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长安三万里》后,真是一肚子气,本来想在一个帖子里把魔改历史之处写完,可是实在太多了,也太长了,只好慢慢一一道来 。
影片中把哥舒翰写成了一个抱病上阵,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可是历史上的哥舒翰,生病因为声色犬马,加上年纪大了,北方又寒冷,就中风瘫了,最后不仅投降了安禄山,而且还招降下属,结果死得很窝囊。
“千古艰难唯一死”,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在自己能够选择的时候选择死亡的,哪怕知道活下来可能会面对千古骂名。有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也会战胜自己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道德感,哥舒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编剧为什么这么这么魔改历史呢?因为高适在哥舒翰帐下当了十几年的参军,相当于参谋长。哥舒翰的潼关失利,高适有直接责任。为了不给高适抹黑,编剧就把哥舒翰的结局改的高大上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甚至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千百年来传颂不休。
哥舒翰当时被全国人民誉为伟大的英雄,但是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却反转了人们对他的评价。那么,哥舒翰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位伟大的英雄是怎么成为俘虏的呢?
一、长安屈辱,皇帝召见
哥舒翰生在富贵家庭,生活富足奢侈。因此,他一直过着放荡不羁,挥金如土的生活,如果不是家庭发生不幸,他可能就这么荒废一生了。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任职于安西都护府期间,哥舒翰觉得很有面子,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朋友。
由于父亲哥舒道元的离世,哥舒翰失去了强大的庇护,在随后的三年中,他流落到长安城,甚至被小小的官员所鄙视,对他呼来喝去。这使他非常愤怒,于是他拿起了剑,离开了长安去从军。
哥舒翰在43岁时加入了安西都护府,并成为一位普通的士兵。
经过十年的征战,哥舒翰已经声名显赫。
李隆基曾收养一个义子名叫王忠嗣,在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由于在西北边防服役十年的表现,升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方节度使。
哥舒翰的军事才干逐渐显露出来,在一次外出巡视时,与吐蕃人在苦拔海遭遇。他对有限的兵马分成三个梯队,依次冲杀,当他的熗被敌人打断时,只用剩下的半截熗与敌人搏斗。最终成功地击败敌人的三路兵马,使敌军全军覆没。
哥舒翰率领手下将士们大显身手,取得了胜利,长官王忠嗣对他这次英勇作战大加赞赏。
王忠嗣先将他提升为衙尉,然后任命他为大斗军副使、右武卫将军,几年的时间里,他成为王忠嗣麾下的得力助手。
石堡城是唐朝守卫河西走廊咽喉要道的重要据点,十多年前曾被吐蕃攻占。由于城池地理位置险要,防守较易,攻占该城是玄宗皇帝的执念。
王忠嗣受命制定攻克石堡城的军事计划,然而他深知石堡城的地势险要,只有一条路可通,并且吐蕃人在路上设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即使能占领城池,士兵的损失也将是惨重的,难以抵消胜利带来的收益。
在另一位将军攻打石堡城期间,王忠嗣奉命协助。然而,这位将军却无法攻下城池,在返回后为了躲避责罚,诬陷王忠嗣阻碍了攻城计划。
玄宗皇帝对此大怒,将王忠嗣抓入大狱。宰相李林甫趁机挑拨离间,指控王忠嗣想篡夺太子的位置,捏造了反叛罪名,愤怒的皇帝甚至想要处死王忠嗣。
747年,哥舒翰代替王忠嗣担任垄右节度使。作为王忠嗣的老下属,哥舒翰迅速前往朝见皇帝。最终在哥舒翰的劝说下,王忠嗣被贬职,皇帝将石堡城攻打的任务交给了哥舒翰。
二、声名大噪,梦想破灭
公元749年,哥舒翰率领十万大军围攻石堡城,数日强攻未果,人员伤亡惨重,令哥舒翰陷入绝境。
面临如此困境,唯一能行之计便是斩首示众。于是,副将遭到了斩首,此举顿时起到了震慑作用,大大提振了士气,士兵们奋勇向前,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唐军攻克石堡城。
哥舒翰征战沙场的事迹引人瞩目。唐军以巨大的代价夺得了这座城池,在这场战斗中,唐军损失了六万多人,但同时也杀敌四百余人。这次攻破石堡城极大鼓舞了边境将士的信心,吐蕃人受到了打击,并不再叨扰,边境地区终于安定了下来,让百姓们欢欣鼓舞。
哥舒翰攻下石堡城的功劳得到了高度评价,朝廷奖励他高官厚禄,激励其更加努力征讨吐蕃,重新夺回被吐蕃占领的黄河九曲。玄宗还封他为平西郡王,以表彰其贡献。
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有深仇大恨,玄宗皇帝曾想让他们和解,并创造了机会。
哥舒翰和安禄山都有异族血统。有一次,安禄山当着玄宗的面向哥舒翰示好,但哥舒翰并不接受他的好意,这使安禄山非常生气,差点打起来。当时,玄宗把安禄山视为自己的干儿子,虽然有人提醒他要小心安禄山,但他不听劝告,并透露了这个人的一些情况给安禄山。安禄山的族弟曾多次向皇上提起这件事,但却被夺去了他的军权。唐朝的白乐天在他的诗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安史之乱中,整个大唐都陷入动荡之中,四十年的太平皇帝唐玄宗是否还能冷静地判断和决策瞬息万变的战场呢?
安禄山叛军迅速占领了洛阳,令唐朝失去了有效的抵抗力。封常清被免职,而高仙芝作为高句丽人对唐朝忠诚无比。他们义无反顾地决定合力御敌。
封常清向高仙芝提出建议,建议放弃陕州,坚守潼关。这是由于,若能顶住安禄山叛军的攻势,他们就阻止不了唐朝军队前进到长安。尽管潼关的防御薄弱,但是若安禄山叛军先占领了潼关,长安就会受到威胁。只要按照封常清的计划行动,唐朝就有机会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帮助下击败安禄山叛军,安禄山也就不得不退回。这样,潼关的围攻就能被解除,长安也能得到保护。可惜玄宗皇帝对这些边将都抱有戒心,听信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将军斩杀。而杨贵妃也成为了那个战乱时期的牺牲品。
这两位将军为了大唐征战沙场数十年,最终惨遭杀害,真是令人惋惜。即便哥舒翰已经中风,他还是必须继续前往潼关执行玄宗皇帝的命令。毕竟,这已经不再是他能够选择的事情了。
三、失败被俘,投降安禄山,还招降部下
杨国忠向皇帝建议,让哥舒翰率领新兵主动攻击安禄山的军队,收回失去的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个城池。但是要知道,安禄山的军队有二十万名唐朝精锐部队,而哥舒翰手下的人只是新兵,还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怎么会打赢呢?
哥舒翰不想落到与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样的命运,只能带着士兵们哭着出潼关。他率领着二十万大军,穿过黄河,走了三天,最终走进了河南灵宝西原的一个七十里峡谷。
崤山堵塞在前,黄河险阻在后,二十万叛军就在眼前,他们只能被动迎战。哥舒翰率领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擂鼓壮胆。
在叛乱期间,副将和他们的军队闯入了河谷,但在叛军投掷滚木、雷石等攻击下,已经无法逃脱。
经过一夜的战斗,唐朝军队的二十万人中只有八千人存活下来。哥舒翰带着少数幸存者返回了潼关,但他已经无法再次增援守卫关隘。
哥舒翰的手下有一个蕃族将领名叫火拔归仁。他没有遵守义理,绑架了哥舒翰并将其带到安禄山的主要军营。
在唐玄宗晚年,安禄山得意洋洋地对哥舒翰说:“你也有今天!”哥舒翰感到很胆怯,并突然跪在安禄山面前,说:“我不识大义。” 为了表现自己的功绩,哥舒翰主动提出写信给昔日的旧部们招降,安禄山随即给他高官厚禄,并为了让他解恨而杀了火拔归仁。
李光弼、李祗、鲁炅等人接到哥舒翰的降旗信,大骂他为什么不以死谢罪。当哥舒翰发现没有成功降伏敌人时,安禄山就把他关进了洛阳的牢房。一年后,叛军内部发生了争斗,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唐朝军队收复了洛阳,但31名俘虏以及哥舒翰都被安庆绪残忍地杀害。
哥舒翰曾在沙场奔波,战功卓著,却因身患疾病而被迫复役。他辛苦一生获得的荣誉被安禄山颠倒黑白,最后死得像个乞丐,委实悲惨至极。
看了《长安三万里》后,真是一肚子气,本来想在一个帖子里把魔改历史之处写完,可是实在太多了,也太长了,只好慢慢一一道来 。
影片中把哥舒翰写成了一个抱病上阵,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可是历史上的哥舒翰,生病因为声色犬马,加上年纪大了,北方又寒冷,就中风瘫了,最后不仅投降了安禄山,而且还招降下属,结果死得很窝囊。
“千古艰难唯一死”,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在自己能够选择的时候选择死亡的,哪怕知道活下来可能会面对千古骂名。有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也会战胜自己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道德感,哥舒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编剧为什么这么这么魔改历史呢?因为高适在哥舒翰帐下当了十几年的参军,相当于参谋长。哥舒翰的潼关失利,高适有直接责任。为了不给高适抹黑,编剧就把哥舒翰的结局改的高大上了。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甚至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千百年来传颂不休。
哥舒翰当时被全国人民誉为伟大的英雄,但是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却反转了人们对他的评价。那么,哥舒翰究竟经历了什么?这位伟大的英雄是怎么成为俘虏的呢?
一、长安屈辱,皇帝召见
哥舒翰生在富贵家庭,生活富足奢侈。因此,他一直过着放荡不羁,挥金如土的生活,如果不是家庭发生不幸,他可能就这么荒废一生了。
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任职于安西都护府期间,哥舒翰觉得很有面子,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朋友。
由于父亲哥舒道元的离世,哥舒翰失去了强大的庇护,在随后的三年中,他流落到长安城,甚至被小小的官员所鄙视,对他呼来喝去。这使他非常愤怒,于是他拿起了剑,离开了长安去从军。
哥舒翰在43岁时加入了安西都护府,并成为一位普通的士兵。
经过十年的征战,哥舒翰已经声名显赫。
李隆基曾收养一个义子名叫王忠嗣,在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由于在西北边防服役十年的表现,升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方节度使。
哥舒翰的军事才干逐渐显露出来,在一次外出巡视时,与吐蕃人在苦拔海遭遇。他对有限的兵马分成三个梯队,依次冲杀,当他的熗被敌人打断时,只用剩下的半截熗与敌人搏斗。最终成功地击败敌人的三路兵马,使敌军全军覆没。
哥舒翰率领手下将士们大显身手,取得了胜利,长官王忠嗣对他这次英勇作战大加赞赏。
王忠嗣先将他提升为衙尉,然后任命他为大斗军副使、右武卫将军,几年的时间里,他成为王忠嗣麾下的得力助手。
石堡城是唐朝守卫河西走廊咽喉要道的重要据点,十多年前曾被吐蕃攻占。由于城池地理位置险要,防守较易,攻占该城是玄宗皇帝的执念。
王忠嗣受命制定攻克石堡城的军事计划,然而他深知石堡城的地势险要,只有一条路可通,并且吐蕃人在路上设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即使能占领城池,士兵的损失也将是惨重的,难以抵消胜利带来的收益。
在另一位将军攻打石堡城期间,王忠嗣奉命协助。然而,这位将军却无法攻下城池,在返回后为了躲避责罚,诬陷王忠嗣阻碍了攻城计划。
玄宗皇帝对此大怒,将王忠嗣抓入大狱。宰相李林甫趁机挑拨离间,指控王忠嗣想篡夺太子的位置,捏造了反叛罪名,愤怒的皇帝甚至想要处死王忠嗣。
747年,哥舒翰代替王忠嗣担任垄右节度使。作为王忠嗣的老下属,哥舒翰迅速前往朝见皇帝。最终在哥舒翰的劝说下,王忠嗣被贬职,皇帝将石堡城攻打的任务交给了哥舒翰。
二、声名大噪,梦想破灭
公元749年,哥舒翰率领十万大军围攻石堡城,数日强攻未果,人员伤亡惨重,令哥舒翰陷入绝境。
面临如此困境,唯一能行之计便是斩首示众。于是,副将遭到了斩首,此举顿时起到了震慑作用,大大提振了士气,士兵们奋勇向前,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唐军攻克石堡城。
哥舒翰征战沙场的事迹引人瞩目。唐军以巨大的代价夺得了这座城池,在这场战斗中,唐军损失了六万多人,但同时也杀敌四百余人。这次攻破石堡城极大鼓舞了边境将士的信心,吐蕃人受到了打击,并不再叨扰,边境地区终于安定了下来,让百姓们欢欣鼓舞。
哥舒翰攻下石堡城的功劳得到了高度评价,朝廷奖励他高官厚禄,激励其更加努力征讨吐蕃,重新夺回被吐蕃占领的黄河九曲。玄宗还封他为平西郡王,以表彰其贡献。
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有深仇大恨,玄宗皇帝曾想让他们和解,并创造了机会。
哥舒翰和安禄山都有异族血统。有一次,安禄山当着玄宗的面向哥舒翰示好,但哥舒翰并不接受他的好意,这使安禄山非常生气,差点打起来。当时,玄宗把安禄山视为自己的干儿子,虽然有人提醒他要小心安禄山,但他不听劝告,并透露了这个人的一些情况给安禄山。安禄山的族弟曾多次向皇上提起这件事,但却被夺去了他的军权。唐朝的白乐天在他的诗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安史之乱中,整个大唐都陷入动荡之中,四十年的太平皇帝唐玄宗是否还能冷静地判断和决策瞬息万变的战场呢?
安禄山叛军迅速占领了洛阳,令唐朝失去了有效的抵抗力。封常清被免职,而高仙芝作为高句丽人对唐朝忠诚无比。他们义无反顾地决定合力御敌。
封常清向高仙芝提出建议,建议放弃陕州,坚守潼关。这是由于,若能顶住安禄山叛军的攻势,他们就阻止不了唐朝军队前进到长安。尽管潼关的防御薄弱,但是若安禄山叛军先占领了潼关,长安就会受到威胁。只要按照封常清的计划行动,唐朝就有机会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帮助下击败安禄山叛军,安禄山也就不得不退回。这样,潼关的围攻就能被解除,长安也能得到保护。可惜玄宗皇帝对这些边将都抱有戒心,听信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将军斩杀。而杨贵妃也成为了那个战乱时期的牺牲品。
这两位将军为了大唐征战沙场数十年,最终惨遭杀害,真是令人惋惜。即便哥舒翰已经中风,他还是必须继续前往潼关执行玄宗皇帝的命令。毕竟,这已经不再是他能够选择的事情了。
三、失败被俘,投降安禄山,还招降部下
杨国忠向皇帝建议,让哥舒翰率领新兵主动攻击安禄山的军队,收回失去的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个城池。但是要知道,安禄山的军队有二十万名唐朝精锐部队,而哥舒翰手下的人只是新兵,还没有经过充分的训练,怎么会打赢呢?
哥舒翰不想落到与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样的命运,只能带着士兵们哭着出潼关。他率领着二十万大军,穿过黄河,走了三天,最终走进了河南灵宝西原的一个七十里峡谷。
崤山堵塞在前,黄河险阻在后,二十万叛军就在眼前,他们只能被动迎战。哥舒翰率领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擂鼓壮胆。
在叛乱期间,副将和他们的军队闯入了河谷,但在叛军投掷滚木、雷石等攻击下,已经无法逃脱。
经过一夜的战斗,唐朝军队的二十万人中只有八千人存活下来。哥舒翰带着少数幸存者返回了潼关,但他已经无法再次增援守卫关隘。
哥舒翰的手下有一个蕃族将领名叫火拔归仁。他没有遵守义理,绑架了哥舒翰并将其带到安禄山的主要军营。
在唐玄宗晚年,安禄山得意洋洋地对哥舒翰说:“你也有今天!”哥舒翰感到很胆怯,并突然跪在安禄山面前,说:“我不识大义。” 为了表现自己的功绩,哥舒翰主动提出写信给昔日的旧部们招降,安禄山随即给他高官厚禄,并为了让他解恨而杀了火拔归仁。
李光弼、李祗、鲁炅等人接到哥舒翰的降旗信,大骂他为什么不以死谢罪。当哥舒翰发现没有成功降伏敌人时,安禄山就把他关进了洛阳的牢房。一年后,叛军内部发生了争斗,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唐朝军队收复了洛阳,但31名俘虏以及哥舒翰都被安庆绪残忍地杀害。
哥舒翰曾在沙场奔波,战功卓著,却因身患疾病而被迫复役。他辛苦一生获得的荣誉被安禄山颠倒黑白,最后死得像个乞丐,委实悲惨至极。
[ 此帖被rainlxsh在2023-09-01 18:2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