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搜榜上一则“7岁女童体育课猝死9分钟后才做CPR”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10月25日,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逸夫小学二年级学生朵朵(化名)在体育课短跑后倒地不起,猝死在校内。事发后,其父亲周先生到学校调取监控发现,朵朵和同学们未进行热身活动就进行了50米短跑测试,体育老师看到朵朵倒地后,过了9分钟才对朵朵进行心肺复苏。“事发后,有老师拨打急救电话,但在救护车赶到之前,校方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校医当时也不在,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一场意外导致一位7岁孩子的殇逝,令人扼腕叹息。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种悲剧发生,学校究竟该不该负责、要承担何种程度的责任,当然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核实。但这起突发事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却值得好好复盘一下。 进行剧烈的运动之前,都必须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为何朵朵和同学们未进行热身活动就进行了50米短跑测试?这种情况是偶尔出现的还是常态?体育老师如此做法是心存侥幸还是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防范意识? 更为蹊跷的是,朵朵突然倒地大约30秒后,体育老师就发现异常并走到朵朵身旁将其扶坐在操场上,为何直到9分钟后才进行心肺复苏? 救人如救火。在类似的猝死急救中,有“黄金四分钟”之说。据专家介绍,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成功率可达90%;4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降至50%,10分钟以上开始抢救,患者的死亡率几乎为100%。 按照常理,体育老师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对朵朵进行心肺复苏救治,但实际情况是几分钟后,班主任到场后才拨打的急救电话。体育老师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当然是应有之义,但为何要等班主任到场后才由班主任拨打急救电话?基于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危险,通常情况下,体育老师应该接受过相关急救方面的专业培训,比文化课老师更懂得如何处理。是体育老师一时慌乱忘了拨打急救电话,还是另有隐情? 事实上,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不乏有学校觉得鸣着笛的救护车进校园,很容易引发不当猜测,常常要求先通报给相关领导后再决定是否拨打急救电话。该校是不是存在类似的“潜规则”,有必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无巧不成书。在这起事件中,校医刚好在事发前请假出门了。学校配备校医,除了给师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诊疗服务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遇到突发情况能给予专业的帮助,尽可能减缓事态的恶化。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当校医请假外出,学校是否有相应的举措? 悲剧固然是意外事件,但偶然背后实则有其必然性。这起事件折射出该校的应急处理机制存在严重疏漏,也再度警示学校的应急处理机制不能成为摆设,普及急救常识刻不容缓。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经付诸行动。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学生要学急救,老师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与技能。在这方面,不少学校已经切实行动起来,期待能全面推广。 体育来源:据潮新闻 | ||