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489276/answer/2122402303】
非常有必要!18个月左右是婴儿语言的爆发期,这个阶段能不能爆发出来就看之前父母和孩子有多少有效的语言输入,然后19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学认字了。
1-3个月婴儿已经可以与成人产生进一步交际
婴儿的前言语交际其实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大约在两个月时,婴儿会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对大人的逗弄和语言刺激会报以微笑,用声音或者用身体的同步动作反应给予应答,好像在和成人“交谈”一样。
如果成人给予婴儿足够的刺激,一些婴儿还会在这时候出现笑声。
建议1:多抚摸,拥抱宝宝,面对面语言交流
抚摸、拥抱、亲吻这些亲密的身体接触,会使父母和婴儿之间产生相互依恋的情感,促使婴儿安全感的产生。
和孩子说话,抱他、逗他,这种与婴儿之间亲密无间的“皮肤交流”,对婴儿最初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拥抱和抚摸婴幼儿,能使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并迅速对各种行为作出正确的反应,其中包括对大人的语言作出各种反应。
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婴儿将语音和动作建立同步的反应,提高婴儿在前言语阶段用注意伴随的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与人进行交往的能力。
建议2:睡前听摇篮曲,训练有意倾听
1-3个月的婴儿睡前倾听摇篮曲等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乐曲,可以刺激听觉器官,促进大脑机能的发展,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的优势,在调动愉悦的情绪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有意识的倾听的能力。
4-6个月婴儿与成人交往出现“规则”雏形
在产生交际倾向之后,婴儿的前言语交际进入个似乎在学习基本交际“规则”的阶段。大约4个月左右的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开始出现这样的变化:
(1)对大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仿佛开始说话交谈。
(2)在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婴儿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即成人说一句,婴儿发几个音,待成人再说一句,婴儿再发几个音。这种语言交际的对话规则的维形,表明婴儿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人们语言交往的基本要求。
(3)当成人和婴儿之间的一段“对话”结束后,婴幼儿会用发一个或几个音来主动地引起另一段“对话”,从而使这种交流延续下去。
(4)婴儿在4-10个月期间,逐渐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这种表达往往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例如,用尖叫声或急促上扬的语调,伴以蹬脚、伸手的动作,表明自己不愿意躺下的态度;当目的达到、要求得到满足后,婴儿便会用平静温和的语调或表情来表示出愉快。应该说,此时婴儿的前言语交际已有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这一时期的婴儿还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婴儿正处于辦调阶段,他们能区别男声和女声、熟悉和陌生的声音、愤怒和友好的声音,如婴儿能区别出母亲与其他人的声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婴儿对区别语义的汉语字、词、声调并不敏感,而是对父母或其他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
当父母用愉快的语气与婴儿说话时,语调出现升扬的变化,4个月的婴儿便能用微笑和喁喁作声作出反应。
当我们用三种不同的语调(愉悦的、冷淡的、恼怒的)分别对婴儿重复一句话:“宝宝,你好!我们喜欢你!”
4个月的婴儿对愉悦的和冷淡的语调有反应,表明他们最先从不同语调中分化出自己具有较多经验的两种语调。
建议1:坚持用语言刺激宝宝模仿发音
大人每天应该分工与孩子讲讲话,既能传递成人对孩子的爱,又能使婴儿近距离地观察成人讲话时的口舌运动,以便婴儿模仿发音。
谈话时要注意声音柔和并运用不同的语调,最好伴之以不同的手势,每次说出的词和声调要和所运用的手势相对应,始终如一,便于婴幼儿记忆。
如说“再见”时每次都是挥挥小手,而不是抓抓小手或钩钩手指,这样婴儿才能辨认并学会这些词。
建议2:用强化,鼓励等方法诱导宝宝发音
研究表明,对婴儿发出的每一个音,成人都报以微笑、爱抚的话,那么婴儿在咿呀学语期所发出的语音就会显著增多,学习语言的速度也会明显增快。
另外,当成人坐在婴幼儿身边时,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先说,婴儿往往会用尖叫、发出语音或者是伸出小手、踢腿、蹬脚等动作来吸引成人的注意。
成人应立即重复他们的语音或者用声音来回答。通过这种强化和鼓励,婴儿将很快学会用动作或声音来对成人“发号施令”。
7-9个月婴儿已经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但理解具有情境性
由于成人不断地给婴儿语言刺激,此时的婴儿已能听懂成人日常生活中很多语言,能辨别家里人的称谓,会指认一些日常物体。
但儿此时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情境性。
他们往往并不是真正懂得成人说话的含义,而只是根据成人说这些词时的不同语调和手势判断出来的。
这一阶段的婴儿的语言开始发生变化,变成一种形式相当复杂而又独特,令成人难以听懂的“小儿语”。
而这些“小儿语”听起来似乎含有提出问题、发出命令和表达愿望等不同意思,但具体是什么谁也听不懂。
当把同龄婴儿放在一起时,则会发现他们用这些难懂的“小儿语”交谈得很愉快。其实这是婴儿语言真正产生之前的最后的准备性练习。
在婴儿独自玩要的时候,成人还会听到孩子在悄悄地练习发音,试图把嘴部运动和某种语音联系起来,甚至用语音来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
建议1:用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语音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动作配合法是指在婴儿进行日常“交谈”时配合一定的动作,并且同样的话要配合相同的动作,这样婴儿将会较快地配合动作学会发出相应的语音。
如妈妈扶孩子站起来,说“站起来”婴儿很快就会将“站”这一动作和“站"这语音联系起来。实物配合法是指在对孩子说某个物体时,或婴儿发出某一语音时,成人同时指点婴儿看具体的实物,教育效果较佳。
如婴儿吃饭时,妈妈拿着调羹对孩子说:“宝宝看,这是调羹。妈妈拿调羹喂宝宝吃饭。”
建议2:用与宝宝生活密切相关的短词语教宝宝
7-9个月是宝宝第一年中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最利于进行语言教育的月份,让宝宝认识家里的常用物品名词及常见动作词语,及称赞词语、礼貌词语等,这些都对日后的宝宝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家里时,成人可以用与宝宝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短词教宝宝,如宝宝认识的亲人、宝宝的身体、食物、玩具等。
当宝宝在说“小儿语”时,成人要尽量避免因为好玩而重复宝宝的话,应当用正确的词语引导宝宝说。
当宝宝指着他想要的东西时,父母不要急于拿给宝宝,而是要鼓励他一边指着东西一边发出声音来,教他把打手势与声音相结合,到最后用词代替手势。
另外,要注意让孩子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愉快的孩子常常比不愉快的孩子学话要快些、好些。
10-12个月开始真正理解大人语言
研究表明,婴儿大约从9个月开始才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怎样来判定婴儿是否理解成人的话语呢?往往可以采用“话语反应判定法”,即在自然语境中如果婴儿对语言刺激能作出合适而又恰当的反应则可判定婴儿对该话语已经理解。如“妈妈在哪里?”婴儿能把目光或头转向妈妈或用手指向妈妈,这就是合适的反应。
婴儿大约在6个月时,已有话语理解的萌芽,到9个月之后,理解反应迅速发展。到1岁时,发生理解反应的祈使句和疑问句有十个之多。
如果把婴儿理解的最小话语单位称为“语元”的话,如“走”“看”等,那么婴儿在这一阶段已经可以理解230多个不同的“语元”。从成人角度看,语元可能是词,也可能是句子。
婴儿能对这么大数量的语元作出听觉分,说明婴儿听觉分析已经相当敏锐,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相当复杂的语音表象。这似乎可以表明,虽然婴儿在此阶段还不能说话,但是他们的听觉已经开始语言化了。
10个月之后一直到1岁半,婴儿的前语言交际具有了语言交际功能。虽然他们还不会用说话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已能够通过一定的语音、动作和表情的组合,使这种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具体表现在:
能理解成人简单的命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这是婴儿真正理解语言的一种表现。婴儿能够对成人的命令(有时甚至不要命令只要有相应的情景)马上就会作出反应。比如成人说:“跟姐姐再见!”婴儿就会挥挥小手。
有时对那些根本不是对他们说的某些词语也会作出反应,如当他们听到父母对别人说“我们宝宝已经会对姐姐说再见了”时,他们会立即挥挥小手做“再见”的动作。这表明婴儿对某种“交际信号”具有相当稳定和牢固的印象。
建议1:丰富宝宝生活内容,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婴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社会现象紧密联系。
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获得对周围一切的认识,继而发展语言。研究表明,如果婴儿的家庭语言环境较好,那么他们开始说话的时间要比一般婴幼儿早,语言能力强。
如果成人能在给婴儿物品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每次和孩子在一起时都告诉他们正在做什么,玩什么,当孩子自己游戏时,成人都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语言环境,根据婴儿直观感知的特点,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婴儿的语言,那么婴儿的语言将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建议2:鼓励宝宝尝试发出新语言,反复练习强化
当婴儿试着学一种新语音时,一定要及时给以鼓励。如可以鼓掌拍手叫好,亲亲他们,摸摸他们的头等,这种热情的鼓励将使婴幼儿很快受到鼓舞。
当然婴幼儿第一次尝试发新语音,也许并不准确,成人可以用多种形式示范正确发音,让孩子及时调整发音,反复练习正确发音。
13-15个月发音热情进入沉默期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似乎突然没有了以前热情的咿呀声,就连以前已经学会的几个简单的词,如“爸爸”、“妈妈”、“打打”、“拿拿”等,很多时候都不再说了。其实,这是婴幼儿出现了发音紧缩现象。
婴幼儿在前言语阶段所能发出的母语中有的或者没有的语音在这一阶段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他们往往只用手势和动作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那种自发发音的活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这是人类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是由语言发展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每个人的语言学习都要经过相似阶段。“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的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克拉申认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会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种“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婴幼儿通过听,即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婴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沉默期很可能是儿童在接触和理解语言时的吸收和消化的过程。
还有学者认为,婴幼儿的大脑中的动作中枢和语言中枢的发展不对称,13-15个月阶段是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相当迅速阶段,如学习走路、跑、跳、跨等动作。
婴幼儿的语言中枢的成熟变得缓慢和被抑制了,从而导致沉默期现象的出现。
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沉默期对语言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这段时间,婴幼儿通过大量的“听”来提高语言能力。经过一定的“听”的积累,婴幼儿语言学习才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另外,“听”是婴幼儿语言习得的重要形式通过“听”婴幼儿可以积累记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能从这些材料中总结出该语言的基本规则。
虽然发音进入到沉默期单理解语言迅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所能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是会说出的词语相对很少,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能听懂的话比他们能说出的话要多得多。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所能理解的名词和动词很多。
名词主要是婴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所熟悉的家用物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较明显的身体器官名称等。
能理解的动词主要是表示身体动作的,其次是表示事件和活动的能愿动作和判断动作该阶段婴幼儿主要能够理解的句子是呼应句。呼应句是发生在本阶段的且功能频率较高的功能句。
建议1:回答宝宝疑问时多补充几句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发音说话都简化成了一个字词,如婴幼儿叫“妈妈”,可能表达着多重含义:“妈妈,我饿了!”“妈妈,我渴了!”“妈妈,我想抱抱!”“妈妈,我想要那个东西!”“妈妈,快过来!”
妈妈对于婴幼儿的呼唤,要多回答几个字:“宝宝想吃饭呀!”“宝宝吃饭了!”“饭饭真香呀!”“宝宝喝水啦!”如此由简及繁地说下去,逐步让婴幼儿学会简单的词句。
建议2:对宝宝说话句子要完完整
成人在对孩子说话时,句子要尽量完整,好让婴幼儿模仿完整的句子。如在宝宝想要玩玩具时,妈妈可以说:“宝宝要玩小飞机。"“宝宝要玩小火车。”“宝宝要玩狗狗。”“宝宝和妈妈一起玩。”同时,当孩子问话时,妈妈要立即回答,让婴幼儿逐步学会有问有答。
16-18个月会给经常见到的物体命名
在词汇方面,以声音代物是1岁半以前的孩子说话的一个明显特点。例如把狗称作为”汪汪”,把猫叫做“喵喵”或“喵鸣”,或者用某种声音来代表某种活动,如用“嘘嘘”声音代表小便。
这种声音固然与成人常对孩子以声代物有关,同时也和婴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不断丰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有关。
因而婴幼儿已会用声响来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命名。这是因为声音是物体或活动的鲜明特征,容易记住。
这个阶段说的多了,但是词义容易使用错误
婴幼儿在命名和使用新词时常常会出现一种词义“泛化”、“窄化”、“特化”现象
(1)词义泛化,又称为词语扩充,是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即一词多义。它是婴幼儿对于词的含义特征掌握过少造成的。如孩子常常用“毛毛”代表所有带皮毛的动物或用毛皮做的东西。
(2)词义窄化,是指儿童对于词义理解和使用达不到目标语言的现象。婴幼儿早期的词义有缩小、窄化的特点,具有专指性。
有些窄化是因儿童语言能力的限制所致,有些窄化则是儿童的主动选择所致。如婴幼儿最早理解的“车车”,就是婴幼儿自己的婴幼儿车,而不是所有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3)词义特化,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如一个要幼儿尿床了,妈妈过来给他换被得,说了一声“槽糕”,以后孩子每当要小便时都会说“槽糕”。
建议1:帮助宝宝掌握新词,扩大词汇量
这一阶段以及随后几个阶段,婴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此时既可以丰富大量的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正确使用的词汇),也可以丰富少量的积极词汇。
让要幼儿掌握新词汇要尽量使用简短的话语,不要让大量多余的语言淹没了所要教的新词,可以变换句子中的其他成分,但一定要突出所教的词。
如名词“球”,成人可以带孩子到海洋球馆去玩,并告诉他“这是球,海洋球馆里到处是球,有红色的球,白色的球,蓝色的球““宝宝,快接住这个球。
在说“球”这个单词时,要加重语气,予以强调。这种频繁、夸张的刺激,可以使孩子较快地掌握这个单词。如果婴幼儿开始发的这个单词音不准确,不要批评或是打断他们,也不要让婴幼儿一遍一遍跟着念。
这样做将会降低婴幼儿学说话的兴趣,可以反复地说这个词,为他们下次模仿作准备。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正确与否,都要予以鼓励。
建议2:鼓励宝宝多开口,耐心倾听并回应
研究表明,婴幼儿经常开口好处多。因为婴幼儿开口说话时,需要脑神经指挥,“说话”会给大脑皮层以刺激,使大脑血液量增加,改善大脑的供氧,从而产生益智健脑的功效。成人要主动提问或创设情境诱导婴幼儿开口说话,并耐心地倾听婴幼儿那些难以听懂或者啰嗦的话语。
在婴幼儿词不达意或表述欠准确时,要适时地、巧妙地予以纠正,以使婴幼儿的口语日趋完善,能说出更为完整、更为动听的话语来。
19-21个月掌握新词的速度突飞猛进,处于词汇爆发阶段
这阶段,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他们将以每个月平均说出25个新单词的速度递增,到2岁时基本可以说出300个左右的单词,并了解1000个左右的单词。
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的现象是以后各阶段所不再有的。近70%的词仍然是名词,其他各类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感叹词等,虽占比例尚小,但都开始出现在婴幼儿的话语当中。
开始自创新词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由于其词汇量不足,且尚未习得某些人、事、物的名称,而又需要表达其意,有时候会应用有限的词量,或是将其所知道的词汇加以组合,创造出新词汇或是有趣的语言用法。如有位家长记录到:早上窗户玻璃上有水蒸气,妈妈给宝宝说“这是哈气”,宝宝学得很快每次见到就指着玻璃说“哈哈气”。
这位宝宝没有学习妈妈所说的词汇,而是自己新创了一个“哈哈气”;又如这位家长记录的:喂宝宝饭时,动宝宝嘴张大些,说“啊……张开宝宝的老虎嘴”,宝宝很是配合,还学着“宝宝的老虎嘴”。过了一会,宝宝自言自语道“大象嘴,宝宝的大象嘴”。
也许,在宝宝的心目中,体积硕大的大象应该是嘴也大吧。
语言理解逐步摆脱具体情境制约,词语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此时的婴幼儿进入了真正理解词语的阶段。它的标志就是婴幼儿已经可以脱离具体情境、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
如命令婴幼儿把玩具狗拿过来,他们就能把玩具狗从一堆玩具中挑出来,而不会再把毛茸茸的东西都误以为是狗。达到这种水平,就说明词的称谓功能开始形成。
随着婴幼儿对词义理解的加深,词的概括性也逐渐形成。如婴幼儿已经由认识穿红衣服的娃娃,过渡到把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娃娃都叫娃娃。
“娃娃”一词就由具体变成概括了。婴幼儿词语理解不再受物体的非本质特性干扰,变得更为准确、概括。
词语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日益明显,逐渐能按照成人的言语指示去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如可以指令婴幼儿到什么地方去把什么东西拿来,什么东西不能动以及要求婴幼儿动作快点或慢点等。
建议1:开始学认字
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常常从无意认字发展到有意认字。如果家里的成人爱看报纸,婴幼儿也会凑上前去观察,还会问成人问题。
成人这时要抓住机会,把婴幼儿感兴趣的字词教给婴幼儿如报纸上很大的报名“扬子晚报”、“人民日报”、“申报”等。再如家里有人喜欢下象棋,也可以让婴幼儿在旁边观看,帮助婴幼儿认识棋上面的汉字。
不过成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婴幼儿的认字是以整体为单位的,较少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开认字・如“扬子晚报”这四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婴幼儿能认出来,但如果每个字都拆开来,婴幼儿却不一定认识了。
建议2:提供良好的语言示范
婴幼儿身边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婴幼儿的小眼睛“摘录”下来,并成为模仿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成人应注意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规范正确的发音、丰富而又准确的用词造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榜样和语言示范。
22-24月龄喜欢提问,语言上出现反抗行为
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真正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心理和行为上的想独立,表现在要幼儿语言上具有自主性和反抗性。
他们开始不断地向成人提问,总是要求告知他们各种事物的有关信息,如名称、特征、用途、构造等,这实际上也是婴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途径。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凝问句和否定句。疑问句表现在提间上,否定句则表现在语言反抗上。婴幼儿常常把“不”挂在嘴边以表示拒绝,这是幼儿否定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如妈妈叫婴幼儿:“宝宝,快过来洗小脸啦。洗完小脸要擦香香哦。”婴幼儿中嘴上说着“不”,却颠儿颠儿地跑到妈妈身边,让妈妈帮自己洗脸。
伴随着婴幼儿自我的出现,婴幼儿理解了“我”是指他们自己,于是开始学会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这种情况一些婴幼儿可能出现在18-19个月,但大多数婴幼儿都出现在20-23个月。婴幼儿说话由“宝宝吃”开始慢慢变成“我吃”等。
建议1:正确对待宝宝提问,耐心回答,描述准确生动
婴幼儿在这阶段好像成了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他们常常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讲述,仿佛想了解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问题。这时候,成人千万不能图耳根清静而随便打断、斥责或者搪塞婴幼儿。
成人要耐心地回答婴幼儿的提问,认真地面对,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婴幼儿的好奇心。
有时候,成人也不要坐等婴幼儿提问,可以主动地告诉婴幼儿他们周围的一切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不厌其烦地说出来(当然要适当地考虑婴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可以结合图片、图书、参观、浏览等活动来进行。
建议2:倾听文学作品看美术画
每天在一固定的时间(如睡前、上午、下午的空闲时间)让婴幼儿倾听一些优美动听、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的故事、儿歌等,这是婴幼儿学习文学语言的绝好时机。
婴幼儿比较喜欢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成人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让婴幼儿复述故事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人还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画面优美的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与婴幼儿一同观看。
这样既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增强婴幼儿的信息量,扩展婴幼儿的知识面,又可以模仿学习“电视语言”,如人物的对白、旁白、广告语等。
成人还可以和要幼儿一起回忆动画片,讨论其中的具体情节,从而培养婴幼儿对动态艺术的观察能力、符号转译能力、故事图式理解能力、追踪活动画面的。
25-27个月基本理解大人所用的句子
这一时期的婴幼儿词汇量继续大幅增长,同时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迅速提高。
除了婴幼儿能理解的词汇达到900多外,词的泛化、词的窄化、词的特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
词的概括性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有些词(如树、花等)已能理解为代表类事物的词,除了能叫出自己家里附近的树和花以外,在外面已能主动说出他们熟悉的树和花的名字。
对某些词汇在理解上还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
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
由于婴幼儿发音器官逐渐成熟,在发音方面的困难日渐减少。
唇音已基本没有困难,但凡是需要舌头参与的音(舌尖、舌面、舌根等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尤其以舌尖音最为突出,如“zh、ch、sh、”等,少数极个别的婴幼儿发“g、k、h、u、e”等音也有困难。
语言常常使用接尾策略
接尾策略是婴幼儿使用语言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即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语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到2岁半,3岁左右消失。
如成人问:“吃了没有?”(刚刚吃完饭)回答“没有”。
问:“快收拾好玩具,跟妈妈出去玩,好不好?”(婴幼儿听了立即站起来,丢掉玩具,一副要出去的样子)可听到的回答却是“不好”。
这些答话与情景的不合以及前后回答的矛盾,就是婴幼儿的接尾策略在起作用。
我国学者郑厚尧在《影响儿童理解选择问句的若干因素》一文中写道,儿童在回答选择问句时,也使用这种策略,即根据选择句的后一个分析取项来回答,而不管是否符合实际。
2岁半以前主要使用这种策略,3岁时才放弃。
建议1: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1)多看:要有计划地带领婴幼儿直接观察,直接接触外界物体,积累感性经验,在掌握语言后,渐渐地才有可能间接地去认识世界。还可以让婴幼儿看图片、看图书、看电视等获得现实的知识。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知识,婴幼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2)多听:培养婴幼儿注意倾听,是发展他们口语的先决条件。婴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能够听得准确,听得懂,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一说。可以让婴幼儿听录音故事,听成人讲故事;邀请同伴进行简单交谈,互相倾听,听各种声音: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雷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生活中的声音(起油锅的声音、打桩的声音、各种交通工具的鸣笛声音……),听后让婴儿模仿想象。
(3)多说:给婴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利用一切环境和机会与婴幼儿交谈。成人应该尽量使交谈的气氛轻松、自由,让婴幼儿说得无拘无束,这不仅有利于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形成婴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态度。成人应注意给每个婴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都得到发展.
(4)多练:婴幼儿期的言语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婴幼儿正确的发音,丰富婴幼儿的词汇,教会他们说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必须让婴幼儿多练习,采用多种方法反复地练习.
建议2:游戏中练习讲话
通过游戏练习讲话,可以在婴幼儿自由玩耍时,询问他们在玩什么东西(说出物体的名称)在做什么事情(说出自己的动作或活动内容),成人有时也可以扮演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与婴幼儿对话,如玩扮家家,成人可以扮演成“家”中的孩子,让婴幼儿扮演成“爸爸”或“妈妈”,“孩子”故意向“爸爸”或“妈妈”提出许多要求,让婴幼儿在用语言处理和满足“孩子”的要求中练习讲话。成人也可以设计专门的游戏,让婴幼儿练习发音。
28-20月龄疑问句逐步增多
2岁左右是婴幼儿疑问句产生的阶段,2岁4个月以后则是婴儿疑问句的急速发展期。
2岁出现反复问句(吗,呢,吧,什么等),Who(谁,2岁出现),How(如何,怎么,2岁2个月出现),Where(什么地点,2岁3个月出现),What(什么,2岁3个月出现),When(什么时候,2岁4个月出现),Why(为什么,2岁4个月出现)。
这6个“W”是婴幼儿疑问句的主要表现形式疑问句在儿童发育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是儿童与社会信息进行交换的主要途径。
儿童利用提问获取各种必需的信息;成人通过儿童对问题的回答来把握他们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水平。
从某种意义而言,儿童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能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和理解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题,这都标志着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到了何种水平。
疑问句的出现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理解话语、搜索和重组知识经验、表述自我的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喜欢自言自语
婴幼儿在语言发展的这个阶段,就是喜欢自言自语,嘴里常常嘟嘟囔囔。
很多时候成人都不能听清婴幼儿到底在说些什么,有时会让成人感觉莫名其妙,比如婴幼儿一边玩,一边嘟囔,似乎与目前的情景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成人能清晰地听到婴幼儿在说什么,特别是在婴幼儿大声地说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或与把自己的玩具想象成对话对象时,如婴幼儿对着自己玩具说话,会说:“宝宝吃饭啦!”“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宝宝想睡觉觉啦!”
成人不必为婴幼儿的这种状态担心,这是婴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是婴幼儿语言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过程。
随着婴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语言的概括能力逐渐増强,自言自语、嘟嘟囔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消失。
建议1:鼓励宝宝与同伴之间互相模仿互相交谈
2岁以后的婴幼儿常常会出现同伴相互间的语言模仿。
1岁半的婴幼儿一起玩耍时,除了哭叫以外,基本没有什么说话的声音,而2岁以后的婴幼儿则不同,他们午睡起床后会叽叽喳喳讲个不停。
有的相互模仿,有的呼唤同伴,有的小声念儿歌,有的要求父母帮助,也有的向同伴或父母讲述某个问题,表现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中说话的基本态度。
父母应该提倡和鼓励婴幼儿这种积极地说话的态度。
同伴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会带给孩子许多乐趣,提供相互间语言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因为练习说话和练习其他技能样,需要有许多自由实践的机会。
建议2:引导宝宝问问题和回答问题
常问问题的父母就会有常问问题的小孩。
家长或在生活中、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保持对话引擎不停地运转,并邀请儿童回应自己的问题,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儿童多问问题。
当孩子在问出密集的“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很多父母常常不理智地说了一大堆原来他们并不想说的话其实并不需要给儿童太过详细的答案,简短地回答就可以了,儿童并不见得真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其实只是想试试看“为什么”跟“怎么样”这种疑问词的使用方法。
31-33月龄进入语法爆发期
婴幼儿从2岁到3岁这段时期,在使用语法能力上有戏剧性的改变,通过强有力的语言工具他们能够表达许多心中的想法和意图。
到了3岁左右,母语里的每一项规则他们都已经能运用自如。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法爆炸期”。
2岁的时候,婴幼儿开始把他们会的字组合在起;
27个月到30个月时,他们已经可以说3-4个字的句子了;
等到31-33个月这阶段,他们平均句子长度可以达到5-6个字,还有很多较为复杂的句型;
等到3岁时,当婴幼儿开始说出6个字及以上的句子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婴幼儿可以说出“附属句子”了。
但是说话不流畅,出现破句现象
这一阶段婴幼儿经常会出现说话不流畅的现象,有时结结巴巴;有时一句话“破句现象”严重,显得气喘吁吁,往往在不应该换气的地方换气,使人担心他是否是口吃。
实际上,幼儿在这个阶段说话不流畅不一定是他们语言上的缺陷。
他们虽然学到了很多新词,但要把这些词有条理地组织成句子说出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的思维的速度往往超过他们说话的速度,说话跟不上思想,想说的东西太多,一下子选不到恰当的词,但又很心急地想要把它说出来,于是就变得说话不连贯,表现得犹豫不决或经常重复同一个单词或语句。
这种情形看起来好像口吃,但对3岁的儿童来说,说话不流畅、重复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现象要是对此处理不当,反而会引起他们语言发展上的危机,语言发展的缺陷也就会在这个时期出现。
建议1:组织宝宝进行谈话活动
谈话可以是婴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的活动。
谈话常常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运用已有经验,宽松自由地在一起交谈。
话题常常是交谈的中心和主线。
这一阶段是婴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是对白语言,其独白语言发展较慢,尚不能独立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交谈往往采用的是对白语言。
所以组织谈话活动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较好方式。成人可以和婴幼儿随机地进行日常谈话,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集体谈话活动。
建议2:在听说游戏中发展语言
听说游戏活动是以培养婴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为目的,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婴幼儿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
(1)练习听力的游戏
良好的听力是清晰发音的前提,发展听觉的灵敏度就是要发展辨音能力。练习听力的游戏,主要是发展婴幼儿能分辨各种大小、强弱等不同性质的声音,发展听觉注意.
(2)练习发音的游戏
练习发音游戏的内容、规则和过程都要根据婴幼儿发音的特点来确定。
2岁以下婴幼儿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发音,运用游戏形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
成人选编这类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内容尽量简化,不要把几个难发的音同时放在一个游戏中。
游戏要有趣味性,让婴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练习发音。
为使婴幼儿有模仿的榜样,成人不能仅仅是一个游戏的组织者,还应该是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以正确的发音给婴儿作示范。
家长必须注意倾听孩子的发音,发现错误要及时地进行正确示范。
(3)练习用词的游戏
选择或自编练习用词的游戏时,先要确定游戏的内容,如丰富和巩固哪些词,然后要考虑这些内容如何在游戏规则中体现。
因为游戏规则是完成内容的保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把孩子吸引到游戏中来,同时要提醒孩子遵守游戏规则,以使孩子获得正确的练习。
33-36个月能说出完整句子,出现多词句和复合句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不仅词汇丰富了,而且句子也完整了。
他们能从成人所说的词语中推断出语言的规则,掌握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基本要点。
到了3周岁的时候,儿童说话的方式基本上和成人差不多,初步奠定了他日后说话的基础。
在口语表达方面,开始能用完整的句子与人交往,表达个人的要求和愿望,句子的含词量已达到5-6个单词。
当婴幼儿能够说出比较完整的简单句时,就开始尝试着说复合句了。
但这么大的婴幼儿,还不会把复合句用连接词恰当地连接起来。
婴幼儿复合句的运用能力,是与简单句的运用能力平行发展起来的。在不断完善简单同时,复合句的运用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发展。
他们所使用的句子中,陈述句占绝大多数,经常出现的复合句已占总数的1/3以上,其中联合复句在2岁半到3岁阶段占绝对优势,约占60%~90%;偏正复合句约占10%-30%。
联复句中并列复句占第一位(要……还要……,有……还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次是连贯复句(……和……,……也…… 等)、递进复句(不但……而且……,先……再……然后……等)和选择复句(或者…或者…等)。
从总体上看,婴幼儿对联合复句的理解优于偏正复句。在偏正复句中,常见的是因果复句(反正、其实、原来、因为…所以…等)、转折复句(只好、那么、非要、偏要等)和条件复句(要是…就……)。目前对婴幼儿的偏正复句使用的研究还较少,婴幼儿偏正复句的发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建议1:第二语言学习的经验
国外很多科学研究指称,年纪小的儿童学习另一种语言不但没有坏处,反而还能带来诸多实际的好处。加拿大“法语英语”双语研究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比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思考与理解的认识测验中表现得更出色。家长在给婴幼儿提供第二语言学习经验的时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象固定化。如婴幼儿在家中时,跟爸爸和妈妈说英文,而跟保姆说中文,或父母当中有一个说一种语言,另一个说另一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要幼儿都是在同一个环境下暴露在两种语言中一一谁说哪种语言并不混淆。
(2)地点固定化。如从外地来上海定居的新上海人,虽然在上海居住,但在家里还是说自己的家乡话,而在外面则用普通话,孩子在幼儿园会和同伴用上海话交流。因此,婴幼儿会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语言,这种学习双语的效果也较好。
(3)时间尽量长。沉浸在第二语言环境中的时间会极大地影响学习的效果,语言学习听和说都很重要,儿童只有在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语言的学习环境中时,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建议2:欣赏文学作品,重复和理解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是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婴幼儿学习文学语言,丰富婴幼儿的词汇,提高婴幼儿的倾听能力。
儿歌、故事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用的都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等特点,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文学语育的早期输入,对提高要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敏感性,激发早期的“创作欲”,萌发艺术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以感受为主
俄国儿童文学奠基人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下面的直接的影响,都应当集中于儿童的感性,而不应当集中于它们的理性。”也就是说要反复地让婴幼儿欣赏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情节、美好的主题、美好的生活。婴幼儿往往很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百听不厌,正基于此。
(2)复述
复述是婴幼儿学习、重复和模仿文学作品的表述语言、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加深文学作品的教育效果,促进记忆、思维和连贯性言语的发展。复述不是完整作品的重复讲述,有时可以是一个优美的词或一个句子的复述,有时可以是婴幼儿感兴趣的一段对话或一些动作的重复讲述。成人可以让婴幼儿反复地听,反复地说,甚至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婴幼儿再现作品相关内容。
非常有必要!18个月左右是婴儿语言的爆发期,这个阶段能不能爆发出来就看之前父母和孩子有多少有效的语言输入,然后19个月左右开始就可以学认字了。
1-3个月婴儿已经可以与成人产生进一步交际
婴儿的前言语交际其实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大约在两个月时,婴儿会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对大人的逗弄和语言刺激会报以微笑,用声音或者用身体的同步动作反应给予应答,好像在和成人“交谈”一样。
如果成人给予婴儿足够的刺激,一些婴儿还会在这时候出现笑声。
建议1:多抚摸,拥抱宝宝,面对面语言交流
抚摸、拥抱、亲吻这些亲密的身体接触,会使父母和婴儿之间产生相互依恋的情感,促使婴儿安全感的产生。
和孩子说话,抱他、逗他,这种与婴儿之间亲密无间的“皮肤交流”,对婴儿最初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拥抱和抚摸婴幼儿,能使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并迅速对各种行为作出正确的反应,其中包括对大人的语言作出各种反应。
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可以帮助婴儿将语音和动作建立同步的反应,提高婴儿在前言语阶段用注意伴随的表情,或动作去代替语言与人进行交往的能力。
建议2:睡前听摇篮曲,训练有意倾听
1-3个月的婴儿睡前倾听摇篮曲等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乐曲,可以刺激听觉器官,促进大脑机能的发展,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的优势,在调动愉悦的情绪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有意识的倾听的能力。
4-6个月婴儿与成人交往出现“规则”雏形
在产生交际倾向之后,婴儿的前言语交际进入个似乎在学习基本交际“规则”的阶段。大约4个月左右的婴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开始出现这样的变化:
(1)对大人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仿佛开始说话交谈。
(2)在用语音与成人“对话”时,婴儿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即成人说一句,婴儿发几个音,待成人再说一句,婴儿再发几个音。这种语言交际的对话规则的维形,表明婴儿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人们语言交往的基本要求。
(3)当成人和婴儿之间的一段“对话”结束后,婴幼儿会用发一个或几个音来主动地引起另一段“对话”,从而使这种交流延续下去。
(4)婴儿在4-10个月期间,逐渐学会使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而这种表达往往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例如,用尖叫声或急促上扬的语调,伴以蹬脚、伸手的动作,表明自己不愿意躺下的态度;当目的达到、要求得到满足后,婴儿便会用平静温和的语调或表情来表示出愉快。应该说,此时婴儿的前言语交际已有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这一时期的婴儿还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婴儿正处于辦调阶段,他们能区别男声和女声、熟悉和陌生的声音、愤怒和友好的声音,如婴儿能区别出母亲与其他人的声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时候的婴儿对区别语义的汉语字、词、声调并不敏感,而是对父母或其他人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十分注意,能从不同语调的话语中判断出交往对象的态度。
当父母用愉快的语气与婴儿说话时,语调出现升扬的变化,4个月的婴儿便能用微笑和喁喁作声作出反应。
当我们用三种不同的语调(愉悦的、冷淡的、恼怒的)分别对婴儿重复一句话:“宝宝,你好!我们喜欢你!”
4个月的婴儿对愉悦的和冷淡的语调有反应,表明他们最先从不同语调中分化出自己具有较多经验的两种语调。
建议1:坚持用语言刺激宝宝模仿发音
大人每天应该分工与孩子讲讲话,既能传递成人对孩子的爱,又能使婴儿近距离地观察成人讲话时的口舌运动,以便婴儿模仿发音。
谈话时要注意声音柔和并运用不同的语调,最好伴之以不同的手势,每次说出的词和声调要和所运用的手势相对应,始终如一,便于婴幼儿记忆。
如说“再见”时每次都是挥挥小手,而不是抓抓小手或钩钩手指,这样婴儿才能辨认并学会这些词。
建议2:用强化,鼓励等方法诱导宝宝发音
研究表明,对婴儿发出的每一个音,成人都报以微笑、爱抚的话,那么婴儿在咿呀学语期所发出的语音就会显著增多,学习语言的速度也会明显增快。
另外,当成人坐在婴幼儿身边时,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先说,婴儿往往会用尖叫、发出语音或者是伸出小手、踢腿、蹬脚等动作来吸引成人的注意。
成人应立即重复他们的语音或者用声音来回答。通过这种强化和鼓励,婴儿将很快学会用动作或声音来对成人“发号施令”。
7-9个月婴儿已经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但理解具有情境性
由于成人不断地给婴儿语言刺激,此时的婴儿已能听懂成人日常生活中很多语言,能辨别家里人的称谓,会指认一些日常物体。
但儿此时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情境性。
他们往往并不是真正懂得成人说话的含义,而只是根据成人说这些词时的不同语调和手势判断出来的。
这一阶段的婴儿的语言开始发生变化,变成一种形式相当复杂而又独特,令成人难以听懂的“小儿语”。
而这些“小儿语”听起来似乎含有提出问题、发出命令和表达愿望等不同意思,但具体是什么谁也听不懂。
当把同龄婴儿放在一起时,则会发现他们用这些难懂的“小儿语”交谈得很愉快。其实这是婴儿语言真正产生之前的最后的准备性练习。
在婴儿独自玩要的时候,成人还会听到孩子在悄悄地练习发音,试图把嘴部运动和某种语音联系起来,甚至用语音来吸引别人对他的注意。
建议1:用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语音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动作配合法是指在婴儿进行日常“交谈”时配合一定的动作,并且同样的话要配合相同的动作,这样婴儿将会较快地配合动作学会发出相应的语音。
如妈妈扶孩子站起来,说“站起来”婴儿很快就会将“站”这一动作和“站"这语音联系起来。实物配合法是指在对孩子说某个物体时,或婴儿发出某一语音时,成人同时指点婴儿看具体的实物,教育效果较佳。
如婴儿吃饭时,妈妈拿着调羹对孩子说:“宝宝看,这是调羹。妈妈拿调羹喂宝宝吃饭。”
建议2:用与宝宝生活密切相关的短词语教宝宝
7-9个月是宝宝第一年中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最利于进行语言教育的月份,让宝宝认识家里的常用物品名词及常见动作词语,及称赞词语、礼貌词语等,这些都对日后的宝宝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家里时,成人可以用与宝宝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短词教宝宝,如宝宝认识的亲人、宝宝的身体、食物、玩具等。
当宝宝在说“小儿语”时,成人要尽量避免因为好玩而重复宝宝的话,应当用正确的词语引导宝宝说。
当宝宝指着他想要的东西时,父母不要急于拿给宝宝,而是要鼓励他一边指着东西一边发出声音来,教他把打手势与声音相结合,到最后用词代替手势。
另外,要注意让孩子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愉快的孩子常常比不愉快的孩子学话要快些、好些。
10-12个月开始真正理解大人语言
研究表明,婴儿大约从9个月开始才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怎样来判定婴儿是否理解成人的话语呢?往往可以采用“话语反应判定法”,即在自然语境中如果婴儿对语言刺激能作出合适而又恰当的反应则可判定婴儿对该话语已经理解。如“妈妈在哪里?”婴儿能把目光或头转向妈妈或用手指向妈妈,这就是合适的反应。
婴儿大约在6个月时,已有话语理解的萌芽,到9个月之后,理解反应迅速发展。到1岁时,发生理解反应的祈使句和疑问句有十个之多。
如果把婴儿理解的最小话语单位称为“语元”的话,如“走”“看”等,那么婴儿在这一阶段已经可以理解230多个不同的“语元”。从成人角度看,语元可能是词,也可能是句子。
婴儿能对这么大数量的语元作出听觉分,说明婴儿听觉分析已经相当敏锐,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相当复杂的语音表象。这似乎可以表明,虽然婴儿在此阶段还不能说话,但是他们的听觉已经开始语言化了。
10个月之后一直到1岁半,婴儿的前语言交际具有了语言交际功能。虽然他们还不会用说话的方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已能够通过一定的语音、动作和表情的组合,使这种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具体表现在:
能理解成人简单的命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这是婴儿真正理解语言的一种表现。婴儿能够对成人的命令(有时甚至不要命令只要有相应的情景)马上就会作出反应。比如成人说:“跟姐姐再见!”婴儿就会挥挥小手。
有时对那些根本不是对他们说的某些词语也会作出反应,如当他们听到父母对别人说“我们宝宝已经会对姐姐说再见了”时,他们会立即挥挥小手做“再见”的动作。这表明婴儿对某种“交际信号”具有相当稳定和牢固的印象。
建议1:丰富宝宝生活内容,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婴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社会现象紧密联系。
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获得对周围一切的认识,继而发展语言。研究表明,如果婴儿的家庭语言环境较好,那么他们开始说话的时间要比一般婴幼儿早,语言能力强。
如果成人能在给婴儿物品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每次和孩子在一起时都告诉他们正在做什么,玩什么,当孩子自己游戏时,成人都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语言环境,根据婴儿直观感知的特点,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婴儿的语言,那么婴儿的语言将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建议2:鼓励宝宝尝试发出新语言,反复练习强化
当婴儿试着学一种新语音时,一定要及时给以鼓励。如可以鼓掌拍手叫好,亲亲他们,摸摸他们的头等,这种热情的鼓励将使婴幼儿很快受到鼓舞。
当然婴幼儿第一次尝试发新语音,也许并不准确,成人可以用多种形式示范正确发音,让孩子及时调整发音,反复练习正确发音。
13-15个月发音热情进入沉默期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似乎突然没有了以前热情的咿呀声,就连以前已经学会的几个简单的词,如“爸爸”、“妈妈”、“打打”、“拿拿”等,很多时候都不再说了。其实,这是婴幼儿出现了发音紧缩现象。
婴幼儿在前言语阶段所能发出的母语中有的或者没有的语音在这一阶段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他们往往只用手势和动作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那种自发发音的活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期。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这是人类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规律,是由语言发展本身的规律决定的,每个人的语言学习都要经过相似阶段。“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的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克拉申认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会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种“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此期间,婴幼儿通过听,即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婴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沉默期很可能是儿童在接触和理解语言时的吸收和消化的过程。
还有学者认为,婴幼儿的大脑中的动作中枢和语言中枢的发展不对称,13-15个月阶段是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相当迅速阶段,如学习走路、跑、跳、跨等动作。
婴幼儿的语言中枢的成熟变得缓慢和被抑制了,从而导致沉默期现象的出现。
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沉默期对语言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经过这段时间,婴幼儿通过大量的“听”来提高语言能力。经过一定的“听”的积累,婴幼儿语言学习才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另外,“听”是婴幼儿语言习得的重要形式通过“听”婴幼儿可以积累记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能从这些材料中总结出该语言的基本规则。
虽然发音进入到沉默期单理解语言迅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婴幼儿所能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是会说出的词语相对很少,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能听懂的话比他们能说出的话要多得多。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所能理解的名词和动词很多。
名词主要是婴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所熟悉的家用物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较明显的身体器官名称等。
能理解的动词主要是表示身体动作的,其次是表示事件和活动的能愿动作和判断动作该阶段婴幼儿主要能够理解的句子是呼应句。呼应句是发生在本阶段的且功能频率较高的功能句。
建议1:回答宝宝疑问时多补充几句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发音说话都简化成了一个字词,如婴幼儿叫“妈妈”,可能表达着多重含义:“妈妈,我饿了!”“妈妈,我渴了!”“妈妈,我想抱抱!”“妈妈,我想要那个东西!”“妈妈,快过来!”
妈妈对于婴幼儿的呼唤,要多回答几个字:“宝宝想吃饭呀!”“宝宝吃饭了!”“饭饭真香呀!”“宝宝喝水啦!”如此由简及繁地说下去,逐步让婴幼儿学会简单的词句。
建议2:对宝宝说话句子要完完整
成人在对孩子说话时,句子要尽量完整,好让婴幼儿模仿完整的句子。如在宝宝想要玩玩具时,妈妈可以说:“宝宝要玩小飞机。"“宝宝要玩小火车。”“宝宝要玩狗狗。”“宝宝和妈妈一起玩。”同时,当孩子问话时,妈妈要立即回答,让婴幼儿逐步学会有问有答。
16-18个月会给经常见到的物体命名
在词汇方面,以声音代物是1岁半以前的孩子说话的一个明显特点。例如把狗称作为”汪汪”,把猫叫做“喵喵”或“喵鸣”,或者用某种声音来代表某种活动,如用“嘘嘘”声音代表小便。
这种声音固然与成人常对孩子以声代物有关,同时也和婴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不断丰富、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有关。
因而婴幼儿已会用声响来给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命名。这是因为声音是物体或活动的鲜明特征,容易记住。
这个阶段说的多了,但是词义容易使用错误
婴幼儿在命名和使用新词时常常会出现一种词义“泛化”、“窄化”、“特化”现象
(1)词义泛化,又称为词语扩充,是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即一词多义。它是婴幼儿对于词的含义特征掌握过少造成的。如孩子常常用“毛毛”代表所有带皮毛的动物或用毛皮做的东西。
(2)词义窄化,是指儿童对于词义理解和使用达不到目标语言的现象。婴幼儿早期的词义有缩小、窄化的特点,具有专指性。
有些窄化是因儿童语言能力的限制所致,有些窄化则是儿童的主动选择所致。如婴幼儿最早理解的“车车”,就是婴幼儿自己的婴幼儿车,而不是所有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3)词义特化,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如一个要幼儿尿床了,妈妈过来给他换被得,说了一声“槽糕”,以后孩子每当要小便时都会说“槽糕”。
建议1:帮助宝宝掌握新词,扩大词汇量
这一阶段以及随后几个阶段,婴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新词,扩大词汇量。此时既可以丰富大量的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正确使用的词汇),也可以丰富少量的积极词汇。
让要幼儿掌握新词汇要尽量使用简短的话语,不要让大量多余的语言淹没了所要教的新词,可以变换句子中的其他成分,但一定要突出所教的词。
如名词“球”,成人可以带孩子到海洋球馆去玩,并告诉他“这是球,海洋球馆里到处是球,有红色的球,白色的球,蓝色的球““宝宝,快接住这个球。
在说“球”这个单词时,要加重语气,予以强调。这种频繁、夸张的刺激,可以使孩子较快地掌握这个单词。如果婴幼儿开始发的这个单词音不准确,不要批评或是打断他们,也不要让婴幼儿一遍一遍跟着念。
这样做将会降低婴幼儿学说话的兴趣,可以反复地说这个词,为他们下次模仿作准备。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无论正确与否,都要予以鼓励。
建议2:鼓励宝宝多开口,耐心倾听并回应
研究表明,婴幼儿经常开口好处多。因为婴幼儿开口说话时,需要脑神经指挥,“说话”会给大脑皮层以刺激,使大脑血液量增加,改善大脑的供氧,从而产生益智健脑的功效。成人要主动提问或创设情境诱导婴幼儿开口说话,并耐心地倾听婴幼儿那些难以听懂或者啰嗦的话语。
在婴幼儿词不达意或表述欠准确时,要适时地、巧妙地予以纠正,以使婴幼儿的口语日趋完善,能说出更为完整、更为动听的话语来。
19-21个月掌握新词的速度突飞猛进,处于词汇爆发阶段
这阶段,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他们将以每个月平均说出25个新单词的速度递增,到2岁时基本可以说出300个左右的单词,并了解1000个左右的单词。
这种掌握新词的速度猛然加快的现象是以后各阶段所不再有的。近70%的词仍然是名词,其他各类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感叹词等,虽占比例尚小,但都开始出现在婴幼儿的话语当中。
开始自创新词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由于其词汇量不足,且尚未习得某些人、事、物的名称,而又需要表达其意,有时候会应用有限的词量,或是将其所知道的词汇加以组合,创造出新词汇或是有趣的语言用法。如有位家长记录到:早上窗户玻璃上有水蒸气,妈妈给宝宝说“这是哈气”,宝宝学得很快每次见到就指着玻璃说“哈哈气”。
这位宝宝没有学习妈妈所说的词汇,而是自己新创了一个“哈哈气”;又如这位家长记录的:喂宝宝饭时,动宝宝嘴张大些,说“啊……张开宝宝的老虎嘴”,宝宝很是配合,还学着“宝宝的老虎嘴”。过了一会,宝宝自言自语道“大象嘴,宝宝的大象嘴”。
也许,在宝宝的心目中,体积硕大的大象应该是嘴也大吧。
语言理解逐步摆脱具体情境制约,词语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此时的婴幼儿进入了真正理解词语的阶段。它的标志就是婴幼儿已经可以脱离具体情境、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
如命令婴幼儿把玩具狗拿过来,他们就能把玩具狗从一堆玩具中挑出来,而不会再把毛茸茸的东西都误以为是狗。达到这种水平,就说明词的称谓功能开始形成。
随着婴幼儿对词义理解的加深,词的概括性也逐渐形成。如婴幼儿已经由认识穿红衣服的娃娃,过渡到把穿不同颜色衣服的娃娃都叫娃娃。
“娃娃”一词就由具体变成概括了。婴幼儿词语理解不再受物体的非本质特性干扰,变得更为准确、概括。
词语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日益明显,逐渐能按照成人的言语指示去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如可以指令婴幼儿到什么地方去把什么东西拿来,什么东西不能动以及要求婴幼儿动作快点或慢点等。
建议1:开始学认字
这一时期的婴幼儿常常从无意认字发展到有意认字。如果家里的成人爱看报纸,婴幼儿也会凑上前去观察,还会问成人问题。
成人这时要抓住机会,把婴幼儿感兴趣的字词教给婴幼儿如报纸上很大的报名“扬子晚报”、“人民日报”、“申报”等。再如家里有人喜欢下象棋,也可以让婴幼儿在旁边观看,帮助婴幼儿认识棋上面的汉字。
不过成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婴幼儿的认字是以整体为单位的,较少能够一个字一个字地拆开认字・如“扬子晚报”这四个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婴幼儿能认出来,但如果每个字都拆开来,婴幼儿却不一定认识了。
建议2:提供良好的语言示范
婴幼儿身边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婴幼儿的小眼睛“摘录”下来,并成为模仿和学习的主要内容。成人应注意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规范正确的发音、丰富而又准确的用词造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榜样和语言示范。
22-24月龄喜欢提问,语言上出现反抗行为
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真正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心理和行为上的想独立,表现在要幼儿语言上具有自主性和反抗性。
他们开始不断地向成人提问,总是要求告知他们各种事物的有关信息,如名称、特征、用途、构造等,这实际上也是婴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途径。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凝问句和否定句。疑问句表现在提间上,否定句则表现在语言反抗上。婴幼儿常常把“不”挂在嘴边以表示拒绝,这是幼儿否定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如妈妈叫婴幼儿:“宝宝,快过来洗小脸啦。洗完小脸要擦香香哦。”婴幼儿中嘴上说着“不”,却颠儿颠儿地跑到妈妈身边,让妈妈帮自己洗脸。
伴随着婴幼儿自我的出现,婴幼儿理解了“我”是指他们自己,于是开始学会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这种情况一些婴幼儿可能出现在18-19个月,但大多数婴幼儿都出现在20-23个月。婴幼儿说话由“宝宝吃”开始慢慢变成“我吃”等。
建议1:正确对待宝宝提问,耐心回答,描述准确生动
婴幼儿在这阶段好像成了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他们常常不断地提问,不断地讲述,仿佛想了解大千世界里的一切问题。这时候,成人千万不能图耳根清静而随便打断、斥责或者搪塞婴幼儿。
成人要耐心地回答婴幼儿的提问,认真地面对,激发婴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婴幼儿的好奇心。
有时候,成人也不要坐等婴幼儿提问,可以主动地告诉婴幼儿他们周围的一切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不厌其烦地说出来(当然要适当地考虑婴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可以结合图片、图书、参观、浏览等活动来进行。
建议2:倾听文学作品看美术画
每天在一固定的时间(如睡前、上午、下午的空闲时间)让婴幼儿倾听一些优美动听、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的故事、儿歌等,这是婴幼儿学习文学语言的绝好时机。
婴幼儿比较喜欢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成人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让婴幼儿复述故事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人还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活泼、画面优美的儿童美术片或动画片与婴幼儿一同观看。
这样既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增强婴幼儿的信息量,扩展婴幼儿的知识面,又可以模仿学习“电视语言”,如人物的对白、旁白、广告语等。
成人还可以和要幼儿一起回忆动画片,讨论其中的具体情节,从而培养婴幼儿对动态艺术的观察能力、符号转译能力、故事图式理解能力、追踪活动画面的。
25-27个月基本理解大人所用的句子
这一时期的婴幼儿词汇量继续大幅增长,同时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迅速提高。
除了婴幼儿能理解的词汇达到900多外,词的泛化、词的窄化、词的特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
词的概括性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有些词(如树、花等)已能理解为代表类事物的词,除了能叫出自己家里附近的树和花以外,在外面已能主动说出他们熟悉的树和花的名字。
对某些词汇在理解上还具有直接性和表面性。
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
由于婴幼儿发音器官逐渐成熟,在发音方面的困难日渐减少。
唇音已基本没有困难,但凡是需要舌头参与的音(舌尖、舌面、舌根等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尤其以舌尖音最为突出,如“zh、ch、sh、”等,少数极个别的婴幼儿发“g、k、h、u、e”等音也有困难。
语言常常使用接尾策略
接尾策略是婴幼儿使用语言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即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语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到2岁半,3岁左右消失。
如成人问:“吃了没有?”(刚刚吃完饭)回答“没有”。
问:“快收拾好玩具,跟妈妈出去玩,好不好?”(婴幼儿听了立即站起来,丢掉玩具,一副要出去的样子)可听到的回答却是“不好”。
这些答话与情景的不合以及前后回答的矛盾,就是婴幼儿的接尾策略在起作用。
我国学者郑厚尧在《影响儿童理解选择问句的若干因素》一文中写道,儿童在回答选择问句时,也使用这种策略,即根据选择句的后一个分析取项来回答,而不管是否符合实际。
2岁半以前主要使用这种策略,3岁时才放弃。
建议1: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1)多看:要有计划地带领婴幼儿直接观察,直接接触外界物体,积累感性经验,在掌握语言后,渐渐地才有可能间接地去认识世界。还可以让婴幼儿看图片、看图书、看电视等获得现实的知识。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知识,婴幼儿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
(2)多听:培养婴幼儿注意倾听,是发展他们口语的先决条件。婴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能够听得准确,听得懂,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一说。可以让婴幼儿听录音故事,听成人讲故事;邀请同伴进行简单交谈,互相倾听,听各种声音: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雷声、雨声………),动物的叫声,生活中的声音(起油锅的声音、打桩的声音、各种交通工具的鸣笛声音……),听后让婴儿模仿想象。
(3)多说:给婴幼儿创设说的环境,利用一切环境和机会与婴幼儿交谈。成人应该尽量使交谈的气氛轻松、自由,让婴幼儿说得无拘无束,这不仅有利于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形成婴幼儿对事物的正确态度。成人应注意给每个婴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他们都得到发展.
(4)多练:婴幼儿期的言语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婴幼儿正确的发音,丰富婴幼儿的词汇,教会他们说话。这些内容都得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掌握,这就必须让婴幼儿多练习,采用多种方法反复地练习.
建议2:游戏中练习讲话
通过游戏练习讲话,可以在婴幼儿自由玩耍时,询问他们在玩什么东西(说出物体的名称)在做什么事情(说出自己的动作或活动内容),成人有时也可以扮演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与婴幼儿对话,如玩扮家家,成人可以扮演成“家”中的孩子,让婴幼儿扮演成“爸爸”或“妈妈”,“孩子”故意向“爸爸”或“妈妈”提出许多要求,让婴幼儿在用语言处理和满足“孩子”的要求中练习讲话。成人也可以设计专门的游戏,让婴幼儿练习发音。
28-20月龄疑问句逐步增多
2岁左右是婴幼儿疑问句产生的阶段,2岁4个月以后则是婴儿疑问句的急速发展期。
2岁出现反复问句(吗,呢,吧,什么等),Who(谁,2岁出现),How(如何,怎么,2岁2个月出现),Where(什么地点,2岁3个月出现),What(什么,2岁3个月出现),When(什么时候,2岁4个月出现),Why(为什么,2岁4个月出现)。
这6个“W”是婴幼儿疑问句的主要表现形式疑问句在儿童发育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是儿童与社会信息进行交换的主要途径。
儿童利用提问获取各种必需的信息;成人通过儿童对问题的回答来把握他们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水平。
从某种意义而言,儿童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能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和理解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题,这都标志着儿童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到了何种水平。
疑问句的出现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理解话语、搜索和重组知识经验、表述自我的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喜欢自言自语
婴幼儿在语言发展的这个阶段,就是喜欢自言自语,嘴里常常嘟嘟囔囔。
很多时候成人都不能听清婴幼儿到底在说些什么,有时会让成人感觉莫名其妙,比如婴幼儿一边玩,一边嘟囔,似乎与目前的情景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成人能清晰地听到婴幼儿在说什么,特别是在婴幼儿大声地说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或与把自己的玩具想象成对话对象时,如婴幼儿对着自己玩具说话,会说:“宝宝吃饭啦!”“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宝宝想睡觉觉啦!”
成人不必为婴幼儿的这种状态担心,这是婴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是婴幼儿语言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过程。
随着婴幼儿知识、经验的丰富,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语言的概括能力逐渐増强,自言自语、嘟嘟囔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消失。
建议1:鼓励宝宝与同伴之间互相模仿互相交谈
2岁以后的婴幼儿常常会出现同伴相互间的语言模仿。
1岁半的婴幼儿一起玩耍时,除了哭叫以外,基本没有什么说话的声音,而2岁以后的婴幼儿则不同,他们午睡起床后会叽叽喳喳讲个不停。
有的相互模仿,有的呼唤同伴,有的小声念儿歌,有的要求父母帮助,也有的向同伴或父母讲述某个问题,表现出在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中说话的基本态度。
父母应该提倡和鼓励婴幼儿这种积极地说话的态度。
同伴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会带给孩子许多乐趣,提供相互间语言交往和学习的机会。
因为练习说话和练习其他技能样,需要有许多自由实践的机会。
建议2:引导宝宝问问题和回答问题
常问问题的父母就会有常问问题的小孩。
家长或在生活中、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保持对话引擎不停地运转,并邀请儿童回应自己的问题,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儿童多问问题。
当孩子在问出密集的“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很多父母常常不理智地说了一大堆原来他们并不想说的话其实并不需要给儿童太过详细的答案,简短地回答就可以了,儿童并不见得真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其实只是想试试看“为什么”跟“怎么样”这种疑问词的使用方法。
31-33月龄进入语法爆发期
婴幼儿从2岁到3岁这段时期,在使用语法能力上有戏剧性的改变,通过强有力的语言工具他们能够表达许多心中的想法和意图。
到了3岁左右,母语里的每一项规则他们都已经能运用自如。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法爆炸期”。
2岁的时候,婴幼儿开始把他们会的字组合在起;
27个月到30个月时,他们已经可以说3-4个字的句子了;
等到31-33个月这阶段,他们平均句子长度可以达到5-6个字,还有很多较为复杂的句型;
等到3岁时,当婴幼儿开始说出6个字及以上的句子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婴幼儿可以说出“附属句子”了。
但是说话不流畅,出现破句现象
这一阶段婴幼儿经常会出现说话不流畅的现象,有时结结巴巴;有时一句话“破句现象”严重,显得气喘吁吁,往往在不应该换气的地方换气,使人担心他是否是口吃。
实际上,幼儿在这个阶段说话不流畅不一定是他们语言上的缺陷。
他们虽然学到了很多新词,但要把这些词有条理地组织成句子说出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为他们的思维的速度往往超过他们说话的速度,说话跟不上思想,想说的东西太多,一下子选不到恰当的词,但又很心急地想要把它说出来,于是就变得说话不连贯,表现得犹豫不决或经常重复同一个单词或语句。
这种情形看起来好像口吃,但对3岁的儿童来说,说话不流畅、重复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现象要是对此处理不当,反而会引起他们语言发展上的危机,语言发展的缺陷也就会在这个时期出现。
建议1:组织宝宝进行谈话活动
谈话可以是婴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的活动。
谈话常常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运用已有经验,宽松自由地在一起交谈。
话题常常是交谈的中心和主线。
这一阶段是婴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是对白语言,其独白语言发展较慢,尚不能独立叙述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交谈往往采用的是对白语言。
所以组织谈话活动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较好方式。成人可以和婴幼儿随机地进行日常谈话,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集体谈话活动。
建议2:在听说游戏中发展语言
听说游戏活动是以培养婴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为目的,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婴幼儿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
(1)练习听力的游戏
良好的听力是清晰发音的前提,发展听觉的灵敏度就是要发展辨音能力。练习听力的游戏,主要是发展婴幼儿能分辨各种大小、强弱等不同性质的声音,发展听觉注意.
(2)练习发音的游戏
练习发音游戏的内容、规则和过程都要根据婴幼儿发音的特点来确定。
2岁以下婴幼儿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纠正发音,运用游戏形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
成人选编这类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内容尽量简化,不要把几个难发的音同时放在一个游戏中。
游戏要有趣味性,让婴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然地练习发音。
为使婴幼儿有模仿的榜样,成人不能仅仅是一个游戏的组织者,还应该是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以正确的发音给婴儿作示范。
家长必须注意倾听孩子的发音,发现错误要及时地进行正确示范。
(3)练习用词的游戏
选择或自编练习用词的游戏时,先要确定游戏的内容,如丰富和巩固哪些词,然后要考虑这些内容如何在游戏规则中体现。
因为游戏规则是完成内容的保证。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兴趣,把孩子吸引到游戏中来,同时要提醒孩子遵守游戏规则,以使孩子获得正确的练习。
33-36个月能说出完整句子,出现多词句和复合句
这一阶段的婴幼儿,不仅词汇丰富了,而且句子也完整了。
他们能从成人所说的词语中推断出语言的规则,掌握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基本要点。
到了3周岁的时候,儿童说话的方式基本上和成人差不多,初步奠定了他日后说话的基础。
在口语表达方面,开始能用完整的句子与人交往,表达个人的要求和愿望,句子的含词量已达到5-6个单词。
当婴幼儿能够说出比较完整的简单句时,就开始尝试着说复合句了。
但这么大的婴幼儿,还不会把复合句用连接词恰当地连接起来。
婴幼儿复合句的运用能力,是与简单句的运用能力平行发展起来的。在不断完善简单同时,复合句的运用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发展。
他们所使用的句子中,陈述句占绝大多数,经常出现的复合句已占总数的1/3以上,其中联合复句在2岁半到3岁阶段占绝对优势,约占60%~90%;偏正复合句约占10%-30%。
联复句中并列复句占第一位(要……还要……,有……还有……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次是连贯复句(……和……,……也…… 等)、递进复句(不但……而且……,先……再……然后……等)和选择复句(或者…或者…等)。
从总体上看,婴幼儿对联合复句的理解优于偏正复句。在偏正复句中,常见的是因果复句(反正、其实、原来、因为…所以…等)、转折复句(只好、那么、非要、偏要等)和条件复句(要是…就……)。目前对婴幼儿的偏正复句使用的研究还较少,婴幼儿偏正复句的发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建议1:第二语言学习的经验
国外很多科学研究指称,年纪小的儿童学习另一种语言不但没有坏处,反而还能带来诸多实际的好处。加拿大“法语英语”双语研究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比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思考与理解的认识测验中表现得更出色。家长在给婴幼儿提供第二语言学习经验的时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象固定化。如婴幼儿在家中时,跟爸爸和妈妈说英文,而跟保姆说中文,或父母当中有一个说一种语言,另一个说另一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要幼儿都是在同一个环境下暴露在两种语言中一一谁说哪种语言并不混淆。
(2)地点固定化。如从外地来上海定居的新上海人,虽然在上海居住,但在家里还是说自己的家乡话,而在外面则用普通话,孩子在幼儿园会和同伴用上海话交流。因此,婴幼儿会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语言,这种学习双语的效果也较好。
(3)时间尽量长。沉浸在第二语言环境中的时间会极大地影响学习的效果,语言学习听和说都很重要,儿童只有在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语言的学习环境中时,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建议2:欣赏文学作品,重复和理解作品内容
文学作品是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婴幼儿学习文学语言,丰富婴幼儿的词汇,提高婴幼儿的倾听能力。
儿歌、故事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用的都是经过作家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等特点,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文学语育的早期输入,对提高要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敏感性,激发早期的“创作欲”,萌发艺术思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以感受为主
俄国儿童文学奠基人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文学下面的直接的影响,都应当集中于儿童的感性,而不应当集中于它们的理性。”也就是说要反复地让婴幼儿欣赏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情节、美好的主题、美好的生活。婴幼儿往往很喜欢反复听同一个故事,百听不厌,正基于此。
(2)复述
复述是婴幼儿学习、重复和模仿文学作品的表述语言、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加深文学作品的教育效果,促进记忆、思维和连贯性言语的发展。复述不是完整作品的重复讲述,有时可以是一个优美的词或一个句子的复述,有时可以是婴幼儿感兴趣的一段对话或一些动作的重复讲述。成人可以让婴幼儿反复地听,反复地说,甚至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帮助婴幼儿再现作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