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刀剑发展简史
为了与后来的熗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分热兵器和冷兵器两种,本文只针对冷兵器-特别是刀和剑的部份来加以简单的介绍,并将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大略区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有两个高峰,一个直接衔接了青铜器的最高峰,也就是东周到秦这段时间,另一个则是南北朝到唐。而从第一个高峰到第二个高峰之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文化能与匹敌. 第一个高峰的象徵物,是剑,第二个高峰的象徵物,则是刀。无论是剑或刀,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剑。
前期:青铜时代
1) 这时代青铜剑形式已成熟. 复合剑的最早出现 --- 这些兵器是用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 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 以制刃坚硬, 脊柔的剑, 防止易折断.
2) 广泛用防锈化学物 (copper sulphide) 来防止剑表面生锈.
3) 最早铁和钢剑的出现.
4) 世界最早的冶金书 <<考工记>>, 描写了青铜剑的含铜含锡成分.
战国时代 -- 中和晚期 (350BC - 221BC)
1) 钢剑越来越长, 1 米以上, 剑柄长, 可双手握.
2) 青铜剑也越来越长, 达80 厘米 (以前长度, 60 厘米以下).
秦朝 (221BC - 207BC)
1) 青铜剑达90厘米长, 长剑柄, 可双手使用.
2) 广泛用化学物品 (chromium oxide) 为青铜剑防生锈保护层. 这是在公元前700年发明的,失传2000多年. 20世纪的30和50年代, 再次被德国和美国人发明.
中期:钢铁时代
汉朝 --- 初和中期 (206BC - 0 AD)
1) 钢剑长度达1.2 米.
2) 青铜刀与钢刀的广泛实用; 钢刀跟钢剑一样长.
3) 复合钢铁 (例如: 包钢夹钢) 和淬刃技术的出现. 此制法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4) 反复锻打钢铁技术 (用来除掉杂物, 使在钢内的炭分散得更平衡) 慢慢成熟. 到了汉朝中期, 就成为著名的百炼钢技术. 此制法也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在战国,就已经有了 6、70厘米长的铜剑,而在登峰造极的西汉,这项记录更突破了 1.1米。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现树立了剑之地位的春秋战国之交,剑的长度也在逐步延长。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修长。剑的不断延长,问题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长的骑兵更是迫切需求专业的劈砍兵器。环首刀兴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西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存完好,刀身与刀柄同等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东汉时期出土实物十分丰富,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相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化,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仍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0ded14951215662e5a544b3bfb461.jpg[/img]
5) 环首刀剑的出现.
环首刀崛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西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留完好,刀身与刀柄等同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东汉时代出土实物十分丰盛,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雷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更,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依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
环首刀是一种优质的高碳钢刀,很多刀身上都刻有"百练(炼)清(精)刚(钢)"等字样,刀身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并且使用了复合结构刀身{即芯铁软,有弹性,皮铁硬,硬度极高的竹子形结构}和当时最先进的敷土烧刃法(部分硬化法),所以刀身极其坚硬而又弹性,韧度极高,猛力劈砍时能很好的吸收应力而使不致折断(后来被日本人学去加以改进并发扬光大,锻造出了驰名中外的日本刀)。这在铁铠大量使用,骑兵日益发展的时期,无疑是最精良的近间隔搏斗兵器。所以,在东汉末年环首刀彻底代替了长剑)。
环首刀剑的出现.汉朝---中到晚期(0 AD-220AD)1)钢刀广泛运用,青铜刀剑钢剑被淘汰.2)重复锻打钢铁技术成熟,成为三十,五十和百炼钢技术.数越高,品质越好.技术传流到潮鲜.3)最早期的青铜刀和钢刀流入潮鲜日本.唐刀的锻造应该承继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日本刀固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跟着战争的锻炼,姿势和锻造也发生了宏大的变化,经过安全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分,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度,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异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恰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复合式锻造技术,因为应用资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范日本特点的冷兵器。
汉朝 --- 中到晚期 ( 0 AD - 220AD)
1) 钢刀广泛运用, 青铜刀剑钢剑被淘汰.
2) 反复锻打钢铁技术成熟, 成为三十, 五十和百炼钢技术. 数越高,品质越好.技术传流到潮鲜.
3) 最早期的青铜刀和钢刀流入潮鲜日本.
唐刀的锻造应该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复合式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如今对我们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样本。障刀和横刀:从史书记载来看是侍卫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和唐长乐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昭陵六骏的“飒露紫”中丘行恭佩刀来看,横刀无环手,比仪刀短,手柄的柄头是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由于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的还原横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传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横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横刀佩带范围宽,应该是大量生产和制造的兵器,手绳从仪刀的环挪到刀柄中间,是为了防止刀脱手后的工艺,这样的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
4) 最早期出现鲛鱼皮用来盖宫廷内使用的刀剑柄.
三国早期 >> 隋朝末 (220 - 618)
1) 百炼钢技术继续流传.
2) 中国人又发明了用烧土来淬刃, 造刃文的技术. 不知何时, 应该是在汉-- 隋时期.
3) 隋朝初, 最早期出现切刃造和高造的刀形状.
4) 最早期从印度和中东国家运来的镔铁 (wootz damascus) 兵器.
唐朝 (618 - 907)
1) 唐朝中, 最早使用圆或四方形护手.
2) 唐朝中, 刀柄有环越来越不广泛使用.
3) 大量唐刀运入日本.
4) 许多中国潮鲜的铸剑师抵达日本, 把中国铸剑技术传下:
a) 复合钢铁 (例如包钢夹钢) b) 切刃造和高造的刀形状
c) 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
d) 反复锻打钢铁 -- 名为百炼钢技术
后期
宋朝 (960 - 1279)
1) 宋神宗建设兵器监督部门, 来鉴定兵器制法准确,品质合格.有关部门编写了<<军器法式>>, 把书分给各兵器监督, 作为参考.
2) 宋神宗在公元1072年推广使用新形斩马刀, 来对付北方敌军的铁骑. 斩马刀刃长3尺, 柄长1尺, 是一把双手握的兵器,专门砍穿铁甲的敌军和马. 明清朝代一直广泛使用.
3) 刀柄有环, 再次广泛流传.
4) 昂贵的中东和日本宝刀流入中国. 富有的高官,学士,商人等收藏.
5) 宋朝末, 蒙古军攻日本两次, 蒙古军用的刀 (多数是中国和潮鲜制) 被日本人认为比日本刀壮, 刺激他们制刀背更厚, 刀前锋更大的日本刀新形式.
元朝 (1279 - 1368)
元朝工部在中原建立了镔铁局,专门负责炼制带错金花纹的镔铁器。
1) 蒙古弯刀流入中国, 成为明清朝代的柳叶刀和雁毛刀. 军人和民间广泛使用.
中国刀剑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1a811495121568828e14d78595dcf.jpg[/img]
明朝 (1368 - 1644)
1) 明初, (damascus twistcore) 花纹钢技术流入中国. 推算是从东南亚国家传来.
2) 当时, 用烧土来淬刃并不普遍, 铸剑师看来多次运用无烧土淬刃技术.
3) 明中晚期, 铸剑师因为薪水低, 管制不严, 而制品质下级的兵器. 抗倭寇时, 刀比不上倭寇用的日本刀. 抗倭名将戚继光采取强烈措施, 命令铸剑师制品质更好的兵器.
明刀始终与倭刀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中国刀剑在锻造结构上有着致命的缺陷,中国的传统锻造方法自宋以来以夹钢为主,刃体结构为刀体软,刀刃硬,硬度有余,弹性不足,在格斗中无法有效的消除应力,而热处理方面,倭刀运用的是从中国学习但经过改进的“敷土烧刃”法,这样倭刀的刃口硬度极高,而刃体相对较软,并且倭刀的锻造结构类似于中国的包钢,是坚硬的皮铁包裹着柔软的,有弹性的芯铁,属于竹子{外硬里韧}形结构。所以单纯从武器方面比较,倭刀普遍要比中国刀质量要好。
明早期高级别刀剑的旋焊工艺已经相当成功,当时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从中西亚传播过来的大马士革刃的制作方法,同时予以改进,出现了旋焊嵌钢和旋焊马齿夹钢等工艺。而且明代一直保持包钢工艺,只不过多在贵重刀剑上使用。
明代刀剑,实在优越于前朝,亦不输于西亚东洋。如果不是火器的普及和西洋近现代科技的发达,明代刀剑完全可以发扬光大,继续并创造钢铁兵器的辉煌。奈何明代晚期,封建社会已渐走向衰败,国之兴亡,根源在政治,取决于科技,彼时彼刻,大势已去,实非刀剑所可以回天也!“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这首《渡易水》是明末民族英雄陈子龙(68)一生中最后的绝唱,也是明代钢铁刀剑悲壮命运的真实写照 。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5841495121570ade86ed7f2687ee.jpg[/img]
中国刀剑
4) 日本刀大量输入我国.
5) 中国刀, 受日本刀影响, 再次运用隋朝发明的高造刀形.
清朝 (1644 - 1911)
1) <<皇朝礼器图式>>, 讲解各品官员戴刀和刀装的特征.
2)牛尾刀在晚清出现, 在民间流传使用, 军人无用.
清国中期在刀剑制造业,包括金属的冶炼加工、钢铁的折锻覆合和刃体的热处理淬火均已经运用娴熟,清中、早刀剑刃形多样,普遍采用刃锋嵌钢和三面夹钢工艺,刀身经反复折叠锻打后,刀刃坚硬锋利,刀身弹性较好。其中工艺特别优异者更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材料,折锻旋接成表面形成各种美丽花纹的刀身,即旋焊刀。 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十八世纪中叶,欧洲进入西方工业革命阶段,其炼钢工业迅速发展,至十八世纪末即乾隆期结束之际,以纯钢制造的欧洲刀剑在品质和功能上已经超过大部分清国刀剑。清从立国到覆灭,冷兵器亮点不多,但乾隆自用刀剑却是个例外。乾隆自用腰刀、宝剑,是清国冷兵器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又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工艺水平。根据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共命令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了四批带款识的自用刀剑。
在将要结束的封建社会末期,在冷兵器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冷兵器的回光返照吧,但是冷兵器不可避免的走向消亡。
中国近代兵器
近代冷兵器本没有什么研究的余地,只因冷兵器已经渐退战争舞台.近代中国冷兵器无非是仿制于东洋与西洋的指挥刀与刺刀而已.但在抗日战争中有两种武器砍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杀出了中国人气节.不可不提。
从上到下:1) 元朝蒙古弯刀 (雁毛刀和柳叶刀的祖先) 2) 明朝清朝雁毛刀 (刀直形, 靠近前锋就弯) 3) 明朝清朝柳叶刀 (刀形全身弯) 4) 清朝牛尾刀 (晚清老百姓用的刀, 军人无用) 5) 明朝清朝剑 (老百姓用的兵器, 军人少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e2651495122105fa6d93bacdeb515.jpg[/img]
青铜剑-巧夺神工的中国古代铸剑术
中国古代由青铜制成的剑身很薄,质地脆,很容易折断,只适刺杀而不适劈砍,因此当时人们把剑称为“直兵”。和秦始皇同时期的西方世界,还没有出现能超过30厘米的铜剑,而兵马俑里发现的那些古青铜剑,平均都将近1米长,至今寒光逼人。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b316149512166944ae2c9d8befdc3.jpg[/img]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c9dc1495121571d0e8fab9cf48d67.jpg[/img]
青铜剑-锋利和柔韧完美结合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望山的战国墓中发现一柄青铜剑,这把长55.6厘米、宽5厘米的剑呈现优美的流线形,擦去浮尘后,剑身通体装饰的黑色菱形花纹像星光一样闪烁,剑格以绿松石和极珍稀的蓝琉璃镶嵌出云纹和兽面纹,剑柄处刻着8个鸟篆体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虽在地下沉埋超过两千多年,出土时却毫不锈蚀,寒光熠熠,俨然有水溢冰释之感!
科学家发现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剑刃坚硬而锋利,剑心却有很强的韧性。这恰好印证了传说中的“复合剑”确有其物。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而用高锡青铜来制作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剑刃,再把二者用一种十分巧妙的卯榫结构连成一体。 众所周知,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即古人所说“三金”)的合金,其中锡是影响合金硬度的主要因素。含锡量高则性较脆硬,含锡量低则性较柔韧。就铸剑而言,要求剑坚硬而锋利,就须提高含锡量;要求剑柔韧不易折断,就须降低含锡量。 这是个很不好解决的矛盾,如无超卓的技术,就难以铸造出既锋利又不易折断的青铜长剑。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青铜时代,大都流行短剑而极少见到超过50厘米的长剑,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和罗马莫不如此。在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从黑海北岸直至蒙古草原,曾盛极一时的所谓“斯基泰式”铜剑(中国学者多称之为“北方式铜剑”),更无一例外都是短剑,长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
那么,这把长剑是如何铸造的呢?《考工记》只记载了一句“黄白杂则坚且韧”,所谓黄,就是青铜,白就是锡,怎么个杂法?比例是多少最合适?这恐怕才是铸剑大师真正的秘诀所在。东周时代的铸剑师正是通过巧妙地控制剑体不同部位的含锡量,从而制出刚柔相济的青铜复合剑。可惜,纵然今天我们能够分析出它们的比例,却再也无法完全复制那种精绝的工艺。
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铜剑的长度继续增加,到战国晚期长约70厘米的剑已不罕见。战国末年居然出现了长达80~90余厘米的青铜剑,有机会去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你就可以看到那些至今表面黑亮、锋利异常的长剑,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欧冶子、干将、莫邪,这些铸剑师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到现在为止,流传于世的铜剑的表面处理工艺还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你可能观察到过,出土的那些战国铜剑表面都有一种深绿色和灰黑色,这可不是因为接触空气锈蚀的结果。这层表面,从它制造完成就是这样,虽经地底埋没两千年,却没有丝毫改变,更是没有一丝锈迹。可以肯定,剑表面经过了某种特殊处理,从而使剑体得到良好保护,并使表面具有更高的硬度(实验室的检测揭示,其表层硬度比深层高出许多,而且远超出普通铜剑的表层硬度)。
学者们推测这些剑铸成后,可能进行过特殊的表面处理,使器表生成一个复盖层,异常坚硬而不锈蚀,既显著提高性能,又起到防腐蚀的作用。但具体是用什么方法却始终无法确定,对其中一些铜剑的检测分析揭示,其表层组织中含一种叫三价铬化物的东西,但对另一些铜剑的检测分析却结果不同,其表面是一层土漆和二氧化硅所形成的高聚物涂层,即生漆漆膜。到底是哪种成分让这些宝剑历经几千年依然寒气逼人,至今还是个谜团。几千锤还要几百炼 。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be87149512157301853110baa7492.jpg[/img]
青铜剑两千年不折
秦始皇陵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却不知为何。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ec2c14951215749b8fe390a579d8d.jpg[/img]
巧夺神工的中国古代铸剑术
(一)制范,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整。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
(二)调剂,铸剑的材料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剂即剂量,指青铜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时写作“齐”。熔炼青铜之前,须根据合理的配比规律,对铜、锡或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调配,称作调剂。这是决定铜剑性能的关键环节。《考工记? 攻金之工》所记“金有六齐”,标明了六类铜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类为:大刃即剑;叁分其金而锡居一,指青铜合金作四等分,铜(金)占三分(75%),锡占一分(25%)。《 考工记》“六齐”只标明了青铜合金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铜和锡,而铜实物中常含有少量铅及其他一些元素(铁、锌等),因之,六齐的铜锡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铜合金中铜和其他非铜元素的比例。研究者对如此配比的铜剑作了机械性能和硬度试验,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三)熔炼,原料调配停当后,将之装入坩锅炼。熔炼的目的是将铜、锡、铅等原料熔液体,同时也进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铁等其他金属元素,使合金精纯。《考工记》对此有较详记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产生。
(四)浇铸,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俟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形了。
(五)加工,范铸出来的铜剑仅是一个坯件,卸去铸范后,还须进行如下的修治加工: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装饰,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甚至进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纹;装置附件,配齐剑具;砥砺开刃。
千万别忘了淬火。 否则,你铸造的“宝剑”跟古罗马剑一样得刺一下踩直了继续用
(注:青铜剑技术已经失传)
钢铁时代-汉唐雄风
百炼钢
“百炼钢”技术:这是人们在打制器物时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
这一招被铸剑师发现后,剑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于是,从战国到汉代,层数越来越多,战国末年的铁剑没有叠锻,而到了西汉初期叠锻在20次左右,一直到东汉建初的“五十炼剑”,东汉晚期更是出现“百炼”剑。可以说,繁复地加热折叠锻打是中国古代制造优质钢铁刀剑的基本方法,这一技术在汉代随着“百炼钢”工艺的出现而臻于成熟,后来直至明清时期一直得到保持。不过,由于考古学家至今还没发现多达百层的剑,古人所说的“百炼”究竟是实指加热折叠锻打的次数或规格,还是虚泛的夸张之词,学者们也没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到了南北朝,由于重甲骑兵的流行,对钢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綦毋怀文发明了更高级的灌钢法,将含碳量高、熔融状态的生铁和含碳量低的熟铁合炼,使碳分逐渐扩散、趋于均匀,最后成为合碳量较高的优质钢。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分及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质量。因此,灌钢法可以减少造钢刀时的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淬火技术的发展
淬火操作起来要拿捏好火候,可真不是那么容易的。烧热的温度、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劣,甚至装水的用具,都会影响最终的淬火效果,淬得不够,剑锋不硬,砍下去立马卷刃;要是淬过头了,剑身会变得非常脆,可能经不起什么碰撞就断了。
从春秋到魏晋南北朝,铸剑师都没啥特别的好办法,直到南北朝后期,他们才忽然灵感迸发,发现了两个妙招,一个是“水不同则剑质不同”,开始讲究对淬火用水的选择。据文献记载,三国时的名匠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剑3000把,他认为“汉水纯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因而派人到成都取蜀江水,有一人途中把水洒了,就从半道的涪江中取些水补上,蒲元试用后马上识破,并严厉地指出涪水不可用。又比如晋《太康地记》说:“汝南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也反映了对淬火水质的认识和选择。另一个招数有些不雅,不过很管用,就是用特殊的淬火介质(比如尿、油等等)。如文献记载,北齐的綦母怀文造剑,“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由于牲畜的尿中含有盐分,用含盐液体作冷却剂,钢的冷却速度比水淬快,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刚硬的性能;而用动物油脂作冷却剂,在温度低于30℃时,冷却能力较弱,大约只是水的1/10,钢的冷却速度比水淬慢,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强韧的性能,还可减少淬火过程中的形变。
根据《楼兰宝刀秘籍》记录,还有双液淬火法,以及油淬,水浴淬火法等。
(注:百炼钢技术已经失传,古代淬火技术其实也失传了)
唐刀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f6e1495121576653dd2def5291fb.jpg[/img]
唐刀的锻制
唐朝横刀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再加上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
当然,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国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兹钢,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出现了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9bab14951215772b950d8f75e13a4.jpg[/img]
陌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亦称“斩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
仪刀
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明显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明显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 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80641495121579f4e4b945610416f.jpg[/img]
唐刀与日本刀
自公元6年开始,日本人从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传入炼钢技术。日本刀匠从中国学去了覆土烧刃、包钢以及淬火技术,成为日本刀后1200多年的基本造刀法。不过日本工匠在学习制刀的过程中也使得日本刀与唐刀有了不同,最明显的差异便是唐刀均为直刃,但东传日本之后却开始变弯。这是因为日本虽然学到了锻造刀剑的方法,但是却未能学到高温熔炼的技术,因此要炼制均质的刀剑就非常困难。为克服这一问题就必须应用”折返锻炼”的技术,也就是将钢材反复折迭、重回焊接,只消重复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层的钢材 (2 的 10 次方);层次愈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制成品的强度亦会较高。
在“折返锻炼”期间,不断的锤打会令钢材中的大部份杂质化为火花飞走。杂质是钢材的“强度弱点”,损害往往由“强度弱点”开始,慢廷至材质的整体,成为全面的损坏。“强度弱点”的数目愈少,慢廷破坏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所以,钢材愈纯净,其强度和韧性就会愈高。
“无心插柳柳成荫”,日本人很快在作战中发现弯曲钢刀的好处,尤其在骑兵砍杀中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弯曲的造型便成为主流,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在日本一代代刀匠的改进与发展之下,成为今天世界知名的日本刀。而中国的钢刀制造工艺在唐代之后便开始衰落,最终被日本所赶上并超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注:唐刀技术已经失传)
镔铁
镔铁 (fagoted iron):古代的一种钢,把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处理,可见花纹,又称“宾铁”。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六说,镔铁有旋螺花、芝麻雪花;常用的腐蚀剂为金丝矾,又名黄矾(硫酸铁)。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也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元朝工部设镔铁局,明代新疆、山西都产镔铁。古代中近东、南亚有花纹的钢器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印度乌茨(Wootz)钢为原料制成;一种以高碳钢和熟铁叠打而成。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55所说镔铁“以诸铁和合”,当指后者。镔铁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镔铁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 (参考书目 张子高、杨根:《镔铁考》,《科学史集刊》第7期,科学出版社,北京,1964。)
花纹钢
花纹钢:所谓花纹钢,实际上是组织和成分极不均匀,并且变化陡峭的钢铁集合体;这不同的组织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能。在自然光作用下,铁素体部分,或说低碳部分颜色往往较淡;珠光体、马氏体部分,或说高碳部分颜色往往较深. 若在同一器物中造成了一薄层含碳较高,一薄层含碳较低时,相应地就会出现一层颜色较深,一层颜色较淡的现象;它们黑白相间,明暗相映,便构成了所谓的花纹。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源于此法,一直流传下来的刀剑,最具明显特征的是——马来西亚的”克力士剑”。折叠花纹钢是我国古代工匠用特殊工艺锻造出来能显示花纹的一种铁碳合金,但在国内已经失传。
由于花纹钢存世较少,现代的一些奸商便用铁加镍或其他明显与钢有色差的金属焊接,这在真正的意义上不属于花纹钢,只是一种作假的手法。在以花纹钢制成的刀剑中除去欧洲的旋接花纹钢外,以卷云纹最为珍贵,这类刀剑在中国明间亦有收藏。
“异光花纹”,指剑刃上呈若隐若现的岩状纹或松针状纹或珍珠状或流泉状纹或云朵状纹等等。即所谓“龟文漫理,龙藻虹波”。这种花纹,非钢针镂刻、化工浸蚀或锤击磨砺而成,乃剑身经百炼淬火自然炼就,磨之不去,“扪之无垠,可视而不能触及,可摄影而不能拓摩”(杨泓《中国兵器史稿》)。香港剑术传人赵从武谓:“古代花纹宝剑的价值,在世界上有甚于其他艺术品。铸炼花纹花剑,是东方民族的独特秘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迷惑了西方冶金家。东方的花纹宝剑,十分坚韧锋利,非西方刀剑可相比,难得的是剑刃上有美丽多姿的花纹,西方专家一直想仿制花纹剑,以今天的科技,还是不能成功。”(1986年6月15日香港《新晚报》载:《绝世的艺术品》)
(注:中国古代花纹钢技术已经失传)
旋焊
旋焊是古代中国花纹刃(花纹钢)技术的一种,常见的有:旋焊而成旋焊嵌钢、旋焊马齿夹钢等等工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兵器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佼佼代表,而刀剑之上所显现出来的锻造纹理便是其中一绚丽之精彩。
中国古代刀剑锻造博大而精深,目前所见有团打、流水、旋焊、马牙(马齿)等,也有个别另类这里不做叙述。
团打:这是一种非常大众的折叠锻造,相对工艺比较简单,省工省时,适合于大批量制造,所呈现纹理较粗犷,多似绵延山峦,刃口夹钢清晰可见。
流水,流水分粗细,多在锋尖处有折返,这也是判断此种锻造纹理的刀剑刃体是否有折损残缺的参考之一。流水粗者均匀流淌于刃身,细者多集中显现于刃体中间部位,也有于刀剑刃体间出脊而去者。流水纹理舒展顺畅,确似潺潺流水。同时还有一类纹理,如水中几朵涟漪荡漾,均匀分布于刃体之上,有称之拇指纹。
旋焊,此为现代词汇,为一概括称呼。旋焊的花纹并无固定,似羽毛、似鱼肠、似菊花、似天梯,不一而同。旋焊也是一种折叠锻造,但它呈现的锻造纹理非常具有规律性,所呈现花纹绚烂,极具欣赏美感,这其中与工匠的锻造技法有很大关系,而锻造刀剑所用材料也有相当影响。至于传说中的镔铁是否即为旋焊,现在依然云遮雾罩,这里节选两段古籍记载,供参考研判。其一为宋人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篦刀一,其铁皆细花文,云此乃银片细剪,又以铁片细剪如丝发,然后团打万槌,乃成自然之花。另一记载为明人曹昭《格古要论》:镔铁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值过于银。何种旋焊花纹为镔铁,只能依各人理解了!
马牙,在清陈克恕《篆刻针度》中这样描述:用牙,头发及硝各烧灰等分,酽醋调画刀口如锯牙状,号马牙钢,磨砺不与余铁同鳞,为独坚也。依文判断,马牙应为烧刃淬火的产物,是刀剑刃体锻造整理完毕后对刃口的热处理,而非传统简单的夹钢、嵌钢。现所见实物中,马牙形似尖尖獠牙,整齐排列于刃口,刃体多为流水锻造纹理。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a07f14951215801309094959db489.jpg[/img]
古代中国刀剑艺术
中国的铸剑师们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精巧地制作了兼有如下特性的刀刃:一个坚硬而且耐用的刀锋。 一个有弹性,能承受打击而不坏的刀身。 在一把刀上,这些特点是互相排斥的。坚硬的钢易碎。有弹性、有弹力的钢是柔软的,并不能保持刀锋的锐利。中国的铁匠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坚硬和柔软的钢相结合。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能做到这一点:
(1)其中一种叫“包钢”。以坚硬的、含碳量高的钢制作锐利的刀锋外表,在横断面上,像一个“V”字型的装入一个软钢的核心。作为核心的金属经常被折叠以提高强度,或者用锻造的铁来分层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一个包钢的刀刃必须由相当厚度的硬钢套子做成,不然它将在多次的打磨后失去硬度。
(2)一个更普遍的锻造刀刃的形式是“嵌钢”。一个含碳量高的刀锋作为核心,由两块软钢作成的表皮相夹而成。表皮是由交替叠起的铁和钢做成,从而使刀刃在打磨的时候表面上形成一种图案。一个熟练的铁匠能巧妙地处理分层,除了增加刀的结构上的强度外,还能做出很美丽的图案。
(3) 最后一种主要的锻造方法是西方知名的“旋焊”。它是由硬钢和软钢形成的双杠做成,在加热和锤击之下焊接成一个简单个体。当锻打和打磨擦亮的时候,其表面将出现如长着羽毛,星型或者漩涡状的形状排列。( 备注:对于此处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此处文章的说法与笔者家传《楼兰宝刀秘籍》所记录“旋焊”工艺,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笔者家传《楼兰宝刀秘籍》来源于元末明初,故应当认为是有相当的客观真实性。 )
其次,中国的铁匠显示相当独创性的地方是在以液体中加热和淬火的方法锻造刀刃。这种技术几乎遍及所有的刀刃制造地区。中国是少数发明与整个刀刃相区别地加热处置刀锋技术的地方之一。这种方法增加了刀刃的强度和切割能力。日本人利用中国和朝鲜移民铁匠的技术,把它发展到最高的水平。
中华自有绝刃在-楼兰宝刀
楼兰宝刀简介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1d3e1495121582b0ddb38cd005a61.jpg[/img]
楼兰宝刀秘籍
楼兰宝刀秘籍:此为数代人的心血,纯正中华传统刀剑工艺文化瑰宝刀。 通过对于祖传秘方的长期大量的研究,古代的宝刀绝非刃口精细,才会锋利,其性能真正的奥秘在于刃口细小的锯齿,不用开口过细,咬合力就很大。在古书中所记录的,宝刀能锋利无比,又能切硬物,并不是艺术夸大。宝刀的咬合力大,刃口不必开的太精细,又削也又能砍。如果材料得当,如选用wootz(乌兹)、铁英、毛铁、陨铁,并采用500年历史的祖传秘方《楼兰宝刀秘籍》,其吹毛断发、空中削丝巾等性能,绝非夸张。
英吉沙小刀汗-楼兰宝刀!此种工艺名为旋焊,500年一代传一代,没有断代史,仅在(梦回楼兰)家族内部秘密流传,多年来秘不示人,其工艺独一无二。为了宏扬中华传统工艺文化,同时为了将英吉沙小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特意承现家传绝技,以示中国传统刀剑工艺文化并不弱于世界三大名刀!
旋焊其工艺特点是:
(1)刚柔相济,锋利无比,由于采用秘方热处理,内部产生了作用,形成了钢结晶,其刃口暗藏微小的锯齿。此工艺绝不是为了花纹而花纹,性能极出众!
(2)小刀不是太精开刃,就可以做到刀甩干毛巾,甩干衣服。另外刃口虽然锋利,硬度却不低,同时可以削钢管不伤刃,又能甩毛巾,削硬物不伤刃口,只相当于打磨刃口,越削硬物越锋利。
刃口保持度好,经久耐用,并非一次性。经久耐用。不象别的刀剑,钢火没做好,开始性能超强,经不得久,刃口受损,再磨就会炸刃、掉钢。
(3)同时可以削硬物,比如钢管等物
削钢管后,刃口不伤,仍然可以甩毛巾。由于金相结构好,刃口暗藏细小锯齿,精开刃后削硬物,只相
当于打磨刃口,越削硬东西,越锋利!不象普通夹钢、包钢、所谓的花纹钢等工艺,为了追求锋利
度,与漂亮的外表,刃口过细,硬度太低,只能削软东西,不能削硬物。
镔铁宝刀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其性能绝不是空穴来风!镔铁刀剑的锋利度,远胜于普通的夹钢、包钢. 旋焊工艺并非一种,种类很多,变化无穷,只是已经全部绝种断代,就算动用高科技手段,也无人能破解其奥秘。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8c81495121586931e4314d78f96e.jpg[/img]
楼兰宝刀最高奥义-不死鸟的传说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ffb14951215843704751b8a42fce.jpg[/img]
楼兰宝刀
安卡(ANKA):传说中不死的神鸟
阿拉伯传说中的安卡(Anka)和其他不死鸟一样会在寿限将至时,获得新生,它们的寿命约为1700年。安卡的体型巨大,足以载动一头大象,最初被认为是神的完美的创造物,但在后来的传说中却成为一种邪恶的生物,捕食所有的生命,有时甚至会掠走儿童,于是犹太教徒们大肆猎杀安卡,使这种巨鸟最终灭绝。
罗马诗人奥维德对不死鸟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它生物衍生而来的,只有一种例外,它们可以再生,亚述人称之为不死鸟(Phoenix)。不死鸟并非靠花草果实维生,而是以乳香为食,在降生五百年后它会落在棕榈树顶端的橡木枝上为自己搭建一个巢,然后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没药等香料,衔入巢内,垫在自己的身下,当它呼出最后一口气后会悄然死去,此时从它的身体里将飞出一只新的不死鸟,同样拥有五百年的生命。等这只不死鸟长大到有足够的力量时,就会把父母的巢从树上升起,衔往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城,放在太阳庙里。这个巢是它的摇篮,同时也是它父母的坟墓。”
正如奥维德所说,不死鸟的记载源自亚述人,不过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神话,例如中国的凤凰、日本的Ho-oo、俄罗斯的火鸟(Firebird)、埃及的太阳鸟(Benu)、美洲的叶尔(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等,所有这些鸟都有死而复生的特点(寿命分别为500年、540年、1000年、1461年、1700和12994年不一),而且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提到不死鸟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诗人、《神谱》的作者赫西奥德,最早详细描述不死鸟的人是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底特斯,他说:“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它,只是在绘画中见过,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黄色的,一部分是鲜红色的,外形像一只巨鹰”,而且还拥有美丽的歌喉。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adff14951215870962f6d114fa81b.jpg[/img]
楼兰宝刀
到了公元四世纪以后,不死鸟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传说寿限将至的成年不死鸟会在巢里自绝,三天后将重新升起,像基督一样复活,此时的“不死鸟”已经拥有了“永生”和“死而复生”的象征含义。罗马科学家普林尼在写给罗马参议员马尼利亚斯的一份材料中曾经提到不死鸟的再生,他说死去的不死鸟的骨头里会生出一只小蠕虫,这只虫最终成长为新的不死鸟。
有人认为不死鸟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爱干净的鸟类,它们为了杀死身上的寄生虫,将翅膀放在火堆的烟上熏,见者误以为它们是从火里诞生的。
楼兰宝刀最高奥义,也称为不死鸟的传说.据传说,楼兰宝刀到了最高层次,刀不用磨刃口,越削砍越锋利.如果刀身完全损坏,还能和不死鸟一样,在烈火中重生.此为楼兰宝刀最高奥义.传说固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最高级别的楼兰宝刀"能够空中削丝巾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坚韧的碳铁和柔钢材料,混合使用造就了其的柔韧和锋利.由于年代久远,此种工艺已经失传了,目前正在尽最大努力让此种绝技还原.
保护传统工艺文化,留下中华民族之根!
中国传统刀剑工艺与世界级名刀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也应当看到传统工艺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由于不适合市场,几乎是苦苦挣扎。没有得到任何技术、资金支持,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支持。日本刀剑匠人可以衣食无忧,一门心思去铸造世界级名刀,而且我们这些搞传统工艺者,每天却要忙于生计,只能在业余时间做业,精力有限,无法在工艺上进行科学研究与提高。
希望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不要等这些传统工艺,全成了工厂里的量产现货,砂轮半手工商品的代名词,我们才知道去珍惜!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犯罪!
中国刀剑,虽然是世界刀剑发源地,并催生了世界三大名刀,但是其水平一代不如一代,断了续,续了断。现如今,中国刀剑工艺不但不入世界名刀之列,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中国刀剑工艺为什么会断代绝种?由于古代中国统冶者推行儒家学说,竭力打压“平等爱民之说”,推行封建门阀制度,维持腐败的统冶,不重视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全在外国发扬光大,最后中国的国门叫外国人的火炮轰开了。中国人的刀剑技艺,催生了世界三大名刀,本身的刀剑工艺,却完全绝种,并不为国人所知。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国人自己身上-民族劣根性。高超的技艺,往往不被世人所认可,只落得器藏于家的结果,等到其完全绝种,人们这时可能才会觉悟,这时此种工艺的身价才会得到认可。这是中国文化的可悲之处呀!
传统工艺制作的英吉沙小刀,产量低,工期长,价格高,得不到市场认可。基本处于守着传统工艺,器藏于家,等着其绝种断代的状态,得不到任何财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目前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改变,手工作坊式生产深受到市场的商业化模式冲击;加之传统工艺过去只限于家族内部传承,到了现在后继乏人,民族技艺普遍没落,不少工艺绝活已经完全绝种,急需发掘与保护!留住传统文化,才能留住中华民族之根呀!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64b714951215891fc80716d404820.jpg[/img]
简谈刀剑的品质
关羽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只恨没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大刀使用。于是他将附近几个庄上打造兵器手艺最好的师傅请到关家庄计议,为他打一把最好的大刀。其中一位老师傅问:“不知关壮士要哪一等的大刀?”“ 有铁刀、钢刀、纯钢刀、柔钢刀、青钢刀、宝刀六等。铁久炼成钢,钢久炼柔纯,再炼成青,更炼成宝。一般人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至于纯钢刀,打造十把要坏九把,柔钢刀,打造百把要坏九十九把,至于青钢刀、宝刀就算世间稀有的珍宝了。”听完后,关羽就说:“关某要把宝刀。”师傅们听后都摇头吐舌。但由于关羽的“不管打坏多少把,都由我一人承担,不少分文。”
炼刀过程不是很顺利,当炼到最后一火时,天已黑了,一轮皓月当空,突然炉火迸出雪亮的毫光,直射天空,老师傅大喊:“快躲开刀要炸了(我搞不懂)!”这时天上有一条青龙经过,被毫光击中。毫光斩了青龙,随即退回刀内,龙血染了刀头。刀没有炸——而青龙偃月刀则炼成了。
在那崇尚武力的烽火乱世,这样的战绩,青龙偃月刀的持有者无疑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就是关羽。 英雄的故事总是百世流芳,于是,青龙偃月刀和逝去的关羽一起,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人与物的神话。
美丽的传说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刀的品质分类:铁刀、钢刀、纯钢刀(精钢)、柔钢刀、青钢刀(镔铁、花纹钢)、宝刀(wootz陨铁刀)。 铁久炼成钢,钢久炼柔纯,再炼成青,更炼成宝。一般人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上品精钢刀,钢色纯正,煅打而成,其质感如同钢中美玉。精钢刀百炼成钢,削铁如泥;柔钢刀,柔可绕指。”至于青钢刀(镔铁)、宝刀是世间稀有的珍宝,极难得到。 花纹刀剑的纹理根据表面上光滑度,可分为平面纹和糙面纹。 目前能见的通常也只有铁刀与钢刀,纯钢(精钢)难以见到,就算见到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是她认得你,你不认得她。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6e21495121642e6557c5f8376c0e.jpg[/img]
刀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矛盾的结合体,它不断的挑战人的智慧,运气,材料和工艺的极限!但并不神秘!好刀选择钢材上要的不是硬,而是其钢材热处理后的韧性与刀锋的硬度。刀锋如果跟刀背一样硬,砍到东西时能量都让刀刃吸收了,因此刀刃非常容易碎裂或卷刃。
钢铁的含碳量不是那么简单的越高越好的。用作刀剑的钢铁,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硬度,一是韧度,硬度就是这把刀能够切割多硬的东西,韧性是材料受多大能量冲击而不断裂的能力。
很可惜,这两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斥的,钢铁里面含碳量越高,硬度就越高,打造出来的刀越锐利,但是也越脆,很可能一碰到硬的东西就崩口了;而含碳量低的熟铁,韧度很高,打造出来的刀不容易崩坏,甚至可以弯曲到一个程度也不会折断,但是没什么硬度,切割不了比较硬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好刀是必须设法融合高碳钢和熟铁的优点的。在古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折叠锻打,把钢和熟铁一层一层细密地打在一起,并用渗碳的方法,这样打出来的刀就兼有高碳钢的锋利,和熟铁的韧度。这种工艺打出来的刀剑在古代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了,虽然这种工艺是中国发明的,但后来是伊朗(古代波斯)那边的锻造工艺最好,因此又被称为大马士革钢;又因为折叠锻打出来的钢,表面会有一层一层的纹路,很美观,因此又成为花纹钢 .(哗众取宠之物不算上)
一.硬度
刀类的硬度通常用洛氏硬度C标尺(HRC)来表示,这是用金刚石对物体进行挤压测试,深度浅则硬度大。刀的硬度不应该越高越好,而是看你的用处。热处理工艺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想做硬并不难。一把HRC 50的中式刀其实就很好了,切铁丝也跟玩儿一样。
(一)从几个方面论“硬度”1.刀刃 2.开锋 3.劈砍
(二)不要客意追求硬度,不要迷信硬度万能,硬度无敌。
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应在落克威尔硬度50HRC以上,60HRC以下。简而言之,硬度越高,抗磨损能力越高,但脆性也约大,硬度最高不超过60HRC。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应在落克威尔硬度50HRC以上,60HRC以下。
二.韧性:
韧性是材料受多大能量冲击而不断裂的能力。硬度与韧性没有办法兼顾,越硬就越脆,越韧就越软。
三.耐磨损
关系到刀的使用。越耐磨损,刀就可以用越久仍保持锋利。但是在磨刀的时候,越耐磨损的刀也越难被磨利。不论什么材料,不论你有多硬,用着用着一定会钝。抗磨损度的选择取决于锻打与热处理水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钢火.钢火好的刀,刃口受损,越磨越利.而且一些高档刀,虽然有着高硬度(60以上)等性能,只要刃口受损,就难以恢复,再磨出来的刃口特别爱炸刃口,基本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性能虽好,钢火极差,没有任何的收藏意义.现在不少人以砖家自居,认为不存在磨不利的刀,只要用砂轮什么都可以磨出刃来.
四.锋利度:
切同一样东西时用的力越小,你感觉它越锋利。在刀面阻力系数差不多的情况下,锋利与否完全取决于锋刃的几何形状。角度越小,越锋利。新的刮胡刀基本都是可以做到吹毛断发的。削毛巾与剁草人,以显示其刀剑性能.其实这种表演与刀剑性能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因为开刃角度的问题.
五.材料
不同钢材有各自不同的性能,但是没有什么材料是万能的。选用什么样钢材制作的刀看你使用的刀剑热处理方式。特种钢,锋钢,白钢刀,钨钢,钻头钢,这些钢材本身是不错,但是不适合进行全手工热处理。
六.钢火:
现在全手工刀剑并不常见了,所以人们对于钢火的概念也不是太清楚。钢火好的刀剑的特性:不论切、削、砍、剁,不卷刃,不豁口,不炸刃。既便是使用时间久了,钝了,只需在细石上沾水蹭几下,磨出的新刃亦旧锋利如初,一把刀既便使唤成了破旧的小刀头儿,不但始终总能磨出利刃,而且不退钢火。不像别的烘炉上打制的刀具,刚买的新刀还算锋利,在石头上磨不了几回,刀刃就退钢了,只剩下软铁片子,是切不动东西,一砍一个三角形豁口,刀刃子掉下一块碎钢。
七.花纹钢:
由于历史上对于“大马士革刀”“花纹钢”的众多神话描述,造成了很多人心中觉得有大马士革纹的都是宝刀。由于大马士革刀工艺的绝种,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花纹钢工艺的发展历史。
另外注意:磨刀剑也是有很深的学问,都有专用工具与合理的方法,并不是家里的青石、磨石胡乱搞的。对于一些人所谓的又削铁如泥,又能吹毛断发之说,只能是牛叉逻辑。(别人这是因为刀身与刀头刃口精细度不同,所进行的表演!一刀断铁钉、刀削毛巾、刀能折弯,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表演罢了,并不能客观说明刀剑的品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8b431495121644d6cb9f129e4ecbf.jpg[/img]
刀剑收藏
世界名刀古董刀剑收藏
(转自他人,本人有所改动)
刀剑作为冷兵器家族的一个系列,颇具收藏价值。收藏刀剑可分古董刀剑和现代刀剑。 关于古董刀剑的收藏,刀剑收藏界人士总结出3条基本原则:
(1)完整性。指该物品的保存状况要好。其完整程度越好,收藏价值也越高;
(2)艺术性。指其工艺程度和美观程度要高。工艺越精湛,款式越精美独特,收藏的价值就越高;
(3)稀少性。指该物品现今存在的数量越少,其佩带者身份越高,越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那么其收藏的价值就越高。
目前最昂贵的刀剑材质叫做大马士革钢,它是由中东地区的一种十分难寻的稀有铁矿锻造出的硬质花钢,图案是不连续的雪花状。无论古董刀剑还是现代刀剑,笔者认为手工锻造的艺术性强,工艺程度高,数量有限,因而是最有收藏价值的。 收藏刀剑还应大致了解一下刀剑的历史和种类。剑历来被冠以“百兵之帅”、“百刃之君”的美称。古时,男子佩剑不仅是威仪的时尚,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产生了与佩剑、习剑相适应的严格的等级佩剑制度。随着马队和大兵团作战的出现,在实战中,刀逐渐取代了剑,使剑成为装饰和权势的象征物。
欧美剑系(西洋刀剑)与亚洲剑系(包括刀类)
剑的种类较多,从世界范围看,大体可分两大剑系:
一是欧美剑系(我们称其西洋刀剑)。
二是亚洲剑系(包括刀类),其又可细分为几个门类,如中国剑、印度剑、阿拉伯剑(又称波斯刀)、马来剑和日本剑(我们称其为日本武士刀或东洋刀),其中日本剑在亚洲剑系中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一般说来,西洋佩剑可分直剑和弯剑,档次高的都用优质钢手工精心锻造制成。直剑以刺毙敌,弯剑则刺、劈兼备(形似一般意义上的单刃马刀,但剑头似双刃剑)。西洋剑剑体由高碳钢锻造,韧性很好。为身份地位高者制造的佩剑,剑体两侧几乎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以及制造者的名称,剑柄有的由象牙制作,有的由兽角制作,有的由鲨鱼皮缠包剑柄,还有的在佩剑上镶嵌珠宝、金银等饰品,以示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护手上也刻有精美的图案并镏金。剑鞘一般由薄铁板制成并镀金银,或外包真皮,鞘内两侧则衬有真皮以保护剑体。
中国刀剑技术的没落
中国是刀剑制造业的鼻祖。当许多国家还处在原始部落的时候,中国的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一大批能工巧匠就以其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制造出许多千古闻名的宝剑,如湛泸、龙渊、太阿、纯钧、鱼肠、巨阙等神剑。那时候,中国的剑,大可以说是灵应天地,气慑鬼神,“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它们出神入化,为世人所称道。
战国时代是我国刀剑制造业的第一次辉煌,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造剑史上悲剧的帷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管制刀剑(包括菜刀),一改前人的做法,大批地残杀工匠,这是我国刀剑史上的第一场大浩劫。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制剑业又开始兴旺起来,一些独到的锻造技术也逐渐传到了国外。清朝乾隆年间,为弘扬民族武术和造剑技艺,乾隆征招一些名匠,亲自督造了一批工艺精湛的刀剑,但它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用性。
从秦始皇时代起,中国历代封建君王都惧怕百姓拥有兵器,从而压制、束缚、取缔刀剑制造业,而一些王侯将相拥有一支宝剑后,为了惟我独尊,常常残酷地杀害为其造剑的能工巧匠以断其技,以致形成许多名匠制造雌雄双剑的现象,一支留给后人为其报仇,另一支用来献君王后当面自杀。这也导致了我国冶炼锻造技术的逐渐失传。到了清朝末年,我国的刀剑制造业已经衰落殆尽了。北洋军阀时代的军官佩刀几乎全订制于欧洲,令国人汗颜。
而今一些国内剑厂制造的“名剑精品”早已今非昔比了。与此同时,有关刀剑技艺方面的书籍也很乏缺。相反,早在我国刀剑制造业逐渐衰落的时候,西方的刀剑制造业却逐步兴盛起来。我国独到的锻造技术如同“四大发明”一样被传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刀剑制造业的发展。即使今天,在我国失传已久的“花纹钢”(也叫“折叠钢”,钢体有着木纹似的花纹)冶炼技术仍在西方应用并制造出品目繁多的高档精美刀剑,致使它们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收藏珍品。
世界刀剑制造业滑向低谷
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的刀剑制造业正在逐步滑向低谷,1872年建厂的专为皇室造剑的世界名厂——英国威科森公司已被兼并转产,而像国内某台资剑厂(世界驰名)和1883年建厂的德国WKC公司(仍在造剑,产品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这样工艺精湛的著名企业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由于这种行业工艺程度高,手工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而且成本较高,利润低微,所以钻研、开发新技术的人员越来越少,以致一些老牌企业难以维持,使刀剑制造业走向恶性循环。
在世界范围内,造剑大师和高档精美的佩剑已难觅踪迹。相反,一些批量生产的工艺程度比较低的刀剑却以低廉的价格“粉墨登场”,令有识之士对刀剑制造业的前景产生忧虑。
日本是造剑传统工艺唯一保留下来的亚洲国家,日本的武士刀始终自成体系,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当今的日本仍活跃着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和一些剑道协会等民间组织,每年都定期出版刀剑方面的专集,并举办产品大赛。其剑道和武士刀文化为其国人所崇尚并被世界许多国家接受且加以研究。 法律方面,日本也是对制造、销售、收藏刀剑制定得最为详细、最为合理的亚洲国家。日本法律规定:对吹毛断发刃口十分锋利的武士刀,要拥有政府机关发给的《持刀证》才能购买收藏。在日本,一把手工锻造的普通武士刀,价格也不菲。但日本并没有存在刀剑隐患,相反,刀剑制造业每年都在为日本创造着可观的利润。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6361495121648943689be830cfda.jpg[/img]
这件卧瓜样式的锤在型制上更类似于西方兵器中的“打钉锤”。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680a1495121661a950a083a7a44db.jpg[/img]
这是一些造型古怪的中国古代兵器,以少见的打击兵器为主。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7851495121663754a6be9f22b66f.jpg[/img]
造型诡异的武器柄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a614149512166493d49059b626005.jpg[/img]
有着华丽装饰的斧子。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eb414951216667371683951bc69b.jpg[/img]
这件兵器叫“卧瓜”,样式更像今天使用的榔头、斧头一类,故古也有“槌”之字意。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680a1495121661a950a083a7a44db.jpg[/img]
造型奇特的“爪”,更像是武林人士的兵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dc511495121667e144c93e454ab5e.jpg[/img]
铁制软鞭,当然,类似于今天武术器械中的“九节鞭”。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83051495121629e5844e1be2f3c83.jpg[/img]
月牙铲。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0171495121630223419ea505cbda.jpg[/img]
各中型制的箭。
对于刀剑收藏的几点建议
1.人有人品,藏有藏德:刀剑收藏不仅可以提升人的艺术品位,也可以在收藏过程中增加个人的文化内涵。“得到一把好刀好剑固然值得兴奋,但过程更有意义。寻求好刀好剑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但是“性格刚愎自用、多谋无断、反复无常的人也最好不要收藏,因为这类性格的人很难收藏到好的刀剑。”收藏者必须学习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才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不要迷信所谓的“刀剑大师”与“刀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刀剑工艺都基本绝种了,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刀王”和“刀剑大师”,如果只是泛泛而收,或者只为了图名气,收藏刀剑毫无任何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中国刀剑历史研究,随意性很大,水平也很业余,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对于一种概念,各家说法都很多,有些所谓的历史记录以讹传讹,前后矛盾,让人不明真相。相比之下,国外的刀剑历史研究就很到位,形成了专业的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于观点描述,论点、论证、论据都是很充分的
2.保养要好、“品相”要好:越是好的刀剑就越需要好的保养,平日得精心伺候着,不要动不动就去试斩,不要给不懂行的人去看。否则,你弄个好几千块的上万块的弄生锈就完了,如果没那个耐心,建议买把一二百块的不锈钢刀剑好了。
3.刀剑的收藏价值主要与其本身工艺水平有关,与炒作没有关系。刀剑的收藏价值主要集中于刀剑热处理与锻打工艺,如果刀装太过于豪华,而刀剑的热处理与锻打工艺并没有特色,那么收藏意义就不会很大,只能算“工艺品”。对于工匠来说,检验手艺的高低,并不是通过“大神刀”来显示的,越是简单的工艺,越是难做。小刀比长刀难做,双刃比单刃难做,做刀剑最考试的其实是工艺是全钢双刃小刀。现在国内找几个,真正能纯靠手工锻一把象样点的全钢双刃小刀(不退钢火,经久耐用,就这么简单),都是很难办到的。(纯手工锻打与热处理工艺,其实基本快没了)
4.国内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少之又少。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生产力,国家大力提倡“大炼钢铁”,把能炼钢的原料全部扔进了熔炉,导致大量古董被毁灭,其中就包括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刀剑、近现代刀剑;即使在“大炼钢铁”时期“幸存”下来的刀剑,也被“文革”风暴一扫而光了。文革前中国有大量中外刀剑收藏,文革期间,遭到销禁。仅北京在那个时期就在军事博物馆的广场上将收集来的上万把刀剑,用电气焊当众全部烧断,使目睹这一场面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在国内的刀剑收藏方面,陷阱非常多,赝品铺天盖地,而且非常昂贵,收藏经验少的人还是少碰为妙。
第二个原因:在留存下来的国内刀剑收藏品中,以明、清两代的刀剑居多。但由于许多商贩与收藏爱好者缺乏专业保护知识,误认为越残缺、锈蚀的刀剑就越彰显古董地位,使古董刀剑得不到保护;而有些商贩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在本已磨损的刀剑上加工,画花纹,以此瞒天过海。也因此,国内值得买的刀剑更加少得可怜了。
第三个原因:现在不少人很看中名气与豪华的刀装,而不重视真正的工艺水平。中国传统刀剑工艺基本已经失传绝种,一般水平也就限于钢刀,纯钢、柔钢、青钢、宝刀工艺都失传了。刀剑的收藏价值与刀剑工艺有关,与名气无关,与当时人们的炒作也没有任何关系,价格与价值不是一回事情。
中国刀剑在清末就逐步被热兵器所取代,到了民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刀剑锻技艺逐渐失传,再加上破四旧,十年文革,失传殆尽。现在的所谓中国刀剑,大多打着恢复古法的旗号,大肆渲染,其工艺性大大提高,实战性让人质疑。谁都只知道,古代刀剑,那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名望,是士兵战胜对手,保存自己的利刃,不是广而告之打出来的名望。
中国古代的刀剑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由于封建统冶者推进儒家学说,不重视科技与技术的发展.加之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劣根性,技艺高超的匠人,往往只落得器藏于家的下场。
“一招先吃遍天,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过去的人思想相当保守,老师往往也有留一手的旧例,基本都是单传,传男不传女。其实传人与非传人学的东西都差不多,只是诀窍和要领,老师不会当时就给你点破这层窗户纸,等他入土的那天,才会把这层纸给你点破,这时你才涣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原来就这么简单)。这种传授技艺的方式是很脆弱的,一旦有什么变故动荡,立马失传。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老师也怕手艺错传了人,到时引火烧身,比如武术里面的轻功与暗器,古代都有真实的记录,可是老师都不敢往下传了,就是怕坏人学会了去干坏事。真有手艺的老师傅也不会随便给别人做刀剑,良器落到有眼没珠人的手里,纯粹是污辱了手艺。
再者,铸刀剑有着复杂的,繁琐的工序,差一到工序,或一道工序做的不到位,出来的刀剑,那就差许多。 唐代的锻铸刀剑之技艺,在中国早十八辈子失传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都在学习模仿,日本的武士刀的锻铸技术。 中国刀剑,目前的工艺水平没有过人之处,不只算不上世界级名刀,还远不如周边的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制造的刀剑精良。
今天的刀剑工艺,也犹如一人在画古画,你临摹的再象,那也是临摹模仿,其用的笔墨纸砚和颜料,也不是当时的人所用的,难怪那些保存至今的古壁画,都不惜血本的加以保护,就是因为今人,无法按照原来的标准复原,毁坏了就永远没有了。中国刀剑工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们经历千辛万苦,集数代人的经验而成,同属于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瑰宝。中国刀剑技艺普遍没落,不少工艺绝活已经完全绝种,急需发掘与保护!留住传统文化,才能留住中华民族之根呀!
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有两个高峰,一个直接衔接了青铜器的最高峰,也就是东周到秦这段时间,另一个则是南北朝到唐。而从第一个高峰到第二个高峰之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文化能与匹敌. 第一个高峰的象徵物,是剑,第二个高峰的象徵物,则是刀。无论是剑或刀,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剑。
前期:青铜时代
1) 这时代青铜剑形式已成熟. 复合剑的最早出现 --- 这些兵器是用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 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 以制刃坚硬, 脊柔的剑, 防止易折断.
2) 广泛用防锈化学物 (copper sulphide) 来防止剑表面生锈.
3) 最早铁和钢剑的出现.
4) 世界最早的冶金书 <<考工记>>, 描写了青铜剑的含铜含锡成分.
战国时代 -- 中和晚期 (350BC - 221BC)
1) 钢剑越来越长, 1 米以上, 剑柄长, 可双手握.
2) 青铜剑也越来越长, 达80 厘米 (以前长度, 60 厘米以下).
秦朝 (221BC - 207BC)
1) 青铜剑达90厘米长, 长剑柄, 可双手使用.
2) 广泛用化学物品 (chromium oxide) 为青铜剑防生锈保护层. 这是在公元前700年发明的,失传2000多年. 20世纪的30和50年代, 再次被德国和美国人发明.
中期:钢铁时代
汉朝 --- 初和中期 (206BC - 0 AD)
1) 钢剑长度达1.2 米.
2) 青铜刀与钢刀的广泛实用; 钢刀跟钢剑一样长.
3) 复合钢铁 (例如: 包钢夹钢) 和淬刃技术的出现. 此制法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4) 反复锻打钢铁技术 (用来除掉杂物, 使在钢内的炭分散得更平衡) 慢慢成熟. 到了汉朝中期, 就成为著名的百炼钢技术. 此制法也将成为中国刀剑后2000年的独特风格.
(在战国,就已经有了 6、70厘米长的铜剑,而在登峰造极的西汉,这项记录更突破了 1.1米。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现树立了剑之地位的春秋战国之交,剑的长度也在逐步延长。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修长。剑的不断延长,问题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长的骑兵更是迫切需求专业的劈砍兵器。环首刀兴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西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存完好,刀身与刀柄同等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东汉时期出土实物十分丰富,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相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化,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仍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0ded14951215662e5a544b3bfb461.jpg[/img]
5) 环首刀剑的出现.
环首刀崛起于西汉,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环首刀是从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约西元前一百多年,属西汉初期。这把刀保留完好,刀身与刀柄等同宽窄,刀尖由刀背向后呈半圆形斜收,环首包缠金片,外带刀鞘。东汉时代出土实物十分丰盛,形制与刘胜墓的全部雷同,只有少数的刀引进了剑的剑格,环首的造型也微有变更,有的刀身上沿着刀背开有血槽,其余部分则一直没有改变过,直到隋唐时期环首刀依然保持了最初的形制。
环首刀是一种优质的高碳钢刀,很多刀身上都刻有"百练(炼)清(精)刚(钢)"等字样,刀身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并且使用了复合结构刀身{即芯铁软,有弹性,皮铁硬,硬度极高的竹子形结构}和当时最先进的敷土烧刃法(部分硬化法),所以刀身极其坚硬而又弹性,韧度极高,猛力劈砍时能很好的吸收应力而使不致折断(后来被日本人学去加以改进并发扬光大,锻造出了驰名中外的日本刀)。这在铁铠大量使用,骑兵日益发展的时期,无疑是最精良的近间隔搏斗兵器。所以,在东汉末年环首刀彻底代替了长剑)。
环首刀剑的出现.汉朝---中到晚期(0 AD-220AD)1)钢刀广泛运用,青铜刀剑钢剑被淘汰.2)重复锻打钢铁技术成熟,成为三十,五十和百炼钢技术.数越高,品质越好.技术传流到潮鲜.3)最早期的青铜刀和钢刀流入潮鲜日本.唐刀的锻造应该承继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日本刀固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跟着战争的锻炼,姿势和锻造也发生了宏大的变化,经过安全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分,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度,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异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恰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复合式锻造技术,因为应用资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范日本特点的冷兵器。
汉朝 --- 中到晚期 ( 0 AD - 220AD)
1) 钢刀广泛运用, 青铜刀剑钢剑被淘汰.
2) 反复锻打钢铁技术成熟, 成为三十, 五十和百炼钢技术. 数越高,品质越好.技术传流到潮鲜.
3) 最早期的青铜刀和钢刀流入潮鲜日本.
唐刀的锻造应该承袭了汉朝发明的“百炼钢”技术,刀刃的锻造也是采用复合锻造。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匠开始研究更加好的锻造技术,由于日本本土的资源匮乏,铁矿和高温燃料的不充足,钢铁的性能受到限制,为了解决刀刃锋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时具备非常锋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适当的弹性,日本刀开始采用复合式锻造技术,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质不同,在淬火的时候金属内部产生的应力不同,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如今对我们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样本。障刀和横刀:从史书记载来看是侍卫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和唐长乐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昭陵六骏的“飒露紫”中丘行恭佩刀来看,横刀无环手,比仪刀短,手柄的柄头是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由于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的还原横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传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横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横刀佩带范围宽,应该是大量生产和制造的兵器,手绳从仪刀的环挪到刀柄中间,是为了防止刀脱手后的工艺,这样的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唐刀中的仪刀和横刀发展成为以后的佩刀,仪刀向东流传到高丽和日本,并进化成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则成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后的演化中成为宋掉刀,其中变化出的来数种长刀都为后世流传。
4) 最早期出现鲛鱼皮用来盖宫廷内使用的刀剑柄.
三国早期 >> 隋朝末 (220 - 618)
1) 百炼钢技术继续流传.
2) 中国人又发明了用烧土来淬刃, 造刃文的技术. 不知何时, 应该是在汉-- 隋时期.
3) 隋朝初, 最早期出现切刃造和高造的刀形状.
4) 最早期从印度和中东国家运来的镔铁 (wootz damascus) 兵器.
唐朝 (618 - 907)
1) 唐朝中, 最早使用圆或四方形护手.
2) 唐朝中, 刀柄有环越来越不广泛使用.
3) 大量唐刀运入日本.
4) 许多中国潮鲜的铸剑师抵达日本, 把中国铸剑技术传下:
a) 复合钢铁 (例如包钢夹钢) b) 切刃造和高造的刀形状
c) 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
d) 反复锻打钢铁 -- 名为百炼钢技术
后期
宋朝 (960 - 1279)
1) 宋神宗建设兵器监督部门, 来鉴定兵器制法准确,品质合格.有关部门编写了<<军器法式>>, 把书分给各兵器监督, 作为参考.
2) 宋神宗在公元1072年推广使用新形斩马刀, 来对付北方敌军的铁骑. 斩马刀刃长3尺, 柄长1尺, 是一把双手握的兵器,专门砍穿铁甲的敌军和马. 明清朝代一直广泛使用.
3) 刀柄有环, 再次广泛流传.
4) 昂贵的中东和日本宝刀流入中国. 富有的高官,学士,商人等收藏.
5) 宋朝末, 蒙古军攻日本两次, 蒙古军用的刀 (多数是中国和潮鲜制) 被日本人认为比日本刀壮, 刺激他们制刀背更厚, 刀前锋更大的日本刀新形式.
元朝 (1279 - 1368)
元朝工部在中原建立了镔铁局,专门负责炼制带错金花纹的镔铁器。
1) 蒙古弯刀流入中国, 成为明清朝代的柳叶刀和雁毛刀. 军人和民间广泛使用.
中国刀剑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1a811495121568828e14d78595dcf.jpg[/img]
明朝 (1368 - 1644)
1) 明初, (damascus twistcore) 花纹钢技术流入中国. 推算是从东南亚国家传来.
2) 当时, 用烧土来淬刃并不普遍, 铸剑师看来多次运用无烧土淬刃技术.
3) 明中晚期, 铸剑师因为薪水低, 管制不严, 而制品质下级的兵器. 抗倭寇时, 刀比不上倭寇用的日本刀. 抗倭名将戚继光采取强烈措施, 命令铸剑师制品质更好的兵器.
明刀始终与倭刀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中国刀剑在锻造结构上有着致命的缺陷,中国的传统锻造方法自宋以来以夹钢为主,刃体结构为刀体软,刀刃硬,硬度有余,弹性不足,在格斗中无法有效的消除应力,而热处理方面,倭刀运用的是从中国学习但经过改进的“敷土烧刃”法,这样倭刀的刃口硬度极高,而刃体相对较软,并且倭刀的锻造结构类似于中国的包钢,是坚硬的皮铁包裹着柔软的,有弹性的芯铁,属于竹子{外硬里韧}形结构。所以单纯从武器方面比较,倭刀普遍要比中国刀质量要好。
明早期高级别刀剑的旋焊工艺已经相当成功,当时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从中西亚传播过来的大马士革刃的制作方法,同时予以改进,出现了旋焊嵌钢和旋焊马齿夹钢等工艺。而且明代一直保持包钢工艺,只不过多在贵重刀剑上使用。
明代刀剑,实在优越于前朝,亦不输于西亚东洋。如果不是火器的普及和西洋近现代科技的发达,明代刀剑完全可以发扬光大,继续并创造钢铁兵器的辉煌。奈何明代晚期,封建社会已渐走向衰败,国之兴亡,根源在政治,取决于科技,彼时彼刻,大势已去,实非刀剑所可以回天也!“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这首《渡易水》是明末民族英雄陈子龙(68)一生中最后的绝唱,也是明代钢铁刀剑悲壮命运的真实写照 。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5841495121570ade86ed7f2687ee.jpg[/img]
中国刀剑
4) 日本刀大量输入我国.
5) 中国刀, 受日本刀影响, 再次运用隋朝发明的高造刀形.
清朝 (1644 - 1911)
1) <<皇朝礼器图式>>, 讲解各品官员戴刀和刀装的特征.
2)牛尾刀在晚清出现, 在民间流传使用, 军人无用.
清国中期在刀剑制造业,包括金属的冶炼加工、钢铁的折锻覆合和刃体的热处理淬火均已经运用娴熟,清中、早刀剑刃形多样,普遍采用刃锋嵌钢和三面夹钢工艺,刀身经反复折叠锻打后,刀刃坚硬锋利,刀身弹性较好。其中工艺特别优异者更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材料,折锻旋接成表面形成各种美丽花纹的刀身,即旋焊刀。 而且,就世界范围而言,十八世纪中叶,欧洲进入西方工业革命阶段,其炼钢工业迅速发展,至十八世纪末即乾隆期结束之际,以纯钢制造的欧洲刀剑在品质和功能上已经超过大部分清国刀剑。清从立国到覆灭,冷兵器亮点不多,但乾隆自用刀剑却是个例外。乾隆自用腰刀、宝剑,是清国冷兵器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又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工艺水平。根据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共命令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了四批带款识的自用刀剑。
在将要结束的封建社会末期,在冷兵器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这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冷兵器的回光返照吧,但是冷兵器不可避免的走向消亡。
中国近代兵器
近代冷兵器本没有什么研究的余地,只因冷兵器已经渐退战争舞台.近代中国冷兵器无非是仿制于东洋与西洋的指挥刀与刺刀而已.但在抗日战争中有两种武器砍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杀出了中国人气节.不可不提。
从上到下:1) 元朝蒙古弯刀 (雁毛刀和柳叶刀的祖先) 2) 明朝清朝雁毛刀 (刀直形, 靠近前锋就弯) 3) 明朝清朝柳叶刀 (刀形全身弯) 4) 清朝牛尾刀 (晚清老百姓用的刀, 军人无用) 5) 明朝清朝剑 (老百姓用的兵器, 军人少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e2651495122105fa6d93bacdeb515.jpg[/img]
青铜剑-巧夺神工的中国古代铸剑术
中国古代由青铜制成的剑身很薄,质地脆,很容易折断,只适刺杀而不适劈砍,因此当时人们把剑称为“直兵”。和秦始皇同时期的西方世界,还没有出现能超过30厘米的铜剑,而兵马俑里发现的那些古青铜剑,平均都将近1米长,至今寒光逼人。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b316149512166944ae2c9d8befdc3.jpg[/img]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c9dc1495121571d0e8fab9cf48d67.jpg[/img]
青铜剑-锋利和柔韧完美结合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望山的战国墓中发现一柄青铜剑,这把长55.6厘米、宽5厘米的剑呈现优美的流线形,擦去浮尘后,剑身通体装饰的黑色菱形花纹像星光一样闪烁,剑格以绿松石和极珍稀的蓝琉璃镶嵌出云纹和兽面纹,剑柄处刻着8个鸟篆体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虽在地下沉埋超过两千多年,出土时却毫不锈蚀,寒光熠熠,俨然有水溢冰释之感!
科学家发现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剑刃坚硬而锋利,剑心却有很强的韧性。这恰好印证了传说中的“复合剑”确有其物。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而用高锡青铜来制作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剑刃,再把二者用一种十分巧妙的卯榫结构连成一体。 众所周知,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即古人所说“三金”)的合金,其中锡是影响合金硬度的主要因素。含锡量高则性较脆硬,含锡量低则性较柔韧。就铸剑而言,要求剑坚硬而锋利,就须提高含锡量;要求剑柔韧不易折断,就须降低含锡量。 这是个很不好解决的矛盾,如无超卓的技术,就难以铸造出既锋利又不易折断的青铜长剑。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青铜时代,大都流行短剑而极少见到超过50厘米的长剑,古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和罗马莫不如此。在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从黑海北岸直至蒙古草原,曾盛极一时的所谓“斯基泰式”铜剑(中国学者多称之为“北方式铜剑”),更无一例外都是短剑,长度一般在30厘米左右。
那么,这把长剑是如何铸造的呢?《考工记》只记载了一句“黄白杂则坚且韧”,所谓黄,就是青铜,白就是锡,怎么个杂法?比例是多少最合适?这恐怕才是铸剑大师真正的秘诀所在。东周时代的铸剑师正是通过巧妙地控制剑体不同部位的含锡量,从而制出刚柔相济的青铜复合剑。可惜,纵然今天我们能够分析出它们的比例,却再也无法完全复制那种精绝的工艺。
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铜剑的长度继续增加,到战国晚期长约70厘米的剑已不罕见。战国末年居然出现了长达80~90余厘米的青铜剑,有机会去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你就可以看到那些至今表面黑亮、锋利异常的长剑,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欧冶子、干将、莫邪,这些铸剑师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到现在为止,流传于世的铜剑的表面处理工艺还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你可能观察到过,出土的那些战国铜剑表面都有一种深绿色和灰黑色,这可不是因为接触空气锈蚀的结果。这层表面,从它制造完成就是这样,虽经地底埋没两千年,却没有丝毫改变,更是没有一丝锈迹。可以肯定,剑表面经过了某种特殊处理,从而使剑体得到良好保护,并使表面具有更高的硬度(实验室的检测揭示,其表层硬度比深层高出许多,而且远超出普通铜剑的表层硬度)。
学者们推测这些剑铸成后,可能进行过特殊的表面处理,使器表生成一个复盖层,异常坚硬而不锈蚀,既显著提高性能,又起到防腐蚀的作用。但具体是用什么方法却始终无法确定,对其中一些铜剑的检测分析揭示,其表层组织中含一种叫三价铬化物的东西,但对另一些铜剑的检测分析却结果不同,其表面是一层土漆和二氧化硅所形成的高聚物涂层,即生漆漆膜。到底是哪种成分让这些宝剑历经几千年依然寒气逼人,至今还是个谜团。几千锤还要几百炼 。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be87149512157301853110baa7492.jpg[/img]
青铜剑两千年不折
秦始皇陵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却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异常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却不知为何。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ec2c14951215749b8fe390a579d8d.jpg[/img]
巧夺神工的中国古代铸剑术
(一)制范,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修整。制范以铜剑的器形设计为依据,而铜剑器形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规整而谐调、匀称而美观,则决定于制范是否精细。
(二)调剂,铸剑的材料是青铜,青铜是铜和锡或铜和锡、铅的合金。剂即剂量,指青铜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时写作“齐”。熔炼青铜之前,须根据合理的配比规律,对铜、锡或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调配,称作调剂。这是决定铜剑性能的关键环节。《考工记? 攻金之工》所记“金有六齐”,标明了六类铜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类为:大刃即剑;叁分其金而锡居一,指青铜合金作四等分,铜(金)占三分(75%),锡占一分(25%)。《 考工记》“六齐”只标明了青铜合金中最主要的两种成分——铜和锡,而铜实物中常含有少量铅及其他一些元素(铁、锌等),因之,六齐的铜锡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铜合金中铜和其他非铜元素的比例。研究者对如此配比的铜剑作了机械性能和硬度试验,证明其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三)熔炼,原料调配停当后,将之装入坩锅炼。熔炼的目的是将铜、锡、铅等原料熔液体,同时也进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杂质,如附着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铁等其他金属元素,使合金精纯。《考工记》对此有较详记述: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产生。
(四)浇铸,将熔炼成熟的青铜液体浇灌入剑范,俟其冷却、凝固,铜剑就成形了。
(五)加工,范铸出来的铜剑仅是一个坯件,卸去铸范后,还须进行如下的修治加工: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装饰,如在铸成的花纹沟槽中镶嵌琉璃、绿松石,或嵌错红铜丝、金丝、银丝,甚至进一步在器表刻镂花纹;装置附件,配齐剑具;砥砺开刃。
千万别忘了淬火。 否则,你铸造的“宝剑”跟古罗马剑一样得刺一下踩直了继续用
(注:青铜剑技术已经失传)
钢铁时代-汉唐雄风
百炼钢
“百炼钢”技术:这是人们在打制器物时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质量有很大提高。
这一招被铸剑师发现后,剑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于是,从战国到汉代,层数越来越多,战国末年的铁剑没有叠锻,而到了西汉初期叠锻在20次左右,一直到东汉建初的“五十炼剑”,东汉晚期更是出现“百炼”剑。可以说,繁复地加热折叠锻打是中国古代制造优质钢铁刀剑的基本方法,这一技术在汉代随着“百炼钢”工艺的出现而臻于成熟,后来直至明清时期一直得到保持。不过,由于考古学家至今还没发现多达百层的剑,古人所说的“百炼”究竟是实指加热折叠锻打的次数或规格,还是虚泛的夸张之词,学者们也没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到了南北朝,由于重甲骑兵的流行,对钢的需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綦毋怀文发明了更高级的灌钢法,将含碳量高、熔融状态的生铁和含碳量低的熟铁合炼,使碳分逐渐扩散、趋于均匀,最后成为合碳量较高的优质钢。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分及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质量。因此,灌钢法可以减少造钢刀时的反复折叠、锻打的次数,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淬火技术的发展
淬火操作起来要拿捏好火候,可真不是那么容易的。烧热的温度、冷却的程度、水质的优劣,甚至装水的用具,都会影响最终的淬火效果,淬得不够,剑锋不硬,砍下去立马卷刃;要是淬过头了,剑身会变得非常脆,可能经不起什么碰撞就断了。
从春秋到魏晋南北朝,铸剑师都没啥特别的好办法,直到南北朝后期,他们才忽然灵感迸发,发现了两个妙招,一个是“水不同则剑质不同”,开始讲究对淬火用水的选择。据文献记载,三国时的名匠蒲元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剑3000把,他认为“汉水纯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因而派人到成都取蜀江水,有一人途中把水洒了,就从半道的涪江中取些水补上,蒲元试用后马上识破,并严厉地指出涪水不可用。又比如晋《太康地记》说:“汝南西平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也反映了对淬火水质的认识和选择。另一个招数有些不雅,不过很管用,就是用特殊的淬火介质(比如尿、油等等)。如文献记载,北齐的綦母怀文造剑,“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由于牲畜的尿中含有盐分,用含盐液体作冷却剂,钢的冷却速度比水淬快,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刚硬的性能;而用动物油脂作冷却剂,在温度低于30℃时,冷却能力较弱,大约只是水的1/10,钢的冷却速度比水淬慢,可以得到比水淬更强韧的性能,还可减少淬火过程中的形变。
根据《楼兰宝刀秘籍》记录,还有双液淬火法,以及油淬,水浴淬火法等。
(注:百炼钢技术已经失传,古代淬火技术其实也失传了)
唐刀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f6e1495121576653dd2def5291fb.jpg[/img]
唐刀的锻制
唐朝横刀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再加上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
当然,在材料方面,唐代的中国人依然下了很大的心思。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材——印度乌兹钢,即我们所熟知的大马士革钢(当时被称之为镔铁)。出现了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9bab14951215772b950d8f75e13a4.jpg[/img]
陌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亦称“斩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
仪刀
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明显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明显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 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现在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和日本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80641495121579f4e4b945610416f.jpg[/img]
唐刀与日本刀
自公元6年开始,日本人从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传入炼钢技术。日本刀匠从中国学去了覆土烧刃、包钢以及淬火技术,成为日本刀后1200多年的基本造刀法。不过日本工匠在学习制刀的过程中也使得日本刀与唐刀有了不同,最明显的差异便是唐刀均为直刃,但东传日本之后却开始变弯。这是因为日本虽然学到了锻造刀剑的方法,但是却未能学到高温熔炼的技术,因此要炼制均质的刀剑就非常困难。为克服这一问题就必须应用”折返锻炼”的技术,也就是将钢材反复折迭、重回焊接,只消重复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层的钢材 (2 的 10 次方);层次愈多,钢材中的碳和各种成份就会更加均一,铁晶体也会更细致,制成品的强度亦会较高。
在“折返锻炼”期间,不断的锤打会令钢材中的大部份杂质化为火花飞走。杂质是钢材的“强度弱点”,损害往往由“强度弱点”开始,慢廷至材质的整体,成为全面的损坏。“强度弱点”的数目愈少,慢廷破坏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所以,钢材愈纯净,其强度和韧性就会愈高。
“无心插柳柳成荫”,日本人很快在作战中发现弯曲钢刀的好处,尤其在骑兵砍杀中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弯曲的造型便成为主流,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在日本一代代刀匠的改进与发展之下,成为今天世界知名的日本刀。而中国的钢刀制造工艺在唐代之后便开始衰落,最终被日本所赶上并超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注:唐刀技术已经失传)
镔铁
镔铁 (fagoted iron):古代的一种钢,把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处理,可见花纹,又称“宾铁”。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六说,镔铁有旋螺花、芝麻雪花;常用的腐蚀剂为金丝矾,又名黄矾(硫酸铁)。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也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元朝工部设镔铁局,明代新疆、山西都产镔铁。古代中近东、南亚有花纹的钢器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印度乌茨(Wootz)钢为原料制成;一种以高碳钢和熟铁叠打而成。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55所说镔铁“以诸铁和合”,当指后者。镔铁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镔铁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 (参考书目 张子高、杨根:《镔铁考》,《科学史集刊》第7期,科学出版社,北京,1964。)
花纹钢
花纹钢:所谓花纹钢,实际上是组织和成分极不均匀,并且变化陡峭的钢铁集合体;这不同的组织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光学性能。在自然光作用下,铁素体部分,或说低碳部分颜色往往较淡;珠光体、马氏体部分,或说高碳部分颜色往往较深. 若在同一器物中造成了一薄层含碳较高,一薄层含碳较低时,相应地就会出现一层颜色较深,一层颜色较淡的现象;它们黑白相间,明暗相映,便构成了所谓的花纹。在这里要提到的是源于此法,一直流传下来的刀剑,最具明显特征的是——马来西亚的”克力士剑”。折叠花纹钢是我国古代工匠用特殊工艺锻造出来能显示花纹的一种铁碳合金,但在国内已经失传。
由于花纹钢存世较少,现代的一些奸商便用铁加镍或其他明显与钢有色差的金属焊接,这在真正的意义上不属于花纹钢,只是一种作假的手法。在以花纹钢制成的刀剑中除去欧洲的旋接花纹钢外,以卷云纹最为珍贵,这类刀剑在中国明间亦有收藏。
“异光花纹”,指剑刃上呈若隐若现的岩状纹或松针状纹或珍珠状或流泉状纹或云朵状纹等等。即所谓“龟文漫理,龙藻虹波”。这种花纹,非钢针镂刻、化工浸蚀或锤击磨砺而成,乃剑身经百炼淬火自然炼就,磨之不去,“扪之无垠,可视而不能触及,可摄影而不能拓摩”(杨泓《中国兵器史稿》)。香港剑术传人赵从武谓:“古代花纹宝剑的价值,在世界上有甚于其他艺术品。铸炼花纹花剑,是东方民族的独特秘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迷惑了西方冶金家。东方的花纹宝剑,十分坚韧锋利,非西方刀剑可相比,难得的是剑刃上有美丽多姿的花纹,西方专家一直想仿制花纹剑,以今天的科技,还是不能成功。”(1986年6月15日香港《新晚报》载:《绝世的艺术品》)
(注:中国古代花纹钢技术已经失传)
旋焊
旋焊是古代中国花纹刃(花纹钢)技术的一种,常见的有:旋焊而成旋焊嵌钢、旋焊马齿夹钢等等工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兵器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佼佼代表,而刀剑之上所显现出来的锻造纹理便是其中一绚丽之精彩。
中国古代刀剑锻造博大而精深,目前所见有团打、流水、旋焊、马牙(马齿)等,也有个别另类这里不做叙述。
团打:这是一种非常大众的折叠锻造,相对工艺比较简单,省工省时,适合于大批量制造,所呈现纹理较粗犷,多似绵延山峦,刃口夹钢清晰可见。
流水,流水分粗细,多在锋尖处有折返,这也是判断此种锻造纹理的刀剑刃体是否有折损残缺的参考之一。流水粗者均匀流淌于刃身,细者多集中显现于刃体中间部位,也有于刀剑刃体间出脊而去者。流水纹理舒展顺畅,确似潺潺流水。同时还有一类纹理,如水中几朵涟漪荡漾,均匀分布于刃体之上,有称之拇指纹。
旋焊,此为现代词汇,为一概括称呼。旋焊的花纹并无固定,似羽毛、似鱼肠、似菊花、似天梯,不一而同。旋焊也是一种折叠锻造,但它呈现的锻造纹理非常具有规律性,所呈现花纹绚烂,极具欣赏美感,这其中与工匠的锻造技法有很大关系,而锻造刀剑所用材料也有相当影响。至于传说中的镔铁是否即为旋焊,现在依然云遮雾罩,这里节选两段古籍记载,供参考研判。其一为宋人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篦刀一,其铁皆细花文,云此乃银片细剪,又以铁片细剪如丝发,然后团打万槌,乃成自然之花。另一记载为明人曹昭《格古要论》:镔铁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值过于银。何种旋焊花纹为镔铁,只能依各人理解了!
马牙,在清陈克恕《篆刻针度》中这样描述:用牙,头发及硝各烧灰等分,酽醋调画刀口如锯牙状,号马牙钢,磨砺不与余铁同鳞,为独坚也。依文判断,马牙应为烧刃淬火的产物,是刀剑刃体锻造整理完毕后对刃口的热处理,而非传统简单的夹钢、嵌钢。现所见实物中,马牙形似尖尖獠牙,整齐排列于刃口,刃体多为流水锻造纹理。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a07f14951215801309094959db489.jpg[/img]
古代中国刀剑艺术
中国的铸剑师们在过去的20个世纪中精巧地制作了兼有如下特性的刀刃:一个坚硬而且耐用的刀锋。 一个有弹性,能承受打击而不坏的刀身。 在一把刀上,这些特点是互相排斥的。坚硬的钢易碎。有弹性、有弹力的钢是柔软的,并不能保持刀锋的锐利。中国的铁匠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坚硬和柔软的钢相结合。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能做到这一点:
(1)其中一种叫“包钢”。以坚硬的、含碳量高的钢制作锐利的刀锋外表,在横断面上,像一个“V”字型的装入一个软钢的核心。作为核心的金属经常被折叠以提高强度,或者用锻造的铁来分层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一个包钢的刀刃必须由相当厚度的硬钢套子做成,不然它将在多次的打磨后失去硬度。
(2)一个更普遍的锻造刀刃的形式是“嵌钢”。一个含碳量高的刀锋作为核心,由两块软钢作成的表皮相夹而成。表皮是由交替叠起的铁和钢做成,从而使刀刃在打磨的时候表面上形成一种图案。一个熟练的铁匠能巧妙地处理分层,除了增加刀的结构上的强度外,还能做出很美丽的图案。
(3) 最后一种主要的锻造方法是西方知名的“旋焊”。它是由硬钢和软钢形成的双杠做成,在加热和锤击之下焊接成一个简单个体。当锻打和打磨擦亮的时候,其表面将出现如长着羽毛,星型或者漩涡状的形状排列。( 备注:对于此处的说法,笔者不能苟同,此处文章的说法与笔者家传《楼兰宝刀秘籍》所记录“旋焊”工艺,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笔者家传《楼兰宝刀秘籍》来源于元末明初,故应当认为是有相当的客观真实性。 )
其次,中国的铁匠显示相当独创性的地方是在以液体中加热和淬火的方法锻造刀刃。这种技术几乎遍及所有的刀刃制造地区。中国是少数发明与整个刀刃相区别地加热处置刀锋技术的地方之一。这种方法增加了刀刃的强度和切割能力。日本人利用中国和朝鲜移民铁匠的技术,把它发展到最高的水平。
中华自有绝刃在-楼兰宝刀
楼兰宝刀简介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1d3e1495121582b0ddb38cd005a61.jpg[/img]
楼兰宝刀秘籍
楼兰宝刀秘籍:此为数代人的心血,纯正中华传统刀剑工艺文化瑰宝刀。 通过对于祖传秘方的长期大量的研究,古代的宝刀绝非刃口精细,才会锋利,其性能真正的奥秘在于刃口细小的锯齿,不用开口过细,咬合力就很大。在古书中所记录的,宝刀能锋利无比,又能切硬物,并不是艺术夸大。宝刀的咬合力大,刃口不必开的太精细,又削也又能砍。如果材料得当,如选用wootz(乌兹)、铁英、毛铁、陨铁,并采用500年历史的祖传秘方《楼兰宝刀秘籍》,其吹毛断发、空中削丝巾等性能,绝非夸张。
英吉沙小刀汗-楼兰宝刀!此种工艺名为旋焊,500年一代传一代,没有断代史,仅在(梦回楼兰)家族内部秘密流传,多年来秘不示人,其工艺独一无二。为了宏扬中华传统工艺文化,同时为了将英吉沙小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特意承现家传绝技,以示中国传统刀剑工艺文化并不弱于世界三大名刀!
旋焊其工艺特点是:
(1)刚柔相济,锋利无比,由于采用秘方热处理,内部产生了作用,形成了钢结晶,其刃口暗藏微小的锯齿。此工艺绝不是为了花纹而花纹,性能极出众!
(2)小刀不是太精开刃,就可以做到刀甩干毛巾,甩干衣服。另外刃口虽然锋利,硬度却不低,同时可以削钢管不伤刃,又能甩毛巾,削硬物不伤刃口,只相当于打磨刃口,越削硬物越锋利。
刃口保持度好,经久耐用,并非一次性。经久耐用。不象别的刀剑,钢火没做好,开始性能超强,经不得久,刃口受损,再磨就会炸刃、掉钢。
(3)同时可以削硬物,比如钢管等物
削钢管后,刃口不伤,仍然可以甩毛巾。由于金相结构好,刃口暗藏细小锯齿,精开刃后削硬物,只相
当于打磨刃口,越削硬东西,越锋利!不象普通夹钢、包钢、所谓的花纹钢等工艺,为了追求锋利
度,与漂亮的外表,刃口过细,硬度太低,只能削软东西,不能削硬物。
镔铁宝刀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其性能绝不是空穴来风!镔铁刀剑的锋利度,远胜于普通的夹钢、包钢. 旋焊工艺并非一种,种类很多,变化无穷,只是已经全部绝种断代,就算动用高科技手段,也无人能破解其奥秘。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8c81495121586931e4314d78f96e.jpg[/img]
楼兰宝刀最高奥义-不死鸟的传说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ffb14951215843704751b8a42fce.jpg[/img]
楼兰宝刀
安卡(ANKA):传说中不死的神鸟
阿拉伯传说中的安卡(Anka)和其他不死鸟一样会在寿限将至时,获得新生,它们的寿命约为1700年。安卡的体型巨大,足以载动一头大象,最初被认为是神的完美的创造物,但在后来的传说中却成为一种邪恶的生物,捕食所有的生命,有时甚至会掠走儿童,于是犹太教徒们大肆猎杀安卡,使这种巨鸟最终灭绝。
罗马诗人奥维德对不死鸟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它生物衍生而来的,只有一种例外,它们可以再生,亚述人称之为不死鸟(Phoenix)。不死鸟并非靠花草果实维生,而是以乳香为食,在降生五百年后它会落在棕榈树顶端的橡木枝上为自己搭建一个巢,然后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没药等香料,衔入巢内,垫在自己的身下,当它呼出最后一口气后会悄然死去,此时从它的身体里将飞出一只新的不死鸟,同样拥有五百年的生命。等这只不死鸟长大到有足够的力量时,就会把父母的巢从树上升起,衔往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城,放在太阳庙里。这个巢是它的摇篮,同时也是它父母的坟墓。”
正如奥维德所说,不死鸟的记载源自亚述人,不过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神话,例如中国的凤凰、日本的Ho-oo、俄罗斯的火鸟(Firebird)、埃及的太阳鸟(Benu)、美洲的叶尔(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等,所有这些鸟都有死而复生的特点(寿命分别为500年、540年、1000年、1461年、1700和12994年不一),而且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提到不死鸟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诗人、《神谱》的作者赫西奥德,最早详细描述不死鸟的人是希腊历史学家赫罗底特斯,他说:“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它,只是在绘画中见过,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黄色的,一部分是鲜红色的,外形像一只巨鹰”,而且还拥有美丽的歌喉。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adff14951215870962f6d114fa81b.jpg[/img]
楼兰宝刀
到了公元四世纪以后,不死鸟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传说寿限将至的成年不死鸟会在巢里自绝,三天后将重新升起,像基督一样复活,此时的“不死鸟”已经拥有了“永生”和“死而复生”的象征含义。罗马科学家普林尼在写给罗马参议员马尼利亚斯的一份材料中曾经提到不死鸟的再生,他说死去的不死鸟的骨头里会生出一只小蠕虫,这只虫最终成长为新的不死鸟。
有人认为不死鸟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爱干净的鸟类,它们为了杀死身上的寄生虫,将翅膀放在火堆的烟上熏,见者误以为它们是从火里诞生的。
楼兰宝刀最高奥义,也称为不死鸟的传说.据传说,楼兰宝刀到了最高层次,刀不用磨刃口,越削砍越锋利.如果刀身完全损坏,还能和不死鸟一样,在烈火中重生.此为楼兰宝刀最高奥义.传说固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最高级别的楼兰宝刀"能够空中削丝巾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坚韧的碳铁和柔钢材料,混合使用造就了其的柔韧和锋利.由于年代久远,此种工艺已经失传了,目前正在尽最大努力让此种绝技还原.
保护传统工艺文化,留下中华民族之根!
中国传统刀剑工艺与世界级名刀比较,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但也应当看到传统工艺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由于不适合市场,几乎是苦苦挣扎。没有得到任何技术、资金支持,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地位低下,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与支持。日本刀剑匠人可以衣食无忧,一门心思去铸造世界级名刀,而且我们这些搞传统工艺者,每天却要忙于生计,只能在业余时间做业,精力有限,无法在工艺上进行科学研究与提高。
希望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认可,不要等这些传统工艺,全成了工厂里的量产现货,砂轮半手工商品的代名词,我们才知道去珍惜!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犯罪!
中国刀剑,虽然是世界刀剑发源地,并催生了世界三大名刀,但是其水平一代不如一代,断了续,续了断。现如今,中国刀剑工艺不但不入世界名刀之列,也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中国刀剑工艺为什么会断代绝种?由于古代中国统冶者推行儒家学说,竭力打压“平等爱民之说”,推行封建门阀制度,维持腐败的统冶,不重视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全在外国发扬光大,最后中国的国门叫外国人的火炮轰开了。中国人的刀剑技艺,催生了世界三大名刀,本身的刀剑工艺,却完全绝种,并不为国人所知。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中国人自己身上-民族劣根性。高超的技艺,往往不被世人所认可,只落得器藏于家的结果,等到其完全绝种,人们这时可能才会觉悟,这时此种工艺的身价才会得到认可。这是中国文化的可悲之处呀!
传统工艺制作的英吉沙小刀,产量低,工期长,价格高,得不到市场认可。基本处于守着传统工艺,器藏于家,等着其绝种断代的状态,得不到任何财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目前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影响,伴随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改变,手工作坊式生产深受到市场的商业化模式冲击;加之传统工艺过去只限于家族内部传承,到了现在后继乏人,民族技艺普遍没落,不少工艺绝活已经完全绝种,急需发掘与保护!留住传统文化,才能留住中华民族之根呀!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64b714951215891fc80716d404820.jpg[/img]
简谈刀剑的品质
关羽年轻的时候,武艺超群,只恨没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大刀使用。于是他将附近几个庄上打造兵器手艺最好的师傅请到关家庄计议,为他打一把最好的大刀。其中一位老师傅问:“不知关壮士要哪一等的大刀?”“ 有铁刀、钢刀、纯钢刀、柔钢刀、青钢刀、宝刀六等。铁久炼成钢,钢久炼柔纯,再炼成青,更炼成宝。一般人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至于纯钢刀,打造十把要坏九把,柔钢刀,打造百把要坏九十九把,至于青钢刀、宝刀就算世间稀有的珍宝了。”听完后,关羽就说:“关某要把宝刀。”师傅们听后都摇头吐舌。但由于关羽的“不管打坏多少把,都由我一人承担,不少分文。”
炼刀过程不是很顺利,当炼到最后一火时,天已黑了,一轮皓月当空,突然炉火迸出雪亮的毫光,直射天空,老师傅大喊:“快躲开刀要炸了(我搞不懂)!”这时天上有一条青龙经过,被毫光击中。毫光斩了青龙,随即退回刀内,龙血染了刀头。刀没有炸——而青龙偃月刀则炼成了。
在那崇尚武力的烽火乱世,这样的战绩,青龙偃月刀的持有者无疑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就是关羽。 英雄的故事总是百世流芳,于是,青龙偃月刀和逝去的关羽一起,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人与物的神话。
美丽的传说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刀的品质分类:铁刀、钢刀、纯钢刀(精钢)、柔钢刀、青钢刀(镔铁、花纹钢)、宝刀(wootz陨铁刀)。 铁久炼成钢,钢久炼柔纯,再炼成青,更炼成宝。一般人只会打造铁刀与钢刀。上品精钢刀,钢色纯正,煅打而成,其质感如同钢中美玉。精钢刀百炼成钢,削铁如泥;柔钢刀,柔可绕指。”至于青钢刀(镔铁)、宝刀是世间稀有的珍宝,极难得到。 花纹刀剑的纹理根据表面上光滑度,可分为平面纹和糙面纹。 目前能见的通常也只有铁刀与钢刀,纯钢(精钢)难以见到,就算见到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是她认得你,你不认得她。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6e21495121642e6557c5f8376c0e.jpg[/img]
刀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矛盾的结合体,它不断的挑战人的智慧,运气,材料和工艺的极限!但并不神秘!好刀选择钢材上要的不是硬,而是其钢材热处理后的韧性与刀锋的硬度。刀锋如果跟刀背一样硬,砍到东西时能量都让刀刃吸收了,因此刀刃非常容易碎裂或卷刃。
钢铁的含碳量不是那么简单的越高越好的。用作刀剑的钢铁,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硬度,一是韧度,硬度就是这把刀能够切割多硬的东西,韧性是材料受多大能量冲击而不断裂的能力。
很可惜,这两种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斥的,钢铁里面含碳量越高,硬度就越高,打造出来的刀越锐利,但是也越脆,很可能一碰到硬的东西就崩口了;而含碳量低的熟铁,韧度很高,打造出来的刀不容易崩坏,甚至可以弯曲到一个程度也不会折断,但是没什么硬度,切割不了比较硬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好刀是必须设法融合高碳钢和熟铁的优点的。在古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折叠锻打,把钢和熟铁一层一层细密地打在一起,并用渗碳的方法,这样打出来的刀就兼有高碳钢的锋利,和熟铁的韧度。这种工艺打出来的刀剑在古代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了,虽然这种工艺是中国发明的,但后来是伊朗(古代波斯)那边的锻造工艺最好,因此又被称为大马士革钢;又因为折叠锻打出来的钢,表面会有一层一层的纹路,很美观,因此又成为花纹钢 .(哗众取宠之物不算上)
一.硬度
刀类的硬度通常用洛氏硬度C标尺(HRC)来表示,这是用金刚石对物体进行挤压测试,深度浅则硬度大。刀的硬度不应该越高越好,而是看你的用处。热处理工艺其实没有那么神秘,想做硬并不难。一把HRC 50的中式刀其实就很好了,切铁丝也跟玩儿一样。
(一)从几个方面论“硬度”1.刀刃 2.开锋 3.劈砍
(二)不要客意追求硬度,不要迷信硬度万能,硬度无敌。
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应在落克威尔硬度50HRC以上,60HRC以下。简而言之,硬度越高,抗磨损能力越高,但脆性也约大,硬度最高不超过60HRC。通常一把好刀的刀刃硬度应在落克威尔硬度50HRC以上,60HRC以下。
二.韧性:
韧性是材料受多大能量冲击而不断裂的能力。硬度与韧性没有办法兼顾,越硬就越脆,越韧就越软。
三.耐磨损
关系到刀的使用。越耐磨损,刀就可以用越久仍保持锋利。但是在磨刀的时候,越耐磨损的刀也越难被磨利。不论什么材料,不论你有多硬,用着用着一定会钝。抗磨损度的选择取决于锻打与热处理水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钢火.钢火好的刀,刃口受损,越磨越利.而且一些高档刀,虽然有着高硬度(60以上)等性能,只要刃口受损,就难以恢复,再磨出来的刃口特别爱炸刃口,基本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性能虽好,钢火极差,没有任何的收藏意义.现在不少人以砖家自居,认为不存在磨不利的刀,只要用砂轮什么都可以磨出刃来.
四.锋利度:
切同一样东西时用的力越小,你感觉它越锋利。在刀面阻力系数差不多的情况下,锋利与否完全取决于锋刃的几何形状。角度越小,越锋利。新的刮胡刀基本都是可以做到吹毛断发的。削毛巾与剁草人,以显示其刀剑性能.其实这种表演与刀剑性能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因为开刃角度的问题.
五.材料
不同钢材有各自不同的性能,但是没有什么材料是万能的。选用什么样钢材制作的刀看你使用的刀剑热处理方式。特种钢,锋钢,白钢刀,钨钢,钻头钢,这些钢材本身是不错,但是不适合进行全手工热处理。
六.钢火:
现在全手工刀剑并不常见了,所以人们对于钢火的概念也不是太清楚。钢火好的刀剑的特性:不论切、削、砍、剁,不卷刃,不豁口,不炸刃。既便是使用时间久了,钝了,只需在细石上沾水蹭几下,磨出的新刃亦旧锋利如初,一把刀既便使唤成了破旧的小刀头儿,不但始终总能磨出利刃,而且不退钢火。不像别的烘炉上打制的刀具,刚买的新刀还算锋利,在石头上磨不了几回,刀刃就退钢了,只剩下软铁片子,是切不动东西,一砍一个三角形豁口,刀刃子掉下一块碎钢。
七.花纹钢:
由于历史上对于“大马士革刀”“花纹钢”的众多神话描述,造成了很多人心中觉得有大马士革纹的都是宝刀。由于大马士革刀工艺的绝种,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花纹钢工艺的发展历史。
另外注意:磨刀剑也是有很深的学问,都有专用工具与合理的方法,并不是家里的青石、磨石胡乱搞的。对于一些人所谓的又削铁如泥,又能吹毛断发之说,只能是牛叉逻辑。(别人这是因为刀身与刀头刃口精细度不同,所进行的表演!一刀断铁钉、刀削毛巾、刀能折弯,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表演罢了,并不能客观说明刀剑的品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8b431495121644d6cb9f129e4ecbf.jpg[/img]
刀剑收藏
世界名刀古董刀剑收藏
(转自他人,本人有所改动)
刀剑作为冷兵器家族的一个系列,颇具收藏价值。收藏刀剑可分古董刀剑和现代刀剑。 关于古董刀剑的收藏,刀剑收藏界人士总结出3条基本原则:
(1)完整性。指该物品的保存状况要好。其完整程度越好,收藏价值也越高;
(2)艺术性。指其工艺程度和美观程度要高。工艺越精湛,款式越精美独特,收藏的价值就越高;
(3)稀少性。指该物品现今存在的数量越少,其佩带者身份越高,越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那么其收藏的价值就越高。
目前最昂贵的刀剑材质叫做大马士革钢,它是由中东地区的一种十分难寻的稀有铁矿锻造出的硬质花钢,图案是不连续的雪花状。无论古董刀剑还是现代刀剑,笔者认为手工锻造的艺术性强,工艺程度高,数量有限,因而是最有收藏价值的。 收藏刀剑还应大致了解一下刀剑的历史和种类。剑历来被冠以“百兵之帅”、“百刃之君”的美称。古时,男子佩剑不仅是威仪的时尚,更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产生了与佩剑、习剑相适应的严格的等级佩剑制度。随着马队和大兵团作战的出现,在实战中,刀逐渐取代了剑,使剑成为装饰和权势的象征物。
欧美剑系(西洋刀剑)与亚洲剑系(包括刀类)
剑的种类较多,从世界范围看,大体可分两大剑系:
一是欧美剑系(我们称其西洋刀剑)。
二是亚洲剑系(包括刀类),其又可细分为几个门类,如中国剑、印度剑、阿拉伯剑(又称波斯刀)、马来剑和日本剑(我们称其为日本武士刀或东洋刀),其中日本剑在亚洲剑系中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一般说来,西洋佩剑可分直剑和弯剑,档次高的都用优质钢手工精心锻造制成。直剑以刺毙敌,弯剑则刺、劈兼备(形似一般意义上的单刃马刀,但剑头似双刃剑)。西洋剑剑体由高碳钢锻造,韧性很好。为身份地位高者制造的佩剑,剑体两侧几乎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以及制造者的名称,剑柄有的由象牙制作,有的由兽角制作,有的由鲨鱼皮缠包剑柄,还有的在佩剑上镶嵌珠宝、金银等饰品,以示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护手上也刻有精美的图案并镏金。剑鞘一般由薄铁板制成并镀金银,或外包真皮,鞘内两侧则衬有真皮以保护剑体。
中国刀剑技术的没落
中国是刀剑制造业的鼻祖。当许多国家还处在原始部落的时候,中国的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一大批能工巧匠就以其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制造出许多千古闻名的宝剑,如湛泸、龙渊、太阿、纯钧、鱼肠、巨阙等神剑。那时候,中国的剑,大可以说是灵应天地,气慑鬼神,“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它们出神入化,为世人所称道。
战国时代是我国刀剑制造业的第一次辉煌,同时也拉开了中国造剑史上悲剧的帷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管制刀剑(包括菜刀),一改前人的做法,大批地残杀工匠,这是我国刀剑史上的第一场大浩劫。到了唐、宋时期,我国制剑业又开始兴旺起来,一些独到的锻造技术也逐渐传到了国外。清朝乾隆年间,为弘扬民族武术和造剑技艺,乾隆征招一些名匠,亲自督造了一批工艺精湛的刀剑,但它们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用性。
从秦始皇时代起,中国历代封建君王都惧怕百姓拥有兵器,从而压制、束缚、取缔刀剑制造业,而一些王侯将相拥有一支宝剑后,为了惟我独尊,常常残酷地杀害为其造剑的能工巧匠以断其技,以致形成许多名匠制造雌雄双剑的现象,一支留给后人为其报仇,另一支用来献君王后当面自杀。这也导致了我国冶炼锻造技术的逐渐失传。到了清朝末年,我国的刀剑制造业已经衰落殆尽了。北洋军阀时代的军官佩刀几乎全订制于欧洲,令国人汗颜。
而今一些国内剑厂制造的“名剑精品”早已今非昔比了。与此同时,有关刀剑技艺方面的书籍也很乏缺。相反,早在我国刀剑制造业逐渐衰落的时候,西方的刀剑制造业却逐步兴盛起来。我国独到的锻造技术如同“四大发明”一样被传到了西方,促进了西方刀剑制造业的发展。即使今天,在我国失传已久的“花纹钢”(也叫“折叠钢”,钢体有着木纹似的花纹)冶炼技术仍在西方应用并制造出品目繁多的高档精美刀剑,致使它们成为西方上流社会的收藏珍品。
世界刀剑制造业滑向低谷
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的刀剑制造业正在逐步滑向低谷,1872年建厂的专为皇室造剑的世界名厂——英国威科森公司已被兼并转产,而像国内某台资剑厂(世界驰名)和1883年建厂的德国WKC公司(仍在造剑,产品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这样工艺精湛的著名企业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由于这种行业工艺程度高,手工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而且成本较高,利润低微,所以钻研、开发新技术的人员越来越少,以致一些老牌企业难以维持,使刀剑制造业走向恶性循环。
在世界范围内,造剑大师和高档精美的佩剑已难觅踪迹。相反,一些批量生产的工艺程度比较低的刀剑却以低廉的价格“粉墨登场”,令有识之士对刀剑制造业的前景产生忧虑。
日本是造剑传统工艺唯一保留下来的亚洲国家,日本的武士刀始终自成体系,形成其独特的文化。当今的日本仍活跃着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和一些剑道协会等民间组织,每年都定期出版刀剑方面的专集,并举办产品大赛。其剑道和武士刀文化为其国人所崇尚并被世界许多国家接受且加以研究。 法律方面,日本也是对制造、销售、收藏刀剑制定得最为详细、最为合理的亚洲国家。日本法律规定:对吹毛断发刃口十分锋利的武士刀,要拥有政府机关发给的《持刀证》才能购买收藏。在日本,一把手工锻造的普通武士刀,价格也不菲。但日本并没有存在刀剑隐患,相反,刀剑制造业每年都在为日本创造着可观的利润。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6361495121648943689be830cfda.jpg[/img]
这件卧瓜样式的锤在型制上更类似于西方兵器中的“打钉锤”。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680a1495121661a950a083a7a44db.jpg[/img]
这是一些造型古怪的中国古代兵器,以少见的打击兵器为主。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7851495121663754a6be9f22b66f.jpg[/img]
造型诡异的武器柄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a614149512166493d49059b626005.jpg[/img]
有着华丽装饰的斧子。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5eb414951216667371683951bc69b.jpg[/img]
这件兵器叫“卧瓜”,样式更像今天使用的榔头、斧头一类,故古也有“槌”之字意。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680a1495121661a950a083a7a44db.jpg[/img]
造型奇特的“爪”,更像是武林人士的兵器。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dc511495121667e144c93e454ab5e.jpg[/img]
铁制软鞭,当然,类似于今天武术器械中的“九节鞭”。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83051495121629e5844e1be2f3c83.jpg[/img]
月牙铲。
[img]http://pp.lanyin.net/118851/photo/Mon/2017/05/81079_30171495121630223419ea505cbda.jpg[/img]
各中型制的箭。
对于刀剑收藏的几点建议
1.人有人品,藏有藏德:刀剑收藏不仅可以提升人的艺术品位,也可以在收藏过程中增加个人的文化内涵。“得到一把好刀好剑固然值得兴奋,但过程更有意义。寻求好刀好剑的过程其实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但是“性格刚愎自用、多谋无断、反复无常的人也最好不要收藏,因为这类性格的人很难收藏到好的刀剑。”收藏者必须学习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才能得到其中的乐趣,不要迷信所谓的“刀剑大师”与“刀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刀剑工艺都基本绝种了,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刀王”和“刀剑大师”,如果只是泛泛而收,或者只为了图名气,收藏刀剑毫无任何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中国刀剑历史研究,随意性很大,水平也很业余,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对于一种概念,各家说法都很多,有些所谓的历史记录以讹传讹,前后矛盾,让人不明真相。相比之下,国外的刀剑历史研究就很到位,形成了专业的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于观点描述,论点、论证、论据都是很充分的
2.保养要好、“品相”要好:越是好的刀剑就越需要好的保养,平日得精心伺候着,不要动不动就去试斩,不要给不懂行的人去看。否则,你弄个好几千块的上万块的弄生锈就完了,如果没那个耐心,建议买把一二百块的不锈钢刀剑好了。
3.刀剑的收藏价值主要与其本身工艺水平有关,与炒作没有关系。刀剑的收藏价值主要集中于刀剑热处理与锻打工艺,如果刀装太过于豪华,而刀剑的热处理与锻打工艺并没有特色,那么收藏意义就不会很大,只能算“工艺品”。对于工匠来说,检验手艺的高低,并不是通过“大神刀”来显示的,越是简单的工艺,越是难做。小刀比长刀难做,双刃比单刃难做,做刀剑最考试的其实是工艺是全钢双刃小刀。现在国内找几个,真正能纯靠手工锻一把象样点的全钢双刃小刀(不退钢火,经久耐用,就这么简单),都是很难办到的。(纯手工锻打与热处理工艺,其实基本快没了)
4.国内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少之又少。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生产力,国家大力提倡“大炼钢铁”,把能炼钢的原料全部扔进了熔炉,导致大量古董被毁灭,其中就包括了极具收藏价值的古代刀剑、近现代刀剑;即使在“大炼钢铁”时期“幸存”下来的刀剑,也被“文革”风暴一扫而光了。文革前中国有大量中外刀剑收藏,文革期间,遭到销禁。仅北京在那个时期就在军事博物馆的广场上将收集来的上万把刀剑,用电气焊当众全部烧断,使目睹这一场面的人至今记忆犹新。 “在国内的刀剑收藏方面,陷阱非常多,赝品铺天盖地,而且非常昂贵,收藏经验少的人还是少碰为妙。
第二个原因:在留存下来的国内刀剑收藏品中,以明、清两代的刀剑居多。但由于许多商贩与收藏爱好者缺乏专业保护知识,误认为越残缺、锈蚀的刀剑就越彰显古董地位,使古董刀剑得不到保护;而有些商贩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在本已磨损的刀剑上加工,画花纹,以此瞒天过海。也因此,国内值得买的刀剑更加少得可怜了。
第三个原因:现在不少人很看中名气与豪华的刀装,而不重视真正的工艺水平。中国传统刀剑工艺基本已经失传绝种,一般水平也就限于钢刀,纯钢、柔钢、青钢、宝刀工艺都失传了。刀剑的收藏价值与刀剑工艺有关,与名气无关,与当时人们的炒作也没有任何关系,价格与价值不是一回事情。
中国刀剑在清末就逐步被热兵器所取代,到了民国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刀剑锻技艺逐渐失传,再加上破四旧,十年文革,失传殆尽。现在的所谓中国刀剑,大多打着恢复古法的旗号,大肆渲染,其工艺性大大提高,实战性让人质疑。谁都只知道,古代刀剑,那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名望,是士兵战胜对手,保存自己的利刃,不是广而告之打出来的名望。
中国古代的刀剑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占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但是由于封建统冶者推进儒家学说,不重视科技与技术的发展.加之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劣根性,技艺高超的匠人,往往只落得器藏于家的下场。
“一招先吃遍天,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过去的人思想相当保守,老师往往也有留一手的旧例,基本都是单传,传男不传女。其实传人与非传人学的东西都差不多,只是诀窍和要领,老师不会当时就给你点破这层窗户纸,等他入土的那天,才会把这层纸给你点破,这时你才涣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原来就这么简单)。这种传授技艺的方式是很脆弱的,一旦有什么变故动荡,立马失传。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老师也怕手艺错传了人,到时引火烧身,比如武术里面的轻功与暗器,古代都有真实的记录,可是老师都不敢往下传了,就是怕坏人学会了去干坏事。真有手艺的老师傅也不会随便给别人做刀剑,良器落到有眼没珠人的手里,纯粹是污辱了手艺。
再者,铸刀剑有着复杂的,繁琐的工序,差一到工序,或一道工序做的不到位,出来的刀剑,那就差许多。 唐代的锻铸刀剑之技艺,在中国早十八辈子失传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都在学习模仿,日本的武士刀的锻铸技术。 中国刀剑,目前的工艺水平没有过人之处,不只算不上世界级名刀,还远不如周边的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制造的刀剑精良。
今天的刀剑工艺,也犹如一人在画古画,你临摹的再象,那也是临摹模仿,其用的笔墨纸砚和颜料,也不是当时的人所用的,难怪那些保存至今的古壁画,都不惜血本的加以保护,就是因为今人,无法按照原来的标准复原,毁坏了就永远没有了。中国刀剑工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们经历千辛万苦,集数代人的经验而成,同属于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瑰宝。中国刀剑技艺普遍没落,不少工艺绝活已经完全绝种,急需发掘与保护!留住传统文化,才能留住中华民族之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