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宰相,一句俗语不得不被提到,那就是“宰相肚子能撑船”。可是,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文采风流、功勋卓著的名相名臣浩如烟海,可又有几人真的能有这“能撑船的肚子”呢?
名垂青史的欧阳修
这位把一个个“仇人”推上高位的名相,正是欧阳修。而如果提到欧阳修,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醉翁亭记》里的那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了吧。作为与韩愈、柳宗元齐名的“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斐然的文采、傲人的智慧,都让人不禁动容,但是与他那宽广如烟海的胸怀一比,这些“一字值千金”的文章也不由暗淡了几分光彩。
而他不计个人恩怨,为国家举荐的三位贤才,绝对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世仇之子——吕公着
欧阳修和吕公着的仇怨,还要追溯到吕公着的父亲吕夷简身上,这吕夷简也是一代名臣,可是有时候你不得不服,人和人真的就处不来,这名臣都有自身的脾气,吕夷简就和欧阳修非常不对付。在吕夷简当宰相的时候,29岁的欧阳修,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他上书抨击吕夷简为任人惟亲的奸相,这就让这位老相炸毛了,立刻将欧阳修贬斥到了夷陵做县令。
后来欧阳修一路磕磕绊绊成为了右正言、知制诰,结果又被吕夷简一竿子发配到滁州,当了醉翁。
当吕夷简过世了之后,欧阳修慢慢的又坐到了颍川太守,而这时吕夷简的儿子吕公着正在颍川任职。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老子的债儿子偿,这正是上天给了欧阳修复仇的机会啊。
可是,重点来了,欧阳修并没有做任何打击报复的事儿,反而将吕公着引为知音,还专门向仁宗皇帝写了一封札子来推荐赞扬他“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
后来吕公着官运亨通,也成为了一朝宰辅。
为了考试吵翻了天——司马光
宋朝时候能够进得去科举的“皇榜”,可谓是天下读书人的无上追求了。而正是为了这个事儿司马光和欧阳修两位大佬可是吵破了天!
北宋的时候,北方士子的能耐普遍比南方士子差一些,而考进士是实行全国统考的,这就造成了每次中央公布成绩的时候,北方郡县几乎都是被剃光头,一个北方的州郡,可能几十年都出不来一位进士。这时候,出身北方的司马光站出来提议:咱们为了稳定地区形势,别按大榜排名取人了,一路一路的按地区来,每个地区前几名都成进士,这样每个地区每年都有进士多好。可是这事儿,出身江西的欧阳修就不干了,南方向来出学霸,如果这样一来,每年南方士子的进士名额势必要缩水啊,为了乡里乡亲的,这事儿也不能答应。要知道欧阳修的吉州老家,历年的进士累加总数,可是排到了全国第六。
这事儿,也不能说谁对谁错,欧阳修提倡的“以才取人法”,叫做“考试公平”;司马光提倡的“逐路取人法”,叫做“区域公平”。
可是不论怎么说,俩人的仇是结下了。但是,欧阳修在上书的时候,还是盛赞他“德性淳正,学术通明,臣忝在政府,详知其事,不敢不奏”。
政见不同如水火——王安石
欧阳修举荐的贤纔不胜枚举,不论是苏轼苏辙、还是曾巩,这些日后政坛文坛的新贵都是他的门生弟子。可与此同时,一位不是他的学生,甚至对他不是很客气的年轻人,却得到了他极大地好评,这个人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这可是有名的拗相公,而这位能得罪全天下士大夫的大政治家,得以走上政坛,靠的却也全是欧阳修的如海胸襟。
王安石不是欧阳修的弟子,两人之所以能认识,靠的全是曾巩在其间穿针引线。曾巩极力推崇王安石的文章,就将之推荐给了恩师欧阳修,欧阳修一见倾心,下大力气为王安石吹捧,甚至为赞扬他的文采,还赠诗一首: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只不过,王安石貌似不是很领情,回了一首诗: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这首诗的意思很明确:我是以孟子、韩愈为目标的新圣人,你欧阳修的吹捧,我看不上眼。
不过即便如此,欧阳修还是四处宣扬王安石的出众才华,王安石凭此很快便名满天下。
真君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这才应该配称作真君子,也才应该是作为前辈该有的胸襟吧!
【转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