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相传2千多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这种陶具大方美观,广泛的使用于滇西北部以及我国的藏区,烹饪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
工艺介绍
尼西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里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2千多年,尼西黑陶享誉滇西北及全藏区,在中国黑陶艺术中独具一格。这种陶具大方美观,广泛的使用于滇西北部以及我国的藏区,烹饪饪出的食物有着现代化的炊具所无法提供的地道的泥土味。
工艺特色
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来完成,即:选料、加工、烧结。黑陶的选料是保证质量的主要环节,加工的质量好坏取决制作者的艺术修养,采用独特的烧结工艺使陶变黑是黑陶的最大特点。黑陶的材料主要含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等元素。比例较大的是氧化硅与氧化铝,分别占66.32%和14.90%。
从众多出土的黑陶看来,多数黑陶原料属黄河冲击下来的纯净而细腻的红胶土,由于这种材料的可塑性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红胶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比较细腻。好的制陶材料要经过凉晒、风冻、淘洗、沉积这样几个过程。采来的红胶土要有专门的存放地点,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阳光,地面高于周围,要经常反晒,最好是经过5年以上风冻的陈泥。风冻了的红胶土不易开裂,且使用方便。多数制陶者都有保存完好的这样的材料。在加工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有的泥浆水必须通过滤网!首先把风冻好的红胶土倒入搅拌池然后加水进行细致的搅拌,在搅拌的同时要不断地观察泥浆的密度;如果太大会很难通过滤网,在就需要多加入水来稀释泥浆。通过滤网的泥浆流入沉淀池,这样一直到沉淀池冲满为止就等于完成了整个材料的淘洗过程。最后用纱窗盖好以防灰尘进入。
工艺过程编
为了保证黑陶的质量,对材料首先要进行淘洗,淘洗的目的是过滤不必要的杂质,一般使用120#的滤网作为最高标准。淘洗材料的设备需要有一个高于地平面1米的水泥池,它的长与宽可以根据规模来确定。一般是2x3米;在泥池的底部留有一5cm直径的圆空,主要是方便排放泥浆水;紧挨泥池的就是一个长15米,宽1米的沉积池,沉积池是存放搅拌好的胶泥水的上面盖有窗纱的一个专门设备。所有沉积泥将在这里变成优质的制陶材料。
尼西黑陶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一种红土而制成的。如果说建水紫陶世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同样是由红土制成,而汤堆村的红土烧出来的陶土就是墨黑的。尼西黑陶是如此的神秘,可它烧制的方法却十分简单。把红土制成的器皿堆在地上,上面铺上稻草,用火点燃。
艺术价值
尼西汤堆村位于香格里拉县西北部,介于北纬27度51秒—28度51秒,东经99度21秒—99度37秒之间,海拔2960米,距县城33公里。汤堆村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粮食作物以青稞、小麦、包谷、洋芋为主。全村总人口140余户,700多人,均为藏族,其中有22户家庭制作黑陶,生产陶器时间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德钦永芝、纳古、石底,香格里拉县尼西、幸福、奔东等地发掘300余座石棺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黑陶随葬品。其中出土器物的典型器大鉴耳陶罐,与尼西汤堆现今烧制的黑陶罐无论是从制作工艺、器型、质地等都具有众多的相似处,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迪庆的土著先民就已经熟练掌握黑陶制作烧造技艺。
尼西乡汤堆村黑陶工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近年来,在香格里拉知名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迪庆,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尼西乡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并在独克宗古城和汤堆村德维路开设了10余家黑陶销售网点,使产品远销国内外。
孙诺七林云是南省高级民间工艺师,从11岁开始跟爷爷罗布思珠学艺,做了43年土陶,最让孙诺七林得意的还是教徒弟。汤堆村136户人家,有20多户做土陶制品,全是跟他学的。外乡也有慕名而来的,只要肯学,他都教。大儿子会做土陶,孙诺七林和大儿子做陶器,一年能有一两万的收入。他家的产品远及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订货最多的是台湾客商。尽管如此,他依然以销售给附近的藏民为主,因为他并不热衷于生产工艺品,或是城里人使用的花瓶,烟灰缸一类的产品。同样,孙诺七林不管外人把他的产品当成什么艺术品,只是依寻着古老的土法,继续地做着。一是他的产品价格非常便宜,就是生活用品的价,并没有因为他是名人而把价钱提的高高的,二是他的产品依然保持着简洁粗犷的形式,这点是非常难得的。而在一些饭店,旅游景点出售的黑陶器,价格昂贵,而且图案现代繁复,十分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