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王朝,1270年–1975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王朝。
所罗门王朝声称他们是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直系后裔,阿克苏姆帝国也是所罗门王朝统治。后来扎格维王朝取代了阿克苏姆帝国。所罗门王族在1270年取代扎格维王朝,耶库诺·阿姆拉克建立所罗门王朝,定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所罗门王朝统治直到20世纪,其间只中断了少数几次。所罗门王朝他们成功击退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意大利人的入侵。1974年,亲苏联的共产主义组织“德尔格”建立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临时军事政府,废黜海尔·塞拉西一世,所罗门王朝灭亡。
1.建立
阿克苏姆于570年被波斯帝国逐出了阿拉伯地区,随后又被迫放弃了沿海的领土。
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加之势力扩至整个北非,并控制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从而使阿克苏姆古国逐渐衰败。
976年,为了抵抗不断向南扩张的基督教传教士,一个叫古迪特的犹太教女王发兵北上,进攻阿克苏姆。她烧毁了许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苏姆城,最后终于终结了存在于世近1000年的阿克苏姆帝国。
继阿克苏姆王国而起的是定都于罗哈的扎格维王朝。这个王朝延续了大概150年,在13世纪因为“不是以色列人”而被教会推翻。
来自南部绍阿地区的名门世族叶库诺·阿姆拉克(Yekuno Amlak)建立了所罗门王朝,定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
2.基督教的飞地
公元4至5世纪,阿克苏姆的皇帝们开始信奉基督教,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逐渐与东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亚结合在一起。在公元451年的卡尔西顿宗教公会上,来自阿克苏姆的埃塞俄比亚人教士们追随埃及和叙利亚教会代表,信奉阿里乌斯神父提出的一性论观点,同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发生分歧,这一派基督教徒后来被称为“科普特教派”。
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比西尼亚成为基督教在东非的一块“飞地”。
15世纪时,甚至有欧洲传教士提出西班牙卡斯蒂里亚王室与阿比西尼亚的扎拉·雅各布皇帝联姻的建议。
但是,在14到15世纪,阿比西尼亚与葡萄牙的关系显然要比同别国的来往密切得多,里斯本宫廷同设立在冈达尔城的阿比西尼亚朝廷建立了外交关系,派遣了大使。
当1535年阿比西尼亚受到来自索马里地区的伊斯兰教“圣战”大军入侵时,葡萄牙还提供了一批火绳熗,以及由克里斯托弗·伽马率领的远征队。1542年,400名葡萄牙火绳熗手在阿比西尼亚北方的阿拉季湖附近打败了伊斯兰军队,但是不久之后即被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和阿拉伯雇佣兵击败,伽马战死。
但在1543年的维纳达加战役中,埃塞俄比亚皇帝加拉维德沃斯在葡萄牙残军的帮助下,以少胜多,大败阿达尔苏丹国,收复了全部失地。
不过,当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耶稣会,试图在属于科普特教会的阿比西尼亚树立起天主教绝对威权、导致阿比西尼亚爆发内战的时候,被吓坏了的苏斯尼约斯皇帝在1623年发布公告,驱逐葡萄牙人,恢复了传统的宗教。
17世纪之后,所罗门王朝走向了“拜占庭化”的模式,犹如拜占庭帝国其衰亡的最后几个世纪所表现出的情景一样,冈达尔的阿比西尼亚朝廷沉溺于寻欢作乐和勾心斗角,政治暗杀盛行,不止一个皇帝被其儿子害死,帝国逐渐呈现出没落衰败的景象。皇帝的权力相对下降,大省的公爵、总督和部落首领的地位上升。
到19世纪上半叶,阿比西尼亚帝国已经瓦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王国,“万王之王”的头衔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样成为尊贵而空洞的称号,而“埃塞俄比亚”这个名词已经像俾斯麦之前的“德意志”或加里波第和马志尼之前的“意大利”一样成为地理名词。
3.提奥多二世统治时期
在这一时期,阿比西尼亚最主要的封建割据王国是北方的提格雷和南方的绍阿,此外戈贾姆、沃洛、锡缅等几个重要的省份也是完全独立的。
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奥多二世(Tiwodoros II)皇帝篡夺了所罗门王朝的统治。他击败了众多对手,从约翰尼斯三世皇帝遗孀孟伦皇太后那里接过了皇权的象征,宣布自己为“万王之王”。
提奥多罗斯二世统一了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核心地区,并试图对死水一般沉寂的封建社会加以改变和发展。
他宠信两个英国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试图扩大君主的威权,限制拥有庞大财富的阿比西尼亚教会占有更多的地产,给士兵发饷,修筑道路,购买现代火器和大炮,并试图取消奴隶制。
然而,提奥多罗斯二世同英国人并不总是情投意合的。
他在1863年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著名的信,要求英国帮助他从事反对埃及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战争。
英国外交部忘了回信,令提奥多罗斯勃然大怒,竟在1864年新年的那一天,下令用铁链把卡梅伦锁了起来,同时被逮捕的还有另外一名外交官和58名欧洲人。提奥多罗斯宣布,这些人将成为人质,直到他接到英国的回信才会释放。1866年,一名为英国外交部服务的伊拉克人拉萨姆带来了英国的回信,满意的提奥多罗斯释放了人质。
然而不久之后,他再下令把得到自由不久的卡梅伦和其他欧洲人抓回监狱,并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让她送来一批熟练工匠和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包括制造子弹的机器,来换取这些人的自由。英国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辱,于是派遣曾经无情镇压印度叛乱的内皮尔将军(Sir Robert Napier),率部远征阿比西尼亚。
1867年12月,内皮尔率领由291艘各种大小的舰船组成的远征队,自孟买出发。
这是一支古怪的队伍,其中包括13000名英国和印度军人,编为4个英国步兵营和10个印度营,1个英国骑兵中队和5个土著骑兵大队,5个炮兵连和8个工兵连。
3月24日,经过两个半月的艰难行军,内皮尔远征队终于抵达了迪尔迪(Dildi),4月11日,由格布里耶侯爵指挥的阿比西尼亚军队对英军发动了袭击。阿比西尼亚武士挥舞着长矛和火熗从山巅冲下,在离英军四五十步的距离上一批一批地被火熗击倒,而火药掷弹筒则像烟花一样带着尖啸和火光在阿比西尼亚人中间炸响。
战斗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皇帝的军队有700多人阵亡,1200多人受伤,英印军队的死亡人数是零。
4月13日,内皮尔军队用阿姆斯特朗12磅炮和8英寸臼炮,猛轰马格达拉的要塞和城堡,提奥多罗斯正在同几名士兵搬运石头阻塞城堡的第一道大门时,一颗炮弹在近旁爆炸,炸死了恩吉达公爵。提奥多罗斯早看到第一道大门被英国人攻破,便拔出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的手熗,把熗管放到嘴里,然后扣动了扳机。
英国人带走了大量战利品,包括五百件以上的珍贵宗教文物和珍宝,其中大多数来自马格达拉的救世主教堂。这些文物中,包括15世纪的圣乔治屠龙绘卷,有500多年历史的圣经手抄本,以及几乎全部皇家珠宝。其中,提奥多罗斯二世的皇冠,在1925年被英皇乔治五世还给了埃塞俄比亚,而一个用优质纯银铸造、精美华丽的科普特大十字架,则一直悬挂在英国的伍尔维奇军官学校食堂中。
4.孟尼利克二世统治时期
提奥多罗斯二世死后,阿比西尼亚再度陷入诸侯纷争的时代。
凭借内皮尔远征队回国前馈赠的熗炮、弹药和军用物资,提格雷的卡萨亲王先登上帝位,在阿克苏姆古城加冕为约翰尼斯四世。
他在阿比西尼亚历史上以“战士皇帝”之名著称,连都城都没有设立,而是带着他的“流动朝廷”奔波各地指挥战斗。
从1874年到1876年,约翰尼斯四世皇帝的军队曾几次击败埃及总督伊斯梅尔的军队,这些军队往往有欧洲和美洲的雇佣军官,配备先进的武器。
让他丢掉了阿比西尼亚周围的哈拉尔苏丹国等一系列藩属。
从马格达拉逃跑的萨尔·马利安回到了绍阿,宣布独立,并加冕成为绍阿国王,王号为孟尼利克二世,约翰尼斯四世皇帝进攻绍阿。1878年,孟尼利克表示归顺。
与一心统一阿比西尼亚的提奥多罗斯二世不同,约翰尼斯四世愿意承认各个国王在其领地内的全部封建特权,只要他们承认他为“万王之王”。双方安排了一项协议,约翰尼斯的太子阿里亚·塞拉西公爵迎娶孟尼利克的女儿佐迪图。
1881年,苏丹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马赫迪起义。
十几个世纪以来,阿比西尼亚一直自居为基督教信仰在非洲大陆的唯一捍卫者。
于是,英国在1884年派休伊特少将访问阿比西尼亚,双方在1884年6月3日签订协议,结成盟友。
1887年,马赫迪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西北的戈贾姆,很快席卷了这个王国。
1889年,约翰尼斯亲率军队,进攻戈贾姆王国边境要塞加拉巴特,不料在那里战死,连尸体都被苏丹人夺走。
此前皇太子已经中毒而死,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曼加夏是私生子。因此,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凭借其女儿的联姻关系,宣布自己为阿比西尼亚的皇帝。
孟尼利克二世的统治从1889年延续到1913年。
以他独特的、将阿比西尼亚带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的改革努力而闻名。孟尼利克改革的第一步是统一分裂的各个王国。
他在1881年建立了亚的斯亚贝巴城,城名意为“新鲜的花朵”,将国都从安科巴尔搬迁到此。
1893年,孟尼利克征服了西南的沃拉姆王国,接着是坎塔、康托、坎马、冈马……1897年,南方的大王国咖法被占领,之后阿比西尼亚北方也在被击败后勉强承认孟尼利克的皇帝身份。
约翰尼斯四世皇帝死后,意大利试图从正在分崩离析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中,多捞取一些东西。
于是,在1889年,同其传统盟友孟尼利克二世签订了《乌查里条约》,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武器弹药为代价,宣布整个埃塞俄比亚海岸都接受它的“保护”,并将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意大利的增兵和军事行动,逐渐唤醒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主义,同时也减少了意大利利用埃塞俄比亚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地区分歧,来分化各个王国的机会。因此,意大利军队先动了手。
在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将军(General Oreste Baratieri)的指挥下,他们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历代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苏姆,随后又占领了阿迪格拉特、阿杜瓦,以及提格雷王国首府马卡累。
然而,在1895年12月7日,一支1300人的厄立特里亚士兵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顶山被一支3万人的阿比西尼亚部队伏击,其指挥官托塞利少校与手下士兵全军覆没。
不久之后,哈拉尔总督、马康南公爵率领的另一大群武士包围了马卡累,这里驻扎着1200名意大利士兵。在长达45天的围城战中,阿比西尼亚士兵奋不顾身地对堡垒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不过,尽管他们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但由于缺乏大炮这样的攻城武器,最后不得不允许意大利军队按照军礼列队走出堡垒,撤退到阿迪格拉特。
把马卡累拿到手后,孟尼利克给意大利国王翁伯托一世写信,提议讲和。
但是,马卡累的丢失被意大利人视为对国家和军队的羞辱,国内的政治压力逐渐增大,克里斯庇向巴拉蒂里拨款2000万里拉,并且派出了新的援军。
在同意大利人的战斗中,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统帅军队的亲王和公爵们,多次成功地运用了1000多年来在阿比西尼亚一直娴熟使用的一整套计谋和诈术,包括制造假象、散布假情报、声东击西的战术等。
阿杜瓦战役中,意大利军队遭到了空前可耻的失败。在来时的17700名意军官兵中,只有7600人最终逃回厄立特里亚,11000条步熗和全部56门大炮也被阿比西尼亚人缴获。
孟尼利克下令陈兵于厄立特里亚边界,但是出乎众人的预料和期盼,他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
在10月23日签订的《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中,虽然意大利人废除了《乌查里条约》,承认阿比西尼亚的主权完整和独立,但却得到允许,继续占领厄立特里亚。孟尼利克根本就不想打仗,而是宁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孟尼利克仍然认为,主要应该向更南边的领土扩张领土,害怕过多地消耗力量。而且他知道播种期即将到来,他手下的武士们不久将纷纷回家播种耕作。
孟尼利克对意大利的殖民野心也了解得很透彻,厄立特里亚是意大利这个小小的殖民帝国里最值钱的一块领土,丢掉这里将迫使意大利拼出全力来与他作战,而这样的仗是他打不起的。
在阿杜瓦战役之后,欧洲国家立即承认孟尼利克的阿比西尼亚,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政治力量,外国顾问、大使、特使乃至纯粹的冒险家在这场战役后蜂拥而至。
孟尼利克娴熟地运用拜占庭式的外交手段,对各国分别加以笼络和照顾。对于法国人,他答应秘密支持其对上尼罗河流域的野心,换得法属索马里的一块领土;对于英国,他答应支持其反马赫迪的战争,以使英国人同意阿比西尼亚进口的货物自英属索马里免税过境;对于马赫迪,他许之以商业条约。
在欧洲之外,阿杜瓦的战报传遍了世界,在海地、在黄金海岸、在美国和南非的黑人中激起了强大的种族自豪感,阿比西尼亚成为全世界黑人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心目中的圣地。
阿杜瓦战役击败的不仅是意大利的野心,也将十个世纪以来埃塞俄比亚的与世隔绝一扫而光。
孟尼利克二世带着他的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阿杜瓦战役后,亚的斯亚贝巴以惊人的规模扩大起来。
这座城市最初只是在荒野中建立起来的军营式城镇,皇帝把城市里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地赠给亲王和公爵们。
但是到1900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规模的城市,常住人口达到7万,此外还有5万不需要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
在市区东南的山岗上,修建了迷宫一般的错综、复杂的大皇宫,俄国工程师修筑了桥梁,法国人修筑了火车站和通往吉布提港的铁路,德国工程师在贵族住宅区架起电线和路灯,丹麦人带来了电话和电报业务。
孟尼利克的近代化为许多欧洲人提供了机会,甚至连意大利的承包商和工程师都在战后的阿比西尼亚找到了大量工作:
他们设计并修建了阿比西尼亚第一条现代化公路,连接起首都和亚的斯阿拉姆。
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医生在亚的斯亚贝巴开设了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即俄国红十字会医院。
在首都建起了大量宏伟的建筑,包括新成立的国家银行、孟尼利克二世贵族学校、泰图皇后创办的“皇后饭店”(etege hotel,也用作国宾馆),某些“高尚住宅区”甚至安装了自来水和下水道。
政府创办了第一份阿姆哈拉文报纸,随着印刷厂和其他近代化工厂(包括一家子弹工厂、郊区的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等)的成立,在亚的斯亚贝巴首度形成了这个国家几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新阶级——工人阶级。
孟尼利克的国家银行还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但是就在1908年,孟尼利克二世因中风而几乎完全瘫痪。
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死后,由指定的外孙埃雅苏继位后称为埃雅苏五世,埃雅苏皇帝是由德国保姆带大的,自幼对德国抱有好感。
1916年9月12日,英、法、意公使联名向惊恐不安的阿比西尼亚外交大臣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宣称如果阿比西尼亚继续采取支持其敌人的行动,三国将采取军事干预手段。
9月27日,陆军大臣哈布塔·乔治斯武士(fitawrari hapte giorgis)通知参加国务会议的各位大臣召集起自己的私兵,然后召开国务会议,决定废黜皇帝。埃塞俄比亚大主教马特奥斯十世(abuna matewos)最终同意在他们写好的公告上署名。这个公告宣布孟尼利克二世皇帝的女儿、埃雅苏的继母佐迪图为女皇,已故马康南公爵的儿子塔法里·马康南担任摄政和帝位继承人。
5.塞拉西改革
佐迪图女皇手里没有多少权利。塔法里对于使阿比西尼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迫切性比女皇体会更深。
1923年,阿比西尼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
经过数年的申请和审批,日内瓦的国际联盟终于接受了阿比西尼亚的入盟申请。
女皇的前夫古格萨公爵早就不喜欢塔法里,他于1930年3月,在北方的冈达尔举起了叛旗,带着1万名士兵、10挺机熗和2门大炮向首都进军,声称要来“朝拜”一下摄政殿下。3月31日,古格萨公爵的叛军在安金平原(anchiem)战败,女皇的前夫被砍得粉碎。第二天下午,佐迪图女皇在大皇宫内突然去世,全国震惊。
塔法里摄政终于成为皇帝。他选定儿时的教名为自己的帝号,用阿姆哈拉语来说就是海尔·塞拉西,意思是“三位一体的威力”。
11月2日(星期天)上午9点,海尔·塞拉西在圣乔治教堂大门外接受了皇帝的全部仪仗:
带有十字架的纯金宝球、金银丝细工镂嵌的两支长矛、一枚镶有巨大钻石的戒指、金马刺、御剑和皇帝的御服。
行完涂油礼后,西里尔大主教手捧金皮《圣经》,引导皇帝宣誓永远服从东正教会,最后由大主教为他戴上了镶满翡翠和红宝石的三重黄金皇冠,在礼炮的101声轰鸣中成为上帝的使者、犹太族的雄狮、万王之王海尔·塞拉西一世陛下。皇帝和皇后随后在举着深红天鹅绒御盖的侍卫簇拥下走入教堂,教师们吟唱起有几千年传统的圣歌“祝福汝啊,以色列王”,英国轻巡洋舰“埃芬翰”号(hms effingham)上的海军乐队在教堂钟声和全城的欢呼声中奏起了阿比西尼亚国歌。
海尔·塞拉西即位后,继续推行他的改革计划,目标是使国家实现现代化,第一个成就是在1931年“赐予”其臣民阿比西尼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这部宪法,以1889年日本明治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开章明义地宣布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家族是唯一合法的皇族,“不间断地传自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王和埃塞俄比亚的示巴女王的儿子孟尼利克一世的朝代”,“他的尊严不容侵犯,他的权力不容争议”。
这部宪法还规定,皇帝握有立法、统帅军队、任免官员、宣战、签订条约等一系列大权。此外,还身兼最高法院大法官。
宪法设立了上议院和下议院,但是议员都由皇帝指定,为数不多的上议院成员包括帝国的亲王、贵族、大臣、法官和军队将领,下议院成员主要是各地土司、酋长、地主和其他“知名人士”。议会的唯一工作就是聆听皇帝的训喻和做笔记。
在欧洲顾问的帮助下,阿比西尼亚在30年代,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海关、行政、警察和军队,公共工程、道路、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许多改革都是通过外国顾问和专家来实现的:
财政部聘用了美国顾问,法律局聘用瑞士顾问,陆军部聘请比利时顾问,皇家警卫队聘请流亡的白俄军官,内政部聘请英国顾问……
和中国在抗战爆发前的“黄金十年”一样,1931年到1935年是阿比西尼亚的“黄金五年”。
在这五年中,海尔·塞拉西的现代化改革在其他很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尤其是废止奴隶制度方面。一些受过外国教育的上层阶级青年仿效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运动”,组建了“青年埃塞俄比亚运动”,试图推动改革。但是总的来说,阿比西尼亚传统的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仍然纹丝未动,生产力低下,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教会凭借其崇高地位成为顽固守旧派的堡垒。
6.意大利入侵
从1933年秋季到1934年12月,墨索里尼和德·博诺积极从事战争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在阿比西尼亚制造不满和混乱的政治局及情报局,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和陆海空三军首脑制订了作战计划,财政部拨款给厄立特里亚殖民当局用于翻修军用道路、以及贿赂阿比西尼亚的地方贵族。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一口气开设了40座领事馆,在各个地区煽动反对中央政府的情绪。
1934年底,欧加登地区的瓦尔瓦尔(wal wal)事件成为全面开战的借口。
1935年1月3日,阿比西尼亚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意大利被迫同意仲裁,但不失时机地开始向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调遣军队。10月3日清晨,没有经过任何宣战手续,意大利军队开始越过厄立特里亚边界向阿比西尼亚进军。
10月5日,国联终于发布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回顾它为调解两国冲突所作的努力,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海地代表阿尔弗雷德·内莫尔发表了令人难忘的演说,称“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强弱,不论远近,不论白人或有色人,让我们绝不要忘记,有朝一日我们也许会成为某一国家的埃塞俄比亚”。10月11日,国联宣布对意大利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
意大利的进攻分成三路。北路兵力为25万人,包括12个意大利师和2个厄立特里亚师,以阿斯马拉为基地,由德?博诺指挥,沿着1896年的进攻路线前进,于10月11日攻克古都阿克苏姆。东路为1.5万人,以阿萨布为基地,向西南进攻,于11月8日占领了提格雷首府马卡累。南路3个师和索马里封建民团向西北进攻,指挥官是格拉齐亚尼将军(rodolfo graziani)。
阿比西尼亚方面在各地集中的兵力大致如下: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约20万人,萨科塔(sakota)8万人,瓦凯尔(walkait)4万人,马比尔(mabil)4万人,德塞(dessye)3万人,应付南方战线的有8.5万人。阿军的抵抗精神与战斗能力并不薄弱,然而武器太不如人。意大利凭借现代化的坦克、飞机、机熗和大炮完全压倒了装备步熗和机熗的赤脚阿比西尼亚士兵,因此自意大利军队蜂拥越过边境以来,并未发生过一场足以令世人瞩目的战役。
就交战双方采取的战术来看,这场战争中实在是不能发生有声有色的战役。海尔·塞拉西采取的仍然是罗马时代费边将军的古老战术,命令手下的将领遇到意军便向后撤退,引诱敌人深入山中,使敌人前后不能呼应,然后实行突击。在内皮尔将军或者阿杜瓦战役的时代,这种战术或许仍能奏效,然而已经是无线电和飞机的时代。意大利人不中他们的计,总是先派飞机侦察对方位置,把前面的敌人肃清,然后修道路、盖哨所、建立巩固的军事交通线,然后才继续向内地深入。
1935年10月,意大利就在欧加登地区使用过毒气,12月时在北方战线使用了氯气、催泪弹和20公斤的芥子气炸弹。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前线阿军还是支持了几个月。阿比西尼亚的外国军事观察家对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并没有任何悬念,但他们预料战争将持续两年。阿比西尼亚的战略问题是如何支持到1936年初夏,雨季将从那时开始,那时入侵者的机械化部队除了在原地驻守三四个月外将难有作为。
国际联盟的制裁到1935年年底开始缓慢地产生作用。到当年11月,意大利对英国的出口额从每月300万美元减少到10万美元,对法国的出口从200多万美元减少到20万。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原来有58亿里拉,到年底时已经跌到39亿;照这个速度,再有9个月就消耗完了。伊琳娜王后为此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号召妇女捐献金首饰的运动,并且捐出了自己的结婚戒指。意大利的煤炭储备将在3个半月内耗尽。
5月1日,意大利人到达离亚的斯亚贝巴160公里的德布拉比汉,那里与首都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平原。那天下午,大臣会议以21:3的结果赞成皇帝和其家庭一起流亡国外。海尔·塞拉西皇帝一家在耶路撒冷的科普特教堂举行了大量的祈祷后,皇帝于6月20日到达日内瓦。
5月4日黄昏,由第一厄立特里亚旅派出的意大利先头部队抵达亚的斯亚贝巴郊区,巴多格里奥于次日举行入城式,当时城里到处是焚烧后的废墟,冒出一股股烟柱。50架飞机在天空中盘旋,坦克和装甲车排成长龙,城里各主要建筑上升起了意大利国旗。占领者立即颁布了新法令,规定抢劫者和持有武器者判处死刑。在随后的搜查中熗杀了至少1500名市民。5月9日晚上,墨索里尼骄横地宣布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和人民已经“完全和永久地并入意大利王国的主权之中”。
5月11日,意大利向国联递交照会,宣布再也没有一个叫阿比西尼亚的国家,因此不应准许所谓阿比西尼亚代表继续参加国联的会议,行政院也不应该继续讨论那个名叫“阿比西尼亚—意大利争端”的议题。两个星期后,遭到彻底惨败的国联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并在7月4日以23:1的比例否决了向阿比西尼亚提供用于购买武器1000万英镑贷款的议案。唯一的支持票来自阿比西尼亚自己,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另外25个会员国投了弃权票。从承认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的那天起,国际联盟以及它所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彻底破产了。
7.被占领与光复
意大利人把阿比西尼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成一个巨大的殖民地,称之为“意属东非”(africa orientale italiana,简称aoi)。整个这片地区被分为六个省:提格雷省和大半个沃波省并入“厄立特里亚省”;哈拉尔省的大部分、包括欧加登地区,被并入意属索马里,称“索马里省” ;阿累西省和哈拉尔省残存的部分组成新的“哈拉尔省”;北方几个省合并成“阿姆哈拉省”;南方几个省合并为“盖达—锡达莫省”(galla-sidamo);亚的斯亚贝巴周围一小片土地成为“亚的斯亚贝巴省”,后来改称“绍阿省”,由驻节在此的意属东非总督直接统治。总督住在古老的大皇宫里,亚的斯亚贝巴被划成“土著区”和“殖民区”,市区内一些地方取了意大利名字,有些甚至一直沿用到当代,如“大广场”(piazza)和“人民大厦”(casa popularr)。
面对帝国全境此起彼伏的暴动和游击队袭击,到1937年11月,意大利终于被迫承认他们在阿比西尼亚的高压政策已经失败。格拉齐亚尼被调离亚的斯亚贝巴,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奥斯塔公爵阿马戴奥·迪·萨伏伊亲王出任新的意属东非总督。他改变了其前任的恐怖政策,关闭集中营,开始在阿比西尼亚执行发展经济、安置农民、以及安抚和拉拢当地人的政策。
在1936年到1941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投资是非洲殖民史上任何一个殖民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达240亿里拉。他们带来了新技术,对亚的斯亚贝巴作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盖起一些新的医院、学校和办公楼,安装路灯,开通自来水,兴办公共交通。在冈达尔和季马市也有类似的规划。
但是总的来说,阿比西尼亚对意大利来说是一处耗资巨大、收益奇少的殖民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国外的阿比西尼亚人都焦急地注视着英国和意大利的动向。当1940年6月意大利终于向英法宣战时,他们松了一口气。阿比西尼亚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了。而就像临终前的忏悔一样,濒临死亡的国联也撤销了对其吞并阿比西尼亚的承认。
1941年2月25日,英联邦部队攻克摩加迪沙。意大利人在英国的攻势面前不断退缩。当尼日利亚部队占领哈拉尔后,他们就被切成了两部分,其中一小部分龟缩在英属索马里,随时准备投降,另外一大部分意大利人及其效忠者盘踞在阿比西尼亚主要的城市和要塞中。4月5日,英联邦部队抵达亚的斯亚贝巴南郊的阿卡基,第二天进入了亚的斯亚贝巴。
1941年5月5日,巴多格里奥进入亚的斯亚贝巴五周年纪念日那天,海尔·塞拉西皇帝的车队沿着古老的道路驶下恩托托山,在圣玛丽教堂稍事停留,随后进入亚的斯亚贝巴。海尔·塞拉西皇帝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宣布“此日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为了表示同过去的历史有所区别,皇帝宣布将国名改为更加庄重的“埃塞俄比亚”。
8.二战后
1944年12月,埃塞俄比亚同英国签订了新协议,除欧加登地区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吉布提铁路沿线外,其他领土都交还给埃塞俄比亚民政当局。亚的斯亚贝巴还想要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英国人明确表示这些领土在和意大利签订最终和约之前不能交给任何人。
1950年,联合国大会投票决定厄立特里亚应该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但是意大利人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已经在厄立特里亚人中间建立了一种独立感。尤其该地区的人民有一半是穆斯林。
1960年5月,埃塞俄比亚取消厄立特里亚政府,将其改成“行政机构”。
1962年11月,联邦制度被取消,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省被并入埃塞俄比亚。从那时起,爆发了名为“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lf)的游击队斗争。
美国在1951年8月就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
1952年5月,美国根据“第四点计划”向埃塞俄比亚提供经济援助。从1952年到1958年,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9670万美元的援助,为其建立起食品加工厂、棉织品制造厂、油籽提炼厂、玻璃厂等企业。到60年代,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额达到美国对非援助总额的一半。美国提供了铸造1元和50分硬币所需的白银,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上面是美籍行长布洛尔斯(george blowers)的签字;美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提供了修复公路的贷款;美国人还担任国家计划局、公路局的局长和皇室家庭总管。
除了外援以外,埃塞俄比亚的主要收入来自关税和国内税收,咖啡、烟草、兽皮是其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奴隶买卖消失了,象牙贸易也因中部非洲持续十几个世纪的捕猎而消失。亚的斯亚贝巴以外是一片中古的世界。除了欧洲人经营的一些现代化农场以外,几乎拥有全部土地的埃塞俄比亚教会和大贵族仍然按照几千年以来的惯例向农民们收取实物地租。此外,农民还要服劳役、缴纳公路和桥梁的建筑税以及教堂税。农业生产只是勉强维持着最低生活水平。来自铁幕两边的农业专家全都建议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改良种子、施加化肥、修建灌溉工程、扑灭牲畜疫病,但是他们的建议都被彬彬有礼地搁置起来。
不论按绝对产量还是按人均产量来算,埃塞俄比亚的农业规模在当时已独立的非洲国家中都排倒数第一。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三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总和与埃塞俄比亚相仿,人均农业产值却是后者的14倍。三国的学生总数是埃塞俄比亚的7.6倍,学校总数是其3倍,运输车辆数量是8.75倍,对外贸易额是4.5倍。苏丹的人口是埃塞俄比亚的1/2,外贸额却是其两倍;埃塞俄比亚的水泥年产量只是埃及的1%。除此之外,埃塞俄比亚全国文盲率高达95%到99%,每100个埃塞俄比亚人中有74人患有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肺结核、痢疾或寄生虫病。
9.灭亡
1960年12月13日晚上,趁海尔·塞拉西出访国外的机会,以皇家警卫队司令门格斯图·纽威准将(mengistu neway)为首的革命委员会终于发动了政变。他们诱捕并扣留了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国防大臣阿贝贝·阿拉盖公爵、财政大臣、内政大臣、警察总监和其它高官显贵,地位显赫的塞约姆·曼加夏公爵和伊姆鲁公爵也被拘捕。革命委员会在12月14日对外界发出公告,宣布阿斯法·沃森皇太子为新皇帝,新埃塞俄比亚民主政府的首相为伊姆鲁公爵。政变部队接管了电话局、电报局、电台、国家银行、财政部被政变部队接管,装甲车守卫着使馆区和主要的十字路口。但是政变军人没有扣押大主教巴西利奥斯,也没有拘留参议院副议长阿斯拉特·卡萨侯爵和一些军队将领。政变爆发后,海尔·塞拉西立即中断了对巴西的访问,经利比里亚飞往苏丹,很快同反政府领导人取得了联系。在陆军第一师和空军的联合进攻下,政变于12月16日被粉碎。
12月17日,海尔·塞拉西返回首都。门格斯图·纽威准将被打成重伤,在审判后被绞死;他弟弟格马梅·纽威(garmam neway)的尸体被吊在圣乔治大教堂外示众。许多被怀疑与革命委员会有牵连的人被逮捕。门格斯图政变终于打破了埃塞俄比亚的一潭死水。埃塞俄比亚帝国越来越走向反动化,激起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许多知识分子走向了帝制和基督教的对立面,开始认真研究起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963年5月,在海尔·塞拉西皇帝和他早年的崇拜者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和加纳的克瓦梅·恩克鲁玛等人的倡导下,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了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并于5月25日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oau),埃塞俄比亚同南非以及400年来的传统盟友葡萄牙拉开了距离,并被迫疏远以色列,以免得罪那些持反犹太主义立场的北非穆斯林国家。
1974年2月,埃塞俄比亚全国对旧秩序长久的不安终于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最后连军队也参加进来,在全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兵变。
1974年9月11日是埃塞俄比亚新年,许多人都在家庆祝埃历1967年的来临。第二天早上,他们惊讶地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军人,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把守着亚的斯亚贝巴的各个战略据点,一车一车的士兵从市区东南郊的第四师驻地出发,分散到全市,头上都缠着写着“ethiopia tikdem”(埃塞俄比亚高于一切)的布条。银行、政府机关和其他重要部门的门前都停着吉普车,上面架设着机熗。9月12日早上,10名军官前往坦克和机熗重重把守的金禧宫。他们通知在位44年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他已经被军事委员会废黜。
他们于1974年12月宣布埃塞俄比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金融财政机构和工业的全面“国有化”。次年3月,有三十个世纪历史的埃塞俄比亚君主制被正式废除。
1975年8月28日,军事委员会向全国宣布,83岁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头一天晚上“因病”在睡梦中去世。根据当事人后来的回忆,海尔·塞拉西是被毛毯闷死的,门格斯图上校和他的几个亲信不动声色地观看了这出惨剧。临时军事委员会采取亲苏政策。
10.君主列表
11.特沃德罗斯二世
特沃德罗斯二世(Tewodros II,又称提奥多尔二世,Theodore II,1818年-1868年4月13日),埃塞俄比亚皇帝(1855年-1868年)。
他出生的名字是卡萨·海尔·乔治斯(Kassa Haile Giorgis),但更经常被称为卡萨·海卢(Kassa Hailu)。近代埃塞俄比亚统一国家的缔造者之一。
(1)乱世豪杰
特沃德罗斯二世出生的名字是卡萨·海尔·乔治斯(Kassa Haile Giorgis),但更经常被称为卡萨·海卢Kassa Hailu。出生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夸拉的一个破落封建贵族家庭。父亲海卢·沃勒达·乔奥吉斯,在卡萨幼年去世。当时,埃塞俄比亚处在持续百年的“王侯纷争”时期,各地豪强割据、全国分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国内最大的封建诸侯有阿里公爵和孟伦皇后,据有北部贝格姆迪尔地区;伍比侯爵,占提格雷地区;戈舒侯爵,统治戈贾姆地区;海尔·马拉科特,在绍阿地区称王。较小的割据者和乡间营垒更是不计其数。
按照上层社会习惯,卡萨少年时就被送到塔纳湖附近的一所修道院学习。熟悉了本国的文字和基督教事务,还对世界各国的历史都有涉猎,甚至对莎士比亚的戏剧都略知一二。
几年之后,修道院在战乱中被抢劫,他便跟随母亲投奔了稍有势力的叔父——坎福侯爵。当卡萨长到成年,戈贾姆的大豪强戈舒派兵夺取了坎福侯爵的领地。卡萨母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母亲为了维持生活,被迫做起出售草药“科索”的小贩。不久,卡萨铤而走险,与当地几百名流浪汉、贫苦农牧民啸聚山林,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几年之后,由于大批流离失所的农牧民的加入,这支原为流寇的队伍逐渐变成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
卡萨的军队既不同于腐败的封建诸侯的武装,也有别于一般农民起义军。从本质上看,它是一支由中小贵族领导的农民军,有着较为明确的作战目标。卡萨本人兼有贵族豪强和农民军首领的双重身份,他接受过修道院的所谓正统封建教育,又继承了叔父的某些统治经验,所以早就抱有统一国家的雄心。1848年,他曾与几个欧洲人谈到他未来的设想。事后,一个欧洲人写道,卡萨“有无限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终有一天,他将成为统治整个埃塞俄比亚的公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预言。
(2)称帝
五十年代,卡萨经常活动于冈达尔地区,这里的传统统治者孟伦皇后开始对卡萨势力日渐强盛感到恐惧。她派兵征讨,结果大败。为了安抚住卡萨,孟伦皇后授予他一个登比亚分督的职位,并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但卡萨不甘心寄人篱下,沉溺于酒色之中。1852年,他率军与埃及人交战败北,孟伦皇后幸灾乐祸。她派人送去一块牛肉,并捎话给卡萨:像他那样地位和品质的人是不配享受整只牛的。卡萨盛怒之下宣布与她决裂,打垮了冈达尔的军队,孟伦做了阶下囚。次年,卡萨挥师与皇后之子阿里公爵再战,阿里也得到了像他母亲一样的下场。接着,卡萨南进戈贾姆,戈舒侯爵自恃兵强马壮,不肯称臣。双方在塔纳湖畔的果尔果拉决战,侯爵大败,当了俘虏;一度坚守平顶山,执意不降的侯爵夫人,也被卡萨军攻破要塞被杀身死。从此,在北方各诸侯中仅剩下盘踞提格雷地区的伍比侯爵与卡萨对峙。1853年,卡萨率军推进到提格雷的锡缅山脉,准备与伍比的军队交战。出发前,他对将士们说:“你们已经打了无数胜仗。那个患风湿病的老朽还能阻挡你们的威力吗?”战斗结果,卡萨军队大获全胜。伍比侯爵被俘。藏匿在高峰岩洞中的大量财富也被搜出送往冈达尔。1855年2月5日,卡萨到古城阿克苏姆的玛丽安·德雷斯教堂加冕。一百年来埃塞俄比亚人民中曾流传着一种神秘的预言,说上帝将派神王西奥多来复兴国家。卡萨自认身负天命,便以此命名,称西奥多二世皇帝。
(3)统一埃塞俄比亚
西奥多夺得帝位,南方封建诸侯提心吊胆,纷纷筹粮集饷,征召壮丁,扩大兵力,以应付战事。1856年,西奥多出兵南征。初战,杀盖拉人的领袖阿达拉·比尔,平定了盖拉族聚居地区,并且在战略要地马格达拉平顶山修建城垒。西奥多大军继续向南,一路上所向无敌,最后与南方大封建诸侯——绍阿国王海尔·马拉科特交锋。结果,绍阿军队惨败,海尔·马拉科特在溃逃中患重病而死。西奥多为防止绍阿割据势力东山再起,便派亲信贝兹贝担任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并把年幼的王子萨尔·马利尔(即后来的孟尼利克二世皇帝)作人质押到马格达拉囚禁起来。1862年,西奥多皇帝为巩固已取得的胜利,决定将统治中心南移,定都马格达拉。从此,古老的埃塞俄比亚重归统一,“王侯纷争”时代结束了。由于西奥多的这一历史功绩,埃塞俄比亚的史学家把他列为第一个“现代君主”。
西奥多皇帝能迅速扫平诸侯割据势力,固然与他的勇敢善战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西奥多军队的基本骨干——贫苦农牧民痛恶封建分裂势力,期望尽早结束战争,获得赖以生息的土地和安定局面。在统一国家这一点上,身为贵族的西奥多与农牧民的利益取得了一致,因此,他就能够顺利地利用农民的力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4)积极改革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埃塞俄比亚社会较为稳定。西奥多皇帝开始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着手制定和改革国家的内外政策。他首先采取的步骤是限制教权,扩大皇权。他规定:教会不再单独直接地占有土地,而归皇帝属下的民政长官统一管理。教士的生活由国家予以安排,为此每个教堂只能设两个神父和三名祭司。为了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他主张立即建立地方行政长官制,这些官员统归中央政府任免,一律以国家俸禄为限,不得在其管辖地区私自占有土地和其它财产来源。西奥多改革了税制,废除了“盖巴尔制”(即政府官员和军队由当地农民奉养的制度)。西奥多皇帝对于发展埃塞俄比亚经济很重视。他统一全国时,军队所到之处,大封建主逃走,农民有了一定的荒地可耕,这也在客观上有助于尖锐的土地问题的解决。战乱平息后,他又拟定了庞大的计划,缩减了妨碍贸易的国内关税的数额,并进一步号召“每一个人恢复自己祖辈的行业:商人回铺子,农民去扶犁”。西奥多在限制奴隶制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禁止奴隶贸易。
在西奥多实施的改革中,军事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规定军队归皇帝直接领导,士兵由各省征募;军队划分军团,设团长指挥;官兵一律从国库拿取薪饷。由于进口武器有困难,西奥多命令自造火熗和臼炮,吸收欧洲人(主要是德国人)参与这一工作。据估计,在西奥多统治的极盛时期,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总数达15万人。
(5)外交政策
然而,西奥多并没有能把这些改革进行到底。迁都之后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武装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英国殖民者早就觊觎埃塞俄比亚。181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索尔特就到过提格雷两次。他曾经建议本国政府利用埃塞俄比亚国内的混乱状态,占领沿海地区。1841年,一名英国代表还同绍阿国王签署了一项“友好和贸易条约”。1843年,英国驻马萨瓦领事普洛登同阿里公爵订立了“友好”通商条约,规定了对英国商品的低额进口税,给予英国商品在埃塞俄比亚国内不纳捐税的权利。西奥多称帝时,埃塞俄比亚已经有许多欧洲商人、传教士在活动。对于这些行动,西奥多是有一定的觉察的。他曾对法国领事勒让说:“我知道欧洲政府想要吞并一个东方国家时使用什么手法。他们先派传教士,然后派领事来支持他,接着便让军队去做领事的后盾。我不是印度斯坦的土王,不会让人这样愚弄。我宁可直截了当地同军队打交道!”这些认识固然失之简单,但对当时一个闭塞的封建皇帝来说,实是难能可贵。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警惕,才使英国殖民者对西奥多有所顾忌。为此,英国采取了两条措施来对付西奥多。一是回避与他的直接冲突,暗中扶持对新的中央政权不满的封建主;二是扩大埃塞俄比亚与埃及—土耳其当局的矛盾,挑起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利用双方势力互相削弱,坐收渔利。
西奥多作为一个封建阶级的代表,确曾想借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扩张领土。西奥多主张“同教”政策,排斥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梦想建立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国。西奥多曾致书埃及属国苏丹的穆萨帕夏,要求取得他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喀土穆城。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西奥多皇帝开始向广大农民追加捐税,这就引起刚刚摆脱战祸的人民的不满。本来就对西奥多的改革政策持反对态度的封建诸侯,乘机抬头,把相当大一部分农民拉到自己一边。英国殖民主义者也抓住这个机会,取消了早已承诺的军火供应。西奥多被英国的卑鄙行径激怒,在1865年扣押英国领事卡麦伦,两年后又将其投入监狱。
(6)兵败自杀
西奥多皇帝的政策失误授人以柄。1867年10月21日,英国当局派有着丰富殖民地战斗经验的罗伯特·内皮尔将军攻打埃塞俄比亚,英国-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驻扎印度孟买的英印陆军,将担负起主要的战斗任务,但远征军的核心还是技术能力超群的皇家工兵团部队。
罗伯特将军曾参加过两次激烈的锡克战争,也经历了规模庞大的印度兵变。为了应付埃塞俄比亚皇帝的要塞,皇家海军也派出了炮兵分队和陆战队,携带从战舰上拆卸的重炮参战。
由于罗伯特宣布,英军不是来征服的,只是来解救人质的;提格雷、拉斯塔、戈贾姆、绍阿的封建诸侯乘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纷纷反叛,摆脱了中央政府的领导。西奥多仍希望与英国和平解决冲突,始终没有成功。西奥多预感到失败,对部下说:“我本来打算按照上帝的意志征服世界”,“但是,我的苦心孤诣全都落空了”。由于西奥多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长期战争,军队或死伤或开小差,人数大大减少。到1866年只剩下8万人,一年之后由于地方势力的反叛,仅剩下1万5千人。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削弱。
英国人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发现最大的困难是要应付埃塞俄比亚国内的糟糕交通。长期的战乱与位置偏僻,让该国沿海没有合适的港口,内地没有合格的道路。
因此,英军准备用皇家工兵团开路,在当地建造港口、营地和铁路,并为后勤补给搜罗到足够的人力畜力。同时,远征部队还要携带大量的玛利亚-特蕾莎银币,用于在本地购买军需。这种以奥地利女皇命名的18世纪货币,是当时流通于阿拉伯和东非地区的最强硬通货。
1867年10月,首批皇家工兵部队登陆到红海边的埃及殖民地--祖拉。12月,皇家工兵又完成了连接内陆与港口处的铁路,并为其打造了8座铁桥。此外,还有一条专门去往塞纳菲的公路。
在他们忙于施工时,有13000名英印士兵和26000名苦力抵达当地。为他们提供支持的是280艘大小不一的蒸汽船与传统帆船,大批从中东和印度采购的马匹、骡子、骆驼和44头经过训练的印度战象。随行的队伍里,还有众多从英国本土赶来的记者,他们携带了当时最新的早期摄影技术。
1868年1月,鉴于特沃德罗斯二世拒不放人,英军越过达纳基尔平原,进入拉斯塔高原,开始向着内陆的马格达拉要塞前进。因高山阻隔及缺乏饲料,英军向内地进军时据称仅带了5000人。
为了进行最后的抵抗,1868年初,西奥多下令焚毁冈达尔,把3000-4000名主力部队全部撤到马格达拉平顶山要塞。在英军登陆后,他的军队中有不少士兵选择开小差逃跑。这让堂堂皇帝的近卫军数量,已经不足万人。部署在马格达拉要塞的守军外,余下人马需要负责控制皇帝的其他领地。
英国人用3月时间,才艰难靠近这片区域。由于买通了各封建诸侯,他们在沿途没有受到袭击和阻拦。当部队出现缺水问题,皇家工兵们便会就地挖掘水井。如果粮秣出现短缺,就用奥地利银币向地方长官购买。大量的武器弹药,由皇家海军运到祖拉港,再通过铁路送到前线的补给基地,交给后勤部队的骡子和骆驼转运。沉重的炮兵装备,则由身强力壮的大象肩负。
尽管如此,埃塞俄比亚的灾难性交通,还是让英军处境艰难。到这年3月时,普通士兵已经只能获得日常口粮的半数。
但罗伯特将军用527万奥地利银币收买未来的皇帝约翰尼斯四世,为部队补充了补给。
埃塞俄比亚军中有使用西式步熗、并接受过欧洲教官训练的近代化士兵。但大部分征召力量还是山地民兵,依靠原始的盾牌、长矛和弯刀作战。特沃德罗斯拥有超过30门的西式火炮,其中就包括了1门在本土铸造的6.7吨重青铜臼炮。为了彰显自己对世界局势的了如指掌,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反英立场,他将此炮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也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顶住英法联军无数次进攻的俄罗斯要塞。
4月9日,英军的先头部队开始进入阿罗吉高原。这里是通往马格达拉要塞的必经之路。数千名埃塞俄比亚士兵已提前到位,并将30门火炮对准了来犯之敌。由于英军不认为对方敢和自己野外决战,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危险。很快,守军就从自己的埋伏阵地中杀出,在火炮掩护下发起了排山倒海式的冲锋。但他们都是没有装备西方武器的炮灰部队,专门被皇帝派来消耗英军弹药。
面对突然袭击,英军小分队迅速结成战阵。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拿破仑时代的密集射击横队就已宣告过时,但放在对手火力不强的殖民地战场却依然有效。英印士兵很快就以这种经典排射战术,击退了第一批冲上来的埃塞俄比亚人。
在下一轮进攻被组织起来前,其他营的步兵和炮兵也陆续到位。由于已经用上了斯耐德后装步熗,英军士兵的射速被提高到每分钟10发子弹,精准度也远超对手想象。
特沃德罗斯二世的冲锋战术,完全是根据每分钟3发的前膛熗技术制定的。士兵在大量倾泻而来的锥形子弹面前,被成批撂倒。英军炮兵不仅使用速射炮支援,还释放了新式的黑尔旋转火箭,进一步加剧了埃塞俄比亚人伤亡。
经过90分钟的激战,800名埃塞俄比亚士兵被打死,1500人身负重伤。原本是突袭对象的英印步兵,只有20人不同程度受伤。英军在战斗的末尾,发起了小规模刺刀冲锋,成功将大部分守军火炮缴获。
4月10日,英军顺利抵达马格达拉要塞跟前。特沃德罗斯二世只能先释放了2名人质,并要求有条件的和谈。在纳皮尔中将拒绝后,他又分两天释放了其他欧洲人质,但却将那些一直为欧洲人打工的本地人处死。这些倒霉的埃塞俄比亚人,被要塞守军从山顶抛下,摔得粉身碎骨。最重要的是,皇帝拒绝任何形式的投降。
4月13日,英军已经完成了全面包围。海军的炮兵分队开始轰击马格达拉要塞,陆军的火炮、臼炮和火箭先后开火,将对手完全笼罩在火力压制之下。埃塞俄比亚人因火炮大部分在野战中丢失,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特沃德罗斯下令奴隶将自己心爱的塞瓦斯托波尔大炮拖出来,准备部署到山顶轰击英军。但因为道路条件太差且火炮过于沉重,这个工作到战役结束时都没有完成。
下午4点,英军步兵已经推进到要塞的大门口。守军虽然还在使用西式步熗还击,但基本上被进攻者的排熗射击所完全压倒。皇家工兵再次出场,在城门口布置了炸药,为步兵炸出了一道缺口。随即,英印士兵发挥光荣传统,展开势不可挡的刺刀冲锋。守军因惊慌失措而无法再组织起有效抵抗,控制要塞进出的第二道大门也随即沦陷。
有人记载了4月13日最后一天的战斗场面:这天,埃方城堡遭到英国军队的猛烈炮击,埃塞俄比亚官兵一批批阵亡。十几个小时之后,城堡上的熗声开始稀疏,西奥多皇帝发现身边只剩下最后16名将士。形势告急,他立即脱去皇袍,指挥战士搬过巨石堵住城门。就在这时,一名军官被炮弹打中。几分钟后,西奥多本人的战马也被炸死。西奥多看到大势已去,便转身对尚存的几个士兵喊道:“快走吧,士兵们!我解除你们效忠的义务。至于我本人决不会落在敌人手中。”说罢,他就用手熗对着咽喉自杀了。
在这场短促的攻坚战中,有120名躲在要塞里的军民被大炮杀死,45名守军被英军的步熗击毙。进攻者则只有15人受伤。
马格达拉失陷后,英国军队把埃军的全部大炮炸毁,烧掉城堡,并且从城内的救世主教堂和其它各处抢走了5百多件最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西奥多的皇冠。为了斩草除根,英国殖民者还把西奥多的妻子和王子抓走。皇后在途中病故。王子到了英国,后死在英国。西奥多皇帝去世后,埃塞俄比亚重又陷入争夺帝位的诸侯混战之中。
所罗门王朝声称他们是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直系后裔,阿克苏姆帝国也是所罗门王朝统治。后来扎格维王朝取代了阿克苏姆帝国。所罗门王族在1270年取代扎格维王朝,耶库诺·阿姆拉克建立所罗门王朝,定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所罗门王朝统治直到20世纪,其间只中断了少数几次。所罗门王朝他们成功击退了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意大利人的入侵。1974年,亲苏联的共产主义组织“德尔格”建立社会主义埃塞俄比亚临时军事政府,废黜海尔·塞拉西一世,所罗门王朝灭亡。
1.建立
阿克苏姆于570年被波斯帝国逐出了阿拉伯地区,随后又被迫放弃了沿海的领土。
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加之势力扩至整个北非,并控制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从而使阿克苏姆古国逐渐衰败。
976年,为了抵抗不断向南扩张的基督教传教士,一个叫古迪特的犹太教女王发兵北上,进攻阿克苏姆。她烧毁了许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苏姆城,最后终于终结了存在于世近1000年的阿克苏姆帝国。
继阿克苏姆王国而起的是定都于罗哈的扎格维王朝。这个王朝延续了大概150年,在13世纪因为“不是以色列人”而被教会推翻。
来自南部绍阿地区的名门世族叶库诺·阿姆拉克(Yekuno Amlak)建立了所罗门王朝,定国号阿比西尼亚帝国。
2.基督教的飞地
公元4至5世纪,阿克苏姆的皇帝们开始信奉基督教,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逐渐与东罗马帝国控制下的埃及和努比亚结合在一起。在公元451年的卡尔西顿宗教公会上,来自阿克苏姆的埃塞俄比亚人教士们追随埃及和叙利亚教会代表,信奉阿里乌斯神父提出的一性论观点,同罗马天主教会和希腊正教会发生分歧,这一派基督教徒后来被称为“科普特教派”。
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比西尼亚成为基督教在东非的一块“飞地”。
15世纪时,甚至有欧洲传教士提出西班牙卡斯蒂里亚王室与阿比西尼亚的扎拉·雅各布皇帝联姻的建议。
但是,在14到15世纪,阿比西尼亚与葡萄牙的关系显然要比同别国的来往密切得多,里斯本宫廷同设立在冈达尔城的阿比西尼亚朝廷建立了外交关系,派遣了大使。
当1535年阿比西尼亚受到来自索马里地区的伊斯兰教“圣战”大军入侵时,葡萄牙还提供了一批火绳熗,以及由克里斯托弗·伽马率领的远征队。1542年,400名葡萄牙火绳熗手在阿比西尼亚北方的阿拉季湖附近打败了伊斯兰军队,但是不久之后即被土耳其、阿尔巴尼亚和阿拉伯雇佣兵击败,伽马战死。
但在1543年的维纳达加战役中,埃塞俄比亚皇帝加拉维德沃斯在葡萄牙残军的帮助下,以少胜多,大败阿达尔苏丹国,收复了全部失地。
不过,当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耶稣会,试图在属于科普特教会的阿比西尼亚树立起天主教绝对威权、导致阿比西尼亚爆发内战的时候,被吓坏了的苏斯尼约斯皇帝在1623年发布公告,驱逐葡萄牙人,恢复了传统的宗教。
17世纪之后,所罗门王朝走向了“拜占庭化”的模式,犹如拜占庭帝国其衰亡的最后几个世纪所表现出的情景一样,冈达尔的阿比西尼亚朝廷沉溺于寻欢作乐和勾心斗角,政治暗杀盛行,不止一个皇帝被其儿子害死,帝国逐渐呈现出没落衰败的景象。皇帝的权力相对下降,大省的公爵、总督和部落首领的地位上升。
到19世纪上半叶,阿比西尼亚帝国已经瓦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王国,“万王之王”的头衔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样成为尊贵而空洞的称号,而“埃塞俄比亚”这个名词已经像俾斯麦之前的“德意志”或加里波第和马志尼之前的“意大利”一样成为地理名词。
3.提奥多二世统治时期
在这一时期,阿比西尼亚最主要的封建割据王国是北方的提格雷和南方的绍阿,此外戈贾姆、沃洛、锡缅等几个重要的省份也是完全独立的。
1855年,出身低微的提奥多二世(Tiwodoros II)皇帝篡夺了所罗门王朝的统治。他击败了众多对手,从约翰尼斯三世皇帝遗孀孟伦皇太后那里接过了皇权的象征,宣布自己为“万王之王”。
提奥多罗斯二世统一了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核心地区,并试图对死水一般沉寂的封建社会加以改变和发展。
他宠信两个英国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试图扩大君主的威权,限制拥有庞大财富的阿比西尼亚教会占有更多的地产,给士兵发饷,修筑道路,购买现代火器和大炮,并试图取消奴隶制。
然而,提奥多罗斯二世同英国人并不总是情投意合的。
他在1863年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著名的信,要求英国帮助他从事反对埃及和土耳其穆斯林的战争。
英国外交部忘了回信,令提奥多罗斯勃然大怒,竟在1864年新年的那一天,下令用铁链把卡梅伦锁了起来,同时被逮捕的还有另外一名外交官和58名欧洲人。提奥多罗斯宣布,这些人将成为人质,直到他接到英国的回信才会释放。1866年,一名为英国外交部服务的伊拉克人拉萨姆带来了英国的回信,满意的提奥多罗斯释放了人质。
然而不久之后,他再下令把得到自由不久的卡梅伦和其他欧洲人抓回监狱,并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让她送来一批熟练工匠和各种各样的新式机械,包括制造子弹的机器,来换取这些人的自由。英国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辱,于是派遣曾经无情镇压印度叛乱的内皮尔将军(Sir Robert Napier),率部远征阿比西尼亚。
1867年12月,内皮尔率领由291艘各种大小的舰船组成的远征队,自孟买出发。
这是一支古怪的队伍,其中包括13000名英国和印度军人,编为4个英国步兵营和10个印度营,1个英国骑兵中队和5个土著骑兵大队,5个炮兵连和8个工兵连。
3月24日,经过两个半月的艰难行军,内皮尔远征队终于抵达了迪尔迪(Dildi),4月11日,由格布里耶侯爵指挥的阿比西尼亚军队对英军发动了袭击。阿比西尼亚武士挥舞着长矛和火熗从山巅冲下,在离英军四五十步的距离上一批一批地被火熗击倒,而火药掷弹筒则像烟花一样带着尖啸和火光在阿比西尼亚人中间炸响。
战斗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皇帝的军队有700多人阵亡,1200多人受伤,英印军队的死亡人数是零。
4月13日,内皮尔军队用阿姆斯特朗12磅炮和8英寸臼炮,猛轰马格达拉的要塞和城堡,提奥多罗斯正在同几名士兵搬运石头阻塞城堡的第一道大门时,一颗炮弹在近旁爆炸,炸死了恩吉达公爵。提奥多罗斯早看到第一道大门被英国人攻破,便拔出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的手熗,把熗管放到嘴里,然后扣动了扳机。
英国人带走了大量战利品,包括五百件以上的珍贵宗教文物和珍宝,其中大多数来自马格达拉的救世主教堂。这些文物中,包括15世纪的圣乔治屠龙绘卷,有500多年历史的圣经手抄本,以及几乎全部皇家珠宝。其中,提奥多罗斯二世的皇冠,在1925年被英皇乔治五世还给了埃塞俄比亚,而一个用优质纯银铸造、精美华丽的科普特大十字架,则一直悬挂在英国的伍尔维奇军官学校食堂中。
4.孟尼利克二世统治时期
提奥多罗斯二世死后,阿比西尼亚再度陷入诸侯纷争的时代。
凭借内皮尔远征队回国前馈赠的熗炮、弹药和军用物资,提格雷的卡萨亲王先登上帝位,在阿克苏姆古城加冕为约翰尼斯四世。
他在阿比西尼亚历史上以“战士皇帝”之名著称,连都城都没有设立,而是带着他的“流动朝廷”奔波各地指挥战斗。
从1874年到1876年,约翰尼斯四世皇帝的军队曾几次击败埃及总督伊斯梅尔的军队,这些军队往往有欧洲和美洲的雇佣军官,配备先进的武器。
让他丢掉了阿比西尼亚周围的哈拉尔苏丹国等一系列藩属。
从马格达拉逃跑的萨尔·马利安回到了绍阿,宣布独立,并加冕成为绍阿国王,王号为孟尼利克二世,约翰尼斯四世皇帝进攻绍阿。1878年,孟尼利克表示归顺。
与一心统一阿比西尼亚的提奥多罗斯二世不同,约翰尼斯四世愿意承认各个国王在其领地内的全部封建特权,只要他们承认他为“万王之王”。双方安排了一项协议,约翰尼斯的太子阿里亚·塞拉西公爵迎娶孟尼利克的女儿佐迪图。
1881年,苏丹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马赫迪起义。
十几个世纪以来,阿比西尼亚一直自居为基督教信仰在非洲大陆的唯一捍卫者。
于是,英国在1884年派休伊特少将访问阿比西尼亚,双方在1884年6月3日签订协议,结成盟友。
1887年,马赫迪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西北的戈贾姆,很快席卷了这个王国。
1889年,约翰尼斯亲率军队,进攻戈贾姆王国边境要塞加拉巴特,不料在那里战死,连尸体都被苏丹人夺走。
此前皇太子已经中毒而死,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曼加夏是私生子。因此,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凭借其女儿的联姻关系,宣布自己为阿比西尼亚的皇帝。
孟尼利克二世的统治从1889年延续到1913年。
以他独特的、将阿比西尼亚带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的改革努力而闻名。孟尼利克改革的第一步是统一分裂的各个王国。
他在1881年建立了亚的斯亚贝巴城,城名意为“新鲜的花朵”,将国都从安科巴尔搬迁到此。
1893年,孟尼利克征服了西南的沃拉姆王国,接着是坎塔、康托、坎马、冈马……1897年,南方的大王国咖法被占领,之后阿比西尼亚北方也在被击败后勉强承认孟尼利克的皇帝身份。
约翰尼斯四世皇帝死后,意大利试图从正在分崩离析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中,多捞取一些东西。
于是,在1889年,同其传统盟友孟尼利克二世签订了《乌查里条约》,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武器弹药为代价,宣布整个埃塞俄比亚海岸都接受它的“保护”,并将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意大利的增兵和军事行动,逐渐唤醒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主义,同时也减少了意大利利用埃塞俄比亚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地区分歧,来分化各个王国的机会。因此,意大利军队先动了手。
在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将军(General Oreste Baratieri)的指挥下,他们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历代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苏姆,随后又占领了阿迪格拉特、阿杜瓦,以及提格雷王国首府马卡累。
然而,在1895年12月7日,一支1300人的厄立特里亚士兵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顶山被一支3万人的阿比西尼亚部队伏击,其指挥官托塞利少校与手下士兵全军覆没。
不久之后,哈拉尔总督、马康南公爵率领的另一大群武士包围了马卡累,这里驻扎着1200名意大利士兵。在长达45天的围城战中,阿比西尼亚士兵奋不顾身地对堡垒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不过,尽管他们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但由于缺乏大炮这样的攻城武器,最后不得不允许意大利军队按照军礼列队走出堡垒,撤退到阿迪格拉特。
把马卡累拿到手后,孟尼利克给意大利国王翁伯托一世写信,提议讲和。
但是,马卡累的丢失被意大利人视为对国家和军队的羞辱,国内的政治压力逐渐增大,克里斯庇向巴拉蒂里拨款2000万里拉,并且派出了新的援军。
在同意大利人的战斗中,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统帅军队的亲王和公爵们,多次成功地运用了1000多年来在阿比西尼亚一直娴熟使用的一整套计谋和诈术,包括制造假象、散布假情报、声东击西的战术等。
阿杜瓦战役中,意大利军队遭到了空前可耻的失败。在来时的17700名意军官兵中,只有7600人最终逃回厄立特里亚,11000条步熗和全部56门大炮也被阿比西尼亚人缴获。
孟尼利克下令陈兵于厄立特里亚边界,但是出乎众人的预料和期盼,他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
在10月23日签订的《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中,虽然意大利人废除了《乌查里条约》,承认阿比西尼亚的主权完整和独立,但却得到允许,继续占领厄立特里亚。孟尼利克根本就不想打仗,而是宁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孟尼利克仍然认为,主要应该向更南边的领土扩张领土,害怕过多地消耗力量。而且他知道播种期即将到来,他手下的武士们不久将纷纷回家播种耕作。
孟尼利克对意大利的殖民野心也了解得很透彻,厄立特里亚是意大利这个小小的殖民帝国里最值钱的一块领土,丢掉这里将迫使意大利拼出全力来与他作战,而这样的仗是他打不起的。
在阿杜瓦战役之后,欧洲国家立即承认孟尼利克的阿比西尼亚,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政治力量,外国顾问、大使、特使乃至纯粹的冒险家在这场战役后蜂拥而至。
孟尼利克娴熟地运用拜占庭式的外交手段,对各国分别加以笼络和照顾。对于法国人,他答应秘密支持其对上尼罗河流域的野心,换得法属索马里的一块领土;对于英国,他答应支持其反马赫迪的战争,以使英国人同意阿比西尼亚进口的货物自英属索马里免税过境;对于马赫迪,他许之以商业条约。
在欧洲之外,阿杜瓦的战报传遍了世界,在海地、在黄金海岸、在美国和南非的黑人中激起了强大的种族自豪感,阿比西尼亚成为全世界黑人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心目中的圣地。
阿杜瓦战役击败的不仅是意大利的野心,也将十个世纪以来埃塞俄比亚的与世隔绝一扫而光。
孟尼利克二世带着他的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阿杜瓦战役后,亚的斯亚贝巴以惊人的规模扩大起来。
这座城市最初只是在荒野中建立起来的军营式城镇,皇帝把城市里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地赠给亲王和公爵们。
但是到1900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规模的城市,常住人口达到7万,此外还有5万不需要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
在市区东南的山岗上,修建了迷宫一般的错综、复杂的大皇宫,俄国工程师修筑了桥梁,法国人修筑了火车站和通往吉布提港的铁路,德国工程师在贵族住宅区架起电线和路灯,丹麦人带来了电话和电报业务。
孟尼利克的近代化为许多欧洲人提供了机会,甚至连意大利的承包商和工程师都在战后的阿比西尼亚找到了大量工作:
他们设计并修建了阿比西尼亚第一条现代化公路,连接起首都和亚的斯阿拉姆。
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医生在亚的斯亚贝巴开设了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即俄国红十字会医院。
在首都建起了大量宏伟的建筑,包括新成立的国家银行、孟尼利克二世贵族学校、泰图皇后创办的“皇后饭店”(etege hotel,也用作国宾馆),某些“高尚住宅区”甚至安装了自来水和下水道。
政府创办了第一份阿姆哈拉文报纸,随着印刷厂和其他近代化工厂(包括一家子弹工厂、郊区的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等)的成立,在亚的斯亚贝巴首度形成了这个国家几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新阶级——工人阶级。
孟尼利克的国家银行还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但是就在1908年,孟尼利克二世因中风而几乎完全瘫痪。
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死后,由指定的外孙埃雅苏继位后称为埃雅苏五世,埃雅苏皇帝是由德国保姆带大的,自幼对德国抱有好感。
1916年9月12日,英、法、意公使联名向惊恐不安的阿比西尼亚外交大臣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宣称如果阿比西尼亚继续采取支持其敌人的行动,三国将采取军事干预手段。
9月27日,陆军大臣哈布塔·乔治斯武士(fitawrari hapte giorgis)通知参加国务会议的各位大臣召集起自己的私兵,然后召开国务会议,决定废黜皇帝。埃塞俄比亚大主教马特奥斯十世(abuna matewos)最终同意在他们写好的公告上署名。这个公告宣布孟尼利克二世皇帝的女儿、埃雅苏的继母佐迪图为女皇,已故马康南公爵的儿子塔法里·马康南担任摄政和帝位继承人。
5.塞拉西改革
佐迪图女皇手里没有多少权利。塔法里对于使阿比西尼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迫切性比女皇体会更深。
1923年,阿比西尼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
经过数年的申请和审批,日内瓦的国际联盟终于接受了阿比西尼亚的入盟申请。
女皇的前夫古格萨公爵早就不喜欢塔法里,他于1930年3月,在北方的冈达尔举起了叛旗,带着1万名士兵、10挺机熗和2门大炮向首都进军,声称要来“朝拜”一下摄政殿下。3月31日,古格萨公爵的叛军在安金平原(anchiem)战败,女皇的前夫被砍得粉碎。第二天下午,佐迪图女皇在大皇宫内突然去世,全国震惊。
塔法里摄政终于成为皇帝。他选定儿时的教名为自己的帝号,用阿姆哈拉语来说就是海尔·塞拉西,意思是“三位一体的威力”。
11月2日(星期天)上午9点,海尔·塞拉西在圣乔治教堂大门外接受了皇帝的全部仪仗:
带有十字架的纯金宝球、金银丝细工镂嵌的两支长矛、一枚镶有巨大钻石的戒指、金马刺、御剑和皇帝的御服。
行完涂油礼后,西里尔大主教手捧金皮《圣经》,引导皇帝宣誓永远服从东正教会,最后由大主教为他戴上了镶满翡翠和红宝石的三重黄金皇冠,在礼炮的101声轰鸣中成为上帝的使者、犹太族的雄狮、万王之王海尔·塞拉西一世陛下。皇帝和皇后随后在举着深红天鹅绒御盖的侍卫簇拥下走入教堂,教师们吟唱起有几千年传统的圣歌“祝福汝啊,以色列王”,英国轻巡洋舰“埃芬翰”号(hms effingham)上的海军乐队在教堂钟声和全城的欢呼声中奏起了阿比西尼亚国歌。
海尔·塞拉西即位后,继续推行他的改革计划,目标是使国家实现现代化,第一个成就是在1931年“赐予”其臣民阿比西尼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这部宪法,以1889年日本明治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开章明义地宣布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家族是唯一合法的皇族,“不间断地传自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王和埃塞俄比亚的示巴女王的儿子孟尼利克一世的朝代”,“他的尊严不容侵犯,他的权力不容争议”。
这部宪法还规定,皇帝握有立法、统帅军队、任免官员、宣战、签订条约等一系列大权。此外,还身兼最高法院大法官。
宪法设立了上议院和下议院,但是议员都由皇帝指定,为数不多的上议院成员包括帝国的亲王、贵族、大臣、法官和军队将领,下议院成员主要是各地土司、酋长、地主和其他“知名人士”。议会的唯一工作就是聆听皇帝的训喻和做笔记。
在欧洲顾问的帮助下,阿比西尼亚在30年代,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海关、行政、警察和军队,公共工程、道路、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许多改革都是通过外国顾问和专家来实现的:
财政部聘用了美国顾问,法律局聘用瑞士顾问,陆军部聘请比利时顾问,皇家警卫队聘请流亡的白俄军官,内政部聘请英国顾问……
和中国在抗战爆发前的“黄金十年”一样,1931年到1935年是阿比西尼亚的“黄金五年”。
在这五年中,海尔·塞拉西的现代化改革在其他很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尤其是废止奴隶制度方面。一些受过外国教育的上层阶级青年仿效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运动”,组建了“青年埃塞俄比亚运动”,试图推动改革。但是总的来说,阿比西尼亚传统的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仍然纹丝未动,生产力低下,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教会凭借其崇高地位成为顽固守旧派的堡垒。
6.意大利入侵
从1933年秋季到1934年12月,墨索里尼和德·博诺积极从事战争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在阿比西尼亚制造不满和混乱的政治局及情报局,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pietro badoglio)和陆海空三军首脑制订了作战计划,财政部拨款给厄立特里亚殖民当局用于翻修军用道路、以及贿赂阿比西尼亚的地方贵族。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一口气开设了40座领事馆,在各个地区煽动反对中央政府的情绪。
1934年底,欧加登地区的瓦尔瓦尔(wal wal)事件成为全面开战的借口。
1935年1月3日,阿比西尼亚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意大利被迫同意仲裁,但不失时机地开始向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调遣军队。10月3日清晨,没有经过任何宣战手续,意大利军队开始越过厄立特里亚边界向阿比西尼亚进军。
10月5日,国联终于发布了一份长长的报告,回顾它为调解两国冲突所作的努力,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海地代表阿尔弗雷德·内莫尔发表了令人难忘的演说,称“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强弱,不论远近,不论白人或有色人,让我们绝不要忘记,有朝一日我们也许会成为某一国家的埃塞俄比亚”。10月11日,国联宣布对意大利实施军事禁运和经济制裁。
意大利的进攻分成三路。北路兵力为25万人,包括12个意大利师和2个厄立特里亚师,以阿斯马拉为基地,由德?博诺指挥,沿着1896年的进攻路线前进,于10月11日攻克古都阿克苏姆。东路为1.5万人,以阿萨布为基地,向西南进攻,于11月8日占领了提格雷首府马卡累。南路3个师和索马里封建民团向西北进攻,指挥官是格拉齐亚尼将军(rodolfo graziani)。
阿比西尼亚方面在各地集中的兵力大致如下: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约20万人,萨科塔(sakota)8万人,瓦凯尔(walkait)4万人,马比尔(mabil)4万人,德塞(dessye)3万人,应付南方战线的有8.5万人。阿军的抵抗精神与战斗能力并不薄弱,然而武器太不如人。意大利凭借现代化的坦克、飞机、机熗和大炮完全压倒了装备步熗和机熗的赤脚阿比西尼亚士兵,因此自意大利军队蜂拥越过边境以来,并未发生过一场足以令世人瞩目的战役。
就交战双方采取的战术来看,这场战争中实在是不能发生有声有色的战役。海尔·塞拉西采取的仍然是罗马时代费边将军的古老战术,命令手下的将领遇到意军便向后撤退,引诱敌人深入山中,使敌人前后不能呼应,然后实行突击。在内皮尔将军或者阿杜瓦战役的时代,这种战术或许仍能奏效,然而已经是无线电和飞机的时代。意大利人不中他们的计,总是先派飞机侦察对方位置,把前面的敌人肃清,然后修道路、盖哨所、建立巩固的军事交通线,然后才继续向内地深入。
1935年10月,意大利就在欧加登地区使用过毒气,12月时在北方战线使用了氯气、催泪弹和20公斤的芥子气炸弹。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前线阿军还是支持了几个月。阿比西尼亚的外国军事观察家对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并没有任何悬念,但他们预料战争将持续两年。阿比西尼亚的战略问题是如何支持到1936年初夏,雨季将从那时开始,那时入侵者的机械化部队除了在原地驻守三四个月外将难有作为。
国际联盟的制裁到1935年年底开始缓慢地产生作用。到当年11月,意大利对英国的出口额从每月300万美元减少到10万美元,对法国的出口从200多万美元减少到20万。意大利的黄金储备原来有58亿里拉,到年底时已经跌到39亿;照这个速度,再有9个月就消耗完了。伊琳娜王后为此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号召妇女捐献金首饰的运动,并且捐出了自己的结婚戒指。意大利的煤炭储备将在3个半月内耗尽。
5月1日,意大利人到达离亚的斯亚贝巴160公里的德布拉比汉,那里与首都之间是一片平坦的平原。那天下午,大臣会议以21:3的结果赞成皇帝和其家庭一起流亡国外。海尔·塞拉西皇帝一家在耶路撒冷的科普特教堂举行了大量的祈祷后,皇帝于6月20日到达日内瓦。
5月4日黄昏,由第一厄立特里亚旅派出的意大利先头部队抵达亚的斯亚贝巴郊区,巴多格里奥于次日举行入城式,当时城里到处是焚烧后的废墟,冒出一股股烟柱。50架飞机在天空中盘旋,坦克和装甲车排成长龙,城里各主要建筑上升起了意大利国旗。占领者立即颁布了新法令,规定抢劫者和持有武器者判处死刑。在随后的搜查中熗杀了至少1500名市民。5月9日晚上,墨索里尼骄横地宣布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和人民已经“完全和永久地并入意大利王国的主权之中”。
5月11日,意大利向国联递交照会,宣布再也没有一个叫阿比西尼亚的国家,因此不应准许所谓阿比西尼亚代表继续参加国联的会议,行政院也不应该继续讨论那个名叫“阿比西尼亚—意大利争端”的议题。两个星期后,遭到彻底惨败的国联取消了对意大利的制裁,并在7月4日以23:1的比例否决了向阿比西尼亚提供用于购买武器1000万英镑贷款的议案。唯一的支持票来自阿比西尼亚自己,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另外25个会员国投了弃权票。从承认意大利吞并阿比西尼亚的那天起,国际联盟以及它所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彻底破产了。
7.被占领与光复
意大利人把阿比西尼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成一个巨大的殖民地,称之为“意属东非”(africa orientale italiana,简称aoi)。整个这片地区被分为六个省:提格雷省和大半个沃波省并入“厄立特里亚省”;哈拉尔省的大部分、包括欧加登地区,被并入意属索马里,称“索马里省” ;阿累西省和哈拉尔省残存的部分组成新的“哈拉尔省”;北方几个省合并成“阿姆哈拉省”;南方几个省合并为“盖达—锡达莫省”(galla-sidamo);亚的斯亚贝巴周围一小片土地成为“亚的斯亚贝巴省”,后来改称“绍阿省”,由驻节在此的意属东非总督直接统治。总督住在古老的大皇宫里,亚的斯亚贝巴被划成“土著区”和“殖民区”,市区内一些地方取了意大利名字,有些甚至一直沿用到当代,如“大广场”(piazza)和“人民大厦”(casa popularr)。
面对帝国全境此起彼伏的暴动和游击队袭击,到1937年11月,意大利终于被迫承认他们在阿比西尼亚的高压政策已经失败。格拉齐亚尼被调离亚的斯亚贝巴,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奥斯塔公爵阿马戴奥·迪·萨伏伊亲王出任新的意属东非总督。他改变了其前任的恐怖政策,关闭集中营,开始在阿比西尼亚执行发展经济、安置农民、以及安抚和拉拢当地人的政策。
在1936年到1941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投资是非洲殖民史上任何一个殖民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达240亿里拉。他们带来了新技术,对亚的斯亚贝巴作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盖起一些新的医院、学校和办公楼,安装路灯,开通自来水,兴办公共交通。在冈达尔和季马市也有类似的规划。
但是总的来说,阿比西尼亚对意大利来说是一处耗资巨大、收益奇少的殖民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国外的阿比西尼亚人都焦急地注视着英国和意大利的动向。当1940年6月意大利终于向英法宣战时,他们松了一口气。阿比西尼亚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了。而就像临终前的忏悔一样,濒临死亡的国联也撤销了对其吞并阿比西尼亚的承认。
1941年2月25日,英联邦部队攻克摩加迪沙。意大利人在英国的攻势面前不断退缩。当尼日利亚部队占领哈拉尔后,他们就被切成了两部分,其中一小部分龟缩在英属索马里,随时准备投降,另外一大部分意大利人及其效忠者盘踞在阿比西尼亚主要的城市和要塞中。4月5日,英联邦部队抵达亚的斯亚贝巴南郊的阿卡基,第二天进入了亚的斯亚贝巴。
1941年5月5日,巴多格里奥进入亚的斯亚贝巴五周年纪念日那天,海尔·塞拉西皇帝的车队沿着古老的道路驶下恩托托山,在圣玛丽教堂稍事停留,随后进入亚的斯亚贝巴。海尔·塞拉西皇帝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宣布“此日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为了表示同过去的历史有所区别,皇帝宣布将国名改为更加庄重的“埃塞俄比亚”。
8.二战后
1944年12月,埃塞俄比亚同英国签订了新协议,除欧加登地区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吉布提铁路沿线外,其他领土都交还给埃塞俄比亚民政当局。亚的斯亚贝巴还想要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但英国人明确表示这些领土在和意大利签订最终和约之前不能交给任何人。
1950年,联合国大会投票决定厄立特里亚应该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但是意大利人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已经在厄立特里亚人中间建立了一种独立感。尤其该地区的人民有一半是穆斯林。
1960年5月,埃塞俄比亚取消厄立特里亚政府,将其改成“行政机构”。
1962年11月,联邦制度被取消,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省被并入埃塞俄比亚。从那时起,爆发了名为“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lf)的游击队斗争。
美国在1951年8月就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
1952年5月,美国根据“第四点计划”向埃塞俄比亚提供经济援助。从1952年到1958年,美国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9670万美元的援助,为其建立起食品加工厂、棉织品制造厂、油籽提炼厂、玻璃厂等企业。到60年代,对埃塞俄比亚的援助额达到美国对非援助总额的一半。美国提供了铸造1元和50分硬币所需的白银,埃塞俄比亚国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上面是美籍行长布洛尔斯(george blowers)的签字;美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提供了修复公路的贷款;美国人还担任国家计划局、公路局的局长和皇室家庭总管。
除了外援以外,埃塞俄比亚的主要收入来自关税和国内税收,咖啡、烟草、兽皮是其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奴隶买卖消失了,象牙贸易也因中部非洲持续十几个世纪的捕猎而消失。亚的斯亚贝巴以外是一片中古的世界。除了欧洲人经营的一些现代化农场以外,几乎拥有全部土地的埃塞俄比亚教会和大贵族仍然按照几千年以来的惯例向农民们收取实物地租。此外,农民还要服劳役、缴纳公路和桥梁的建筑税以及教堂税。农业生产只是勉强维持着最低生活水平。来自铁幕两边的农业专家全都建议对农业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改良种子、施加化肥、修建灌溉工程、扑灭牲畜疫病,但是他们的建议都被彬彬有礼地搁置起来。
不论按绝对产量还是按人均产量来算,埃塞俄比亚的农业规模在当时已独立的非洲国家中都排倒数第一。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三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总和与埃塞俄比亚相仿,人均农业产值却是后者的14倍。三国的学生总数是埃塞俄比亚的7.6倍,学校总数是其3倍,运输车辆数量是8.75倍,对外贸易额是4.5倍。苏丹的人口是埃塞俄比亚的1/2,外贸额却是其两倍;埃塞俄比亚的水泥年产量只是埃及的1%。除此之外,埃塞俄比亚全国文盲率高达95%到99%,每100个埃塞俄比亚人中有74人患有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肺结核、痢疾或寄生虫病。
9.灭亡
1960年12月13日晚上,趁海尔·塞拉西出访国外的机会,以皇家警卫队司令门格斯图·纽威准将(mengistu neway)为首的革命委员会终于发动了政变。他们诱捕并扣留了皇太子阿斯法·沃森、国防大臣阿贝贝·阿拉盖公爵、财政大臣、内政大臣、警察总监和其它高官显贵,地位显赫的塞约姆·曼加夏公爵和伊姆鲁公爵也被拘捕。革命委员会在12月14日对外界发出公告,宣布阿斯法·沃森皇太子为新皇帝,新埃塞俄比亚民主政府的首相为伊姆鲁公爵。政变部队接管了电话局、电报局、电台、国家银行、财政部被政变部队接管,装甲车守卫着使馆区和主要的十字路口。但是政变军人没有扣押大主教巴西利奥斯,也没有拘留参议院副议长阿斯拉特·卡萨侯爵和一些军队将领。政变爆发后,海尔·塞拉西立即中断了对巴西的访问,经利比里亚飞往苏丹,很快同反政府领导人取得了联系。在陆军第一师和空军的联合进攻下,政变于12月16日被粉碎。
12月17日,海尔·塞拉西返回首都。门格斯图·纽威准将被打成重伤,在审判后被绞死;他弟弟格马梅·纽威(garmam neway)的尸体被吊在圣乔治大教堂外示众。许多被怀疑与革命委员会有牵连的人被逮捕。门格斯图政变终于打破了埃塞俄比亚的一潭死水。埃塞俄比亚帝国越来越走向反动化,激起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许多知识分子走向了帝制和基督教的对立面,开始认真研究起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963年5月,在海尔·塞拉西皇帝和他早年的崇拜者肯尼亚的乔莫·肯雅塔和加纳的克瓦梅·恩克鲁玛等人的倡导下,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了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并于5月25日成立了非洲统一组织(oau),埃塞俄比亚同南非以及400年来的传统盟友葡萄牙拉开了距离,并被迫疏远以色列,以免得罪那些持反犹太主义立场的北非穆斯林国家。
1974年2月,埃塞俄比亚全国对旧秩序长久的不安终于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最后连军队也参加进来,在全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兵变。
1974年9月11日是埃塞俄比亚新年,许多人都在家庆祝埃历1967年的来临。第二天早上,他们惊讶地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军人,坦克和装甲运兵车把守着亚的斯亚贝巴的各个战略据点,一车一车的士兵从市区东南郊的第四师驻地出发,分散到全市,头上都缠着写着“ethiopia tikdem”(埃塞俄比亚高于一切)的布条。银行、政府机关和其他重要部门的门前都停着吉普车,上面架设着机熗。9月12日早上,10名军官前往坦克和机熗重重把守的金禧宫。他们通知在位44年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他已经被军事委员会废黜。
他们于1974年12月宣布埃塞俄比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金融财政机构和工业的全面“国有化”。次年3月,有三十个世纪历史的埃塞俄比亚君主制被正式废除。
1975年8月28日,军事委员会向全国宣布,83岁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头一天晚上“因病”在睡梦中去世。根据当事人后来的回忆,海尔·塞拉西是被毛毯闷死的,门格斯图上校和他的几个亲信不动声色地观看了这出惨剧。临时军事委员会采取亲苏政策。
10.君主列表
11.特沃德罗斯二世
特沃德罗斯二世(Tewodros II,又称提奥多尔二世,Theodore II,1818年-1868年4月13日),埃塞俄比亚皇帝(1855年-1868年)。
他出生的名字是卡萨·海尔·乔治斯(Kassa Haile Giorgis),但更经常被称为卡萨·海卢(Kassa Hailu)。近代埃塞俄比亚统一国家的缔造者之一。
(1)乱世豪杰
特沃德罗斯二世出生的名字是卡萨·海尔·乔治斯(Kassa Haile Giorgis),但更经常被称为卡萨·海卢Kassa Hailu。出生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夸拉的一个破落封建贵族家庭。父亲海卢·沃勒达·乔奥吉斯,在卡萨幼年去世。当时,埃塞俄比亚处在持续百年的“王侯纷争”时期,各地豪强割据、全国分裂。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国内最大的封建诸侯有阿里公爵和孟伦皇后,据有北部贝格姆迪尔地区;伍比侯爵,占提格雷地区;戈舒侯爵,统治戈贾姆地区;海尔·马拉科特,在绍阿地区称王。较小的割据者和乡间营垒更是不计其数。
按照上层社会习惯,卡萨少年时就被送到塔纳湖附近的一所修道院学习。熟悉了本国的文字和基督教事务,还对世界各国的历史都有涉猎,甚至对莎士比亚的戏剧都略知一二。
几年之后,修道院在战乱中被抢劫,他便跟随母亲投奔了稍有势力的叔父——坎福侯爵。当卡萨长到成年,戈贾姆的大豪强戈舒派兵夺取了坎福侯爵的领地。卡萨母子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陷于极端贫困的境地。母亲为了维持生活,被迫做起出售草药“科索”的小贩。不久,卡萨铤而走险,与当地几百名流浪汉、贫苦农牧民啸聚山林,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几年之后,由于大批流离失所的农牧民的加入,这支原为流寇的队伍逐渐变成一支战斗力颇强的军队。
卡萨的军队既不同于腐败的封建诸侯的武装,也有别于一般农民起义军。从本质上看,它是一支由中小贵族领导的农民军,有着较为明确的作战目标。卡萨本人兼有贵族豪强和农民军首领的双重身份,他接受过修道院的所谓正统封建教育,又继承了叔父的某些统治经验,所以早就抱有统一国家的雄心。1848年,他曾与几个欧洲人谈到他未来的设想。事后,一个欧洲人写道,卡萨“有无限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终有一天,他将成为统治整个埃塞俄比亚的公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预言。
(2)称帝
五十年代,卡萨经常活动于冈达尔地区,这里的传统统治者孟伦皇后开始对卡萨势力日渐强盛感到恐惧。她派兵征讨,结果大败。为了安抚住卡萨,孟伦皇后授予他一个登比亚分督的职位,并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但卡萨不甘心寄人篱下,沉溺于酒色之中。1852年,他率军与埃及人交战败北,孟伦皇后幸灾乐祸。她派人送去一块牛肉,并捎话给卡萨:像他那样地位和品质的人是不配享受整只牛的。卡萨盛怒之下宣布与她决裂,打垮了冈达尔的军队,孟伦做了阶下囚。次年,卡萨挥师与皇后之子阿里公爵再战,阿里也得到了像他母亲一样的下场。接着,卡萨南进戈贾姆,戈舒侯爵自恃兵强马壮,不肯称臣。双方在塔纳湖畔的果尔果拉决战,侯爵大败,当了俘虏;一度坚守平顶山,执意不降的侯爵夫人,也被卡萨军攻破要塞被杀身死。从此,在北方各诸侯中仅剩下盘踞提格雷地区的伍比侯爵与卡萨对峙。1853年,卡萨率军推进到提格雷的锡缅山脉,准备与伍比的军队交战。出发前,他对将士们说:“你们已经打了无数胜仗。那个患风湿病的老朽还能阻挡你们的威力吗?”战斗结果,卡萨军队大获全胜。伍比侯爵被俘。藏匿在高峰岩洞中的大量财富也被搜出送往冈达尔。1855年2月5日,卡萨到古城阿克苏姆的玛丽安·德雷斯教堂加冕。一百年来埃塞俄比亚人民中曾流传着一种神秘的预言,说上帝将派神王西奥多来复兴国家。卡萨自认身负天命,便以此命名,称西奥多二世皇帝。
(3)统一埃塞俄比亚
西奥多夺得帝位,南方封建诸侯提心吊胆,纷纷筹粮集饷,征召壮丁,扩大兵力,以应付战事。1856年,西奥多出兵南征。初战,杀盖拉人的领袖阿达拉·比尔,平定了盖拉族聚居地区,并且在战略要地马格达拉平顶山修建城垒。西奥多大军继续向南,一路上所向无敌,最后与南方大封建诸侯——绍阿国王海尔·马拉科特交锋。结果,绍阿军队惨败,海尔·马拉科特在溃逃中患重病而死。西奥多为防止绍阿割据势力东山再起,便派亲信贝兹贝担任这一地区的行政长官,并把年幼的王子萨尔·马利尔(即后来的孟尼利克二世皇帝)作人质押到马格达拉囚禁起来。1862年,西奥多皇帝为巩固已取得的胜利,决定将统治中心南移,定都马格达拉。从此,古老的埃塞俄比亚重归统一,“王侯纷争”时代结束了。由于西奥多的这一历史功绩,埃塞俄比亚的史学家把他列为第一个“现代君主”。
西奥多皇帝能迅速扫平诸侯割据势力,固然与他的勇敢善战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作为西奥多军队的基本骨干——贫苦农牧民痛恶封建分裂势力,期望尽早结束战争,获得赖以生息的土地和安定局面。在统一国家这一点上,身为贵族的西奥多与农牧民的利益取得了一致,因此,他就能够顺利地利用农民的力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4)积极改革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埃塞俄比亚社会较为稳定。西奥多皇帝开始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着手制定和改革国家的内外政策。他首先采取的步骤是限制教权,扩大皇权。他规定:教会不再单独直接地占有土地,而归皇帝属下的民政长官统一管理。教士的生活由国家予以安排,为此每个教堂只能设两个神父和三名祭司。为了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他主张立即建立地方行政长官制,这些官员统归中央政府任免,一律以国家俸禄为限,不得在其管辖地区私自占有土地和其它财产来源。西奥多改革了税制,废除了“盖巴尔制”(即政府官员和军队由当地农民奉养的制度)。西奥多皇帝对于发展埃塞俄比亚经济很重视。他统一全国时,军队所到之处,大封建主逃走,农民有了一定的荒地可耕,这也在客观上有助于尖锐的土地问题的解决。战乱平息后,他又拟定了庞大的计划,缩减了妨碍贸易的国内关税的数额,并进一步号召“每一个人恢复自己祖辈的行业:商人回铺子,农民去扶犁”。西奥多在限制奴隶制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禁止奴隶贸易。
在西奥多实施的改革中,军事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建立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规定军队归皇帝直接领导,士兵由各省征募;军队划分军团,设团长指挥;官兵一律从国库拿取薪饷。由于进口武器有困难,西奥多命令自造火熗和臼炮,吸收欧洲人(主要是德国人)参与这一工作。据估计,在西奥多统治的极盛时期,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总数达15万人。
(5)外交政策
然而,西奥多并没有能把这些改革进行到底。迁都之后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武装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英国殖民者早就觊觎埃塞俄比亚。181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索尔特就到过提格雷两次。他曾经建议本国政府利用埃塞俄比亚国内的混乱状态,占领沿海地区。1841年,一名英国代表还同绍阿国王签署了一项“友好和贸易条约”。1843年,英国驻马萨瓦领事普洛登同阿里公爵订立了“友好”通商条约,规定了对英国商品的低额进口税,给予英国商品在埃塞俄比亚国内不纳捐税的权利。西奥多称帝时,埃塞俄比亚已经有许多欧洲商人、传教士在活动。对于这些行动,西奥多是有一定的觉察的。他曾对法国领事勒让说:“我知道欧洲政府想要吞并一个东方国家时使用什么手法。他们先派传教士,然后派领事来支持他,接着便让军队去做领事的后盾。我不是印度斯坦的土王,不会让人这样愚弄。我宁可直截了当地同军队打交道!”这些认识固然失之简单,但对当时一个闭塞的封建皇帝来说,实是难能可贵。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警惕,才使英国殖民者对西奥多有所顾忌。为此,英国采取了两条措施来对付西奥多。一是回避与他的直接冲突,暗中扶持对新的中央政权不满的封建主;二是扩大埃塞俄比亚与埃及—土耳其当局的矛盾,挑起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利用双方势力互相削弱,坐收渔利。
西奥多作为一个封建阶级的代表,确曾想借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扩张领土。西奥多主张“同教”政策,排斥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梦想建立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国。西奥多曾致书埃及属国苏丹的穆萨帕夏,要求取得他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喀土穆城。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西奥多皇帝开始向广大农民追加捐税,这就引起刚刚摆脱战祸的人民的不满。本来就对西奥多的改革政策持反对态度的封建诸侯,乘机抬头,把相当大一部分农民拉到自己一边。英国殖民主义者也抓住这个机会,取消了早已承诺的军火供应。西奥多被英国的卑鄙行径激怒,在1865年扣押英国领事卡麦伦,两年后又将其投入监狱。
(6)兵败自杀
西奥多皇帝的政策失误授人以柄。1867年10月21日,英国当局派有着丰富殖民地战斗经验的罗伯特·内皮尔将军攻打埃塞俄比亚,英国-埃塞俄比亚战争爆发。驻扎印度孟买的英印陆军,将担负起主要的战斗任务,但远征军的核心还是技术能力超群的皇家工兵团部队。
罗伯特将军曾参加过两次激烈的锡克战争,也经历了规模庞大的印度兵变。为了应付埃塞俄比亚皇帝的要塞,皇家海军也派出了炮兵分队和陆战队,携带从战舰上拆卸的重炮参战。
由于罗伯特宣布,英军不是来征服的,只是来解救人质的;提格雷、拉斯塔、戈贾姆、绍阿的封建诸侯乘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纷纷反叛,摆脱了中央政府的领导。西奥多仍希望与英国和平解决冲突,始终没有成功。西奥多预感到失败,对部下说:“我本来打算按照上帝的意志征服世界”,“但是,我的苦心孤诣全都落空了”。由于西奥多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的长期战争,军队或死伤或开小差,人数大大减少。到1866年只剩下8万人,一年之后由于地方势力的反叛,仅剩下1万5千人。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削弱。
英国人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发现最大的困难是要应付埃塞俄比亚国内的糟糕交通。长期的战乱与位置偏僻,让该国沿海没有合适的港口,内地没有合格的道路。
因此,英军准备用皇家工兵团开路,在当地建造港口、营地和铁路,并为后勤补给搜罗到足够的人力畜力。同时,远征部队还要携带大量的玛利亚-特蕾莎银币,用于在本地购买军需。这种以奥地利女皇命名的18世纪货币,是当时流通于阿拉伯和东非地区的最强硬通货。
1867年10月,首批皇家工兵部队登陆到红海边的埃及殖民地--祖拉。12月,皇家工兵又完成了连接内陆与港口处的铁路,并为其打造了8座铁桥。此外,还有一条专门去往塞纳菲的公路。
在他们忙于施工时,有13000名英印士兵和26000名苦力抵达当地。为他们提供支持的是280艘大小不一的蒸汽船与传统帆船,大批从中东和印度采购的马匹、骡子、骆驼和44头经过训练的印度战象。随行的队伍里,还有众多从英国本土赶来的记者,他们携带了当时最新的早期摄影技术。
1868年1月,鉴于特沃德罗斯二世拒不放人,英军越过达纳基尔平原,进入拉斯塔高原,开始向着内陆的马格达拉要塞前进。因高山阻隔及缺乏饲料,英军向内地进军时据称仅带了5000人。
为了进行最后的抵抗,1868年初,西奥多下令焚毁冈达尔,把3000-4000名主力部队全部撤到马格达拉平顶山要塞。在英军登陆后,他的军队中有不少士兵选择开小差逃跑。这让堂堂皇帝的近卫军数量,已经不足万人。部署在马格达拉要塞的守军外,余下人马需要负责控制皇帝的其他领地。
英国人用3月时间,才艰难靠近这片区域。由于买通了各封建诸侯,他们在沿途没有受到袭击和阻拦。当部队出现缺水问题,皇家工兵们便会就地挖掘水井。如果粮秣出现短缺,就用奥地利银币向地方长官购买。大量的武器弹药,由皇家海军运到祖拉港,再通过铁路送到前线的补给基地,交给后勤部队的骡子和骆驼转运。沉重的炮兵装备,则由身强力壮的大象肩负。
尽管如此,埃塞俄比亚的灾难性交通,还是让英军处境艰难。到这年3月时,普通士兵已经只能获得日常口粮的半数。
但罗伯特将军用527万奥地利银币收买未来的皇帝约翰尼斯四世,为部队补充了补给。
埃塞俄比亚军中有使用西式步熗、并接受过欧洲教官训练的近代化士兵。但大部分征召力量还是山地民兵,依靠原始的盾牌、长矛和弯刀作战。特沃德罗斯拥有超过30门的西式火炮,其中就包括了1门在本土铸造的6.7吨重青铜臼炮。为了彰显自己对世界局势的了如指掌,也为了表达自己的反英立场,他将此炮命名为--塞瓦斯托波尔。也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顶住英法联军无数次进攻的俄罗斯要塞。
4月9日,英军的先头部队开始进入阿罗吉高原。这里是通往马格达拉要塞的必经之路。数千名埃塞俄比亚士兵已提前到位,并将30门火炮对准了来犯之敌。由于英军不认为对方敢和自己野外决战,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危险。很快,守军就从自己的埋伏阵地中杀出,在火炮掩护下发起了排山倒海式的冲锋。但他们都是没有装备西方武器的炮灰部队,专门被皇帝派来消耗英军弹药。
面对突然袭击,英军小分队迅速结成战阵。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拿破仑时代的密集射击横队就已宣告过时,但放在对手火力不强的殖民地战场却依然有效。英印士兵很快就以这种经典排射战术,击退了第一批冲上来的埃塞俄比亚人。
在下一轮进攻被组织起来前,其他营的步兵和炮兵也陆续到位。由于已经用上了斯耐德后装步熗,英军士兵的射速被提高到每分钟10发子弹,精准度也远超对手想象。
特沃德罗斯二世的冲锋战术,完全是根据每分钟3发的前膛熗技术制定的。士兵在大量倾泻而来的锥形子弹面前,被成批撂倒。英军炮兵不仅使用速射炮支援,还释放了新式的黑尔旋转火箭,进一步加剧了埃塞俄比亚人伤亡。
经过90分钟的激战,800名埃塞俄比亚士兵被打死,1500人身负重伤。原本是突袭对象的英印步兵,只有20人不同程度受伤。英军在战斗的末尾,发起了小规模刺刀冲锋,成功将大部分守军火炮缴获。
4月10日,英军顺利抵达马格达拉要塞跟前。特沃德罗斯二世只能先释放了2名人质,并要求有条件的和谈。在纳皮尔中将拒绝后,他又分两天释放了其他欧洲人质,但却将那些一直为欧洲人打工的本地人处死。这些倒霉的埃塞俄比亚人,被要塞守军从山顶抛下,摔得粉身碎骨。最重要的是,皇帝拒绝任何形式的投降。
4月13日,英军已经完成了全面包围。海军的炮兵分队开始轰击马格达拉要塞,陆军的火炮、臼炮和火箭先后开火,将对手完全笼罩在火力压制之下。埃塞俄比亚人因火炮大部分在野战中丢失,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特沃德罗斯下令奴隶将自己心爱的塞瓦斯托波尔大炮拖出来,准备部署到山顶轰击英军。但因为道路条件太差且火炮过于沉重,这个工作到战役结束时都没有完成。
下午4点,英军步兵已经推进到要塞的大门口。守军虽然还在使用西式步熗还击,但基本上被进攻者的排熗射击所完全压倒。皇家工兵再次出场,在城门口布置了炸药,为步兵炸出了一道缺口。随即,英印士兵发挥光荣传统,展开势不可挡的刺刀冲锋。守军因惊慌失措而无法再组织起有效抵抗,控制要塞进出的第二道大门也随即沦陷。
有人记载了4月13日最后一天的战斗场面:这天,埃方城堡遭到英国军队的猛烈炮击,埃塞俄比亚官兵一批批阵亡。十几个小时之后,城堡上的熗声开始稀疏,西奥多皇帝发现身边只剩下最后16名将士。形势告急,他立即脱去皇袍,指挥战士搬过巨石堵住城门。就在这时,一名军官被炮弹打中。几分钟后,西奥多本人的战马也被炸死。西奥多看到大势已去,便转身对尚存的几个士兵喊道:“快走吧,士兵们!我解除你们效忠的义务。至于我本人决不会落在敌人手中。”说罢,他就用手熗对着咽喉自杀了。
在这场短促的攻坚战中,有120名躲在要塞里的军民被大炮杀死,45名守军被英军的步熗击毙。进攻者则只有15人受伤。
马格达拉失陷后,英国军队把埃军的全部大炮炸毁,烧掉城堡,并且从城内的救世主教堂和其它各处抢走了5百多件最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西奥多的皇冠。为了斩草除根,英国殖民者还把西奥多的妻子和王子抓走。皇后在途中病故。王子到了英国,后死在英国。西奥多皇帝去世后,埃塞俄比亚重又陷入争夺帝位的诸侯混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