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派首发】书评: 我们汉族人几千年的统治政权,曾经有两次被外族人“一锅端”。前者是700多年前的蒙古族治下的元朝,后者是400年前的满族治下的清朝。对于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对满清的熟知远远超出蒙元,甚至小说、影视剧都极少反映蒙元时代的生活。我心里并不喜欢元朝,每每想起总有点儿类似被日本人侵占的不适感。但我也一直很好奇,蒙古铁蹄是怎样荡平欧亚大陆,又是怎样龟缩大都然后销声匿迹。 参观完钓鱼城后,对元代历史很是好奇,买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想要感受下那段残忍又霸气的历史。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虽是社科类书籍,但语言精炼、生动,全球性的大视角也很阔达恢弘,可谓是雅俗共赏了。这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蒙古帝国的崛起、分裂和最后的解体,简单的说,就是铁木真怎样成长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怎样缔造世界历史上地盘最大的帝国,而最后这个帝国和它的后裔又怎样消失、散落在历史长河里。 我既深迷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又深爱TVB版的同名电视剧,在阅读这一部分时,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铁木真、托雷、哲别,还有类似的战争----和扎木合、桑昆、金人、南宋,《射雕》那熟悉的音乐便会在脑海里涌现萦绕,小说、电视、历史,相互重影,真是一番别有乐趣的读书体验。 正文之前配了四副地图,分别为蒙古征服之前的欧亚大陆、蒙古帝国(1250-1260)、分裂之后的蒙古帝国、后蒙古时代的欧亚(约1550年),这几幅地图简洁明了的展现了蒙古帝国从成长到消亡的历程,对后文的阅读理解有非常直观的辅助作用。仅仅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蒙古征服对世界的影响,“在征服结束时,消失的国家超过20个,包括西夏、金、宋、哈刺契丹、花刺子模帝国、大马士革……”以及“很多独立的公国、王国、汗国和苏丹国在蒙古帝国崩溃之后都消失了。”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即便历经沧桑也仍然具有极强的韧性、极强的生命力、极强的凝聚力的民族,我们可以被打败,但我们从未被打垮。 第二部分论述了蒙古征服给世界史带来的巨大影响,包括贸易、战争、行政、宗教、瘟疫、移民、文化交流等,作者用了“成吉思汗大交换”的概念,既强调了崛起的主体,又突出了它世界性的范围和模式,新颖又贴切。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蒙古与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那些思想、文化、技术的激励碰撞和深度融合,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我最感兴趣的战争问题,这本书也给出了让人满意的解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道被断而战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十万士卒被坑杀的长平之战。可见,后勤补给是多么的重要。然而,蒙古铁骑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骑兵,速战速决,把对手杀个措手不及。“尽管哲别在翻越山脉时去世了,但速不台继续前行,在他回师蒙古之前,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的草原上,他打败了阿兰人和钦察突厥人,之后又于1223年在喀尔喀河之战中打败了突厥和罗斯诸王公的联军。速不台不仅打败了几只军队,完成了进8050千米的往返行程,而且是在没有后援及现代导航设备的情况下完成的。事实上,他经过的许多国家对蒙古人都深感困惑,因为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就这样出现、毁灭然后绝迹于草原。”他们的对手留下了这样的史料:“同年,由于我们的罪恶,出现了不知名的部落,一些人称呼他们为‘鞑靼’……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谁,来自何方。”在书中,这样的例子不少。 蒙古战士主要是弓骑兵,远攻用利箭,肉搏用弯刀。他们的箭雨能够轻而易举的打乱敌人的阵型,制造出一片“死亡地带”,精湛的弓箭技巧和骑兵灵活的机动性让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娴熟的游击战术、“捏儿格”(围猎)战术又让敌人束手无策、插翅难逃。攻城战是本来蒙古人的弱项,但他们学得很快,把技师编入军队,抛石机尤其是配重式抛石机的运用,这个世界就再没有城墙能抵挡蒙古铁骑的步伐了。襄阳城陷落于1273年,正是这种配重式抛石机带来的灾难。这个时候,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不行了,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也不行了,即便金庸笔下所有的武林奇才都化身扫地僧,汉水河边襄阳城还是要毁在蒙古人源源不断的巨石雨下。如果这样的历史,只是一部小说,那该多好! 除了硬碰硬,蒙古人还特别擅长屠城心理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比攻城更有效,抵抗就屠城,屠城既可以防止战线后方作乱,又将他们的残暴宣扬到极致,使得其他地方的民众产生恐惧心理而主动投降。要么血泪成河,夷为平地,要么人到城开,沦为以战养战的大后方。对无数文明的毁灭,对无数生灵的屠杀,这是蒙古铁骑最不可饶恕的罪行。 “蒙古人改变和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战争方式”、“德国国防军的闪电战策略与蒙古式的战争艺术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苏联的纵深作战理论与蒙古人的目标相同”、“蒙古的影响(尽管是间接的)在塞克特的战略中更加明显”,作者本是研究蒙古帝国史以及军事史的人,他笔下的蒙古人的战略、战术、武器,史料详实,逻辑严密,科学推测,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 那么,这支所向披靡的铁骑,最后是被什么更强大的对手消灭了吗?很遗憾,不是别人,应该说正是他们自己。“从蒙古征战的相关史料中可见,蒙古人几乎从未被非弓骑兵部队击败过。”、“为了打败蒙古人,就必须像蒙古人那样作战。”兄弟汗国之间的内战,大大消耗了已经一分为四的帝国的实力,加之与邻国之间的不断混战以及新政权的强力崛起,“1480年莫斯科终于终结了从属于蒙古人的状态……1502年,蒙古帝国的最后一块真正的领土已经消失了。”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遗憾。然而,正如书中所说:“尽管蒙古帝国已经消失,数量众多的继承国来去匆匆,但蒙古帝国的影响持续得更久。”比如元朝的行省制度,历经元明清至今我们仍然在使用。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视角,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不可一世的帝国最后也只是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的一串浪花。披着外衣的征服与统治,屠杀与创造,在今天,此时此刻,仍正在发生,不知何日才能停息。
【题外话】上帝折鞭处---钓鱼城之战 书评中提到的“钓鱼城”,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去年有幸得以一游,甚是震惊。南宋末年,蒙古大汗蒙哥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伐宋,其中蒙哥亲率一路军马进犯四川,蒙哥铁骑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最后被城上火炮击伤去世。这场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同时蒙哥之死诱发了蒙古内部争权斗争,蒙哥汗弟旭烈兀当时已经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死讯,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自己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钓鱼城之战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格局,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如今已让能从钓鱼城的战斗遗址中,感受道当时那种激烈和顽强,当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后来南宋全面沦陷,守城奖励王立以不可杀城中一人的条件,放下武器,自愿终止抵抗,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抵抗36年是一种悲壮的坚持,放下也是一种勇敢,更需要魄力。 有时间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游,定不会觉得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