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代平均寿命,现代学者有过推算,基本上历代都低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比如有的认为夏商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周秦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 、宋代30岁、清代33岁 、民国35岁。
之所以这么低,固然因为将婴儿夭折、战乱死亡等计算在内,由此拉低了平均寿命,但即便没有这些因素,现代人也不相信古人寿命能有多高,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毕竟古代医卫生活等条件差。
但问题是,古人平均年龄果真如此之低吗?江苏考古发现的一处西汉晚期古墓,里面出土的木简文书,改写了我们对汉代平均寿命的认知,汉代平均寿命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如此,从这个角度或许也可以解释西汉为何会亡。
江苏发现西汉行政档案
上世纪90年代,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考古发现六座西汉古墓,出土了大量简牍,内容主要是行政文书档案(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共计4万字,对于研究西汉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其中,一份叫《集簿》的文件上,记载了西汉晚期东海郡人口重要信息,详细如下(笔者将其转化为了阿拉伯数字):
第十五行:男子706064人,女子688132人,女子多前7926人。
第十六行:年80以上33871人,6岁以下262088人。
第十七行:年90以上11670人。
根据尹湾汉墓简牍上述记载,西汉晚期东海郡人口140余万,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
据此可以推算:年80以上者占比3.26%,年90以上者占比0.84%。2010年时,中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80岁以上占比为1.57%(第七次普查时为2.54%),90岁以上占比为0.15%,比例都不如汉代东海郡。
2010年时中国人均寿命为75岁左右,如今已经超过78岁。既然如此,年80以上占比超过如今的汉代东海郡,他们人均寿命该多少?尽管不能如此简单的比较,但也可以看出汉代东海郡人均寿命应该不会太低,至少应该远超现代学者估算的汉代22岁的人均寿命。管中窥豹虽然不全,但由东海郡也可以大致看到西汉人均寿命情况,而东汉大致延续了西汉养老政策。
西汉灭亡的“养老”因素
先秦时已经形成敬老养老制度,汉代更进一步以法律制度确立下来,成为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组成部分。根据文献记载,汉代无罪之人年满70之后,将会得到朝廷优待,被授予鸠杖(鸠有“九”、“久”之意),即“七十赐杖”。持鸠杖者,不仅享有各种减免徭役、赋税,刑罚豁免权、见官不拜等政治特权,还享有种田经商减免赋税、免除各种租税等各种经济特权。
四川彭州、成都出土的汉砖上,刻有持鸠杖(见下图)的老人从粮仓里领取粮食的画面,背后反映了汉代持鸠杖者或可定期免费领取官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对年80以上者每月赐给粟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90以上者待遇更优。
甘肃武威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犹如汉代版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其中记载了一件事让人惊讶。西汉成帝时,汝南(河南驻马店汝南县)西陵县下层官吏吴赏无故殴打持鸠老人,最终朝廷判处吴赏弃市。
总之,西汉特别重视敬老养老,五十以上的老者都有优待,持鸠老人优待更多,犹如宋明时的士大夫,甚至还要超过后者。可以说,西汉时只要一人持鸠,那么全家都能从中获得巨大权益。
问题在于:既然老人是宝,那么民间会不会善待老人,希望自家老人活的越久越好(年龄越大西汉给予优待越多)?答案是肯定的,民间老人必然越来越多。
如此不难看到:一方面民间善待老人,期盼自家老人活的更久,必然导致老人数量增加,东海郡“年80以上者占比3.26%”的原因应该与此有关;一方面朝廷优待老人,不仅流失大量税收等,而且可能还要给予粮食等养老,如此朝廷负担必然加重,最终会由其他百姓承担。
可见,养老必然会西汉沉重负担,但高龄老人还源源不断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朝廷负担。西汉之所以走向灭亡,除了政治腐败等之外,财政危机也是关键原因,而沉重的养老负担显然是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其实,想一想仅仅140万人的东海郡,年80以上者就高达4万人,年70以上者多少?东海郡能够承受得了吗?放眼全国,西汉能够承受得了吗?显然,不发生财政危机才怪!西汉晚期土地兼并严重,必然让西汉财政危机雪上加霜,这也是王莽改革的重要原因,最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西汉灭亡。
因此,尹湾汉墓简牍上的年80以上者占比数据,表明汉代人均寿命应该要超过专家推算的22岁。
不过,汉代老人偏多,原因之一在于汉代敬老养老优待刺激。但在农业社会,如此敬老养老必然会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而这应该是西汉财政崩溃、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现代工业化时代,各国都普遍遇到老龄化、养老金入不敷出等问题,那么就更遑论西汉了。
之所以这么低,固然因为将婴儿夭折、战乱死亡等计算在内,由此拉低了平均寿命,但即便没有这些因素,现代人也不相信古人寿命能有多高,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毕竟古代医卫生活等条件差。
但问题是,古人平均年龄果真如此之低吗?江苏考古发现的一处西汉晚期古墓,里面出土的木简文书,改写了我们对汉代平均寿命的认知,汉代平均寿命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如此,从这个角度或许也可以解释西汉为何会亡。
江苏发现西汉行政档案
上世纪90年代,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考古发现六座西汉古墓,出土了大量简牍,内容主要是行政文书档案(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共计4万字,对于研究西汉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其中,一份叫《集簿》的文件上,记载了西汉晚期东海郡人口重要信息,详细如下(笔者将其转化为了阿拉伯数字):
第十五行:男子706064人,女子688132人,女子多前7926人。
第十六行:年80以上33871人,6岁以下262088人。
第十七行:年90以上11670人。
根据尹湾汉墓简牍上述记载,西汉晚期东海郡人口140余万,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
据此可以推算:年80以上者占比3.26%,年90以上者占比0.84%。2010年时,中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80岁以上占比为1.57%(第七次普查时为2.54%),90岁以上占比为0.15%,比例都不如汉代东海郡。
2010年时中国人均寿命为75岁左右,如今已经超过78岁。既然如此,年80以上占比超过如今的汉代东海郡,他们人均寿命该多少?尽管不能如此简单的比较,但也可以看出汉代东海郡人均寿命应该不会太低,至少应该远超现代学者估算的汉代22岁的人均寿命。管中窥豹虽然不全,但由东海郡也可以大致看到西汉人均寿命情况,而东汉大致延续了西汉养老政策。
西汉灭亡的“养老”因素
先秦时已经形成敬老养老制度,汉代更进一步以法律制度确立下来,成为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组成部分。根据文献记载,汉代无罪之人年满70之后,将会得到朝廷优待,被授予鸠杖(鸠有“九”、“久”之意),即“七十赐杖”。持鸠杖者,不仅享有各种减免徭役、赋税,刑罚豁免权、见官不拜等政治特权,还享有种田经商减免赋税、免除各种租税等各种经济特权。
四川彭州、成都出土的汉砖上,刻有持鸠杖(见下图)的老人从粮仓里领取粮食的画面,背后反映了汉代持鸠杖者或可定期免费领取官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对年80以上者每月赐给粟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90以上者待遇更优。
甘肃武威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犹如汉代版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其中记载了一件事让人惊讶。西汉成帝时,汝南(河南驻马店汝南县)西陵县下层官吏吴赏无故殴打持鸠老人,最终朝廷判处吴赏弃市。
总之,西汉特别重视敬老养老,五十以上的老者都有优待,持鸠老人优待更多,犹如宋明时的士大夫,甚至还要超过后者。可以说,西汉时只要一人持鸠,那么全家都能从中获得巨大权益。
问题在于:既然老人是宝,那么民间会不会善待老人,希望自家老人活的越久越好(年龄越大西汉给予优待越多)?答案是肯定的,民间老人必然越来越多。
如此不难看到:一方面民间善待老人,期盼自家老人活的更久,必然导致老人数量增加,东海郡“年80以上者占比3.26%”的原因应该与此有关;一方面朝廷优待老人,不仅流失大量税收等,而且可能还要给予粮食等养老,如此朝廷负担必然加重,最终会由其他百姓承担。
可见,养老必然会西汉沉重负担,但高龄老人还源源不断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朝廷负担。西汉之所以走向灭亡,除了政治腐败等之外,财政危机也是关键原因,而沉重的养老负担显然是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其实,想一想仅仅140万人的东海郡,年80以上者就高达4万人,年70以上者多少?东海郡能够承受得了吗?放眼全国,西汉能够承受得了吗?显然,不发生财政危机才怪!西汉晚期土地兼并严重,必然让西汉财政危机雪上加霜,这也是王莽改革的重要原因,最终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西汉灭亡。
因此,尹湾汉墓简牍上的年80以上者占比数据,表明汉代人均寿命应该要超过专家推算的22岁。
不过,汉代老人偏多,原因之一在于汉代敬老养老优待刺激。但在农业社会,如此敬老养老必然会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而这应该是西汉财政崩溃、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现代工业化时代,各国都普遍遇到老龄化、养老金入不敷出等问题,那么就更遑论西汉了。
[ 此帖被rainlxsh在2023-07-02 21:5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