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爱国的忠臣良将,他的爱国精神直到现在还被当成一杆旗帜。因为爱国,他在国破家亡之际,奋然跃起,杀得敌人胆寒;因为爱国,他操心皇家的事,引起皇帝的猜忌乃至恐惧。最后敌我双方竟然以他的死为谈判条件,因为他的死,两个国家享受近二十年和平。
他就是岳飞。
岳飞出身普通农家,他的祖上并没有名将贤相,恰好他出生时有一只大鸟落在房前的树上鸣叫,因此父母给他起名叫“飞”,字鹏举。这名字很大气,从起名看他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有点文化的农民,渴望儿子不再象他们一样当农民,而是象这只大鸟一样一飞冲天,大鹏展翅,改变家族历史。当年陈胜、吴广不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陈胜还有另一句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何等的气派。
岳飞父母给岳飞熏陶的志向,便是尽忠报国。忠于国家,忠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忠于皇帝,然后用生命报答这片土地,报答天子,报答生我养我的百姓。这便是岳飞父母朴素的志向。为此,岳飞的母亲姚老夫人还在岳飞的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以使其爱国尽忠的理念深入肌肤,到达内心。这是鞭策,也是警示。刺字多疼啊,但岳飞忍痛让母亲这样做了;十指连心,岳老夫人何尝不心疼儿子,但她也忍痛这样做了。刺字,如同凤凰涅槃,让岳飞不再是过去那个普通的农民,而是保家护国的战将。
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岳飞的父母可算煞费心血。首先得让他成才,岳飞父母为岳飞拜了两位名师,一位是当县的神熗手陈广,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武林高手周同。这周同可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武林高手,江湖绰号“陕西大侠铁臂膀周同”,周同的伯乐更是鼎鼎大名,他便是包拯包青天,是包公给周同介绍了一份工作,担任京师御拳馆地位最尊贵的天字号教师。周同收了很多有名的徒弟,在水浒传中都有现身,武艺天下第一的玉麒麟卢俊义,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射死晁盖的曾头市教头史文恭,祝家庄教头铁棒栾廷玉,登州兵马总监病尉迟孙立,打虎的英雄行者武松等,都是他的徒弟,岳飞是他的关门弟子。
名师出高徒,《宋史·岳飞列传》载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武艺全县第一。岳飞不但习武,而且喜文,最爱读的几本书,是《左传》、《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学习兵法,习得是“万人敌”,学习《左传》,则是从历史上学习“忠”、“义”二字。岳飞的偶象是三国时的武圣关羽,义薄云天。关羽一生追随刘备,以兴复汉室为终生事业,最后被曹魏与孙吴联合剿杀。岳飞时的宋朝,恰也是内忧外患之时,内有四大奸臣,外有辽、金、西夏虎视眈眈。岳飞决心和关羽一样,投军报国,马革裹尸。
岳飞从军的第一个角色,并不是抗金,而是抗辽,他担任的角色,是“敢战士”队长。当时宋军抗辽的领军元帅童贯、蔡攸先后战败,岳飞投军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伯乐河北河东宣抚使行军参议官刘韐,这刘韐也非常人,乃“东南儒宗”刘民生之后,宋朝的忠臣良将之一。岳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行军大元帅的,他先后担任刘韐、刘浩、宗泽、黄潜善、张所、王彦、杜充、张俊等人的部下,从“敢战士”队长做起,凭军功升任修武郎、武翼郎、武功郎、统领、统制、武略大夫、武德大夫、英州刺史等职,二十岁从军,打了七年仗,才有机会见到了宋高宗赵构,最后成为一方节度使,领军“大元帅”。
岳飞胸怀大志,早在二十五岁时,虽然官微职小,但敢于上书皇帝,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岳飞这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他弹劾的官员黄潜善、汪伯彦,皆是皇帝信任的大臣。岳飞的命运可想而知,皇帝回复:“小臣越职,非所宜言”,你官太小了,这些话不是你应该说的,越职了。因为越职报国,岳飞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不只敢于越职直接上奏皇帝,对于他的顶头上司,因为政见不合,该不伺侯也不伺侯,有时竟敢违背军令。他与王彥不和,私自率军离开了王彥部队;他与杜充不和,也脱离了杜充。他最佩服的上司是宗泽,但他的见解显然又高于宗泽,常常与宗泽辩论,宗泽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服其高见,他才没有离开宗泽,并视宗泽为师。命中注定,岳飞最适合当一方大帅,独立指挥战役。直到他率军收复襄阳六郡后,宋高宗赵构惊于岳飞的指挥才能,升职其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岳飞是忠于宋朝皇帝的,便他与宋朝皇帝的政见又显然不同。如收复襄阳六郡时,岳飞认为收复襄阳六郡是“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在他的眼里,收复襄阳六郡,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克复中原。而宋高宗特意嘱咐“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六郡收复了也就完了,不再有新的战略目标。岳飞两次北伐,皆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未收全功,为什么?因为皇帝“适可而止”之心。皇帝用岳飞北伐收复失地,目的是“以战促和”,而岳飞北伐的目的,则是收复失地,迎回圣眷,江山一统,这是他们根本的区别。岳飞北伐,重视发动“人民”的力量,收编了不少“义军”,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而皇帝对于“人民”起义造反,非常忌惮,命令岳飞多次镇压农民起义,著名的钟相、杨么起义,就是宋高宗派岳飞镇压的。
因为战争目的不同,所以岳飞的“忠”被皇帝视之不“忠”,皇帝主“和”,岳飞主“战”,使他们的矛盾最后激化了。激化到什么程度呢,在皇帝与金国和谈时,岳飞坚决主战,认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这样的“忠”不再是忠于皇帝了,而是反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岂能为皇帝所容?而且,岳飞的战是坚决的,不惜以辞职要胁皇帝,让宋高宗感到了这位忠臣的威胁。另一方面,敌人更是欲除岳飞而后快,岳飞四次北伐,多次大败金军,乃至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金兀术与宋高宗达成和议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为与金军达成和议,宋高宗不惜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此时正是岳飞朱仙镇大捷,乘胜追击的关健时刻。“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岳飞做为一方军事大员,手握重兵,却与皇帝政见相左,纵然爱国,但他的爱国思想,却被皇帝认为有“谋反”嫌疑了,况且,岳飞竟然干涉起皇帝的家事来了,请求皇帝立储。宋高宗因为连年奔波,不能生育,立储也是立养子,这戳到了宋高宗的痛处。一个将帅,请求立储干什么?难保岳飞有“不臣”之心,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多种因缘巧合,使皇帝终于决定舍了岳飞与金军议和。岳飞最后被宋高宗、奸相秦桧、金国统帅兀术联合剿杀,罪名无可奉告,“莫须有”!
岳飞是一个有争议的英雄。他是爱国的,但在那时,皇帝代表国家,所以爱国与忠君合为一体。岳飞对于皇帝,并不是言听计从的,所以有时因胜利而让皇帝欣慰,有时因胜利而让皇帝恐惧。岳飞心中的国,是唐汉时中国广袤的领土,意欲凭一己之力,收复之;但岳飞的“忠”,却不得其主,所以没能干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事业,岳飞忠于皇帝,有时是“不得不忠”。很多人评价他是“愚忠”,其实不是的,岳飞所做所为,其时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一个臣子所该做的,但显然他不会当叛徒,说他谋反,确实“天日昭昭”,没人相信。
他就是岳飞。
岳飞出身普通农家,他的祖上并没有名将贤相,恰好他出生时有一只大鸟落在房前的树上鸣叫,因此父母给他起名叫“飞”,字鹏举。这名字很大气,从起名看他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有点文化的农民,渴望儿子不再象他们一样当农民,而是象这只大鸟一样一飞冲天,大鹏展翅,改变家族历史。当年陈胜、吴广不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陈胜还有另一句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何等的气派。
岳飞父母给岳飞熏陶的志向,便是尽忠报国。忠于国家,忠于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忠于皇帝,然后用生命报答这片土地,报答天子,报答生我养我的百姓。这便是岳飞父母朴素的志向。为此,岳飞的母亲姚老夫人还在岳飞的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以使其爱国尽忠的理念深入肌肤,到达内心。这是鞭策,也是警示。刺字多疼啊,但岳飞忍痛让母亲这样做了;十指连心,岳老夫人何尝不心疼儿子,但她也忍痛这样做了。刺字,如同凤凰涅槃,让岳飞不再是过去那个普通的农民,而是保家护国的战将。
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岳飞的父母可算煞费心血。首先得让他成才,岳飞父母为岳飞拜了两位名师,一位是当县的神熗手陈广,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武林高手周同。这周同可是北宋末年著名的武林高手,江湖绰号“陕西大侠铁臂膀周同”,周同的伯乐更是鼎鼎大名,他便是包拯包青天,是包公给周同介绍了一份工作,担任京师御拳馆地位最尊贵的天字号教师。周同收了很多有名的徒弟,在水浒传中都有现身,武艺天下第一的玉麒麟卢俊义,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射死晁盖的曾头市教头史文恭,祝家庄教头铁棒栾廷玉,登州兵马总监病尉迟孙立,打虎的英雄行者武松等,都是他的徒弟,岳飞是他的关门弟子。
名师出高徒,《宋史·岳飞列传》载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武艺全县第一。岳飞不但习武,而且喜文,最爱读的几本书,是《左传》、《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学习兵法,习得是“万人敌”,学习《左传》,则是从历史上学习“忠”、“义”二字。岳飞的偶象是三国时的武圣关羽,义薄云天。关羽一生追随刘备,以兴复汉室为终生事业,最后被曹魏与孙吴联合剿杀。岳飞时的宋朝,恰也是内忧外患之时,内有四大奸臣,外有辽、金、西夏虎视眈眈。岳飞决心和关羽一样,投军报国,马革裹尸。
岳飞从军的第一个角色,并不是抗金,而是抗辽,他担任的角色,是“敢战士”队长。当时宋军抗辽的领军元帅童贯、蔡攸先后战败,岳飞投军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伯乐河北河东宣抚使行军参议官刘韐,这刘韐也非常人,乃“东南儒宗”刘民生之后,宋朝的忠臣良将之一。岳飞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行军大元帅的,他先后担任刘韐、刘浩、宗泽、黄潜善、张所、王彦、杜充、张俊等人的部下,从“敢战士”队长做起,凭军功升任修武郎、武翼郎、武功郎、统领、统制、武略大夫、武德大夫、英州刺史等职,二十岁从军,打了七年仗,才有机会见到了宋高宗赵构,最后成为一方节度使,领军“大元帅”。
岳飞胸怀大志,早在二十五岁时,虽然官微职小,但敢于上书皇帝,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岳飞这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他弹劾的官员黄潜善、汪伯彦,皆是皇帝信任的大臣。岳飞的命运可想而知,皇帝回复:“小臣越职,非所宜言”,你官太小了,这些话不是你应该说的,越职了。因为越职报国,岳飞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不只敢于越职直接上奏皇帝,对于他的顶头上司,因为政见不合,该不伺侯也不伺侯,有时竟敢违背军令。他与王彥不和,私自率军离开了王彥部队;他与杜充不和,也脱离了杜充。他最佩服的上司是宗泽,但他的见解显然又高于宗泽,常常与宗泽辩论,宗泽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服其高见,他才没有离开宗泽,并视宗泽为师。命中注定,岳飞最适合当一方大帅,独立指挥战役。直到他率军收复襄阳六郡后,宋高宗赵构惊于岳飞的指挥才能,升职其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岳飞是忠于宋朝皇帝的,便他与宋朝皇帝的政见又显然不同。如收复襄阳六郡时,岳飞认为收复襄阳六郡是“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在他的眼里,收复襄阳六郡,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克复中原。而宋高宗特意嘱咐“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六郡收复了也就完了,不再有新的战略目标。岳飞两次北伐,皆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未收全功,为什么?因为皇帝“适可而止”之心。皇帝用岳飞北伐收复失地,目的是“以战促和”,而岳飞北伐的目的,则是收复失地,迎回圣眷,江山一统,这是他们根本的区别。岳飞北伐,重视发动“人民”的力量,收编了不少“义军”,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而皇帝对于“人民”起义造反,非常忌惮,命令岳飞多次镇压农民起义,著名的钟相、杨么起义,就是宋高宗派岳飞镇压的。
因为战争目的不同,所以岳飞的“忠”被皇帝视之不“忠”,皇帝主“和”,岳飞主“战”,使他们的矛盾最后激化了。激化到什么程度呢,在皇帝与金国和谈时,岳飞坚决主战,认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这样的“忠”不再是忠于皇帝了,而是反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岂能为皇帝所容?而且,岳飞的战是坚决的,不惜以辞职要胁皇帝,让宋高宗感到了这位忠臣的威胁。另一方面,敌人更是欲除岳飞而后快,岳飞四次北伐,多次大败金军,乃至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金兀术与宋高宗达成和议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为与金军达成和议,宋高宗不惜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此时正是岳飞朱仙镇大捷,乘胜追击的关健时刻。“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岳飞做为一方军事大员,手握重兵,却与皇帝政见相左,纵然爱国,但他的爱国思想,却被皇帝认为有“谋反”嫌疑了,况且,岳飞竟然干涉起皇帝的家事来了,请求皇帝立储。宋高宗因为连年奔波,不能生育,立储也是立养子,这戳到了宋高宗的痛处。一个将帅,请求立储干什么?难保岳飞有“不臣”之心,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多种因缘巧合,使皇帝终于决定舍了岳飞与金军议和。岳飞最后被宋高宗、奸相秦桧、金国统帅兀术联合剿杀,罪名无可奉告,“莫须有”!
岳飞是一个有争议的英雄。他是爱国的,但在那时,皇帝代表国家,所以爱国与忠君合为一体。岳飞对于皇帝,并不是言听计从的,所以有时因胜利而让皇帝欣慰,有时因胜利而让皇帝恐惧。岳飞心中的国,是唐汉时中国广袤的领土,意欲凭一己之力,收复之;但岳飞的“忠”,却不得其主,所以没能干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事业,岳飞忠于皇帝,有时是“不得不忠”。很多人评价他是“愚忠”,其实不是的,岳飞所做所为,其时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一个臣子所该做的,但显然他不会当叛徒,说他谋反,确实“天日昭昭”,没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