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
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
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此诗写于作者被流放之时,写出作者在雪夜赶路时见到的凄冷贫困的景象,尾句通过犬吠声来表达主人回家的景象,一下子扫除了雪夜的寒冷变得温暖。全诗并无生涩的字,通过作者的笔可以描绘出一幅芙蓉山雪夜图,有景有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勾出了当时诗人面临的环境,暮色苍苍路途遥远,好像怎么走都走不到尽头,诗人肯定是又累又倦一个人又觉得前路茫茫不知在何处停下。而这时见到远处的茅屋,也不知是因为风大雪大所以屋子被吹得越发单薄,而且屋子只用草盖成更显得贫困,写出了屋主的贫穷状况。暮、远、寒、贫,都是比较苦楚的词,诗人的视线从远到近,读者也跟着诗人一路前行, 感受到诗人的困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从草屋很自然的过度到草屋的犬跟人,听得犬吠声猜到是主人回来了,风雪夜里主人奔波了一天终于回了家,而诗人也终于有了一个投宿地,在这个雪夜里无疑是件温暖的事情。奔波劳碌了一天的身体终于可以好好歇息了,就算这草屋再单薄也可以容纳一个身心疲惫的旅人,至于明天醒来之路的漫漫长路那就明天再说吧,今夜得到的温暖是诗人在遥远的旅途让他得以稍微喘息一下。 作者身处唐中代比较黑暗的时期,因而此诗也抒发作者不如意的仕途,他的人生好像永远都是在流放的路途中,也很是心酸,作者在诗里感受到的黑暗是他的现境,希望他获得的温暖也是真实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