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祖
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本名易韶,只因地位高,被尊为「膳」食之「祖」,故得名。宋代名士郑望所著《膳夫录》有记载「段丞相有老婢名膳祖」,膳祖为中国史籍中第一位出现的女庖厨。
由于长期司职于厨房,加之唐朝以肥为美,很可能膳祖是重量级的胖墩美女!
膳祖原本为唐朝丞相段文昌(武则天曾侄孙、晚唐著名诗人武元衡之女婿,唐穆宗时著名宰相)的奴婢,后来才成为家厨总管。段文昌亦对饮食很讲究,曾总结膳祖厨艺经验自编《食经》50章。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段家对厨房极为重视,称之为「炼珍堂」,「珍」者,山珍海味也。
相传膳祖为千张肉的幕后发明人
膳祖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本领。曾经亲自选了一百名女婢传艺,经惨烈的「女婢厨房」厮杀竞争,剩下九位,其艺遂得开枝散叶,影响后世饮食文化甚深。
梵正
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五代时名厨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图小样”风景拼盘而驰名天,拼盘的始祖,号称“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开创中国冷拼之先河
唐、五代时期,中国名人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柳宗元、杜牧等,都是当时文坛最为杰出的代表。而佛教的兴起,造就了玄奘、鉴真一代高僧,梵正则是继唐朝宰相段成式家厨、女厨膳祖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女性厨师。
梵正的身世之特殊,不仅因为他是一名女性厨师,更因为她还是一名佛教女僧人,她不但会烹制各种美味佳肴,为中国素食风味奠定了基础,还精通文学、绘画。最为人所称赞的是梵正以王维的辋川别墅为蓝本,运用瓜果、蔬菜雕刻拼摆成风景拼盘,为中国的花式冷盘、雕刻拼摆开辟了先河。
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馔羞门》中这样写道:“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鲊臛脍脯,醢酱瓜襋,黄赤杂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小样,”对梵正倍加赞赏,这也充分说明了梵正技艺的精雕细琢,如此将盘中之物富于诗情画意,在古代厨师中,堪称第一人也。讲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王维和他的辋川别墅。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与开元29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蓝田县西南,买下了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经过十多年的精心营建,将其修建成一个可耕、可收、可渔的综合园林,取名为辋川别墅。辋川山清水秀,林木苍郁,溪流潺潺,峰峦耸翠,秋冬春夏,变幻莫测,阴晴雨雪,空濛迷茫。山川钟灵毓秀,并建有华子冈、孔城坳、辋口庄、文杏馆、斤竹岭、木兰柴、宫槐陌等20个景区。许多景区的环境之美,意境之雅致都堪比其著名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另外,王维还亲自动手,绘画了辋川二十景,合为著名的《辋川小样》图。
梵正经过苦心琢磨,精心构造,运用各种原料,仿造《辋川小样》图,将其拼摆成20个不同风格的山水图画,有20人同时赴宴,组合成一组辋川实景图,让人惊奇叫绝。正是有了梵正的《辋川小样》风景拼盘,中国自五代以后,便开始出现并流行起花式拼盘和食品雕刻,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一个新的形式。
创作素食佳肴
梵正不但开创了中国花式拼盘,还为中国烹饪素食风味做了积极的贡献。唐代时期对佛教文化出现了空前的重视和信仰,唐太宗时期的玄奘法师,西至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国的佛教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武则天时期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传戒。梵正作为当时的女僧人,对素食的研究和制作很有建树,其作品为各大僧院所效仿,并流传后世。其中,以她制作的“蜂蜜球”、“煎藕饼”等素食菜肴最为著名,成为餐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菜。
“蜂蜜球”的制作颇为繁复,梵正运用最普通的也是最廉价的山芋作为主要原料,将山芋蒸熟后,拌以少量的面粉揉成球,下油锅炸成金黄色,皮脆里嫩。再将蜂蜜下锅炒至黏稠,口感深受人们喜爱。而煎藕饼,不但非常经济,且味道十分鲜美醇厚。梵正将鲜藕洗净,切成米粒状,和糯米饭拌匀,加盐、香葱调味,慢慢下锅煎成两面呈白中透黄,口味香、糯、鲜、嫩。直至今日,此菜仍为各大餐馆所运用,尤其为喜爱素食的人群所钟爱。
据宋陶谷的《清异录》载:“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炸、脍、脯、腌、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这是一种大型风景冷拼盘,梵正可算得上是中国古代花色菜的大师了。
“辋川图”,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的画图。这里包括有辋水、华子岗等二十一所,与裴迪赋诗,以纪诸景。梵正拼“辋川图小样”,实非易举。她不仅要拼二十只独自成景的小冷盘,且彼此都要有机地构成“辋川别墅”的迷人风光,再是要用的原料是腌鱼、干肉等物,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刀工,是做不到了。可见,梵正的确是个文化修养颇深,而有技艺超群的才女厨师。
刘娘子
刘娘子是南宋高宗宫中女厨,主管皇帝御食。刘娘子手艺高超,虽宫中规定作为“五品”官的“尚食”,应由男厨师担任,但她以烧得一手皇帝喜爱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人们尊称她为“尚食刘娘子”。刘娘子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宫廷女厨师。
据《春渚纪闻》载:宋高宗宫中,有位女厨师刘娘子,高宗继位之前,她就在赵构的藩府做菜了,宋高宗想吃什么菜,她就在案板上切配好,烹制成熟后献食,高宗总是十分满意的。按照宫廷规定:主管皇帝御食的负责官员叫尚食,只能由男人担任,而且是个五品官,刘娘子身为女流,不能担当此官,然而皇宫里的人多称她是“尚食刘娘子”。
由于刘娘子的影响力,当时在南宋后期,盛行女厨师。很多有名气、地位的家庭都聘用女厨。
古籍没有留下时尚刘娘子特色肴馔的只言片语,但从宋高宗临幸张俊府的御食菜单《玉食批》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南宋庖厨向皇帝推荐的这十道菜,名为劝酒菜,实为迎合皇帝纵欲的补肾造精之菜。据《春渚纪闻》载,食尚刘娘子「乐祸而喜暴人之私」,每天相伴着杀生、烹饪,且性格自傲狂放,最后竟然暴毙。
宋五嫂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宋五嫂是南宋初年的民间妇女,原籍北宋京师东京(今河南开封),以经营酒肴为业,精于烹饪,尤其擅长制作鱼菜。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兵大举南侵,都城陷落,钦、徽两帝被掳北去,北宋王朝宣告灭亡。次年,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宋五嫂随着难民人流南下,寓居在临安西湖钱塘门外。为维持生计,她重操旧业,张罗开设了一家小酒店,接待东西南北过往客。
临安处东南沿海,近海及西湖中多产各种鲜鱼,男女老少又都喜欢吃鱼,城内外酒楼饭店以鱼所作的菜肴多不胜数。宋五嫂志在创新,经一段时间琢磨试验,以醋为主要佐料,辅之以生姜、大蒜、糖、盐等,烹制了一道色、香、味独特的新颖鱼菜,取名为“醋溜鱼”。
宋五嫂的醋溜鱼一经问世,立时吸引了众多食客,各式人等纷纷慕名而来,店中生意一变兴隆。
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宋孝宗驾幸西子湖畔钱塘门外,把在湖边的生意人召来,询问籍贯、身世及营生,宋五嫂也在其中。当问到宋五嫂时,她道了个万福回话说:“老身乃东京人氏,当年追随先皇到此,已五十载春秋了。”孝宗见这位满头银丝的老妪一片忠心,深为动容,于是移驾宋五嫂店中少歇。宋五嫂不胜高兴,当即挽袖下厨上灶台,亲自精心烹饪了一盘醋溜鱼奉上,请孝宗品尝。
孝宗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想不到醋溜鱼皮酥肉嫩鲜美可口,味道好极胜过御膳,啧啧称赞:“真佳肴也!”当下赐与宋五嫂彩缎百匹。受万乘之主赏赐,宋五嫂的醋溜鱼名气更响,四远皆知,各地纷纷仿制,并作为一大名菜世代相传。杭州的楼外楼、五柳居等,就是因为经营醋溜鱼而数百年久盛不衰。
醋溜鱼发源于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西湖醋溜鱼,相传是宋五嫂遗制。”(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清代番禺举人方恒泰品尝过醋溜鱼一饱口福后,作《西湖》诗大加赞赏,读来觉醋溜鱼顿然生色:
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
味酸最爱银刀脍,河鲤河鲂总不如。
董小宛
中文名:董小宛
别 名: 字小宛,一字青莲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一说江苏苏州、一说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624
逝世日期:1651
职 业:名妓
董小宛(1624-1651年) ,名白,字小宛,一字青莲,江苏苏州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为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加上科场失意,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钱谦益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
董小宛不仅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琴棋书画俱全,而且是一位颇有造诣的出色厨师,正如冒襄《影响梅庵忆语》所述,食谱菜经莫不精通:“旁及饮食,挑冻瓜凝,秋棠蜜渍,琐瑟米盐,庑下舂爨”,样样皆行。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据介绍:人们常吃的虎皮肉,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
萧美人
中文名称:萧美人
别名:萧娘
国籍:中国(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仪征真州城南
出生日期:乾隆八年
逝世日期:嘉庆元年
职业:著名美食家、女点心师
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六大美女厨神
代表作品:萧美人花生、萧美人瓜子、萧美人花生酥、萧美人瓜子酥
享年:54岁(虚龄)
萧美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萧美人,家住仪征真州城南。据传,萧娘年轻时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诗词中就有赞她"昔年丰姿,面如夹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说她少年出炉时,就以仪态高雅、天生丽质而出众,几乎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时,"芳名犹重"。
清著名美食家、文学家袁枚《随园食单》载:"仪征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花生、瓜子、糕点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当代中国餐饮界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乾隆五十九年重阳前,袁枚特派人到仪征购萧美人点心八种为萧美人花生、萧美人瓜子、萧美人花生酥、萧美人瓜子酥共计3000件,船运南京,以1000件赠江苏巡抚奇丰额(字丽川)。清代诗人赵翼慕名前往仪征品尝萧美人糕点,对其大加赞赏,认为以萧美人名字命名的糕点将会与东坡肉、眉公饼一样出名。
壬子(乾隆57年),原扬州知府,时任山西布政使的谢启昆品尝了萧美人糕后,赋诗云:"绿扬城郭蓼花津,饾饤传来姓字新。莫道门前车马冷,日斜还有买糕人。"他还为十五年前当扬州太守未亲尝而自嘲。
仪征有关部门申报"萧美人糕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介绍了萧美人生平。原来萧美人住大码头河西街,生于乾隆8年,逝世于嘉庆元年,独门长女,为人聪慧善良,待人热情。萧美人少年时家道小康,其父承祖业两家茶食店。主营馒头、糕饺、茶点之类。她耳闻目睹大师傅制作,把各种配料配方熟记于心。其父在茶食店作坊里挑选了一个忠厚老实、体格健壮的落魄书生招为婿。
萧美人25岁那年,因邻居失火,殃及其家,父母烧死,丈夫残疾。为维持生计,她不得不抛头露面,在自家店门口摆摊卖糕饺、茶点。她冥思苦想,采用大米粉与糯米粉各半,粉内掺拌上果泥、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和素净的麻油,加上适量的糖,和均匀成块,面上装点一些红绿梅丝,然后蒸熟。客人尝后称绝叫美。
乾隆帝闻讯后派官吏到萧美人糕饺店定购2000件分为后宫贵人、皇妃品尝。因皇亲国戚的赏识和文人名士的垂青,萧美人糕一时成了江南名流雅士十分青睐的糕点。萧美人所做的小吃被赐为皇家贡品,萧美人50岁时,家里扩成了大作坊,雇佣的糕点师傅有七八十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