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装是中国历代服饰史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其总体态势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后世亦无可及,世人多以“盛世华服”来形容之,现阶段影视剧作品演绎唐代女装更是栩栩如生。追究其变化动因,从广义上讲,诸多因素影响唐代女装的发展演变,首先“大融合”的社会背景是不容忽视的主导因素,唐都长安处于亚洲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受多种民族文化元素的影响,形成大融合的社会背景;其次服装政策的宽泛、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唐人罕见的创新精神,使得女装新样式层出不穷,从而确立了当时亚洲女装流行中心的地位,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女装的发展;再次以宫内女子为首的时髦群体的引领作用无法替代。从狭义上讲,视觉上的横向线--腰线在塑造多元化的女装风格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它影响唐代女装的整体风格定位。
一、唐代女装腰线与风格塑造
纵然女装样式变幻多端,但女装的腰线始终界于三种变化之间:高腰线、自然腰线、低腰线,唐代女装涵盖了三种腰线的变化,同时又把女装高腰线细分为: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根据流行度不同,唐女装主要流行的腰线形式为: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低腰下线。
1、高腰线与唐代女装风格塑造
高腰线(high waistline)是指明显高于自然腰节线的位置,一般高出正常腰节线3公分或以上的腰线位置,高腰线女装的设计点、视觉中心点位于乳位上下。由于腰线位置的变动使得上下装比例发生一定的改变,缩短了上装的长度,使下肢显得修长而增添亭亭玉立之感,用以表现女性婀娜的腰肢,衬托臀部圆润饱满的曲线,因而高腰线女装性别特征较明显。此类型高腰线女装往往和丰腴圆润、富丽华贵的风格联系在一起,唐代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女装恰恰验证这一点。高腰线形式匹配唐代所崇尚的女子形体特征,体现丰腴、华美的风格特征,如洛阳谷水6号墓三彩女侍佣,小袖袖手,短襦长裙,披帛。穿着效果:O字造型,丰腴浑厚、凝重端丽;洛阳北窑26号墓三彩女坐佣,绿色半臂,白领缘,小袖黄襦,O字造型,肥硕浑圆,神情怡然。唐代高腰线女装经典样式是高腰襦裙或衫裙装束。
2、低腰线与唐代女装风格塑造
低腰线(low waistline)是指低于正常腰节线(3公分或更多)的腰线位置,低腰线女装设计点、视觉中心点位于臀位上下,服装外型多以直线形为主。低腰的设计往往以分割线或腰带形式出现,与低腰相联系的词汇可以列举很多:时髦、新鲜、前卫、中性、冷艳、酷等等,服装风格往往与青春、帅气、男性化特征联系在一起。
唐代女装的低腰线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中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双腰线的形式,在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女装,除了高腰掩乳线之外,于臀围处另有低腰线,服饰史专家周汛称之为“腰部束带”,这是低腰线用于裙外加缚的方法形成,缚处裙料下垂遮住缚带,类似与巍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裤褶与膝部加缚的形式,此类低腰线女装多以实用为主,强调服装的功能性和服饰组合的搭配性。另唐代流行女扮男装的袍服、胡服,低垂的腰带也属于低腰线的设计,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体现女装的帅性、男性化特征。从另外一个层面透视出唐代女装风格的多元化特征。唐代女装低腰线的经典样式是低腰袍服或加缚的襦裙装束。
二、唐代主要流行的女装腰线演变趋势
1、唐代女装高腰线的演变趋势分析
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统称高腰线)作为唐代大规模流行的腰线形式,它的演变趋势历经隋末唐初到唐末五代时期。第一阶段:高腰线的流行最早发端与隋末唐初,主要特征是纤长平直的造型,以筒型居多,衣袖紧窄,长可掩手,裙长及地或略短,穿着者不乏侍女、乐女等身份较低者居多,这种样式与魏晋南北朝时上简下丰的襦裙有着密切的关系,典型的例子是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着襦裙的女子。第二阶段:流行的高峰期、爆发期是盛唐、中唐时期,造型特征为O型,穿着者丰腴浑厚,凝重端丽,以身份较高的贵妇居多,衣袖较大,但仍属小袖范畴,裙身更宽,裙长增加曳地,典型的例子是西安中宝村以及洛阳谷水和北窑出土的“胖姑娘”,周昉所作《挥扇侍女图》和张萱所作《捣练图》中的贵妇和女侍。第三阶段:流行的低潮期是唐末至五代时期,造型特征是O型,裙身更宽松,裙身增长使外形变化成悬钟型,衣袖变得宽大,服饰更加繁琐,典型例证是晚唐敦煌壁画中女子的装束。
自此之后,中国女装腰线的位置逐渐下降,重新恢复到自然腰线的位置,高腰线女装较少出现,但在异族服饰里面仍然遗存,如韩国传统女服中仍保留高腰掩乳线。比较唐代女装腰线的特殊变化,在西洋服饰史中,也出现过高腰线的大规模的流行,如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出现的高腰内衣式连衣裙—休米兹多莱丝;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帝政样式,都属高腰款式,但整整比中国隋唐时期晚了十个多世纪,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唐代女装运用腰线变化的革新之处。
2、唐代女装低腰线演变趋势的解析
唐代女扮男装或胡服装束,基本上都是低腰线袍服装扮。女着男子低腰袍服的流行:初唐时期出现女扮男装的摩登场面,并一度成为时尚,《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开元女子衣男子袍服,在天宝年间爆发流行,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或《捣练图》中的窄袖低腰袍服样式。低腰胡服的盛行:初唐到盛唐间,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对唐代女装产生影响,出现了胡服的流行,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一股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直至“安史之乱”以后,唐人逐渐改变对胡服的印象,开始排斥胡服,低腰的胡服逐渐淡出唐人的视线。另外在此期间,同时出现过高腰掩乳线和低腰线组合形式,此类形式的低腰线女装穿着者大都是宫女、仆从,主要以功能性为主,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胡服、女扮男装的样式皆属于袍服之列,是男子的常规服饰,唐代能够出现爆发性的流行态势,在整个中国服饰史上又是一项革新之举,自此后世,女性着装又被戴上性别的枷锁,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三、时髦群体在不同腰线服饰流行中的作用
无论是高腰线女装的流行,还是低腰线袍服的盛行,时髦群体都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一些文字资料记载,唐代已经存在成熟的时髦群体,她们大部分居于宫中,如皇帝的嫔妃、子女、宫女,尤其是公主们的显赫地位,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一些新颖的女装往往经宫内嫔妃、公主首先穿着,后流传至民间,如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高腰百鸟裙,呈现百鸟形态,可谓巧匠绝艺,一时富贵女子竟相模仿,致使“山林亲手,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充分显示古代时装的感召力也是相当惊人的。同时也说明,唐代对妇女的约束明显小于其他朝代。
纵观中国历代妇女服饰,只有唐代女装腰线呈现多样性变化,出现高腰线(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低腰线、自然腰线同时并存的态势,相比其它朝代女装腰线变化比较单一,可以推断出女装腰线的多变性与唐代多元化的女装风格发展休戚相关。
一、唐代女装腰线与风格塑造
纵然女装样式变幻多端,但女装的腰线始终界于三种变化之间:高腰线、自然腰线、低腰线,唐代女装涵盖了三种腰线的变化,同时又把女装高腰线细分为: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根据流行度不同,唐女装主要流行的腰线形式为: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低腰下线。
1、高腰线与唐代女装风格塑造
高腰线(high waistline)是指明显高于自然腰节线的位置,一般高出正常腰节线3公分或以上的腰线位置,高腰线女装的设计点、视觉中心点位于乳位上下。由于腰线位置的变动使得上下装比例发生一定的改变,缩短了上装的长度,使下肢显得修长而增添亭亭玉立之感,用以表现女性婀娜的腰肢,衬托臀部圆润饱满的曲线,因而高腰线女装性别特征较明显。此类型高腰线女装往往和丰腴圆润、富丽华贵的风格联系在一起,唐代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女装恰恰验证这一点。高腰线形式匹配唐代所崇尚的女子形体特征,体现丰腴、华美的风格特征,如洛阳谷水6号墓三彩女侍佣,小袖袖手,短襦长裙,披帛。穿着效果:O字造型,丰腴浑厚、凝重端丽;洛阳北窑26号墓三彩女坐佣,绿色半臂,白领缘,小袖黄襦,O字造型,肥硕浑圆,神情怡然。唐代高腰线女装经典样式是高腰襦裙或衫裙装束。
2、低腰线与唐代女装风格塑造
低腰线(low waistline)是指低于正常腰节线(3公分或更多)的腰线位置,低腰线女装设计点、视觉中心点位于臀位上下,服装外型多以直线形为主。低腰的设计往往以分割线或腰带形式出现,与低腰相联系的词汇可以列举很多:时髦、新鲜、前卫、中性、冷艳、酷等等,服装风格往往与青春、帅气、男性化特征联系在一起。
唐代女装的低腰线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中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双腰线的形式,在阎立本《步辇图》中的女装,除了高腰掩乳线之外,于臀围处另有低腰线,服饰史专家周汛称之为“腰部束带”,这是低腰线用于裙外加缚的方法形成,缚处裙料下垂遮住缚带,类似与巍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流行的裤褶与膝部加缚的形式,此类低腰线女装多以实用为主,强调服装的功能性和服饰组合的搭配性。另唐代流行女扮男装的袍服、胡服,低垂的腰带也属于低腰线的设计,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体现女装的帅性、男性化特征。从另外一个层面透视出唐代女装风格的多元化特征。唐代女装低腰线的经典样式是低腰袍服或加缚的襦裙装束。
二、唐代主要流行的女装腰线演变趋势
1、唐代女装高腰线的演变趋势分析
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统称高腰线)作为唐代大规模流行的腰线形式,它的演变趋势历经隋末唐初到唐末五代时期。第一阶段:高腰线的流行最早发端与隋末唐初,主要特征是纤长平直的造型,以筒型居多,衣袖紧窄,长可掩手,裙长及地或略短,穿着者不乏侍女、乐女等身份较低者居多,这种样式与魏晋南北朝时上简下丰的襦裙有着密切的关系,典型的例子是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着襦裙的女子。第二阶段:流行的高峰期、爆发期是盛唐、中唐时期,造型特征为O型,穿着者丰腴浑厚,凝重端丽,以身份较高的贵妇居多,衣袖较大,但仍属小袖范畴,裙身更宽,裙长增加曳地,典型的例子是西安中宝村以及洛阳谷水和北窑出土的“胖姑娘”,周昉所作《挥扇侍女图》和张萱所作《捣练图》中的贵妇和女侍。第三阶段:流行的低潮期是唐末至五代时期,造型特征是O型,裙身更宽松,裙身增长使外形变化成悬钟型,衣袖变得宽大,服饰更加繁琐,典型例证是晚唐敦煌壁画中女子的装束。
自此之后,中国女装腰线的位置逐渐下降,重新恢复到自然腰线的位置,高腰线女装较少出现,但在异族服饰里面仍然遗存,如韩国传统女服中仍保留高腰掩乳线。比较唐代女装腰线的特殊变化,在西洋服饰史中,也出现过高腰线的大规模的流行,如18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出现的高腰内衣式连衣裙—休米兹多莱丝;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帝政样式,都属高腰款式,但整整比中国隋唐时期晚了十个多世纪,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唐代女装运用腰线变化的革新之处。
2、唐代女装低腰线演变趋势的解析
唐代女扮男装或胡服装束,基本上都是低腰线袍服装扮。女着男子低腰袍服的流行:初唐时期出现女扮男装的摩登场面,并一度成为时尚,《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开元女子衣男子袍服,在天宝年间爆发流行,如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或《捣练图》中的窄袖低腰袍服样式。低腰胡服的盛行:初唐到盛唐间,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对唐代女装产生影响,出现了胡服的流行,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一股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直至“安史之乱”以后,唐人逐渐改变对胡服的印象,开始排斥胡服,低腰的胡服逐渐淡出唐人的视线。另外在此期间,同时出现过高腰掩乳线和低腰线组合形式,此类形式的低腰线女装穿着者大都是宫女、仆从,主要以功能性为主,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胡服、女扮男装的样式皆属于袍服之列,是男子的常规服饰,唐代能够出现爆发性的流行态势,在整个中国服饰史上又是一项革新之举,自此后世,女性着装又被戴上性别的枷锁,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三、时髦群体在不同腰线服饰流行中的作用
无论是高腰线女装的流行,还是低腰线袍服的盛行,时髦群体都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一些文字资料记载,唐代已经存在成熟的时髦群体,她们大部分居于宫中,如皇帝的嫔妃、子女、宫女,尤其是公主们的显赫地位,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一些新颖的女装往往经宫内嫔妃、公主首先穿着,后流传至民间,如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高腰百鸟裙,呈现百鸟形态,可谓巧匠绝艺,一时富贵女子竟相模仿,致使“山林亲手,搜山荡谷,扫地无遗”,充分显示古代时装的感召力也是相当惊人的。同时也说明,唐代对妇女的约束明显小于其他朝代。
纵观中国历代妇女服饰,只有唐代女装腰线呈现多样性变化,出现高腰线(高腰掩乳线、高腰乳下线)、低腰线、自然腰线同时并存的态势,相比其它朝代女装腰线变化比较单一,可以推断出女装腰线的多变性与唐代多元化的女装风格发展休戚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