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在岁暮天寒,百花凋零的时候开花。它只需清水一盆,白石数粒,简单清楚,一尘不染,静静地在室内案头吐翠含芳。她那翠绿欲滴的叶片,亭亭玉立的花梗,衬着银白色的花朵,淡黄的花蕊,时时散发出醉人的芳香。宛如一个身着翡翠衣,头戴黄金冠,凌波而至的下凡仙女,正在那一泓清水之上,轻歌曼舞。
水仙花如此地凝姿约素、玉质冰肌、清秀俊逸、高雅脱俗,无怪乎古人誉之为"凌波第一花"或"凌波仙子"了。
水仙花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球茎植物,地下有鳞茎,根细长,叶扁平带状。一般叶五片而宽者有花,七片的多无花。早春抽出花葶,葶稍高于叶,花葶中空。葶大而脉纹粗的多开重瓣花,葶小而纹脉细的多开单瓣花。花通常是5~7朵,最多可达16朵。
我国的水仙花也同其他花卉一样,别名甚多,叫法不一。有美化其形态的,也有寄寓深意的,也有出自某种典故的,但不论哪种,皆是对水仙花寄予了美好情意。
水仙有肥大的鳞茎,很像蒜头;青翠的叶子又像蒜叶,亭亭玉立的花葶又很像蒜台。但实际上它和大蒜并非亲戚,水仙隶属石蒜科,大蒜却属于百合科。因水仙像蒜却又是雅致之品,因此,明代的《长物志》称水仙"雅蒜"。
宋代《南阳诗注》记载:"水仙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是因叶似葱而名之。
宋代《洛阳花木记》以其花被六裂而紧合似酒杯,副冠金黄如盏,花朵轻巧玲珑,于是单瓣者名为"金盏银台",复瓣者名为"玉玲珑"。
元代《三柳轩杂识》则以为水仙在花史上列为风雅之客而推崇为"雅客"。
宋朝黄庭坚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的咏水仙诗句,故后人又称水仙为"凌波仙子"。
人们又因水仙在严寒大雪中,尤能开花吐艳,浓香四袭,故又名为"雪中花"。
水仙的花,像春兰一样淡雅,但又较春兰妩媚,花之香像春兰一样幽远,但较浓烈。它和兰花一样典雅清秀,所以,人们又叫它"丽兰"。
《内观日疏》中记载一则故事:一个姓姚的老妇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梦见天上的观星落地,化作一丛水仙,香美非常,老人取而食之,醒来就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聪慧过人,能诗善文,所以人们又称水仙为"姚女花"。因为观星即女史星,所以水仙又叫"女史花"。
此外,关于"水仙"这一本名来历也有一番讲究。《百花藏谱》:"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本草纲目》记载:"水仙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王世懋在《花疏》中说:"水仙宜置瓶中,其物得水则不枯,故曰水仙,称其名矣。"《水仙花志》:"此花得水则新鲜,失水则枯萎。"可见它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进而推论:大概是"此花初名水鲜,谐音为水仙"。
综上记叙,水仙在我国已有了雅蒜、天葱、金盏银台,玉玲珑、雅客、凌波仙子、雪中花、丽兰、姚女花、女史花及水鲜等十来个名字。
水仙属的植物约有30种,有许多变种、变交种,其品种则达1万多个,大多水仙原产欧洲,尤其是中欧、南欧及地中海沿岸。仅一个变种,即中国水仙分布在中国沿海及日本。
我国水仙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台湾等东南沿海的温暖湿润地区,内地则有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栽培较多。对于《南阳诗注》中水仙"本生武当山谷"的说法,有人据宋代诗人刘邦直的一首咏水仙花诗为证:"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一枝。"据此诗者解释说:"淡扫蛾眉篸一枝"的"篸"字,即指武当山。因武当山中央有一峰,名参岭,又名篸上。但"篸"与"簪"同义,如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篸"二诗中的"篸"字都是"簪"的意思,否则就费解了。可见这种说法比较牵强。
水仙花的故乡究竟在哪里?"生武当"一说仍有道理。武当山在今天的湖北省,是巴山的北脉,古代《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隶属楚国。古人在咏水仙的诗词中,常常把水仙和湘、楚、荆州联系在一起。如刘邦直诗:"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有人因此推测,我国最初发现水仙花,必在《禹贡》荆州之域。
在古代咏水仙的诗中,也常提到洛水和洛神,"偶向残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江妃方欲凌波去,汉女初从解珮归","风流谁是陈思客,想像当年洛水人"。这些诗中提及的"洛神"、"江妃"、"洛水人",都是指洛水之神宓妃。宓妃相传是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诗中提到洛神,并不是说水仙出自洛水,而是把水仙花喻为神话中的水中仙子宓妃。这比喻缘于宋。宋人杨仲囦得到水仙花一二百本,养在古铜洗中,长得非常茂盛,喜爱之极,便模仿曹植的《洛神赋》,写了一篇《水仙花赋》。这对后人题咏水仙运用洛神的典故有很大影响。
水仙花在我国的栽培也已历史悠久。据《花史》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12盘,盘为金玉七宝所造。这是我国关于水仙花的最早文字记载。又据《长物志》云:"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可见六朝前已有水仙栽培了。水仙的栽培在宋代盛极一时,喜爱水仙者与日俱增,许多名流墨客,如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刘邦直、朱熹等人,都作有咏水仙的诗词。赵子固(赵子昂之兄)以水墨双钩人画,水仙花名噪一时。水仙花在我国栽培,自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水仙近代的主要产地在漳州和崇明。特别是漳州水仙一向享有盛誉,遐迩闻名,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远涉重洋,大批出口了。
至于福建漳州水仙的来源,据当地蔡坂乡张氏家谱记载,其中也有一段故事。明景泰年间,张氏祖宗张光惠在京都为学官。有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县,靠岸留宿。偶见近岸水上有支叶色青苍、花卉黄白相间、清香扑鼻的野花,便拾回栽于蔡坂。
又据张氏家谱记:清康熙时,蔡坂商人张协仁,认为水仙花色美味香,有观赏价值,就顺便带千余个到甫粤(今广州)做礼品,及至广州时被抢购光,自此广州遂为国内销售漳州产水仙花的最大市场。此后,到了清朝末叶,蔡坂乡已成为栽培水仙花的基地,栽培面积已有800亩。从现在情况看,漳州水仙又主要出产在园山脚下,那里的山泉、土壤、气候都特别适宜水仙生长。所以漳州水仙鳞茎大、多箭多花,清香浓烈,这是其他地区的水仙所不及的。
直至今日,每年春节都在漳州的南山寺举行"水仙花会"。花会上展出各种优美的水仙图案造型,名目繁多,吸引了不少观众、游客。漳州水仙现在已远销日本、西欧、美国、东南亚和港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四海的"友谊之花"了。
水仙花是珍贵的花卉之一,它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具有经济与药用价值。
水仙鳞茎内含有生物碱,可入药,主治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还有一定抗癌作用,但有毒性,应慎用。
水仙花的鲜花含芳香油,提炼后可调制高级香精,用于香水、香皂及其他化妆品中。
此外,福建漳州水仙作为传统的出口商品,每年可为国家换取可观的外汇和建设物资。据统计,每一万粒水仙花球,可换进10吨化肥或3~4吨钢材。早年间漳州地区曾有一首民谣:"园山十八面,面面出公侯,一面不封侯,出了水仙头。"头即王的代名词,说明即使在封建社会,出了个水仙王也不亚于出了个公侯,可见水仙的经济价值之高。
作为室内观赏的水仙,一般用水栽法。水仙性喜阳光,宜放于朝阳通风的地方,但温度不宜过高,最好每天换一次清水,这样茎叶长得粗壮,叶短花高,花期耐久。
水仙又有"企头"与"蟹爪"的不同。所谓"企头",就是将水仙置于水中,随其自然生长。所谓"蟹爪",就是经人工雕镂处理,叶片不再笔直生长,而是像蟹爪那样横生舒展,卷曲优美,旖旎多姿。水仙经雕刻,可模拟各种图案,制作盆景,如孔雀迎春、丹凤朝阳;若蝶飞,若龙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清韵、幽雅、芳香的水仙花,又将在岁末寒冬百花凋零之时,潇洒飘逸地为人们送去缕缕清香。
水仙花如此地凝姿约素、玉质冰肌、清秀俊逸、高雅脱俗,无怪乎古人誉之为"凌波第一花"或"凌波仙子"了。
水仙花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球茎植物,地下有鳞茎,根细长,叶扁平带状。一般叶五片而宽者有花,七片的多无花。早春抽出花葶,葶稍高于叶,花葶中空。葶大而脉纹粗的多开重瓣花,葶小而纹脉细的多开单瓣花。花通常是5~7朵,最多可达16朵。
我国的水仙花也同其他花卉一样,别名甚多,叫法不一。有美化其形态的,也有寄寓深意的,也有出自某种典故的,但不论哪种,皆是对水仙花寄予了美好情意。
水仙有肥大的鳞茎,很像蒜头;青翠的叶子又像蒜叶,亭亭玉立的花葶又很像蒜台。但实际上它和大蒜并非亲戚,水仙隶属石蒜科,大蒜却属于百合科。因水仙像蒜却又是雅致之品,因此,明代的《长物志》称水仙"雅蒜"。
宋代《南阳诗注》记载:"水仙花,外白中黄,茎干虚通如葱,本生武当山谷间,土人谓之天葱。"是因叶似葱而名之。
宋代《洛阳花木记》以其花被六裂而紧合似酒杯,副冠金黄如盏,花朵轻巧玲珑,于是单瓣者名为"金盏银台",复瓣者名为"玉玲珑"。
元代《三柳轩杂识》则以为水仙在花史上列为风雅之客而推崇为"雅客"。
宋朝黄庭坚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的咏水仙诗句,故后人又称水仙为"凌波仙子"。
人们又因水仙在严寒大雪中,尤能开花吐艳,浓香四袭,故又名为"雪中花"。
水仙的花,像春兰一样淡雅,但又较春兰妩媚,花之香像春兰一样幽远,但较浓烈。它和兰花一样典雅清秀,所以,人们又叫它"丽兰"。
《内观日疏》中记载一则故事:一个姓姚的老妇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梦见天上的观星落地,化作一丛水仙,香美非常,老人取而食之,醒来就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聪慧过人,能诗善文,所以人们又称水仙为"姚女花"。因为观星即女史星,所以水仙又叫"女史花"。
此外,关于"水仙"这一本名来历也有一番讲究。《百花藏谱》:"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本草纲目》记载:"水仙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王世懋在《花疏》中说:"水仙宜置瓶中,其物得水则不枯,故曰水仙,称其名矣。"《水仙花志》:"此花得水则新鲜,失水则枯萎。"可见它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进而推论:大概是"此花初名水鲜,谐音为水仙"。
综上记叙,水仙在我国已有了雅蒜、天葱、金盏银台,玉玲珑、雅客、凌波仙子、雪中花、丽兰、姚女花、女史花及水鲜等十来个名字。
水仙属的植物约有30种,有许多变种、变交种,其品种则达1万多个,大多水仙原产欧洲,尤其是中欧、南欧及地中海沿岸。仅一个变种,即中国水仙分布在中国沿海及日本。
我国水仙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台湾等东南沿海的温暖湿润地区,内地则有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栽培较多。对于《南阳诗注》中水仙"本生武当山谷"的说法,有人据宋代诗人刘邦直的一首咏水仙花诗为证:"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一枝。"据此诗者解释说:"淡扫蛾眉篸一枝"的"篸"字,即指武当山。因武当山中央有一峰,名参岭,又名篸上。但"篸"与"簪"同义,如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篸"二诗中的"篸"字都是"簪"的意思,否则就费解了。可见这种说法比较牵强。
水仙花的故乡究竟在哪里?"生武当"一说仍有道理。武当山在今天的湖北省,是巴山的北脉,古代《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隶属楚国。古人在咏水仙的诗词中,常常把水仙和湘、楚、荆州联系在一起。如刘邦直诗:"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有人因此推测,我国最初发现水仙花,必在《禹贡》荆州之域。
在古代咏水仙的诗中,也常提到洛水和洛神,"偶向残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江妃方欲凌波去,汉女初从解珮归","风流谁是陈思客,想像当年洛水人"。这些诗中提及的"洛神"、"江妃"、"洛水人",都是指洛水之神宓妃。宓妃相传是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诗中提到洛神,并不是说水仙出自洛水,而是把水仙花喻为神话中的水中仙子宓妃。这比喻缘于宋。宋人杨仲囦得到水仙花一二百本,养在古铜洗中,长得非常茂盛,喜爱之极,便模仿曹植的《洛神赋》,写了一篇《水仙花赋》。这对后人题咏水仙运用洛神的典故有很大影响。
水仙花在我国的栽培也已历史悠久。据《花史》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12盘,盘为金玉七宝所造。这是我国关于水仙花的最早文字记载。又据《长物志》云:"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可见六朝前已有水仙栽培了。水仙的栽培在宋代盛极一时,喜爱水仙者与日俱增,许多名流墨客,如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刘邦直、朱熹等人,都作有咏水仙的诗词。赵子固(赵子昂之兄)以水墨双钩人画,水仙花名噪一时。水仙花在我国栽培,自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水仙近代的主要产地在漳州和崇明。特别是漳州水仙一向享有盛誉,遐迩闻名,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远涉重洋,大批出口了。
至于福建漳州水仙的来源,据当地蔡坂乡张氏家谱记载,其中也有一段故事。明景泰年间,张氏祖宗张光惠在京都为学官。有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县,靠岸留宿。偶见近岸水上有支叶色青苍、花卉黄白相间、清香扑鼻的野花,便拾回栽于蔡坂。
又据张氏家谱记:清康熙时,蔡坂商人张协仁,认为水仙花色美味香,有观赏价值,就顺便带千余个到甫粤(今广州)做礼品,及至广州时被抢购光,自此广州遂为国内销售漳州产水仙花的最大市场。此后,到了清朝末叶,蔡坂乡已成为栽培水仙花的基地,栽培面积已有800亩。从现在情况看,漳州水仙又主要出产在园山脚下,那里的山泉、土壤、气候都特别适宜水仙生长。所以漳州水仙鳞茎大、多箭多花,清香浓烈,这是其他地区的水仙所不及的。
直至今日,每年春节都在漳州的南山寺举行"水仙花会"。花会上展出各种优美的水仙图案造型,名目繁多,吸引了不少观众、游客。漳州水仙现在已远销日本、西欧、美国、东南亚和港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四海的"友谊之花"了。
水仙花是珍贵的花卉之一,它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具有经济与药用价值。
水仙鳞茎内含有生物碱,可入药,主治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还有一定抗癌作用,但有毒性,应慎用。
水仙花的鲜花含芳香油,提炼后可调制高级香精,用于香水、香皂及其他化妆品中。
此外,福建漳州水仙作为传统的出口商品,每年可为国家换取可观的外汇和建设物资。据统计,每一万粒水仙花球,可换进10吨化肥或3~4吨钢材。早年间漳州地区曾有一首民谣:"园山十八面,面面出公侯,一面不封侯,出了水仙头。"头即王的代名词,说明即使在封建社会,出了个水仙王也不亚于出了个公侯,可见水仙的经济价值之高。
作为室内观赏的水仙,一般用水栽法。水仙性喜阳光,宜放于朝阳通风的地方,但温度不宜过高,最好每天换一次清水,这样茎叶长得粗壮,叶短花高,花期耐久。
水仙又有"企头"与"蟹爪"的不同。所谓"企头",就是将水仙置于水中,随其自然生长。所谓"蟹爪",就是经人工雕镂处理,叶片不再笔直生长,而是像蟹爪那样横生舒展,卷曲优美,旖旎多姿。水仙经雕刻,可模拟各种图案,制作盆景,如孔雀迎春、丹凤朝阳;若蝶飞,若龙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清韵、幽雅、芳香的水仙花,又将在岁末寒冬百花凋零之时,潇洒飘逸地为人们送去缕缕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