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家电企业戴森的一款卷发棒火了。 造型惊艳,售价也足够吓人。一套需要550美元,约合人民币3800元(京东上已经卖到5000元)。难道是人傻钱多速来? 戴森,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1. 除了贵,什么都好 除了贵,什么都好。 用这句话来评价戴森,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高端家电品牌,戴森的价格,自然要高人一等。 比如卷发棒,其他品牌便宜的几十块钱,贵的上百元,戴森卖5000多。 比如手持吸尘器,国际品牌大多在2000—3000元之间,戴森的高端款,要4000余元。 再如小小的吹风机,松下的顶级产品,也只有1000多元,戴森能卖到近3000元。 最常见不过的电风扇,戴森动辄两三千,是其他品牌的10倍以上。 一言以蔽之,戴森出品,价格几乎是行业的塔尖。 2. 家电界的苹果,颠覆行业 贵,肯定有贵的道理。 戴森以贵出名,并非浪得虚名。 其实,只要看一眼戴森的产品,就觉得非常特别,与满大街的平庸货色很是不同。 设计感强也好,逼格高也罢,隐隐然让人想到了苹果。也难怪有人称戴森是“家电界的苹果”。 今年8月,戴森发布了Supersonic吹风机。一经上市,便引起轰动,外国明星、网红争相在instagram上晒图。 这晒吹风机的姿势,和咱们在微博上晒苹果手机没啥区别。 再看看戴森的其他产品。 吸尘器就应该拖着长长的线?戴森推出了第一款无绳吸尘器,赋予了吸尘器“上天入地”的可能。走到哪儿吸到哪儿,想吸哪儿就吸哪儿。这是一种全新的家庭清洁方式,其意义,不亚于iMac的问世。 风扇就应该有扇叶?戴森推出了第一款无叶风扇,改变了100多年的电风扇技术。没有叶片,更安全,也更容易清洁,气流更自然,也更舒适。其革命性,足以与iPhone媲美。 左手设计,左手技术,戴森一套组合拳下来,颠覆了整个行业。 这种打法,几乎和苹果一模一样。 3. 设计师懂发明,真可怕 提苹果,绕不开乔布斯,说戴森,自然要提创始人詹姆斯·戴森。 设计师不稀缺,发明家不罕见,懂发明的设计师,就太少了。 詹姆斯·戴森,就是这样一位既会设计,又懂发明的全能极客。 戴森的成名之作,便是吸尘器。 1979年,戴森对市面上的吸尘器大失所望,决定自己开发。这一开发,就是5年,经历了 5127 个失败的原型机,背上10万英镑债务后,戴森终于在自家的车库里研发出了双气旋真空吸尘器。 戴森的第一款产品,就带有浓厚的“技术+设计”的风格。从技术上看,取得重大突破,彻底解决了旧式真空吸尘器气孔容易堵塞的问题。从设计上看,大胆采用粉色,一改黑灰常用的颜色。 这款吸尘器取得巨大成功,戴森开始独立办厂,创办了戴森公司。 对设计和技术的偏执,成就了戴森。 戴森的产品理念,甚至比苹果还偏执。 最典型的就是戴森灯。 就在今年9月,戴森发布了全新一代的戴森灯,将“贵”和“设计奇特”两大特点,发挥到极致。 5000多元的价格,让人瞠目结舌。不过是一款台灯,卖这么贵,难道发出的是“太阳光”? 还真说对了。 戴森灯就是一个“人造太阳”。戴森的90个工程师历时两年,收集了超过100 万次的自然日光数据。利用算法,戴森灯能够根据时间、日期以及地理位置调节灯光色温和照度,无限模拟太阳。 戴森灯的造型也很独特,像一台塔吊,能够上下移动和转动,带来 360 度的照明角度调节。 最让人惊奇的是,戴森灯的使用寿命高达60年。也就说,你现在买一台,能用一辈子,说不定还能传给下一代。 一个台灯能用60年,这么一想,5000元也不算贵。 都说戴森是“家电界的苹果”,然而,看看最近几年iPhone的迭代,苹果已然垂垂老矣,戴森的产品设计依然脑洞大开。 单从这一点看,戴森比苹果牛。 4. 业绩惊人,蹿红中国的启示 不过,戴森的产品,也并非十全十美。 比如,5000块的卷发棒,美妆博主吐槽,“普通卷发器十分钟,用它,2小时...”。 比如,4000块的吸尘器,消费者埋怨,“充电3小时,只能用十分钟”。 即便如此,并不影响戴森在中国的蹿红。 公开数据显示,戴森自2012年以来,连续六年在华销售额迅猛增长,2016年营收增幅更是达到了244%。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对高端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有很高的需求。 现在的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出发点,早已不局限于功能,而是品牌、设计、科技乃至价格背后的身份认同等综合体验感。 戴森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很多人只看到戴森的设计,却忽视了设计背后的技术。 没有技术支撑,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戴森许多外观上看起来极具革命性的产品,都建立在革命性技术的基础上。 比如戴森灯,要达到60年的超长寿命,必须延长LED的寿命,这又要求解决LED的发热问题。为此,戴森借鉴人工卫星技术,开发出一套降温系统。 比如无绳吸尘器,为了研究马达,戴森历时17年,投入资金高达 3.5 亿英镑,至今为止共获得了 264 项马达类专利。 比如吹风机,为了找到最佳的温度与风速,戴森测试了1010英里长的人类头发样本。 正是对技术的狂热与偏执,构成了戴森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带给中国家电企业最大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