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郭嘉曹操更看重谁
来源:华声在线
曹操对手下的谋略人才,有两个人评价最高:荀彧和郭嘉。因为荀彧实际上是遭到贬斥,最后是忧郁而死,而郭嘉因为早亡而让曹操扼腕叹息,所以或有人说曹操更看重的是郭嘉。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两人所担任的角色
荀彧字文若,本来是袁绍的属下,他觉得袁绍不能够成就大事,所以就离开了袁绍跟从了曹操。这时候曹操的职务是奋武将军,荀彧被任命为司马,时间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
兴平元年(公元194),曹操东征陶谦,任命荀彧为留事。利用这个机会,张邈、陈宫背叛了曹操,暗中将吕布迎接而来。兖州的大部分郡县都已经背叛曹操投降了吕布,只剩下荀彧所在的鄄城、阿、范县还拥护曹操。荀彧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赶紧派人调将军夏侯惇回来防守鄄城。而这时候,张邈策动的豫州刺史郭贡率领一万人的队伍来到鄄城,提出来要见荀彧。众人害怕,劝他不要见。荀彧认为,郭贡来得这么快,是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如果不见反而会把他推向张邈一边。如果见他,即便是不能为我所用,至少可以让他保持中立。正是由于荀彧的正确判断和周密安排,曹操从徐州回师,才有了在兖州就地反击吕布的根据地。
留事这种职务属于临时性质的,但从荀彧能够调动将军夏侯惇和郭贡提出来要见荀彧来看,这是曹操留在后方的最高长官。
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荀彧被任命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这样一来,曹操带兵在外,荀彧留守后方就可以朝廷大臣的职务处理政事。如官渡之战时,荀彧留守许都,因为粮食难以为继,曹操想撤兵回保许都,就是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建安八年(公元203),曹操根据荀彧以往的功劳,上表请求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因为这时候的汉献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皇帝,这种恩赐,实际上就是曹操给的封赏。到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荀彧的食邑已经有两千户。考虑到这一时期人口稀疏的现实,荀彧的这两千户食邑,有可能是几个县的人口数。另外,曹操还把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大儿子荀恽。
郭嘉字奉孝,原来也是准备投奔袁绍,同样觉得袁绍这个人不能成就天下大事,于是自觉离开。后来由于荀彧的推荐见了曹操,被任命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自从跟随曹操以后,基本上就是跟随曹操随军行动,也就是在军中阵前为曹操出谋划策。如征吕布、官渡拒敌袁绍,征袁尚及三郡乌丸等都是如此。建安十年(公元205),曹操平定了冀州,郭嘉被封为嘉洧阳亭侯。郭嘉的食邑为二百户,死后增加了八百户,总共为一千户。
职务上,荀彧比郭嘉要高出一个档次。从曹操这个方面来说,曹操在外,后方的事情就交给了荀彧,这就好比刘邦与萧何、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相似。而郭嘉只不过是一个随军谋士而已。从汉献帝这方面来说,曹操和荀彧就好比是一武一文两大臣,而郭嘉只不过是所有群臣当中的一个。
封建社会的标准是官本位,官位越高,俸禄越多,相应的,信任程度越大,授予的官位越高,给予的赏赐也就越多。通过两人的官职和爵位,就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对两人的重视程度。
曹操对两人的评价
荀彧初投曹操,曹操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张子房啊!”
官渡之战,曹操因为缺粮曾经一度想退守许都,写信给荀彧,荀彧劝曹操要坚持。胜利后,曹操评价说:在这种时候能看出取胜的机会,这种谋略是世上少有的。打败袁绍后,曹操想先征刘表,荀彧却说:“应该趁着袁绍新败,部下离心的机会,赶紧平定河北四州。如果这个时候向南征伐刘表,恐怕袁绍就会死灰复燃,趁机会偷袭曹操的后方。如果这样,那么,后方的根据地兖州和豫州就难说还能不能拥有了。”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迅速平定了袁绍所拥有的四州。连同官渡之事,曹操评价说:“荀彧这两个计策,……谋略特殊,功劳非常,连我也比不上他。”
对郭嘉,曹操初次召见过后说:“能让我成就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平定三郡乌丸后,曹操说:“惟有郭奉孝才是能知晓我意向的人。”郭嘉死后,曹操上奏汉献帝说:“郭嘉……每每发有宏谋大议,在临敌时预作机变,在臣的筹策犹豫未决时,郭嘉总能立即助臣促成妙策。平定天下,郭嘉谋略的功劳是最高的。”后来在赤壁失利后,曹操事后哀叹说:“郭奉孝假如还在,就不会让我弄成这个样子。”
看看曹操对两人的评价,郭嘉和荀彧也不在一个层次上。郭嘉虽然也是能够让曹操“成就大业”的人,但就像刘邦手下陈平、郦食其、隋何等人一样,谁又能比得上张良?在具体战役上,郭嘉只是一个知道曹操意向的人,而荀彧则是一个连曹操都“比不上”的人。这又岂能相提并论!郭嘉是个能帮助曹操“促成妙策”的人,而荀彧则是一个在别人看来不是机会时,能“看出取胜机会”的人。
另外,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有些是在郭嘉死后议论的,这不免有些感叹怀念,有一些念人好的成分在其中,与荀彧全部是在活着的时候评价也是有区别的。
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人们一个假象,感觉曹操对郭嘉要比荀彧评价高呢?这是与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造成的。
曹操的失落来自于郭嘉的早逝。
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是年38岁。这一年,曹操53岁,荀彧45岁,而曹操活着的最大的儿子曹丕是21岁。在曹操看得上的谋士当中,郭嘉年龄最小,他是想让郭嘉将来辅佐下一代的,所以曹操才会说:“平定天下的事完毕了,我想以后事托付给他。”没有想到郭嘉却短命而亡,这不能不令曹操遗憾而感叹。也就是说,郭嘉的早逝,让曹操平添了一份失落。
曹操的失望来自于荀彧的失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他们还来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本来兴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宁国家,他应当秉承忠贞的诚意,谨守退让的笃实品格。君子应当从德义上爱人,而不是像你们现在所倡议的这样。曹操从此内心里对荀彧很不满意。正赶上讨伐孙权,曹操就把荀彧调到谯县劳军,乘机把他留在了军中。曹操进军到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因此忧郁而死。
荀彧是不是真的认为曹操会永远拥戴汉献帝?这事恐怕很难说。因为从建安二年开始,曹操就不再参见汉献帝,汉朝的一些制度在改变,不是曹操的所有汉朝的官员也是被杀的杀,被免的免,对于这些,荀彧根本就没有提出异议。为什么他会反对曹操称王呢?有可能的原因是:荀彧认为这不是曹操的意思,而是董昭等人的献媚之举?因为实际情况也是,曹操第二年才受封魏公。如果真是这个原因,这应该是荀彧最大的失策,也是曹操的失望所在。
也正是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才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曹操更看重郭嘉。实际情况时,曹操因为对于荀彧的失望而心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是曹操很难释怀的(心不能平)。在这种心情的促使下,死后的荀彧是很难再让曹操有更多的言辞“拔高”的,何况,曹操已经给予荀彧很高的评价了。
曹操对手下的谋略人才,有两个人评价最高:荀彧和郭嘉。因为荀彧实际上是遭到贬斥,最后是忧郁而死,而郭嘉因为早亡而让曹操扼腕叹息,所以或有人说曹操更看重的是郭嘉。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两人所担任的角色
荀彧字文若,本来是袁绍的属下,他觉得袁绍不能够成就大事,所以就离开了袁绍跟从了曹操。这时候曹操的职务是奋武将军,荀彧被任命为司马,时间是在初平二年(公元191)。
兴平元年(公元194),曹操东征陶谦,任命荀彧为留事。利用这个机会,张邈、陈宫背叛了曹操,暗中将吕布迎接而来。兖州的大部分郡县都已经背叛曹操投降了吕布,只剩下荀彧所在的鄄城、阿、范县还拥护曹操。荀彧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赶紧派人调将军夏侯惇回来防守鄄城。而这时候,张邈策动的豫州刺史郭贡率领一万人的队伍来到鄄城,提出来要见荀彧。众人害怕,劝他不要见。荀彧认为,郭贡来得这么快,是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如果不见反而会把他推向张邈一边。如果见他,即便是不能为我所用,至少可以让他保持中立。正是由于荀彧的正确判断和周密安排,曹操从徐州回师,才有了在兖州就地反击吕布的根据地。
留事这种职务属于临时性质的,但从荀彧能够调动将军夏侯惇和郭贡提出来要见荀彧来看,这是曹操留在后方的最高长官。
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军,荀彧被任命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这样一来,曹操带兵在外,荀彧留守后方就可以朝廷大臣的职务处理政事。如官渡之战时,荀彧留守许都,因为粮食难以为继,曹操想撤兵回保许都,就是写信征求荀彧的意见。建安八年(公元203),曹操根据荀彧以往的功劳,上表请求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因为这时候的汉献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皇帝,这种恩赐,实际上就是曹操给的封赏。到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荀彧的食邑已经有两千户。考虑到这一时期人口稀疏的现实,荀彧的这两千户食邑,有可能是几个县的人口数。另外,曹操还把女儿嫁给了荀彧的大儿子荀恽。
郭嘉字奉孝,原来也是准备投奔袁绍,同样觉得袁绍这个人不能成就天下大事,于是自觉离开。后来由于荀彧的推荐见了曹操,被任命为司空军祭酒。
郭嘉自从跟随曹操以后,基本上就是跟随曹操随军行动,也就是在军中阵前为曹操出谋划策。如征吕布、官渡拒敌袁绍,征袁尚及三郡乌丸等都是如此。建安十年(公元205),曹操平定了冀州,郭嘉被封为嘉洧阳亭侯。郭嘉的食邑为二百户,死后增加了八百户,总共为一千户。
职务上,荀彧比郭嘉要高出一个档次。从曹操这个方面来说,曹操在外,后方的事情就交给了荀彧,这就好比刘邦与萧何、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相似。而郭嘉只不过是一个随军谋士而已。从汉献帝这方面来说,曹操和荀彧就好比是一武一文两大臣,而郭嘉只不过是所有群臣当中的一个。
封建社会的标准是官本位,官位越高,俸禄越多,相应的,信任程度越大,授予的官位越高,给予的赏赐也就越多。通过两人的官职和爵位,就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对两人的重视程度。
曹操对两人的评价
荀彧初投曹操,曹操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张子房啊!”
官渡之战,曹操因为缺粮曾经一度想退守许都,写信给荀彧,荀彧劝曹操要坚持。胜利后,曹操评价说:在这种时候能看出取胜的机会,这种谋略是世上少有的。打败袁绍后,曹操想先征刘表,荀彧却说:“应该趁着袁绍新败,部下离心的机会,赶紧平定河北四州。如果这个时候向南征伐刘表,恐怕袁绍就会死灰复燃,趁机会偷袭曹操的后方。如果这样,那么,后方的根据地兖州和豫州就难说还能不能拥有了。”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迅速平定了袁绍所拥有的四州。连同官渡之事,曹操评价说:“荀彧这两个计策,……谋略特殊,功劳非常,连我也比不上他。”
对郭嘉,曹操初次召见过后说:“能让我成就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平定三郡乌丸后,曹操说:“惟有郭奉孝才是能知晓我意向的人。”郭嘉死后,曹操上奏汉献帝说:“郭嘉……每每发有宏谋大议,在临敌时预作机变,在臣的筹策犹豫未决时,郭嘉总能立即助臣促成妙策。平定天下,郭嘉谋略的功劳是最高的。”后来在赤壁失利后,曹操事后哀叹说:“郭奉孝假如还在,就不会让我弄成这个样子。”
看看曹操对两人的评价,郭嘉和荀彧也不在一个层次上。郭嘉虽然也是能够让曹操“成就大业”的人,但就像刘邦手下陈平、郦食其、隋何等人一样,谁又能比得上张良?在具体战役上,郭嘉只是一个知道曹操意向的人,而荀彧则是一个连曹操都“比不上”的人。这又岂能相提并论!郭嘉是个能帮助曹操“促成妙策”的人,而荀彧则是一个在别人看来不是机会时,能“看出取胜机会”的人。
另外,曹操对郭嘉的评价,有些是在郭嘉死后议论的,这不免有些感叹怀念,有一些念人好的成分在其中,与荀彧全部是在活着的时候评价也是有区别的。
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人们一个假象,感觉曹操对郭嘉要比荀彧评价高呢?这是与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造成的。
曹操的失落来自于郭嘉的早逝。
郭嘉死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是年38岁。这一年,曹操53岁,荀彧45岁,而曹操活着的最大的儿子曹丕是21岁。在曹操看得上的谋士当中,郭嘉年龄最小,他是想让郭嘉将来辅佐下一代的,所以曹操才会说:“平定天下的事完毕了,我想以后事托付给他。”没有想到郭嘉却短命而亡,这不能不令曹操遗憾而感叹。也就是说,郭嘉的早逝,让曹操平添了一份失落。
曹操的失望来自于荀彧的失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董昭等人说,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他们还来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曹操本来兴兵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宁国家,他应当秉承忠贞的诚意,谨守退让的笃实品格。君子应当从德义上爱人,而不是像你们现在所倡议的这样。曹操从此内心里对荀彧很不满意。正赶上讨伐孙权,曹操就把荀彧调到谯县劳军,乘机把他留在了军中。曹操进军到濡须口,荀彧因病留在了寿春,因此忧郁而死。
荀彧是不是真的认为曹操会永远拥戴汉献帝?这事恐怕很难说。因为从建安二年开始,曹操就不再参见汉献帝,汉朝的一些制度在改变,不是曹操的所有汉朝的官员也是被杀的杀,被免的免,对于这些,荀彧根本就没有提出异议。为什么他会反对曹操称王呢?有可能的原因是:荀彧认为这不是曹操的意思,而是董昭等人的献媚之举?因为实际情况也是,曹操第二年才受封魏公。如果真是这个原因,这应该是荀彧最大的失策,也是曹操的失望所在。
也正是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彧的失误,才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曹操更看重郭嘉。实际情况时,曹操因为对于荀彧的失望而心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是曹操很难释怀的(心不能平)。在这种心情的促使下,死后的荀彧是很难再让曹操有更多的言辞“拔高”的,何况,曹操已经给予荀彧很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