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面,桐华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作者,这个争议性不仅存在她的作品,也存在她本人身上。撇开已经改编播出的电视剧不谈,桐华小说出版的时候就引发过很大的抵制论潮,原因是什么?原因是《长相思》《曾许诺》以上古时代为背景,其中涉及到的角色有黄帝、蚩尤等,同时蚩尤是《曾许诺》中的男主。
首先小说作品本身是一件加工品,但在桐华笔下,黄帝成了一个“渣男”,蚩尤反而成了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加之还有更早之前的《大漠谣》,在桐华的笔下,霍去病不再是那个【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少年将军,这对于年纪较小的读者来说,其实在一些历史事实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加上桐华美籍华人的身份,所以那时候对她的作品抵制可以从作品衍生至更深层次的东西。
可现在再看《长相思》,从定角色到开机再到开播,网上的风评似乎更多的是期待。我也看过不少剧播之后的评价,看到的似乎都是赞扬的评论,还有不少剪刀手会剪辑一些两部影视剧的联动视频,所以我也挺纳闷的,现在是换了一批网友还是互联网没有记忆了?还是网友对这些事情的包容度提高了?抑或是,桐华这些年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洗白”了?
对于桐华,我最早接触桐华的作品是她的《步步惊心》,这部作品我原著看过两遍,也看过影视剧。但不管是《步步惊心》也好,还是桐华的其他作品也好,桐华的文字也让我觉得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就像辛夷坞的作品一样,给我一种无力可用的挫折感,也许有的人会说桐华写的是现实。再之后,便是开始了网上对桐华的抵制论潮,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就是有年龄偏小的书粉去骂黄帝,觉得黄帝不是个好人,蚩尤是个货真价实的美强惨;还有一件便是有的人觉得霍去病没死,他是和心爱之人隐居去了。这两件事在网上其实讨论度也挺高的,我个人其实看到这些消息也会觉得桐华的作品对还没有事实判断力的青少年来说,影响颇大,加之再说到她美籍华人这个身份也略微敏感,所以我之后也不再关注桐华。
《长相思》这部剧的大热其实在开播之前就已经可以看到,不少人都期待着檀健次的相柳,还有张晚意的权谋剧情,所以我不太能够理解的是,电视剧的热映,究竟是观众对现在的文艺作品的包容接受度更大了还是对于之前关于桐华的抵制是有时限的?现在时限到了,所以之前的抵制一切都烟消云散。还是说这部作品能被大众接受是有粉丝效应?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理性讨论,不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