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姓(Zhù ),是中国姓氏之一。
有关祝姓出处有四种说法。一说出自祁姓,为尧之裔;一说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说以官职为姓。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
历史发展
祝[读音作zhù(ㄓㄨˋ),亦可读作zhōu(ㄓㄡ)]
祝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6位。
姓氏起源
祝(Zh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二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吐缶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吐缶氏(叱卢氏)部落,后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吐缶氏(叱卢氏)皆改为汉姓祝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 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属于满族大姓,世居尼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盖吉(今长白山地区)、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祝氏、赵氏、图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满族祝氏读音皆作zhù(ㄓㄨˋ)。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时期属臣祝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鸠,为上古时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教化民众,商、周时期改称司徒。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祝鸠氏,司徒也。祝鸠,鹪鸠也,故为司徒,主教民。”在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七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祝聃,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祝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祝詶,亦称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时期的疡医官,专职掌管医药,归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内药膳司官员,负责君主、王族、贵胄们的医药甄别、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监制膏、丹、丸、散、汤、剂等一系列成药。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疡医掌祝药。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着药也。或作呪,亦作詋詶。”在祝詶、疡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秘祝,乃是秦朝时期所设置的一个官职,其职责是天下一旦遇到灾祸,他就秘密地祷告上天,请求上天把灾祸从皇帝身上转嫁到某些大臣的身上。在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仿效秦朝,也设置了秘祝官。在秘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ōu(ㄓㄡ)。
得姓始祖
轩辕(黄帝)、祝融(重黎、吴回)、姬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经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迁徙分布
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
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安徽阜阳的界首市、太和县共有祝姓村庄19个,均为同姓同族,系明朝年间由山东枣林庄迁来的5兄弟繁衍开来,现有位于黑茨河北岸的祝楼村明代楼院建筑遗址和村内散落的诸多建筑构件为证。
【祝楼】位于黑茨河北岸,隶属太和县洪山镇,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楼院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原先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处院落,东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西南院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东北院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但整体完好,后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才将主楼和东西厢房拆除,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80年代初,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部分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现残存墙体一段,为大青砖垒砌,墙厚约60公分,缝隙为糯米汁渗草木灰浇灌,中间为松散夹层,概为保温防潮之用。
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时代特征明显,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又大又高,不同于常见的清代扁石鼓,太和县境内很少有。村内的两口老井早已干涸,但遗址还能看到。据村里的老年人介绍,明代由祝姓人家从山东迁到这里,原村名为“李瓦房”,后盖起了楼院才改名为“祝楼”,盖楼院用的砖是用秫秸(高粱杆)烧的,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1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2公里外的倪邱镇“文同寺”一带,可见当时楼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
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见证它的历史悠久与楼院存在,南园顶、南牌坊、西庄户、东窑场、东西南北寨墙、寨海子、寨门口、东敌楼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
祝楼,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时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们生活富庶,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在皖北地区也不多见,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不知祝楼村现存的“勤贻堂” 牌匾出自何人之手,祝楼村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留存下来的一些建筑构件已很稀有,需要很好地保护,不然的话稍纵即逝。
陕西也有祝氏后人,商洛,西安都有分布,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祝氏家谱记载明代末由洞庭湖迁徙而来,现有约一二百人,当代字辈有“万”、“帮”、“建” ,现存家谱6本有几本已经遗失。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勤贻堂:以望立堂。
东鲁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江苏丹徒祝氏重修族谱六卷,(明)祝秀卿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清)祝德廉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祝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清)况柏友等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益阳沅江祝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清)祝家坤、祝学诚等修,祝学山、祝昌翰等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太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苏州祝氏谱略八卷,明弘治年间初修,(清)祝寿眉编,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有二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万青、祝葆慈续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西茔清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江阴祝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祝康民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龙游木城祝氏宗谱系图二卷,行派十四卷,首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浙江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龙游木城祝氏宗谱十四卷,系图二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祝康祺、祝封三主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永丰祝氏宗谱,(清)祝基塘、祝华封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为前次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庆华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档案馆。
浦江长陵祝氏宗谱二十卷,(清)祝有禧主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江长陵祝氏宗谱二十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龙游太原祝氏宗谱五卷,(民国)祝来枝、祝春兰重修,张拔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世闻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题《龙城河西锦里祝氏族谱》,封面作《锦里祝氏宗谱》。
浙江江山须江郎峰祝氏世谱五十六卷,首一卷,(民国)祝秉材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十一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注:封面、卷首、扉页作《郎峰祝氏宗谱》,版心为《须江郎峰魁潭祝氏宗谱》。
龙游华封祝氏宗谱九卷,(清)祝献三等续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唐]祝钦慈;先祖为祝昌宥。
龙游木城祝氏宗谱十六卷,系图二卷,首三卷,末二卷,附一卷,(民国)祝绍尧、祝康祺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龙泉长园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元]祝思兴。
无锡锡山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如今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明]祝茂之。
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光绶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唐]祝实;始迁祖为祝三五;先祖为祝鼎。
海宁海昌祝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祝光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安上麓祝氏宗谱五卷,(民国)祝君烺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为[元]祝清臣。
嵊县灵芝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郎峰祝氏世谱,(清)祝玉阶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嵊县灵芝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为[宋]祝谏;先祖为[宋]祝清臣。
四川华蓥山祝氏族谱一卷,(现代)祝明文主编,2000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鼻祖为[明]祝受五;始迁祖为[清]祝果寿。
河南固始祝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固始县档案馆。
字辈排行
四川广安祝氏字辈:陈朝永连廷 天国世少云 丙文学士广 裴远大光明
四川达州祝氏字辈:“国天永九明灯庭诚儒学昌大君子多文”。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字守家四国文朝光大心明仁继启立本和良”。
四川蓬安祝氏字辈:“万志守家心明”。
四川安岳祝氏字辈:“世代永兴隆”。
四川丹棱祝氏字辈:“国先启寒山万相甫良瑞玖金祖武伦”。
四川邻水祝氏字辈:“明良绍忠诚”。
四川眉山祝氏字辈:“永世光泽长在朝廷”
湖北省赤壁,大冶 陕西汉中,四川万源,青川,巴中:“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庭元”。
山东牟平祝氏字辈:“长依锦厚立心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圣教崇宣勤为本中才启嗣亦绳前”。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允玉仰令嗣恩”。
山东郓城祝氏一支字辈:“金发蕴玉仰令司恩运庆衡增兴成仁义礼祥瑞光明芳”。
山东海阳祝氏字辈:“永殿维振加延顺庆”。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贵远传清汉 天尚仲鸿勋 昌盛一万年”。
山东菏泽祝氏字辈:“孝友衍家训,建本时克宗,立厚乐德润,济世作相成”。
山东德州祝氏字辈:“逢进连洪天道富善永义万年”。
山东济宁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德福瑞永兆,金玉长存有,曾祥万家春”。
河南商城祝氏字辈:“日元之裔孝友世忠学遵孔孟仕守书香贤德正道仁绍丰康承前启后定显瑞祥”。
河南信阳祝氏字辈:“国启文明运万世州得常”。
河南新县祝氏字辈:“裔其学正 永光先德”。
河南周口祝氏字辈:“华秀景廷明”。
河南汝南祝氏字辈:“华庸道庆海洪鸣”。
河南确山祝氏字辈:“善绍戴锡光 绥言福寿长 朝廷绵世德 永大远年昌”。
江苏苏州祝氏字辈:“组纴继琏缤”。
江苏徐州祝氏字辈:“时授绍端茂仁义礼智信敦行让诚敬缙绅维统绪纲纪縂经纶翼絪绻纹缔组纴继琏缤”。
江苏祝氏一支字辈:“大家文明瑞启争元万帮开泰”。
江苏连云港祝氏字辈:“鸿运景秀明章”。
安徽宣城祝氏字辈(来自湖北公安):“仁道肇明发,家传遵义方;忠敬本纯孝,国为以礼让;光烈书声远,启裕善行长。元勋著东鲁,厚泽耀南邦。培植兴盛嗣,永世庆炽昌。”。
安徽宿县祝氏字辈:“仲继全(元)业(叶)茂加发勇”。
安徽临涣祝氏字辈:“...尚友怀广允占殿成凤...”。
安徽金寨祝氏字辈:“尔世日其大作成本自天师儒培国佐才学启廷元”。
安徽阜阳祝氏字辈:兰国道德,洪保庆昌。
安徽宿松祝氏字辈:西源秀发、瑞映山庄、河东凤起 、厚德呈祥、行修言立、敬守典章、家声远振、永绍书香
浙江须江祝氏字辈:“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江山祝氏字辈:“积善有余庆蕃昌达日兴纲常惟忠孝诗书振家声熙敬俊光谟承奉祖训贵福寿康宁进达金华玉荣共光益宏於文应世升恒丰隆贤良谟显方正功同本友聚会亲谊贯通上溯渊源咸钦英风箕裘能绍永毓岳嵩”。
浙江长兴祝氏字辈:“盛世荣和永,光先德大明”。按族谱,清始居河南光山县,后徙皖浙。
江西上饶祝氏字辈:“昌大显名耀宗功钢常盛绍庆朝嘉锡华荣贤良希”。
江西信州祝氏字辈:“能久必善发福永祥”。
广东汕尾、山西太原祝氏字辈:“广喜春宣盛茂兰桂(贵)腾(程)芳”。
广东徐闻祝氏字辈:“智开成为大既庆兴家祥”。
广东高州湾头字辈:”.......衍兴昌裔新.......“
广东清远祝氏字辈:“羽德通明凤”
湖南永州祝氏字辈:“开景运励志”。
辽宁海城祝氏字辈:“西文陈汉广庆守洪恩开志国宴丰寄”。
河北青县祝氏字辈:“庆相宝振广家荫绍恩传宗光新维续继世盛丰延”。
福建武夷山祝氏字辈:“瑞德光子培元良”。
新疆昌吉祝氏字辈:“匡世光弘……”
湖北祝氏一支字辈:“贤财定国家”。
贵州祝氏一支字辈:“文仕登金定承家裕永安光明兴大汉显耀寿荣宽”。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洪州镇仁里村祝氏一支字辈:宗祖仁财友,焕必启文昌,子孙成怀德,盛世显华光
陕西商洛祝氏字辈:”世德传家永”。
陕西汉中祝氏字辈:“子谦仕如培”。
济宁市任城祝氏字辈:“泗明闪光耀,德福瑞永兆;金玉长存有,曾祥万家春”。
安徽亳州利辛祝氏字辈:“洪士传经国文”还有一支“玉永多军(君)德”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段祝岗祝氏家族字辈:存 新 道 字 纯 德 方 正 大(编辑人:祝道胜)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祝家棚子祝氏家族字辈:有容德方大、存心道自纯、国裕开家福、行义益敦仁、贤良启锦运、世泽庆绵长、培元应厚本、万代永遐昌
湖北省宜昌市祝氏字辈:家、道、孔、章、荣、中、华、国。
湖北省鄂州市祝氏字辈:世、正、大、光、明、长、发、其、祥
祝氏太原郡一支字辈:“祥贤良继”。
祝氏一支字辈:“天学文承开万邦定国臣家中永正大世代争光明”。
祝氏一支字辈:“玉官成绍正培乃玄”。
祝氏一支字辈:“赞伯用国志胜世其大成勋光映芳英贤绍先祖本衡岳呈灵毓湘宗溯太原如凤光家学荣昌远文明”。
祝氏一支字辈:“长依仅厚立新源承业端思世泽传家宣邢教勤为本才中典诗齐圣前”。
祝氏一支字辈:“立庆方尚永”。
祝氏一支字辈:“贤长瑞学……”
祝氏一支字辈:“允明仁继启立”。
祝氏一支字辈:“恩朝云玉仰令司”。
祝氏一支字辈:万大春文.......学仕自有居廷
祝氏一支字辈:承天文……尧舜开统和平衍瑞
祝氏一支字辈:德孝传世永 希圣继述方 浙兰鲁金续 远绍太原堂 忠立卫国志 昭穆著伦常
宗祠楹联
四言
名列四子;
号称半州。
——佚名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弘治年间举人,历官广东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子”。能诗文,工书法,小楷学钟繇、王羲之,狂草学怀素、黄庭坚,笔势劲健,又能出入变化,自成面目。与文徵明、王宠为当时书家代表。著有《怀星堂集》等。下联典指宋代江陵人祝象器,登儒科,为五经博士。他家世代以好善乐施闻名州郡,家产巨大,几乎占郡中一半,当时人称“祝半州”。
太原世泽;
火正家声。
——佚名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帝颛顼之孙祝融,为高辛氏火正。
儒风东被;
汉德南孚。
——佚名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朝人祝象器,世居江陵,后迁歙,登儒科,为五经博士,以好善闻于州郡。下联典指后汉人祝良性勇决,永和中日南徼外蛮反,李固荐为九真太守,单骑入贼中,晓以利害,降者数万,岭外复平。
五言
草色和云暖;
梅花带月寒。
——祝世禄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祝世禄(约1602年前后在世)自题联。世禄,字延之,号无功,鄱阳人。万历进士。考选为南科给事,历尚宝司卿。有《祝子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六言
太原流传一脉;
科名中选六经。
——佚名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祝姓望族居太原。下联典指唐代祝钦明,中六经科选。
七言
关西夫子惜天下;
江陵博士惠半州。
——佚名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祝万龄,陕西咸宁人。累官保定知府。天启中,魏忠贤毁天下书院,万龄叹息。其党李鲁生劾之。遂罢仕。崇祯初起知黄州,集诸生讲学,时号“关西夫子”。下联典指宋代五经博士祝象器,世顺江陵,迁歙,登儒科,为五经博士。以好善闻于州郡,生业几有郡之半,时称“祝半州”。
每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祝允明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祝允明(1461-1527)自题联。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生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弘治举人,会试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今江苏南京)通判,未几病归。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尤工书法。与唐寅、徐真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纪》、《九朝野记》、《苏材小篡》、《兴宁县志》、《怀星堂集》等。
四面有山皆入画;
一年无日不看花。
——祝允明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祝允明撰扬州凝翠轩联。
八言及以上
受业文公,捷才倚马;
书宗怀素,走笔游龙。
——佚名撰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儒祝穆受业朱文公(熹),以儒学昌其家,有《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祝明,狂草学怀素、黄庭坚。为“吴中四才子”之一。
姓氏名望
祝融:
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据《山海经》记载,祝融长着兽身人面,架乘着两条龙,直接听命于天帝。据《史记》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据《广东新语》记载,农历二月十三为祝融生日。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
西周,《太公金匮》记载祝融为南海之神。该书说周武王伐纣以后,海内升平,风调雨顺,一个大雪之日,“五丈夫乘马车,从两骑,止王门外。”姜子牙遣人查明他们的身份,向武王禀报:“客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风伯、雨师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颛顼,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风伯、雨师,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内,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等皆拜。武王曰:“天阴乃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授命。”顾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也。 春秋时期,《管子·五行》记载祝融为黄帝六相之一,对应于南方:“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夔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楚国人责备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祝融”为五行之官之火正:“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国语·郑语》记载“祝融”由重黎担任:“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并记载了祝融的后代八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
战国时期,《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又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山海经·大荒西经》补充:“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可见祝融又为炎帝之裔,又为黄帝之裔。袁珂认为黄炎本是同族,所以这些看似不同的描述,实则又并无不同;《墨子·非攻下》记载:“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协助商伐。);《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乙篇记载了祝融拯救天地宇宙的传说:为经历千百年后,天地又发生混乱,日月不断产生,九州开始不平,山陵发生倾斜,以致“四时”不能按常规运作,上帝为此大动,赐给祝融等四神神力,炎帝下令祝融派四神从天而降,他们顺从天命,最终使日月运转正常,早晚有序,黑白分明,正因为天地出现“晨祎乱作”的局面,祝融才“绝地天通”,改变天地混乱局面;《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祝融作市。”(祝融发明了贸易集市。);《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祝融是夏神、炎帝的辅佐神:“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此外,《仲夏纪》《季夏纪》也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西汉,《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南方之极由赤帝、祝融管辖,共一万二千里。);《史记·楚世家》记载祝融是楚人的祖先:“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东汉,《汉书·扬雄传上》记载:“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越绝书》记载:“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潜夫论·五德志》认为祝融或为“三皇”之一:“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风俗通·祀典》引古《周礼》说祝融为灶神:“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两晋时期,《帝王世纪》记载:“祝诵氏,一曰祝和氏,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山海经图赞译注》注“南方祝融”云:“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含。作配炎帝,位列于南。”
唐代,《晋书·宣帝纪》记载:“其(司马氏)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隋书·崔仲方列传》记载:“楚,祝融之后也,为火正。”;《三皇本纪》记载:“(女娲氏)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祝融击败共工氏,共工氏愤怒不已,一头撞向不周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绝”的局面。);《南海神庙碑》记载:“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 宋代,祝融被描述成南岳衡山的神祇,被视作南岳神。《太平广记·仙传拾遗》记载:“祝融栖神于衡阜。”;《路史》记载:“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清代,《广东新语》对祝融有详细的记载:“然今粤人出入,率不泛祀海神,以海神渺茫不可知。凡渡海自番禺者,率祀祝融、天妃,自徐闻者,祀二伏波。祝融者,南海之君也。虞翻云,祝,大也。融,明也。南海为太明之地,其神沐日浴月以开炎天,故曰祝融也。祠在扶胥江口,南控虎门,东溯汤谷,朝暾初出,辄见楼殿浮浮,如贝阙鲛宫,随潮下上。每当天地晦冥,鲸呿鳌掷,飓风起乎四方,雾雨迷其咫尺,舟中之人,涕泣呼号,皆愿少缓须臾之死以请于祝融。”;“南海之帝实祝融,祝融,火帝也,帝于南岳,又帝于南海者。”;“司火而兼司水,盖天地之道。火之本在水,水足于中,而后火生于外。火非水无以为命,水非火无以为性。水与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为水火之帝也。其都南岳,故南岳主峰名祝融。其离宫在扶胥,故昌黎云,南海阴墟,祝融之宅,海在南而离宫在北,故曰阴墟也。体阴而用阳天之道,故以阴为宅也。四海以南为尊,以天之阳在焉,故祝融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帝、河伯之上。”;”岁二月十三,祝融生日。“
祝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
祝徽(1568-1634)江西临川人,字文柔,号怀复。
与汤显祖、邱兆麟、帅机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官至山东道临监察御史。祝徽是祝氏第十一代子孙,自幼苦读,博闻强记,但科场失意,,连考十次未中。大器晚成。传祝徽弟子曾栋曾将老师荐贤于皇帝,皇帝见祝徽布衣青衫,而弟子曾栋则蟒袍加身,即兴出一对联:“龙袍凤袍布袍”。祝徽听了黯然失色,沉默不语。曾栋连忙应对:“我先生沉默已是绝对……时也命也运也”。皇帝笑曰:“弟子如此杰出,先生果非凡人!”直到天启元年(1621年),54岁才中举,次年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第六十四名进士。官授行人司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不久调任山东道御史。天启七年,改任山西巡按御史.
崇祯官年(1628),思宗召对,祝徽首次应召进京。先后两次上疏,奏请“起废进贤,缓刑勤政,开垦进田,整顿军备”,均切中时弊,深得思宗赏识。崇祯二年改任浙江巡按御史。巡督盐税时,深入察访,为百姓排忧解难,将五年一次的审编壮丁,丈量盐田改为一年一次,并规定一律到县办理,税银由盐户直接交到官府,严禁下面官吏敲诈勒索,两浙之民得以免除苛政之苦,其德政万民称颂,有口皆碑。崇祯四年(1631),他看见边境告警,军费浩繁,毅然上疏将自己历年所积俸银八千两,随盐税上解,以佐朝廷军需。其忠心为国,受到朝野赞扬。崇祯七年(1634)病故。祝徽一生风仪自励,步入仕途前,以教为生,所教学生曾栋、游玉廷等都比他早十多年考中进土,成为达官贵人,而他一家八口,生活困难,却安贫乐道,自珍自爱,从不要求救济。显贵以后,仍朴实谦恭,平易近人,每遇亲朋故友来访,常亲为斟酒。
祝徽为文与书法,均劲骨奇姿,独成一家。著有《四书十言》、《壁经》、《十日言余集》、《伏日言馀集》、《在手篇》等传世。
祝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号西涧,清代诗人、画家。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有《西涧诗钞》。
祝英台:东晋会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遂郁悒而终。次年,英台出嫁过山伯墓,其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
祝钦明:京兆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宰相),历刑部、礼部尚书,后以崇文馆学士卒。
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祝半州”。
祝可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祝梦熊: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大臣。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臣韩 胄,被贬职。后被农民起义军所杀。
祝彬(1260一1336),字文夫,号悠然。生于南宋景定庚申年(1260)四月。江西省修水县何市镇人,名臣。
祝世禄: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学者。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祝允明(祝枝山)
(1460—1527)字希哲,汉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祝允明的著作有,《怀星堂集》30卷、《苏材小纂》6卷、《祝子罪知》7卷、《浮物》1卷、《野记》4卷、《前闻记》 1卷、《志怪录》5卷、《读书笔记》1卷。
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他的书学生涯是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格”。在祝允明二岁时,徐有贞奉诏回苏州闲居,祝允明时常寄宿在外公家里,因此徐有贞的书法风格对他影响是很深远的。
李应祯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应祯的指导。在跟从岳父学书的十几年中,李应祯对于祝允明在书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文徵明的记载,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徵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响。祝允明自己谈幼年时学习书法,说前辈不让他学习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晋唐人的字帖。所指的应该是楷书的学习。应该说祝允明幼年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两人的书风的优点也传给了祝允明。
祝允明书法主张是“性”与“功”并重超然出神采,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在他的代表作《闲居秋日》《致元和手札》《燕喜亭记》《乐志论》《饭苓赋》《云江记》等就秉承了他所倡导的“性”、“功”并重的原则。对于“功”,祝允明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时人不愿好好学习传统而把这称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特地写下了《奴书订》予以反驳。在这一点上,他晚年在《书述》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他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是源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入认识。
他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頫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来必须向晋唐学习。在学习和熟悉了传统后,其技法必须有独到之处,这是祝允明对“功”的进一步要求。他在《评书》中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项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开创自己。他跋《山谷书李诗》云:“双井之学(黄庭坚之学)大抵以韵胜,文章诗书画皆然,姑论其书积功固深,所得固别。要之得晋人之韵,故形貌若悬而神爽冥会欤!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非有若据孔子比也,其故乃是与素同得晋韵然耳。”(《祝枝山全集》卷二十五)可见他主张学古贵在求其气韵神情,而不必规规于点画形似。 因此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强调不能真的成为“奴书”。
祝允明对于“性”没有很多的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他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祝允明书法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受黄庭坚影响很大,所以书法有铁画银钩之称。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如《草书自诗卷》《致元和手札》《草书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祝允明高明之处,将黄庭坚行书笔法的特点融于自己小行楷书作中。因此,祝允明对黄庭坚的取法无疑是一种新的创造。
祝允明在书法史上最巨大的影响莫过于其重新倡导北宋尚意书风,并上承唐人狂草之路,使唐宋后狂草一脉的没落的局面有所改观,使得狂草重新出现在书法史的畛域里。他将黄庭坚草书与唐颠张醉素的草书通过自己的整合而成为一种新式的草书图样出现在明代书坛,并使之成为明代草书的典范,开此风气之先河。为之后的徐渭、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的草书崛起起了引领作用。
自祝允明以后的书家显然不满足于元代赵孟頫帖学仿古、拟古的书学思想与审美观念。因此,祝允明草书审美风格的确立开创了明代浪漫主义风格,同时也为后代的书家将这种风格推向高潮埋下了一颗种子。
祝世昌:辽阳(今属辽宁省)人,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明将,后降后金(清),隶汉军镶红旗。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祝维诰:浙江秀水人,清代诗人。举人出身,官内阁中书。工诗,有《绿溪诗稿》。
祝德麟:浙江海宁人,清代官吏、诗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御史,以言事不合黜归。工诗,以性灵为主。有《悦亲楼诗钞》。
祝孝承:河南固始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乾隆五十四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嘉庆二十年六月初四(1815年7月10日),由直隶通永道道员升任广西按察使。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初一(1817年4月16日),升任云南布政使。
祝洪财:山东省临朐县人士。
祝大椿:
祝大椿(1856-1926) 清末资本家,工商实业家(旧时上海十大民族工商业实业家之首)。字兰舫,江苏无锡人。1872年到上海,在铁行当学徒。1885年左右开设源昌号,经营煤铁五金商业。后又经营海运业,购买轮船多艘,来往于新加坡、上海、日本及所经沿海各港口,并在上海经营房地产。1898年起陆续开办源昌机器碾米厂、源昌机器缫丝厂,合资开办华兴面粉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怡和源机器打包公司等。1900年前后成为怡和洋行买办。1908年因兴办、实业,由清政府赏给二品顶戴。曾任上海商务总会董事、锡金商务分会总理。晚年任上海总商会董事。
祝兰舫,是晚清著名的买办、资本家,旧时上海滩工商业界的响当当人物。清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十二,祝大椿出生在无锡南门外伯渎港。祝大椿幼年丧父,生活贫苦,读书不多,16岁经人介绍先后在无锡曹三房冶坊、上海大成五金号当学徒。他在店中一面钻研业务、一面补习文化,满师后即深谙五金经营业务。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上海苏州河附近开设了源昌商号,专营进口煤、铁、五金,兼营拆卖旧轮船,出售旧机器、旧钢铁等。在当时,尤其是拆卖废旧铁买卖,是一门本轻利重的暴利生意,由于他精心经营,并恪守商业信用,赢得不少外商的信赖,获利颇丰。当时,上海洋行以英国人开的怡和洋行实力最大,由于祝兰舫专搞旧铁拍卖和进口钢铁订购业务,经常代表铁行与洋行进行业务洽谈,因此与怡和洋行的买办关系相当熟络。在他21岁那年,洋行买办建议他开创自己的事业。很快,自立门户的祝大椿以拍卖方式标进一艘过期英国旧商船,因为经验足、鉴别能力强,这一只轮船拆卸下来的材料,不少钢板、钢材还可以用在其他小型机件上,废料很少,尤其中间还拆下不少铜部件,价值大大超过原来的付出价,当时的铜价又很高,因此他发了一笔财。祝大椿后来居上,很快成为当时上海铁业的巨子。其后,他又购进多艘轮船,兼营海运业务,往来新加坡、日本、上海诸港口之间。经过早期的接触,上海的洋行买办赏识祝大椿,还聘请他进怡和洋行当执行买办(即代办),这使他如虎添翼。利用自身的关系和条件,祝大椿自己先后开办了多家工厂,如光绪二十四年他以独资40万两银子在上海闸北开设的日产大米两三千石的源昌机器碾米厂,光绪二十八年,与人合资创办的日产“天宫”牌面粉4800余包的华兴机器面粉公司,光绪三十年以独资50万两创建的源昌机器缫丝厂,以及后买开设的恒昌源纱厂、公益纱厂和新源昌丝厂,等等,比荣家开面粉厂、纱厂还要早十多年。这些工厂在当时可以算是新兴事业,加上祝兰舫经营有方,自然办得都是相当发达的。光绪三十二年,他和怡和洋行合办了一家怡和源机器皮毛打包公司、公益机器纺织公司,这时他投资近代民族工业已达191万两。
光绪三十年八月,他和周舜卿等30名绅商发起成立了上海商学会,光绪三十一年又被公推为上海商务总会议董,锡金商务分会成立时,则被推为总理,并与周舜卿等发起成立锡金会所。在上海发展事业的同时,他不忘在家乡发展,先后在伯渎港、丁绛里等处开办了惠源米行、福裕堆栈、惠源面粉厂、福昌丝厂,建造了新宅,开办了学堂。还在浒墅关创办了华章造纸厂,在苏州创办了振兴电灯厂,在扬州创设了振扬电灯厂,在常州创设了振生电灯厂、在大通(今属安徽铜陵)创设了振通电灯厂、在溧阳创设了振亨电灯厂,推动了苏南民族工业的发展。因创业有功,光绪三十四年获得二品顶戴,并被农工商部聘为顾问。祝兰舫热心地方公益和发展社会教育事业。在他当怡和洋行执行买办期间,沪宁铁路正在修建,建设沪宁铁路的钱是向英国人借的贷款,建造工程完全由怡和洋行承揽。因此,当时他享有乘车特权,有一张红派司,要乘火车只要给铁路局打个电话,铁路局就会给他预备头等座位,并派人招待和迎送,为了出行方便,甚至专门为他在南门开设了站点。由于他垄断铁路维修拆下来的废铁轨,在南门设了货栈,因此从中获利不少,所得盈利则与丁仲裕合资创办了两所平民学校,在上海出资创设了无锡旅沪公学,并担任上海租界工部局华童公学校董。将伯渎港故居改为大椿小学堂,获北洋政府所颁的“敬教劝学”匾额,还先后资助建造无锡工运桥、通汇桥、大椿桥(兴隆桥前称)等。
民国二年(1913年),祝大椿在民族工商业的投资已近300万元,被推举为华商纱厂联合会议长,并选为华商公团成员赴日本参加电气博览会。可惜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祝大椿在一次投机股票中,吃进了一批橡皮股,结果损失惨重,亏蚀了大部分资金(当时币值约百万余元),以致他的企业到了资金无法周转的地步。幸亏怡和买办帮忙,将他和怡和合办的打包厂和在上海的纱厂、丝厂转卖给怡和洋行,面粉厂转给了荣宗敬,无锡米行、面粉厂及伯渎港宅第等转卖给童万泰米行老板童轶群,才使他的生意得以维持下来。
晚年,由于那次炒股失败,祝大椿笃信佛教,出资在无锡修葺了龙光塔、保安寺、青山寺,在苏州捐巨资为西园罗汉像塑金身。同时,他在上海苏州河边组织的锡金会所,在苏州河边的货运码头专为到上海拓展事业的家乡人提供免费食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26年,因车祸在上海去世,终年70岁。之后其事业由长子祝伊才继承父业,但祝伊才在经营上继承了父亲的创业理念,缺少创新,所以生意平平,祝家渐渐为人们所淡忘。
祝钒刚:台湾知名男艺人,“183club” 成员之一。
祝文君:香港无线电视艺员。
祝新运:
祝新运,1962年出生于中国北京市,中国电影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
1974年祝新运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潘冬子一角。
代表作品有《闪闪的红星》《萨里玛珂》《赣水苍茫》等。
1974年祝新运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潘冬子一角,[attachment=14434051]出色地刻画了潘冬子机智勇敢,大胆果断,嫉恶如仇的性格特色,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山娃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经历,12岁的祝新运因该片一举成名,成为享誉中国影坛的著名童星。影片拍完他就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为团里最小的演员。他相继参加拍摄了《萨里玛珂》、《赣水苍茫》、《十天》等影片的拍摄,饰演了一个个真实自然、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
1980年祝新运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深造。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他的演技得到提高,思想进一步成熟。大学毕业后他继续回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1986年,他在影片《颤动的金翅膀》中初次饰演成人角色,塑造了一位乐观向上的当代青年天保,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1987年,在影片《闪电行动》中饰演纯朴善良、聪明勇敢的战士林小亮,表演生动真实,获得好评。 1988年,在影片《黑脸女婿》中饰演一个聪明伶俐,颇有喜剧色彩的农村青年,表演上又有新的追求。2003年参与《惊涛骇浪》拍摄。 除参加影片的拍摄外,他还参加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如在大型室内剧《明天不是梦》中饰演主要角色。另外,他还涉入导演工作,由他担任副导演的影片《弹道无痕》曾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 祝新运因《闪闪的红星》而成名,虽然他后期也拍摄了一系列电影作品,但影响都远远比不上这部儿时拍摄的处女作。
2023年6月10日,主演的电影《万家灯火》在德州开机。
祝新民: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中纪委驻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组组长。
祝文欣:中研国际品牌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培训讲师、管理顾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服装行业顾问,中国首家服饰业管理顾问公司创始人。
祝文白(1884—1968),字廉先,衢县城关(今柯城区)人.1949年后,仍任浙江大学教授,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有《两浙诗学源流》、《四声概要》等书。
祝世凤(1905-1978.02)
湖北省麻城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祝榆生:
祝榆生(1918年11月—2014年10月23日),出生于重庆巴县,兵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 。祝榆生于1938年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一名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派到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名参谋;1946年被调往华东军政大学从事军事教学工作,历任华东军大处长、解放军总高级步校训练部副部长、部长;1948年在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右臂被炸断;1959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职,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二系副主任,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4年受命担任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2003年被评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特聘科技带头人;2014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2019年被追授“最美奋斗者” 。
祝榆生创造改进了多种战斗器材,并担任99式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
祝榆生从1984年的夏天开始带领科研人员展开了一场国防高科技攻坚战。他提出了“总体优化、功能覆盖、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和“技术上螺旋上升、效益上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来实现最优的坦克性能设计 。科研成果奖励
祝榆生主持完成了三代坦克1999年定型,经评审其综合性能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0年,祝榆生在去内蒙古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跌了一跤,72岁的他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如期赶到会议现场。当研讨结束时,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感到异常,把祝榆生强行送进了工厂的医院,这才发现他摔断了三根肋骨 。
他(祝榆生)1938年参加革命,是胸前挂满了勋章的功臣;他曾一身戎装,是肩扛“两杠四星”的大校军官;他曾身兼数职,是集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于一身的领导和专家;他曾亦军亦民,在军队和军工两条战线成就斐然;他因战争失去了整个右臂,是一位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强者;他博采众长,知人善任,是一位兼收并蓄的智者;他淡泊名利,有功不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 。(《兵器》杂志评)
祝榆生淡泊名利,多次拒绝申报院士,组织上几次提出为他更换条件稍好的住房,他却甘居60年代修建的砖混房中直到去世。祝榆生用自己过人的功绩和坦荡的胸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竖起一座厚实的人格丰碑。(中共中央宣传部评)
祝炎(1903-1933),江西省德兴县人。1910年7岁时入私塾,后考入德兴县高等小学。1923年考入芝阳师范。1925年6月经方志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赴南昌从事革命活动。8月与方志敏同赴弋阳县,以教书为职业,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参加“弋阳青年社”。并任旭光义务小学和贫民夜校代理校长。1926年秋回德兴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领导工农运动。12月建立中共德兴县支部,任支部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参加方志敏在弋阳窖头召开赣东北5县党员联席会议,后协助方志敏领导弋横暴动。弋横暴动第4路大军,向弋阳县城周围发展,进至马王坡村时,陷敌重围,遂赶往营救,不幸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祝光焘(1904-1932.2),浙江省建德县人。192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师范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声援上海工人斗争的活动,并利用暑假走村串户宣传和募捐,支援上海罢工工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进入浙江省地方自治学校。1929年秋任分水(今桐庐)第二区(毕浦)区长,组织农会,恢复和建立中共农村党的组织。1930年4月积极筹备参加7月举行的建德农民暴动。同年8月任中共永安区委书记,继续准备毕浦地区农民暴动。同年10月暴动失败,身份暴露遭捕。1932年2月,病死狱中,牺牲时28岁。
祝自清(1898-1933.3),湖北省蒲圻县人。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1905年7岁启蒙读书,后到羊楼洞就读。虽出生富贵之家,但对贫富不均的旧社会颇多訾议。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祝家银(1906-1929),湖北省长阳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7年任长阳县桂花园乡苏维埃政府秘书。曾在马鞍山、晓麻溪、养泉岭等地发展农会组织,发动贫苦农民起来同当地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并参加了该地的三次战斗。1929年5月6日被捕后,敌为要他交出红军名单及文件,对其进行严刑拷打,惨无人道地逼他赤身背着装有炭火的铁箱游街,并捆在木桩上用柴火烧其赤脚,又灌辣椒水,一刀刀地割舌头。他忍着剧痛,怒视敌人,一言不发,终于被折磨得昏死过去。敌人见从他口里得不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将他乱刀砍死,牺牲时23岁。
祝列克(1957-——),福建省福州市人。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插队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75年在福建省连城县任生产队、大队干部,电厂工人。1977年考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林业部科学技术司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司长。其间,1983年至1984年到吉林省临江林业局、松江林业局任副场长、副科长,1990年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1995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农业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1999年到中央党校学习。2001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中共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
祝光耀
(1944.10-——),男,1944年10月出生,汉族,湖南省益阳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平民部长”、“专家型领导”。现任中国生态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
2019年9月16日,祝光耀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祝善忠,
男,汉族,1953年9月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1969年9月参加工作,
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
曾在江苏省南通县插队;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翻译;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亚非拉处导游、亚大部副经理;
历任国家旅游局驻纽约办事处主任,
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
2008年12月任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
2009年1月任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兼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秘书长。
2013年9月25日不再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出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
现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大使。
祝铭山\
(1937.4.6-——),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省九台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一级大法官。
祝春林
男,汉族,1946年8月生,辽宁绥中人, 全国公安文联主席。原公安部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督察长。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祝世宁:
祝世宁,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功能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81年祝世宁从淮阴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获得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担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2015年当选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2] ;2017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祝世宁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主要研究包括:凝聚态物理和非线性光学:光学超晶格 (QPM)及其非线性光学效应;微结构电磁波材料,光子晶体、非线性光子晶体;光子纠缠和量子信息;铁电物理和材料 。
祝世宁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 。2022年9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下一代光电芯片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南京大学张勇、肖敏、祝世宁领衔的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非互易飞秒激光极化铁电畴”技术,将飞秒脉冲激光聚焦于材料“铌酸锂”的晶体内部,通过控制激光移动的方向,在晶体内部形成有效电场,实现三维结构的直写和擦除。这一新技术,突破了传统飞秒激光的光衍射极限,把光雕刻铌酸锂三维结构的尺寸,从传统的1微米量级(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首次缩小到纳米级,达到30纳米,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这一重大发明,未来或可开辟光电芯片制造新赛道,有望用于光电调制器、声学滤波器、非易失铁电存储器等关键光电器件芯片制备,在5G/6G通讯、光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截至2017年4月,祝世宁在Science、Nature系列子刊、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RL)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截至2017年4月,祝世宁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高科技“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以及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与合作者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三次获中国基础研究年度十大新闻,二次被评为中国高校年度科技十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三)所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的设计、制备、性能与应用”项目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祝世宁表示,在时代的改革之时,要主动适应时代,践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周恩来精神,主动承担新时代的使命。
祝远德:男,汉族,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教授。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 此帖被任野。在2023-10-15 07:4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