烛的价差,则可以计算出,每根蜡烛约18文钱,顶多是20文钱左右,相当于一名城市平民日收入的十分之一。这个价格,显然是一般市民都消费得起的。
不过,点蜡烛的成本还是高于点油灯,一名南宋读书人“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彻夜点灯,也才耗油4~5文钱。而通宵点烛,少说要三至五根蜡烛,即需要支出50~90文钱,是油灯成本的10~20倍。
因此,北宋名臣寇准好奢华,家中不点灯,专点烛,便被欧阳修视为是“可以为戒”的不良生活作风:“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亦是寇莱公(寇准)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杜衍)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然祁公寿考终吉,莱公晚有南迁之祸,遂殁不返,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
寇准燃烛的豪迈劲儿,唐朝的杨国忠也许会自叹不如,晋代巨富石崇若穿越过来,见了也会惊呆。但实际上,寇准的个人财富肯定比不上石崇,只不过蜡烛在石崇的时代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在杨国忠的时代也可以用来炫富,而在寇准的时代已不怎么贵重,所以士大夫家庭才能够“燃烛达旦”。
今天,灯烛是我们习焉不察的寻常之物,但它们背后,也蕴藏着宋朝物质文明演进的生动信息哩。
PS:多看书才能更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
也因此,我们看宋人描述夜生活时,总是提到灯烛。《东京梦华录》写道,“凡京师酒店,……向晩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最豪华的樊楼,“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樊楼的灯火,成为东京的繁华象征,深深铭刻进宋朝诗人的记忆:“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铁围山丛谈》记述,“(东京)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多年之后苏轼回忆起马行街的繁荣时,也写到“灯火”:“蚕市时光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灯光,消弥了白昼跟黑夜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夜晚与白天一样光线明亮、人声喧哗。
那么宋人用什么照明呢?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因为答案众所周知:不就是油灯吗?
油灯确实是古代最常用的照明工具,不过,宋朝时,人们已比较广泛地使用蜡烛。曾有人在网上询问:“宋朝用什么灯,蜡烛有吗?”一大神回答:“没有蜡烛,蜡烛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宋朝人还不懂这个技术。”这显然是不熟悉照明史所致。
白蜡的应用
实际上,中国人使用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魏晋时期,《西京杂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世说新语》中也有石崇“以蜡烛灼炊”的记述。这里的蜜烛,当为蜂蜡所制。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从蜂巢中提取蜂蜡的方法:“蜡,乃蜜脾底也。取蜜后炼过,滤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黄者俗名‘黄蜡’。”不过,最初的蜜烛形制跟今天的蜡烛并不一样,多是蜡块,使用时先加热熔化成液体,再充当油脂点灯。然后才出现了粗短的圆柱体蜡烛,这是因为蜂蜡熔点低,易软化变形,难以制成细长的管状烛。而且,汉晋时期的蜜烛绝对是奢侈品,只有皇家或石崇这样的巨富,才用得起蜡烛。
宋人所用的蜡烛,形态上已经跟汉代的蜜烛完全不一样,而跟我们现在所用的蜡烛更接近,呈长长的管状,中间有烛芯,可以直接点燃。从表现夜游、夜宴题材的宋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宋代的蜡烛形态,如宋代佚名《夜宴图》(美国私人收藏)、南宋李嵩《四迷图·酗酒图》(收藏者张大千曾将此图标注为“文酒夜宴图”,似不确)、南宋人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麟《秉烛夜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都出现了点燃的蜡烛。
不要小看这种长管状的蜡烛,它不但携带、使用方便,燃烧时间较长,亮度也远大于油灯,可谓是人类照明史的一次进步。它的出现,得益于古人对制烛新材料的发现:白蜡。白蜡熔点比黄蜡(蜂蜡)高,既有可塑性,又有一定硬度,这才可以制成长长的蜡烛,点燃后也比较光亮,正是照明的理想材料。
白蜡取自蜡虫的分泌物。由于白蜡是中国特产,西洋人也将它叫做“中国蜡”。中国养殖蜡虫提取白蜡的历史,也许可以追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确证的时间则是宋代。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录有“白蜡”条目,介绍了蜡虫的养殖情况:“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于枝梗间,此即白蜡,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又遗子于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这条史料透露了几个信息:南宋后期,白蜡虫养殖业从淮河一带扩展至江浙地区;养殖白蜡虫的收益跟养蚕不相上下;白蜡的价格高于黄蜡。
宋人还用乌桕油脂制作蜡烛:“乌桕,实如鸡头,液如猪脂,可压油为烛”。乌桕种子有一层蜡质表皮,是制蜡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蜡,倒进模具内,凝结后便是桕烛。按南宋诗人陆游的使用体验,桕烛的光亮可将蜡烛比下去,“乌桕烛明蜡不如”。不仅陆游这么说,另一位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臼熖光寒泪亦收,臼灯十倍蜜灯休。”
宋人用来制烛的原料还有石油,叫做“石烛”。今日蜡烛所用的工业蜡即从石油中提炼,不知宋人又是如何制作石烛的,因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不好臆断。不过我们确知,石烛的照明效果很不错,来看陆游记录进《老学庵笔记》的使用体验报告:“宋白《石烛》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色似黛。’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贵之。”据说石烛也耐烧,一支可顶蜡烛三支,但缺点是烟浓。
蜡烛的商品化
从出土的唐墓壁画来看,长管形的蜡烛至迟在唐朝就出现了。陕西乾陵博物馆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就绘有手执蜡烛的侍女。但是,蜡烛此时还是贵族高官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平民可消费不起。因此,燃烛也是唐朝人炫富的一种方式,如贵戚“杨国忠每家宴,使每婢执一烛,四行立,呼为烛围”。
到了宋代,蜡烛才成为普通的商品,开始进入一般士庶家庭。我们查宋代笔记,便会发现关于蜡烛的使用记录突然多了起来,《夷坚志》多次提到“烛”,如“洛中怪兽”条载:“宣和七年,西洛市中忽有黑兽,仿佛如犬,或如驴,夜出昼隐。民间讹言能抓人肌肤成疮痏。一民夜坐檐下,正见兽入其家,挥杖痛击之,声绝而仆。取烛视之,乃幼女卧于地已死。”这个故事很诡异,不过我们不去管它,只注意故事透露出来的信息:洛阳平民家中备有蜡烛。
《梦粱录》则记载,南宋杭州的年轻人谈婚论嫁,女家收了聘礼后,要在“宅堂中备香烛酒果,告盟三界”;到迎亲之日,男方派人各执“花瓶、花烛、香球、沙罗洗漱、妆合、照台、裙箱、衣匣、百结、青凉伞、交椅”等礼品,“前往女家,迎取新人”。蜡烛显然是宋人办婚嫁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品。宋人婚后生子,为孩子举行“抓周”仪式时,摆出来让孩子抓的物品,包括“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其中也有“烧香炳烛”。
宋朝都城设有一个服务机构,叫做“四司六局”,相当于现在的婚庆服务公司。人家若有喜庆欲办筵席,可雇佣“四司六局”承办全部流程。这“四司六局”中,专设了一个“油烛局”,职责即是“掌灯火照耀、上烛、修烛、点照、压灯、办席、立台、手把、豆台、竹笼、灯台、装火、簇炭”。可知宋代一般平民的生活中常常都需要用到蜡烛。
在《梦粱录》记录的杭州“团行”(工商行业组织)中,有“修香浇烛作”,说明制作蜡烛在南宋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在“铺席”(商店)中,则有“童家桕烛铺”、“马家香烛裹头铺”两家“有名相传”的大品牌;《梦粱录》又载,杭州“处处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绒线、香烛、油酱、食米、下饭鱼肉、鲞腊等铺”,可知南宋杭州出现了蜡烛专卖店,蜡烛是市场上常见的普通日用品,不再是贵族豪富专享的奢侈品。
宋朝图像也佐证了我们的观察。黑龙江博物馆收藏的南宋初画院摹本《蚕织图卷》,画的是江南蚕织户从“腊月浴蚕”到“织帛下机”的全过程。我们发现,蚕织户的家具当中,就有一架烛台.
那么宋代的蜡烛价钱几何呢?宋史学者程民生教授的《宋代物价研究》收录了一则蜡烛价格信息:据《宋会要辑稿》,宋神宗年间,朝廷给予官员的奠仪包括“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可知宋代每根蜡烛的价格为150至400文不等,相当于一名城市下层平民两三天的收入。不过宫廷的蜡烛制作豪华,用料精细,无疑偏贵。坊间民用蜡烛的价钱应当不会这么高。
程民生教授的高足张彦晓提供了另一条宋代蜡烛价格信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哲宗年间,定州采购的防城器具计有“松明一十四万一千六十二斤半,桦烛一百一十四万四千五十二条,估定合用物料价钱二万二千九百九十七贯二十七文”。如果我们忽略掉松明与桦烛的价差,则可以计算出,每根蜡烛约18文钱,顶多是20文钱左右,相当于一名城市平民日收入的十分之一。这个价格,显然是一般市民都消费得起的。
不过,点蜡烛的成本还是高于点油灯,一名南宋读书人“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彻夜点灯,也才耗油4~5文钱。而通宵点烛,少说要三至五根蜡烛,即需要支出50~90文钱,是油灯成本的10~20倍。
因此,北宋名臣寇准好奢华,家中不点灯,专点烛,便被欧阳修视为是“可以为戒”的不良生活作风:“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亦是寇莱公(寇准)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杜衍)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然祁公寿考终吉,莱公晚有南迁之祸,遂殁不返,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
寇准燃烛的豪迈劲儿,唐朝的杨国忠也许会自叹不如,晋代巨富石崇若穿越过来,见了也会惊呆。但实际上,寇准的个人财富肯定比不上石崇,只不过蜡烛在石崇的时代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在杨国忠的时代也可以用来炫富,而在寇准的时代已不怎么贵重,所以士大夫家庭才能够“燃烛达旦”。
今天,灯烛是我们习焉不察的寻常之物,但它们背后,也蕴藏着宋朝物质文明演进的生动信息哩。
PS:多看书才能更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