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和闺蜜一起看了《芭比》,看完之后五味杂陈。一般来说,我俩会从看完那一刻就开始讨论剧情、电影表达的内涵等等,但这次我俩只说了一句话“里面的歌挺好听”的,其他就再也没说。不是不想说,恰恰相反,是想说的太多了,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我一直在纠结在思考,加上喝了不少咖啡,夜里辗转反侧也睡得不好,于是干脆一早爬起来撸一篇影评,说一说我的内心感受,毕竟有些话不吐不快,一直在脑海中转呀转,说出来可能心里就会舒服一点,消耗完多巴胺再去补眠。
必须要强调的是:本文仅限讨论《芭比》这部电影,以及它反射的某些社会现实情况、相关思考。我无意于引发性别对立和战争,更不想涉及男权女权,也没有针对任何个体,包括明星等,请轻拍,如果提及也只是善意调侃。卑微感谢~如有异议,您说的都对❥(^_-)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简单描述一下本次观影,我观察到的一些小现象:
1、作为本周才上映的新片,《芭比》在我们这边各个影城的排片少得可怜,甚至不比《八角笼中》多;
2、《芭比》的票价也是最便宜的,甚至不比《八角笼中》贵;
3、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年轻女性,鲜有的几个男性也都是陪女伴来看的;
4、电影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场。影城工作人员再三提醒“没有彩蛋”之后,才陆续离开;
5、《芭比》里面的原创歌曲很好听;
6、《芭比》是少有的,豆瓣评分开画很高,后期暂时不会一直掉分的电影。
“一场女性集体的颅内高潮”——我们喜欢《芭比》
要了解一部电影,首先看看它的导演。本片导演是“格蕾丝·葛韦格”,名声可能不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大,但她的作品,比如《小妇人(2019版)》、《伯德小姐》等,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甚至看过。葛韦格是一位“女性主义导演”——请注意,一旦一位导演被冠以某个定语,说明这也是她的最大卖点,一如诺兰的“实拍”、漫威导演的“特效”等等。
好莱坞不是慈善家,恰恰相反,它要用最大的努力去收获最多的利益。葛韦格的“女性主义”就是收割女性好感和钱包的一个有力武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电影及其创作理念对于体现、展示和推动女性平权主义有些微的推动作用——毕竟指望一部电影就能改变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思维模式,那可真是太难了,真真属于痴人说梦。
这部电影亦是如此,它的目标受众非常明确,就是女性,而且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女性。为什么呢?因为年纪再大一点的,比如我们的妈妈、婆婆甚至奶奶,她们的“从男”思维已经固化,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而下一辈的女儿又太小,还不能理解甚至接触到“女性平权”和“性别歧视”这些痛点。这个电影底层逻辑和受众定位是成功的,在一开始的“小现象”里我有提过,绝大部分的观众是年轻女性,在观影过程中看到对父权制、男性角色的吐槽和讽刺等笑点能轻松get,踏入了导演的精心设计,并乐此不疲。
电影赤裸裸的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引发的各种不公平等等,由芭比和肯这两个生活在“女尊国度”(芭比世界,暂时这么说)进行吐槽,以一种反讽、幽默的方式说出口,说出了在座的女性们的心里话。这些话可能在我们心中积累已久,也可能一些女性见到、经历过这些痛苦但意识到。通过角色们犀利有趣的吐槽,我们感觉很爽,这就是一场颅内高潮——而且,这些笑点、感受是可以被传染的,因此我们集体都感受到了这份开心,这份激爽,认为导演真的懂我们呀,于是我们再一次踏入了导演的精心设计,乖乖奉上钱包与好评,不是吗?
电影把男性角色刻画的扁平化、脸谱化、甚至妖魔化,这也是很多影评人(估计都是男性)的一大槽点。但在我不成熟的眼光看来,可估计又是导演的一个精心设计,可能有三重意义:第一,你们男性主导的大片,不是经常将女性作为点缀、镶边甚至花瓶么?那好,在我们女性主义的大片里,该轮到你们男性尝尝这个滋味了;其次,也是处于笑点和包袱的需要,得把一些角色设计的傻白甜一点,芭比是主角不行,那只有肯们上阵了;最后,现实生活里,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男性,比如“普信男”、“油腻男”(此处绝对没有特指x洋、x翰等霸总专业户,粉丝请勿拍),在欧美国家甚至还有“白男至上主义者”,也是脱口秀和电影里经常被吐槽的对象。他们的思维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让我们女性觉得不可思议、不能理解,自己偏还沾沾自喜。
当然,就如我们一开始说的,消费主义之下,什么都可以当成卖点。这部电影无意改变世界、改变思维,它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赚钱,因此导演也没想过引发两性之间的对立与战争。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非常高,在国内也没有像当年杨笠那句“普信男”一样引发男性潮水版的集体围攻和反击,甚至陪女伴来观影的男性一样笑得不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导演吐槽的是“父权制”,是社会已经出现的现象,是在女性平权主义思潮普及下,大家已经全部承认的事实,并没有戳某一类,甚至某一个男性的肺管子。男性们看到电影的讽刺与吐槽,甚至不会联想到自己,只是想到——哦,我们的社会的确是这样,这又不是我的错,甚至不关我的事,仅此而已。而且,电影最后的落点也并非现实世界中的女性揭竿而起,它的落点还是追寻真我,这相当于一个妥协和讨好,男女两边都不得罪,落到消费主义那好处可就太多了,既能赚钱又能赚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他只想搜集更多芭比娃娃”——我们讨厌芭比
那么,看完电影,你会为自己,或是女儿冲动下单一个芭比娃娃吗?我不知道其他女性怎么想的,反正我不会。我观影之前不喜欢芭比娃娃,观影之后依旧不喜欢。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是芭比想知道的。她来到了现实世界,通过心灵感应(……)找到了萨沙,一位跟她有关联、女性平权主义者,一个中学生小女孩。萨沙的一番话,让芭比大为震撼,甚至颠覆了她的存在意义,让芭比开始对自我、对女性、对整个芭比世界产生了怀疑,引发了思考——为什么,为女孩子们打造的芭比娃娃,拥有无数种职业、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芭比,在女孩五岁之后,就会被她们无情抛弃了呢?
早些年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xx女性因为某些方面(尤其是事业上)的表现和成绩尤为突出,美泰公司以她为形象设计了一款芭比娃娃,这对那位女性来说是一项殊荣。但现在,基本看不到这种新闻了,取而代之的是,xx女性或小女孩被打扮的像个芭比娃娃一样精致可爱。而芭比娃娃,不论她的职业是什么,她的肤色是什么,她的发型是什么,她永远是大眼睛、丰胸、细腰、长腿、脸上带着清澈又愚蠢笑容的形象,至于芭比是医生/警察/消防员/律师,又有什么意义呢?压根不重要呀!芭比娃娃的完美形象和女性真实形象大相径庭,她跟被致敬的女性毫无关系——她只是男性凝视与意淫下的一个产物而已。她的脑袋空空,她的身材曼妙,她给无数幼小的女孩子印刻下了错误的观念:原来,成功女性是要这样的身材、这样的脸蛋才行。如果一直这么想,可是会出大问题的——因为孩子们长大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足够残酷,要你美丽性感,还要你有“适当的智慧”,这是芭比娃娃从没告诉过你的事实。
至于衣服?不好意思,我想,没几个小女孩在拿到芭比娃娃之后,认真阅读她这件衣服代表的职业,也无意去了解这个职业中女性存在的意义,或是第一个从事此职业的女性是xxx。小女孩在拿到芭比娃娃的盒子,拆开之后,拿出娃娃,第一件事——把她的衣服换了!不论芭比是医生/警察/消防员/律师,换上华丽精致的礼服裙子,她和之前旧的、未来新的芭比娃娃没什么两样,可以被玩弄、可以被替代、可以被抛弃,致敬女性的意义不复存在,女人不过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又一个标准制品而已——这种想法令我们不适、恐惧、难堪。我们身为不同个体的存在意义消失了,女人又变成了行动的子宫,成为男性的附庸,一旦被别的女性替代、被仰赖的男性抛弃,我们甚至无法生存,于是长久以来,女性中间产生了雌竞、有了宅斗宫斗,有了媚男讨好,有了男人出轨正妻打小三。但实际上,女性破除这道思维的枷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自我和底气,因为男人产生雌竞也会逐渐消失,不是吗?
在电影一开始,芭比只是作为“经典芭比”存在的时候,她的衣服,实际上也是她的拥有者给选择的,换来换去,永远是甜美优雅的。导演估计也意识到了芭比娃娃玩具中存在的这个问题,于是在选角里我们可以看到多元化形象的女性,肤色且不说了,形体上也有丰满的、显瘦的、个字高的、个子矮的,至于“怪人芭比”,妆容、发型和穿着更是颠覆了芭比娃娃的传统形象。只有女主,“传统芭比”,还保留着金发碧眼的形象。到最后,芭比娃娃的创始人,露丝·汉德勒说,没有人可以和芭比娃娃长得一样,除非芭比本人——我想,她当时在设计这个形象的时候,一定将自己对女性最美好的祝福寄托在了芭比身上,但是很不幸,芭比在父权制、资本主义的裹挟下,在与设计初心相反的道路上一路狂飙,再也不能回头了。
“no means no”——我们每个人都是芭比
“no means no”最初体现的女性对强奸、性侵等性关系的抵抗与反击上,以肉体的sex方面居多一点(起码在我看到的新闻和故事里是这样),在#me too#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口号和理念。《芭比》将它上升到了精神意义层面上。这部电影里,一开始肯被设定成芭比的男友,但芭比和肯都不是正常人类,他们只是玩具娃娃,所以连正常的生殖器官都没有,芭比也不在乎这个,但肯不同,肯在乎这些,肯对芭比有亲近的欲望,不论是精神上的爱,还是肉体上的接触,他都有,而芭比没有。
电影从头到尾,都是肯想亲近芭比,但芭比一直在明确的拒绝,“no means no”。情侣间的亲亲抱抱?no!两人的情侣关系?no!肯的存在意义是芭比?还是no!芭比没有拖泥带水,或是用委婉温和的方式表达,给予肯虚假的希望,而是干脆利落的告诉他:不!这样看着很残忍吗?不呀!一点也不!在我们女性看来,直截了当的拒绝,不用考虑对方的感受,真的——爽!极!了!一如电影里现实世界的妈妈那段振聋发聩的长台词一样:我们女性要考虑这考虑那,要在各个方面达到完美,为什么?凭什么?
说回到自己,我作为一个大龄单身未婚女性,也被家里安排过数次相亲,当然每次都没成,有时候是人家看不上我,更多时候是我要拒绝人家。在拒绝的过程中,我要千方百计找好理由,用最婉转但不能太含蓄的方式告诉对方——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想来,愁肠百结的我真是非常可笑:我得照顾对方的面子、我得为我的家人保持体面(因为是家长介绍的,不能让男生觉得我没家教,进而对我的父母家人有所诟病)等等,我要说不和你处对象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工作忙、我性格与你不合适、我这样那样的不好——但,真的是我的错吗?这件事没有谁对谁错,被拒绝的男生也不一定认为是他的问题,但压力都给到女性,女性承担了所有,我还是想问出那句话:为什么?凭什么?
而对同性,女性的no似乎更容易说出口,因为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彼此的不容易,我们的思维能在某些瞬间得到共振,girs help girls也不仅仅是句口号,在生活中的点滴瞬间,能被另外一些女性理解、帮助和关怀,是多么难得而温暖的一件事呀!
面对不同性别,我们说no的难度不一而同,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化进程,教育我们要这么做,女性应该保持谦卑、恭顺;保持优雅、体面;为自己和家人保有尊严。什么时候,每个女性都能够成为芭比,都能够随着自己真实的内心,直截了当、绝不拖泥带水的对男性说出“no”,什么时候,才是平权的里程碑。
“找寻真正的自我”——好莱坞电影的滥觞与不同性别的觉醒
好莱坞电影,不,应该说是全世界的电影里,都得有一段儿“追寻or发现真正的自我”剧情。不同之处在于,“追寻自我”是过程,还是目的。很显然,在《芭比》里,它是后者。电影里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两个不同性别的存在,芭比和肯,都有两次的“追寻自我”过程,一次是作为女/男,一次是作为“人”。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过,女人是社会赋予的的性别(大致是这个意思)。世界上本无女人,分辨她们的人多了,自然有了女人。我觉得电影难能可贵的是,将不同性别的觉醒对比的淋漓尽致,辛辣讽刺。
先说肯,也就是男性的觉醒。芭比和肯来到了现实世界里,肯看到了社会由男性掌控、女性尊重男性(实际上就是人对人之间的尊重而已,无关性别),知道了社会是在“父权制”这个大思维控制下运行的之后,就突然意识到:我是男人,我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甚至再往前迈一步就可以达到世界巅峰。你看,男性的觉醒就是这么简单轻松——他只要睁开眼睛看一下周围,看到与他相同性别的男人在做什么,他就知道自己也属于这一类人,自信油然而生,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当然肯的努力就是个笑点,在此略过不提),加入他们,成为下一个需要觉醒的男性的偶像和目标。
但女性不同。还记得我前面提过,现实世界中的妈妈那段吐槽长台词么?在芭比世界里被肯和他的父权制那套洗脑的芭比们听过之后,猛然觉醒的那段台词?在这段话里,导演指出了女性的存在是“利他”的,女性的存在意义在于“他”的需要和喜好:他喜欢女性谦卑恭顺、美丽动人;他喜欢女性无私付出、不计回报;他喜欢女性生儿育女、养活孩子——女性就得这么做、就得拥有这些品质。没有女性说,我看到其他女性这样,我就突然自我觉醒了。女性追寻的真正自我,还是选择权——虽然我有阴道有子宫,但我是否要成为妻子、母亲,是我自己的选择,与“他”无关,仅此而已。芭比就是这样,在被萨沙怼了一通之后,她开始反思自己作为“女性完美的标杆”这件事,是否是正确的;在美泰公司总部看到做决定的都是男人之后,她开始想要逃离为她精心打造的娃娃盒子,在最后,她联合所有的芭比,推翻肯的父权制统治,把自己的豪宅、生活夺了回来,觉醒了作为“女”的自我。
作为人的觉醒,在这部电影里是最后的高潮点。普通电影很少涉及这个方面,因为它们的主角不是玩具(除了《玩具总动员》这一类的电影)。芭比在和创始人汉德勒老太太谈过之后,想到了在现实世界里作为一个真实的女人所要经历的痛苦与快乐,她说,我愿意做一个真实的人。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勇敢决定——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芭比和肯在初入现实世界的时候,芭比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生殖器官,但是在最后,她成为了一个真实的女人,有了生殖器官,所以才在最后一幕的时候,在母女俩的鼓励下,去看了妇科医生。
肯不同,似乎男性的觉醒就是要比女性晚一点?肯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是芭比告诉他,你不是谁是附属品,你存在只是因为你是肯,肯听进去了,但总感觉他的觉醒没有芭比的彻底。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油腻男、普信男不就是对自己没点AC数么?没真正觉醒的肯,其实和他们也没什么不同啊!
“钱才是我们最好的CP”——消费主义的王道
在整部电影里,有一组配角不容被忽视,那就是美泰公司的高层。你说他们是反派吧,也不至于;你说他们是正派吧,好像也不够格,只能说他们代表了纯粹的消费主义、资本主义,甚至可能是芭比玩具版权放美泰公司强加进来的,导演估计也不怎么喜欢他们,把他们设计的愚蠢又浅薄。
当芭比问,创始我的公司的CEO、CFO、COO等高层都是谁,举手的都是男人——实际上整个会议室,除了她也全是男人;芭比又问,那创始我的公司一定有很多女性高管吧,CEO支支吾吾,好不容易说出两个女性,但都没说具体名字和职务。在最后,现实世界里的妈妈——也就是打破次元壁的始作俑者——AKA,也就是CEO的行政助理,说自己设计了一款普通的芭比娃娃,怎样怎样blah blah blah,CEO说这个主意坏透了。不过下属敲了敲平板,说这款会大卖,CEO立刻改口说太棒了,你放手去做吧——你看,在消费主义世界里,什么性别对立与自我觉醒,哪里有钱来得重要啊?
虽然这样说很俗,但钱才是人,尤其是女人最好的CP。创始芭比的那个年代,女性的经济是完全依附男性的,女人不能开设属于自己的银行账户,主妇用钱需要跟男人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跟女人谈性别平权、谈自我觉醒、谈追求真我,这不是空中楼阁瞎胡扯么?!有了钱,有了赚钱的决心和能力,才有上述一切的底气!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呀!
写在最后
我不知道我身边有多少人去看了《芭比》,和我得出差不多的感想。我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尤其是已婚已育的女性,并不在乎我上面拉拉杂杂说的一大堆女性平权、自我觉醒。她们不看高分影视剧、不怎么阅读和喜爱有深刻思考的书籍,也不关注现在世界上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可能她们的生活已经被孩子、老公、家庭、工作给瓜分的一干二净了,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这些有的没的。她们看傻白甜的无脑剧很开心,她们看充斥着工业糖精的流水线小说很满足——这当然不关我的事,我更是无权置喙。但是,我真的希望她们能抽出一丝丝的闲暇时间来,看一看另外的风景,那句话说的很对: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更多不同,收获更多快乐(或痛苦)。毕竟,女性的前进,并不是靠几个冲在最前面的领袖斗争一下就可以的,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男女,HE or SHE,都需要为此努力,哪怕是最微小的一次感受,一次质疑,都很重要。
最后,不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看没看过《芭比》,喜不喜欢芭比,我都祝福你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到标志着“自我”的那座里程碑,然后踏上这条道路。它可能充满荆棘与泥沼,可能也有鲜花与阳光,但不论如何,路上的风景是你独有的,你所感受到的震撼、悸动、感慨,会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