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多两个。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一、历史沿革
1、远古时代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吹孔平面与按音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这与曾侯已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在时间上,两者相隔几百年;在空间上,湖南长沙和湖北随县相距数百里之遥,而吹孔位置几乎-致,由此可见先秦到汉初横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
2、汉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汉代以后,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事实提醒了人们,中国笛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态,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与乐队中其它乐器日益配合与协调。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画像砖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鼓吹乐队协调行奏的历史图像。横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势与现代笛演奏完全一样。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发展出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3、唐宋
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历史图画里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方向的吹笛姿势。
唐代已出现有关著名笛演奏家的记载,如李谟、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其中李谟曾师从西域龟兹乐手,因笛演奏不同凡响,技艺出人头地,开元年间在笛吹才能上号称“天下第一”。
陈晹《乐书》卷148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中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上带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4、近现代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
二、基本构造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笛膜 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笛孔 分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 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 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
飘穗 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 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称为镶口。
1、制笛材料
制作竹笛的材质有很多种,其中竹子的种类就分很多,像蕲竹、苦竹、紫竹、白竹、湘妃竹等。而其他材质的笛子也有很多,像红木、檀木、象牙、蛇纹玉、银、树脂合成材料,铜铁等材质。
2、笛孔
笛子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
吹孔 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管内空气柱受振动而产生的。
膜孔 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音孔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基音孔 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助音孔 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3、笛头塞
不论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吹孔与笛头之间,有木片塞住,成为笛头塞(Crown)。笛头塞的位置是决定笛子音调的因素之一。
4、竹笛接口
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发热后发声频率升高的问题,在孔建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竹笛金属调音套管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除了解决发声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2截,保管时无需使用长于笛身的容器,因而携带更为方便。带有接口的竹笛称为“插口竹笛”。
竹笛接口可分为“单插”和“双插”。
单插型:接口铜管只有一层,内壁于竹子内壁相接并作为笛子的一部分,外壁与笛头端的铜管相插。优点是设计简单方便修理,缺点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漏气。
双插型:通过两层插口解决了单插型的漏气问题。
5、笛膜
贴笛膜,是为了笛管内形成柱波发出声音时,笛膜也因为柱波受振动而发出共鸣。笛膜的厚薄、纹路、皱平、松紧,膜孔大小都会影响音色,由于共振作用影响而使笛音更加明澈、洪亮。
使用黏合剂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笛膜的贴法
一般笛膜皆是取自于芦苇内膜,因为膜薄、只有约拇指一般大小、容易破,所以贴膜要非常有耐心、手法要细致才不至于将膜弄破或是贴歪了。笛膜相对于笛子共鸣音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必要练习的功课。
方法1: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4]
方法2:
首先用针将膜对裁开,剪长方形的小块,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绷它几次。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或者是大蒜汁也可以),擦在膜孔的周围,使笛膜纹与笛子纹成平行方向,贴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纹不要过大,若过大,吹出来的声音会发沙。膜也不要贴得太紧太松,太紧了就没有清跪响亮的音色,太松了声音发嘶,不好听。解决办法:过松时,可用指肚按住两边轻轻拉一拉;过紧时,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脏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笛膜沾上了水会变老,声音就不好听了。总之,贴膜是一项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高质量的笛膜,如果贴膜技术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共鸣效果。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学吹笛的必修课程。
三、乐器分类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1、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
2、梆笛
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3、口笛
经考证,口笛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代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4、藏笛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
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5、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6、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7、管乐器
西洋管乐器中,笛分为短笛、长笛、风笛、直笛、陶笛。
(1)短笛
短笛(Piccolo)是音域最高的木管乐器,是长笛家族的一种变种乐器,也是交响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之一。短笛必须要长笛练习的非常好的人才可以演奏,比长笛难吹,也比长笛的音色高。包含三个八度。名称源自意大利文“flauto piccolo”。
乐器简介
短笛,是缩小了的长笛。在意大利文中,“短笛”一字意为小长笛。像长笛一样,短笛通常定为C大调,比一般的长笛高了一个八度(令它们成为最高音的横笛)。音域d2~c5。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短笛的音乐是写得比标准音高低一个八度。短笛的指法与长笛的一致,但声音却比长笛高了一个八度。很多交替的指法亦可能被用作调整它们特有的音高的频率,因为通常很多都会走音了。在标准的C大调短笛的增加部分中,有D音的短笛音高,有时用来与降半音A一致,出色地用于意大利军乐队。
详细信息
短笛 (Piccolo)乐器本调 : C 调
使用材质 : 普通型: 无缝镍银管、镍银笛头,树脂管身
专业型: 上等白果木管身、纯银管身、镀金笛头、黑檀木笛头等 [1]
短笛音色
短笛管长仅为长笛之半,在交响乐队中多由第3长笛手兼用。短笛是长笛的变种乐器,是交响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通常由第二长笛手吹奏。由于音色尖锐,富于穿透力,有节制,审慎地使用可使整个乐队的乐声更加响亮、有力而辉煌。常用来表现胜利凯旋、热烈欢舞或描写暴风雨中的风声呼啸等。
很多协奏曲及独奏曲是写给短笛的,写自著名作曲家如佩尔西凯蒂(Persichetti)和维瓦尔第(Vivaldi)等。(可是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起初是写给超高音舌簧八孔直笛的)。最早使用短笛的作品之一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三重木管乐器的管弦乐团典型地有两个长笛与一个短笛或三个长笛与双重短笛。不是所有的长笛演奏者都演奏短笛。尽管指法相同,运唇法及其他不同之处需要分开学习。此外,长笛演奏者因习惯按长笛那些较大的按键,当按短笛那些较小的按键时会感到困难。
在演奏会的进行曲中,短笛可以是挺重要的。例如在约翰·菲利甫·叟沙的“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中就带出了一场壮观的短笛独奏,打动了不同年龄的听众。
短笛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难吹出调子的乐器,因为它很小的尺寸令它很难完全地吹出调子来。当把短笛吹得走音的时候是很明显的。
一般短笛能吹奏3个八度,由C5至C8(个别型号更可以吹奏D8)。吹至第三个八度的音符时,就会开始愈来愈难,特别是轻声地吹的时候。但是作曲家们通常只是会把高音域的作品写给短笛。短笛缺乏长笛的最低音B键,而且短笛的低音区域较暗且不明显,较少使用。
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在配器上,无论规模多大的乐队中,用一只已足可扩展音域,增大纵深能力。对于铜管乐队尤其重要。常用于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终乐章的胜利进行曲中,用它来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的《第六交响曲》第4乐章中, 用短笛来描绘雷电轰鸣的场景。穆索尔斯基在交响诗《荒山之夜》中,用它来描绘群魔乱舞时阴森凄厉的哭声。
短笛结构
短笛可以是由木、金属、塑胶或化合物构成。很多的短笛手发现木短笛的音色比金属短笛的更圆润。在更近代的时候,短笛亦由塑胶合成的材料构成。合成的短笛更耐用,并更适合军乐,音色一般。大部分的职业短笛手认为短笛应只由一种材料构成,避免短笛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短笛和鼓笛
十九世纪制造的鼓笛(fife),可见同时设有按键和吹孔。
最初的短笛是没有按键的,这亦是短笛常与另一种同样是横吹的鼓笛(fife)混淆。现时在欧洲的一些军乐队或民族音乐团仍然会使用鼓笛。虽然新式的鼓笛亦加上了部份按键,但主体仍然保留为吹孔。
演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 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音色尖锐透明,同音区不如长笛丰满,属装饰性乐器,很少独奏,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由于是长笛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短笛在管弦乐中经常扮演陪衬的角色,虽然它装饰性的功能重于旋律性,但短笛的独奏也并非罕见。
乐队中的木管声部位于指挥正前方、中提琴声部后面一排。长笛在这排最左边。标准的管弦乐队用两只长笛。
在历史上短笛是没有调的,传统上,短笛是用来在瑞士的巴塞尔嘉年华上与巴塞尔鼓合奏的。
主要名曲
哈恰图良(俄)《马刀舞曲》
苏萨(美)《星条旗永不落》第三乐段
泰克(德)《旧友进行曲》第三乐段。 [1]
葛利格《第二皮尔金组曲》(Peer Gynt Suite)
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的指定是“弗拉蒂诺”,但这是指“索拉尼诺竖笛”
C大调短笛协奏曲 P.78, RV.444
C大调短笛协奏曲 P.79, RV.443
a小调短笛协奏曲 P.83, RV.445
贝多芬:
爱格蒙特序曲序曲 第二长笛最后一分钟左右换成短笛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四乐章 -- 最早在交响曲中使用短笛的例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第四乐章 “暴风雨”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 “欢乐颂”
柴可夫斯基:
第三交响曲
《胡桃夹子》 15. Act 2 Tableau 3- (c)中国舞曲—茶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第2幕
威尔第:歌剧《利格丽》第3幕等歌剧的暴风雨场面
乔治·比捷(法):
《卡门》第二组曲 11.“士兵换岗” 短笛二重奏
エドヴァルド・グリーグ:ペール・ギュント第2组曲の「アラビアの踊り」にピッコロの二重奏がある
拉威尔:在波莱罗第9次的旋律中,短笛(2管)与切斯特一起重叠在圆号上。
亚纳切克:青少年进行曲
广濑量平:据说使用两个短笛来表现列车的轰鸣声
凯特尔比:在波斯的市场上
肖斯塔科维奇:第9号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乐章的独奏。
(2)长笛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比较低级的黄铜、白铜,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14K、18K、20K、24K金和铂金长笛等。
音质动感而美妙,声音婉转而悠扬。
长笛很考验吹奏者的气息控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吹出近乎完美的音律。
乐器特色
乐器名称:长笛
乐器本调:C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b-小字四组#f(B尾管)、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f(标准C尾管
结构组成:笛头、笛身和笛尾。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乐队、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属于木管乐。外型为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比如普通镍银合金或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黄金以及贵金属铂等,偶尔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塑钢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饱满的音响效果。在西洋乐器中,长笛属于木管乐器中的吹孔气鸣乐器(woodwind)。长笛的发音原理较其它乐器特殊一些,它是由吹孔处产生连续性正负压的压力变化激发气簧而发声,因此入气端外型曲度与吹口孔内缘所夹角度有相当的影响,正如风吹细电线与粗电线之不同。夹角愈小,吹奏愈容易且高频愈多,夹角愈大,吹奏较费力低频较多,如此也相对影响三个八度的音色效果。夹角愈小,音色较光辉亮丽,低音则因低频较少而较少力度感,且高音则容易失控而吹成泛音或是较尖锐或薄的音色。夹角大则音色有晦暗的感觉,低音音质较浑厚,但也容易有声音挥洒不开的感觉。
发展历史
2012年研究人员确认了他们所说的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乐器。他们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发现了这几根用鸟骨和猛犸象牙制作的长笛。科学家用碳测定年代方法确认出这些长笛距今已有4.2万到4.3万年。19世纪初,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据记载,长笛起源于欧洲,初名横笛。早期的长笛是用乔木科植物的茎制成,竖着吹奏,后改用木料制作,横着吹奏。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金属材料的长笛开始问世。1847年,德国人波姆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了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带有机械传动装置的长笛,它在音准、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都比老式长笛有了革命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长笛的演奏技能。在海顿时期(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在交响乐队的配器中,长笛一般采用双管编制,在规模较大的乐队中,有采用三管编制的。近现代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四管编制。
在古典时期,不同人对长笛加以整修,管身将圆柱型改为圆锥形,并按上了许多新奇的按键(许多按键还搬上单簧管,因此在现代单簧管上依然还可以见到)。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回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联动装置(例如A音孔与bB音孔相连)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3倍,使这一乐器标准化。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847年,波姆长笛用了银质的管子,并将其安上bB拇指控制杆。21世纪,长笛已被认定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厂为了让初学者演奏方便,将右手部分的按键移至笛管的另一侧。
种类用途
中音长笛
1854年为伯姆所创制的G调笛。基本形制是将C调长笛放大加长,指位指法不变。G调长笛长82.75厘米,内径为2.6厘米,音域g~c3。发音丰厚甘醇,洪亮有力,从pp到ff始终如一,听起来颇似圆号。在室内乐、重奏及交响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低音长笛
C调,较标准长笛低一个八度,笛头下端的管,拐两个弯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在长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浑然一体,可与弦乐重奏媲美。
发音原理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每个音孔有固定的音,在演奏时根据演奏指法吹出不同的优美旋律。
长笛(Flute)是西洋管乐器,最初是以竹子制造的,和我国的笛子相似,后来改为以木质制作。19世纪中期,德国乐器改革家波姆(1794-1881)对长笛进行了改革,把音孔增加到16个,并安装了联动按键,使长笛成为十二平均律乐器,变得很容易演奏。现长笛大多用金属制作,但习惯上仍然称为木管乐器。
长笛演奏时能够很自然地使用波动音,有点像人声,音色十分优美。长笛音域宽广,而且非常灵巧,既可以演奏抒情、缓慢的旋律,又可以毫无困难地演奏快速的、上下跳动的音型,以及装饰音、颇音等华彩性旋律。所以它在管弦乐队、军乐队、重奏乐队和轻音乐队中一直受到重视。
传统称谓的长笛是指一组乐器,它由C调短笛、C调长笛、G调中音长笛和C调低音长笛组成。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用得最多的是C调长笛和C调短笛。
长笛是西洋乐器中体积最小、重量较轻的乐器。它价格便宜,较容易掌握,吹奏方法和我国的笛子相似,无论儿童或成年人都很容易上手,是一件易学、好玩的乐器。有条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但也可以自学。不少自学的人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就可以参加乐队合奏。
乐器的构造
长笛可以分为笛头、笛身和笛尾三部分。
笛头是乐器的第一段,上面有吹孔,其作用是发声。笛头的顶部是笛帽,笛帽有一根螺丝与笛头内的木塞相连。旋转笛帽,可以调整木塞在笛头内的位置。请注意,木塞在笛头内的位置在乐器出厂时已经调好,若没有特殊情况,学生不要随意转动笛帽。
笛身是第二段,笛尾是第三段,上面有音孔和联动按键。打开或关闭音孔,就会改变发音的高低。
发音的基本原理
长笛的发音和中国笛子一样,属于边棱音发音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对准吹嘴吹气时,由于气流在管内发生碰撞而发出声音,并由共鸣管产生共鸣。所以吹奏时的嘴形和吹气角度对音色有直接的影响。长笛是十二平均律乐器,如果将音孔全部按上,就发出长笛的最低音,从最下端算起,每打开一个音孔,就升高半音。但高音区则需要使用交错指法。
演奏方法
音域·音色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b为极端音区;低音区c1~g1音色钝、浓,强奏无效,中强以下有效,弱奏时大调音色冷漠凄凉、小调音质柔和,更多用在乐队中的独奏段落;中音区g1~g2音色柔美温存,透明纯洁,发音稳定;高音区g2~g3音色清晰开朗,音色饱满;超高音区g3~c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c4~e4为极端音区。长笛的音色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其音色由于缺乏谐音,显得冷漠,音响力度弱,表现力不够丰富,音响也不如其他木管乐器丰满,因此长笛不适合模仿人声。但正由于这样的特点,常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以及回声等等,有其独特的能力。
长笛的音域很广,从C1(或b)到C4(或e4)。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和表现力差别较大,气息的运用也各有不同。低音区非常柔和,甚至有些冷漠和凄凉,一般不演奏较强的旋律。需要气息的压力小,但耗气量大。在运气时要尽量放松和打开口腔咽喉部增加气息的流动感。中高音(从g1到g3)是最好的音区,音色柔美温和,透明纯洁,很富感情,可以随心所欲地作各种力度表现,气息的消耗量相对说来不大,运气的掌握也较容易,而高音区音色清晰开朗,显得特别鲜明,在强奏时能获得华丽的效果。但气息需要较强的支撑力,耗气也大。吐气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还要控制好气流速度,使之不宜过快,否则造成声音僵硬和发尖。
演奏
在演奏方面,长笛是吹孔气鸣乐器,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
长笛在演奏时,演奏者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度角发音。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应用曲目
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乐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历代大作曲家都有竖笛曲目创作,如巴赫的 6首奏鸣曲,3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组曲》;L.van贝多芬的《B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3首协奏曲;A.维瓦尔迪的13首协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尔的7首奏鸣曲;J.海顿的协奏曲与3首奏鸣曲。到后来出现了长笛,便开始慢慢的代替竖笛。
(注:不要以为这个竖笛只能当作教学器具使用。实际上直笛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独奏乐器。直笛悠久历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直笛制于十四世纪。更古老的西洋画上亦有类似的笛,不过最早何时出现尚未有定论。在整个巴洛克时代,直笛由于其音色的完美,技巧的高深,通常被赋予和小提琴类似的独奏地位。巴洛克时期的任何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都为直笛写过数不清的奏鸣曲、协奏曲。其中以巴赫、韩德尔、泰勒曼、维瓦尔弟为最著名。巴赫尤为钟爱这个乐器,在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中,他使用直笛的频率要高于横笛。尤其是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他为直笛、双簧管、小提琴写的一段三声部赋格堪称经典。
古典时期后,由于长笛在音量上超过了直笛,因此导致这个乐器被近现代交响乐队淘汰。随之逐渐被人遗忘,其命运与viola da gamba这种古大提琴类似,不再作为标准古典音乐的乐器被使用。直至二十世纪进入现代后,随着复古之风的兴起,直笛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当代作曲家为直笛重新写了独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直笛都是音乐学院的正规专业,其地位与小提琴、双簧管等相同。直笛专业不隶属于管弦系,而一般隶属于巴洛克音乐系。但它的音乐魅力显然不会局限于巴洛克音乐。现代优秀的直笛演奏家可以用8孔的直笛完美而完整地演奏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或其他很多著名的小提琴技巧性曲目。)
中国作曲家的长笛曲目,主要有贺绿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罗的小奏鸣曲《清晨》和黄虎威的《阳光灿烂照天山》等。
(3)风笛
风笛,流行于许多国家(不一定是在欧洲)的一种民间乐器。风笛属管乐器,靠气流振动哨片(装在管内)发声。其发音原理是演奏者向气囊内充气,再把气囊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气囊上的和旋管内鼓簧发音。
基本介绍
风笛(Bagpipes)是乐器的一种,属使用簧片的气鸣乐器。风笛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吹管(blow pipe),气囊(Bag),演奏管(Chanter)和和旋管(Drone)。古时候,风笛的气囊是用猪、牛、羊等动物之皮或者其他材料制作成的,现今通用的都是合成材料。吹奏者对气囊提供空气的方式是对着吹管吹气。气囊起到存储气体的作用,这样吹奏者呼吸时亦可维持一段时间的音质。 音管拥有开放式端口,所以在吹奏时音乐是很难停下来的,这意味着大多数的风笛在吹奏过程中声音始终是连贯的。风笛的和旋管成圆筒状,只有一个簧片而已。和旋管传统上以木材制作,常常是当地的硬木。但是如今也可以是热带硬木,比如蔷薇木(rosewood),黑檀木(ebony)或非洲黑檀(African Blackwood),还有树脂材料的。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据说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约公元1世纪流传到古罗马。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风笛传入苏格兰。而公元14世纪起成为风行欧洲的民间乐器。18世纪风笛传到澳大利亚、加拿大,在苏格兰地区,风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常用于民间的婚丧风俗节日活动中。
苏格兰高地大风笛的发音嘹亮、优美、并能持续不断。古代它曾是苏格兰人打仗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武器,并由苏格兰王室规定规定为军队专用,在战场上用这种强大、奇特的音响配合鼓声来惊吓敌人。直到苏格兰被英国人战胜后才废弃。在苏格兰民间,这种风笛及其演奏的曲调一直作为一种传奇事物而世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苏格兰的民族传统音乐。
音质及种类
风笛音色淳朴甜美,穿透力强,并以持续音见长,特别是它的持续低音最富特色。在露天演奏也能够听得很清楚。民间的风笛演奏具有欧洲乡村风情的田园风格。
风笛盛行于欧洲,风笛的种类多至上百种,欧洲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土耳其)都有自己种类的风笛,甚至在亚洲(如印度)也有。苏格兰高地风笛是所有种类中声音最为宏亮的,形体也较大。
最为著名也最常见的苏格兰高地风笛( The Great Highland Bagpipe)
(4)直笛
直笛一般指竖笛(木管乐器)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竖笛音色优美圆润,是欧洲重要的管乐器,也是巴洛克时代的标准独奏乐器。竖笛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无论是在专业音乐表演还是在普通音乐教育中,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学会也比比皆是。世界各国还经常举办竖笛比赛,世界各地的电台和电视台经常播放竖笛音乐。竖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它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响,这样,人们从初学开始,就很容易获得美妙的乐音。
竖笛通常是八孔的,为系列乐器,常用于演奏的有五种,分别是超高音笛(Sopranino)、高音笛(Soprano或Descant)、中音笛(Alto或Treble)、次中音笛(Tenor)和低音笛(Bass)。将这些竖笛组成乐队,可以演奏丰富多彩的音乐。
“六孔竖笛”是竖笛和中华传统乐器竹笛的结合体,指法与“八孔的”竖笛有较大差别。
竖笛又属于十二平均律乐器,可以任意转调,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上,表现力极为丰富。因而,学习竖笛同学习任何一种西洋乐器一样,都能有效培养人的固定音高概念、有效提高人的音乐专业素养。在很多国家,竖笛已成为拥有最大的学习人群的热门乐器,在中国也是如此。
(5)陶笛
陶笛,世界乐器,不专属任何国度。各国各地域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都曾各自有过、或相互借鉴改革研发陶制笛子的记录。
中国陶笛,可追溯至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陶笛的鼻祖。中国陶笛(实用新型) 哨口类气鸣土乐,陶笛演奏家,制作家周子雷借鉴中外历代陶土乐器基本特点改革研发,指法指序科学便捷,音域宽广,通常为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陶笛种类繁多,孔数不一,形状各异,常见的式样为直吹式和横吹式。直吹式陶笛有6 个音阶孔,可以吹出十二度音;横吹式陶笛,也被称为“潜水艇陶笛”,有10 个以上音阶孔,其中,十二孔陶笛由于采用顺指法,容易操控,且音域较广,多被陶笛初学者所青睐。
意大利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奥卡利那笛、洋埙、瓦埙、土笛等),自1853发展,借鉴某种陶笛改革而来,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陶笛。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四、演奏技巧
1、吹奏入门
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吹响它的方法要领如下:
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 笔套一样。
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要对着镜子常练,体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2、音类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技巧。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笛子技巧:
颤音(tr):例如6的颤音相当于演奏67676767一般,先6后7.
虚颤音:颤音的一种,手指颤动时并末完全盖住音孔(按半孔)的虚颤手法。
波音(w):短颤音的一种,也称涟音,意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颤指跳跃一次。
叠音(又):例如6的叠音相当于717 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当于复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也称唤音。
赠音:出现于音尾的一种装饰音,会标示出所“赠”之音高,也称送音。
打音(丁):将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称导音。
吐音(TK):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有单吐(T)、双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种断奏的技巧。
滑音:音符之间移动的过程是“圆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借助手指移的慢慢打开音孔或慢慢按闭,造成类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借助气息控制,达到类似软绵绵的效果(气滑音)。
剁音:类似鸟叫声,各手指同时快速起落,加上顿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头自然不断的震动,造成音符的绵密颗粒感的一种技巧。
历音:类似钢琴琶音的一种快速音阶进行,速度很快的时候,亦能摹仿鸟叫声。有上、下历音之分。
强音(>):类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气息来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顿音:明显地断奏,用舌重吐发音。
舌起音:一般在吹奏连线中的第一个音域或没有连线的音符时,舌尖轻重适度地(比轻吐还要轻微)吐奏一下,与发“提”字声音时的动作相似,将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类似花舌的音响效果,与花舌不同的是震动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块突起下垂的小舌。发音颗粒较粗糙。
泛音(。):同种指法吹出不同于八度音关系的音,力度介于两个八度音之间,属于超吹的一种。
飞指(飞):利用臂力的带动作用,使一只手的一指或数指(最多三指)在一个或几个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动的奏法。可产生强烈的碎音效果。
历音:由低而高(上历音)或由高而低(下历音)急速地逐级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历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断,使经历的每个音都十分清楚,流畅,好象快速上下楼梯那样一级一级地出现。
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气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达情绪的激动。
花舌:花舌是竹笛的用舌技术,类似二胡的抖弓,弹拨乐器的滚奏。吹奏花舌是用气流冲击翘起舌头,使之滚动产生的碎音效果,民间一般称为“打呼噜"。
大致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唇四大基本功,气的功夫最难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平均、灵活、有弹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颗粒感、节奏平均、能持久; 唇的功夫就必须注意风门大、小及口劲的适当表现。意之不管什么技巧,只要练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是时候,一定要为音乐负责,否则画蛇添足,破坏了曲子原有的美感,这是应有的认识。
3、技法
(1)演奏姿势
吹笛子首先要讲究姿势正确、自然,一是要有堂正的仪表;二是要适应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姿势分立势和坐势两种。
在吹曲笛和更大的低音笛时,也可用左手的食指第三节下端靠大拇指一侧和小指一起与大拇指相对将笛持住。用这种方法持笛,在右手进行飞指抹音时,即使左手三孔全打开,笛子也不会动摇。
在合奏和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势。坐势要求上身和立势相同,椅子高低要适度,以免妨碍吹奏和呼吸。坐时最好不要架腿,两腿自然分开才能坐得安稳。
(2)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正确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能很好地演奏。
吹奏时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因吹奏中吸气量大,一般都用口鼻同时吸气,以加快速度。吸气也分慢吸和快吸两种,一般在乐曲开始前和演奏速度慢、旋律优美的曲子中可用慢吸的方法。要求吸气饱满充足,但也不要吸到不能再吸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吹奏时无法控制。快吸一般用在快速乐曲中和没标换气记号的连续吐音之间。
吹奏时的呼气不是平常从两个鼻孔和口腔中自然呼出去的,而是从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吹出去的,所以胸腹肌肉收缩形成的压力和两颊以及嘴唇的有力控制,使吹出的一股气息形成均匀的、有节制的、有压力的气柱将笛子吹响。
吹奏中的呼气也不要呼到不能再呼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发颤,而应留二分余气,便于下次吸气迅速,使乐曲吹奏能自然连贯地进行。为了增大肺扩量,使气息更充足,平常可坚持长跑、游泳和做深呼吸运动。
(3)吹奏口形
吹奏笛子的口形与笛子发出的音色有直接关系。同一支笛膜松紧度一样的笛子,不同口形吹出的音色就截然不同。
笛子是用气来吹奏的,它包括吹气和吸气时颈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开,像平常打哈欠时那样,上下嘴唇对齐,使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位于嘴唇中央,两颊和嘴角中间收,呈椭圆形。上唇稍微靠前,轻轻靠在下唇正中的、约被下唇盖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
吹笛子有了正确的口形,还要用一定的角度。一般是嘴唇和吹孔成九十度直角。
吹奏时,可通过调整嘴唇与吹孔的角度来调整音准,如角度小于九十度音准偏低,稍大于九十度音准偏高。(此处音准是相对于九十度的)
尽量使吹孔剖开气往后的漏气声减到最小,使进入吹孔的气畅通无阻,灌响笛子。从而找到最好的方法和音色。
(4)舌头的运用
吹奏时舌在口腔中的各种运动对笛子的发音有各种影响。舌体横纹肌的不同收放,使舌体向各个方向弯曲、伸展,吹奏中由于舌体横纹肌的交替收放,使舌与上颚时而贴近,时而离开,对呼气起着“开关”的作用,造成呼气的时断时续,使吹奏的笛音产生分奏的音乐效果,如吐音、垛音、叠音等。舌尖在放松的条件下利用气的冲击与上颚有弹性地时抵时开,使笛声产生“碎音”效果,如花舌音、弹音等。
舌在不用时应自然放松地收于口腔下部,以使口腔打开,增大气流的通道。
(5)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及气息控制
要吹出美妙动听的笛音,需要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口形。要吹出笛子的高音、低音、强音、弱音,需要呼吸与口形的变化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在吹奏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笛子每个发音孔的缓吹和急吹的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问题。吹笛子最低的七个基音时,从全按的筒音向上到第六孔用缓吹的方法,速度较为缓慢、平稳。当吹比七个基音高八度的音时用急吹的方法,呼出的气流急促有力。当吹比基音高两个八度以上的音时,则在急吹的基础上,再加强呼吸肌肉的收缩。
气息控制是竹笛表现各种感情的重要一环,它要求吹奏者在表现乐曲内容时,使口劲、口风、风门以及它在吹孔上靠前靠后的位置变化和音量、音色、音准达到全面、细微、熟练的配合。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自然规律如下:1.口劲足时,音量强,音要高,音色结实;2.口劲松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柔和;3.口风急时,音量强,音要高,音容易发噪;4.口风缓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较优美;5.风门大时,音量强,音要高,音色饱满;6.风门小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纤细;7.风门位置向里,音量弱,音要低,音色较纯;8.风门位置向外,音量强,音要高,音色噪。
气息控制的要求是:1.音量能强能弱;2.音准做到强而不高,弱而不低;3.音色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
在吹奏笛子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会引起音不准:1.听音能力低,音准概念差;2.演奏技术不熟练;3.笛子本身音不准。如属听音能力问题,就要先学习视唱练耳,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若是演奏技术不过硬,就要加强基本练习。若是笛子问题,就请有经验的人进行试调和修理。(若是自己修理可在八度音偏高时,用黄蜡(或胶带等)适当封住部分笛孔;在八度音偏低时,用小刀将笛孔适当削大)
(6)手指
吹笛子需要双手持笛,开按指孔,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因此要使每个手指灵活而有弹性,能持久、独立地活动和相互配合,就需要进行严格地训练。
吹奏时双臂和手要松弛,手指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中部轻轻盖严笛孔。开放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大约离指孔一到一点五厘米左右。手指过高动作不迅速,影响吹奏速度;手指太低会使音准变低、音量变小、音色变闷。
手指盖闭音孔要严密,不能漏气,但也不要僵硬。当迅速开闭指孔(颤音)和连续从上至下按闭指孔时(演奏历音时),都应有弹性地击打发音孔。这时不吹笛子也可听见指肚击打音孔发出的同吹时一样音高的基本音(低音)。
平常不拿笛子也可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放松和击打动作的训练,频率由慢渐快,越快越要保持松弛和弹性。无名指一般最不灵活,更要加强训练,小指不用时,要轻贴笛身,不要用小指活动来帮助其他手指。这样在以后吹奏各种颤音和装饰音时,就能轻松流畅,运用自如。
五、乐器选择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
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检验:
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别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校音仪器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手风琴、电子琴等)对照试吹。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
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
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
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如果是初学者,最好找熟悉笛子的人一起去购买。检验筒音5指法中高音6是否好上,也是检验笛子好坏的一个标准。
初学者应选调性。同样一款竹笛有各种不同调性。怎么选择?一般来说,初学者以选用中音笛类,E 调或 F调笛子较为合适。因为这类笛子音高适中较易吹奏,演 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条件,想多选几支笛子,那么,除E 调和 F 调中笛外,还可再选一支D 调曲笛和一支 G 调梆笛,这两个调子的笛子也常用到。G、F调笛子对口风有帮助。而C、D调的笛子对气息有帮助。
六、笛子演奏家
1、50—7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刘管乐
刘管乐 (1918年1月24日一1990年5月27日),中国笛子演奏家、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代表作《卖菜》,《荫中鸟》,北派。
陆春龄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男,汉族,上海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笛子演奏者,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陆春龄是我国灌制唱片,录制音带最多的笛子演奏家。
各个时期,他对乐曲的处理都有明显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质朴,但已充分显示出擅长以生动的音符塑造音乐形象、刻划意境和渲染气氛的功力。 这从50年代灌制的唱片《小放牛》《欢乐歌》《鹧鸪飞》中就能领会到。人们听着他的演奏,常会随着笛声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赵松庭
赵松庭,中国笛子演奏者、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笛子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2001年3月9日6时30分,因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刘森
刘森,生于1937年,曾任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员指挥、中国广播艺术合唱团指挥、总政歌剧团指挥、总政交响乐团指挥、中国电视爱乐乐团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广电学会电视音乐艺术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刘森自幼跟随父亲刘成鹏先生学习音乐,青年时代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竹笛演奏家、作曲家。
他曾在著名指挥家严良先生的指导下学习指挥艺术;在著名音乐教育家沈湘、李晋玮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声乐和歌剧艺术。
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担任音乐总监,担任《东周列国》音乐总监中,他又为演唱先秦文化的瑰宝---《诗经》谱曲。代表作《牧笛》、《霍拉舞曲》。
王铁锤
王铁锤,男,1932年出生,我国著名的竹笛、箫演奏家,中国北派笛子大师。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现任中央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乐大器普及协会理事、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民族管乐北京研究组副组长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顾问。
他的演奏气息饱满,技巧纯熟,音色圆润,层次鲜明,极具感染力,被誉为中国北派笛子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黄河边的故事》。
孔建华
孔建华 ,男,(1926年——2011),河南省中牟县人。 1948年从事专业文艺工作,曾掌握过多种乐器,之后专攻笛子,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族管乐学会会长、武汉市文联委员、武汉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武汉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五十年代他把唢呐的循环换气法移植于竹笛,并第一个在中国竹笛上安装了调音套管,解决了笛子随温差而变化的音准问题,另外他还自制了倍低音笛、埙和超短笛等,他还对湖北随县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篪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和复制并使其发出了悠扬的旋律。 四十年来他除了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剧场演出外,还经常深入到工矿、农村、部队,为广大群众演出, 还曾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柬埔寨、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魔笛”。 他创作了数十首笛子曲,其中《故乡的回忆》曾在全国评为优秀曲目,并载入建国卅周年优秀笛子曲集。发表有《笛子问答》、《笛子演奏法》等文章和教材。 他曾先后担任过武汉歌舞剧院、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省歌舞 团,湖北省戏校、武汉市戏校的笛子教师,培养了大批专业和业余的学生。
2、70—9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曲祥
曲祥 ,1945年出生。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一级尖子演员。
现任山东歌舞剧院名誉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山东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山东省音乐创作中心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荣获山东省政府通令嘉奖。代表作《沂河欢歌》、《列车奔向北京》。
简广义
简广易,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系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原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及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独奏演员。代表作《牧民新歌》、《山村迎新人》。
李大同
代表作《帕米尔的春天》。
魏显忠
魏显忠,1940年7月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奏员、笛子演奏者、辽宁歌舞团民族乐队队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音乐家协会理事,是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 魏显忠老师于2009-1-19 晚辞世,享年69岁。
代表作《扬鞭催马运粮忙》。
江先谓
江先渭,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演奏家。作有为数甚丰的民族器乐作品,对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有较大贡献。其作品风格清雅幽丽,余韵悠长。其代表作《姑苏行》无疑是我国近现代民族器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俞逊发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世人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代表作《秋湖月夜》。
宁保生
宁保生(1943——2009)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笔名肖然。1943年1月生于中国河北保定市。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队吹管乐声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乐器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八届民盟北京市委代表,当选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
代表作《春到湘江》。
蔡敬民
代表作《到农村去》。
马迪
马迪先生,笛子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竹笛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考级委员会考评专家。一级演员。并同时被西安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聘为兼职笛子老师,及西北工业大学笛箫协会艺术顾问。曾多在全国民族器乐演奏及音乐作品比赛中名列前茅,并荣获陕西省德艺双馨“青年音乐家”称号。
代表作《秦川抒怀》。
李镇
李镇,男,1944年出生,山西省河曲县人,幼年时随家人迁居内蒙古,蒙古笛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学会会员、中国音协民族管乐研究会理事。李镇先生现任内蒙古政协委员、文联委员、音协常务理事、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内蒙古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
代表作《鄂尔多斯的春天》。
曾永清
曾永清,1944年生于天津,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草原巡逻兵》《麦收》《沂蒙山歌》《秦川情》等。现为中央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3、90年代后的新派笛子演奏家
张维良
张维良,195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笛箫演奏家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竹笛学会会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
张维良自幼喜爱音乐,八岁开始学笛,1967年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的精心培养和系统训练。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16] 先后师从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等老师。1981年转入音乐学院器乐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任该校笛子专业主课教师。
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笛子组)荣获第一名。1987、2009、2011年在全国江南丝竹比赛中连续三届荣获一等奖。1987年出版中国首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并获中国金唱片奖。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荣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1年舞蹈《缘》荣获俄罗斯世界舞蹈大赛金奖(担任音乐创作)。2002年荣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2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荣获中央电视台“新光奖”一等奖。2003年创作的《竹梦》荣获文化部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2008年担任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创作。201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花泣》优秀奖。
七、代表作品
1、《姑苏行》
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优美。
2、《春到湘江》
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3、《喜相逢》
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4、《牧笛》
是由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5、《小放牛》
为河北民间曲调,刘森改编。朱文昌演奏。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放牛》,原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姑意为难,考问她的风趣情景。这段旋律带者浓厚的民间色彩,充份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小放牛》的版本很多,演奏的乐器亦各异,很多戏曲也会采用作为唱腔,这个版本是刘森改编,单纯不复杂,较重视乐曲的韵味。
6、《牧民新歌》
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7、《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8、《黄莺亮翅》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 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9、《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10、《扬鞭催马运粮忙》
此曲写于1969年10月。乐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热情的歌颂丰收后的农民,不忘支援国家建设,喜送丰收粮的热烈场面。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清脆的梆笛,以电声乐为伴。笛子声部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制作。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制作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体现得淋漓尽至。
八、乐器保养
1、新笛保养
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笛盒保护
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最好做一个宽的,一个窄的,宽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用后清洁
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以免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笛胆保护
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细心洗涤
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这样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一干,很容易使笛子破裂。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医用酒精)擦洗。
6、破后修理
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九、社会影响
笛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就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有着将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
笛类乐器,根据我国近现代民间与专业最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横吹——边棱”类的乐器统称为笛。在这些笛类乐器中,有吹孔靠近乐器封闭端的笛,也有吹孔虽靠近封闭管端,但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近似于90度夹角的笛,也有吹孔居中的笛。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中国的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音乐影响
在现成的近现代民间笛曲的实际音乐音响中,更能进一步地理解笛在表现音乐思想,反映现实生活与实现其社会功能中所起到的独特的作用。流行于河北南部的民间笛曲《冀南小开门》,均以流畅的旋律和富于特色的滑音演奏,表现出了民间的一种无拘束的活跃欢快的情绪。流行于河北中部的民间笛子二重奏《顶嘴》,又充分地使用了笛演奏的滑音、顿音、历音、颤音等技巧,把现实民间生活中顶嘴逗趣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由冯子存先生发掘原山西梆子曲牌改编的梆笛曲《黄莺亮翅》,表现出了美丽的黄莺及黄莺周围美好的事物,乐曲欢快流畅,优美辽阔。《挂红灯》则通过热情奔放的旋律,表现出农村中火热的节日欢腾场面。
笛在中国是最富于艺术表现的民族乐器之一,除了以上的笛独奏形式外,在民间,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器乐的各乐种中。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大锣鼓”、“西安鼓乐”、“河北吹歌”以及其它北方各地的管乐中,笛是重要的旋律乐器,由于笛音色明亮独特,穿透力强以及它灵活善变的适应能力,使其在民间乐队中担任多种角色:笛可以领奏,也可以陈述乐曲中的主旋律,还可以在乐器群中穿插运动、加花点缀、句段填空等。笛在其他民间歌舞、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说唱音乐的伴奏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
在现代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乐队中,笛是民族乐队或混合管弦乐队的重要高音吹管乐器。很多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如《陕北组曲》、《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乐曲中,笛的演奏艺术表现成为了音乐整体中一项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
由于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民间基础,加之现代传播媒体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推广,笛演奏已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作曲家、笛演奏家在充分地吸取民间音乐滋养的前提下,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笛独奏曲。如《黄莺亮翅》(冯子存)、《喜相逢》(冯子存)、《三五七》(赵松庭)、《鹧鸪飞》(陆春龄)、《茉莉花》(刘管乐)、《小八路勇闯封锁线》(陈大可)、《塔塔尔舞曲》(李崇望)、《奔驰在草原上》(陆春龄)、《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油田的早晨》(王铁锤)、《赛马会上》(胡结续)、《姑苏行》(江先渭)、《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李大同)、《牧民新歌》(简广易)等等。
在音乐艺术中,以音乐作品来表现与笛相联系的人物的情趣、活动和心态环境也是音乐家们涉猎的一个艺术空间。著名的例子是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该曲成功地把中国旋律的运行技术与西洋复调音乐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表现了牧童与牧笛的民俗风情和温馨的中国田园景色。在流动的、充满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旋律中。我们似乎既沐浴到温暖的阳光,也听到了动人的民间牧笛声音。音乐家在用钢琴的艺术表现,描写笛、歌唱笛。90年代以来,中青年音乐家也有以笛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乐曲以中国西部塔吉克民间音乐为素材,并以复三部曲式的构架,用流畅的钢琴织体和厚重的弦乐背景相结合,用笛起兴,以笛联想,如同在悲怆的人生路上向苍天深沉地发问和冷静地自省。
2、文学影响
基于笛所拥有的艺术价值,笛已成为历代文学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人们常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如:
李白《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诗人先描述出他对笛曲的风格判断,然后表达了人们听笛后的心情。
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势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这首悲戚凄苦的七言诗,是诗人伤感情绪的真实流露。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李益的《春夜闻笛》也有“楚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句。诗歌仍然表现出了听笛人因笛声而引起的哀惋惆怅之情。
杜甫的《秋笛》有“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句;杜甫的另一首《吹笛》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句。
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笛常作为场景的描绘装点入词人们的作品中。
潘阆《酒泉子》:“长亿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人水云寒。”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宋词名作,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轼的《中秋》中,作者以笛来强化他的精神上自来解脱,心胸开阔的情怀:“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词中的笛,没有丝毫伤感的成分。
黄庭坚的《念奴娇》,是迁谪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写的。在这首气势豪迈的词中,他也写笛:“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作者描写他的客人孙彦立与他一起弄笛以助酒兴。丝毫无感伤之倩。
廖世美的《好事近》,也表现出了一幅美丽的风光图画,笛的出现,更感到典雅和意境深刻:“落日水融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3、美术影响
笛在中国画家们的笔下,也是作为对现实生活或情感情绪反映的独特而别致的创意。宋代中国绘画并入科举制度。邓椿《画继》云:“徽宗始建五岳现,大集天下名手,应召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当时宋子房,笔墨妙出一时,以当博士之选。”其中一个题目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天才的画家独特绝妙的构思,在这里是用横笛来完成的。
4、历史影响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笛的文字理解与《乐记》中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似乎一致。《风俗通》:“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内涵,与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因此,在中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乐种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置。
唐代李谟吹笛艺术传奇记载以及“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张诂《李谟笛》)的诗句,均说明了笛演奏在宫廷或民间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中国笛,如果以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标本作为源头的话,那么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笛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衍变到现代的相对完善与相对定形,其间已融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咫尺竹管,无数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中国的笛艺术以极其鲜明而光彩的个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笛它从古到今流动出的乐波,曾把千千万万百姓的耳朵,规范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社会审美习惯之内。它从原始时代就开始吹响,一直吹到了当代,它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中国人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身。
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
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红木做的笛子,古时还有骨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
一、历史沿革
1、远古时代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吹孔平面与按音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这与曾侯已墓笛(篪)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在时间上,两者相隔几百年;在空间上,湖南长沙和湖北随县相距数百里之遥,而吹孔位置几乎-致,由此可见先秦到汉初横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
2、汉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汉代以后,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事实提醒了人们,中国笛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态,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与乐队中其它乐器日益配合与协调。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画像砖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鼓吹乐队协调行奏的历史图像。横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势与现代笛演奏完全一样。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发展出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3、唐宋
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历史图画里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方向的吹笛姿势。
唐代已出现有关著名笛演奏家的记载,如李谟、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其中李谟曾师从西域龟兹乐手,因笛演奏不同凡响,技艺出人头地,开元年间在笛吹才能上号称“天下第一”。
陈晹《乐书》卷148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中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上带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戏曲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4、近现代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
二、基本构造
笛子采用的竹子在阴干以后基本上要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诗以及制作者的名称。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 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笛膜 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笛孔 分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 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 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
飘穗 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 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称为镶口。
1、制笛材料
制作竹笛的材质有很多种,其中竹子的种类就分很多,像蕲竹、苦竹、紫竹、白竹、湘妃竹等。而其他材质的笛子也有很多,像红木、檀木、象牙、蛇纹玉、银、树脂合成材料,铜铁等材质。
2、笛孔
笛子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子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的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
吹孔 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管内空气柱受振动而产生的。
膜孔 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音孔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基音孔 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助音孔 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3、笛头塞
不论中国乐器或西洋乐器,在吹孔与笛头之间,有木片塞住,成为笛头塞(Crown)。笛头塞的位置是决定笛子音调的因素之一。
4、竹笛接口
为了解决笛子因吹奏发热后发声频率升高的问题,在孔建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竹笛金属调音套管接口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除了解决发声频率调节的问题之外,由于带接头的竹笛在接头处可以卸下,使细长的笛子分成2截,保管时无需使用长于笛身的容器,因而携带更为方便。带有接口的竹笛称为“插口竹笛”。
竹笛接口可分为“单插”和“双插”。
单插型:接口铜管只有一层,内壁于竹子内壁相接并作为笛子的一部分,外壁与笛头端的铜管相插。优点是设计简单方便修理,缺点是长时间使用可能会漏气。
双插型:通过两层插口解决了单插型的漏气问题。
5、笛膜
贴笛膜,是为了笛管内形成柱波发出声音时,笛膜也因为柱波受振动而发出共鸣。笛膜的厚薄、纹路、皱平、松紧,膜孔大小都会影响音色,由于共振作用影响而使笛音更加明澈、洪亮。
使用黏合剂
笛膜的运用,首先是选择黏合剂,阿胶、白芨最常使用,一般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由于笛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自动还原,所以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如果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笛膜的贴法
一般笛膜皆是取自于芦苇内膜,因为膜薄、只有约拇指一般大小、容易破,所以贴膜要非常有耐心、手法要细致才不至于将膜弄破或是贴歪了。笛膜相对于笛子共鸣音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必要练习的功课。
方法1: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四周,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两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更换使用。(新鲜的笛膜如需保存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 [4]
方法2:
首先用针将膜对裁开,剪长方形的小块,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绷它几次。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或者是大蒜汁也可以),擦在膜孔的周围,使笛膜纹与笛子纹成平行方向,贴在笛膜空上即可。
另外,膜上揉出的纹不要过大,若过大,吹出来的声音会发沙。膜也不要贴得太紧太松,太紧了就没有清跪响亮的音色,太松了声音发嘶,不好听。解决办法:过松时,可用指肚按住两边轻轻拉一拉;过紧时,可用指肚按笛膜的中央,但不要弄脏了笛膜,更不能沾上水。笛膜沾上了水会变老,声音就不好听了。总之,贴膜是一项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高质量的笛膜,如果贴膜技术不佳;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共鸣效果。因此,掌握好贴膜技术是初学者学吹笛的必修课程。
三、乐器分类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 (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音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1、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 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
2、梆笛
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3、口笛
经考证,口笛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代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4、藏笛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
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5、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6、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凤"。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7、管乐器
西洋管乐器中,笛分为短笛、长笛、风笛、直笛、陶笛。
(1)短笛
短笛(Piccolo)是音域最高的木管乐器,是长笛家族的一种变种乐器,也是交响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之一。短笛必须要长笛练习的非常好的人才可以演奏,比长笛难吹,也比长笛的音色高。包含三个八度。名称源自意大利文“flauto piccolo”。
乐器简介
短笛,是缩小了的长笛。在意大利文中,“短笛”一字意为小长笛。像长笛一样,短笛通常定为C大调,比一般的长笛高了一个八度(令它们成为最高音的横笛)。音域d2~c5。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短笛的音乐是写得比标准音高低一个八度。短笛的指法与长笛的一致,但声音却比长笛高了一个八度。很多交替的指法亦可能被用作调整它们特有的音高的频率,因为通常很多都会走音了。在标准的C大调短笛的增加部分中,有D音的短笛音高,有时用来与降半音A一致,出色地用于意大利军乐队。
详细信息
短笛 (Piccolo)乐器本调 : C 调
使用材质 : 普通型: 无缝镍银管、镍银笛头,树脂管身
专业型: 上等白果木管身、纯银管身、镀金笛头、黑檀木笛头等 [1]
短笛音色
短笛管长仅为长笛之半,在交响乐队中多由第3长笛手兼用。短笛是长笛的变种乐器,是交响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通常由第二长笛手吹奏。由于音色尖锐,富于穿透力,有节制,审慎地使用可使整个乐队的乐声更加响亮、有力而辉煌。常用来表现胜利凯旋、热烈欢舞或描写暴风雨中的风声呼啸等。
很多协奏曲及独奏曲是写给短笛的,写自著名作曲家如佩尔西凯蒂(Persichetti)和维瓦尔第(Vivaldi)等。(可是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起初是写给超高音舌簧八孔直笛的)。最早使用短笛的作品之一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三重木管乐器的管弦乐团典型地有两个长笛与一个短笛或三个长笛与双重短笛。不是所有的长笛演奏者都演奏短笛。尽管指法相同,运唇法及其他不同之处需要分开学习。此外,长笛演奏者因习惯按长笛那些较大的按键,当按短笛那些较小的按键时会感到困难。
在演奏会的进行曲中,短笛可以是挺重要的。例如在约翰·菲利甫·叟沙的“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中就带出了一场壮观的短笛独奏,打动了不同年龄的听众。
短笛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难吹出调子的乐器,因为它很小的尺寸令它很难完全地吹出调子来。当把短笛吹得走音的时候是很明显的。
一般短笛能吹奏3个八度,由C5至C8(个别型号更可以吹奏D8)。吹至第三个八度的音符时,就会开始愈来愈难,特别是轻声地吹的时候。但是作曲家们通常只是会把高音域的作品写给短笛。短笛缺乏长笛的最低音B键,而且短笛的低音区域较暗且不明显,较少使用。
记谱与长笛相同,而实际发音高八度,为所有吹管乐器中的最高音乐器。音色尖锐,光辉明亮,穿透力极强。在配器上,无论规模多大的乐队中,用一只已足可扩展音域,增大纵深能力。对于铜管乐队尤其重要。常用于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终乐章的胜利进行曲中,用它来增加巍然屹立、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的《第六交响曲》第4乐章中, 用短笛来描绘雷电轰鸣的场景。穆索尔斯基在交响诗《荒山之夜》中,用它来描绘群魔乱舞时阴森凄厉的哭声。
短笛结构
短笛可以是由木、金属、塑胶或化合物构成。很多的短笛手发现木短笛的音色比金属短笛的更圆润。在更近代的时候,短笛亦由塑胶合成的材料构成。合成的短笛更耐用,并更适合军乐,音色一般。大部分的职业短笛手认为短笛应只由一种材料构成,避免短笛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短笛和鼓笛
十九世纪制造的鼓笛(fife),可见同时设有按键和吹孔。
最初的短笛是没有按键的,这亦是短笛常与另一种同样是横吹的鼓笛(fife)混淆。现时在欧洲的一些军乐队或民族音乐团仍然会使用鼓笛。虽然新式的鼓笛亦加上了部份按键,但主体仍然保留为吹孔。
演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 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音色尖锐透明,同音区不如长笛丰满,属装饰性乐器,很少独奏,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由于是长笛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短笛在管弦乐中经常扮演陪衬的角色,虽然它装饰性的功能重于旋律性,但短笛的独奏也并非罕见。
乐队中的木管声部位于指挥正前方、中提琴声部后面一排。长笛在这排最左边。标准的管弦乐队用两只长笛。
在历史上短笛是没有调的,传统上,短笛是用来在瑞士的巴塞尔嘉年华上与巴塞尔鼓合奏的。
主要名曲
哈恰图良(俄)《马刀舞曲》
苏萨(美)《星条旗永不落》第三乐段
泰克(德)《旧友进行曲》第三乐段。 [1]
葛利格《第二皮尔金组曲》(Peer Gynt Suite)
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的指定是“弗拉蒂诺”,但这是指“索拉尼诺竖笛”
C大调短笛协奏曲 P.78, RV.444
C大调短笛协奏曲 P.79, RV.443
a小调短笛协奏曲 P.83, RV.445
贝多芬:
爱格蒙特序曲序曲 第二长笛最后一分钟左右换成短笛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四乐章 -- 最早在交响曲中使用短笛的例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第四乐章 “暴风雨”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 “欢乐颂”
柴可夫斯基:
第三交响曲
《胡桃夹子》 15. Act 2 Tableau 3- (c)中国舞曲—茶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第2幕
威尔第:歌剧《利格丽》第3幕等歌剧的暴风雨场面
乔治·比捷(法):
《卡门》第二组曲 11.“士兵换岗” 短笛二重奏
エドヴァルド・グリーグ:ペール・ギュント第2组曲の「アラビアの踊り」にピッコロの二重奏がある
拉威尔:在波莱罗第9次的旋律中,短笛(2管)与切斯特一起重叠在圆号上。
亚纳切克:青少年进行曲
广濑量平:据说使用两个短笛来表现列车的轰鸣声
凯特尔比:在波斯的市场上
肖斯塔科维奇:第9号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乐章的独奏。
(2)长笛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比较低级的黄铜、白铜,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14K、18K、20K、24K金和铂金长笛等。
音质动感而美妙,声音婉转而悠扬。
长笛很考验吹奏者的气息控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才能吹出近乎完美的音律。
乐器特色
乐器名称:长笛
乐器本调:C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b-小字四组#f(B尾管)、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f(标准C尾管
结构组成:笛头、笛身和笛尾。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乐队、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属于木管乐。外型为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比如普通镍银合金或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黄金以及贵金属铂等,偶尔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塑钢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饱满的音响效果。在西洋乐器中,长笛属于木管乐器中的吹孔气鸣乐器(woodwind)。长笛的发音原理较其它乐器特殊一些,它是由吹孔处产生连续性正负压的压力变化激发气簧而发声,因此入气端外型曲度与吹口孔内缘所夹角度有相当的影响,正如风吹细电线与粗电线之不同。夹角愈小,吹奏愈容易且高频愈多,夹角愈大,吹奏较费力低频较多,如此也相对影响三个八度的音色效果。夹角愈小,音色较光辉亮丽,低音则因低频较少而较少力度感,且高音则容易失控而吹成泛音或是较尖锐或薄的音色。夹角大则音色有晦暗的感觉,低音音质较浑厚,但也容易有声音挥洒不开的感觉。
发展历史
2012年研究人员确认了他们所说的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乐器。他们在德国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发现了这几根用鸟骨和猛犸象牙制作的长笛。科学家用碳测定年代方法确认出这些长笛距今已有4.2万到4.3万年。19世纪初,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据记载,长笛起源于欧洲,初名横笛。早期的长笛是用乔木科植物的茎制成,竖着吹奏,后改用木料制作,横着吹奏。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金属材料的长笛开始问世。1847年,德国人波姆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了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带有机械传动装置的长笛,它在音准、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都比老式长笛有了革命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长笛的演奏技能。在海顿时期(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在交响乐队的配器中,长笛一般采用双管编制,在规模较大的乐队中,有采用三管编制的。近现代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四管编制。
在古典时期,不同人对长笛加以整修,管身将圆柱型改为圆锥形,并按上了许多新奇的按键(许多按键还搬上单簧管,因此在现代单簧管上依然还可以见到)。著名的长笛改革者波姆(1794-1881)是使长笛的构造趋于完美的著名发明家。他从改革长笛指法和音色开始,把笛管由圆锥形改回圆柱形,并规定了笛管的粗细及音孔位置,加装音键机械联动装置(例如A音孔与bB音孔相连)来调整音准、音色、扩大音域,增强乐器表现力。1847年,波姆规定笛子的长度66厘米为内径2厘米的约33倍,使这一乐器标准化。这些改良措施使长笛日益完美,具备了丰富柔和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范围,这种长笛被称为“波姆式长笛”流传至今。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粘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847年,波姆长笛用了银质的管子,并将其安上bB拇指控制杆。21世纪,长笛已被认定为完全定型,但有些工厂为了让初学者演奏方便,将右手部分的按键移至笛管的另一侧。
种类用途
中音长笛
1854年为伯姆所创制的G调笛。基本形制是将C调长笛放大加长,指位指法不变。G调长笛长82.75厘米,内径为2.6厘米,音域g~c3。发音丰厚甘醇,洪亮有力,从pp到ff始终如一,听起来颇似圆号。在室内乐、重奏及交响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低音长笛
C调,较标准长笛低一个八度,笛头下端的管,拐两个弯而直下。在近代作品中,它的地位日趋重要,尤其是在长笛合奏中,能使音色浑然一体,可与弦乐重奏媲美。
发音原理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每个音孔有固定的音,在演奏时根据演奏指法吹出不同的优美旋律。
长笛(Flute)是西洋管乐器,最初是以竹子制造的,和我国的笛子相似,后来改为以木质制作。19世纪中期,德国乐器改革家波姆(1794-1881)对长笛进行了改革,把音孔增加到16个,并安装了联动按键,使长笛成为十二平均律乐器,变得很容易演奏。现长笛大多用金属制作,但习惯上仍然称为木管乐器。
长笛演奏时能够很自然地使用波动音,有点像人声,音色十分优美。长笛音域宽广,而且非常灵巧,既可以演奏抒情、缓慢的旋律,又可以毫无困难地演奏快速的、上下跳动的音型,以及装饰音、颇音等华彩性旋律。所以它在管弦乐队、军乐队、重奏乐队和轻音乐队中一直受到重视。
传统称谓的长笛是指一组乐器,它由C调短笛、C调长笛、G调中音长笛和C调低音长笛组成。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用得最多的是C调长笛和C调短笛。
长笛是西洋乐器中体积最小、重量较轻的乐器。它价格便宜,较容易掌握,吹奏方法和我国的笛子相似,无论儿童或成年人都很容易上手,是一件易学、好玩的乐器。有条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但也可以自学。不少自学的人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就可以参加乐队合奏。
乐器的构造
长笛可以分为笛头、笛身和笛尾三部分。
笛头是乐器的第一段,上面有吹孔,其作用是发声。笛头的顶部是笛帽,笛帽有一根螺丝与笛头内的木塞相连。旋转笛帽,可以调整木塞在笛头内的位置。请注意,木塞在笛头内的位置在乐器出厂时已经调好,若没有特殊情况,学生不要随意转动笛帽。
笛身是第二段,笛尾是第三段,上面有音孔和联动按键。打开或关闭音孔,就会改变发音的高低。
发音的基本原理
长笛的发音和中国笛子一样,属于边棱音发音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对准吹嘴吹气时,由于气流在管内发生碰撞而发出声音,并由共鸣管产生共鸣。所以吹奏时的嘴形和吹气角度对音色有直接的影响。长笛是十二平均律乐器,如果将音孔全部按上,就发出长笛的最低音,从最下端算起,每打开一个音孔,就升高半音。但高音区则需要使用交错指法。
演奏方法
音域·音色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因此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b为极端音区;低音区c1~g1音色钝、浓,强奏无效,中强以下有效,弱奏时大调音色冷漠凄凉、小调音质柔和,更多用在乐队中的独奏段落;中音区g1~g2音色柔美温存,透明纯洁,发音稳定;高音区g2~g3音色清晰开朗,音色饱满;超高音区g3~c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c4~e4为极端音区。长笛的音色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其音色由于缺乏谐音,显得冷漠,音响力度弱,表现力不够丰富,音响也不如其他木管乐器丰满,因此长笛不适合模仿人声。但正由于这样的特点,常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以及回声等等,有其独特的能力。
长笛的音域很广,从C1(或b)到C4(或e4)。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和表现力差别较大,气息的运用也各有不同。低音区非常柔和,甚至有些冷漠和凄凉,一般不演奏较强的旋律。需要气息的压力小,但耗气量大。在运气时要尽量放松和打开口腔咽喉部增加气息的流动感。中高音(从g1到g3)是最好的音区,音色柔美温和,透明纯洁,很富感情,可以随心所欲地作各种力度表现,气息的消耗量相对说来不大,运气的掌握也较容易,而高音区音色清晰开朗,显得特别鲜明,在强奏时能获得华丽的效果。但气息需要较强的支撑力,耗气也大。吐气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还要控制好气流速度,使之不宜过快,否则造成声音僵硬和发尖。
演奏
在演奏方面,长笛是吹孔气鸣乐器,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
长笛在演奏时,演奏者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度角发音。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应用曲目
长笛为管弦乐队中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小调奏鸣曲》等。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乐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历代大作曲家都有竖笛曲目创作,如巴赫的 6首奏鸣曲,3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组曲》;L.van贝多芬的《B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3首协奏曲;A.维瓦尔迪的13首协奏曲;G.P.泰勒曼的12首幻想曲;G.F.德尔的7首奏鸣曲;J.海顿的协奏曲与3首奏鸣曲。到后来出现了长笛,便开始慢慢的代替竖笛。
(注:不要以为这个竖笛只能当作教学器具使用。实际上直笛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独奏乐器。直笛悠久历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直笛制于十四世纪。更古老的西洋画上亦有类似的笛,不过最早何时出现尚未有定论。在整个巴洛克时代,直笛由于其音色的完美,技巧的高深,通常被赋予和小提琴类似的独奏地位。巴洛克时期的任何一位重要的作曲家都为直笛写过数不清的奏鸣曲、协奏曲。其中以巴赫、韩德尔、泰勒曼、维瓦尔弟为最著名。巴赫尤为钟爱这个乐器,在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中,他使用直笛的频率要高于横笛。尤其是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他为直笛、双簧管、小提琴写的一段三声部赋格堪称经典。
古典时期后,由于长笛在音量上超过了直笛,因此导致这个乐器被近现代交响乐队淘汰。随之逐渐被人遗忘,其命运与viola da gamba这种古大提琴类似,不再作为标准古典音乐的乐器被使用。直至二十世纪进入现代后,随着复古之风的兴起,直笛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当代作曲家为直笛重新写了独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直笛都是音乐学院的正规专业,其地位与小提琴、双簧管等相同。直笛专业不隶属于管弦系,而一般隶属于巴洛克音乐系。但它的音乐魅力显然不会局限于巴洛克音乐。现代优秀的直笛演奏家可以用8孔的直笛完美而完整地演奏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或其他很多著名的小提琴技巧性曲目。)
中国作曲家的长笛曲目,主要有贺绿汀的《幽思》、《牧童短笛》、田保罗的小奏鸣曲《清晨》和黄虎威的《阳光灿烂照天山》等。
(3)风笛
风笛,流行于许多国家(不一定是在欧洲)的一种民间乐器。风笛属管乐器,靠气流振动哨片(装在管内)发声。其发音原理是演奏者向气囊内充气,再把气囊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气囊上的和旋管内鼓簧发音。
基本介绍
风笛(Bagpipes)是乐器的一种,属使用簧片的气鸣乐器。风笛在结构上一般包括吹管(blow pipe),气囊(Bag),演奏管(Chanter)和和旋管(Drone)。古时候,风笛的气囊是用猪、牛、羊等动物之皮或者其他材料制作成的,现今通用的都是合成材料。吹奏者对气囊提供空气的方式是对着吹管吹气。气囊起到存储气体的作用,这样吹奏者呼吸时亦可维持一段时间的音质。 音管拥有开放式端口,所以在吹奏时音乐是很难停下来的,这意味着大多数的风笛在吹奏过程中声音始终是连贯的。风笛的和旋管成圆筒状,只有一个簧片而已。和旋管传统上以木材制作,常常是当地的硬木。但是如今也可以是热带硬木,比如蔷薇木(rosewood),黑檀木(ebony)或非洲黑檀(African Blackwood),还有树脂材料的。
风笛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据说起源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约公元1世纪流传到古罗马。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风笛传入苏格兰。而公元14世纪起成为风行欧洲的民间乐器。18世纪风笛传到澳大利亚、加拿大,在苏格兰地区,风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常用于民间的婚丧风俗节日活动中。
苏格兰高地大风笛的发音嘹亮、优美、并能持续不断。古代它曾是苏格兰人打仗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武器,并由苏格兰王室规定规定为军队专用,在战场上用这种强大、奇特的音响配合鼓声来惊吓敌人。直到苏格兰被英国人战胜后才废弃。在苏格兰民间,这种风笛及其演奏的曲调一直作为一种传奇事物而世代相传,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苏格兰的民族传统音乐。
音质及种类
风笛音色淳朴甜美,穿透力强,并以持续音见长,特别是它的持续低音最富特色。在露天演奏也能够听得很清楚。民间的风笛演奏具有欧洲乡村风情的田园风格。
风笛盛行于欧洲,风笛的种类多至上百种,欧洲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土耳其)都有自己种类的风笛,甚至在亚洲(如印度)也有。苏格兰高地风笛是所有种类中声音最为宏亮的,形体也较大。
最为著名也最常见的苏格兰高地风笛( The Great Highland Bagpipe)
(4)直笛
直笛一般指竖笛(木管乐器)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竖笛音色优美圆润,是欧洲重要的管乐器,也是巴洛克时代的标准独奏乐器。竖笛在世界发达国家中,无论是在专业音乐表演还是在普通音乐教育中,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学会也比比皆是。世界各国还经常举办竖笛比赛,世界各地的电台和电视台经常播放竖笛音乐。竖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它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响,这样,人们从初学开始,就很容易获得美妙的乐音。
竖笛通常是八孔的,为系列乐器,常用于演奏的有五种,分别是超高音笛(Sopranino)、高音笛(Soprano或Descant)、中音笛(Alto或Treble)、次中音笛(Tenor)和低音笛(Bass)。将这些竖笛组成乐队,可以演奏丰富多彩的音乐。
“六孔竖笛”是竖笛和中华传统乐器竹笛的结合体,指法与“八孔的”竖笛有较大差别。
竖笛又属于十二平均律乐器,可以任意转调,音域在两个八度以上,表现力极为丰富。因而,学习竖笛同学习任何一种西洋乐器一样,都能有效培养人的固定音高概念、有效提高人的音乐专业素养。在很多国家,竖笛已成为拥有最大的学习人群的热门乐器,在中国也是如此。
(5)陶笛
陶笛,世界乐器,不专属任何国度。各国各地域都或长或短有过陶器时代,都曾各自有过、或相互借鉴改革研发陶制笛子的记录。
中国陶笛,可追溯至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历史,是中国陶笛的鼻祖。中国陶笛(实用新型) 哨口类气鸣土乐,陶笛演奏家,制作家周子雷借鉴中外历代陶土乐器基本特点改革研发,指法指序科学便捷,音域宽广,通常为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陶笛种类繁多,孔数不一,形状各异,常见的式样为直吹式和横吹式。直吹式陶笛有6 个音阶孔,可以吹出十二度音;横吹式陶笛,也被称为“潜水艇陶笛”,有10 个以上音阶孔,其中,十二孔陶笛由于采用顺指法,容易操控,且音域较广,多被陶笛初学者所青睐。
意大利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奥卡利那笛、洋埙、瓦埙、土笛等),自1853发展,借鉴某种陶笛改革而来,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陶笛。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四、演奏技巧
1、吹奏入门
吹笛是用口将气息吹进笛子的吹孔而发出的声音。吹响它的方法要领如下:
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响 笔套一样。
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要对着镜子常练,体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2、音类
笛子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 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技巧。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音、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笛子技巧:
颤音(tr):例如6的颤音相当于演奏67676767一般,先6后7.
虚颤音:颤音的一种,手指颤动时并末完全盖住音孔(按半孔)的虚颤手法。
波音(w):短颤音的一种,也称涟音,意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颤指跳跃一次。
叠音(又):例如6的叠音相当于717 6一般。6是主音,而717相当于复倚音,是装饰音的一种,也称唤音。
赠音:出现于音尾的一种装饰音,会标示出所“赠”之音高,也称送音。
打音(丁):将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称导音。
吐音(TK):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有单吐(T)、双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种断奏的技巧。
滑音:音符之间移动的过程是“圆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借助手指移的慢慢打开音孔或慢慢按闭,造成类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借助气息控制,达到类似软绵绵的效果(气滑音)。
剁音:类似鸟叫声,各手指同时快速起落,加上顿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头自然不断的震动,造成音符的绵密颗粒感的一种技巧。
历音:类似钢琴琶音的一种快速音阶进行,速度很快的时候,亦能摹仿鸟叫声。有上、下历音之分。
强音(>):类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气息来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顿音:明显地断奏,用舌重吐发音。
舌起音:一般在吹奏连线中的第一个音域或没有连线的音符时,舌尖轻重适度地(比轻吐还要轻微)吐奏一下,与发“提”字声音时的动作相似,将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类似花舌的音响效果,与花舌不同的是震动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块突起下垂的小舌。发音颗粒较粗糙。
泛音(。):同种指法吹出不同于八度音关系的音,力度介于两个八度音之间,属于超吹的一种。
飞指(飞):利用臂力的带动作用,使一只手的一指或数指(最多三指)在一个或几个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动的奏法。可产生强烈的碎音效果。
历音:由低而高(上历音)或由高而低(下历音)急速地逐级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历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断,使经历的每个音都十分清楚,流畅,好象快速上下楼梯那样一级一级地出现。
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气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达情绪的激动。
花舌:花舌是竹笛的用舌技术,类似二胡的抖弓,弹拨乐器的滚奏。吹奏花舌是用气流冲击翘起舌头,使之滚动产生的碎音效果,民间一般称为“打呼噜"。
大致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唇四大基本功,气的功夫最难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平均、灵活、有弹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颗粒感、节奏平均、能持久; 唇的功夫就必须注意风门大、小及口劲的适当表现。意之不管什么技巧,只要练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是时候,一定要为音乐负责,否则画蛇添足,破坏了曲子原有的美感,这是应有的认识。
3、技法
(1)演奏姿势
吹笛子首先要讲究姿势正确、自然,一是要有堂正的仪表;二是要适应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姿势分立势和坐势两种。
在吹曲笛和更大的低音笛时,也可用左手的食指第三节下端靠大拇指一侧和小指一起与大拇指相对将笛持住。用这种方法持笛,在右手进行飞指抹音时,即使左手三孔全打开,笛子也不会动摇。
在合奏和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势。坐势要求上身和立势相同,椅子高低要适度,以免妨碍吹奏和呼吸。坐时最好不要架腿,两腿自然分开才能坐得安稳。
(2)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正确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能很好地演奏。
吹奏时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因吹奏中吸气量大,一般都用口鼻同时吸气,以加快速度。吸气也分慢吸和快吸两种,一般在乐曲开始前和演奏速度慢、旋律优美的曲子中可用慢吸的方法。要求吸气饱满充足,但也不要吸到不能再吸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吹奏时无法控制。快吸一般用在快速乐曲中和没标换气记号的连续吐音之间。
吹奏时的呼气不是平常从两个鼻孔和口腔中自然呼出去的,而是从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吹出去的,所以胸腹肌肉收缩形成的压力和两颊以及嘴唇的有力控制,使吹出的一股气息形成均匀的、有节制的、有压力的气柱将笛子吹响。
吹奏中的呼气也不要呼到不能再呼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发颤,而应留二分余气,便于下次吸气迅速,使乐曲吹奏能自然连贯地进行。为了增大肺扩量,使气息更充足,平常可坚持长跑、游泳和做深呼吸运动。
(3)吹奏口形
吹奏笛子的口形与笛子发出的音色有直接关系。同一支笛膜松紧度一样的笛子,不同口形吹出的音色就截然不同。
笛子是用气来吹奏的,它包括吹气和吸气时颈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开,像平常打哈欠时那样,上下嘴唇对齐,使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位于嘴唇中央,两颊和嘴角中间收,呈椭圆形。上唇稍微靠前,轻轻靠在下唇正中的、约被下唇盖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
吹笛子有了正确的口形,还要用一定的角度。一般是嘴唇和吹孔成九十度直角。
吹奏时,可通过调整嘴唇与吹孔的角度来调整音准,如角度小于九十度音准偏低,稍大于九十度音准偏高。(此处音准是相对于九十度的)
尽量使吹孔剖开气往后的漏气声减到最小,使进入吹孔的气畅通无阻,灌响笛子。从而找到最好的方法和音色。
(4)舌头的运用
吹奏时舌在口腔中的各种运动对笛子的发音有各种影响。舌体横纹肌的不同收放,使舌体向各个方向弯曲、伸展,吹奏中由于舌体横纹肌的交替收放,使舌与上颚时而贴近,时而离开,对呼气起着“开关”的作用,造成呼气的时断时续,使吹奏的笛音产生分奏的音乐效果,如吐音、垛音、叠音等。舌尖在放松的条件下利用气的冲击与上颚有弹性地时抵时开,使笛声产生“碎音”效果,如花舌音、弹音等。
舌在不用时应自然放松地收于口腔下部,以使口腔打开,增大气流的通道。
(5)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及气息控制
要吹出美妙动听的笛音,需要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口形。要吹出笛子的高音、低音、强音、弱音,需要呼吸与口形的变化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在吹奏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笛子每个发音孔的缓吹和急吹的呼吸与口形的相互配合问题。吹笛子最低的七个基音时,从全按的筒音向上到第六孔用缓吹的方法,速度较为缓慢、平稳。当吹比七个基音高八度的音时用急吹的方法,呼出的气流急促有力。当吹比基音高两个八度以上的音时,则在急吹的基础上,再加强呼吸肌肉的收缩。
气息控制是竹笛表现各种感情的重要一环,它要求吹奏者在表现乐曲内容时,使口劲、口风、风门以及它在吹孔上靠前靠后的位置变化和音量、音色、音准达到全面、细微、熟练的配合。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自然规律如下:1.口劲足时,音量强,音要高,音色结实;2.口劲松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柔和;3.口风急时,音量强,音要高,音容易发噪;4.口风缓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较优美;5.风门大时,音量强,音要高,音色饱满;6.风门小时,音量弱,音要低,音色纤细;7.风门位置向里,音量弱,音要低,音色较纯;8.风门位置向外,音量强,音要高,音色噪。
气息控制的要求是:1.音量能强能弱;2.音准做到强而不高,弱而不低;3.音色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
在吹奏笛子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会引起音不准:1.听音能力低,音准概念差;2.演奏技术不熟练;3.笛子本身音不准。如属听音能力问题,就要先学习视唱练耳,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若是演奏技术不过硬,就要加强基本练习。若是笛子问题,就请有经验的人进行试调和修理。(若是自己修理可在八度音偏高时,用黄蜡(或胶带等)适当封住部分笛孔;在八度音偏低时,用小刀将笛孔适当削大)
(6)手指
吹笛子需要双手持笛,开按指孔,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因此要使每个手指灵活而有弹性,能持久、独立地活动和相互配合,就需要进行严格地训练。
吹奏时双臂和手要松弛,手指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中部轻轻盖严笛孔。开放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大约离指孔一到一点五厘米左右。手指过高动作不迅速,影响吹奏速度;手指太低会使音准变低、音量变小、音色变闷。
手指盖闭音孔要严密,不能漏气,但也不要僵硬。当迅速开闭指孔(颤音)和连续从上至下按闭指孔时(演奏历音时),都应有弹性地击打发音孔。这时不吹笛子也可听见指肚击打音孔发出的同吹时一样音高的基本音(低音)。
平常不拿笛子也可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放松和击打动作的训练,频率由慢渐快,越快越要保持松弛和弹性。无名指一般最不灵活,更要加强训练,小指不用时,要轻贴笛身,不要用小指活动来帮助其他手指。这样在以后吹奏各种颤音和装饰音时,就能轻松流畅,运用自如。
五、乐器选择
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
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检验:
检验笛子的竹质。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竹纹细密。管身直而圆。笛身一般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差别不宜过大。笛管厚薄适中。笛管内壁平整光滑。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造型美观大方。这些要求,凭视觉便可以鉴定。
检验笛子的音准。方法是按照校音仪器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手风琴、电子琴等)对照试吹。主音确定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部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检验。还可以吹吹各个泛音,看是否容易出音、干净。检验泛音也是检验实音音准的好方法。
检验笛子的音量。一般来说,音量大者为好。音量大的笛子,共鸣大,振动力强。吹奏时手指上有时有一种发麻的感觉。
检验笛子的音色。对音色的一般要求是松、厚、圆、亮,这一方面取决于笛子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与贴膜技术、演奏技巧也有密切的关系。
检验笛子的灵敏度。一般来讲,以气到音出、发音不迟钝为好,反应越快越好。
如果是初学者,最好找熟悉笛子的人一起去购买。检验筒音5指法中高音6是否好上,也是检验笛子好坏的一个标准。
初学者应选调性。同样一款竹笛有各种不同调性。怎么选择?一般来说,初学者以选用中音笛类,E 调或 F调笛子较为合适。因为这类笛子音高适中较易吹奏,演 奏也常用到。如果有条件,想多选几支笛子,那么,除E 调和 F 调中笛外,还可再选一支D 调曲笛和一支 G 调梆笛,这两个调子的笛子也常用到。G、F调笛子对口风有帮助。而C、D调的笛子对气息有帮助。
六、笛子演奏家
1、50—7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刘管乐
刘管乐 (1918年1月24日一1990年5月27日),中国笛子演奏家、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代表作《卖菜》,《荫中鸟》,北派。
陆春龄
陆春龄(1921年9月14日—2018年5月22日),男,汉族,上海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笛子演奏者,作曲家,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魔笛”,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
陆春龄是我国灌制唱片,录制音带最多的笛子演奏家。
各个时期,他对乐曲的处理都有明显的不同。60年代初期,他的演奏淳厚,质朴,但已充分显示出擅长以生动的音符塑造音乐形象、刻划意境和渲染气氛的功力。 这从50年代灌制的唱片《小放牛》《欢乐歌》《鹧鸪飞》中就能领会到。人们听着他的演奏,常会随着笛声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到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赵松庭
赵松庭,中国笛子演奏者、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笛子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2001年3月9日6时30分,因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刘森
刘森,生于1937年,曾任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员指挥、中国广播艺术合唱团指挥、总政歌剧团指挥、总政交响乐团指挥、中国电视爱乐乐团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广电学会电视音乐艺术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刘森自幼跟随父亲刘成鹏先生学习音乐,青年时代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竹笛演奏家、作曲家。
他曾在著名指挥家严良先生的指导下学习指挥艺术;在著名音乐教育家沈湘、李晋玮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学习声乐和歌剧艺术。
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担任音乐总监,担任《东周列国》音乐总监中,他又为演唱先秦文化的瑰宝---《诗经》谱曲。代表作《牧笛》、《霍拉舞曲》。
王铁锤
王铁锤,男,1932年出生,我国著名的竹笛、箫演奏家,中国北派笛子大师。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现任中央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乐大器普及协会理事、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民族管乐北京研究组副组长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顾问。
他的演奏气息饱满,技巧纯熟,音色圆润,层次鲜明,极具感染力,被誉为中国北派笛子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黄河边的故事》。
孔建华
孔建华 ,男,(1926年——2011),河南省中牟县人。 1948年从事专业文艺工作,曾掌握过多种乐器,之后专攻笛子,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族管乐学会会长、武汉市文联委员、武汉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武汉歌舞剧院笛子演奏家。五十年代他把唢呐的循环换气法移植于竹笛,并第一个在中国竹笛上安装了调音套管,解决了笛子随温差而变化的音准问题,另外他还自制了倍低音笛、埙和超短笛等,他还对湖北随县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篪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和复制并使其发出了悠扬的旋律。 四十年来他除了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剧场演出外,还经常深入到工矿、农村、部队,为广大群众演出, 还曾多次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柬埔寨、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魔笛”。 他创作了数十首笛子曲,其中《故乡的回忆》曾在全国评为优秀曲目,并载入建国卅周年优秀笛子曲集。发表有《笛子问答》、《笛子演奏法》等文章和教材。 他曾先后担任过武汉歌舞剧院、湖北艺术学院,湖北省歌舞 团,湖北省戏校、武汉市戏校的笛子教师,培养了大批专业和业余的学生。
2、70—9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曲祥
曲祥 ,1945年出生。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一级尖子演员。
现任山东歌舞剧院名誉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山东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山东省音乐创作中心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荣获山东省政府通令嘉奖。代表作《沂河欢歌》、《列车奔向北京》。
简广义
简广易,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系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原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及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独奏演员。代表作《牧民新歌》、《山村迎新人》。
李大同
代表作《帕米尔的春天》。
魏显忠
魏显忠,1940年7月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奏员、笛子演奏者、辽宁歌舞团民族乐队队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音乐家协会理事,是中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 魏显忠老师于2009-1-19 晚辞世,享年69岁。
代表作《扬鞭催马运粮忙》。
江先谓
江先渭,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演奏家。作有为数甚丰的民族器乐作品,对民间音乐的整理研究有较大贡献。其作品风格清雅幽丽,余韵悠长。其代表作《姑苏行》无疑是我国近现代民族器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俞逊发
俞逊发,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1岁。世人皆赞“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俞逊发先生的笛乐造诣高超。
代表作《秋湖月夜》。
宁保生
宁保生(1943——2009)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笔名肖然。1943年1月生于中国河北保定市。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队吹管乐声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北京乐器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第八届民盟北京市委代表,当选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2月8日在北京逝世。
代表作《春到湘江》。
蔡敬民
代表作《到农村去》。
马迪
马迪先生,笛子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竹笛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考级委员会考评专家。一级演员。并同时被西安音乐学院和西安音乐舞蹈学院聘为兼职笛子老师,及西北工业大学笛箫协会艺术顾问。曾多在全国民族器乐演奏及音乐作品比赛中名列前茅,并荣获陕西省德艺双馨“青年音乐家”称号。
代表作《秦川抒怀》。
李镇
李镇,男,1944年出生,山西省河曲县人,幼年时随家人迁居内蒙古,蒙古笛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学会会员、中国音协民族管乐研究会理事。李镇先生现任内蒙古政协委员、文联委员、音协常务理事、内蒙古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内蒙古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
代表作《鄂尔多斯的春天》。
曾永清
曾永清,1944年生于天津,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草原巡逻兵》《麦收》《沂蒙山歌》《秦川情》等。现为中央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
3、90年代后的新派笛子演奏家
张维良
张维良,195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笛箫演奏家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竹笛学会会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
张维良自幼喜爱音乐,八岁开始学笛,1967年得到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的精心培养和系统训练。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 [16] 先后师从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等老师。1981年转入音乐学院器乐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留校任教,任该校笛子专业主课教师。
1982年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笛子组)荣获第一名。1987、2009、2011年在全国江南丝竹比赛中连续三届荣获一等奖。1987年出版中国首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并获中国金唱片奖。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荣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1年舞蹈《缘》荣获俄罗斯世界舞蹈大赛金奖(担任音乐创作)。2002年荣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2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荣获中央电视台“新光奖”一等奖。2003年创作的《竹梦》荣获文化部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2008年担任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创作。201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花泣》优秀奖。
七、代表作品
1、《姑苏行》
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优美。
2、《春到湘江》
湖南特色浓郁。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3、《喜相逢》
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4、《牧笛》
是由舞蹈音乐改编的。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5、《小放牛》
为河北民间曲调,刘森改编。朱文昌演奏。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放牛》,原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姑意为难,考问她的风趣情景。这段旋律带者浓厚的民间色彩,充份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小放牛》的版本很多,演奏的乐器亦各异,很多戏曲也会采用作为唱腔,这个版本是刘森改编,单纯不复杂,较重视乐曲的韵味。
6、《牧民新歌》
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7、《鹧鸪飞》
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8、《黄莺亮翅》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 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乐曲以上下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9、《五梆子》
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10、《扬鞭催马运粮忙》
此曲写于1969年10月。乐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热情的歌颂丰收后的农民,不忘支援国家建设,喜送丰收粮的热烈场面。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清脆的梆笛,以电声乐为伴。笛子声部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制作。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制作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体现得淋漓尽至。
八、乐器保养
1、新笛保养
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份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笛盒保护
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最好做一个宽的,一个窄的,宽的夏天用,窄的冬天用。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用后清洁
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以免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笛胆保护
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细心洗涤
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不宜要用水清洗,这样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一干,很容易使笛子破裂。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浸酒精(最好是医用酒精)擦洗。
6、破后修理
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九、社会影响
笛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就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有着将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
笛类乐器,根据我国近现代民间与专业最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横吹——边棱”类的乐器统称为笛。在这些笛类乐器中,有吹孔靠近乐器封闭端的笛,也有吹孔虽靠近封闭管端,但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近似于90度夹角的笛,也有吹孔居中的笛。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中国的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音乐影响
在现成的近现代民间笛曲的实际音乐音响中,更能进一步地理解笛在表现音乐思想,反映现实生活与实现其社会功能中所起到的独特的作用。流行于河北南部的民间笛曲《冀南小开门》,均以流畅的旋律和富于特色的滑音演奏,表现出了民间的一种无拘束的活跃欢快的情绪。流行于河北中部的民间笛子二重奏《顶嘴》,又充分地使用了笛演奏的滑音、顿音、历音、颤音等技巧,把现实民间生活中顶嘴逗趣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由冯子存先生发掘原山西梆子曲牌改编的梆笛曲《黄莺亮翅》,表现出了美丽的黄莺及黄莺周围美好的事物,乐曲欢快流畅,优美辽阔。《挂红灯》则通过热情奔放的旋律,表现出农村中火热的节日欢腾场面。
笛在中国是最富于艺术表现的民族乐器之一,除了以上的笛独奏形式外,在民间,它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器乐的各乐种中。在传统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十番鼓”、“十番锣鼓”、“潮州大锣鼓”、“西安鼓乐”、“河北吹歌”以及其它北方各地的管乐中,笛是重要的旋律乐器,由于笛音色明亮独特,穿透力强以及它灵活善变的适应能力,使其在民间乐队中担任多种角色:笛可以领奏,也可以陈述乐曲中的主旋律,还可以在乐器群中穿插运动、加花点缀、句段填空等。笛在其他民间歌舞、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说唱音乐的伴奏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功能。
在现代专业表演艺术团体的乐队中,笛是民族乐队或混合管弦乐队的重要高音吹管乐器。很多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如《陕北组曲》、《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乐曲中,笛的演奏艺术表现成为了音乐整体中一项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
由于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民间基础,加之现代传播媒体和专业表演团体的宣传推广,笛演奏已成为社会音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音乐表演形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作曲家、笛演奏家在充分地吸取民间音乐滋养的前提下,已改编、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笛独奏曲。如《黄莺亮翅》(冯子存)、《喜相逢》(冯子存)、《三五七》(赵松庭)、《鹧鸪飞》(陆春龄)、《茉莉花》(刘管乐)、《小八路勇闯封锁线》(陈大可)、《塔塔尔舞曲》(李崇望)、《奔驰在草原上》(陆春龄)、《黄河边的故事》(王铁锤)、《油田的早晨》(王铁锤)、《赛马会上》(胡结续)、《姑苏行》(江先渭)、《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李大同)、《牧民新歌》(简广易)等等。
在音乐艺术中,以音乐作品来表现与笛相联系的人物的情趣、活动和心态环境也是音乐家们涉猎的一个艺术空间。著名的例子是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该曲成功地把中国旋律的运行技术与西洋复调音乐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表现了牧童与牧笛的民俗风情和温馨的中国田园景色。在流动的、充满民族韵味的五声音阶旋律中。我们似乎既沐浴到温暖的阳光,也听到了动人的民间牧笛声音。音乐家在用钢琴的艺术表现,描写笛、歌唱笛。90年代以来,中青年音乐家也有以笛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乐曲以中国西部塔吉克民间音乐为素材,并以复三部曲式的构架,用流畅的钢琴织体和厚重的弦乐背景相结合,用笛起兴,以笛联想,如同在悲怆的人生路上向苍天深沉地发问和冷静地自省。
2、文学影响
基于笛所拥有的艺术价值,笛已成为历代文学艺术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人们常以闻笛后的感受、感慨而作诗。如:
李白《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诗人先描述出他对笛曲的风格判断,然后表达了人们听笛后的心情。
刘长卿《听笛歌》:“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势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这首悲戚凄苦的七言诗,是诗人伤感情绪的真实流露。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李益的《春夜闻笛》也有“楚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句。诗歌仍然表现出了听笛人因笛声而引起的哀惋惆怅之情。
杜甫的《秋笛》有“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句;杜甫的另一首《吹笛》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句。
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笛常作为场景的描绘装点入词人们的作品中。
潘阆《酒泉子》:“长亿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人水云寒。”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宋词名作,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轼的《中秋》中,作者以笛来强化他的精神上自来解脱,心胸开阔的情怀:“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词中的笛,没有丝毫伤感的成分。
黄庭坚的《念奴娇》,是迁谪西南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写的。在这首气势豪迈的词中,他也写笛:“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作者描写他的客人孙彦立与他一起弄笛以助酒兴。丝毫无感伤之倩。
廖世美的《好事近》,也表现出了一幅美丽的风光图画,笛的出现,更感到典雅和意境深刻:“落日水融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3、美术影响
笛在中国画家们的笔下,也是作为对现实生活或情感情绪反映的独特而别致的创意。宋代中国绘画并入科举制度。邓椿《画继》云:“徽宗始建五岳现,大集天下名手,应召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以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当时宋子房,笔墨妙出一时,以当博士之选。”其中一个题目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天才的画家独特绝妙的构思,在这里是用横笛来完成的。
4、历史影响
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已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笛的文字理解与《乐记》中所表达的音乐思想似乎一致。《风俗通》:“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乐书》:“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盖古之造笛,剪云梦之霜筠,法龙吟之异韵,所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者也,其制可谓善矣。”可见笛的“涤荡邪气”或“涤邪秽”内涵,与中国古代宫廷雅乐的功能殊途同归。因此,在中国古代,笛的存在、笛的演奏与应用,在宫廷雅乐乐种中,均有明显而突出的位置。
唐代李谟吹笛艺术传奇记载以及“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张诂《李谟笛》)的诗句,均说明了笛演奏在宫廷或民间音乐生活中的不可缺少和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中国笛,如果以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标本作为源头的话,那么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8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笛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衍变到现代的相对完善与相对定形,其间已融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咫尺竹管,无数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中国的笛艺术以极其鲜明而光彩的个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笛它从古到今流动出的乐波,曾把千千万万百姓的耳朵,规范在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社会审美习惯之内。它从原始时代就开始吹响,一直吹到了当代,它其中苍凉的音调,永远在促使每一个中国人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身。
[ 此帖被素月无心在2023-08-24 15:4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