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长江航运的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他在重庆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对川江航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纺织工业的张謇。”(《青年一代》1982年第一期《状元改行》)
一、卢作孚其人
卢作孚(1893—1952),又名卢魁先,别名卢思,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一个普通的小商贩家庭。幼年家境贫穷,于是发奋读书,尽管成绩优异,却终因无钱不能继续学习,由于再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完全依靠顽强毅力自学数学和英语等专业知识,终于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民生实业公司”,是中国长江水道航运业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船王”。
卢作孚
卢作孚成长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的年代,其一生跨越“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青年时期倡导教育救国,自学成才,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从1914年到1922年,卢作孚不断地往返于重庆、上海两地,他深切地认识到中国人自己掌握内河航运权利的重要性,同时对长江内河航运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前往华北、东北、东部地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决定进行“实业救国”,创办“民生实业公司”,以合川、重庆、宜昌、上海为结点收回国家内河航运主权,发展中国内河航运业。抗战期间,他坐镇宜昌,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保存了民族工业的火种,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创办“民生实业公司”
卢作孚认为实业救国,首在交通,交通之要,在于铁路。然而铁路耗时长,收效慢,前期投资过于巨大,根据四川重庆两地实际情况,发展航运才能较为迅速。卢作孚回到家乡合川,召集乡绅召开了一次关于航运公司的筹备工作会议,大家一致决议创办一个航运业的实业公司,定名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取民生之意,在于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造福乡里,服务人群,造福国家,强调实业。由于成立之初成员股东大多为当地乡绅亲朋,资金并不丰厚,“股东以合川人最多,其投资大半为了朋友关系,而非为了事业关系,并非有了认识,而是为了尝试”。
1926年6月10日,卢作孚在重庆召开“民生公司成立大会”,确立其宗旨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从这个宗旨可以看出卢作孚对于民生公司寄予的厚望,他将自己关于实业救国的理想寄托于“一条小船”。1926年5月,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轮船从上海出发,历经激流险滩的磨难,安全抵达合川码头。这艘船被命名为“民生”。1926年7月23日,“民生”号轮船从重庆安全抵达合川,重庆—合川航线正式开通。
民生公司初期所面临的局面极为不利。当时重庆到湖北宜昌这条航线上已经有大量的船运公司,中国本土船运公司有川路轮船公司、联华轮船公司、吉庆轮船公司、扬子轮船公司等大量的客货两运的轮船公司,同时大量帝国主义主导的轮船公司在长江中下游的航线上横行霸道,《卢作孚自述》一书记载:
十几年中,由中国公司的创始,到外国公司的继起;由看重一时利益旋起旋落的若干中外公司的经营,到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凭扬子江中下游的基础,有计划地伸入扬子江上游,以成不可拔的势力;因为内陆一时的不宁,中国旗轮船日减,外国旗轮船日增,中国人所有的轮船,亦几乎无不挂外国旗。有时期,扬子江上游宜渝一段,触目可见英、美、日、法、意、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国旗,倒不容易看见本国国旗。(《卢作孚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5~16页)
卢作孚考察之后,认为民生公司需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与方法,以嘉陵江为主要航线,首先打通合川至重庆的航线,暂时避开与有外资投资的大轮船公司长江中下游的竞争。当时,大部分轮船公司货运分用,主要运用于货用,卢作孚发现轮船客运的需求,针对客运,利用水道季节性落差,分别投放客货运输职能的两用轮船,这一策略收到明显成效,大获成功。《卢作孚自述》称:“当着轮船开始航行以后,客票收入相当旺盛,股东缴股亦因而相当活跃,股额五万,二三月内,完全收足,于是决计加募股额五万,加订吃水更浅的小轮一只,以期先健全重庆合川线,使每日有船往返。”从此,“民生”号轮船正式航行于重庆—合川航线(渝合线),客货联运,客运为主,经过初期的一系列精心的运作,民生公司初具规模。
民生公司第一艘轮船——“民生”轮
民生公司在渝合航线上稳定航行之后,卢作孚开始扩大航线范围,不再局限于重庆、合川一线,他将目标放在了涪陵。涪陵位于重庆下游125公里,乌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川东南地区重要的水运站点,也是长江航运线上的要道。此时,涪陵并没有轮船公司以此作为据点开辟航道,作为重要的客运集散地,交通极不方便。卢作孚认为重庆到涪陵一线有较大潜力,便开始让“民生”号在此试航行。1926年11月底,“民生”号成功航行于重庆、涪陵一线,打通了渝涪航线。航线的拓展,使航运辐射范围变得更广,民生公司盈利日丰,其影响日益扩大,公司规模也逐渐变大,大家纷纷投资民生公司,资金丰厚。1927年,民生公司办事处在重庆水巷子汇源店设置,民生公司的中心由合川到重庆。在此之后,民生公司以重庆为中心,沿长江川江航线,以嘉陵江乌江为支线,不断拓展航道,购买轮船,扩大公司规模。1929年10月,卢作孚从顺庆县商人谭谦禄手中买下一艘较大的铁甲轮船“顺庆号”,更名为“民顺号”,至此,民生公司拥有3艘轮船,稳定地航行在合川—重庆—涪陵一线,民生公司已经成为川江航线上实力雄厚的船运公司。
1929年,卢作孚出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民生公司藉此获得了其他轮船公司所没有的优势和特权。卢作孚拥有3艘轮船之后,认为可以再次扩大航线,他认为川江航线下游外国轮船公司势力过于强劲,民生公司此时的实力不宜与其交锋,便提出向川江航线上游开拓,便是重庆至泸州、叙府(今宜宾)一线,应该将第三艘轮船即“民顺号”运用于重庆—宜宾一线(《卢作孚和民生公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重庆到宜宾的航线全长372公里,是川南地区通过水运出川的重要航道,“民顺号”坚实的铁甲正适合在这样的航线上运行。同时,民生公司把刚刚购买来的“民望号”轮船也投放到这条航线上,丰水期与枯水期客货两用。由于良好的性能与民生公司优质的服务,很快在这条航线上站稳脚跟,并逐渐成为这条航线主要的航运公司,同类公司无法与其竞争。民生公司经营得道,采用“化零为整”的策略。卢作孚为了把“同类的生产事业统一为一个”,同民生公司发起人设计了一套以民生公司为核心,合并其他华轮公司,统一川江航道的方案,其目的是“集中财力人力维持华商航业之生存”(《卢作孚集: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民生公司通过合并其他华商轮船公司,很快占据三条航线,成为川江航线的专营公司。
三、川江航运和“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卢作孚通过“化零为整”策略,成功整合川江航运上大部分华商轮船公司,民生公司规模庞大,资金雄厚,成为川江航线上最大的一家航运公司。民生公司对于川江航运公司的整合,其获得的优势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大的作用在于结束了各华商船运公司之间的互相倾轧,消除了华商之间的内耗,增强了长江航运上华商的运输能力。民生公司已经有实力走出川江航线,前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外国航运公司竞争。此时,掌握长江中下游航道的主要是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日本的日清公司等,都是老牌的航运公司。他们逐渐感受到民生公司的威胁,于是采用集体降价和发放福利的方式,打压民生公司,企图抢占民生公司的客源与货源。
民生公司并未因此而消沉,卢作孚一方面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限制外国航运公司,加强了川江航务的管理,收回了原来由洋人把持的海关巡江公司窃取的航务管理权;对外轮在川江航行采取了限制措施,规定凡是外国轮船进入四川,必须向航务管理处申报,要接受中国士兵的检查,遇到木船要减速行驶,如冲翻中国船只,应赔偿一切损失。另一方面民生公司降低票价,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为中国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真切地做到他办航运公司的初心——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外国航运公司逐渐失去大批的客源,无利可图,慢慢退出川江航运。1933年,民生公司进一步整合了重庆至湖北宜昌的航运力量,掌握重庆—宜昌航线,民生公司的航运范围因为宜昌而扩展至上海。
民生公司以重庆为中心,以重庆—合川航线为起点,先后扩展重庆—涪陵、重庆—宜宾、重庆-宜昌等重要航线。从宜宾到宜昌,主要是长江中游的川江航线,同时辐射嘉陵江、乌江等流域。民生公司将长江沿线水陆交通要道通过航运连接起来,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大提高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能力,与东部地区联系加强,人员联系和货物联系更加便宜,川江内河航运将原本落后的地区串联起来,宜昌等地迅速发展,重庆作为川江航运的中心点,也依靠航运迅速发展起来;政治层面,加快西南地区的近代化,逐步与东部开放地区接轨,与外界联系加强,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传播更加方便,川渝地区风气更加开化。
短短10余年间,民生公司迅速发展,拥有40多艘轮船,开辟了9条主要航线,西到宜宾,东到上海,民生公司成为川江航线上第一大航运公司。民生公司不光为中国航运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从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物资大转移,民生公司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1938年湖北宜昌大转移,民生公司派出所有船只抢运人员和物资,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中国的工业火种。
综上所述,卢作孚“实业救国”的路线于川江航运而言可以说是成功的,他殚精竭虑,创办并发展壮大民生公司,对推动长江航运尤其是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这一历史性的贡献,卢作孚的挚友晏阳初曾有很精当的评价:“作孚有理想,有大志,他深知,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发展交通。长江是交通重道,需要轮船,所以他组织民生轮船公司,以应时代的需要。”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11期」
一、卢作孚其人
卢作孚(1893—1952),又名卢魁先,别名卢思,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一个普通的小商贩家庭。幼年家境贫穷,于是发奋读书,尽管成绩优异,却终因无钱不能继续学习,由于再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完全依靠顽强毅力自学数学和英语等专业知识,终于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创办“民生实业公司”,是中国长江水道航运业的先驱者,被誉为“中国船王”。
卢作孚
卢作孚成长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的年代,其一生跨越“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在几方面都各有成就:青年时期倡导教育救国,自学成才,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从1914年到1922年,卢作孚不断地往返于重庆、上海两地,他深切地认识到中国人自己掌握内河航运权利的重要性,同时对长江内河航运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前往华北、东北、东部地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决定进行“实业救国”,创办“民生实业公司”,以合川、重庆、宜昌、上海为结点收回国家内河航运主权,发展中国内河航运业。抗战期间,他坐镇宜昌,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保存了民族工业的火种,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二、创办“民生实业公司”
卢作孚认为实业救国,首在交通,交通之要,在于铁路。然而铁路耗时长,收效慢,前期投资过于巨大,根据四川重庆两地实际情况,发展航运才能较为迅速。卢作孚回到家乡合川,召集乡绅召开了一次关于航运公司的筹备工作会议,大家一致决议创办一个航运业的实业公司,定名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取民生之意,在于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造福乡里,服务人群,造福国家,强调实业。由于成立之初成员股东大多为当地乡绅亲朋,资金并不丰厚,“股东以合川人最多,其投资大半为了朋友关系,而非为了事业关系,并非有了认识,而是为了尝试”。
1926年6月10日,卢作孚在重庆召开“民生公司成立大会”,确立其宗旨为“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从这个宗旨可以看出卢作孚对于民生公司寄予的厚望,他将自己关于实业救国的理想寄托于“一条小船”。1926年5月,民生公司的第一条轮船从上海出发,历经激流险滩的磨难,安全抵达合川码头。这艘船被命名为“民生”。1926年7月23日,“民生”号轮船从重庆安全抵达合川,重庆—合川航线正式开通。
民生公司初期所面临的局面极为不利。当时重庆到湖北宜昌这条航线上已经有大量的船运公司,中国本土船运公司有川路轮船公司、联华轮船公司、吉庆轮船公司、扬子轮船公司等大量的客货两运的轮船公司,同时大量帝国主义主导的轮船公司在长江中下游的航线上横行霸道,《卢作孚自述》一书记载:
十几年中,由中国公司的创始,到外国公司的继起;由看重一时利益旋起旋落的若干中外公司的经营,到英商太古、怡和,日商日清,凭扬子江中下游的基础,有计划地伸入扬子江上游,以成不可拔的势力;因为内陆一时的不宁,中国旗轮船日减,外国旗轮船日增,中国人所有的轮船,亦几乎无不挂外国旗。有时期,扬子江上游宜渝一段,触目可见英、美、日、法、意、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国旗,倒不容易看见本国国旗。(《卢作孚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15~16页)
卢作孚考察之后,认为民生公司需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与方法,以嘉陵江为主要航线,首先打通合川至重庆的航线,暂时避开与有外资投资的大轮船公司长江中下游的竞争。当时,大部分轮船公司货运分用,主要运用于货用,卢作孚发现轮船客运的需求,针对客运,利用水道季节性落差,分别投放客货运输职能的两用轮船,这一策略收到明显成效,大获成功。《卢作孚自述》称:“当着轮船开始航行以后,客票收入相当旺盛,股东缴股亦因而相当活跃,股额五万,二三月内,完全收足,于是决计加募股额五万,加订吃水更浅的小轮一只,以期先健全重庆合川线,使每日有船往返。”从此,“民生”号轮船正式航行于重庆—合川航线(渝合线),客货联运,客运为主,经过初期的一系列精心的运作,民生公司初具规模。
民生公司第一艘轮船——“民生”轮
民生公司在渝合航线上稳定航行之后,卢作孚开始扩大航线范围,不再局限于重庆、合川一线,他将目标放在了涪陵。涪陵位于重庆下游125公里,乌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川东南地区重要的水运站点,也是长江航运线上的要道。此时,涪陵并没有轮船公司以此作为据点开辟航道,作为重要的客运集散地,交通极不方便。卢作孚认为重庆到涪陵一线有较大潜力,便开始让“民生”号在此试航行。1926年11月底,“民生”号成功航行于重庆、涪陵一线,打通了渝涪航线。航线的拓展,使航运辐射范围变得更广,民生公司盈利日丰,其影响日益扩大,公司规模也逐渐变大,大家纷纷投资民生公司,资金丰厚。1927年,民生公司办事处在重庆水巷子汇源店设置,民生公司的中心由合川到重庆。在此之后,民生公司以重庆为中心,沿长江川江航线,以嘉陵江乌江为支线,不断拓展航道,购买轮船,扩大公司规模。1929年10月,卢作孚从顺庆县商人谭谦禄手中买下一艘较大的铁甲轮船“顺庆号”,更名为“民顺号”,至此,民生公司拥有3艘轮船,稳定地航行在合川—重庆—涪陵一线,民生公司已经成为川江航线上实力雄厚的船运公司。
1929年,卢作孚出任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民生公司藉此获得了其他轮船公司所没有的优势和特权。卢作孚拥有3艘轮船之后,认为可以再次扩大航线,他认为川江航线下游外国轮船公司势力过于强劲,民生公司此时的实力不宜与其交锋,便提出向川江航线上游开拓,便是重庆至泸州、叙府(今宜宾)一线,应该将第三艘轮船即“民顺号”运用于重庆—宜宾一线(《卢作孚和民生公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重庆到宜宾的航线全长372公里,是川南地区通过水运出川的重要航道,“民顺号”坚实的铁甲正适合在这样的航线上运行。同时,民生公司把刚刚购买来的“民望号”轮船也投放到这条航线上,丰水期与枯水期客货两用。由于良好的性能与民生公司优质的服务,很快在这条航线上站稳脚跟,并逐渐成为这条航线主要的航运公司,同类公司无法与其竞争。民生公司经营得道,采用“化零为整”的策略。卢作孚为了把“同类的生产事业统一为一个”,同民生公司发起人设计了一套以民生公司为核心,合并其他华轮公司,统一川江航道的方案,其目的是“集中财力人力维持华商航业之生存”(《卢作孚集:一桩惨淡经营的事业——民生实业公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民生公司通过合并其他华商轮船公司,很快占据三条航线,成为川江航线的专营公司。
三、川江航运和“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卢作孚通过“化零为整”策略,成功整合川江航运上大部分华商轮船公司,民生公司规模庞大,资金雄厚,成为川江航线上最大的一家航运公司。民生公司对于川江航运公司的整合,其获得的优势不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大的作用在于结束了各华商船运公司之间的互相倾轧,消除了华商之间的内耗,增强了长江航运上华商的运输能力。民生公司已经有实力走出川江航线,前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外国航运公司竞争。此时,掌握长江中下游航道的主要是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日本的日清公司等,都是老牌的航运公司。他们逐渐感受到民生公司的威胁,于是采用集体降价和发放福利的方式,打压民生公司,企图抢占民生公司的客源与货源。
民生公司并未因此而消沉,卢作孚一方面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限制外国航运公司,加强了川江航务的管理,收回了原来由洋人把持的海关巡江公司窃取的航务管理权;对外轮在川江航行采取了限制措施,规定凡是外国轮船进入四川,必须向航务管理处申报,要接受中国士兵的检查,遇到木船要减速行驶,如冲翻中国船只,应赔偿一切损失。另一方面民生公司降低票价,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为中国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真切地做到他办航运公司的初心——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外国航运公司逐渐失去大批的客源,无利可图,慢慢退出川江航运。1933年,民生公司进一步整合了重庆至湖北宜昌的航运力量,掌握重庆—宜昌航线,民生公司的航运范围因为宜昌而扩展至上海。
民生公司以重庆为中心,以重庆—合川航线为起点,先后扩展重庆—涪陵、重庆—宜宾、重庆-宜昌等重要航线。从宜宾到宜昌,主要是长江中游的川江航线,同时辐射嘉陵江、乌江等流域。民生公司将长江沿线水陆交通要道通过航运连接起来,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大提高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能力,与东部地区联系加强,人员联系和货物联系更加便宜,川江内河航运将原本落后的地区串联起来,宜昌等地迅速发展,重庆作为川江航运的中心点,也依靠航运迅速发展起来;政治层面,加快西南地区的近代化,逐步与东部开放地区接轨,与外界联系加强,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传播更加方便,川渝地区风气更加开化。
短短10余年间,民生公司迅速发展,拥有40多艘轮船,开辟了9条主要航线,西到宜宾,东到上海,民生公司成为川江航线上第一大航运公司。民生公司不光为中国航运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从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物资大转移,民生公司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1938年湖北宜昌大转移,民生公司派出所有船只抢运人员和物资,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保留了中国的工业火种。
综上所述,卢作孚“实业救国”的路线于川江航运而言可以说是成功的,他殚精竭虑,创办并发展壮大民生公司,对推动长江航运尤其是民族资本航运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对这一历史性的贡献,卢作孚的挚友晏阳初曾有很精当的评价:“作孚有理想,有大志,他深知,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发展交通。长江是交通重道,需要轮船,所以他组织民生轮船公司,以应时代的需要。”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