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逼清庭退位 为何还想纳隆裕太后为妾?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二十天后,袁世凯出任清朝政府内阁总理大臣。第二年的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共和。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许诺他就任大总统的保证之后,袁世凯便开始逼迫清帝退位。
然而,隆裕太后虽然是个没有权术的人,但在那“进亦忧退亦忧”的窘境之下,还是有着处变不惊的气度的。当袁世凯带着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样子来到紫禁城养心殿后,便跪在隆裕太后的脚下,满脸是泪,煞是伤心。
当时,隆裕太后说道:“我也是赞成共和的。但若说到要我们清室退位,目前阻力还很大,袁总理,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至善之策么?……”
关于隆裕召见袁世凯这一幕,据长大后的宣统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着这样的回忆和描述:“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这个“粗胖的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
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没有选择,她依然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
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载沣豁免、后来成为日本走狗的汉奸汪精卫。
公元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正式发布清室退位诏书,这也是清王朝颁发的最后一道清室退位诏书。这道诏书一经公布,京师沸腾,街巷楼阁遍悬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人们真的相信,大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一个全新的共和的时代已经到来。全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到处是表达喜庆和欢悦的鞭炮声和锣鼓声。
其实,袁世凯逼迫清室退位时,隆裕太后很不情愿将大清的万里江山拱手让与他人。袁世凯便发动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轮流去恐吓隆裕太后。隆裕吓得只好哀求袁世凯:“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啊!”袁世凯郑重其事地说:“放心吧,放心吧!”隆裕太后颁发清室退位诏书后,袁世凯公开对自己的心腹说:“隆裕太后若是年轻,我还可以考虑纳之为妾呢。”
那么,袁世凯为何钟情于这位大清王朝并不受宠的末代太后,甚至厚颜无耻地要纳她为妾呢?
说起来,隆裕太后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年轻时身为皇后既不得宠,也得不到慈禧太后这位姑姑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但是,由于她做过皇后,也做过太后,并将年仅3岁宣统帝抚养成人,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由此可见,她也绝非无能之辈。
据有关史料报道,隆裕太后“待人接物很是老练”,“显示过处理事务方面的大才干”。
她博览群书,曾经“读过不同国家的历史”,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对于一个生长于封闭的满清高等贵族家庭、受传统伦理道德熏陶后直接进入保守的满清权力中心的传统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陪伴在慈禧身边的妃嫔女官大多非常封闭,她们不了解时事,也不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在清宫著名女官德龄郡主的书中对当时还是皇后的隆裕有这样一段记载:
庆亲王的四女儿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
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隆裕太后博览群书,“开眼看世界”,正是当时思想较为开放的袁世凯对她倾慕的重要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隆裕太后作为清王朝后宫的掌管者,遵从了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这些都是袁世凯家中所有妻妾所不具备的传统品德。
其实,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纳一个清室后宫寡居的太后为妾,以便为他以后实现皇帝美梦铺路。两年之后的1915年12月,袁世凯竟然改元洪宪,同时将总统府改称为新华宫,自称“洪宪皇帝”。但是,不久,袁世凯就因病不治而亡,时年57岁。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黄粱美梦就此烟消云散。
PS:想要坐江山,又想拥有美人,想法真的太好了
然而,隆裕太后虽然是个没有权术的人,但在那“进亦忧退亦忧”的窘境之下,还是有着处变不惊的气度的。当袁世凯带着一副沉重的面容、痛心疾首的样子来到紫禁城养心殿后,便跪在隆裕太后的脚下,满脸是泪,煞是伤心。
当时,隆裕太后说道:“我也是赞成共和的。但若说到要我们清室退位,目前阻力还很大,袁总理,你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至善之策么?……”
关于隆裕召见袁世凯这一幕,据长大后的宣统皇帝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有着这样的回忆和描述:“在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这个“粗胖的老头子”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
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没有选择,她依然只能“全权授予”袁世凯。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注定的命运之下为清室争取一个较为优待的条件。
在南北双方拉锯的谈判过程中,清室的退位条件的每一次更改,都“入奏”隆裕皇太后过目,“太后逐字讨论,见解明快”。主要负责起草优待条件的,正是早年被载沣豁免、后来成为日本走狗的汉奸汪精卫。
公元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正式发布清室退位诏书,这也是清王朝颁发的最后一道清室退位诏书。这道诏书一经公布,京师沸腾,街巷楼阁遍悬中华民国的五色旗,人们真的相信,大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终于宣告结束,一个全新的共和的时代已经到来。全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到处是表达喜庆和欢悦的鞭炮声和锣鼓声。
其实,袁世凯逼迫清室退位时,隆裕太后很不情愿将大清的万里江山拱手让与他人。袁世凯便发动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轮流去恐吓隆裕太后。隆裕吓得只好哀求袁世凯:“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啊!”袁世凯郑重其事地说:“放心吧,放心吧!”隆裕太后颁发清室退位诏书后,袁世凯公开对自己的心腹说:“隆裕太后若是年轻,我还可以考虑纳之为妾呢。”
那么,袁世凯为何钟情于这位大清王朝并不受宠的末代太后,甚至厚颜无耻地要纳她为妾呢?
说起来,隆裕太后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年轻时身为皇后既不得宠,也得不到慈禧太后这位姑姑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但是,由于她做过皇后,也做过太后,并将年仅3岁宣统帝抚养成人,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由此可见,她也绝非无能之辈。
据有关史料报道,隆裕太后“待人接物很是老练”,“显示过处理事务方面的大才干”。
她博览群书,曾经“读过不同国家的历史”,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对于一个生长于封闭的满清高等贵族家庭、受传统伦理道德熏陶后直接进入保守的满清权力中心的传统女性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富有挑战的事。陪伴在慈禧身边的妃嫔女官大多非常封闭,她们不了解时事,也不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而作为后宫之长的隆裕皇后,却做到了“开眼看世界”,在清宫著名女官德龄郡主的书中对当时还是皇后的隆裕有这样一段记载:
庆亲王的四女儿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寡妇,她问我:“英国也有国王吗?我一直以为太后是全世界的女皇呢!”……
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隆裕皇后不仅博览群书,对西方历史与政治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她不会盲目反对维新变法的实行。虽然她的政治天赋比不上慈禧太后,但是在“开眼看世界”这一方面,隆裕皇后在当时的紫禁城中是非常进步的。隆裕太后博览群书,“开眼看世界”,正是当时思想较为开放的袁世凯对她倾慕的重要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隆裕太后作为清王朝后宫的掌管者,遵从了中国传统对妇女的要求,具有忠恕忍让的品德,“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这些都是袁世凯家中所有妻妾所不具备的传统品德。
其实,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纳一个清室后宫寡居的太后为妾,以便为他以后实现皇帝美梦铺路。两年之后的1915年12月,袁世凯竟然改元洪宪,同时将总统府改称为新华宫,自称“洪宪皇帝”。但是,不久,袁世凯就因病不治而亡,时年57岁。袁世凯复辟称帝的黄粱美梦就此烟消云散。
PS:想要坐江山,又想拥有美人,想法真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