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和熹皇后邓绥:早在东汉她就创办了男女同校的学堂,执政十六年收获赞誉无数
提到我国古代的贤后,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患难与共,以仁慈宽厚著称的孝慈高皇后马氏,或是同唐太宗李世民琴瑟和谐,曾多次匡正其失误的文德皇后长孙氏。相较之下,东汉时期的和熹皇后邓绥尽管也是一位优秀的皇后、太后,但在知名度上还是要稍逊一筹。
尽管没有那么高的名气,但邓绥自丈夫汉和帝驾崩后执掌朝政长达十六年,其间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作为,可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如今人们提到邓绥时,常常夸赞她创办男女同校的学堂,这比西方早了一千七百多年。总而言之,由于执政期间的优异表现,邓绥被后世誉为“皇后之冠”,宋代文豪苏辙也在诗中表示:“和熹盛东汉,从此不称贤。”
东汉建初六年(81),邓绥生于南阳郡新野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一带。她的祖父乃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开国元勋邓禹,其父邓训则官至武威太守、护羌校尉。根据《后汉书》记载,邓绥年幼时深受祖母的疼爱,但由于老眼昏花,祖母在为其剪发时误伤了她的后脑勺。
虽然尚且年幼,但邓绥并没有大哭大闹,而是默默忍受。旁人询问邓绥为何不直接明言,后者表示:“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由此观之,邓绥自幼便深谙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尽管为了顾及祖母的一片心意而忍耐伤痛的行为放到今天已不妥当,但足见邓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又根据《东观汉纪》记载,邓绥七岁便开始学习《论语》,这在那个只有男子被允许读书的年代可谓异类。正因如此,邓绥的母亲责备她应该和其他女子一样好好学习刺绣、编织等“女工”。邓绥一面热爱读书学习,一面又不愿违背母亲的要求,于是开始白天学习缝纫,夜晚才偷偷点灯阅读经典,族人因此都开玩笑地将其称作“诸生”。
尽管包括母亲在内的亲人都不理解自己刻苦学习的行为,但好在父亲邓训并非思想刻板之人。见女儿如此与众不同,邓训不但没有阻拦,反而在遇到事情时常常与其商议探讨,这为邓绥日后治理整个帝国打下了基础。永元七年(95),十五岁的邓绥被选入宫中,史书形容她道:“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或许是因为出身显赫,邓绥入宫的第二年就晋升为了贵人。当时,汉和帝将才女班昭请到宫中担任一众妃嫔的老师,这正中热爱学习的邓绥下怀。于是,邓绥开始跟随班昭学习,涉及的领域包括经学、天文、算数等。对于邓绥入宫后的学习经历,《后汉纪》记载道:“后自入宫后,遂博览五经,百家图谶,无不毕览,善易及阴阳占候希有者。”
另一方面,邓绥在后宫中谨小慎微,得到了汉和帝的高度称赞,但却反而因为良好的名声遭到了皇后阴氏的嫉恨。永元十四年(102),阴氏暗中以巫蛊之术诅咒邓绥败露,汉和帝将其废黜后改立邓绥为后。元兴元年(105),汉和帝驾崩,由于十几个皇子此时都已经夭折,皇位便只好由刚出生一百多天的汉殇帝继承。
新君年幼,作为太后的邓绥便暂时执政,但她这一掌权便是十六年。邓绥执政之初,东汉多地爆发了大规模水灾,体恤百姓的她当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汉殇帝即位八个月后驾崩,邓绥便改立了汉章帝之孙汉安帝为新君。紧接着,地震、水灾、狂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在多个郡国频繁发生,群臣纷纷指责是邓绥专权导致天怒人怨。
永初三年(109),匈奴人趁着东汉王朝天灾不断发兵进犯,但邓绥派遣庞雄、耿夔等良将成功击败匈奴,随后又降伏乌桓、威震鲜卑,展现出东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了应对灾害带来的饥荒,邓绥一面积极赈灾,一面减免租税、鼓励耕作、发展水利,终于等来了丰收。
元初六年(119),邓绥为七八十个贵族孩童特别开设了学堂,并亲自监督考试。和寻常学堂不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贵族身份,还在于这所学堂是男女共同学习,堪称史无前例。可惜的是,邓绥之后封建时代再没有人愿意开办类似的学校了。
永宁二年(121),四十一岁的邓绥因病去世,朝廷赐谥“和熹皇后”。在此之后,邓绥成为了历代皇后、太后的典范,直到清朝还被大臣用来劝谏慈禧太后。除了上文提到的大力赈灾、扫平外患,邓绥掌权期间加强对地方统治,资助科学家张衡、蔡伦的发明创造,还推动了《说文解字》的成书,功绩难以胜数。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古代少有的贤后,邓绥自幼便展现出了不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求知精神。掌权之后,深知知识重要性的她也给了极少数女童进入学堂学习的机会。可惜的是,邓绥无法改变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其改革也只能算是漫长历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抛开这些,邓绥仅凭执政期间的功绩就足以被称作贤后,东汉王朝能够在一系列天灾的打击下维持统治,邓绥绝对是功不可没。
转侵删
提到我国古代的贤后,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患难与共,以仁慈宽厚著称的孝慈高皇后马氏,或是同唐太宗李世民琴瑟和谐,曾多次匡正其失误的文德皇后长孙氏。相较之下,东汉时期的和熹皇后邓绥尽管也是一位优秀的皇后、太后,但在知名度上还是要稍逊一筹。
尽管没有那么高的名气,但邓绥自丈夫汉和帝驾崩后执掌朝政长达十六年,其间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作为,可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如今人们提到邓绥时,常常夸赞她创办男女同校的学堂,这比西方早了一千七百多年。总而言之,由于执政期间的优异表现,邓绥被后世誉为“皇后之冠”,宋代文豪苏辙也在诗中表示:“和熹盛东汉,从此不称贤。”
东汉建初六年(81),邓绥生于南阳郡新野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一带。她的祖父乃是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开国元勋邓禹,其父邓训则官至武威太守、护羌校尉。根据《后汉书》记载,邓绥年幼时深受祖母的疼爱,但由于老眼昏花,祖母在为其剪发时误伤了她的后脑勺。
虽然尚且年幼,但邓绥并没有大哭大闹,而是默默忍受。旁人询问邓绥为何不直接明言,后者表示:“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由此观之,邓绥自幼便深谙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尽管为了顾及祖母的一片心意而忍耐伤痛的行为放到今天已不妥当,但足见邓绥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又根据《东观汉纪》记载,邓绥七岁便开始学习《论语》,这在那个只有男子被允许读书的年代可谓异类。正因如此,邓绥的母亲责备她应该和其他女子一样好好学习刺绣、编织等“女工”。邓绥一面热爱读书学习,一面又不愿违背母亲的要求,于是开始白天学习缝纫,夜晚才偷偷点灯阅读经典,族人因此都开玩笑地将其称作“诸生”。
尽管包括母亲在内的亲人都不理解自己刻苦学习的行为,但好在父亲邓训并非思想刻板之人。见女儿如此与众不同,邓训不但没有阻拦,反而在遇到事情时常常与其商议探讨,这为邓绥日后治理整个帝国打下了基础。永元七年(95),十五岁的邓绥被选入宫中,史书形容她道:“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或许是因为出身显赫,邓绥入宫的第二年就晋升为了贵人。当时,汉和帝将才女班昭请到宫中担任一众妃嫔的老师,这正中热爱学习的邓绥下怀。于是,邓绥开始跟随班昭学习,涉及的领域包括经学、天文、算数等。对于邓绥入宫后的学习经历,《后汉纪》记载道:“后自入宫后,遂博览五经,百家图谶,无不毕览,善易及阴阳占候希有者。”
另一方面,邓绥在后宫中谨小慎微,得到了汉和帝的高度称赞,但却反而因为良好的名声遭到了皇后阴氏的嫉恨。永元十四年(102),阴氏暗中以巫蛊之术诅咒邓绥败露,汉和帝将其废黜后改立邓绥为后。元兴元年(105),汉和帝驾崩,由于十几个皇子此时都已经夭折,皇位便只好由刚出生一百多天的汉殇帝继承。
新君年幼,作为太后的邓绥便暂时执政,但她这一掌权便是十六年。邓绥执政之初,东汉多地爆发了大规模水灾,体恤百姓的她当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汉殇帝即位八个月后驾崩,邓绥便改立了汉章帝之孙汉安帝为新君。紧接着,地震、水灾、狂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在多个郡国频繁发生,群臣纷纷指责是邓绥专权导致天怒人怨。
永初三年(109),匈奴人趁着东汉王朝天灾不断发兵进犯,但邓绥派遣庞雄、耿夔等良将成功击败匈奴,随后又降伏乌桓、威震鲜卑,展现出东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了应对灾害带来的饥荒,邓绥一面积极赈灾,一面减免租税、鼓励耕作、发展水利,终于等来了丰收。
元初六年(119),邓绥为七八十个贵族孩童特别开设了学堂,并亲自监督考试。和寻常学堂不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贵族身份,还在于这所学堂是男女共同学习,堪称史无前例。可惜的是,邓绥之后封建时代再没有人愿意开办类似的学校了。
永宁二年(121),四十一岁的邓绥因病去世,朝廷赐谥“和熹皇后”。在此之后,邓绥成为了历代皇后、太后的典范,直到清朝还被大臣用来劝谏慈禧太后。除了上文提到的大力赈灾、扫平外患,邓绥掌权期间加强对地方统治,资助科学家张衡、蔡伦的发明创造,还推动了《说文解字》的成书,功绩难以胜数。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古代少有的贤后,邓绥自幼便展现出了不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求知精神。掌权之后,深知知识重要性的她也给了极少数女童进入学堂学习的机会。可惜的是,邓绥无法改变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其改革也只能算是漫长历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抛开这些,邓绥仅凭执政期间的功绩就足以被称作贤后,东汉王朝能够在一系列天灾的打击下维持统治,邓绥绝对是功不可没。
转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