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汉末不只是烽火连天战乱不休,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有着数不胜数的职业,以及琳琅满目的典籍。本篇要聊的是王粲càn,字仲宣。
王宣是兖州山阳人,他的家世很好,祖父王畅、曾祖父王龚都官至三公,父亲王谦被何进征辟为大将军府长史。何进虽然是屠户出身,但他也看重王谦这样的名门贵胄,本来打算与王谦结为儿女亲家,他让王谦选一个儿子来迎亲但是被拒绝了,后来王谦因病被免官,从《王仲宣诔》来看,王谦也是出任过显职的。
“伊君显考,奕叶佐时,入管机密,朝政以治;出临朔岱,庶绩咸熙”——《王仲宣诔》
王粲小小年纪就来到了长安,他在这里结识了蔡邕,这时的蔡邕已经是当世名士,跑去拜访蔡邕的人络绎不绝。但蔡邕唯独对王粲青眼有加,在王粲前来拜谒时倒履相迎,在座的宾客一看王粲都感觉很惊讶,王粲这时还不满18岁身材也较为矮小。
不过蔡邕愿意为王粲背书“这是司空王畅的孙子,对于他的才华我自愧不如,我家中收藏的书籍文章都该送给他。”事实上,蔡邕在晚年真的把家中万卷藏书送给了王粲,可见他有多么看重王粲。良好的家世再加上蔡邕这样的名士品鉴,王粲年少成名,朝廷、司徒府的征辟随之而来,但年方十七的王粲并没有选择出仕。
“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博物记》
汉末战乱一起,王粲就选择去荆州避难,一来荆州比较安宁,二来刘表也是王粲的同乡。但是刘表有些以貌取人,他不怎么重视王粲,本来想着把女儿嫁给王粲,但是因为王粲的相貌问题搁置了。其实王粲为他做了不少事,在长沙太守张羡叛乱时写《三辅论》,在刘表劝和袁谭、袁尚时,写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三国志·王粲传》
同在荆州避难的裴潜与王粲交好,他就劝王粲、司马芝“刘表不是王霸之才,还自居为周文王,过不了多久就会败亡”。不得不说刘表留不住人才是有原因的,他因为轻视司马徽得罪了众多荆州名士,在荆州避难的名士极多,一个人看不上还有待商榷,但一群人看不上,刘表就该反思自己的问题了。
刘表逝世后,劝刘琮向曹操投降的人里就有王粲,他打着报恩的旗号一个劲的吹捧着曹操,最终刘琮还是献上了荆州。王粲随即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封侯来的就是这么容易。当然,曹操设宴庆祝时,王粲又吹捧了一通。
魏国建立后,王粲、和洽、卫觊、杜袭都被任用为侍中。王粲凭着自身的博学多才,还和卫凯等人一起参与了恢复礼乐制度的事宜,这可能也得益于他过目不忘的本事。王粲何人出去游玩时,在路边读完碑文就能当场背诵,看人下棋还能帮忙恢复棋局。
王粲也擅长术算,而他最擅长的就是写作,常常一挥而就,完全不需要修改,旁人苦思冥想后写出的文章也比不了他。案《典略》,王粲还有更夸张的操作,他擅长随机应变,而王朗、钟繇在这方面都比不了他,可能也是钟繇他们让着这位性急毛躁的晚辈。
“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典略》
才华横溢的王粲与曹丕、曹植都交好,他生平所作诗、赋、论、议有将近60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登楼赋》与《七释》。王粲名列“建安七子”,这是曹丕在《典论》中提出的,而王粲是这七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也只有他在《三国志》中立传了。
王粲还参与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伐吴,只是转过年来他就在路上病逝了,年仅41岁。曹植为此写了《王仲宣诔》,此外还有篇《赠丁仪王粲诗》见证了他们的友谊。案《世语》,王粲喜欢听驴叫,曹丕在吊丧时还记着他这个特殊的爱好,号召同行者一起学驴叫为王粲送行。217年有大规模的疫病爆发,王粲、陈琳、应玚等人的逝世可能都与此有关。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语》
生荣死哀,人谁不没。
王宣是兖州山阳人,他的家世很好,祖父王畅、曾祖父王龚都官至三公,父亲王谦被何进征辟为大将军府长史。何进虽然是屠户出身,但他也看重王谦这样的名门贵胄,本来打算与王谦结为儿女亲家,他让王谦选一个儿子来迎亲但是被拒绝了,后来王谦因病被免官,从《王仲宣诔》来看,王谦也是出任过显职的。
“伊君显考,奕叶佐时,入管机密,朝政以治;出临朔岱,庶绩咸熙”——《王仲宣诔》
王粲小小年纪就来到了长安,他在这里结识了蔡邕,这时的蔡邕已经是当世名士,跑去拜访蔡邕的人络绎不绝。但蔡邕唯独对王粲青眼有加,在王粲前来拜谒时倒履相迎,在座的宾客一看王粲都感觉很惊讶,王粲这时还不满18岁身材也较为矮小。
不过蔡邕愿意为王粲背书“这是司空王畅的孙子,对于他的才华我自愧不如,我家中收藏的书籍文章都该送给他。”事实上,蔡邕在晚年真的把家中万卷藏书送给了王粲,可见他有多么看重王粲。良好的家世再加上蔡邕这样的名士品鉴,王粲年少成名,朝廷、司徒府的征辟随之而来,但年方十七的王粲并没有选择出仕。
“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三国志·钟会传》注引《博物记》
汉末战乱一起,王粲就选择去荆州避难,一来荆州比较安宁,二来刘表也是王粲的同乡。但是刘表有些以貌取人,他不怎么重视王粲,本来想着把女儿嫁给王粲,但是因为王粲的相貌问题搁置了。其实王粲为他做了不少事,在长沙太守张羡叛乱时写《三辅论》,在刘表劝和袁谭、袁尚时,写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三国志·王粲传》
同在荆州避难的裴潜与王粲交好,他就劝王粲、司马芝“刘表不是王霸之才,还自居为周文王,过不了多久就会败亡”。不得不说刘表留不住人才是有原因的,他因为轻视司马徽得罪了众多荆州名士,在荆州避难的名士极多,一个人看不上还有待商榷,但一群人看不上,刘表就该反思自己的问题了。
刘表逝世后,劝刘琮向曹操投降的人里就有王粲,他打着报恩的旗号一个劲的吹捧着曹操,最终刘琮还是献上了荆州。王粲随即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封侯来的就是这么容易。当然,曹操设宴庆祝时,王粲又吹捧了一通。
魏国建立后,王粲、和洽、卫觊、杜袭都被任用为侍中。王粲凭着自身的博学多才,还和卫凯等人一起参与了恢复礼乐制度的事宜,这可能也得益于他过目不忘的本事。王粲何人出去游玩时,在路边读完碑文就能当场背诵,看人下棋还能帮忙恢复棋局。
王粲也擅长术算,而他最擅长的就是写作,常常一挥而就,完全不需要修改,旁人苦思冥想后写出的文章也比不了他。案《典略》,王粲还有更夸张的操作,他擅长随机应变,而王朗、钟繇在这方面都比不了他,可能也是钟繇他们让着这位性急毛躁的晚辈。
“锺繇、王朗等虽名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典略》
才华横溢的王粲与曹丕、曹植都交好,他生平所作诗、赋、论、议有将近60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登楼赋》与《七释》。王粲名列“建安七子”,这是曹丕在《典论》中提出的,而王粲是这七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也只有他在《三国志》中立传了。
王粲还参与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伐吴,只是转过年来他就在路上病逝了,年仅41岁。曹植为此写了《王仲宣诔》,此外还有篇《赠丁仪王粲诗》见证了他们的友谊。案《世语》,王粲喜欢听驴叫,曹丕在吊丧时还记着他这个特殊的爱好,号召同行者一起学驴叫为王粲送行。217年有大规模的疫病爆发,王粲、陈琳、应玚等人的逝世可能都与此有关。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语》
生荣死哀,人谁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