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日夏末)
经2位素材版主讨论,主题帖内容虽字数达标,但人物之间无直接关系,关联比较牵强,不符合加分主题帖内容之间需有一定关联的要求,顾不予以加分,如有疑问可联系素材版主。
(2023-08-08 14:48)
—
写在前面的话
爱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每个人核心,一个国家的动力源泉。若是出到这个题目的作文,要写八百字,第二必备的,就是爱国的名言或者诗句。特别是自己写不出来那些好句的人,就必须要累积这些句子,用在恰当的地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一点,这种句子不要用太多,一两句就可以,用太多会让人感觉是辞藻堆积,起不到点睛的作用。第二必备的,就是爱国的事例,好的事例不仅是可以突出主题,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可以切合你的中心论点,让你有论据足以支撑你的论点。我觉得这个可以具体从实战出发,我分享一些爱国的任务,然后从实际走,分析一些实用的干货。
一、辛弃疾
1、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辛弃疾的爱国事例
正值北方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朝的残酷统治,其中有许多辛氏族人,他们的首领便是辛弃疾。在爷爷辛赞去世之后,这位年轻人领着两千余名族人与乡亲组成的义军,踏上了抗金战场,时年刚过二十。做了多年“良民”的辛氏族人,终于迎来了爆发时刻,在一次次血战中,这个家族的牺牲精神与勇敢无畏让世人一扫此前的卖国印象,忍辱负重的辛赞泉下有知当可瞑目。率领他们的辛弃疾,更是有许多英雄表现。如他曾率军加入北方最强的义军耿京麾下,并在军中担任相当于机要秘书的职务。不料没多久他介绍来的一个朋友竟然偷了军中大印,准备前去献给金朝换个大官做做。耿京大怒,辛弃疾更是大怒,一怒之下,单熗匹马前去追杀,很快就带回了大印以及那叛徒的人头。后来他又冒着极大的危险,穿越敌境,与南宋王朝取得联系,得到了皇帝的册封诏书之后,又冒着同样巨大的危险,再次穿越敌境,前去联络北方各处义军,准备展开一场规模浩大的抗金战争。却有噩耗传来,耿京被杀。凶手又是一个叛徒。那是一个麾下有几万人马的义军将领,正在用耿京的人头和金朝讨价还价。却不料辛弃疾带着几十名辛氏族人,从天而降,杀到他的军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活捉,一直押到南宋都城,在皇帝面前处以斩首之刑。但北方义军就此散了。无奈之下,辛弃疾只有带着残余族人,南渡归宋。
虽然已有岳飞等将领的遭遇在前,后来的辛弃疾却一直期待朝廷能在某一天突然从消极偏安的态度,转为积极收复失地。很显然,这种转变比辛氏族人毅然起兵难得多,即便是出了一个立志北伐的宋孝宗,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主战派都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更不用说辛弃疾了。更让他心寒的是,在南宋王朝的政治气氛之中,充斥着一种浓郁的及时行乐的味道,连那些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世家大族,也纷纷沉沦于其中。本来,北方地区自古就以慷慨赴死、舍生报国的燕赵烈士之风而闻名,许多家族之家风,也以此为特色,不料流亡到了南方之后,很多人就开始变异了。辛弃疾变不了,随他而来的辛氏族人也没有变。他们日夜焦虑,苦苦等待朝廷再度出兵北伐,光复中原。在等待中,辛弃疾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豪迈悲壮的词作,那也是一个流亡家族的怒吼与悲鸣。这种怒吼与悲鸣,影响了许多南宋文人,同样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他们,所作诗词都尽染辛弃疾之风,如开篇那首《南乡子》。公元1207年,辛弃疾率族南渡四十五年后,年近七十的他,终于等来了朝廷准备再度北伐,并启用他为官的好消息。但他已重病不起。那年秋天,这位未能完成爷爷所传使命的辛氏子孙,在“杀贼!”的死前怒吼中悲愤离世。
二、文天祥
1、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汉族江右民系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为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佑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2、文天祥爱国事例
①从容殉国。文天祥的爱国事迹表现为从容殉国。他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到达燕京才又吃饭。到达燕京后,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他向南跪拜后被处死。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从容殉国精神,表现了国家面临危难时,他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为国家尽力而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②率军勤王。文天祥在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率领军队勤王,安抚长江上游,响应诏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成为率军勤王的英雄。他的行动鼓舞了各地英雄豪杰,聚集兵众万人,展现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军事才能。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③我要面向祖国而死。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之一是“我要面向祖国而死”,他在面对元军入侵南宋时,义正词严地要求南宋朝廷交出国家,以表诚意,否则将以死相拼。最终,元军决定投降,文天祥被俘。他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令人敬佩。他的爱国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爱国事迹表现了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为了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奋斗的象征。他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为祖国而奋斗,为民族复兴而努力。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⑤苦战东南。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之一是苦战东南。他派遣将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率领广南军队,战于五牧,被打败,尹玉也打败了,争相渡水,扒张全军中的渡船,张全的士兵斩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了。这场战役是文天祥在南宋时期的最后一次抵御元兵入侵,也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之一。他的苦战东南不仅是为了保卫家园,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国家的忠诚。
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他在过零丁洋中的英勇表现。零丁洋是当时南宋海军的重要基地,文天祥在这里领导军队进行了多次抵御外敌入侵的战役,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天祥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⑦正气歌。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之一是《正气歌》,他在文革期间组织了一支义军,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后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抗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正气歌的象征。他的事迹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坚守信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⑧真州驿。真州驿是文天祥在南宋时期的一个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革命生涯。在这里,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他的爱国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象征。真州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爱国地点,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追求。
⑨酹江月。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中,酹江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热爱祖国,曾多次上表要求改革国家,但最终被贬到蜀地。他深知国家的命运,深感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于是写下了《酹江月》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中,他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忧虑和思念。酹江月,是诗中最为著名的意象,它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⑩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其中“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江水不再流转,也会有英杰出现。这句话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英雄的期望。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我们也需要像文天祥一样,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⑪奋起反抗外族侵略。文天祥是一位文天祥书生,他曾经面对外族侵略,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奋起反抗,表现出浩然正气和不屈气节。他的爱国事迹深深影响着后人,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⑫永不投降的文天祥。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中,他从未向敌人投降,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利益。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事迹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三、詹天佑
1、詹天佑的生平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
2、詹天佑的爱国事例
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詹天佑在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下,由中国铁路公司总办伍廷芳派充为铁路工程司(按詹天佑手书履历表均写工程司而不是工程师),这是詹天佑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詹天佑充当中国铁路工程师后,曾指挥修筑塘沽至天津的铁路,又督修从古冶到滦州这段铁路工程。由于他的认真工作,一步步升到分段工程司和总段工程司。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詹天佑接办了外国工程师难以解决的滦河铁桥的打桩工程,而他却依靠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不仅使那些平素自命不凡的外国工程师感到惊奇和恐惧,同时使詹天佑和他的助手们坚定了以后担当更艰苦工程的信心。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关内(山海关内)铁路完成,开始兴修关外铁路。詹天佑工作非常努力,又修建了九梁河、小梁河、女儿河等铁路桥。一九〇二年秋,袁世凯派詹天佑为易新铁路(京汉铁路支线,由高碑店至西陵,专为西太后去祭陵而设)总工程司,责成他要在第二年春三月之前完成,实际日期只有四个月。这是中国工程师单独负责自修铁路的开端。因此,詹天佑感到非常兴奋,他经过周密计划,领导全体工作人员戮力修建,终于在预定期内通车。这条铁路全长四十二公里,虽然在经济上意义不大,但在政治上发生了意外的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用自己的人力、财力建设铁路的勇气和信心,为后来修筑京张铁路准备了条件。从此,詹天佑在广大工程人员中树立了威信。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各国擅自划定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篡夺直接经营铁路权和贷款修筑铁路权。清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妄图借外债修筑铁路来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中国人民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要自力修筑铁路并不容易。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詹天佑担任修筑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的会办(后为督办)兼总工程司。在英俄等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和人才异常缺乏的情况下,要自修京张铁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当时修路经费是用关内外铁路进款余利,而关内外铁路掌握在英国人之手,因此英国认为必须由英国工程师来承办,否则中英公司就不拨款。沙皇俄国也以过去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长城以北的铁路不能由第三国承建”为理由,要挟清政府答应由俄国来承包京张铁路的修建权。这样,英俄争持不下,最后不得不同意中国自己修建,但仍诸多为难。他们认为中国缺乏人才,经费又不足,京张铁路必然无法动工,动了工也必然遭失败,这样就不得不向他们求援。
京张铁路是联结华北和内蒙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长约二百公里。经燕山山脉从南口至岔道城,名叫“关沟段”的这一段,到处是崇山峻岭,工程十分艰巨。当时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想夺取这条铁路,以控制中国北部,于是散布谬论说:“会修通过‘关沟段’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帝国主义等待詹天佑失败后,好出面夺取京张铁路的修路权。詹天佑认识到京张铁路工程的成败,关系到祖国的荣誉,决心修成它来维护祖国的主权。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修的重要铁路。各国工程界都注意主持这条路的人选和动工时间。当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的消息传出后,那些充满失败主义情绪,毫无民族自尊感的大人先生们,有的笑他“不自量力”,有的骂他“大胆妄为”,也有的说“这不过是白花几个钱罢了”。在帝国主义者的胁迫和失败主义者的嘲笑和蔑视下,詹天佑不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坚定,决心用事实来回答他们。在他编著的《京张铁路工程记略》自序中,他写道:“我国地大物博,而一路之工,必须借用外人,引以为耻。”
詹天佑在紧张的选线测量工程中,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不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必须由今后几代人所分担着的成功或失败。”“全世界的眼睛都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草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话,不应出之于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在京张铁路的修建工作中,积极依靠群众力量,表现了藐视困难,敢于独创的豪迈气魄。在决定线路问题上,他曾经亲自勘测了几条线路,反复认真比较,才决定了在可能条件下最合理的路线。即自南口经居庸关、八达岭至岔道城的关沟段,这段工程的困难在于坡度大和八达岭隧道长。自南口至青龙桥车站间,长仅十八公里,而最大坡度已达千分之三十三。用两台巨型爬山机车,一拉一推地牵引列车到达青龙桥后,如果再向北进,坡度将更大,爬不上去。于是,他创造性地引用了“掉返线”选线方案,修筑了青龙挢“之”字形线路。在开辟八达岭隧道工程中,他采用中距离凿竖井方法,从山顶打下直井,到井底后向两边开凿,以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只用了十八个月就把隧道打通,而且没有发生任何死亡事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之间展开争夺在中国建筑铁 路的权利,它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修建铁路,所用轨距不一。英、美、法、日、德、俄的铁路轨距,各不相同,使中国铁路轨距得不到统一,以利帝国主义者的宰割,企图瓜分中国。詹天佑获得自办京张铁路的权力后,坚持使用1.485米的标准轨距,这种轨距现在全国仍一直通用。当时美国工程师李治极力主张轨距用一米的窄轨。詹天佑认为:"中国真正统一,要从铁路的轨距划一开始,铁路象人体的血管一样,要全身流通,铁路四通八达,工商业便能跟着发展。"
为了保证在山区大坡度线路上运输安全,詹天佑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例如,在关沟段的车站上修建了避险岔道,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关沟一带,地势尤险,狭如隘巷,火车行驶上下,极为危险,故车站于此等险要处均设避险岔,倘遇车头损坏或车闸不灵等险象时,即可驶入岔道,以保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引用了自动车钩。当时,自动车钩虽在国外已创制多年,但许多国家都未采用,仍然使用链子车钩。在山区行车,用链子车钩,容易发生脱钩事故。詹天佑在京张铁路果断地采用自动车钩,不但保证了行车安全方便,在技术上,也是有先进意义的,为我国铁路普遍使用自动车钩开了先例。当时,许多人把自动车钩称之为“詹天佑钩”,这反映了人们因京张铁路建成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也反映了人们对詹天佑敬佩的心情。由于这个原因,又由于京张铁路当时使用的是“詹尼式自动车钩”,因为有“詹”字的译音,所以许多人以为自动车钩是詹天佑发明的。这一说法,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在詹天佑所著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书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对此事的态度。他在这本书中,专门选列了“詹尼式自动车钩”的英文原名,并将其译为"郑氏车钩",避开了“詹”字的译音,他的用心,是很清楚的了。
京张铁路工程,自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动工,第二年(一九〇六年)第一段(丰台至南口)工程完工。一九〇八年第二段(南口至八达岭附近之岔道城)工程完工。一九〇九年,第三段(岔道城至张家口)工程又完成,全线通车了。詹天佑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个要求都达到了愿望。一九〇九年在南口车站举行通车典礼时,中外来宾达万余人,盛极一时。这条铁路原计划需要六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在詹天佑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只花了四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而且工程费只花去六百多万两银子,按拨付数还结存二十八万两,是当时我国修筑成本最低的一条铁路干线。这条铁路的建成,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信心,使帝国主义分子不敢再轻视中国科学技术人员,为中国科技人员树立了荣誉;另一方面沟通南北货运,狠狠打击了英国北侵和帝俄南进的野心。同时京张铁路的建成,也是科学技术在旧中国初次战胜保守和迷信洋人的思想,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也起了一定影响。这是我国修建铁路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詹天佑到商办川汉铁路任总工程师。川汉铁路计划分三段修建:成都到重庆,重庆到万县,万县到宜昌。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夺取在中国修路权,对修筑川汉铁路早已垂涎三尺。四川省民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要求自筑铁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湖北一些社会人士要求清廷派詹天佑主持川汉铁路修建工作。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到宜昌川汉铁路宜万段,勘定线路,主持修建。 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川汉铁路举行开工典礼,中外宾客,接踵来观,皆感惊异。宜万段工地上“土石并作,徒夫万千”,在铺轨仪式上,詹天佑钉下第一颗道钉。一九一八年广州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选举詹天佑为公司总理,当时他在宜昌川汉铁路工地,同时又在筹划京张铁路延伸到绥远的工程。在此期间,他在四条铁路线担任职务:京张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司,川汉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司,洛潼(洛阳至潼关)铁路顾问工程司。他在宜昌、广州、北京之间往来工作。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清 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投靠帝国主义,悍然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遂即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将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因而激起民众更加不满和反抗。四川省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在此情况下,川汉铁路未能动工。
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黄兴率领下爆发广州起义。当时,詹天佑正在广州,“革命给他一个机会,证明他忠于职务。在革命开始阶段,广州情况异常紧张,有钱的都逃到香港,但詹天佑坚守本职。公司有人扬言,他们将离开铁路,他的许多朋友也劝告他,不要冒着危险留在广州。他召集铁路各部门首脑,告诉他们:他将坚守职务不动,任何人有顾虑时,可以离开,但在离开之前,必须将每件事情交待清楚,交给他或他的代表。结果,无人离开,在整个革命期间,列车照常通行,铁路财产没有任何损失。”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签订以后,詹天佑被任命为粤汉铁路总理,借款合同规定,粤汉铁路由英国人任总工程师,川汉铁路由德国人任总工程师,广东省境内粤汉铁路段虽有商办股金,但也借用了英款,所以各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涉与阻挠。詹天佑到粤汉路任职后,面临着京张铁路修建中所没有的困难,他认真行事,对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涉与阻挠,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就款计工”,“得寸得尺,惟力是视”。他对轻视中国工程师的外籍总工程师,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任粤汉铁路会办,专心致力于实业活动,巡视各地铁路,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到达广州,五月十七日到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孙中山与詹天佑等人会见,留有合影纪念。八月下旬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会谈,九月六日视察京张铁路,接受袁政权授予的铁路筹划全权,筹组铁路总公司,孙中山提出聘请詹天佑参加铁路总公司工作。一九一三年詹天佑任交通部技监,一九一四年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一九一五年张绥铁路张家口至大同段建成。一九一六年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通车。一九一八年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和湖南省已经建成的长沙至株洲段接轨。他提出的赶修武 昌到长沙段的安排,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扰,进度还可以加快。在川汉铁路方面,他认真审核纠正了德籍工程师不合理的选线方案。他提出的成都至重庆的路线方案,正是今天成渝铁路行经的路线。为了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倡学术研究,一九一二年詹天佑将上海、广州的工程学术团体组成工程师会,设在汉口,他被选为会长。一九一三年,袁世凯为加强其统治,勒令 解散民众团体,詹天佑将中华工程师会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以纯学术团体名义,照常活动。以后,他在北京西单报子街购置了一所房屋,供学会迁到北京使用。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妄想恢复帝制,在北京举行登基祭天仪式,命令所属一律穿著规定的“礼服”参加。詹天佑素来不失守信约,准时到达办公室,准时参加会议或社会活动,但他对于袁世凯这个仪式,却是迟到了。袁世凯感到这是有意的怠慢,非常不满。然而碍于詹天佑在国内外的威望,无可奈何。后来不久,袁世凯的帝制即被推翻,詹天佑将当时报纸上登载的这条消息剪下来保存(这一资料曾在北京青龙桥詹天佑纪念馆陈列)。一九一七年封建余孽张勋进行复辟活动,妄想抬出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恢复其统治。张勋曾派人请詹天佑出任“邮传部尚书”,被他严词拒绝。一九一九年一月美、日、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各国,派兵到西伯利亚,妄图阻止苏联红军东进,在海参崴成立一个西伯利亚铁路监管委员会,把中俄合办的中东铁路也划归该会监管。在该委员会下设有技术和运输两部。詹天佑当时任交通部技监,兼汉粵川铁路督办,在国际上有威望,因此,北洋政府派他为技术部中国代表。经过力争,该委员会会议才决定,“中东铁路归中国军队保护”。由于他在汉口时曾患腹疾,身体已虚弱,在海参崴和哈尔滨会议期间,又疲劳过度,旧病复发,不能支持。遂于同年四月十五日离开哈尔滨,二十日回到汉口,二十一日入汉口仁济医院就医。二十三日病情加剧,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三时半,这位杰出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在汉口仁济医院逝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据医生诊断,他由于心脏病和疲劳过度而死的。死后当天下午即将其遗体运回汉口詹家入殓。五月十四日出殡,出殡前一天,武汉各界举行公祭,为祖国失掉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惋惜!
詹天佑于一八九四年被选为英国工程师研究会会员。一九一〇年清政府授与工科进士第一名。一九一二年被选为英国混凝土学会会员。一九一六年香港大学授与法学博士学位。他的遗著有《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册,《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附图各一册(均为中华工程师会出版)。
詹天佑一生谦虚爽直,忠于职守,由于他廉洁奉公,曾为和他同事的爱财官吏所不快。京张铁路修建中,曾有商人企图包揽铁路器材生意,知道他喜爱花草,特地送来几盆花木,被他斥退(他察觉到花盆埋有贿款)。他在汉粤川铁路任督办时,家住汉口(原俄祖界鄂哈街九号),在院中种了许多花木,下班后经常打网球,教育子女读书甚严。他生活无不良嗜好,晚年喜读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
詹天佑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愿望,移灵北京安葬。他的夫人谭菊珍一向体弱,多年患肺病,詹天佑逝世时,她正卧床上,闻讯后,悲痛欲绝。詹夫人迁居北京后,经常卧病,至五十九岁时(一九二六年)病逝。夫妇年差七岁,夫人后七年而故,夫妇同寿,合葬于北京。
詹天佑为祖国铁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凡经他筹划的铁路如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无不成绩灿然。其中京张铁路工程,不但被当时的欧美工程师视为奇迹,就是现在也还是世界上有名的铁路工程之一。因此,詹天佑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地在京绥铁路青龙桥车站设置詹天佑铜像和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墓和铜像都遭到破坏。当时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并指示说:“那一定要恢复,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嘛!”结果在周总理逝世前就看到修复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把詹天佑先生墓从万泉庄迁到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之后,背靠雄伟的长城,面对他设计的八达岭隧道和“之”字形线路。现在墓、碑、像浑然一体,巍然壮观。
四、霍去病
1、霍去病生平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 ,西汉名将 [92] 、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 ,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总计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汉武帝分徙匈奴降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在其故地先后设立河西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对西汉和匈奴势力的消长发生显著的影响。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 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与卫青等人合作,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2、霍去病的爱国事例
①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以外,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④ 霍去病影视形象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⑤霍去病,十七为将,初战封侯,屡立战功,官高禄厚,但是,他公而忘私,不计个人享受,一心为国,戮力抗敌。河西之战后,皇帝赐他住宅,他却豪气贯天,信誓旦旦,铿然谢绝:“匈奴—天不灭,我就—天也不安家!”可是,匈奴—灭,他却英年而逝。年仅23岁。他的一生是暂短的,但是,他却为我们中华民族,书写一页扬眉吐气、光照千古的历史篇章。
五、钱学森
1、钱学森的生平
钱学森 Qian Xuesen (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57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钱学森的爱国事例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当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的狂热运动。因为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并且拒绝揭发朋友,钱学森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工作的证书。钱学森感到非常气愤,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
后来,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借口,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国申请。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
美国海军部次长听闻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熗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夫妇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和诬陷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学界的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也极为关注,新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当钱学森要求回国的意愿遭到美国的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那时,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经常派遣间谍到中国搞颠覆破坏活动。仅1954年11月23日,经我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依法作出判决的美国间谍就有13人。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人员,但又怕造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既成事实,因此不愿意与中国政府直接接触。
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1954年4月,美、英、法、中、苏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的事情,于是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等被扣留的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发表谈话,要求美国政府归还扣留的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并且暗示中国愿意就扣押美方人员问题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政府只得同意与中国代表进行直接谈判。经过周恩来的批准,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经美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介绍,为了表示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却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十余次,但美国代表约翰逊仍然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求回国的真实理由为由,不肯答应释放钱学森回国。
王炳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1954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就率先发言。他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1954年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对于钱学森的离去,他的导师、科学家冯·卡门感慨地说道:“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离别时,这位导师充满深情地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由于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周总理在上世纪50年代曾意味深长地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周恩来适时启动中美谈判并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为钱学森回国扫清了障碍,使得钱学森以及后来的一大批留学在外的科学家得以踏上回归的旅途,实现了为国效力的心愿。
六、肖邦
1、肖邦的生平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2、肖邦的爱国事例
①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②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又惊又喜,离开祖国前他虽然已预感到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但是,他没料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猛,他想立刻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可是朋友们寄来一封封信加以劝阻,劝他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听从了朋友们的意见,暂时先在维也纳留下来。然而,爱国主义的情感使肖帮焦灼(zhuó)不安,他给老师爱尔斯涅的信中写道:“我从得到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消息(即指华沙起义)那天起,一直到现在,除了担忧和挂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还在摇篮里,而作为一个波兰人——我已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了……”肖邦带的钱已经快花光了,为了生存他还得举行演奏会。当他穿上燕尾服、穿着打蝴蝶结的衬衣坐在钢琴前演奏时,他眼前浮现出的却是战斗中的祖国,挺胸行进的朋友们。肖邦痛苦极了,他回到寓室后奋力敲击钢琴,使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来发泄他的痛苦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担忧。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xuè)曲》。肖邦通过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诉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③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④1848年(38岁),衰弱的肖邦去英国,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39岁),肖邦因肺结核病逝于巴黎,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肖邦留下遗愿,坚持要把自己的心脏取出,要把这颗赤子之心送回波兰。肖邦死后,他的音乐和“赤子之心”,一直激励着波兰人复国的梦想。1918年,一战结束时,在灭国123年之后,波兰竟然神奇地复国了!“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这是肖邦最中肯的评价。
七、屈原
1、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 ),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可能是楚君熊绎的弟弟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2、屈原的爱国事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 。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 ,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 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 、"连横” 的斗争非常激烈,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佚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 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优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八、杨靖宇
1、杨靖宇的生平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男,汉族,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作战计划。在日军疯狂镇压下,杨靖宇带领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2、杨靖宇的爱国事例
①1932年11月2日,受中共满洲省委委派,共产党员马尚德作为巡视员,来到南满地区的磐石、海龙检查指导工作。正是在这里,马尚德改名为杨靖宇,开始了作为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抗联历程。在磐石期间,杨靖宇批判错误思想,整顿游击队,改组磐石县委,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三打汉奸邵本良部、发动老岭隧道战斗、团结各个抗日武装力量、两次那尔轰会师……1936年2月1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八一宣言》制定了《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决议草案》,该草案强调组织东北联军总司令部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意义,同时为适应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最多时曾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的规模,其中7个军是直接在中国共产党满洲支部组织下,于群众中创建起来的,其领导干部大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行程,推动抗日游击战争迎来新高潮。
②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八、苏武
1、苏武的生平
苏武(前140年前 [49] -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苏武在汉武帝时凭借父荫担任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当时,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乱中,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誓死不从,引佩刀自刺负伤。后被匈奴人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节牧羊,始终不屈。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汉使者寻得苏武等人下落,这才使其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 元平元年(前74年),因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甘露三年(前51年),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末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及其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 。“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2、苏武的爱国事例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异常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先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明白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必须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之后,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样逼我也没有用。”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样会生小羊呢,这可是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景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当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头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样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九、冯玉祥
1、冯玉祥的生平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原名冯基善,又名冯御香,字焕章,人称“布衣将军”。 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 民国时期西北军的统帅和最高军政首脑。冯玉祥在军营中长大。十六岁时,冯玉祥入伍,参加袁世凯所建新军,后升为管带。辛亥革命时,带领所部参与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参与镇压白朗起义。北伐时期率部参加北伐,1924年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曹锟政府。 “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冯玉祥积极促进抗日爱国力量的发展,参与“福建事变”,调停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冯玉祥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呼吁团结抗战。 抗战胜利后坚持反内战,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7年起,冯玉祥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1月冯玉祥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1948年9月1日,冯玉祥在黑海遇难。 冯玉祥作为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北的最高军政首脑,在其统治甘肃的六年之中,颁发诸多政令,施行多项举措,促进甘肃教育、文化、交通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甘肃闭塞落后的社会风貌。冯玉祥创立“国民军”后,成为能够影响甚至左右中国局势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时刻,作过重大贡献。
2、冯玉祥的爱国事例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十、李四光
1、李四光的生平
李四光(1889—1971) 原名李仲揆,字福生。湖北黄州人。早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学习。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曾在上海一家兵工厂任工程师,后到武昌工业学校教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1912年辞职。1913年赴英国留学,在伯明翰大学预科学一年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庶务长和地质系主任,北京图书馆第一副馆长。1927年8月赴南京,协助蔡元培等筹建中央研究院,并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进步活动。1934年发表其名著《冰期的庐山》,确证我国发生过第四纪冰川。抗日战争时期,率地质研究所先后迁徙到庐山、桂林、贵阳、重庆等地,始终致力于中国的地质、地貌和地质理论的研究工作。1946年在上海继续主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48年2月赴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后留在英国进行考察。
1950年4月回国。从1952年8月至1967年10月,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并被聘为苏联科学院国外院士、苏联全苏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获苏联科学院卡尔平斯基金质奖章。195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发现油田和预报地震做出重大贡献,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等。
2、李四光的爱国事例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科学家。为了建立中国的地质科学,探明地下宝藏,他到外国留学后,不愿在外国当工程师,而是回到国内,不辞辛苦地到各地考察,进行地质研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他把力学的理论用到地壳变动的研究中,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理论,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人一直说我国是贫油地区,用石油只有从外国进口。李四光不信那一套。他经过周密考察,用自己的理论,推断中国的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后来,科技工作者和石油工人,根据这一理论,果然在我国东部找到了大油田,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石油生产基地。这不但证实了李四光预言的正确,还彻底甩掉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现在我国不仅可以石油自给,还出口到国外,大大增强了国力。像李四光这样为祖国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还有不少。他们是爱国者的典范,是民族的精英。
十一、黄俊
1、黄俊的爱国事例
1980年4月,《株洲日报》文艺编辑黄俊,带着爱人和孩子到泰国去探望阔别40余年的父母和亲友们。父亲在泰国曼谷经商,有一定的资本。父子久别重逢,十分高兴。父亲说:“俊儿,你是我长子,这笔财产就要交给你了,你就到这里定居,好吗?”又住了几天,曼谷某剧团的导演找到黄俊,很想挽留他在剧团工作,并应许给他每月一万二千铢的工资(万铢,泰币,当时约合人民币760元)。与此同时,泰国《新中原报》社长、总编辑也请他到该报社当文艺编辑,保证给予优厚待遇,每月所得比国内多几倍。黄俊心里不平静了,往事一幕幕地出现在他眼前:父亲自1941年被迫到泰国之后,家境十分贫苦。解放后,党和政府送他读大学,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参加工作后,屡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那些年,家里收入低,连续十年,每年组织上都给予困难补助。他越想心里越亮堂了。父亲年老是需人照顾,父亲的家产是需人继承。但这些事情与祖国的大业相比,终究是次要的。我是党和祖国一手培养起来的,我怎能离开祖国呢?黄俊很快下了决心,耐心说服了父亲和其他亲人,带着爱人和孩子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地方。
十二、梅兰芳
1、梅兰芳的生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2]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2、梅兰芳的爱国事例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十三、鄷云鹤
1、鄷云鹤的生平
酆云鹤(1900~1988),女,利津县利津镇庄科村人。幼年家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家乡洪水灾害,随父母漂泊到泰安,后又流浪到济南当佣人。16岁考取免费学堂,先后在济南小学、济南女子师范和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读书。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因而取得优异成绩并连续跳级升学。1928年留学美国,毕业后获俄亥俄州大学化工博士学位。1933年,她带着祖国的竹子、稻草、苎麻去德国,以此为原料制造人造丝,终获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人。1935年起,酆云鹤开始进行苎麻纤维脱胶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纺工业上有所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酆云鹤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香港到达北平,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间,她将赶写的《发展我国麻类生产的建议》,连同各色麻类纤维样品献给毛泽东主席。建国后,酆云鹤先后任纺织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等职。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50年代起,酆云鹤为进一步完善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的生产和开发中国苎麻资源,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1979年,酆云鹤终于研究解决了中国草席黄麻经线的制造技术和苎麻磺化变性工艺,1981年获国家科委发明奖。1988年病逝于广州。
2、鄷云鹤的爱国事例
鄷云鹤是我国著名的苎麻纤维专家。她本是山东利津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后来家乡遭水灾,一家人流落到济南。谁也没想到,这位贫农出身的女孩子学习那么好,不但上了中学、大学,还取得了留学美国的资格,成了博士。鄷云鹤回国后,立志要在麻纺织业上做出成绩,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她努力钻研,在世界上第一个从草类纤维上抽出了人造丝。日本人听说后,要用高价买她的专利。她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就说:“我不卖,我要把这项技术留给我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鄷云鹤成了苎麻纤维的大专家。为了解决麻纤维不容易合成和染色的难题,她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苎麻纤维的化学变性。我们现在经常穿的麻织品又结实了美观,我国的麻纺工业也十分发达,这和鄷云鹤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她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也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志愿。
十四、赵一曼
1、赵一曼的生平
赵一曼(1905年-1936年),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积极参与了辽宁、吉林等地的工人运动和游击战争,成为了当地群众中的一位领袖人物。1935年,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与杨靖宇等人共同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日军的袭击行动,并成功地打响了东北抗日斗争的第一熗。同时,她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更多的人参加抗日斗争。然而,在1935年,赵一曼被日军逮捕,经过长达九个月的酷刑拷打,最终于次年8月2日壮烈就义。她的死坚定了人民的信仰和意志,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斗争中。后来,赵一曼被授予“全国英雄烈士”称号,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成为了重要的革命符号和精神力量。
2、赵一曼的爱国事例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赵一曼临刑前一天,给“宁儿”写了一封遗书,读来催人泪下——“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十五、范旭东
1、范旭东的生平
范旭东(1883.10.24—1945.10.4),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范源濂曾与蔡锷同时就学于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因学习勤奋,深受梁启超爱护,得发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祖籍湖南湘阴 ,生于长沙 。1900年东渡日本攻读应用化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1911年学成回国,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秘书,并开始创办化工企业,走实业救国道路。抗战爆发后,范旭东将厂家西迁四川,建立后方工业基地,大力支援抗战。范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因此,被史学家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毛泽东主席在与黄炎培谈话时称赞。“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2、范旭东的爱国事例
我国过去没有化学工业,连火柴、肥皂、碱这些东西都不会造。爱国青年范旭东看到这情景,十分焦急。他在日本留学,看到日本靠工业发达起来,还欺负中国。他就决心创办自己国家的民族工业。1917年,他在天津塘沽建起了永利制碱厂,这是我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工厂。有个英国人瞧不起中国,对他说:“你办厂的勇气令人佩服,可惜早了点,中国现在这个落后样子,办碱厂至少应推迟30年。”范旭东反驳说:“正因为落后,所以我恨不得早办30年。现在奋起直追也不算晚!”办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真不少,首先是缺乏技术。范旭东就亲自动手,把书房当成实验室,办公桌当实验桌,白天做实验,晚上当床。别人劝他别难为自己,他说:“为了不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把工厂办起来!”几年以来,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成功了,在一次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碱,有了自己的化学工业。这对增强国力有着很大的意义。
十六、岳飞
1、岳飞的生平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2、岳飞的爱国事例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十七、廉颇
1、廉颇的生平
廉颇(前327~前243),生于赵国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赵国杰出的军事家,官任上卿、大将军(国防部长兼军委副书记),封爵信平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信平君廉颇"。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
2、的爱国事例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将军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熗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中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十八、刘胡兰
1、刘胡兰的生平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女,汉族, 原名刘富兰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2、刘胡兰的爱国事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我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进取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十分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每个人核心,一个国家的动力源泉。若是出到这个题目的作文,要写八百字,第二必备的,就是爱国的名言或者诗句。特别是自己写不出来那些好句的人,就必须要累积这些句子,用在恰当的地方,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一点,这种句子不要用太多,一两句就可以,用太多会让人感觉是辞藻堆积,起不到点睛的作用。第二必备的,就是爱国的事例,好的事例不仅是可以突出主题,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可以切合你的中心论点,让你有论据足以支撑你的论点。我觉得这个可以具体从实战出发,我分享一些爱国的任务,然后从实际走,分析一些实用的干货。
一、辛弃疾
1、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辛弃疾的爱国事例
正值北方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金朝的残酷统治,其中有许多辛氏族人,他们的首领便是辛弃疾。在爷爷辛赞去世之后,这位年轻人领着两千余名族人与乡亲组成的义军,踏上了抗金战场,时年刚过二十。做了多年“良民”的辛氏族人,终于迎来了爆发时刻,在一次次血战中,这个家族的牺牲精神与勇敢无畏让世人一扫此前的卖国印象,忍辱负重的辛赞泉下有知当可瞑目。率领他们的辛弃疾,更是有许多英雄表现。如他曾率军加入北方最强的义军耿京麾下,并在军中担任相当于机要秘书的职务。不料没多久他介绍来的一个朋友竟然偷了军中大印,准备前去献给金朝换个大官做做。耿京大怒,辛弃疾更是大怒,一怒之下,单熗匹马前去追杀,很快就带回了大印以及那叛徒的人头。后来他又冒着极大的危险,穿越敌境,与南宋王朝取得联系,得到了皇帝的册封诏书之后,又冒着同样巨大的危险,再次穿越敌境,前去联络北方各处义军,准备展开一场规模浩大的抗金战争。却有噩耗传来,耿京被杀。凶手又是一个叛徒。那是一个麾下有几万人马的义军将领,正在用耿京的人头和金朝讨价还价。却不料辛弃疾带着几十名辛氏族人,从天而降,杀到他的军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活捉,一直押到南宋都城,在皇帝面前处以斩首之刑。但北方义军就此散了。无奈之下,辛弃疾只有带着残余族人,南渡归宋。
虽然已有岳飞等将领的遭遇在前,后来的辛弃疾却一直期待朝廷能在某一天突然从消极偏安的态度,转为积极收复失地。很显然,这种转变比辛氏族人毅然起兵难得多,即便是出了一个立志北伐的宋孝宗,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主战派都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更不用说辛弃疾了。更让他心寒的是,在南宋王朝的政治气氛之中,充斥着一种浓郁的及时行乐的味道,连那些从北方流亡而来的世家大族,也纷纷沉沦于其中。本来,北方地区自古就以慷慨赴死、舍生报国的燕赵烈士之风而闻名,许多家族之家风,也以此为特色,不料流亡到了南方之后,很多人就开始变异了。辛弃疾变不了,随他而来的辛氏族人也没有变。他们日夜焦虑,苦苦等待朝廷再度出兵北伐,光复中原。在等待中,辛弃疾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豪迈悲壮的词作,那也是一个流亡家族的怒吼与悲鸣。这种怒吼与悲鸣,影响了许多南宋文人,同样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他们,所作诗词都尽染辛弃疾之风,如开篇那首《南乡子》。公元1207年,辛弃疾率族南渡四十五年后,年近七十的他,终于等来了朝廷准备再度北伐,并启用他为官的好消息。但他已重病不起。那年秋天,这位未能完成爷爷所传使命的辛氏子孙,在“杀贼!”的死前怒吼中悲愤离世。
二、文天祥
1、文天祥生平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汉族江右民系 ,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为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随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
文天祥多有忠愤慷慨之文,其诗风至德佑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他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文天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被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2、文天祥爱国事例
①从容殉国。文天祥的爱国事迹表现为从容殉国。他在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到达燕京才又吃饭。到达燕京后,馆舍侍员殷勤、陈设奢豪,没有入睡,坐待天亮。他向南跪拜后被处死。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同宰相议论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为借口,结果没有被释放。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他的从容殉国精神,表现了国家面临危难时,他能够保持冷静,从容应对,为国家尽力而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②率军勤王。文天祥在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率领军队勤王,安抚长江上游,响应诏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成为率军勤王的英雄。他的行动鼓舞了各地英雄豪杰,聚集兵众万人,展现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军事才能。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③我要面向祖国而死。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之一是“我要面向祖国而死”,他在面对元军入侵南宋时,义正词严地要求南宋朝廷交出国家,以表诚意,否则将以死相拼。最终,元军决定投降,文天祥被俘。他的爱国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令人敬佩。他的爱国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爱国事迹表现了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为了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奋斗的象征。他的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为祖国而奋斗,为民族复兴而努力。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⑤苦战东南。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之一是苦战东南。他派遣将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率领广南军队,战于五牧,被打败,尹玉也打败了,争相渡水,扒张全军中的渡船,张全的士兵斩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了。这场战役是文天祥在南宋时期的最后一次抵御元兵入侵,也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之一。他的苦战东南不仅是为了保卫家园,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国家的忠诚。
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他在过零丁洋中的英勇表现。零丁洋是当时南宋海军的重要基地,文天祥在这里领导军队进行了多次抵御外敌入侵的战役,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天祥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⑦正气歌。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之一是《正气歌》,他在文革期间组织了一支义军,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后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抗敌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正气歌的象征。他的事迹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坚守信仰,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⑧真州驿。真州驿是文天祥在南宋时期的一个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革命生涯。在这里,他写下了许多爱国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他的爱国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象征。真州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爱国地点,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追求。
⑨酹江月。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中,酹江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热爱祖国,曾多次上表要求改革国家,但最终被贬到蜀地。他深知国家的命运,深感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于是写下了《酹江月》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中,他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忧虑和思念。酹江月,是诗中最为著名的意象,它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⑩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这首诗表达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其中“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江水不再流转,也会有英杰出现。这句话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英雄的期望。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我们也需要像文天祥一样,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⑪奋起反抗外族侵略。文天祥是一位文天祥书生,他曾经面对外族侵略,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奋起反抗,表现出浩然正气和不屈气节。他的爱国事迹深深影响着后人,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⑫永不投降的文天祥。文天祥的爱国事迹中,他从未向敌人投降,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利益。他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事迹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继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三、詹天佑
1、詹天佑的生平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男,汉族,字眷诚,号达朝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现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
2、詹天佑的爱国事例
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詹天佑在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下,由中国铁路公司总办伍廷芳派充为铁路工程司(按詹天佑手书履历表均写工程司而不是工程师),这是詹天佑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詹天佑充当中国铁路工程师后,曾指挥修筑塘沽至天津的铁路,又督修从古冶到滦州这段铁路工程。由于他的认真工作,一步步升到分段工程司和总段工程司。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詹天佑接办了外国工程师难以解决的滦河铁桥的打桩工程,而他却依靠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不仅使那些平素自命不凡的外国工程师感到惊奇和恐惧,同时使詹天佑和他的助手们坚定了以后担当更艰苦工程的信心。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关内(山海关内)铁路完成,开始兴修关外铁路。詹天佑工作非常努力,又修建了九梁河、小梁河、女儿河等铁路桥。一九〇二年秋,袁世凯派詹天佑为易新铁路(京汉铁路支线,由高碑店至西陵,专为西太后去祭陵而设)总工程司,责成他要在第二年春三月之前完成,实际日期只有四个月。这是中国工程师单独负责自修铁路的开端。因此,詹天佑感到非常兴奋,他经过周密计划,领导全体工作人员戮力修建,终于在预定期内通车。这条铁路全长四十二公里,虽然在经济上意义不大,但在政治上发生了意外的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用自己的人力、财力建设铁路的勇气和信心,为后来修筑京张铁路准备了条件。从此,詹天佑在广大工程人员中树立了威信。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各国擅自划定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篡夺直接经营铁路权和贷款修筑铁路权。清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妄图借外债修筑铁路来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中国人民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要自力修筑铁路并不容易。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詹天佑担任修筑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的会办(后为督办)兼总工程司。在英俄等帝国主义控制中国铁路和人才异常缺乏的情况下,要自修京张铁路,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当时修路经费是用关内外铁路进款余利,而关内外铁路掌握在英国人之手,因此英国认为必须由英国工程师来承办,否则中英公司就不拨款。沙皇俄国也以过去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长城以北的铁路不能由第三国承建”为理由,要挟清政府答应由俄国来承包京张铁路的修建权。这样,英俄争持不下,最后不得不同意中国自己修建,但仍诸多为难。他们认为中国缺乏人才,经费又不足,京张铁路必然无法动工,动了工也必然遭失败,这样就不得不向他们求援。
京张铁路是联结华北和内蒙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全长约二百公里。经燕山山脉从南口至岔道城,名叫“关沟段”的这一段,到处是崇山峻岭,工程十分艰巨。当时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想夺取这条铁路,以控制中国北部,于是散布谬论说:“会修通过‘关沟段’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帝国主义等待詹天佑失败后,好出面夺取京张铁路的修路权。詹天佑认识到京张铁路工程的成败,关系到祖国的荣誉,决心修成它来维护祖国的主权。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修的重要铁路。各国工程界都注意主持这条路的人选和动工时间。当詹天佑出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的消息传出后,那些充满失败主义情绪,毫无民族自尊感的大人先生们,有的笑他“不自量力”,有的骂他“大胆妄为”,也有的说“这不过是白花几个钱罢了”。在帝国主义者的胁迫和失败主义者的嘲笑和蔑视下,詹天佑不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坚定,决心用事实来回答他们。在他编著的《京张铁路工程记略》自序中,他写道:“我国地大物博,而一路之工,必须借用外人,引以为耻。”
詹天佑在紧张的选线测量工程中,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 “不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是必须由今后几代人所分担着的成功或失败。”“全世界的眼睛都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草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话,不应出之于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在京张铁路的修建工作中,积极依靠群众力量,表现了藐视困难,敢于独创的豪迈气魄。在决定线路问题上,他曾经亲自勘测了几条线路,反复认真比较,才决定了在可能条件下最合理的路线。即自南口经居庸关、八达岭至岔道城的关沟段,这段工程的困难在于坡度大和八达岭隧道长。自南口至青龙桥车站间,长仅十八公里,而最大坡度已达千分之三十三。用两台巨型爬山机车,一拉一推地牵引列车到达青龙桥后,如果再向北进,坡度将更大,爬不上去。于是,他创造性地引用了“掉返线”选线方案,修筑了青龙挢“之”字形线路。在开辟八达岭隧道工程中,他采用中距离凿竖井方法,从山顶打下直井,到井底后向两边开凿,以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只用了十八个月就把隧道打通,而且没有发生任何死亡事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之间展开争夺在中国建筑铁 路的权利,它们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修建铁路,所用轨距不一。英、美、法、日、德、俄的铁路轨距,各不相同,使中国铁路轨距得不到统一,以利帝国主义者的宰割,企图瓜分中国。詹天佑获得自办京张铁路的权力后,坚持使用1.485米的标准轨距,这种轨距现在全国仍一直通用。当时美国工程师李治极力主张轨距用一米的窄轨。詹天佑认为:"中国真正统一,要从铁路的轨距划一开始,铁路象人体的血管一样,要全身流通,铁路四通八达,工商业便能跟着发展。"
为了保证在山区大坡度线路上运输安全,詹天佑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例如,在关沟段的车站上修建了避险岔道,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关沟一带,地势尤险,狭如隘巷,火车行驶上下,极为危险,故车站于此等险要处均设避险岔,倘遇车头损坏或车闸不灵等险象时,即可驶入岔道,以保安全”。最为重要的是,引用了自动车钩。当时,自动车钩虽在国外已创制多年,但许多国家都未采用,仍然使用链子车钩。在山区行车,用链子车钩,容易发生脱钩事故。詹天佑在京张铁路果断地采用自动车钩,不但保证了行车安全方便,在技术上,也是有先进意义的,为我国铁路普遍使用自动车钩开了先例。当时,许多人把自动车钩称之为“詹天佑钩”,这反映了人们因京张铁路建成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也反映了人们对詹天佑敬佩的心情。由于这个原因,又由于京张铁路当时使用的是“詹尼式自动车钩”,因为有“詹”字的译音,所以许多人以为自动车钩是詹天佑发明的。这一说法,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在詹天佑所著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书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对此事的态度。他在这本书中,专门选列了“詹尼式自动车钩”的英文原名,并将其译为"郑氏车钩",避开了“詹”字的译音,他的用心,是很清楚的了。
京张铁路工程,自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年)动工,第二年(一九〇六年)第一段(丰台至南口)工程完工。一九〇八年第二段(南口至八达岭附近之岔道城)工程完工。一九〇九年,第三段(岔道城至张家口)工程又完成,全线通车了。詹天佑提出的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三个要求都达到了愿望。一九〇九年在南口车站举行通车典礼时,中外来宾达万余人,盛极一时。这条铁路原计划需要六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在詹天佑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只花了四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而且工程费只花去六百多万两银子,按拨付数还结存二十八万两,是当时我国修筑成本最低的一条铁路干线。这条铁路的建成,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信心,使帝国主义分子不敢再轻视中国科学技术人员,为中国科技人员树立了荣誉;另一方面沟通南北货运,狠狠打击了英国北侵和帝俄南进的野心。同时京张铁路的建成,也是科学技术在旧中国初次战胜保守和迷信洋人的思想,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也起了一定影响。这是我国修建铁路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宣统元年(一九〇九年)詹天佑到商办川汉铁路任总工程师。川汉铁路计划分三段修建:成都到重庆,重庆到万县,万县到宜昌。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夺取在中国修路权,对修筑川汉铁路早已垂涎三尺。四川省民众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要求自筑铁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湖北一些社会人士要求清廷派詹天佑主持川汉铁路修建工作。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到宜昌川汉铁路宜万段,勘定线路,主持修建。 同年十月二十八日,川汉铁路举行开工典礼,中外宾客,接踵来观,皆感惊异。宜万段工地上“土石并作,徒夫万千”,在铺轨仪式上,詹天佑钉下第一颗道钉。一九一八年广州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选举詹天佑为公司总理,当时他在宜昌川汉铁路工地,同时又在筹划京张铁路延伸到绥远的工程。在此期间,他在四条铁路线担任职务:京张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司,川汉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粤汉铁路总理兼总工程司,洛潼(洛阳至潼关)铁路顾问工程司。他在宜昌、广州、北京之间往来工作。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夕,清 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投靠帝国主义,悍然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遂即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将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因而激起民众更加不满和反抗。四川省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在此情况下,川汉铁路未能动工。
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黄兴率领下爆发广州起义。当时,詹天佑正在广州,“革命给他一个机会,证明他忠于职务。在革命开始阶段,广州情况异常紧张,有钱的都逃到香港,但詹天佑坚守本职。公司有人扬言,他们将离开铁路,他的许多朋友也劝告他,不要冒着危险留在广州。他召集铁路各部门首脑,告诉他们:他将坚守职务不动,任何人有顾虑时,可以离开,但在离开之前,必须将每件事情交待清楚,交给他或他的代表。结果,无人离开,在整个革命期间,列车照常通行,铁路财产没有任何损失。”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湖广铁路借款合同签订以后,詹天佑被任命为粤汉铁路总理,借款合同规定,粤汉铁路由英国人任总工程师,川汉铁路由德国人任总工程师,广东省境内粤汉铁路段虽有商办股金,但也借用了英款,所以各方面都受到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涉与阻挠。詹天佑到粤汉路任职后,面临着京张铁路修建中所没有的困难,他认真行事,对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涉与阻挠,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就款计工”,“得寸得尺,惟力是视”。他对轻视中国工程师的外籍总工程师,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任粤汉铁路会办,专心致力于实业活动,巡视各地铁路,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到达广州,五月十七日到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孙中山与詹天佑等人会见,留有合影纪念。八月下旬孙中山到北京,与袁世凯会谈,九月六日视察京张铁路,接受袁政权授予的铁路筹划全权,筹组铁路总公司,孙中山提出聘请詹天佑参加铁路总公司工作。一九一三年詹天佑任交通部技监,一九一四年任汉粤川铁路督办。一九一五年张绥铁路张家口至大同段建成。一九一六年粤汉铁路广州至韶关段通车。一九一八年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和湖南省已经建成的长沙至株洲段接轨。他提出的赶修武 昌到长沙段的安排,如果没有帝国主义分子的干扰,进度还可以加快。在川汉铁路方面,他认真审核纠正了德籍工程师不合理的选线方案。他提出的成都至重庆的路线方案,正是今天成渝铁路行经的路线。为了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倡学术研究,一九一二年詹天佑将上海、广州的工程学术团体组成工程师会,设在汉口,他被选为会长。一九一三年,袁世凯为加强其统治,勒令 解散民众团体,詹天佑将中华工程师会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以纯学术团体名义,照常活动。以后,他在北京西单报子街购置了一所房屋,供学会迁到北京使用。
一九一五年袁世凯妄想恢复帝制,在北京举行登基祭天仪式,命令所属一律穿著规定的“礼服”参加。詹天佑素来不失守信约,准时到达办公室,准时参加会议或社会活动,但他对于袁世凯这个仪式,却是迟到了。袁世凯感到这是有意的怠慢,非常不满。然而碍于詹天佑在国内外的威望,无可奈何。后来不久,袁世凯的帝制即被推翻,詹天佑将当时报纸上登载的这条消息剪下来保存(这一资料曾在北京青龙桥詹天佑纪念馆陈列)。一九一七年封建余孽张勋进行复辟活动,妄想抬出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恢复其统治。张勋曾派人请詹天佑出任“邮传部尚书”,被他严词拒绝。一九一九年一月美、日、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各国,派兵到西伯利亚,妄图阻止苏联红军东进,在海参崴成立一个西伯利亚铁路监管委员会,把中俄合办的中东铁路也划归该会监管。在该委员会下设有技术和运输两部。詹天佑当时任交通部技监,兼汉粵川铁路督办,在国际上有威望,因此,北洋政府派他为技术部中国代表。经过力争,该委员会会议才决定,“中东铁路归中国军队保护”。由于他在汉口时曾患腹疾,身体已虚弱,在海参崴和哈尔滨会议期间,又疲劳过度,旧病复发,不能支持。遂于同年四月十五日离开哈尔滨,二十日回到汉口,二十一日入汉口仁济医院就医。二十三日病情加剧,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三时半,这位杰出的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在汉口仁济医院逝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据医生诊断,他由于心脏病和疲劳过度而死的。死后当天下午即将其遗体运回汉口詹家入殓。五月十四日出殡,出殡前一天,武汉各界举行公祭,为祖国失掉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惋惜!
詹天佑于一八九四年被选为英国工程师研究会会员。一九一〇年清政府授与工科进士第一名。一九一二年被选为英国混凝土学会会员。一九一六年香港大学授与法学博士学位。他的遗著有《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一册,《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及附图各一册(均为中华工程师会出版)。
詹天佑一生谦虚爽直,忠于职守,由于他廉洁奉公,曾为和他同事的爱财官吏所不快。京张铁路修建中,曾有商人企图包揽铁路器材生意,知道他喜爱花草,特地送来几盆花木,被他斥退(他察觉到花盆埋有贿款)。他在汉粤川铁路任督办时,家住汉口(原俄祖界鄂哈街九号),在院中种了许多花木,下班后经常打网球,教育子女读书甚严。他生活无不良嗜好,晚年喜读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
詹天佑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生前愿望,移灵北京安葬。他的夫人谭菊珍一向体弱,多年患肺病,詹天佑逝世时,她正卧床上,闻讯后,悲痛欲绝。詹夫人迁居北京后,经常卧病,至五十九岁时(一九二六年)病逝。夫妇年差七岁,夫人后七年而故,夫妇同寿,合葬于北京。
詹天佑为祖国铁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凡经他筹划的铁路如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礼、新易、京张、粤汉等线,无不成绩灿然。其中京张铁路工程,不但被当时的欧美工程师视为奇迹,就是现在也还是世界上有名的铁路工程之一。因此,詹天佑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地在京绥铁路青龙桥车站设置詹天佑铜像和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墓和铜像都遭到破坏。当时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并指示说:“那一定要恢复,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嘛!”结果在周总理逝世前就看到修复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把詹天佑先生墓从万泉庄迁到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之后,背靠雄伟的长城,面对他设计的八达岭隧道和“之”字形线路。现在墓、碑、像浑然一体,巍然壮观。
四、霍去病
1、霍去病生平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 ,西汉名将 [92] 、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 。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 ,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总计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汉武帝分徙匈奴降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在其故地先后设立河西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对西汉和匈奴势力的消长发生显著的影响。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 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与卫青等人合作,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2、霍去病的爱国事例
①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以外,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
④ 霍去病影视形象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⑤霍去病,十七为将,初战封侯,屡立战功,官高禄厚,但是,他公而忘私,不计个人享受,一心为国,戮力抗敌。河西之战后,皇帝赐他住宅,他却豪气贯天,信誓旦旦,铿然谢绝:“匈奴—天不灭,我就—天也不安家!”可是,匈奴—灭,他却英年而逝。年仅23岁。他的一生是暂短的,但是,他却为我们中华民族,书写一页扬眉吐气、光照千古的历史篇章。
五、钱学森
1、钱学森的生平
钱学森 Qian Xuesen (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是浙江杭州。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57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钱学森的爱国事例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当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的狂热运动。因为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并且拒绝揭发朋友,钱学森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工作的证书。钱学森感到非常气愤,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
后来,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借口,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国申请。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
美国海军部次长听闻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熗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夫妇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和诬陷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学界的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也极为关注,新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当钱学森要求回国的意愿遭到美国的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那时,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经常派遣间谍到中国搞颠覆破坏活动。仅1954年11月23日,经我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依法作出判决的美国间谍就有13人。美国政府急于要回这些被我扣押的人员,但又怕造成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既成事实,因此不愿意与中国政府直接接触。
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1954年4月,美、英、法、中、苏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的事情,于是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等被扣留的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发表谈话,要求美国政府归还扣留的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并且暗示中国愿意就扣押美方人员问题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政府只得同意与中国代表进行直接谈判。经过周恩来的批准,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经美国代表团成员杜威廉介绍,为了表示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1954年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却耍赖了。尽管中美双方接触了十余次,但美国代表约翰逊仍然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求回国的真实理由为由,不肯答应释放钱学森回国。
王炳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1954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就率先发言。他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1954年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对于钱学森的离去,他的导师、科学家冯·卡门感慨地说道:“美国把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专家钱学森,拱手送给了红色中国!”离别时,这位导师充满深情地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
由于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周总理在上世纪50年代曾意味深长地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周恩来适时启动中美谈判并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为钱学森回国扫清了障碍,使得钱学森以及后来的一大批留学在外的科学家得以踏上回归的旅途,实现了为国效力的心愿。
六、肖邦
1、肖邦的生平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波兰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2、肖邦的爱国事例
①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奥、普瓜分得支离破碎。波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如同地下的岩浆冲击沸腾,那时的波兰就像一座一触即发的火山。年轻的肖邦为苦难深重的祖国担忧,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所鼓舞。
一天,肖邦看到了波兰进步诗人维特维斯基的一首题叫《战士》的诗。这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肖邦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情不自禁地轻声朗诵出来,肖邦激动得再也读不下去了。他清秀、白晰的面孔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他那以深邃(suì)、沉静的大眼睛由于战斗的召唤而炯炯闪烁。他推开窗户,遥望天空,乌云密布、阴霾(mái)沉沉。但是,他在沉寂中听到了惊雷,维特维斯基的《战士》这首诗正是划破这沉寂的呐喊,它抒发了波兰人民为摆脱奴役而渴望投身战斗的革命激情。窗外起风了,乌云在翻滚。肖邦仿佛看到红旗在飘飞,战马在驰骋(chěn),一个个音符化作一把把利剑在向敌人的心脏刺去。他转身俯到写字台前,拿起五线谱纸,为《战士》这首诗谱上了曲。由肖邦作曲、维特维斯基作词的这首《战士》之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波兰爱国青年中传唱起来,这支歌鼓舞着波兰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洪流。
②正当波兰革命爆发的前夜,肖邦的父亲决定让二十岁的肖邦出国举行旅行演出。当时在欧洲盛行这样一种风气,音乐旅行似乎已成为音乐家成名的必由之路。一八三O年十一月初,肖邦的朋友们为他出国旅行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会上,朋友们送给他一件最珍贵的礼物: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肖邦就带着这只银杯离开华沙到维也纳去了。肖邦到达维也纳刚一个星期就传来华沙起义的消息。华沙起义者们把沙皇俄国统治者赶出了波兰,成立起自己的政府。听到这个消息,肖邦又惊又喜,离开祖国前他虽然已预感到革命风暴就要来临,但是,他没料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猛,他想立刻赶回祖国去参加战斗,可是朋友们寄来一封封信加以劝阻,劝他在国外用艺术为祖国服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听从了朋友们的意见,暂时先在维也纳留下来。然而,爱国主义的情感使肖帮焦灼(zhuó)不安,他给老师爱尔斯涅的信中写道:“我从得到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消息(即指华沙起义)那天起,一直到现在,除了担忧和挂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感觉……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还在摇篮里,而作为一个波兰人——我已度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了……”肖邦带的钱已经快花光了,为了生存他还得举行演奏会。当他穿上燕尾服、穿着打蝴蝶结的衬衣坐在钢琴前演奏时,他眼前浮现出的却是战斗中的祖国,挺胸行进的朋友们。肖邦痛苦极了,他回到寓室后奋力敲击钢琴,使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来发泄他的痛苦以及对革命前途的深刻担忧。在这种感情驱使下,他写下了《b小调谐谑(xuè)曲》。肖邦通过这首钢琴曲倾诉了他对祖国温柔的怀念之情,倾诉了他渴求战斗的激情。这首乐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③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④1848年(38岁),衰弱的肖邦去英国,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39岁),肖邦因肺结核病逝于巴黎,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肖邦留下遗愿,坚持要把自己的心脏取出,要把这颗赤子之心送回波兰。肖邦死后,他的音乐和“赤子之心”,一直激励着波兰人复国的梦想。1918年,一战结束时,在灭国123年之后,波兰竟然神奇地复国了!“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这是肖邦最中肯的评价。
七、屈原
1、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 ),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可能是楚君熊绎的弟弟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2、屈原的爱国事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 。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 ,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 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 、"连横” 的斗争非常激烈,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佚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 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优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八、杨靖宇
1、杨靖宇的生平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男,汉族,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作战计划。在日军疯狂镇压下,杨靖宇带领抗联第一路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2、杨靖宇的爱国事例
①1932年11月2日,受中共满洲省委委派,共产党员马尚德作为巡视员,来到南满地区的磐石、海龙检查指导工作。正是在这里,马尚德改名为杨靖宇,开始了作为民族英雄杨靖宇的抗联历程。在磐石期间,杨靖宇批判错误思想,整顿游击队,改组磐石县委,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三打汉奸邵本良部、发动老岭隧道战斗、团结各个抗日武装力量、两次那尔轰会师……1936年2月10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八一宣言》制定了《为建立全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决议草案》,该草案强调组织东北联军总司令部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重大意义,同时为适应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决定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最多时曾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的规模,其中7个军是直接在中国共产党满洲支部组织下,于群众中创建起来的,其领导干部大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的行程,推动抗日游击战争迎来新高潮。
②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八、苏武
1、苏武的生平
苏武(前140年前 [49] -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苏武在汉武帝时凭借父荫担任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当时,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乱中,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誓死不从,引佩刀自刺负伤。后被匈奴人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节牧羊,始终不屈。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汉使者寻得苏武等人下落,这才使其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 元平元年(前74年),因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甘露三年(前51年),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末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及其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 。“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2、苏武的爱国事例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异常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先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明白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必须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之后,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样逼我也没有用。”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样会生小羊呢,这可是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景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当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头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样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九、冯玉祥
1、冯玉祥的生平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原名冯基善,又名冯御香,字焕章,人称“布衣将军”。 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 民国时期西北军的统帅和最高军政首脑。冯玉祥在军营中长大。十六岁时,冯玉祥入伍,参加袁世凯所建新军,后升为管带。辛亥革命时,带领所部参与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参与镇压白朗起义。北伐时期率部参加北伐,1924年十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曹锟政府。 “九一八”事变后出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冯玉祥积极促进抗日爱国力量的发展,参与“福建事变”,调停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冯玉祥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呼吁团结抗战。 抗战胜利后坚持反内战,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7年起,冯玉祥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1月冯玉祥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1948年9月1日,冯玉祥在黑海遇难。 冯玉祥作为民国时期曾经统治西北的最高军政首脑,在其统治甘肃的六年之中,颁发诸多政令,施行多项举措,促进甘肃教育、文化、交通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甘肃闭塞落后的社会风貌。冯玉祥创立“国民军”后,成为能够影响甚至左右中国局势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时刻,作过重大贡献。
2、冯玉祥的爱国事例
冯玉祥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当年担任陕西督军的时候,一次接待了两个外国人。他很有礼貌地请他们坐下,谈话。两个外国人打开旅行袋。拿出一块新鲜的野牛肉,要送给冯玉祥。冯玉祥问:“哪里弄来的野牛肉?”外国人回答:“是我们在终南山打猎打来的。野牛凶得很,不好打。”冯玉祥皱起了眉头:“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领过许可证吗?”外国人忙说:“我们打的是野牛,没有主人,用不着和谁打招呼。”冯玉祥沉下脸说:“终南山在我们中国,是我国的领土。野牛生在这里,自然归我国所有,怎么说没有主人?你们不经允许,私自猎牛,这是犯法的!我作为地方官,有保护国家主权的责任。你们在中国就要守中国的规矩,不能蛮不讲理!”两个外国人理屈词穷,只得承认做了错事。
十、李四光
1、李四光的生平
李四光(1889—1971) 原名李仲揆,字福生。湖北黄州人。早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学习。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曾在上海一家兵工厂任工程师,后到武昌工业学校教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1912年辞职。1913年赴英国留学,在伯明翰大学预科学一年采矿,后改学地质。191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庶务长和地质系主任,北京图书馆第一副馆长。1927年8月赴南京,协助蔡元培等筹建中央研究院,并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进步活动。1934年发表其名著《冰期的庐山》,确证我国发生过第四纪冰川。抗日战争时期,率地质研究所先后迁徙到庐山、桂林、贵阳、重庆等地,始终致力于中国的地质、地貌和地质理论的研究工作。1946年在上海继续主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48年2月赴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后留在英国进行考察。
1950年4月回国。从1952年8月至1967年10月,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曾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并被聘为苏联科学院国外院士、苏联全苏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获苏联科学院卡尔平斯基金质奖章。195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发现油田和预报地震做出重大贡献,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等。
2、李四光的爱国事例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科学家。为了建立中国的地质科学,探明地下宝藏,他到外国留学后,不愿在外国当工程师,而是回到国内,不辞辛苦地到各地考察,进行地质研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他把力学的理论用到地壳变动的研究中,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理论,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人一直说我国是贫油地区,用石油只有从外国进口。李四光不信那一套。他经过周密考察,用自己的理论,推断中国的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后来,科技工作者和石油工人,根据这一理论,果然在我国东部找到了大油田,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石油生产基地。这不但证实了李四光预言的正确,还彻底甩掉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现在我国不仅可以石油自给,还出口到国外,大大增强了国力。像李四光这样为祖国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还有不少。他们是爱国者的典范,是民族的精英。
十一、黄俊
1、黄俊的爱国事例
1980年4月,《株洲日报》文艺编辑黄俊,带着爱人和孩子到泰国去探望阔别40余年的父母和亲友们。父亲在泰国曼谷经商,有一定的资本。父子久别重逢,十分高兴。父亲说:“俊儿,你是我长子,这笔财产就要交给你了,你就到这里定居,好吗?”又住了几天,曼谷某剧团的导演找到黄俊,很想挽留他在剧团工作,并应许给他每月一万二千铢的工资(万铢,泰币,当时约合人民币760元)。与此同时,泰国《新中原报》社长、总编辑也请他到该报社当文艺编辑,保证给予优厚待遇,每月所得比国内多几倍。黄俊心里不平静了,往事一幕幕地出现在他眼前:父亲自1941年被迫到泰国之后,家境十分贫苦。解放后,党和政府送他读大学,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参加工作后,屡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那些年,家里收入低,连续十年,每年组织上都给予困难补助。他越想心里越亮堂了。父亲年老是需人照顾,父亲的家产是需人继承。但这些事情与祖国的大业相比,终究是次要的。我是党和祖国一手培养起来的,我怎能离开祖国呢?黄俊很快下了决心,耐心说服了父亲和其他亲人,带着爱人和孩子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原来工作的地方。
十二、梅兰芳
1、梅兰芳的生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景星学社社员。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 [2] 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2、梅兰芳的爱国事例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阴谋伎俩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新闻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日本人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十三、鄷云鹤
1、鄷云鹤的生平
酆云鹤(1900~1988),女,利津县利津镇庄科村人。幼年家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家乡洪水灾害,随父母漂泊到泰安,后又流浪到济南当佣人。16岁考取免费学堂,先后在济南小学、济南女子师范和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读书。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因而取得优异成绩并连续跳级升学。1928年留学美国,毕业后获俄亥俄州大学化工博士学位。1933年,她带着祖国的竹子、稻草、苎麻去德国,以此为原料制造人造丝,终获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人。1935年起,酆云鹤开始进行苎麻纤维脱胶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纺工业上有所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酆云鹤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香港到达北平,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间,她将赶写的《发展我国麻类生产的建议》,连同各色麻类纤维样品献给毛泽东主席。建国后,酆云鹤先后任纺织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等职。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50年代起,酆云鹤为进一步完善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的生产和开发中国苎麻资源,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1979年,酆云鹤终于研究解决了中国草席黄麻经线的制造技术和苎麻磺化变性工艺,1981年获国家科委发明奖。1988年病逝于广州。
2、鄷云鹤的爱国事例
鄷云鹤是我国著名的苎麻纤维专家。她本是山东利津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后来家乡遭水灾,一家人流落到济南。谁也没想到,这位贫农出身的女孩子学习那么好,不但上了中学、大学,还取得了留学美国的资格,成了博士。鄷云鹤回国后,立志要在麻纺织业上做出成绩,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她努力钻研,在世界上第一个从草类纤维上抽出了人造丝。日本人听说后,要用高价买她的专利。她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就说:“我不卖,我要把这项技术留给我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后,鄷云鹤成了苎麻纤维的大专家。为了解决麻纤维不容易合成和染色的难题,她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苎麻纤维的化学变性。我们现在经常穿的麻织品又结实了美观,我国的麻纺工业也十分发达,这和鄷云鹤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她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切切实实的贡献,也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志愿。
十四、赵一曼
1、赵一曼的生平
赵一曼(1905年-1936年),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女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积极参与了辽宁、吉林等地的工人运动和游击战争,成为了当地群众中的一位领袖人物。1935年,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的组织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与杨靖宇等人共同策划了一系列针对日军的袭击行动,并成功地打响了东北抗日斗争的第一熗。同时,她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更多的人参加抗日斗争。然而,在1935年,赵一曼被日军逮捕,经过长达九个月的酷刑拷打,最终于次年8月2日壮烈就义。她的死坚定了人民的信仰和意志,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斗争中。后来,赵一曼被授予“全国英雄烈士”称号,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成为了重要的革命符号和精神力量。
2、赵一曼的爱国事例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赵一曼临刑前一天,给“宁儿”写了一封遗书,读来催人泪下——“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十五、范旭东
1、范旭东的生平
范旭东(1883.10.24—1945.10.4),原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锐,字旭东,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县。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范源濂曾与蔡锷同时就学于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因学习勤奋,深受梁启超爱护,得发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祖籍湖南湘阴 ,生于长沙 。1900年东渡日本攻读应用化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1911年学成回国,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秘书,并开始创办化工企业,走实业救国道路。抗战爆发后,范旭东将厂家西迁四川,建立后方工业基地,大力支援抗战。范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因此,被史学家誉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毛泽东主席在与黄炎培谈话时称赞。“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
2、范旭东的爱国事例
我国过去没有化学工业,连火柴、肥皂、碱这些东西都不会造。爱国青年范旭东看到这情景,十分焦急。他在日本留学,看到日本靠工业发达起来,还欺负中国。他就决心创办自己国家的民族工业。1917年,他在天津塘沽建起了永利制碱厂,这是我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工厂。有个英国人瞧不起中国,对他说:“你办厂的勇气令人佩服,可惜早了点,中国现在这个落后样子,办碱厂至少应推迟30年。”范旭东反驳说:“正因为落后,所以我恨不得早办30年。现在奋起直追也不算晚!”办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真不少,首先是缺乏技术。范旭东就亲自动手,把书房当成实验室,办公桌当实验桌,白天做实验,晚上当床。别人劝他别难为自己,他说:“为了不让外国人卡我们的脖子,我就是粉身碎骨也要把工厂办起来!”几年以来,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成功了,在一次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碱,有了自己的化学工业。这对增强国力有着很大的意义。
十六、岳飞
1、岳飞的生平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起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飞应招在相州参加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金军南下江南,岳飞独树一帜,坚持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被任命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次年春,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赵构、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2、岳飞的爱国事例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十七、廉颇
1、廉颇的生平
廉颇(前327~前243),生于赵国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赵国杰出的军事家,官任上卿、大将军(国防部长兼军委副书记),封爵信平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赵信平君廉颇"。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廉颇。
2、的爱国事例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位出名的将军叫廉颇。他不但武艺高强,箭法出众,还善于用兵打仗。秦国、齐国这些大国常来攻打赵国,赵王用廉颇为统帅,多次打败了敌军。敌军听到廉颇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廉颇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将领赵括代替他。赵括骄傲轻敌,使赵军打了大败仗,赵国也险些亡国。赵王想重新起用老将廉颇,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将军身体怎么样,是否还愿意为国效力。廉颇见到赵王的使者,高兴极了。为了表示自己威风不减当年,还能上阵打仗,为国立功,他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铠甲,跃上战马,拉弓射箭,舞熗刺杀,果然身手不凡。他对使者说:“你看我,虽然老了,可是能吃饭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万死不辞,马上回去领兵参战!”使者走了以后,廉颇日夜盼望赵王的调令,可一直没等到。原来那个使者接受了一个叫郭开的坏人贿赂,故意在赵王面前说了瞎话,说廉颇饭量虽好,可一会儿工夫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调用他。廉颇为赵国的安宁奋斗了一生,晚年仍希望为国出力,对人说:“我真想有一天,还能率领赵国的兵士冲锋陷阵啊!”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报效中国。这就是爱国英雄们的本色。
十八、刘胡兰
1、刘胡兰的生平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女,汉族, 原名刘富兰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
2、刘胡兰的爱国事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我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进取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十分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此帖被丽丽7410在2023-08-06 21:2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