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虽然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但她声名鹊起是二次入宫之后的事,早年并非什么显赫的人物,甚至连她在初次人宫之前叫什么名字,史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
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
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以这三个字来称呼她,甚至在她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人这样称呼她。 那么被今天的人们当成是她的名字的“则天”是从何而来呢?
武则天生前加号甚多。除去武才人、武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这一类表示身份的名称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又给自己加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号:
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武则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号,恢复其皇后身份,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后”,至此,始有“则天”二字出现。 其所以称“则天”,有说是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还有一 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天”就是取则于天,取法于天,以天道为法则。由此看来,时人对她的这个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 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做过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 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在长达干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仍将武则天称做太后或天后。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提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上,武则天为人所知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武瞾”和“武媚娘”。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被太宗赐名为“武媚”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字。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是一个名字。后来,武则天当政之后,新创了19个汉字,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字——“瞾”。此字读作“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
在武则天出生后,到受赐“武媚”名前,肯定是要有一个正式名字的。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叫“武华”或者“武元华”。 这个说法在前几年的时候甚嚣尘上,差一点成了最权威的解释。主要是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华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此外,还有“华阴,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龙元年复日华阴”。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为武则天准备登基的时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则为中宗复位的时间, 所以说当时避讳这个“华”字是应为武则天的名字中有个“华”字。民间还有传说她的小名叫做“华姑”。
这个说法乍一听还是很有道理的,讲到了避讳帝王姓名这一封建礼俗。然而,避讳这种事, 不仅仅是要避讳帝王的,自己家的长辈也是要避讳的。
武则天的祖父就叫做“武华”,古人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讳都会僻忌, 如果武则天取名武华姑或者武元华,她犯的就是亲祖父的讳,这在古代是大不敬之罪,她的父亲武士彟再怎么说也是饱读诗书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避讳祖名? 何况自己的女儿跟自己父亲一个名字,难道不别扭吗?
另外,唐睿宗有个女儿就叫做李华,古代对于大外祖的名并不十分避讳,但在当时武则天还是皇帝,还是李华的祖母。 如果武则天的名字里有“华”字,睿宗怎么敢用自己母亲的名字去给自己女儿取名?这更加说明,武则天名字里应该没有“华”字的。
中宗复唐后,有过一道圣旨,为了表示尊重母亲,他要求“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当时为何要避讳“华”字。
女皇的这张画像算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副,里面的武则天霸气娇媚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可能叫“武约”。 据《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有一个名叫孙处约的人,在武后时期因“避中宫(皇后)讳,改名茂道”,同时有其他记载表明,唯一可能避讳的字只能是“约”字。因此,武则天可能叫“武约”。
仍然是说避讳,古人避讳不仅仅是字,谐音相同也会避。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也就是“约”的读音。 关于这个读音很多人对此抱有怀疑,但在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中曾有这么一段话: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
韦仁约在武则天时期曾做过宰相,所以这里所说“ 音类则天父讳 ”指的就是 武士彟,因此可确定“ 彟 ”的读音就是“约”。
跟前面同样的道理, 作为女儿肯定要避讳父亲的名字读音,所以武则天如果叫“武约”,她犯的就是亲爹的讳, 这在古代尤其忌讳,所以武则天的本名绝不可能是武约。
第三种说法是这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也是目前最普遍认同的说法。 有人在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面明确记载:“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据此推断,武则天的名字应该叫 武珝 。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出处也有。但一个问题是,如果有过这么明显并且权威的出处,为什么这些年对武则天名字的猜测仍然这么多?
答案就是这个出处的原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述所写,另一种则是称,真正的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写的是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瞾”,在传播过程中不知道是哪里出错成了“ 珝 ”, 而在一些非常原始的古籍中,据说确实写的是“瞾”,笔者至今无缘得见这些原始书籍,因此对此说法只能是抱有观望的态度。
也有人曾经根据武则天给“瞾”字定“照”的读音认为,她可能原名就叫“武照”。 这种说法基本是猜测,没有什么出处了。但如前所述的避讳问题,中宗李旦的嫡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原名叫李重照, 如果武则天的原名叫武照,中宗又会以生母的名字去命名自己的儿子吗? 并且就在武则天正式提出“武瞾”之后,李重照马上就改了名字,这足以说明之前肯定是不用避讳“照”字的,也就是说武则天原名应该不叫“武照”。
还有人说,古代社会不重视女儿,也许武则天姐妹俩就叫做大囡、二囡,并没有正式的姓名。 然而, 武士彟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也算是官宦门户,断不会给自己的女儿随便起个称呼的, 另外 在《集古录目唐郑国夫人武氏碑》中,有这么一段话,也证明了这个说法的错误:
唐司列少常伯李安期撰,前戎卫兵曹参军殷仲容八分书。夫人名顺,字(缺一字)则,太原寿阳人。武后之姊,司卫卿贺兰安石之妻。封韩国夫人,追赠郑国,碑以乾封三年立。
这里面提到的韩国夫人,就是那个曾经被怀疑勾引过高宗的武则天姐姐。在这段碑文中,明确提出了她的名字叫“武顺”,这或许给我们推测武则天的原名提供了参考依据。
尘归尘,土归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并被承认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这一生确实传奇。 但与其传奇不符的是,她的原名、她的容貌、她的出生地都成了谜团,至今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法。 也许任何的名字都配不起她如此传奇的一生,“武则天”这三个字才应该是最适合她的。
明弘治年间《历代古人像赞》中的武则天
可以确定的是,武则天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以这三个字来称呼她,甚至在她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人这样称呼她。 那么被今天的人们当成是她的名字的“则天”是从何而来呢?
武则天生前加号甚多。除去武才人、武昭仪、皇后、天后、太后、皇太后这一类表示身份的名称之外,在登上帝位之后,又给自己加了一连串富于神秘色彩的吉祥尊号:
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等等。
武则天死后,中宗去掉她的帝号,恢复其皇后身份,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后”,至此,始有“则天”二字出现。 其所以称“则天”,有说是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还有一 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天”就是取则于天,取法于天,以天道为法则。由此看来,时人对她的这个评价还是非常高的。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 著作郎吴兢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做过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 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但这种称谓并未从此流传开来。在长达干余年的封建时代里,所有史书都仍将武则天称做太后或天后。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提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上,武则天为人所知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武瞾”和“武媚娘”。
武则天第一次入宫时,被太宗赐名为“武媚”后,民间又叫她“武媚娘”,这算一个名字。太宗李世民死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尼姑,曾有个法名叫“明空”,这也算是一个名字。后来,武则天当政之后,新创了19个汉字,其中有一个就是她为自己创立的新名字——“瞾”。此字读作“照”,取“日月悬空,普照大地”之义。
在武则天出生后,到受赐“武媚”名前,肯定是要有一个正式名字的。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叫“武华”或者“武元华”。 这个说法在前几年的时候甚嚣尘上,差一点成了最权威的解释。主要是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华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讳曰太州,神龙元年复故名”。此外,还有“华阴,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龙元年复日华阴”。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为武则天准备登基的时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则为中宗复位的时间, 所以说当时避讳这个“华”字是应为武则天的名字中有个“华”字。民间还有传说她的小名叫做“华姑”。
这个说法乍一听还是很有道理的,讲到了避讳帝王姓名这一封建礼俗。然而,避讳这种事, 不仅仅是要避讳帝王的,自己家的长辈也是要避讳的。
武则天的祖父就叫做“武华”,古人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讳都会僻忌, 如果武则天取名武华姑或者武元华,她犯的就是亲祖父的讳,这在古代是大不敬之罪,她的父亲武士彟再怎么说也是饱读诗书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避讳祖名? 何况自己的女儿跟自己父亲一个名字,难道不别扭吗?
另外,唐睿宗有个女儿就叫做李华,古代对于大外祖的名并不十分避讳,但在当时武则天还是皇帝,还是李华的祖母。 如果武则天的名字里有“华”字,睿宗怎么敢用自己母亲的名字去给自己女儿取名?这更加说明,武则天名字里应该没有“华”字的。
中宗复唐后,有过一道圣旨,为了表示尊重母亲,他要求“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当时为何要避讳“华”字。
女皇的这张画像算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副,里面的武则天霸气娇媚
第二种说法,武则天的原名可能叫“武约”。 据《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有一个名叫孙处约的人,在武后时期因“避中宫(皇后)讳,改名茂道”,同时有其他记载表明,唯一可能避讳的字只能是“约”字。因此,武则天可能叫“武约”。
仍然是说避讳,古人避讳不仅仅是字,谐音相同也会避。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也就是“约”的读音。 关于这个读音很多人对此抱有怀疑,但在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中曾有这么一段话: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
韦仁约在武则天时期曾做过宰相,所以这里所说“ 音类则天父讳 ”指的就是 武士彟,因此可确定“ 彟 ”的读音就是“约”。
跟前面同样的道理, 作为女儿肯定要避讳父亲的名字读音,所以武则天如果叫“武约”,她犯的就是亲爹的讳, 这在古代尤其忌讳,所以武则天的本名绝不可能是武约。
第三种说法是这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也是目前最普遍认同的说法。 有人在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里面明确记载:“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珝,并州文水人也。”据此推断,武则天的名字应该叫 武珝 。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出处也有。但一个问题是,如果有过这么明显并且权威的出处,为什么这些年对武则天名字的猜测仍然这么多?
答案就是这个出处的原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述所写,另一种则是称,真正的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写的是 “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瞾”,在传播过程中不知道是哪里出错成了“ 珝 ”, 而在一些非常原始的古籍中,据说确实写的是“瞾”,笔者至今无缘得见这些原始书籍,因此对此说法只能是抱有观望的态度。
也有人曾经根据武则天给“瞾”字定“照”的读音认为,她可能原名就叫“武照”。 这种说法基本是猜测,没有什么出处了。但如前所述的避讳问题,中宗李旦的嫡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原名叫李重照, 如果武则天的原名叫武照,中宗又会以生母的名字去命名自己的儿子吗? 并且就在武则天正式提出“武瞾”之后,李重照马上就改了名字,这足以说明之前肯定是不用避讳“照”字的,也就是说武则天原名应该不叫“武照”。
还有人说,古代社会不重视女儿,也许武则天姐妹俩就叫做大囡、二囡,并没有正式的姓名。 然而, 武士彟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也算是官宦门户,断不会给自己的女儿随便起个称呼的, 另外 在《集古录目唐郑国夫人武氏碑》中,有这么一段话,也证明了这个说法的错误:
唐司列少常伯李安期撰,前戎卫兵曹参军殷仲容八分书。夫人名顺,字(缺一字)则,太原寿阳人。武后之姊,司卫卿贺兰安石之妻。封韩国夫人,追赠郑国,碑以乾封三年立。
这里面提到的韩国夫人,就是那个曾经被怀疑勾引过高宗的武则天姐姐。在这段碑文中,明确提出了她的名字叫“武顺”,这或许给我们推测武则天的原名提供了参考依据。
尘归尘,土归土。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并被承认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这一生确实传奇。 但与其传奇不符的是,她的原名、她的容貌、她的出生地都成了谜团,至今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法。 也许任何的名字都配不起她如此传奇的一生,“武则天”这三个字才应该是最适合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