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红夷大炮威力有多强?红夷大炮来历介绍
[color=#333333]红夷大炮是明朝所使用的一种火炮武器,原型是欧洲在17世纪制造的舰用火炮,后来传入明朝。此后明朝仿制成功,设计了很多类似的火炮都被称为红夷大炮,和明朝之前自制的火炮相比,红夷大炮口径更大、可调设角度更多、精度更高,而且耐用性也有加强。其实明朝之前很多火炮的原理都和红夷大炮相同,但在细节上的差异,导致本土火炮存在短板。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红夷大炮的威力还有来历,一起来看看吧。[/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f12e8308a08ef09dfc7f8394bc4a0a94.png[/img][/align][color=#333333]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一种新式火器的出色发挥,电光石火之间,城下人仰马翻,“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队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color]
[color=#333333]这种明末传入中国的新种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夷大炮。相较明朝的传统火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射程远。宁远大战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远能达到一千米。其次口径大,一般在110-130mm之间,是前装滑膛加农炮。第三炮管长,炮长3长,此由意味着炮弹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处有炮耳,以此为轴,调整射击度角和火药用量,配合准星和照门,达到精确射击的目的。最后管壁厚,炮管从口到尾逐渐增粗,符合炮膛内压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风险。这种大显身手的火炮,就是红夷大炮。[/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ed7dbbf27d17257036dbbf83fd10a9fa.jpg[/img][/align][color=#333333]明朝装备的红夷大炮,有一部分是英国的舰载炮。约16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突遇台风,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1625年,有渔民捕鱼时,捞到了炮弹。时任广州府推官的邓士亮正在阳江巡视海防,获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打捞船,装备绞车和滑轮,雇佣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捞出18磅舰炮三十六门,其中的二十二门包邮北京。抵京后,有十一门炮又奔赴宁远,击退了后金的围攻,胜利背后有邓士亮的默默奉献。[/color]
[color=#333333]打捞沉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明朝的国防需求,海外军购成为重要的选项。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占领澳门。出于安全的考虑,葡萄牙人选择险要地势,相继修筑9座炮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以此满足澳门当地的火炮需求。[/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b42ac6489a769b4e6aee85b938ec24ec.jpg[/img][/align][color=#333333]卜加劳铸炮厂号称“世界最好的铸炮厂”,主营铜制和铁制的火炮,兼营炮弹和火药,甚至还给教堂铸造铜钟。铸炮用的铜料大多数来自于日本,铁料、硫磺等通过就地取材解决。铜炮由葡萄牙人亲自制造,铁炮由中国人代工。卜加劳的儿子万奴·卜加劳在内港河边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开设了“万奴行”,专门从事军火交易。卜加劳铸造的火炮性能优异,威力惊人,不止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纷纷采购,英、法等欧洲国家也时常光顾。英法半岛战争中,名将威灵顿手下的炮队中,就有卜加劳炮的身影。[/color]
[color=#333333]明末清初,不断有传教士来到明朝,在各地宣扬宗教,除此以外,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火器技术。当时,明朝外有边患,内有民变,多造炮、操好炮,是明军的现实需求。在历史变革之际,一方有传教的意愿,另一方面有军备的需要,双方一拍即合,西器东渐缓缓拉开了序幕。[/color]
[color=#333333]有了频繁往来的军购,明朝将澳门作为一个特区,默许了葡萄牙人的存在。精明的葡萄牙人显现出生意人的本色,一边向明朝缴纳税金二万两,地税五百两。另一边贿赂广东的地方官,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甚至还出动战舰帮助明军镇压叛军。[/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de631c5529dc8e233fe6b169d002e172.jpg[/img][/align][color=#333333]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委托李之藻等人,派张焘、孙学诗等人,以天主教徒为掩护,前往澳门,辗转购得四门火炮。经过测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徐光启认为“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color]
[color=#333333]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张焘、孙学诗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来到澳门,与葡萄牙商讨购买火炮和聘请炮手的事宜。葡萄牙为了避免西班牙、荷兰等国染指明朝,以优惠的价格出售了22门红夷大炮,并且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翻译。次年四月,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亚在试炮时发生意外,炮管炸膛,当场身亡。徐光启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弹劾,被迫辞职返乡。明朝第一次大规模购炮以差评告终。[/color]
[color=#333333]随着宁远、宁锦两次大捷,袁崇焕提出的“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徐光启,并且派遣李逢节和王尊德远赴澳门,采购红夷大炮。这一回,明朝总共采购了火炮七门、大型火铳三支和西式火熗三十支,还聘请了以葡萄牙人贡萨握德谢拉为首的炮手、技师和造炮工匠等31人。[/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402a716d15433b479909f5f57a4d8df6.jpg[/img][/align][color=#333333]次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后金军绕道龙井关、大安口,叩关入京。葡籍炮队行至山东济宁,遭遇后金军袭扰。贡萨握德谢拉率队进入遂州,在知州陆燧的支持下,红夷大炮凭城射击,“其声如雷”,后金军受创惊惧,无心恋战,向北逃循。[/color]
[color=#333333]崇祯三年(1630年),贡萨握德谢拉一行抵京。明朝将新购红夷大炮安置在京师各个城防要地,崇祯皇帝给北京的红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将军”。明朝对这支葡籍雇佣军给予了优厚的待遇。队长贡萨握德谢拉的年薪是一百五十两,每月额外补贴十五两,其他人的酬劳是一百两,再加每月伙食费十两,这待遇相当于明朝的六品官员了。[/color]
[color=#333333]面对后金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贡萨握德谢拉主动要求前往辽东,获得批准。炮队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计划经海路北上辽东。在此期间,协助登莱巡抚孙元化,设立铸炮基地,采用炮管冷却铸造工艺,开发出远胜欧美同行的加强版红夷大炮,葡籍炮队的规模也从13人增至40余人。[/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f723a35b877a1e1fb84ec486162d2b1f.jpg[/img][/align][color=#333333]崇祯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后金军大举进攻位于鸭绿江口的皮岛,先期抵达皮鸟的13名葡籍炮手,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屡屡操炮,据《火攻挈要》记载,“崇祯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岛,歼敌万余,是其猛烈无敌,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此后六年,后金军没有再犯皮岛。[/color]
[color=#333333]次年正月,孙元化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叛乱,攻陷登州。正在城中休整的葡籍炮队,遭遇不测,避之不及,包括贡萨握德谢拉在内的12名炮手身亡,仅1人幸免,另外15名技师和工匠受伤。叛军念及师生之情,在传教士陆若汉的带领下,幸存的葡萄牙人返回澳门。[/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3612961ed44caece53e35def077d8efc.jpg[/img][/align][color=#333333]明朝在卜加劳铸炮厂总共采购了80余门红夷大炮。卜加劳逝世后,铸炮厂后继无人,同时,欧美国家开始铸造钢炮。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铜炮和铁炮开始滞销,工厂陷入困境,最终倒闭。为了纪念铸炮厂,当地人将其所在的街道,称为铸炮斜街,后改名为高可宁大街。[/color]
[color=#333333]徐光启得知葡籍炮队的噩耗,痛心疾首,忧愤交加,于崇祯六年(1633)十月初七日病逝。没有了徐光启的支持,西器东渐陷入停滞。随着孔有德等人的叛变,后金掌握了先进的火炮生产和使用技术,原本好转的明朝局势,再次恶化,国祚断绝只是时间问题。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利器,因时局变幻,未能挽救危机,东西方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f12e8308a08ef09dfc7f8394bc4a0a94.png[/img][/align][color=#333333]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一种新式火器的出色发挥,电光石火之间,城下人仰马翻,“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队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color]
[color=#333333]这种明末传入中国的新种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夷大炮。相较明朝的传统火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射程远。宁远大战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远能达到一千米。其次口径大,一般在110-130mm之间,是前装滑膛加农炮。第三炮管长,炮长3长,此由意味着炮弹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处有炮耳,以此为轴,调整射击度角和火药用量,配合准星和照门,达到精确射击的目的。最后管壁厚,炮管从口到尾逐渐增粗,符合炮膛内压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风险。这种大显身手的火炮,就是红夷大炮。[/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ed7dbbf27d17257036dbbf83fd10a9fa.jpg[/img][/align][color=#333333]明朝装备的红夷大炮,有一部分是英国的舰载炮。约16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突遇台风,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1625年,有渔民捕鱼时,捞到了炮弹。时任广州府推官的邓士亮正在阳江巡视海防,获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打捞船,装备绞车和滑轮,雇佣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捞出18磅舰炮三十六门,其中的二十二门包邮北京。抵京后,有十一门炮又奔赴宁远,击退了后金的围攻,胜利背后有邓士亮的默默奉献。[/color]
[color=#333333]打捞沉炮,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明朝的国防需求,海外军购成为重要的选项。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占领澳门。出于安全的考虑,葡萄牙人选择险要地势,相继修筑9座炮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 Bocarro)在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尾建立了卜加劳铸炮厂,以此满足澳门当地的火炮需求。[/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b42ac6489a769b4e6aee85b938ec24ec.jpg[/img][/align][color=#333333]卜加劳铸炮厂号称“世界最好的铸炮厂”,主营铜制和铁制的火炮,兼营炮弹和火药,甚至还给教堂铸造铜钟。铸炮用的铜料大多数来自于日本,铁料、硫磺等通过就地取材解决。铜炮由葡萄牙人亲自制造,铁炮由中国人代工。卜加劳的儿子万奴·卜加劳在内港河边新街附近的麻雀仔街,开设了“万奴行”,专门从事军火交易。卜加劳铸造的火炮性能优异,威力惊人,不止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纷纷采购,英、法等欧洲国家也时常光顾。英法半岛战争中,名将威灵顿手下的炮队中,就有卜加劳炮的身影。[/color]
[color=#333333]明末清初,不断有传教士来到明朝,在各地宣扬宗教,除此以外,他们还带来了先进的火器技术。当时,明朝外有边患,内有民变,多造炮、操好炮,是明军的现实需求。在历史变革之际,一方有传教的意愿,另一方面有军备的需要,双方一拍即合,西器东渐缓缓拉开了序幕。[/color]
[color=#333333]有了频繁往来的军购,明朝将澳门作为一个特区,默许了葡萄牙人的存在。精明的葡萄牙人显现出生意人的本色,一边向明朝缴纳税金二万两,地税五百两。另一边贿赂广东的地方官,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甚至还出动战舰帮助明军镇压叛军。[/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de631c5529dc8e233fe6b169d002e172.jpg[/img][/align][color=#333333]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委托李之藻等人,派张焘、孙学诗等人,以天主教徒为掩护,前往澳门,辗转购得四门火炮。经过测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徐光启认为“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color]
[color=#333333]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张焘、孙学诗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来到澳门,与葡萄牙商讨购买火炮和聘请炮手的事宜。葡萄牙为了避免西班牙、荷兰等国染指明朝,以优惠的价格出售了22门红夷大炮,并且提供了23名葡籍炮手和1名翻译。次年四月,葡籍炮手若翰哥里亚在试炮时发生意外,炮管炸膛,当场身亡。徐光启遭到朝中保守派的弹劾,被迫辞职返乡。明朝第一次大规模购炮以差评告终。[/color]
[color=#333333]随着宁远、宁锦两次大捷,袁崇焕提出的“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取得了成功的实践。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崇祯皇帝重新起用徐光启,并且派遣李逢节和王尊德远赴澳门,采购红夷大炮。这一回,明朝总共采购了火炮七门、大型火铳三支和西式火熗三十支,还聘请了以葡萄牙人贡萨握德谢拉为首的炮手、技师和造炮工匠等31人。[/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402a716d15433b479909f5f57a4d8df6.jpg[/img][/align][color=#333333]次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后金军绕道龙井关、大安口,叩关入京。葡籍炮队行至山东济宁,遭遇后金军袭扰。贡萨握德谢拉率队进入遂州,在知州陆燧的支持下,红夷大炮凭城射击,“其声如雷”,后金军受创惊惧,无心恋战,向北逃循。[/color]
[color=#333333]崇祯三年(1630年),贡萨握德谢拉一行抵京。明朝将新购红夷大炮安置在京师各个城防要地,崇祯皇帝给北京的红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将军”。明朝对这支葡籍雇佣军给予了优厚的待遇。队长贡萨握德谢拉的年薪是一百五十两,每月额外补贴十五两,其他人的酬劳是一百两,再加每月伙食费十两,这待遇相当于明朝的六品官员了。[/color]
[color=#333333]面对后金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贡萨握德谢拉主动要求前往辽东,获得批准。炮队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计划经海路北上辽东。在此期间,协助登莱巡抚孙元化,设立铸炮基地,采用炮管冷却铸造工艺,开发出远胜欧美同行的加强版红夷大炮,葡籍炮队的规模也从13人增至40余人。[/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f723a35b877a1e1fb84ec486162d2b1f.jpg[/img][/align][color=#333333]崇祯四年(1631 年)五月十七日,后金军大举进攻位于鸭绿江口的皮岛,先期抵达皮鸟的13名葡籍炮手,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屡屡操炮,据《火攻挈要》记载,“崇祯四年,某中丞令西洋十三人,救援皮岛,歼敌万余,是其猛烈无敌,著奇捷之效者此也”。此后六年,后金军没有再犯皮岛。[/color]
[color=#333333]次年正月,孙元化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发动叛乱,攻陷登州。正在城中休整的葡籍炮队,遭遇不测,避之不及,包括贡萨握德谢拉在内的12名炮手身亡,仅1人幸免,另外15名技师和工匠受伤。叛军念及师生之情,在传教士陆若汉的带领下,幸存的葡萄牙人返回澳门。[/color]
[align=center][img]https://d.dnz7.com/file/20190319/3612961ed44caece53e35def077d8efc.jpg[/img][/align][color=#333333]明朝在卜加劳铸炮厂总共采购了80余门红夷大炮。卜加劳逝世后,铸炮厂后继无人,同时,欧美国家开始铸造钢炮。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铜炮和铁炮开始滞销,工厂陷入困境,最终倒闭。为了纪念铸炮厂,当地人将其所在的街道,称为铸炮斜街,后改名为高可宁大街。[/color]
[color=#333333]徐光启得知葡籍炮队的噩耗,痛心疾首,忧愤交加,于崇祯六年(1633)十月初七日病逝。没有了徐光启的支持,西器东渐陷入停滞。随着孔有德等人的叛变,后金掌握了先进的火炮生产和使用技术,原本好转的明朝局势,再次恶化,国祚断绝只是时间问题。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利器,因时局变幻,未能挽救危机,东西方的技术差距进一步拉大。[/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